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快餐化時代:重審文學經典的價值
——論大學語文教學中的經典文學闡釋與人文素養拓展

2023-02-06 19:50張文杰
語文學刊 2023年4期
關鍵詞:文學文本學生

張文杰

(西京學院 傳媒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3)

在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大學語文教師除了應該了解該課程的學科性質、課程體系、教材編寫以及知識性、技術性要求之外,還要借助于師資團隊和研究的教學成果的優勢,從經典傳播、人文熏陶、立德樹人等方面去開拓和融合,才能使年輕學子逐步擺脫網絡文學時代各種無厘頭的“大話”“戲說”作品的影響。如今是全球化時代,文化交往、文化自信以及文化強國的戰略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國民閱讀、經典閱讀。然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對物質享樂的功利追逐變得失去理性,甚至損人利己不顧一切的行為較為盛行,金錢、物質、權力已嚴重地異化了人文精神[1],因此人的靈魂與道德再也不是變得那么純粹和善良,因而對傳統文化和優良道德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和文學經典閱讀的現狀和審美趣味的培養也令人擔憂。尤其從高中到大學文理分科之后,許多大學生與家長主要看重的是專業特長,而對于孩子的文化素養、道德操守、審美趣味、人格健康等素質卻漠不關心,從大一入學開始就關注和過問的是學生所學專業是否在將來能找到好的工作、是否有好的出路,而不是將孩子先打造成有才學有專業的知識精英。因此,許多大學生在校之學好專業本身,對各種開設的人文社會科學的選修課并不感興趣,即使選修也最多只是來湊夠學分,只有少數理工科的學生因為對人文藝術的修養才會本著興趣愛好和好奇探索來學習,因此大學語文教師經常會遇到這種課堂上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的尷尬處境。非中文專業在校大學生對于文學經典閱讀也許有濃厚的興趣,卻會因為閱讀上的惰性心理障礙對自己的閱讀效果或閱讀價值產生懷疑或放任,因而會讀、能讀和愿讀等與鑒賞主體的學習態度、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有關,再加上傳統文化經典與中外文學經典中許多內容距離當代人的生活比較遙遠,文化語境產生隔離,有許多學生覺得理解起來太深奧、太難懂而望而生畏,這也是不愿意接近傳統文化、文學經典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文學經典的教學課程中,我們既可以領略到《詩經》里遠遠走來的先人祖輩那種濃烈而真摯的愛情吟唱,道家經典《道德經》對天下事物的陰陽變化的哲學思考,儒家文化經典《論語》里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唐詩宋詞中呈現的是文人騷客傷春悲秋的情感抒發;還可以從四大名著里了解到作者對各個歷史時代人物命運、時代變化的精彩描繪,經典文學著作經過大浪淘沙,千錘百煉,其光輝足以照亮古今中外讀者的內在靈魂。當然,教師可以根據文學經典作品的體裁去實施教學和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畢竟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因為不同的文體表情達意的手段也有所不同,新文科時代要求“守正創新”[2],所以教師可以利用經典作品中的文字描繪、抒發情感、敘述情節、結局命運去和學生討論,大學生應該被作為成人可以參與到這種共同討論各抒己見的課堂活動中來。而不是過去傳統的那種程式化、一言堂的機械教學方法,把本來妙趣橫生、味道綿長的文學故事或情感濃烈、借景抒情的詩詞歌賦,經過語文老師碎片化、應試化的手術解剖,剩下的只是字詞句、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長此以往,語文課就變成了機械的“段落概括課”和“主旨歸納課”,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變得乏味索然,語文教學變得越來越令學生感到厭惡,哪里能談得上“立德樹人”。

