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現實對象性實踐觀解蔽及其對實踐哲學的創新效應

2023-02-06 22:12肖士英
學術界 2023年12期
關鍵詞:對象性現實性方法論

肖士英

(陜西師范大學 哲學系, 陜西 西安 710119)

馬克思指出,人“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也“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薄?〕這表明,馬克思實踐哲學即其“實踐的唯物主義”,是著眼于對象性關系,來闡發其實踐概念的,其所謂實踐即改造對象的對象性實踐,其實踐觀也就是對象性實踐觀,即在人與對象關系框架內,把實踐理解為改造對象世界的對象性實踐觀。不過,馬克思對象性實踐觀的根本科學形態,并非抽象性地顯現為一般對象性實踐觀,而是具體地顯現為馬克思實踐性唯物史觀內蘊的現實對象性實踐觀?!啊畬嵺`性唯物史觀’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形態,以‘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為歷史首要前提,以關于該前提的判定為邏輯起點,以滿足該前提要求的‘物質生活的生產’等為解釋和實踐地改造世界的終極根據,來建構組織和框定其具體內容的概念框架?!薄?〕然而,馬克思并未具體地建構起其現實對象性實踐觀的完整形態,以至于未能使其為人們所認識。而這種隱而未彰狀態,使得馬克思對象性實踐觀,被學界誤解為樸素對象性實踐觀。這既阻礙了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健康發展,也使對象性實踐很難不陷入諸盲目性困境。因此,消解馬克思現實對象性實踐觀的幽閉狀態,就成了實踐哲學創新發展和實踐文明進步的內在要求。

一、對象性實踐觀的思想史淵源

對象性存在是對象性實踐的一般形態。關于后者的認識由關于前者的認識演化而來。

康德指出:“客體既然給我們的感性提供表象,當這些表象的聯結被理智概念規定成為普遍有效時,它就通過這個關系而被規定成為對象?!薄?〕“只有當對象自身對我在場并且被給予我的那一刻,我才能知道它里面所蘊含的東西?!薄?〕如上論述著眼于人的認知結構,批判性地揭示了對象的生成機理,把對象在場且被人發現,判定為對象被認知的條件。

黑格爾指出,絕對精神“必須是它自己的對象,但既是直接的又是揚棄過的、自身反映了的對象。當對象的精神內容是由對象自己所產生出來的時候,對象只對我們而言是自為的;但當它對它自身而言也是自為的時候,這個自己產生,即純粹概念,就同時又是對象的客觀因素,……并且因此在它的具體存在里對它自身而言是自身反映了的對象”?!?〕這就是說,絕對精神是一切對象的根本形態,它以其自身為對象;由絕對精神衍生出的內容作為人的對象,是自為的對象;絕對精神以其自身之所是形態為其對象時,就是客觀的且反映了其自身的對象??梢?黑格爾強調對象的徹底性、客觀性、自為顯現性和具體性。

費爾巴哈把黑格爾絕對精神自我運動取向的對象性存在邏輯,轉換為人本主義的對象性存在理論。首先,他揭示了人對對象的依賴性,“人沒有對象就是無?!菍ο蟛煌馐钦嬲奈?外在的靈魂,人的對象性的本質。通過這一對象人意識到他自己?!薄?〕“我所以能生活和存在,只是因為我對作為我的利己主義的客體的對象的關系不僅是否定的關系而且是肯定的關系,不僅是統治關系而且是使我不得不感恩的那種臣屬關系?!薄?〕這就是說,作為對象性存在是人存在的前提,人的對象即人本質的外化,對象是人“生活和存在”的根本保障。其次,把對象概括為感覺的對象、思維的對象兩種形態,判定前者是真正現實的對象。他認為:“只有通過感覺,一個對象才能在真實的意義之下存在——并不是通過思維本身。與思維共存的或與思維同一的對象,只是思想?!薄?〕再次,把人的對象的本質判定為人本質的外化形態。他指出:“主體必然與其發生本質關系的那個對象,不外是這個主體固有而又客觀的本質?!薄?0〕最后,消解了對象性關系問題上的神靈決定論,實現了對對象性關系認識的人文主義取向的啟蒙。他指出:“凡在宗教中作為賓詞的,我們都可以把它當作主詞,而凡在宗教中作為主詞的,我們也都可以把它當作賓詞?!薄?1〕這就揭示了上帝等實體不過是感性東西的對象化形態。費爾巴哈關于對象性存在如上論述的意義在于:1.開創性地判定依賴對象而存在是人的生存處境,揭示了人的本質是人對應的對象的前提和人的初始性對象;2.揭示了人的對象對認識人具有指引意義;3.開顯出主詞與賓詞居于對等性同位性地位和擁有同一性本質,摧毀了上帝等絕對存在的至上性地位,具有顛覆性啟蒙意義;4.宣示人、有限的具體的事物,構成理解對象性存在的根本著眼點,使得關于對對象性存在的認識得以人本化、感性化。

