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自信視域下的高職“大學語文”教學研究

2023-02-06 19:50郭秀琴
語文學刊 2023年4期
關鍵詞:大學語文高職文化

郭秀琴

(鄂爾多斯職業學院,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報告中,充分體現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強”,展現了百年大黨與時俱進的鮮明品格與把握文化發展規律的清醒與堅定。高校作為文化傳承、傳播和創新的核心陣地,肩負著國家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作為高校重要組成部分的高職院校經過2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為我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基地與中堅力量。然而,現實層面的高等職業教育在文化教育方面卻面臨普遍的困境:在高職學生的培養中重視技術的學習和掌握而缺少了多元價值的挖掘,在某種程度上存在忽視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問題。高職院校的學生文化基礎普遍薄弱、缺乏自信與自控力,文化修養的相對不足導致對中國文化認知度不夠、興趣不高。在發達的互聯網環境中很容易沉迷于虛擬世界,盲目跟風進而迷失自我。尤其在當今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等復雜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面臨嚴峻的考驗。因此,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已成為高職院校教育教學中迫在眉睫的問題。

一、“大學語文”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和主要陣地

“大學語文”是高職院校中開設的為數不多的文化類基礎性課程,旨在傳承傳統文化,培養人文精神與審美情趣,提升大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因此大學語文自然要成為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載體和主要陣地,積極探索大學語文課程培育高職學生文化自信的路徑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 文化素質教育是增強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徑

文化素養是指一個人在文化領域中所具有的知識和能力,涵育提升文化素養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礎,也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內在需求。歷史的經驗昭示出國民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乎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強弱?!拔幕牧α堪l生于、實現于文化對人的掌握。作為人的創造的文化只有為人所掌握的時候,才會獲得展現其力量的主體根據;為文化所武裝起來的人越多,文化所能夠生發的力量也就越大?!盵1]215國民的文化素質教育就是涵養、提煉和弘揚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徑,而這種“文化所能夠生發的力量”其實就是一種文化自信。新時代的青年學子作為國家發展進步的中堅力量,只有具備良好的文化素質才能真正意義上加快實現中華民族百年來的文化強國夢的步伐。

(二)“大學語文”教學是提升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的主要陣地

高職院校的人文教育的實現絕不能僅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專業知識的傳授,而應當立足于從道德素養、文化品位、社會責任意識以及創新思維等方面對學生的心智觀念進行全方位的教育與引導。幫助他們學會思考存在的意義,感受生命的充實與心靈豐盈的美好?!按髮W語文”課程立足于“大人文”視野,就教材選篇而言主要包括經典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承載著優秀民族精神(包括理想、情趣、胸懷、教養、禮儀、節操等),具有深厚的審美感召力、修養涵化力,可以穿越時空陶冶性情、凈化心靈、激揚斗志、培育人格?!按髮W語文”具有的這種豐厚人文精神底蘊,在當前高職教育中可以發揮積極的介入調節功能。由此可見,大學語文這種“文道結合”的特點在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方面具有其他學科難以企及的優勢。

二、“大學語文”培育文化自信的內容指向

(一)中華傳統文化塑造學生“中國靈魂”

大學語文中的經典詩文,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中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和古人獨特的精神文化?!墩撜Z》《大學》《詩經》《莊子》《史記》以及古典詩詞歌賦等國學經典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學智慧和為人處事的方式及禮儀規范,通過教學在潤物細無聲中對學生人格的培養和處世觀產生影響。經典文本中蘊含著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舍生取義的家國情懷、精忠報國的愛國思想、革故鼎新的創新意識、天下為公的大局觀念、民為邦本的治國理念、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與人為善的處世之道、德法并用等治國理念,大學語文所承載的這些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已經融入我們中國人的骨氣、志氣和底氣,是我們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課程承載的這些“文化自信”因子,是可以讓學生去主動挖掘、發現和吸收的,從而達到不斷堅定文化自信的目的。

我國古典詩文中,不僅蘊含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而且古人的人格魅力也具有榜樣的示范作用。這些古代名人超凡脫俗,具有高尚情操,其在理想追求、困境考驗、人生態度、生命思考等方面呈現出來的品格對于大學生的人生信仰和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有助于促進學生健康思想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如孔孟的仁愛俠義、莊子的瀟灑不羈、屈原的九死不悔、司馬遷的忍辱負重發憤著書以及蘇軾的曠達與接受現實的能力等,都是我們中華民族脊梁精神的典型體現,通過對其人生閱歷與人格魅力的介紹與解讀,會潛移默化影響到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的確立。

