?

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使命與擔當

2023-02-06 19:32王銘玉張艷鳳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融合專業建設

王銘玉 張艷鳳

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同時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擺在優先位置,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①參見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明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政策導向和目標要求,為高等教育發展擘畫了戰略藍圖。大學是國之戰略重器,國家戰略的實施離不開高等教育強有力的支撐。立足新時代,承擔新使命,是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

一、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新使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面臨新的內外部形勢,同時也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1.世界變局加速演進,高等教育面臨新課題

2022 年4 月2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題。自2018 年以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表述多次出現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是中國共產黨對當今世界局勢的總體判斷。進入21 世紀以來,世界經濟中心由大西洋兩岸向太平洋兩岸轉移,出現了由“西強東弱”轉向“東升西降”的趨勢;全球治理由西方主導向世界各國共同治理轉變,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走上了全球治理舞臺;第四次工業革命使人類的生產力布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網絡治理、虛擬經濟、超級資本、科技陷阱、災難頻仍等新問題集中出現(金燦榮,2019)。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引發了一系列世界經濟政治危機,對世界局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對傳統教育模式產生了劇烈的沖擊。中國高等教育身處這一系列世界變局之中,必須深刻剖析外部形勢,準確把握突出問題,科學制定應對之策,研究解決事關黨和國家命運的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

2.科技革命方興未艾,高等教育面臨新挑戰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深入推進,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集中涌現,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數字經濟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引擎(李海濤,2021)。世界近代歷史證明,每一次大國的崛起都與當時的科技革命背景密切相關。對于中國而言,新一輪科技革命既是中國科技發展的戰略機遇,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機遇(張學敏、柴然,2021)。國家的發展與科技的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①參見https://www.gov.cn/xinwen/2018-05/28/content_5294322.htm。同時,縱觀歷史可以發現,科技革命爆發后往往伴隨著教育的重大變革。例如,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后,各國政府開始干預教育,傳統的學徒制變為班級授課制;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各國開始采用“雙軌制”的學制結構;第四次、第五次科技革命后,教育環境從一元的學??臻g擴展到二元的網絡空間①張學敏、柴然(2021)認為,世界共經歷過5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發生在16—17世紀,其標志是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以及伽利略和牛頓等人推動的近代物理學誕生;第二次科技革命發生于1733—1870 年,以蒸汽機的改良和紡織機的誕生為主要標志;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于1870—1945 年,以發電機、內燃機的發明及應用為標志;第四次科技革命發生于19 世紀末20 世紀初,以相對論和量子論的發現為主要標志;第五次科技革命是發生于1945—2020 年左右的電子革命和信息革命,其標志是計算機和互聯網的誕生。。為了遏制中國的崛起,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的科技發展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并動用國家力量對中國前沿技術發展進行打壓。中國高等教育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大力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研發尖端核心技術,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為保障國家安全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3.世界教育變革加劇,高等教育面臨新任務

當今世界是快速變化的世界。2015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Rethinking Education: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的報告,指出世界正在變化,教育也必須改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世界大國紛紛圍繞推進教育變革、提高教育質量進行長遠布局和謀劃。2022 年5 月在西班牙召開的第三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發布了《超越極限:重塑高等教育的新路徑》(Beyond Limits:New Ways to Reinvent Higher Education),指出“面對日益復雜和充滿挑戰的全球局勢,我們需要邁出大步(take a quantum leap),重塑(reinvent)高等教育,為世界高等教育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繪制藍圖”(UNESCO,2022)。2016 年,英國發布了《知識經濟的成功:教學卓越、社會流動和學生選擇》(Success as a Knowledge Economy:Teaching Excellence,Social Mobility and Student Choice)白皮書,對未來英國高等教育和科研領域的改革進行了規劃,包括“創建競爭性的高等教育市場,提高教育質量”“建立單一的、以學生利益為中心的管理體系”等(UK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2016)。2018 年,日本發布了《2040 年高等教育總體規劃報告》,提出以學習者為中心,建設多樣化、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陳曉婷,2019)。德國政府于2006 年推出了“卓越計劃”,力圖打造“日耳曼的常春藤”;2017 年又提出了“卓越戰略”,重點遴選建設57 個卓越集群、10 所卓越大學和1 個卓越聯盟,旨在重振德國大學的科研地位與國際聲譽(朱佳妮、韓友耿,2022)。此外,很多世界名校也在對如何提高教育質量進行反思和規劃,如斯坦福大學的“2025 計劃”、佐治亞理工學院的“開創未來教育行動”等。中國高等教育作為世界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員,應在吸收借鑒其他國家及高校優秀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模式的基礎上,加快教育改革,強化中國特色,為世界高等教育提供中國模式、中國方案。