二、馬克思對象性實踐觀的生成

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費爾巴哈關于對象性存在的思想,創立了其自己的對象性實踐觀。

首先,揭示了人只有作為對象性存在,才能生存的機理。馬克思指出:“假定一種存在物本身既不是對象,又沒有對象。這樣的存在物首先將是一個惟一的存在物,在它之外沒有任何存在物存在,……但是,非對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種非現實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象出來的存在物,是抽象的東西。說一個東西是感性的即現實的,這是說,它是感覺的對象,是感性的對象,從而在自身之外有感性的對象,有自己的感性的對象。說一個東西是感性的,是說它是受動的?!薄?2〕他認為:“對象作為為了人的存在,作為人的對象性存在,同時也就是人為了他人的定在,是他同他人的人的關系,是人同人的社會關系?!薄?3〕這就是說:1.非對象性存在物是自足的,因而是虛幻的?,F實的存在物都是對象性存在物;2.對象性存在物是受動的具有外在依賴性的感性存在物;3.人互為對象,作為同他人和社會的關系而存在;4.對象性存在與其對象是一個相互構成的有機體??傊?事物都處于對象性關系中,并由此得以存在。

其次,揭示了人作為對象性存在,是能動性與受動性的統一體。他指出:“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又“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說,他的欲望的對象是作為不依賴于他的對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人有現實的、感性的對象作為自己本質的即自己生命表現的對象”?!?4〕該論述對人作為對象性存在所具有的受動與能動相統一的矛盾屬性的闡發,潛在地揭示了人基于能動性實踐地改造對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再次,通過人本質力量的外化與客觀對象的結合,創立對象性活動理論。馬克思指出,當人“通過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現實的、對象性的本質力量設定為異己的對象時,設定并不是主體;它是對象性的本質力量的主體性,因此這些本質力量的活動也必須是對象性的活動。對象性的存在物進行對象性活動,……它所以只創造或設定對象,因為它是被對象設定的,因為它本來就是自然界?!膶ο笮缘漠a物……證實了它的活動是對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動”?!?5〕這就是說:人通過對象性活動,把自己的本質外化為異己對象的過程,是人對象性本質力量主體性的根本顯現;人進行對象性活動,是由其內在本質力量和外在自然對象共同決定的,從而具有主體性與自然性相融通的綜合規定性。這樣,費爾巴哈所謂對象性存在,就被馬克思提升為對象性活動,從而實現了對象性存在理論的創新。

最后,馬克思實踐的唯物主義的生成,標志著其對象性存在理論升華為對象性實踐理論。他指出:“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未把“對象、現實、感性”“當做實踐去理解”,未“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涣私狻锩摹?、‘實踐批判的’活動的[gegenst?ndliche]意義”?!?6〕這樣,他就把對象性存在的根本形態,判定為對象性實踐,從而也就使其實踐觀顯現為對象性實踐觀。

可見,馬克思繼承了費爾巴哈前述對象性存在理論,又把該理論提升到了對象性實踐這一新的思想高度,從而初步形成了其對象性實踐觀。

三、馬克思對象性實踐觀被扭曲為樸素對象性實踐觀及其方法論根源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等經典論述中,初步生成的馬克思對象性實踐觀,畢竟并非馬克思實踐性唯物史觀內蘊的對象性實踐觀的完整科學形態。其緣由在于:這一初步生成的馬克思對象性實踐觀,并未觸及馬克思實踐性唯物史觀,及其內蘊的對象性實踐的前提、目的、框架、類型、周期性等根本性問題;也未基于對象性存在內在邏輯,揭示對象性實踐要素的非現成性、非自發性、非直觀性等超越性屬性。這一切,就使得馬克思對象性實踐觀的完整科學形態仍處于“躲在深閨人未知”的幽閉狀態。在此背景下,學界對馬克思對象性實踐觀的理解,總體上局限于這樣一種格局中:即不基于實踐性唯物史觀來考察對象性實踐前提,無視對象性實踐邏輯,把實踐主體、對象、目的等對象性實踐要素,都看成自發現成的,主張實踐主體直接地無條件地改造現成對象,而這種實踐改造又自發地具有科學性。其結果,就使得馬克思對象性實踐觀,被庸俗化為一種樸素對象性實踐觀。

