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鄉村建設的百年歷程、基本經驗與未來展望*

2023-02-06 20:18劉鳳萍
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農民農村

劉鳳萍

“建設什么樣的鄉村、怎樣建設鄉村,是一個歷史性課題”[1]12,也是當前國家發展所面臨的重大時代課題。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中國式現代化的重點、難點和短板在于農業農村現代化。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雖然“鄉村建設行動”是新時代才有的新概念,但鄉村建設實踐在中國卻有非常深厚的歷史根基與社會基礎。中國是一個有著龐大農業人口及農耕文明底色的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鄉村建設實踐有其內在的必然性和復雜性[2]423。歷史與當代的鄉村建設在時空條件與內容形式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從民國時期鄉村建設派的“鄉村建設運動”到新時代的“鄉村建設行動”,中國鄉村建設實踐實現了百年跨越與歷史轉型。然而,鄉村建設實踐的百年歷程并不是割裂的,必須“跳出鄉建看鄉建”,打破歷史和當代鄉村建設實踐在時空、敘述等方面所呈現出的割裂狀態[3]。中國共產黨從建立之初就開始了鄉村建設的實踐與探索,黨領導的鄉村建設在不同時期不同歷史階段具有時代性的目標任務、工作重點與話語表述。從歷史性與整體性視野回溯中國共產黨百年鄉村建設的實踐歷程,歸納提煉黨在推進鄉村建設實踐的經驗啟示與發展理念,對于未來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一、 中國共產黨百年鄉村建設的歷史進程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呈現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進的發展狀態。中國共產黨百年鄉村建設的發展歷程也是在迂回的道路中螺旋式上升。根據百年來不同歷史時期黨在推進鄉村建設的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實踐特征,可以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初步探索階段、曲折發展階段、穩步推進階段和縱深發展階段。不同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對于鄉村建設的價值指向與話語表述也不盡相同,經歷了從鄉村革命、鄉村改造、鄉村改革到鄉村振興的話語演變過程,它們都是體現鄉村建設內涵的多元化形式。

(一) 初步探索階段(1921—1949年):以土地革命為主線的鄉村革命

中國共產黨早期鄉村建設實踐的探索既不同于當時知識分子主導的“鄉村建設運動”,也不同于國民黨政權實施的具有改良性質的“農村復興計劃”,而是具有革命性質的“鄉村革命運動”[4],其主要實踐形式就是組織農民協會、領導農民運動、開展土地革命、建立農民政權。在推進土地革命的同時,中國共產黨也積極推進各根據地農村經濟社會建設。

1. 組織農民協會,領導農民運動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部分中共黨員就深入農村動員農民建立起反抗地主壓迫剝削的農民協會,領導農民同地主豪紳開展抗租、減租斗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沈玄廬領導的浙江蕭山衙前農民運動、彭湃領導的廣東海豐農民運動和毛澤東領導的衡山岳北農民運動。1924年國共合作后,為了培養農民運動的組織者與領導者,創辦了“農民運動講習所”,經過培訓畢業后的學員紛紛奔赴各省宣傳發動農民,組織農民協會,建立農民革命武裝,帶領農民開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到了1927年4月,全國各地農民協會會員從1926年年底的136萬人發展到518萬人。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總結了湖南的農民在農民協會的領導下所做的十四件大事。將農民組織在農會里,在社會地位上打擊地主豪紳,在經濟上推行減租減押減息,在政權上推翻土豪劣紳把持的鄉政機關,在軍事上推翻地主武裝,推翻族權、神權、夫權,普及政治宣傳,禁社會惡習,肅清盜匪,廢除苛捐雜稅,開展文化運動、辦農民學校,發展合作社,修道路、塘壩等[5]22-41。在革命高漲地區,農民協會一度控制了鄉村政權,并以此推進了鄉村社會的變革。