4.教育普及進程加快,高等教育進入新階段

近10 年來,我國的教育普及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截至2021 年年底,我國學前教育毛入學率為88.1%,義務教育階段鞏固率為95.4%,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為91.4%,各級教育普及程度均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懷進鵬,2022)。2019 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跨越50%大關,隨后每年以約3%的速度增長,到2021 年達到57.8%,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階段。不過,據統計,截至2020 年,有76 個國家或地區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了50%,其中有21 個在50%—65%之間,屬于普及化的初級階段;有29 個在65%—80%之間,屬于普及化的中級階段,有26 個在80%以上,屬于普及化的高級階段(別敦榮,2021)。中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僅處于普及化的初級階段。此外,根據馬丁·特羅(Martin Trow)的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理論,普及化發展階段除了有毛入學率50%的數量指標要求之外,還有包括制度、結構等在內的質量指標要求(Trow,1973)。高等教育規?!傲康脑黾印币馕吨叩冉逃炕顒佣家l生“質的變化”(鄔大光,2003)。因此,中國高等教育在保持毛入學率以較快速度增長的同時,還必須構建與普及化階段相匹配的治理模式和質量體系,打造有內涵且高質量的普及化高等教育體系。

5.教育質量穩步提升,高等教育展現新實力

近年來,為推進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教育部對全國2700 多所普通高等學校實施分類發展、分類支持、分類評價的政策,鼓勵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在各自領域提高質量,爭創一流。在高水平大學建設方面,國家整合“211工程”和“985 工程”,于2017 年啟動“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首輪建設期滿后又于2022 年啟動了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共有147 所高校的331 個學科(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學科自行公布,未統計在內)被納入建設范圍。在地方本科高校建設方面,為滿足生產服務一線對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增強高等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教育部積極引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截至2019 年年末,有300 多所本科高校參加了應用型本科改革試點。在高等職業教育方面,為推動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2019 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①參見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2021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全國職業教育大會召開;2022 年5 月1 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①參見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1/content_5686375.htm。正式實施,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得到了法律的確認。截至2020 年年底,全國范圍內本科層次的職業院校達到21 所。中國高等教育在世界的顯示度不斷提升。根據QS 世界高等教育質量排行榜(2018),中國高等教育在世界上近200 個國家中位居前10%(全球第八、亞洲第一)(吳巖,2021)。近年來,進入QS 世界大學排名前500 名的中國高校數量逐年增多:2020 年有42 所,2021 年有51 所,2022 年有58 所。中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世界第一方陣。中國高等教育應在確保高質量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的發展范式,深入推進內涵式發展,力爭在世界高等教育領域實現更多的超越,并最終占據領跑的位置。

二、新階段中國高等教育的新擔當

2020 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宏偉目標,標志著中國教育由高速發展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吳巖,2020)?!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②參見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提出要推進高等教育分類管理和高等學校綜合改革,構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國高等教育應充分發揮“四大職能”,積極推進“四個融合”,扎實開展“四項建設”,努力建設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

1.四大職能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基本遵循

高等學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等四大職能。建設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要求高校充分發揮四大職能,大力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1)建設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體系,提升高校立德樹人水平