西方馬克思主義一些代表人物的實踐觀即如此。盧卡奇指出:“行動,實踐——馬克思把實踐的要求放在他《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之首——按其本質,是對現實的沖破,是對現實的改變?!薄?7〕這一論述對實踐的理解,未著眼于實踐的根本前提,只是籠統抽象地強調實踐改造現實的本質,從而把其本質簡單化了。他指出:“主觀態度的不同決定了實踐會注意相關對象的獨特性質注意內容和物質基礎?!薄?8〕該論述僅從經驗性常識性層面,闡發主觀意志對實踐對象選擇的約束,未立足于實踐性唯物史觀來揭示決定實踐對象的根據??聽柺┱J為,對“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而言,“它的理論認識了社會和歷史的整體,而它的實踐則顛覆了這個整體”?!?9〕“理論上的批判和實踐上的推翻在這里是不可分離的活動”,即“具體地和現實地改變資產階級社會的具體和現實的世界”?!?0〕可見,他所謂實踐,仍是一種基于特定主體性追求視野的實踐,而非一種滿足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得以可能的客觀要求的實踐形態,從而仍具有非批判性、自發性、盲目性。葛蘭西認為實踐即“指與某種被組織起來的(歷史化了的)物質以及被人改造過了的自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具體的人的活動(歷史—精神)”,也就是所謂“具體歷史行為”?!?1〕可見,他所謂實踐,并非被馬克思置于歷史得以可能的前提內在客觀要求下的實踐,因而是盲目自發的。哈貝馬斯把馬克思實踐觀肢解為“生產范式”,認為其無法回應“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勞動社會將走向終結”〔22〕等諸問題,因此判定馬克思此實踐僅局限于人與自然關系、圍繞手段和技術問題展開,故需用其所謂“交往實踐”來替代。這種觀點,未上升到實踐性唯物史觀揭示的人及歷史存在發展得以可能的前提高度,來理解馬克思的實踐觀,導致了對其的根本誤解。他認為:“把理論轉變為實踐的任務無疑是把理論轉變成準備行動的公民的意識和思想;理論的解釋在具體的情況中必須被證明是能滿足客觀需求的實踐上必要的解釋?!薄?3〕該論述也未能著眼于實踐性唯物史觀內蘊的實踐前提,以及對象性存在的內在邏輯,來理解實踐內涵。阿爾都塞指出:“關于實踐,我們一般指的是任何通過一定的人力勞動,使用一定的‘生產資料’,把一定的原料加工為一定產品的過程?!薄?4〕該論述對實踐的理解,同樣既無實踐性唯物史觀高度的前提批判意識,也外在于對象性實踐的內在邏輯。馬爾科維奇指出,實踐“是人實現其生命的最理想的潛在可能性的一種活動”,〔25〕“人在本質上是一種實踐的存在,即一種能從事自由的創造活動并通過這種活動改造世界、實現其特殊的潛能、滿足其他人的需要的存在?!薄?6〕該觀點既把實踐功能絕對化無條件化,忽視了對其前提的追問和考察,也把其功能狹隘化簡單化了,遮蔽了其實現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這一最基本功能。

從國內代表性文獻看,有的把“實踐”定義為“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的客觀物質活動”;〔27〕有的認為:“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用來解決人和外部世界、主體和客體統一的哲學范疇”;〔28〕還有的認為:“實踐是主體憑借物質手段改造客觀對象的客觀物質過程”?!?9〕這些定義共同的不足之處在于:未揭示實踐性唯物史觀蘊涵的實踐的前提,并基于此理解實踐的本質、地位以及實踐觀的哲學地位;把實踐要素視為現成自發直觀的,抽象地賦予實踐以絕對的科學性;未著眼于對象性存在內在邏輯來理解實踐運行機理,缺乏關于實踐間性的問題意識。