2. 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及時調整工作重心,確立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開展工農武裝割據,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依托,進行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1927年,毛澤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隨后又開辟了贛南根據地,在總結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經驗的基礎上,相繼制定了一系列土地法律法規,包括《井岡山土地法》《興國土地法》《贛西南土地法》等,確立了農民分配和使用土地的權利。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革命實踐中逐漸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土地革命綱領、路線、政策。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的出臺進一步擴大了土地改革的打擊面。除了繼續開展土地革命、實行“耕地農有”之外,中央蘇區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農村社會變革。如推動蘇區基層政權建設,廣泛開展民主選舉,推行普遍選舉制度。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開展勞動互助合作,大力發展勞動互助社、合作社等,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實施文化衛生教育,開展掃盲識字運動,發展夜校、識字班推動義務教育與社會教育。關注民生問題,完善社會服務和社會保障等。

3. 鞏固發展紅色政權,推行土地制度改革

全面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面對新的國際形勢與社會時局,中國共產黨適時調整土地政策。1937年8月,中國共產黨發布《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正式提出“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1942年,中共中央相繼通過《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關于如何執行土地政策的指示》,號召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在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保障地主的利益,調動各方的積極性,筑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谷諔馉巹倮?國內階級矛盾發生了變化,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領導群眾開展土地制度改革。1946年5月,中共中央發布《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要求沒收地主土地,“實現耕者有其田”。1947年7月,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確定了徹底平分土地的政策。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積極推進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充分動員調動包括婦女、兒童等在內的各種力量參與建設,創造了“鄉村建設的延安模式”。在經濟建設方面,積極倡導發展合作社,開展大生產運動。在政治建設方面,發展民主選舉制度,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發展農會、婦女、民兵組織等。在文化建設方面,大力發展鄉村教育,強調教育與生產的結合,推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共同發展。在社會建設方面,剿匪禁毒、賑災救濟,重塑鄉村社會秩序。

(二) 曲折發展階段(1949—1978年):以農業集體化為核心的鄉村改造

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鄉村建設圍繞生產關系的變革,開展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實現了農民個體經濟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轉變,開啟了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的道路。這一時期形成了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和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同時,“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制度僵化與“文化大革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鄉村建設的步伐,這一階段的鄉村建設呈現出曲折發展的特征。

1. 徹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恢復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新中國成立時,全國還有三分之二的地區存在封建土地制度,嚴重束縛著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在新解放區開展清匪反霸斗爭,摧毀了國民黨基層政權和地主階段封建統治,建立起農村基層民主政權和基層黨組織體系。同時,開展減租退押運動,從經濟上反對地主階級的地租剝削,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清匪反霸斗爭、農村基層政權的建立和減租退押運動為土地改革提供了組織基礎和群眾基礎。1950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為土地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據。隨后,土地改革運動在新解放區有領導、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全面展開,各地的土改工作隊按照土地改革總路線的要求,劃分階級、沒收地主的土地財產、進行土地財產的分配。1952年底,隨著清匪反霸斗爭和農村基層政權體系構建的基本完成,全國范圍內的土地改革也基本完成。在整個土地改革中,共沒收、征收了約7億畝土地,分給了約3億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全國土地改革的完成對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2. 推行農業合作化運動,實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土地改革實現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小農經濟成為農村的主要生產方式,鄉村社會階級結構隨之發生變動,并出現土地買賣、雇工、租佃、借貸等“自發資本主義傾向”[6]和貧富兩極分化的現象。為了克服土地改革的內在困境和小農經濟分散經營的脆弱性,中國共產黨開始推行農村互助合作運動。農業合作化運動經歷了互助組到初級社再到高級社的發展過程。1951年前后,全國各地農民在農業生產上廣泛開展互助合作,其互助形式主要包括臨時的勞動互助、常年的勞動互助和土地入股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三種形式。1953年,中共中央通過《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意味著農業合作化運動進入初級合作社階段,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全面展開,全國各地采取在生產中建社,通過建社推動生產的“邊建社、邊生產”的辦法推動合作化運動。1956年初,全國農村基本實現了初級形式的農業合作化。在初級社階段,入社社員土地作價入股,所有權仍為個人所有,實行土地統一經營和按勞分配制度。1956年6月,《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的通過意味著高級社的制度安排基本成型,標志著農業合作化運動進入高級社階段。在高級社階段,社員的土地、耕畜與大型農具都歸合作社集體所有,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1956 年底,全國高級社達到5.4萬個,入社農戶超過1億,約占全國總農戶 87.8% 。1957年全國大多數地區完成了初級社向高級社的轉變過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3. 建立人民公社體制,開啟社會主義農村建設