何謂“經典”?如何闡釋其內在含義?“典”一般是指作為典范、示范或法則的重要的文化書籍,而“范”是指被當作范式、模范、榜樣的文本,具有示范和模仿學習的導向作用。這樣一來,經典的內涵就清楚了,它具有典范性和權威性,是一種經得起時間的錘煉和鑒別,而且為后人所學習和模仿的一種相對穩定的文化典范,具有某種經典性的道德示范、價值意義、審美標準的文本。文學經典一般是指文學領域中作家創作出來的具有典范性、權威性和代表性的文本,它經過許多年讀者閱讀的評價和專家權威的鑒定,被權威機構和大多數讀者認可的具有永恒魅力和價值意義的文學文本。文學經典為后世作家們的創作建構了一個可供借鑒和模仿的范本,也是評價優秀文學作品的重要參照體系,從而為文學史研究和梳理提供某種線索。從經典的內涵來看,文學經典能夠成為大眾和精英膜拜的永恒經典,無疑是經得起時代和讀者的閱讀體驗的。朱自清先生對經典作品的介紹與評價體現在他1946年出版的著作《經典常談》,這本著作對引導讀者學習經典和理解經典無疑很有幫助,作者在閱讀和體驗經典欣賞的方法時很有見解,對其中的道理的分析深入淺出,如在談《唐詩三百首》的欣賞的方法時,他認為:“讀詩家專集不如讀詩歌選本。讀選本雖只能‘嘗鼎一臠’,卻能將各家各派鳥瞰一番;這在中學生是最適宜的,也最需要的”[3]。這寫法都是作者寶貴的體驗,對后代的學子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但有些學者專家不同意把語文教育看作純粹的經典欣賞,而認為經典學習的重要的教育功能在于“文本細讀”[4]。如北大學者陳平原在2016年出版的《六說文學教育》中談到了文學教育的價值與意義,他談到了閱讀的過程中的不同體驗和感受,指出了不同閱讀的方式產生的效果也不同,因而將它“區分為兩種不同的閱讀快感:一是訴諸直覺,來得快,去的也快;一是含英咀華,來得遲,去得也遲”[5]。這里實際上已經涉及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技巧和效果。經典文學傳達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字里行間充滿了那個時代的情緒和社會心理,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本質和文化韻味。今天我們重申文學經典的內涵和當代價值,目的就是為了抵擋快餐文化時代饑不擇食的膚淺化閱讀,以及娛樂化、碎片化不加思考的態度。

文學文本是文字符號建構的產物,作家傳達的思想、情感和主題有時候早已超越了那個時代,而具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共性特征,如對人性、欲望、理想和信仰的挖掘是具有人類本性的特點,因而給讀者以“似曾相識”的感覺。魯迅先生筆下塑造的阿Q和祥林嫂不只是具有浙江紹興一代農民的形象特征,讀者看到的不僅是這兩個人的性格與命運,更是整個中國近現代歷史底層貧苦大眾的悲劇性縮影。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其《羅曼·羅蘭》中談到經典文學的超越性與永恒性時,他說道:“像歌德、雨果、莎士比亞、但丁等這些偉大作家的創作中,總有兩股潮流,一股與他們當時的時代命運相匯合,另一股則蘊含得深得多,超越了那個時代的厚望,又給人們和他們的人民帶來了永久的光榮?!盵6]正是因為文學經典具有的時代性,它們才會成為我們了解不同時代的有效途徑。國外的中小學與大學對文學經典及其閱讀、教學的研究由來已久,其中在當代比較有代表性價值的是意大利伊塔洛·卡爾維諾的《為什么讀經典》、美國朱迪思·朗格的《文學想象、文學理解與教學》以及英國學者D.H.勞倫斯出版的《美國經典文學研究》[7]等。尤其是卡爾維諾的《為什么讀經典》,對引導讀者能夠走入經典名作世界起著重要的指引和導向的作用。朱迪思·朗格在《文學想象、文學理解與教學》中指出了美國及其他主要發達國家,他們通過語言文學教學改革而開始形成了對學生閱讀賞析經典重要價值取向:“語文核心素養培養、語文能力概念再定義、回歸文本”[8]。D.H.勞倫斯的《美國經典文學研究》則通過闡釋和分析經典作品,使得美國文學中許多著作的經典地位得以確立和認同,而這部評價性和充滿批評意味的作品因其重要價值性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一部經典[9]。象征主義詩人艾略特在《什么是經典作品》一文中將文學經典的主要衡量標準用兩個字去界定,那就是“成熟”,也即心智的成熟,習俗的成熟,語言的成熟以及共同文體的完善[10]。文學經典的大學解讀,并不是簡單地只是傳授文學知識,目的在于培養大學生的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人文關懷的品質。如果學生只是死記硬背一些考試知識而缺乏獨立思考和創造的能力,那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書櫥、書呆子,或者說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奴才,即使他將來掌握了知識,缺乏同情心、憐憫感、羞恥感,缺乏人文關懷的基本素養,那他也可能會將自己的發明創造用到不利于人類發展或者將可能給人類帶來災難等方面。由此可見,知識不是目的,人才是目的,經典解讀不能忘記語文教育立德樹人的宗旨。我們培養的新一代的大學生應該是具有專業創造精神又有人文精神關懷的人才,這種人才是全面發展、人格健康和關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真正人才。