(二)地域文化融入課堂,激發學生興趣

地域文化是經過長期歷史積淀所形成的具有獨特個性的區域文化形態。地緣差異影響下,風俗民性呈現出不同的狀態和形式,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板塊。例如吳越文化、嶺南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陜秦文化、齊魯文化、三晉文化,燕趙文化、東北文化,等等。不同的文化板塊一方面共同承載著中華文明的一統形態,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各自相異的文化表征。相對于變幻的時代風云,地域文化能夠經受住時間的磨蝕、戰亂的浩劫而呈現出文化的永恒生命力,成為民族性和文明史的證明。由此可見,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增強文化自信自強也要從發掘并弘揚地域文化做起。

地域文化展現出特定地理區域內鮮明的文化個性,以其深刻的內涵、獨特的價值涵養人的精神修為,塑造人的靈魂,是高職院校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民族文化薪火傳遞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大學語文課程具有很強的文化綜合性,不僅成為地域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而且能夠激發學生對地域文化的熱愛之情,強化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弘揚文化的責任感。地域文化中蘊含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可以有效補充和豐富大學語文課程資源,突破自身的發展困境,拓展生命力,盡最大可能發揮其潛在作用。在高職語文課堂上,文學作品是地域文化的“形象大使”,通過教學中對人物典故、神話傳說、地理風情、風俗民情等內容的融入,有助于學生增強對不同民族的了解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真正讓文化自信落到實處。

(三)革命文化的滲透,堅定理想信念

建設文化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之一,革命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豐富的革命傳統和紅色基因。它不僅是中華民族艱苦卓絕砥礪奮斗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特殊斗爭環境的歷史見證。作為新時代排頭兵的大學生是國家未來建設的生力軍,他們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品德修養、意志力量關系著國家未來的命運和前途。因此,革命文化滲透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天然的導向作用和示范功能。

高職大學語文的教材中選入了不少紅色詩詞作品,如毛澤東的《菩薩蠻·黃鶴樓》、光未然的《黃河頌》以及《革命烈士詩抄》(包括惲代英《獄中詩》、李大釗《絕句》、陳鐵軍《刑場宣言》、葉挺《囚歌》、蔡夢慰的《黑牢詩篇》、藍蒂?!妒緝骸?等等,這些作品在藝術上實現了革命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完美結合,傳達的是對革命理想信念的執著忠誠,對黨和人民事業的至誠熱愛與肝膽相照,是烈士們在屠刀和槍口下展現出的革命英雄氣概與大無畏的精神,是我們民族文化自信的閃亮標桿。在大學語文課堂上,引導高職學生分析、品讀、感悟紅色詩詞,感受其壯烈深沉的革命情懷,賞析作品精彩紛呈的藝術技法。在閱讀和鑒賞中,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革命文化的崇仰,對生命價值的追求。紅色詩詞鑒賞進課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提高高職學生整體的語文素養同時,也為高職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提供有力的精神和智力支撐。

三、“大學語文”培育文化自信的教學策略

(一)文專結合的模塊式教學

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在課程定位上遵循“以就業為導向,文化課為專業課服務”的職教任務,開展與學生所學專業相對應、相配套的語文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訓練,努力實現課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審美性與職業性、實用性的統一。換言之,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走文專結合的道路,不脫離語和文的范疇,只是服務對象更明確、職業教育的特征更明顯。

目前高職大學語文教材常見的有三種體例:從文學史發展、文學體例、文學基礎到表達能力(說與寫)進行編排結構,應該說還是沒有脫離中學語文的套路和普通高校大學語文的影子,未能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特色,教材內容與專業需求契合不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這種情況下,引入模塊化教學理念,整合現有的優秀教育資源,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自然是格外重要了。