上述分析顯示,學界迄今對馬克思對象性實踐觀的理解,未超出經驗性、直觀性、常識性等樸素視野,從而令其簡單化、狹隘化、庸俗化,使其被扭曲為一種樸素對象性實踐觀。這種實踐觀,無對象性實踐前提批判意識,外在于對象性實踐內在邏輯,無視實踐的多元性及其關系,把實踐理解為自發現成的實踐主體直接改造現成對象,以滿足其需要的活動,并抽象地賦予實踐以自發的無條件的科學性。樸素對象性實踐觀如此屬性,決定了其具有諸如對象性實踐科學性前提意識缺場、直觀性經驗性現成性取向、主客二分、對象性實踐間性意識未發育、誘使對象性實踐陷于破碎性狹隘性狀態、外在反思取向的認知方式、因把認識與實踐二元化而導致把實踐自然化非智化等諸多缺陷。

馬克思對象性實踐觀被扭曲為樸素對象性實踐觀,是自然主義方法論作用的結果。

黑格爾指出:“素樸的意識大都應用一些現成的自然而然的范疇,漫不加以懷疑,也從來沒有追問過,究竟這些范疇本身在什么限度內具有價值和效用。前面我們已經說過,自由的思想就是不接受未經考察過的前提的思想?!薄?0〕胡塞爾繼承并深化了黑格爾這種批判性觀點,把上述素樸意識概括為一種對待世界的“自然的態度”:“自然的精神態度尚不關心認識批判。在自然的精神態度中,我們直觀地和思維地朝向實事,這些實事被給予我們,并且是自明地被給予?!薄?1〕“自然主義者”“所看到的只是自然”,“一切存在的東西,或者本身是物理的,隸屬于物理自然的統一聯系,或者雖是心理因素,但卻只是依賴于物理因素而發生變化的東西”?!?2〕一切自然主義的根本特征就是“將意識自然化”“將觀念自然化”“將所有絕對的理想和規范自然化”,甚至“將理性自然化”?!?3〕可看出,其所謂自然主義的實質在于:1.把一切都自然必然性化,人的一切無非是自然必然性的顯現,都具有自然而然的正當性神圣性可靠性;2.人能自然而然地可靠地把握自然對象;3.因而,人既無批判性反思性等超自然必然性的智能屬性,也無必要對人的思想和行動的可靠性進行反思、批判和選擇。所以,總體上看,自然主義無關于人的活動得以可能的前提、能力、方式、資源、條件、科學性等反思批判探究追問的問題意識;默認人的活動自然而然地具有科學性可靠性及達致其目標的機能。因此,自然主義無法回答并解決“認識及其切合性如何可能”這樣的認識論根本問題,必然遮蔽人活動的科學性前提和邊界,使人的活動蒙昧化。一旦它內化為人的信念,上升為人行動的規范、程序和邏輯,就會轉化為人思想和行動的方法,而關于這種方法的主張及其根據的論說,也就顯現為一種自然主義方法論。

自然主義方法論上述自發性崇拜和非批判性等本質,與前述樸素對象性實踐觀,有著內在的相通性,從而為后者的生成,提供了直接方法論根據。后者正是這種自然主義方法論的精神實質在對象性實踐觀問題上的具體展現。

四、馬克思現實對象性實踐觀解蔽

(一)馬克思現實對象性實踐觀解蔽的理據

馬克思指出:“人,作為人類歷史的經常前提,也是人類歷史的經常的產物和結果,而人只有作為自己本身的產物和結果才成為前提?!薄?4〕人要普遍有效地“作為人類歷史的經常前提”,人本身就必須能夠遞進性存續;“人類歷史”要能把“人”這一其“經常前提”作為“產物和結果”生產出來,它本身也就必須遞進性存續。這就是說,人也以歷史遞進性存續為前提。二者如此互為前提的邏輯地位,傳導到歷史前提問題上,就使得歷史的完整前提必然是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而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的本質即現實。因為,“現實觀基于實在觀。馬克思判定實在即歷史遞進性存續。馬克思現實觀以歷史遞進性存續要求對歷史樣態強制規約為取向;把現實理解為滿足歷史遞進性存續要求的歷史樣態?!薄?5〕沒有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一切都是空幻虛無的;人及歷史的一切都基于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所以,現實的本質即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既然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作為人及歷史免于空幻虛無的前提,是一個客觀必然的事實,那么,對象性實踐現實形態的根本屬性,就必然在于創造必要條件,實現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相應地,現實對象性實踐觀,就必然是科學地揭示現實對象性實踐得以可能的前提、基礎和內在機理的實踐哲學形態。樸素對象性實踐觀主張的對象性實踐,外在于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得以可能的內在要求,因此,它勢必是一種虛無主義的實踐觀,從而必然導致歷史的消亡,所以,也就必須向馬克思現實對象性實踐觀轉換提升。