農業合作化運動之后,為了進一步統一農田水利建設、加快實現農業機械化耕作、改善農村交通條件與居住條件,全國各地開始了將小型的農業合作社合并為大社的實踐。1958年8月,《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的發布使得人民公社在全國范圍內成為一個新的不可阻擋的群眾運動的潮流。1958年底,人民公社化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實現,全國共有2.6萬多個人民公社,1.2億農戶參加公社。1960年4月,第二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對農業生產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文化教育事業、農村社會保障等農村發展的方方面面作出了指示,成為建設社會主義農村的偉大綱領。隨著“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推進,各地出現了急躁冒進的“左”傾錯誤,刮起了“共產風”、浮夸風和命令風,鄉村建設受到一定的影響。1962年,中共中央通過《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對人民公社管理制度進行整頓與調整,逐步確立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體制。在人民公社時期,中國共產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進社會主義農村建設,包括大力推進農業“四化”,興修水利,進行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設置七站八所等農村經濟發展服務機構,建立包括敬老院、衛生院、合作醫療制度、社會救濟制度等社會保障體系等。

(三) 穩步推進階段(1978—2012年):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主題的鄉村改革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開啟了農村經濟政治社會體制機制改革。改革農業生產責任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取消統購統銷制度,鼓勵鄉鎮企業的發展。廢除人民公社體制,建立政社分開的鄉鎮政權,實行村民自治制度,開展基層民主實踐。全面取消農業稅,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鄉村建設實踐以農村改革的形式穩步推進。

1. 改革農村經濟體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78年底,安徽省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隊分田到戶的“大包干”實踐拉開了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此后,全國其他地區也陸續開始了各種改革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實踐,包括聯產計酬、包產到組、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等形式。1980年9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通知,從政策上對包產到戶做出了相應的規定,包產到戶得到了合法性承認。從1982年起,中共中央、國務院連續頒布5個“中央一號文件”,以指導農村改革發展,逐漸推進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完善,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91年11月,黨的十三屆八中全會指出“農村普遍實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逐步建立起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7]108。與此同時,中共中央積極推動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198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對傳統的農產品統派購銷制度進行改革的措施,標志著統購統銷制度的正式取消,為農村市場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在農村市場化、商品化的背景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開辟了一條鄉村工業化的特色路徑,推動了鄉村城鎮化的發展。

2. 改革農村政治體制,建立村民自治制度

1980年廣西宜州宜山縣合寨大隊果作屯村民委員會的成立是中國農村政治體制改革的開端,標志著村民自治的產生。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建立,人民公社體制逐漸解體。1982年《憲法》明確了村民委員會的性質,即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1983年,黨中央、國務院要求改革“政社合一”管理體制,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人民政府,按照村民居住狀況設立村民委員會,宣告了人民公社體制的終結。1985年底,全國建立了9萬多個鄉鎮政府、94萬多個村民委員會,完全取代了原先的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1987年11月,《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對村民委員會的性質、地位、組成、職責以及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的關系等內容進行了規定,從法律層面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的基本框架。1990年9月,民政部下發《關于在全國農村開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動的通知》,全國各地在推行村民自治示范活動過程中開始了建章立制工作,探索建立了民主選舉制度、村務公開制度、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村民自治章程與村規民約等。此后,國家頂層設計、地方制度規范、基層民主實踐不斷地推進村民自治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規范化,村民自治制度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進入21世紀,城鄉差距不斷擴大,面對“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的“三農”困境,中國共產黨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國家戰略,作為推進“三農”工作的戰略舉措。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方略。之后,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確立了“工業要反哺農業,城市要支持農村”的基本方針。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從強化產業支撐、夯實經濟基礎、改善物質條件、培養新型農民、健全體制保障、完善鄉村治理機制等方面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行了具體部署。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要求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并提出了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一系列舉措。2004年至201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連續發布9個聚焦“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成為推動城鄉統籌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行動指南。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通過一系列支農強農惠農政策和“兩個反哺”方針將更多的資源配置給農村,農村醫療、教育、養老、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與農村道路、飲水、郵政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鄉村建設朝著城鄉一體化新格局的方向發展。