大學語文教師應該“以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教學內容?;谝陨侠砟?筆者結合任教專業(旅游管理專業)的特點,在教學中將原來的大學語文課程內容進行了重構,打亂了教材原本的體例,從教材中精選出具有旅游文學特色的作品進行內容重組,分為古韻風華、民國風情、域外掠影、職場人生四個模塊。以第一模塊為例,古韻風華是經典文化模塊,選取了《漢字說》(漢字文化與書法)、《中華對聯之旅》(楹聯)、《春江花月夜》(月夜美景)、《釵頭鳳》(文旅古跡:沈園)、《西廂記》(文旅古跡:山西永濟普救寺)等作品進行教學,包括旅游活動中常見的漢字碑銘、對聯、詩詞、戲曲等重要的文化現象,由點到面逐步展開,實現文學與文化結合。這個單元模塊也是示范模塊,為后面兩個模塊的教與學奠定基礎。最后一個模塊職場人生是旅游應用文寫作訓練,包括迎送詞、求職信、旅游接待服務合同、旅游指南、導游詞等,通過規范的職業應用文訓練為未來工作中具體操作打下基礎。既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又可以提高導游專業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人文素養。第一、第二、第三模塊重點體現“人文性、工具性”性質,第四模塊重點體現“職業性、時代性”要求。

因此,在對第一模塊傳統文化經典的教學中,筆者對現有的大學語文資源進行重新組合優化,通過這樣文專結合的模塊式教學方式,就會極大地調動和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在強化文化自信的同時也夯實了專業基礎并提高了專業能力。在兼顧職業教育的專業性的同時,也讓大學語文課程煥發出新的文化生機。

(二)“地域”主題式教學

主題式教學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教學設計,教師根據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提煉、概括重組和整合充實。強調學生在高度動機的環境下接觸和學習到與主題相關的多向度教學材料。教學目標在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重知識傳授轉向重社會生活及情感體驗,注重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思維與實踐能力的提升。

大學語文課程改革要與地域文化充分結合起來,將地域文化資源合理有機地融入課程教學,形成富有地域特色、多種文化融合的大學語文課程體系,以改變過去的只是圍繞教材內容為教學載體的封閉式模式。在融入地域文化的大學語文教學中,主題式教學能將學生興趣聚焦到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感受文化內蘊,并加以研究探索。主題式教學遵循“主題·探究·表現”的模式[2]101。

第一階段是科學合理地創設地域“主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蔣雪艷教授主編的《大學語文》第二版收錄了來自吳越地區的著名作家的經典文本:詩歌有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陸游《釵頭鳳》、戴望舒《雨巷》,散文有顧炎武《廉恥》、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余秋雨《道士塔》,小說有魯迅《在酒樓上》等等。這些作品雖然表面上來看體裁有別,題材各異,但我們會發現文本背后所呈現出來的共同的濃郁的吳越(江南)“水文化”氣質。吳越地區多水,水網密布,通江近海,交通便利,百姓善用舟楫,有豐富水上生活勞作經驗,吳越文化也共有“水文化”之特質。晚清龔自珍也曾用“亦劍亦簫”的比喻來概括了吳越文化“亦剛亦柔”的品性。這種文化靈動智慧、敏察善納、開放通達、兼容并蓄,屬于“智者文化”。其剛柔并濟、兼容并蓄、重文重才的特色文化哺育了眾多的文化名家。吳越文化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源地之一,基于吳越文化鮮明的地域文化與作家性格氣質、作品風格的密切關系,筆者創設了“吳越文化”主題來強化學生對中華燦爛文明的認知。吳越文學作品中既有張若虛、戴望舒、汪曾祺等作家筆下典雅柔美、閑適安逸的偏柔性特質的文化性格和美學形態,又有陸游、魯迅、顧炎武、余秋雨等作家雄渾悲壯、剛健務實、重禮超遠、孤獨憂患的文化人格的呈現,從而形成對吳越“和而不同”的文化形態的立體化認知。

第二階段,探索階段。導引學生在課內課外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通過對吳越地域文化資料的收集、辨別、整理,包括園林建筑、名人故事、名勝古跡、昆曲等,進一步感受到江南文化的豐富內涵與獨特魅力。

第三階段,表現階段。即用開放性思維來引導學生對吳越地域文化進行對比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展示、交流、表達,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的統一協調發展的教學目的。通過對比分析認識到大氣開放、兼容并蓄的吳越文化氣度,使學生真正吸取江南地域文化的精髓與人文精神,并能聯系現實,深刻認識到當代江浙一帶的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其深厚文化底蘊與時代精神做到了有機結合,另一方面在于把先進生產力與先進文化的發展進行了有機融合。這樣學生就會深切體會到文化底蘊的威力,從而進一步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自信。

(三)紅色詩詞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區別在于它是一種虛實結合的情景化學習過程,其原理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以學生的切身體驗為教學出發點,通過教學情境的建立或創造,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沉浸中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重構知識體系、激發學習能力、產生情感共鳴、促進價值意義的生成。