(二)馬克思現實對象性實踐觀解蔽的方法論基礎

馬克思現實觀既然判定現實的根本規定性,在于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既然是人及歷史的一切免于空幻虛無的前提,那就決定了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的內在要求,相對對象性實踐居于根本性、至上性、總體性規范地位,現實性取向就必然是馬克思對象性實踐觀根本性、至上性、總體性取向,從而馬克思對象性實踐觀完整科學形態,就必然顯現為現實對象性實踐觀;相應地,走出樸素對象性實踐觀、消解馬克思現實對象性實踐觀幽閉狀態,就必然要以對這種現實性的追求作為其方法論的根本性、至上性、總體性取向。這種現實性取向的方法論,就必然是著眼于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得以可能的內在要求,來理解、建構和駕馭對象性實踐的方法論。在這一取向的方法論看來,現實對象性實踐只能被理解、建構和駕馭為滿足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內在要求的實踐形態。

要科學認識并有效滿足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得以可能的內在要求,就離不開對科學認識與有效滿足該要求的前提、機理的反思批判。因此,反思批判這一前提和機理,就顯現為對現實對象性實踐的建構必須秉持的必要方法。這就決定了這一必要方法,必然顯現為對象性實踐觀得以具有現實性所依賴的方法論的第二重基本取向,即反思批判性取向。所以,對象性實踐觀得以具有現實性所依賴的方法論,就進而顯現為現實性反思批判性取向的方法論。

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得以可能的內在要求,以及滿足該要求的對象性實踐,都有其內在規定性。忽視其內在規定性,該要求就無法滿足,人及歷史就會消亡,對象性實踐也就無現實性可言。因此,對象性實踐觀要具有現實性,就須以著眼于對象性實踐及其現實性前提的內在屬性,為理解、建構和駕馭對象性實踐的方法論的進一步取向。所以,現實對象性實踐觀的生成所依賴的方法論的第三重基本取向,即對象性實踐及其現實性前提的內在屬性取向。這就使得對象性實踐觀得以具有現實性所依賴的方法論,進一步顯現為現實性反思批判性內在屬性取向的方法論。

上述現實性取向、反思批判性取向、內在屬性取向,在該方法論整體中,分別具有不同的性質和功能地位。其中,現實性取向作為該方法論的根本性、至上性、總體性立足點,保障著該方法論科學性徹底性的內在統一和對象性實踐的正確方向,支撐該方法論引領對象性實踐免于陷入多元沖突、相對主義、虛無主義困境;反思批判性取向作為實現該方法論現實性的認識論條件,保障著該方法論引領的對象性實踐,免于陷入自發、盲目等樸素性狀態;內在屬性取向作為限定該方法論前兩種取向有效實現空間的取向,保障著該方法論引領的對象性實踐,在有效的界域內滿足對象性實踐前提的要求,實現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上述取向以其不同屬性、不同功能遞進性地貫通融合在一起,使得該方法論在整體上顯現為一種綜合性取向的方法論,即現實性反思批判性內在屬性取向的方法論。

(三)馬克思現實對象性實踐觀本質屬性的構成層級

如前述,現實的本質既然是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實現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既然既是人及歷史至上性總體性課題,也是對象性實踐具有現實性的根本前提,那就決定了對象性實踐觀要具有現實性,其首要的本質屬性,就必然是把認識和滿足人及歷史的遞進性存續得以可能的內在要求,判定為現實對象性實踐的前提。這種前提的客觀性徹底性普遍有效性,使得現實對象性實踐觀,擺脫了主觀性多元性等相對主義風險,與把對象性實踐理解為以滿足實踐主體自發需要為前提的樸素對象性實踐觀區別了開來。費爾巴哈對實踐“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36〕這里的“卑污的猶太人的”對象性實踐觀,正是樸素對象性實踐觀以滿足主體自發需要為對象性實踐前提的具體表現。