高校的首要使命是培養人才,立德樹人成效是衡量高校辦學質量的根本標準?!吨腥A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③參見http://www.npc.gov.cn/zgrdw/npc/xinwen/2019-01/07/content_2070258.htm。規定,高等學歷教育分為??平逃?、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3 個層次。為了從根本上提高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我們需要面向不同教育層次,構建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貫通的人才培養體系。一是“以本為本”,提升本科教育質量。2018 年,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強調本科教育的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意義。重視本科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標志(鄔大光,2016)。當前,我國的“雙一流”高校、地方本科高校、職業技術大學都在實施本科教育,但是不同類型的高校,其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質量標準各不相同,例如,“雙一流”高校主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地方本科高校主要培養應用型人才,而職業技術大學主要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需要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二是“以研為重”,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2020 年7 月,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提出,要把“研究”作為衡量研究生素質的基本指標,培養具有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2020 年9 月,《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①參見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eqid=a8d857e200 00080900000006642a8b3c&wd=&eqid=f83cc40a0008ad6f00000003648fefad。提出,要圍繞健全內部質量管理體系、提升研究生導師隊伍水平、擴大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推進學科專業調整等方面啟動新一輪研究生教育改革。本輪改革的一大亮點是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具體措施包括將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數量等。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類型結構的調整,要求高校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傳統的科教融合,還要加強產教融合,著力增強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實現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三是“以質圖強”,提高??平逃|量。高等學歷教育層面的??平逃?,即高等職業教育,兼具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職業教育擺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劉鶇根、張春晗,2019)。為了緩解就業壓力,同時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問題,國家對職業教育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包括引導部分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提高“雙師型”教師②“雙師型”教師指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啟動1+X證書制度③1+X 證書制度即“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實施“特高計劃”④“特高計劃”全稱為“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構架多元辦學格局、打通職業教育學生上升的通道,等等。作為高等學歷教育的??平逃?,既是高等學歷教育的一環,也是職業教育體系中承上啟下的中樞環節,應圍繞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企業參與辦學、提升技能培養水平、確保專升本升研渠道暢通等方面,提高??平逃|量。

(2)聚焦新時代前沿熱點問題,提升高??茖W研究水平

科學研究是高校的第二大職能,科學研究水平是衡量高校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活力的重要標志。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和威脅復雜多變。大國之間的政治博弈、全球氣候變暖引發的生存危機、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引發的社會問題等,都是需要全世界加以重視并研究解決的問題。中國要實現由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的轉變,就必須大力提升高校的科學研究水平,產出具有全球顯示度乃至世界影響力的科研成果(陳學飛、沈文欽,2011)。為此,我們需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聚焦科學前沿,開展創新性研究。2021 年11 月在北京召開的第三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發布了“2021 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①參見https://m.gmw.cn/baijia/2021-11/08/35293447.html。,涉及生態、醫療和信息等3個領域,其目的是希望全球科學界更多地關注人類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科學問題,并為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而共同努力?!督逃?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②參見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202/t20220211_598706.html?eqid=be9b513900 7b2e550000000264295129。指出,要圍繞基礎科學前沿面臨的重大哲學問題以及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加強科學哲學研究,進一步拓展科學創新的思想空間,推動科學文化建設。中國高校要躋身世界一流行列,就必須以世界的眼光、一流的標準,積極開展科學前沿研究,產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二是聚焦基礎學科,開展基礎性研究?;A學科是所有學科的基石,基礎研究是破解“卡脖子”難題的關鍵。為應對基礎學科領軍人才短缺和長遠發展可能存在的瓶頸問題、培養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近年來,教育部實施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③參見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203/t20120316_146673.html。,并出臺了《關于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④參見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moe_776/s3258/202001/t20200115_415589.html。(也稱“強基計劃”)。截至2022 年3 月,“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在全國77 所高水平大學布局建設了288 個培養基地,吸引超過1 萬名優秀學生投身基礎學科的學習與研究;“強基計劃”在起步階段遴選了36 所“雙一流”建設高校開展試點,共錄取新生1 萬余人(趙婀娜、吳月,2022)。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進一步提出實施“基礎學科深化建設行動”和“高等學?;A研究珠峰計劃”⑤參見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202/t20220211_598706.html。,穩定支持一批立足前沿、自由探索的基礎學科,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加強數理化生等基礎理論研究,重點支持基礎性、前瞻性、非共識、高風險、顛覆性的科研工作。三是聚焦現實需求,開展應用性研究。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如今的大學已不是與世隔絕的象牙塔,而是與生產生活緊密相關、與行業企業互動頻繁、與政府機構來往密切的社會成員。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應圍繞現實問題和社會需求,開展應用對策研究,推動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強化科研服務社會的屬性。