(四) 縱深發展階段(2012年以來):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目標的鄉村振興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目標,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方針政策、重要舉措,為推進新時代“三農”工作、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行動綱領和指南。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鄉村建設朝著鄉村振興的目標縱深發展。

1. 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新時代以來,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農業農村改革也呈現出縱深發展的特征。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強調農村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偟膩砜?農業農村改革在三大關鍵領域取得了比較大的進展。一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015年5月,我國在29 個縣(市、區)開展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2017年、2018年和2019年連續三次擴大試點地區。至2022年,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階段性任務基本完成。在承包地和宅基地改革方面,國家明確了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和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的改革進路[8]。二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5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此后,黨中央和政府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通過優化農業供給結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改革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推進農業經營體系創新、優化農業資源要素配置等措施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是健全城鄉融合體制機制。2019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提出了2022年、2035年、2050年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目標任務。黨中央和政府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改革措施,包括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持續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壯大縣域經濟、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等內容。

2. 實施精準扶貧方略,打贏脫貧攻堅戰

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打贏了脫貧攻堅戰。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創造性地提出了“精準扶貧”,為新時期扶貧工作指明了方向。隨后,“精準扶貧”成為了全國扶貧開發工作的指導思想,并逐漸進入體系化、制度化的階段。2014年,國務院相繼發布《關于印發〈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關于印發〈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的通知》,強調通過對貧困戶和貧困村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以建檔立卡和信息化建設的方式實現扶貧到村到戶。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系統闡述了脫貧攻堅的重要意義、目標任務、重大舉措,明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脫貧攻堅的基本方略。這一方略的核心內容包括做到“六個精準”、實施“五個一批”和解決“四個問題”等方面。隨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從指導思想、目標任務與基本原則等方面進行了總體部署,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政策措施。全國各地各部門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按照黨中央和政府的決策部署,通過開展建檔立卡、選派駐村干部、堅持分類施策、嚴格貧困退出和建立防貧機制等措施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至2021年2月,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消除了絕對貧困,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3.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五經臆說》現存十三條,而根據王陽明自己在《序》中所說,遠不止此數,他自稱“凡四十六卷,經各十,而禮之說尚多缺,僅六卷云”〔9〕918,從現存各條來看,其主體部分,雖然有不少是對于文義的解釋,但牽強臆斷的為數不少,正應證了“臆說”的題旨,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王陽明解釋古文獻的重要方式是依憑胸臆一味牽強附會。

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立足于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從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到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方針,從統籌城鄉發展到城鄉融合發展,從農業現代化到農業農村現代化,既反映了鄉村建設在物質基礎、設施條件、精神要求、政治保證、中心目標方面的提檔升級,也反映了黨中央“三農”工作方針政策的連貫性和發展性。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的重大意義、總體要求和主要措施進行了全面部署,明確了鄉村振興在2020年、2035年、2050年三個時間節點的目標任務。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設定了2020年、2022年的階段性目標,建立了以22項具體指標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振興指標體系,部署安排了82項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2021年4月,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了《鄉村振興促進法》,標志著鄉村振興戰略邁入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實施的法治階段。2022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明確了鄉村建設行動的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提出了創新鄉村建設推進機制、強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加強組織領導等重要舉措。2017年至今,黨中央和政府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為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證。

二、 中國共產黨百年鄉村建設的基本經驗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一部鄉村建設史,從鄉村革命、鄉村改造、鄉村改革到鄉村振興的百年鄉村建設實踐歷程中積累了很多的寶貴經驗,即應堅持黨在鄉村建設中的領導地位,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有效組織農民參與,正確處理農地關系、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堅持調查研究、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品質。