現實對象性實踐上述前提及對象性實踐內在邏輯,決定了現實對象性實踐主體、對象等要素并非自明的。毛澤東關于“中國向何處去”〔37〕的探究間接確證了這一點。對象性實踐要具有現實性,其要素必須具有如下屬性:其主體必然要滿足上述前提的要求;其對象要由其現實主體內在本質的外化所生成,且統一于其上述前提的要求;其目的必然是人及歷史的遞進性存續。對象性實踐要素要具有現實性,必須滿足的上述要求,決定了現實對象性實踐觀第二重本質屬性,必然是把著眼于現實對象性實踐上述前提要求及對象性存在內在邏輯,作為把握現實對象性實踐要素認知邏輯的認知取向。這一認知取向,使得現實對象性實踐觀與把對象性實踐要素理解為自發現成的樸素對象性實踐觀區別了開來。

現實對象性實踐上述前提內在要求對人經驗生活的超越性規范,決定了現實對象性實踐主體不能自發生成,而須通過啟蒙和實踐鍛煉等途徑,來改造提升其內在屬性,使其得以生成。這種改造其內在屬性,使其成為現實對象性實踐主體的對象性實踐,較之改造外在對象的實踐即外在對象性實踐,可稱作內在對象性實踐。馬克思的“不僅在客體方面,而且在主體方面,都是生產所生產的”〔38〕論述顯示,對象性實踐主體正是對象性實踐的產物。對內在對象性實踐與外在對象性實踐而言,前者的上述著眼點與功能,決定了它是現實對象性實踐內在環節,后者則是前者的繼起形態。二者相互依賴,共同構成現實對象性實踐。內在對象性實踐的必然性及其機理與功能,決定了現實對象性實踐觀第三重本質屬性,必然是把現實內在對象性實踐判定為現實對象性實踐主體生成機理的認知取向。這就與無內在對象性實踐意識的樸素對象性實踐觀區別了開來。

現實對象性實踐上述前提內在要求的非直觀性,決定了能滿足該要求的現實對象及其被改造的科學方案的非自明性。馬克思指出:“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9〕因此,對象性實踐觀要具有現實性,就須揭示能滿足上述前提要求的現實對象及其被改造的科學方案。然而,“實踐這個一般性定義本身包含著特殊性的存在”,如“政治實踐”“意識形態實踐”“理論實踐”〔40〕等。不同對象性實踐之間必然具有相互限定屬性即實踐間性。自發的實踐間性未必統一于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要求。因此,必須探尋使其統一于該要求的科學路徑??梢?對象性實踐要具有現實性,就須開展如下理性認知活動:即揭示能滿足上述前提要求的現實對象及其被改造的科學方案,探尋使自發的實踐間性統一于上述前提要求的科學路徑。這種理性認知活動,以直接改造對象為目的,為這種改造供給直接依賴的科學性根據與路徑?!袄碚摾硇允紫纫哉f明世界為目標,與之相關的活動主要表現為認知,……實踐理性則以改變或成就世界為指向,與之相關的活動更多地展開為評價?!薄?1〕因此,對象性實踐現實主體以直接改造對象為目的,為其提供針對性實用性具體科學性根據與路徑,并支撐實踐據此直接改造對象的理性認知活動,就是實踐理性形態的認知活動,而非理論理性形態的認知活動。既然上述實踐理性形態的認知活動,是對象性實踐得以具有現實性必然要開展的認知活動,那就決定了現實對象性實踐觀第四重本質屬性,必然是把為現實對象性實踐,供給把握現實對象及其被改造的科學方案、探索優化實踐間性的科學路徑等科學根據,所必然開展的實踐理性形態的認知活動,判定為現實對象性實踐認知性內在構成環節的認知取向。這就與持認知與實踐二元論的樸素對象性實踐觀區別了開來。