(3)緊跟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提升高校服務社會的水平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高等學校與社會的界限逐漸消失,或者說,高等學校與社會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這是普及化階段區別于大眾化階段的一個重要特征。當前,國家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鼓勵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支持職業教育發展。隨著這類政策的出臺及深入實施,高校與社會的融合程度不斷深化。在這一背景下,高校服務社會水平的高低,成為政府與社會評價高校辦學質量的標準之一?!半p一流”建設、第五輪學科評估、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社會第三方機構組織的大學排行榜都把“服務社會”作為評價高校的重要指標。因此,各類型高校均應依據自身辦學定位,確定服務社會的方向和重點。一是服務國家急需。根據國家的要求,“雙一流”建設高校服務社會的重點應是“服務國家急需”,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和基礎研究人才。二是服務地方發展?!督逃?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①參見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指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服務社會的重點是“四個轉型”,即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三是服務區域發展。根據國家對職業教育的定位,高等職業學校服務社會的重點是“服務區域發展”,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加強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圍繞社會服務的不同方向和重點,各高校應建設相應的社會服務實踐載體、組織機構、條件資源和制度規范,如向社會開放圖書館、體育場等設施;與企業共建創業學院、孵化器、研究所等平臺;成立社會合作處、對外合作處等機構,專門物色、推進社會合作項目;利用國家級、省級、校級資金和項目或者橫向項目支撐社會服務工作的開展;制定發展規劃和規章制度,切實保障社會服務的質量和效益。

(4)瞄準新的世界競爭博弈格局,提升高校文化創新水平

高校是知識傳承與創新的殿堂和涵養精神文化的家園,守護、傳承、創新文化是高校必須承擔的功能(徐顯明,2011)。2020 年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啟動的新文科建設,將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重要使命?!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丁笆奈濉蔽幕l展規劃》①參見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8/16/content_5705612.htm?eqid=988ab33c001360330000 00036459e4ca。指出:“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國家治理之魂?!备咝獜膰覒鹇院腿蛑卫淼母叨瘸霭l,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推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备咝R獓@中華傳統治國理政思想研究、中華傳統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華典籍整理出版、中華戲曲傳承振興、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等主題,積極開展規劃和建設,堅定文化自信,傳承文明薪火。二是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與傳播。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學科建設,重點關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時代化等議題(劉福江、熊勝玉,2018)。加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研究、學理性闡釋和學科性建設,加強對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的重大原創性貢獻的研究闡釋宣傳,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相關教材的出版與傳播,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相關書籍的翻譯和推廣,真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三是加強對全球治理人才的培養。當前,我國全球治理人才極度匱乏。2017 年,中國承擔了7.9%的聯合國會費,根據聯合國職員的分配比例,我國擁有的聯合國人員配額可達222 人,但中國籍職員實際任職人數僅為81 人,并且大多職務較低,中層管理人員非常匱乏(劉寶存、肖軍,2018)。全球治理人才不足嚴重制約了中國在國際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中國高校尤其是外語類高校要加強全球治理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的“多語種+”和“+多語種”卓越人才,為我國參與全球治理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姜鋒,2020)。

2.四個融合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之徑

2022 年4 月19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要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加強基礎學科培養能力,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對現有學科專業體系進行調整升級,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快培養緊缺人才。實踐經驗表明,學科交叉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1)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創新型人才