(一) 根本保證:堅持黨在鄉村建設實踐中的領導核心地位

“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的百年歷史,就是領導農村從積貧積弱到全面小康的奮斗史”[9]。堅持黨在鄉村建設實踐中的領導核心地位是百年來鄉村建設和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保證。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由知識分子主導的“鄉村建設運動”和國民黨政權實施的“農村復興計劃”都無疾而終。梁漱溟曾總結“鄉村建設運動”的兩大難處,“高談社會改造而依附政權”和“鄉村運動而鄉村不動”[10]368。鄉村建設派通過興辦教育、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造等方式改良鄉村,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鄉村問題。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認識到鄉村社會問題的根本就是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只有從農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解決好農民最關切的問題,才能更好地推進鄉村建設和發展。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組織農民協會,領導農民運動,通過“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推翻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農民得以翻身做主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領導農民開展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推行農業合作化運動,建立起人民公社體制,實現了農民組織化和農業集體化,開啟了社會主義農村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黨領導農民開啟農村經濟政治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廢除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體制,建立了政社分開的鄉鎮政權,實行村民自治制度,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實施精準扶貧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和鄉村建設行動,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從中國共產黨領導鄉村建設的百年歷程可以看出,堅持其領導核心地位是鄉村建設實踐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

(二) 依靠力量: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有效組織農民參與

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推進鄉村建設的百年歷史進程中,始終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切實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和發展意愿,積極動員和組織農民群眾廣泛參與到鄉村建設實踐中。從建黨初期的鄉村革命運動,到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等鄉村改造實踐,到改革開放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村民自治制度等鄉村改革實踐,再到新時代以來的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鄉村建設行動,不同歷史階段中不同形式的鄉村建設實踐無一不是以農民為主體。

革命時期,毛澤東就認識到了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主體作用,指出“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箲饡r期,毛澤東看到了農民的巨大潛力,指出“中國農民有很大的潛伏力,只要組織和指揮得當,能使日本軍隊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時,使之疲于奔命”[11]637,445。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通過合作社、人民公社將農民組織起來,將廣大農民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村改革充分尊重農民的自主權。鄧小平指出,“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12]382。此外,鄉鎮企業、村民自治制度都是農民的偉大創造。在農村改革過程中,基層有許多新的實踐做法都是農民創造的,最后上升為國家政策在全國農村進行推廣。新時代以來的鄉村振興戰略也突出強調農民的主體地位?!多l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13]。從中國共產黨領導鄉村建設的百年歷程可以看到,黨始終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積極動員、組織農民群眾廣泛參與到鄉村建設當中。

(三) 關鍵環節:正確處理農地關系、工農關系、城鄉關系

農地關系、工農關系與城鄉關系是鄉村建設實踐中不可忽視的三大基本關系。農地關系指的是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其核心是農民的土地權益問題,包括農村土地所有權關系、使用權關系等內容。工農關系既包括工業與農業兩大產業之間的經濟關系,也包括工人與農民兩大階級之間的主體關系,在現代化進程中工農關系會不斷演進發展,逐漸達到均衡。城鄉關系指的是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各個方面與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互動關系,兩者關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會經歷從二元對立到一體融合的演變過程。沒有處理好農地關系,農民發展跟不上,“沒有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農業發展跟不上,農村發展跟不上”[1]42。在鄉村建設百年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持續探索處理農地關系、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的發展路徑,在不同時期不同歷史階段通過相應的法律制度、方針政策調整農地、工農、城鄉關系以適應當時的國情、社情和民情。

建黨初期,中國共產黨就意識到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就是土地問題。為此,中國共產黨通過開展土地革命,制定和實施一系列農村土地政策,將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城鄉關系的探索經歷了“城市中心論”到“農村包圍城市”的轉變。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通過土地革命、集體化運動,將農民土地所有制變為集體所有制。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以重工業為中心、兼顧城鄉發展的戰略思想,通過統購統銷和集體化制度,利用農業稅和工農產品剪刀差從農業中為工業化提取積累,形成了城鄉分割對立的二元結構。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建立了雙層經營體制,實現了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城鄉關系的探索發展為“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城鄉統籌發展階段。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進一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形成了“三權分置”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城鄉關系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從中國共產黨領導鄉村建設的百年歷程可以看到,處理農地、工農、城鄉三大關系是推進鄉村建設和發展的關鍵,黨在鄉村建設實踐中不斷調適處理三大關系的方式與路徑。