關于現實對象及其被改造的科學方案、優化實踐間性的科學路徑的科學認知生成后,現實對象性實踐主體就要基于此科學認知,優化實踐間性、改造對象性實踐現實對象,滿足現實對象性實踐目的,完成現實對象性實踐。不過,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的要求是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體,其生成與滿足必然要不斷地在新高度遞進性地展開。因此,滿足該要求的實踐就必然是一種周期性重復與深化矛盾統一的過程,從而完整的現實對象性實踐,就是一個周期性遞進性深化展開的過程。其起點即現實對象性實踐主體探究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要求,并把該要求確立為現實對象性實踐前提,以鑄就其現實性基礎;其終點即現實對象性實踐基于上述前提與根據,改造現實對象,創造出實現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的實踐產品。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薄?2〕該論述對對象性實踐實現新舊社會形態更替條件的揭示,正是對對象性實踐周期性及其機理的闡發。既然現實對象性實踐主體,基于上述前提和根據改造現實對象,創造出實現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的實踐產品,從而完成現實對象性實踐一個完整周期,是對象性實踐得以具有現實性的必要構成環節,那就決定了現實對象性實踐觀承上而起的第五重本質屬性必然顯現為:把對象性實踐生產出滿足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要求的實踐產品、完成對象性實踐一個周期,判定為現實對象性實踐一個完整周期的終點。該重本質屬性,使得現實對象性實踐觀與對象性實踐周期性意識未發育的樸素對象性實踐觀區別了開來。

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的要求,是連續性非連續性的統一體。因此,滿足該要求的現實對象性實踐想要實現周期性深化演進,必然要通過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矛盾統一來實現。對該實踐而言,連續性保障其超出單一周期限度,顯現為貫通諸周期的跨周期性過程,使其在各周期的運行具有穩固基礎和發展潛能。馬克思指出,人們創造歷史的實踐,是在“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3〕該論述正是對這種連續性及其復雜性的揭示。其非連續性則是把各周期區別開來,保障著各周期的創新活力,實現其遞進性深化更替。馬克思關于生產關系“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44〕的論述,正是這種非連續性的體現。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把“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45〕的理論和實踐自覺,正是在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中,實現現實對象性實踐跨周期遞進性深化發展的典型體現。由于跨周期性深化演進是對象性實踐得以實現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從而得以具有現實性的必然要求,所以,這就決定了現實對象性實踐觀遞進性生成的第六重本質屬性,必然具體顯現為:以現實對象性實踐在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相統一的跨周期性運動中實現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作為該實踐不同周期的基本貫通方式。該重本質屬性,把現實對象性實踐存在運行范圍,由單一周期規模擴展到跨周期規模,從而使其進入了跨周期這一其運行的最后形式。相應地,對現實對象性實踐觀而言,這也就意味著該重屬性,既構成其最后一層本質屬性,也使得其與不具有對象性實踐跨周期性運行意識的樸素對象性實踐觀區別了開來。

(四)馬克思現實對象性實踐觀的整體規定性

對馬克思現實對象性實踐觀而言,由于其上述諸層本質屬性都基于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要求而生成,這就使得其諸層本質屬性在相互統一相互貫通中,塑造出其如下整體規定性:把現實理解為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狀態;把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得以可能的內在要求,理解為現實對象性實踐的前提;不把現實對象性實踐主體、對象、目的等內在要素理解為自發的現成的直觀的,而是理解為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內在要求及對象性存在內在邏輯的產物;把現實對象性實踐的本質,理解為滿足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要求的實踐形態;把該實踐的存在形式,理解為由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矛盾運動所驅動的,周期性深化演進過程。在該實踐觀看來,現實對象性實踐基于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要求、著眼于對象性存在的內在邏輯、運用現實性總體性反思批判性內在屬性取向的綜合性方法論、通過實踐理性的認知活動和內在性實踐,探索和建構對象性實踐主體、對象等構成要素;籌劃協調對象性實踐間性、改造現實對象的科學方案,驅動現實對象性實踐主體實施上述科學方案;規范對象性實踐間性、改造現實對象,創造滿足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要求的實踐產品,從而在周期性深化演進中,實現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

五、馬克思現實對象性實踐觀的解蔽對實踐哲學的創新效應

馬克思現實對象性實踐觀揭示的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既然是對象性實踐的前提,那就決定了對象性實踐依賴和從屬于該前提,從而對象性實踐的功能就是工具性中介性的。因此,一切形態的實踐本體論,因回答“何以要實踐”問題,都必然陷于自我瓦解。因此,實踐因其是否統一于上述前提,而顯現為現實性實踐與非現實性實踐,或正實踐與負實踐,從而是中性的。所以,實踐并無免于被批判被懷疑被否定的先天理由和榮耀??梢?馬克思現實對象性實踐觀的解蔽,展現了實踐哲學作為關于實踐的反思批判哲學的必然性。