然而,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到來和網絡時代信息傳播的方便快捷的全面鋪開,信息化社會程度越來越加深了人們生活方式的短、平、快的節奏,加上網絡文化、消費文化、娛樂文化的流行,中小學生和大學生對文學經典閱讀的趣味和鉆研早已不如過去,因為一些伴隨互聯網長大的年輕一代認為有其他更好的媒體,如視頻、電子版閱讀、網上閱讀等,可以替代閱讀文學經典而獲得各種文化信息,影視作品、網絡小說等成為他們的文化主餐,一些學生熱衷于網上購物,天天沉迷在物質主義的享受之中,網上交友、聊天、打游戲、觀影或看新聞更是風靡一時,真正靜下心來進行沉思式的經典閱讀和思考的學生少之又少。即使大學中文系的學生閱讀“四大名著”的方式,也主要是先通過影視作品入手,再去閱讀傳統紙質的文字文本,加上許多影視劇、電影過于商業化、炒作化,對名著的翻拍也是為了獲得商業效益和票房價值,而不是考慮如何精準地傳達原作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內涵,引起讀者深度思考,而是倉促翻拍、粗制濫造、魚龍混雜,這樣一來就破壞了當代年輕人的閱讀趣味和審美想象的能力,負面影響比較大。最重要的是受網絡小說、暢銷書閱讀的影響,武俠、盜墓、穿越、架空、耽美和玄幻等快餐化作品占領了巨大的市場份額,造成學生盲目跟風閱讀的現象比較嚴重,許多網絡小說內容低俗、庸俗,整體寫作的文學性不強,格調也不高,但年輕學生因鑒賞能力有限而不能做出有價值的判別。最讓人驚訝的是轉向21世紀之后,網絡上開展的對影響較大21世紀的文學經典作家的調查顯示出,網絡觀眾和讀者將自己自喜歡的青春偶像派作家郭敬明和韓寒列在了“排行榜”的第二位和第四位,而且他們的名氣和位置超過了蘇東坡、曹雪芹、老舍、張愛玲、錢鍾書、朱自清等,可見當代網民和年青一代的閱讀傾向和審美趣味出現了誤區,他們錯誤地把暢銷書、快餐化的作品當作經典來崇拜,這樣會直接影響到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審美閱讀水平的改變,因此中小學和大學的語文教育、經典教學和課堂引導變得越來重要了。

更有甚者,應試教育的模式和考核方式對語文教育和經典閱讀的負面影響并未徹底消除,至今還在繼續。國內中小學長期以來強調應試教育和分數考核,這很容易對學生和老師產生壓力,各個學校對學生成績排名和教師教學效果排名的重視,教師和學生只能把時間和精力花費在考核目標與應試標準的范圍之內,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閱讀再廣效果再好,分數和成績沖刺不上去,教師、學生和家長都難以擺脫某種焦慮和不安。因此在名為“素質教育”而實則“應試教育”的大環境大背景之下,教師束手無策,學生埋頭題海,不能對文學經典作品的語文解讀、闡釋和整體性進行把握,更別提對學生的精神世界提供的精神營養了。這樣一來,培養的學生人格萎縮,不敢面對現實的困境說真話,不是隨波逐流就是逃避問題,人文精神的缺失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變得冷漠、隔閡與自私,這些都是當下社會出現危機的根本原因。重審傳統文化經典與中外文學經典的價值,也就是強化大、中、小學語文教育和語文課堂上傳播的思想觀念、健康人格、道德修養、審美趣味、人生真理等對學生心靈品質的塑造,對他們一生中升學、就業、工作和處理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都起著很重要作用,對他們樂觀地積極地面對各種挫折而能夠勇敢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和修養克服各種困難也會起到鼓舞的積極作用,這才是經典名作真正的文化營養。優秀的語文教材肯定離不開用一些經典中外文學作品來組織材料,畢竟文學對社會人生會產生一種特殊的影響力。