(四) 基本原則:堅持調查研究、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品質

中國共產黨探索鄉村建設的百年歷史進程中,在不同歷史階段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地開展調查研究,科學分析時局形勢與現實條件,與時俱進調整與制定指導鄉村建設與發展的路線方針政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了更好地領導農民運動、開展土地革命,毛澤東深入湖南、江西的農村地區開展調查研究工作,相繼撰寫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尋烏調查》《興國調查》等調查報告,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論斷,為科學制定與實施農村革命的方針政策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調查研究工作深入推進與調查研究思想方法不斷發展,毛澤東提出了“實事求是”[14]801思想。在實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農民進行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1949年以后,毛澤東仍舊非常重視調查研究工作,特別是“大躍進”運動和“反右傾”斗爭的錯誤造成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之后,他深刻認識到黨內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出現偏離,號召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并將1961年作為“實事求是年、調查研究年”。1961年全年全黨開展大規模且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工作,從中央領導人到省、地、縣的黨員干部紛紛深入農村開展調查,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黨中央對農村政策進行不斷調適,國民經濟形勢才得以好轉。但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得調查研究被擱置,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也未能堅持。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農村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許多重大決策部署都是基于農村調查工作,包括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和村民自治制度的實行。鄧小平在回顧農村改革歷程時指出,“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12]382。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繼承和發揚了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和工作方法,堅定地貫徹執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中共中央辦公廳相繼印發《關于加強調查研究提高調查研究實效的通知》《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以指導黨員干部開展調查研究工作。由此可見,堅持調查研究、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品質貫穿了中國共產黨領導鄉村建設實踐的百年歷程。

三、 中國共產黨推進鄉村建設的未來發展指向

中國共產黨百年鄉村建設的實踐探索歷程有其內在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通過《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初步描繪了鄉村建設的新藍圖。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展望鄉村建設的新圖景應該準確把握未來發展主線,即鄉村建設“為誰而建”“靠誰來建”“建設什么”“建成什么樣”的主線。

(一) “為誰而建”:堅持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

鄉村建設為誰而建?只有明確“為了誰”的問題才能抓住鄉村建設的根本方向。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截至2022年底,按照鄉村常住人口計算我國仍有4.9億農民[15]。農民是鄉村生產生活的主體,也是鄉村建設的主體?!皥猿秩嗣裰辽稀笔屈h百年奮斗的重要歷史經驗之一,黨歷來把為廣大農民群眾謀幸福作為重要使命。新時代以來,黨和政府多次將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的相關表述寫進中央文件,習近平總書記也在各種重要場合多次強調農民的主體作用,形成了一系列關于農民主體地位的重要論述。如“農村要發展,根本要依靠億萬農民”[16],“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17]。這些重要論述無一不是在回答“鄉村建設為了誰”的問題。所以,未來應落實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的根本要求,在鄉村建設中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一是堅持農民是鄉村建設實踐行動的建設主體,二是堅持農民是鄉村建設實踐成果的受益主體,三是堅持農民是鄉村建設實踐過程的監督主體,四是堅持農民是鄉村建設實踐成效的評價主體。在鄉村建設實踐過程中,只有真正做到尊重農民的發展意愿、發揮農民的首創精神、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有效組織農民參與,才能更好地激發鄉村建設的內生動力,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二) “靠誰來建”:黨建引領下的多元共建