學科交叉融合是科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途徑(劉獻君,2020)。當前正在深入推進的“雙一流”建設要求高校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在前沿和交叉學科領域培育新的學科生長點。同時,學科交叉融合也是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復雜科學問題、社會問題和全球性問題的有效手段。據統計,進入21 世紀以后,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中學科交叉成果的比例從20 世紀的20%上升到40%以上(李靜海,2019),特別是化學獎,其獲獎成果約2/3 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特征。學科交叉融合已成為科技創新的源泉,也是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特征。2020 年8 月召開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決定新設置“交叉學科”門類,這是我國第14 個學科門類。2021 年,在教育部公布的二級學科和交叉學科名單中,有185 所高校的616 個交叉學科獲得備案。近年來,一些高校通過學科交叉融合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建立學科交叉融合機制。例如,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始終堅持“大團隊攻關,多學科交叉”的科研組織模式,根據國家重大需求有組織地開展科學研究;北京大學支持不以“署名文章”和“到院項目”進行績效考核,吸引了一批交叉學科師資人才在交叉學科研究院進行科學研究和學生指導工作,同時將交叉學科招生計劃單列,保證交叉學科人才的培養規模。二是搭建學科交叉融合平臺。例如,南京大學設置新生學院,下設六大書院,將不同專業、不同背景的本科生會聚在一起,打破學科壁壘,幫助青年學子充分挖掘潛能、選擇真正適合其自身發展的路徑;華東師范大學組建交叉學科高等研究院等跨學科學術科研平臺;浙江大學依托“創新型大學”的辦學定位,設置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卓越中心,重點培養交叉學科博士生(吳偉等,2018)。三是實施學科交叉融合項目。例如,同濟大學建立學科交叉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學科交叉自主研究專項等方式促進不同學科的合作,將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相融合;河北大學重點支持財政與社會保障、財政與信息資源管理、財政與公共政策、財政與精準扶貧4 個領域的交叉研究。

(2)推進專業交叉融合,培養復合型人才

專業交叉融合是近年來本科專業結構調整的主流趨勢,也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徑?!督逃扛叩冉逃娟P于開展2020 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的通知》①參見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006/t20200629_469017.html。明確提出,支持和鼓勵高校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增設交叉融合的新專業。在教育部公布的《2021 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②參見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2202/W020220228600206028276.pdf。中,31 個新專業被正式納入本科專業目錄,新增的專業體現了“高精尖缺”4 個字,并且突出了專業交叉融合的特點。專業交叉融合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一是設置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專業,如2022 年山東大學獲批增設兩個多學科交叉融合專業——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生物醫藥數據科學,前者深度融合數學、軟件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交通土木工程等專業,后者深度融合數學、軟件工程、醫學數據學等多學科,培養既具有多學科基礎又具有深厚專業素養的復合型人才。二是設置交叉融合的專業方向,如重慶工商大學深度融合法學與社會學學科,設置司法社工專業方向,目的是培養學生在熟悉法律知識的基礎上,掌握社會工作的基本理論知識和社會工作實務技能。三是開設創新班或實施特定人才計劃。例如,浙江財經大學以開設數智管理創新班為突破口,積極推進“數智+管理”專業交叉融合,培養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的“復合型”新商科人才;西安外國語大學實施卓越新聞人才培養計劃,由新聞與傳播專業、西班牙語專業進行聯合培養,實現“外語+專業”“專業+外語”的有機融合。

(3)推進產教交叉融合,培養應用型人才

產教交叉融合是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問題的有效途徑。為滿足生產服務一線對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增強高等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積極引導部分本科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民辦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截至2019 年年底,全國有300 多所本科高校參與應用型本科改革試點。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因此要特別注重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增強產教融合意識。應用型本科高?;径际堑胤礁咝?,隸屬地方管理,應牢固樹立產教融合意識,緊緊圍繞地方需求和產業需求培養人才,在校企協同、校地合作、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體現自身價值。二是完善產教融合機制,以保障產教融合工作的扎實推進:建立工作機制,成立專門機構負責拓展產教融合的渠道、制定產教融合措施;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各學院、各專業積極開展產教融合,并將該項工作的具體成效作為各學院院長的考核指標之一;建立宣傳機制,大力宣傳產教融合成效突出的單位和個人,形成樣板,在全校推廣。三是建設產教融合載體。開展產教融合的一個有效方式是與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將應用型人才培養、“雙師型”教師發展、實踐實習實訓、學生創新創業、科研成果轉化、產品研發等功能系統地融入產業學院建設,打造互利共贏的實體教育平臺。此外,還可以探索校企共建專業、參加行業協會、建設校企聯盟等多種途徑的可行性。