外在對象性實踐基于內在對象性實踐所生成的現實對象性實踐主體而展開。后者構成前者的前提和基礎,使前者得以可能;前者構成后者的延伸、展開和完成形態。二者作為相互依賴相互內在的整體,共同構成現實對象性實踐完整形態。人們慣常使用的實踐概念僅指稱前者,未包含后者,從而是籠統抽象模糊和不完整的。因此,對對象性實踐而言,這兩個概念的生成,改變了關于其構成問題認識的籠統抽象片面格局,終結了其概念內涵和外延殘缺不全狀態,擴展了關于其對象范圍、內容、任務、類型、邏輯的認識,使其隱而未彰的內容和過程得以解蔽,開顯了重構其概念框架的理據,重塑了其邏輯、秩序、規范與在場命運,創建了內在對象性實踐這一實踐哲學研究的新空間。

馬克思現實對象性實踐觀把現實對象性實踐主體、對象,理解為潛在的,只能基于現實對象性實踐前提要求來發現和建構;把該對象理解為現實對象性實踐主體內在本質外化的產物。這就揭示了被實踐哲學忽視了的基礎性問題:怎樣的主體改造對象、改造怎樣的對象,是關于對象的改造是否具有現實性的前提;把握現實對象性實踐主體、對象的具體屬性及其統一性,是實踐具有現實性的必要條件。

馬克思現實對象性實踐觀判定,現實對象性實踐主體、對象及改造對象的方案,是認知活動的產物和外化形態;實施改造對象方案的實踐,也是由認知引導和調整的。因此,現實對象性實踐必然內蘊認知活動,以認知活動為其前導性基礎性內在構成環節。馬克思指出:“盡管縫和織是不同質的生產活動,但二者都是人的腦、肌肉、神經、手等等的生產耗費,從這個意義上說,二者都是人類勞動?!薄?6〕這表明,改造對象的過程,仍要消耗腦力,進行認知??梢?實踐是內蘊認知活動的改造對象的過程??梢?馬克思現實對象性實踐觀的解蔽,重塑了實踐內涵,使得實踐概念由僅指稱改造世界過程、不涵蓋解釋世界過程的概念,上升為涵蓋和融通這兩個過程的綜合性概念,從而擺脫了既有實踐哲學知行二分的困境。

馬克思現實對象性實踐觀,把實踐區分為以實踐間性為對象的實踐和以非實踐間性的事物為對象的實踐,從而拓展了實踐對象類型及實踐類型。改造實踐間性整體的對象性實踐,是通過國家上層建筑來籌劃和組織的。這種籌劃和組織的科學性狀況,決定著實踐間性整體滿足人及歷史遞進性存續要求的狀況,以及多元實踐不同訴求滿足的狀況,從而也就決定著對象性實踐整體的命運??梢?政治哲學的根本性問題實即實踐間性政治哲學問題。關于實踐間性的政治哲學文明的程度,是約束對象性實踐總體形態命運的基礎性理論變量。這表明,現實對象性實踐觀,映現出了實踐哲學、政治哲學無法忽視的新問題,即實踐間性問題和對象性實踐間性的政治哲學問題。前者把主體間性問題,由前實踐形態提升到了實踐間性形態;后者把政治哲學問題,深化為對象性實踐間性的政治哲學乃至實踐政治哲學問題,從而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政治哲學問題意識,更新了支撐政治哲學研究的概念框架。

馬克思現實對象性實踐觀,所揭示的現實對象性實踐周期性深化演進屬性,顯現了現實對象性實踐內在節奏、演進走向,構成了理解和評判現實對象性實踐運行演進的具體方位、發展階段的概念資源,改變了樸素對象性實踐觀的對象性實踐周期性意識缺場局面,消解了關于對象性實踐時空規定性的認識的籠統抽象化狀態,打開了理解對象性實踐存在運行質量的時空性視野,彰顯了實踐的時空性與實踐前提、要素、運行機理、質量和命運等的內在關聯性,拓展出實踐的時空屬性這一實踐哲學有必要研究的新問題。

猜你喜歡
對象性現實性方法論
《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強化學術性和現實性并舉
溫州城市“擁江發展”的戰略性和現實性思考
漢學方法論值得關注
論馬克思的對象性意識
方法論視角下的制定法解釋
談新聞標題的現實性
法本位的方法論闡釋
UAF的方法論意義
回到給予性與現象本身——論馬里翁對對象性和成已的回應與批評
“對象性存在”的三重規定性及其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