紅色詩詞是指在革命政治斗爭中創作出來的詩詞作品,表達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與革命英雄主義氣概。紅色詩詞是中國革命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呈現方式。在紅色詩詞教學中,教師應著重考慮學生的主體感受,通過創設詩詞體驗場景和體驗活動,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的情感世界,身臨其境地走進革命者的精神場域,激發情感共鳴,并且經過積極內化,最終實現豐富生命體驗、構建個體心靈信仰、獲得人生價值意義的目的。對于詩歌這種蘊含了更多的非邏輯性的隱形的思想情感的體裁而言,“體驗”可能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

以光未然的《黃河頌》為例,在具體課堂操作中,筆者主要運用了情景體驗、誦讀教學法與意象分析法來進行體驗式教學?!饵S河頌》是光未然組詩《黃河大合唱》中的第二部,高昂明快的節奏,雄渾奔放的基調,詩歌熱情歌頌了黃河桀驁不馴的血性和中華民族澎湃激昂的英雄氣概。這首紅色詩歌也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強化愛國熱情的極好文本。然而,由于紅色詩詞產生于特定年代,距離當下的生活實際比較遙遠,要在短時間內拉近學生與作者和詩歌的距離,導入環節至關重要。

1.創設情境,激發情感。借助于激越高昂的《黃河船夫曲》純音樂選段,配之以黃河奔騰、大浪滔天,一瀉千里的壯闊視頻畫面,課堂一開始就給學生以強烈的震撼感。20秒左右的視聽沖擊后,開始導入朗誦者的背景介紹:

黃河源遠流長,像一條桀驁不馴的黃色巨龍,逶迤盤旋在遼闊的中國北方大地上。她是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百折不撓精神的象征。作為炎黃子孫,提起黃河,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從耄耋老人,到牙牙學語的孩童,無不對母親河魂牽夢繞、心馳神往。她古老、厚重、飽經滄桑。(播放幾張黃河不同角度的宏偉照片)20世紀,日帝的侵略與屠戮讓中華民族危在旦夕,1938年9月,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戰演出隊來到了黃河的壺口瀑布,面對濤濤巨浪,心頭激起萬丈狂瀾,詩興驟起,揮筆而就《黃河頌》。并與音樂家冼星海合作完成了史詩型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激勵著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為祖國而戰。

視頻、音樂、圖片、導入詞的共同配合下,兩分鐘左右的時間,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當中。教室里鴉雀無聲,昭示著學生們心中莊嚴的情感種子正在悄悄生根發芽。

2.朗誦訓練,感悟情感。聆聽名家誦讀,進入情境。學生聽讀,初步感知詩意——個人表情朗讀,讀出詩歌節奏。教師重點指導語調、語速、停頓、重音方面的處理?!獙W生自由練習,體味朗讀技巧與情感的處理——對“啊,黃河”文段的分組多次朗讀,互評互議。學生分組朗誦后,教師針對存在的問題給與進一步指導——男女生分誦與合誦。經過幾輪有感情地朗讀練習,口誦耳聞,“讀”“思”結合,誦讀的反復刺激會在頭腦中形成祖國母親河鮮活奔騰的形象,保衛黃河、保衛祖國的時代強音會自然回響在學生耳畔,愛國主義情感共鳴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3.觀象得意,深化情感。本詩塑造的黃河形象,給人以雄壯豪邁的美感。要在朗誦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黃河意象的特征:氣勢雄偉(“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你一瀉萬丈/浩浩蕩蕩”)、氣度力量無堅不摧(“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金色巨龍源遠流長(“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從昆侖山下/奔向黃海之邊”),讀者面對這樣一幅宏大壯闊的雄偉畫面,必然心中升騰起對母親之河的崇仰與敬重之情,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紅色詩詞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進行體驗教學,將愛國主義情感自然而然融入語文課堂中,激勵青年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延續文化血脈、樹立文化自信??傊?大學語文課堂作為高職院校堅定學生文化自信的前沿陣地,要通過多種實踐途徑與教學策略來弘揚傳統文化、地域文化與革命先進文化,賡續民族精神血脈,培養高職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提升其文化軟實力,探索高等職業教育“文工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猜你喜歡
大學語文高職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學語文創新教學初探
山西省2018年專升本選拔考試 大學語文
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與創新
誰遠誰近?
大學語文教學模式探析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
大學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