(4)推進教技交叉融合,培養技能型人才

教育與信息技術的交叉融合為高校培養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和更為強大的動力,這一點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意義尤為重大?!督逃筷P于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意見》①參見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1709/t20170911_314171.html?-authkey=r1ahe3。指出,要“加大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秶衣殬I教育改革實施方案》②參見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提出,要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推進虛擬工廠等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和普遍應用。2022 年7 月教育部發布的《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2021 版)顯示,超過74%的職校教師在利用信息化技術教學,學生對信息化學習效果的認可度超過58%,對虛擬仿真實訓的認可度高達90%,職業院校的信息化教學已成為常態③參見https://tech.cnr.cn/techph/20220705/t20220705_525898829.shtml.。在職業教育信息化的建設過程中,有幾個比較突出的問題需要引起重視。一是要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應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圍繞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個性特點,制定特色化的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學習資源的個性化;在堅持以混合式學習為主體的同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工具,努力使學習形式多樣化,使教師與學生、學習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活動等建立聯結,形成協作式與聯結式并進的新型模式(王羽菲、祁占勇,2020);強化課堂教學的深入互動,鼓勵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創造性學習。二是要提升信息化教學資源的質量。應加大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力度,為信息化教學提供強有力的條件保障;深化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共同設計開發線上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實踐類課程,打造一批精品課程;充分利用虛擬仿真實訓軟件,提高學生的實操動手能力,拉近學生與職業崗位之間的距離。三是要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應幫助教師樹立信息化教學的意識,鼓勵教師參與信息化教學改革;在崗前培訓及在崗培訓環節,加大對教師信息化素養的培訓;完善教師進企業實踐機制,聘請企業技術人員進校授課,通過師資的雙向流動,促進教師隊伍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常態化發展。

3.四項建設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題

中國高等教育自創立以來,圍繞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孜孜不倦地進行探索和創新,學科、專業、課程和教材構成我國高等教育的四大核心要素,代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內涵發展水平,并將決定中國高等教育未來的發展質量。

(1)狠抓學科建設,引領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2021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需要有一流大學群體的有力支撐,一流大學群體的水平和質量決定了高等教育體系的水平和質量。學科建設是現代大學的核心,一流學科是一流大學的核心競爭力。2022 年,我國啟動了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其中的一大變化是取消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細分,更加強調以學科為基礎,并將逐步擴大高校的學科建設自主權。新一輪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的導向也是給予高校更大的學科專業設置自主權,提高學科專業設置對國家、社會需求的響應能力。第五輪學科評估則把人才培養質量列為首要評估指標。在新發展階段,中國高校要秉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的學科發展格局。一是堅持提高質量。圍繞學科建設的核心要素,全方位提高學科建設質量。聚焦立德樹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聚焦師德師能,提高教師發展質量;聚焦標志性成果,提高科學研究質量;聚焦服務貢獻,提高社會服務質量。二是堅持特色發展。依據高校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分類建設基礎學科、應用學科、交叉學科,構建相互支撐、交叉融合的學科群,提煉學科特色,凸顯學校品牌。三是堅持服務需求。根據不同類型學科的不同屬性,確定服務社會的切入點:基礎學科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應用學科服務地方產業發展需求;交叉學科服務知識體系創新需求。根據高校學科專業特色和產業行業需求,適當增設專業學位碩士點、博士點,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培養社會急需的高級別專門人才。

(2)狠抓專業建設,深化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

專業是高校根據社會分工的需求而設置的學業類別。專業建設過程需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和基本要求,同時專業建設成效又要接受社會的檢驗。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將“專業設置、專業建設與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及社會對創新型人才需求的契合情況”作為審核重點,第五輪學科評估將“在校生代表性成果”和“學生就業與職業發展質量”作為重點指標。當前,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陸續出臺了“十四五”期間人才發展規劃。高校要準確把握社會對高校、對人才的需求,深化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優化專業結構?!督逃扛叩冉逃娟P于開展2022 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的通知》①參見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206/t20220630_641999.html。指出,鼓勵高校增設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專業、招生及就業情況較好的新專業、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新專業、滿足《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基本要求的新專業。高校在優化專業結構時,應以此為依據增設新專業,淘汰或更新升級已不適應社會需要的學科專業,構建優勢特色專業群。二是開展專業對標工作?!秶鴺恕肥俏覈诟叩冉逃I域的第一個國家標準,是針對高校專業建設質量制定的基礎標準。高校應以《國標》為依據,持續開展專業對標、達標工作,實時監測專業狀態數據,切實保證專業建設質量。三是推進專業認證。專業認證已在發達國家實施多年,國際上普遍認為專業認證是保證和提高高校專業教育質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徑?!督逃扛呓趟?022 年工作要點》②參見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203/W020220310547779354544.pdf。提出啟動實施專業三級認證,完善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級認證標準,以認證促進專業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中國高校應積極參加專業認證,不斷提升認證層次,使專業水平達到國際質量標準。四是建好一流專業。教育部自2019 年開始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③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即在2019—2021年間,建設10 000個左右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點和10 000 個左右省級一流本科專業點。,經過3 年3 次評審,截至2022 年上半年,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已全部公布(李明磊、王戰軍,2020)。接下來,各專業建設點應積極開展工作,爭取通過教育部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專業認證,正式成為國家級、省級一流本科專業。