鄉村建設靠誰來建?鄉村建設是一項艱巨性、復雜性、長期性的系統工程,不能只靠一個群體的力量。農民是鄉村建設的主體,但是單靠農民群體的力量無法完成如此艱巨復雜的任務。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關鍵在黨?;仡櫚倌隁v程,中國共產黨在鄉村建設中發揮出了強大的領導能力、動員能力、組織能力和統合能力,能夠通過自上而下的嵌入與自下而上的吸納對社會力量進行整合,搭建起社會多元主體之間的合作框架。新時代新征程,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應在黨建引領的基礎上探索建立多元共建、主次有序、上下聯動的開放式鄉村建設行動體系,形成“政府主導、黨建引領、農民主體、社會協同”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的協同治理格局。一是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政府能夠借助資源整合與財政轉移支付的優勢,將大量的專項資金通過項目制的方式投入到鄉村建設當中,強化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保障。二是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黨建引領鄉村建設可以通過協調外源式發展與內生性動力兩種發展形式,將鄉村內部農民主體的能動性作用與鄉村外部多元社會群體的助推性作用進行橫向整合,從而壯大鄉村建設的整體力量。三是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即堅持農民是鄉村建設的建設主體、受益主體、監督主體和評價主體。為農民賦利賦權賦能,激發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內生性動力。四是發揮多元社會力量的協同作用。鼓勵與引導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形成“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市民下鄉、專家興鄉”[18]等社會力量建設鄉村的有機整體??偠灾?黨建引領下的多元主體共建能夠在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中凝聚成強大合力,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三) “建設什么”:扎實推進五大建設行動

鄉村建設建什么?就是要明確鄉村建設具體內容與重點任務。2021年至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進行了部署?!多l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提出12項重點任務,即“183”行動,涵蓋了五個主要領域。要推進這五個領域的發展,必須依靠五大建設行動。一是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行動。目前農村基礎設施部分領域往村覆蓋、往戶延伸方面還存在短板與薄弱環節,應重點加強道路交通、水利、供水、清潔能源、物流、通信網絡、綜合服務、房屋安全等方面的建設與管護長效機制,尤其是補齊數字鄉村建設的短板,不斷加強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二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改善人居環境事關廣大農民群眾的健康與福祉,事關美麗鄉村與美麗中國建設。要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應持續開展農村廁所革命,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與生活垃圾治理,通過鄉村綠化美化、庭院整治改善村莊公共環境,整體提升村容村貌。三是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行動。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是滿足廣大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應推動服務重心與資源向基層“下沉”,重點保障鄉村對于教育、醫療衛生、養老助殘等公共服務的需要。四是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行動。要推動黨建引領鄉村建設高質量發展,必須大力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升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力、組織力、凝聚力與號召力。同時,持續推進鄉村人才隊伍建設,通過人才培養、人才激勵、人才管理為基層黨建提供堅實的組織與人才保障。五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行動。實現農村現代化不能忽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應大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夯實農村思想陣地、加強宣傳教育,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倡導文明鄉風,推進鄉村文化建設、豐富農民精神生活。

(四) “建成什么樣”: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鄉村建設建成什么樣?就是要明確鄉村建設發展目標與發展圖景。鄉村建設的最終發展目標就是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扎實推動鄉村五大振興。所以,未來鄉村實現全面振興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鄉村產業全面振興。未來鄉村呈現的應是一種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拓展的產業全面振興的發展圖景。二是鄉村人才全面振興。未來鄉村呈現的應是一種鄉村人才培養體系與鄉村人才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專業人才等鄉土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社會人才積極投身鄉村建設的人才全面振興的發展圖景。三是鄉村文化全面振興。未來鄉村呈現的應是一種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農耕文化深度傳承與弘揚、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創新發展、鄉村自辦群眾性文化活動蓬勃發展的文化全面振興的發展圖景。四是鄉村生態全面振興。未來鄉村呈現的應是一種鄉村自然環境優美、山水林田湖草治理有效、鄉村綠色發展方式普遍推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與良田沃土并存的生態全面振興的發展圖景。五是鄉村組織全面振興。未來鄉村呈現的應是一種農村基層組織體系不斷完善、農村群眾性自治組織的村民自治機制有效運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助推共同富裕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各類農村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會發展的組織全面振興的發展圖景。

猜你喜歡
中國共產黨農民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在農村采訪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