文學教育、經典熏陶與“立德樹人”的問題,從古代開始就受到許多思想家教育家的重視。如孔子在《論語·陽貨》中勸告自己的弟子多讀多背“詩三百”:“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薄芭d、觀、群、怨”這四個字,實際上就是從四個層面來強調“詩經”作為文學經典產生的價值和作用,除了可以幫助你完成“事父”“事君”的重要使命,最低也可以使得年輕人了解自然風物,“多識草木蟲魚之名”[11]。所以古人倡導“文以載道”,認為文學是用來傳播道德倫理和反映社會現實問題,應該言之有物而不是空洞無物,因而文學(如詩賦、散文體裁的作品)被看作是“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能夠促進國家政治治理和教化風俗道德的精神力量,如三國時期曹丕對文章發揮的政治作用的強調:“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也?!盵12]可見經典文學的導讀與教育不只是對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有重要作用,對治國安邦以解民憂的宏圖大業也產生文化傳播的作用。大學語文教學更是要加強對學生的經典熟讀和對國學經典的分析和闡釋,這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經典的吸納與繼承,也是對學生的人格塑造與人文素養提供精神上豐富的營養。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大多都是以人為表現核心,以人為主題,以人為根本。作家必須關注人的命運和生存現狀,因此作家高爾基也認為“文學是人學”。作家通過語言符號和高超的藝術技巧來營設意境、塑造人物、編制情節,用整個作品傳達情感與思想來影響讀者的精神和靈魂,對完成“立德樹人”的目的和讀者人格進行重新塑造,從而形成新的國民人格,進而對整個社會、國家、民族產生影響。因此,重審經典文學價值的認知和導引,語文教師除了解讀和闡釋經典作品之外,還要指導學生學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經典作品去挖掘文本中的價值和意義。

西方文學理論經歷了從作者中心論到文本中心論、再到讀者中心論的演變,每個階段都抓住了文學活動的關鍵要素,但孤立地強調其中一個而忽視另一個要素都是不利于鑒賞和閱讀經典的。英國文學批評家特里·伊格爾頓首先看到了文學批評的這三種演變軌跡:“當代文學理論粗略經歷了三個階段:專注作者;專注文本;近幾十年又從文本轉向讀者?!盵13]因此引導學生欣賞和解讀經典文學作品,既要聯系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和作者創作的動機與情感,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由語言符號構建的結構、技巧和語境中的含蓄性、多義性的主題,同時也不忘作品在流通和消費過程中讀者的“二次創造”的能動性閱讀、創造性閱讀,只要讀者和作者進行對話與交流才能完整地、全面地把握經典作品的生成的意義,才不會造成“曲解”和“誤解”作者的本意[14]。

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經典作品的闡釋與討論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顯得十分重要。當然教師必須對作品反復閱讀和整體把握、準確把握,而不只是根據教學參考書所提供的答案來解讀作品,如果沒有自己對作品的感受、理解和閱讀體驗,僅僅依據參考書目而照本宣科,觀點陳舊不堪,無疑會影響教學效果。真正優秀的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閱讀,并利用自己中外文學史、文學理論、美學等專業理論的素養去分析和闡釋作品,充分發揮學生討論的熱情,尊重學生個性,張揚其獨立思考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對經典的鑒賞水平。

此外,文學經典大多都是開放性的文本,文本之間也存在互文性的經驗或印象,因而僅僅靠一兩次閱讀是很難以把握其中深奧的主題與意蘊??柧S諾在自己的論著《為什么要讀經典》中,曾經提出了評判是否為文學經典的十四個標準,其中對每次“重讀”都會發現新的意義和價值,也會喚醒讀者似曾相識的人生體驗,但不管你閱讀多少次,它豐富的內涵與意義似乎永遠挖掘不完,“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我們越是道聽途說,以為我們懂了,當我們實際讀它們,我們就越是覺得它們獨特、意想不到和新穎”[15],品讀文學經典的趣味,最重要要落在“立德樹人”的宗旨上,因此我們還要經常調動和培養學生閱讀經典的審美趣味和常讀經典的良好習慣,這樣對學生整個人生道路的設想會產生積極樂觀的影響,也增加他們應對挫折的勇氣,又能使他們在幸福平靜的生活中不耽于沉醉享樂,而且學會用自己的智慧不斷開拓美好的未來。

猜你喜歡
文學文本學生
我們需要文學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趕不走的學生
學生寫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如何快速走進文本
我與文學三十年
聰明的學生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