(3)狠抓課程建設,夯實立德樹人關鍵性環節

課程是立德樹人的核心要素,是落實“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理念的關鍵環節。課程質量直接影響高等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黨的教育方針能否有效地落實、落地。2018 年,教育部召開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堅持“以本為本”,為課程建設奠定了主基調。2019 年,教育部開始實施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提出了“提升高階性、突出創新性、增加挑戰度”的課程建設目標。課程思政建設的深入推進加快了立德樹人長效機制的形成。高校應在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前提下,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不斷提高課程質量:一是抓實內容體系。認真分析新時代高等教育的特征和趨勢,圍繞不同類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完善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加強課程的系統性和邏輯性??茖W設計教學內容,將最新研究成果納入教學范圍。二是抓實示范課程。高校要重視一流本科課程的示范引領作用,嚴格按照相關標準抓好課程的建設、應用與管理,帶動學校整體課程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建立完善課程評價和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大力開展教學研究,確保課程教學內容緊跟相關領域的前沿趨勢,努力提升課程教學質量。三是抓實課程思政。專業課程對學生的影響力大、影響面廣,因此,高校應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專業課程的教案和教學大綱中,將之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和規定動作,并考察學生對這些思政元素的掌握情況。另外,可以在教師培訓、教學比賽、優秀教師評選等活動中增加課程思政的考核指標、設置課程思政教研專項等,通過多種形式著力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4)狠抓教材建設,打造鑄魂育人高水平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教材建設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是國家事權,是鑄魂工程。2020 年,教育部召開首屆全國教材工作會議,強調新時代的教材工作要從把方向、守陣地、出精品、強隊伍、抓保障等5 個方面著手,提升教材的專業化、科學化水平。教材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是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的重要載體,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現教育目標不可替代的重要抓手(康曉偉、王剛,2020)。高等教育領域的教材建設,應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知識體系創新重塑等方面開展,注重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最新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寫入教材,轉化為優質的教學資源(張洪儀、柳文佳,2022)。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堅持黨的領導。把教材建設作為黨和國家教育事業中的基礎性和戰略性工程,牢牢扛起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把好政治方向,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盡心盡力地編好教材(郝志軍、王鑫,2022)。扎實推進《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版本教材進高校、進教材、進課堂。二是提高教材質量。成立教材委員會或教材研究所,注重將前沿科學知識、最新研究成果、最新實踐成果納入教材內容,確保教材內容與時俱進。制定教材規劃,根據不同層次類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規格和特色,分類編制特色教材,用心打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三是強化教材管理。完善教材分級管理制度,強化黨委對教材工作的責任。加強對教材選用的管理,優先選用優質教材和新教材,堅決淘汰落后過時的舊教材,尤其要加大對國外教材的審核力度。完善教材質量監控和評價機制,加大對精品教材的獎勵力度。

結語

中國的發展處于新的歷史時期,承載著新的歷史使命。中國高等教育也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的推進、世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普及化進程的加快、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等,都對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一系列變局下,中國高等教育既要有深刻的洞察力和超前的預見性,又要有堅定的自信心和強大的創新力,充分發揮四大職能,積極推進四個融合,扎實開展四項建設,深入挖掘發展的內生動力,探索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同時擴大辦學規模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猜你喜歡
融合專業建設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一句話惹毛一個專業
融合菜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專業降噪很簡單!
專業化解醫療糾紛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更聚焦、更深入、更專業的數據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