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學生社團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耦合效應分析①

2023-02-08 02:02
延邊教育學院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高校學生社團思政

孫 靜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8)

高校學生社團建設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個性特長,而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和道德修養,致力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養,兩者在人才成長方面的促進作用存在著較大的相似性[1]。對于高校教育本身而言,研究耦合效應能夠揭示社團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互動關系,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全面發展的平臺,使他們在實踐中不僅獲得專業技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還能夠為高校教育提供創新模式和實踐策略,推動高校教育朝著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的方向邁進。

一、高校學生社團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高校學生社團通常是由學生自發組織和參與的團體,旨在提供學生交流、學習、實踐和社會參與的平臺。這些社團以特定的興趣、領域、專業、文化或社會問題為核心,以自愿參與和共同利益為基礎,通過集體行動和合作來實現成員個體發展和社會價值的目標。

在特征方面,相較于社會范圍內的成熟社團,高校內由學生發起的學生社團具有別樣的魅力,在某種程度上也能夠展現社團所在高校的精神面貌與人文環境。

具體而言,自主性與自我組織能力是高校學生社團始終所倡導的理念,社團成員自發地組織、規劃和執行各項活動,而非依賴于學?;蚪處煹闹笇?,這種自主性同樣也使社團學生的領導力、創造力和組織能力得到鍛煉。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學生社團的組織架構具有高度的民主性,社團領導團隊經由本社團成員通過選舉投票產生,且規章制度、活動計劃和資源分配相關事宜也強調每一位社團成員的參與,是以人為本的集中體現。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面對多元社會思潮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發揮“穩定器”的作用,通過系統的教育和培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

(一)強化價值觀教育的效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指導作用和價值引領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系統的教育和引導,使學生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高校和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動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國家繁榮構建聯系的重要媒介,是達成社會主義堅定信仰的不可或缺的一步[2]。而對于學生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崇尚真善美、尊重他人、追求平等和公正的寶貴品質,有助于學生個體的道德修養和人格塑造,還為學生在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中提供了明確的行為準則。

(二)推動育人體系全面建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與現階段進行的人才培養模式相互融合,推動人才發展細化、全面進行。在完人教育理念的推動下,人才素養的全面發展業已成為眾多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核心綱領,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如何在培養“專精人才”與“全面人才”之間找到平衡點,是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便能夠充分地發揮調和作用,輔助高校推行的專精型或是全面型教育工作,以靈活地安排策劃,組織講座、討論、文化活動,從學生的課余生活著手,實現專精與全面之間的融合,從而為人才培養工作的推進提供必要保障。

(三)樹立法治意識道德觀念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其最為重要的兩點職能便是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政治立場,以及從思想上強化學生的法治意識與道德觀念。其中,法治意識是指對法律的尊重、遵守和維護的意識,而道德觀念則是指對正確與錯誤、善與惡的判斷和行為準則。強化法治意識和道德觀念對學生個體和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學生通過理解法律的權威性和約束力,能夠在行為中遵守法律,增強自我約束能力,避免違法犯罪行為。而道德觀念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這不僅對個體的職業發展和社會交往具有積極影響,也為社會建設和法治進步提供了堅實基礎。從行為上來看,高校思政教育習慣于通過案例分析、法律講座、模擬法庭等形式,為學生提供了解法律體系及法治原則的情景,最終起到培養學生法治意識及法律素養的作用。相對于嚴肅的法治意識建設,道德觀念的引導工作則更加溫和,強調通過倫理討論與道德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的人格,使其認清道德與個人、社會和職業發展的關系,通過提供道德典范和榜樣,激勵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準,弘揚社會正氣。

(四)促成社會責任感的覺醒

無論是建設和諧社會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何宏偉的愿景都需要社會成員的深度參與,這就需要當代青年具備敢為人先的勇氣與承擔時代重任的責任感與覺悟,更要具備開拓創新的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自然要從這些需求著手,將責任感教育、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的培養作為工作的關鍵目標,更多地關注社會問題與公共利益,引導學生深度參與社會生活,最終養成了解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方法上來看,高校的社會調查研究、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項目通常與素質拓展學分掛鉤,直接提升了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則無時無刻不在起到引導作用,幫助學生解決為什么做、如何做、怎么做好等關鍵問題,以實踐經驗引導大學生樹立嘗試新思路、提出新觀點、采納新方法的創新精神。

(五)塑造文化自信成長基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從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溫和的土壤,為文化自信的培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增進民族團結和文化自信對學生和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思想政治教育便能夠起到串聯的作用,將社會、民族、個人緊密連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念,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有助于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同時,增強文化自信能夠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培養文化創新和創造的能力,為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作出貢獻。

三、高校學生社團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耦合效應分析

(一)教育內容與活動主題的耦合

從目標上來看,高校學生社團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應當追求教育內容與社團活動主題的統一,以達到教育目標的一致性。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高校也確實如此,在社團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學生社團的活動主題緊密結合,都追求提升學生的思想素養和道德品質。尤其現階段大多數高校社團活動的核心目標都在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了解法律法規、倫理道德等內容,以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與思政教育對法治意識、法律素養以及道德觀念的培養要求不謀而合,二者內在的統一性可以使學生在參與社團活動的過程中更深入地思考和實踐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價值觀。從具體的實際效果來看,通過將教育內容與社團活動主題相統一,學生能夠在社團活動中體驗和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增強對社會問題和價值觀念的認識。例如,在關注環保的社團活動中,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環境保護行動,并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引導他們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個人在環保中的責任,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培養他們的思想意識、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念,促進他們的成長和進步[3]。

(二)教育方式與管理方法的耦合

從頂層設計來看,高校學生社團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標有著一致性,在教育方式與社團管理方法等方面也存在較大程度的相似,這些方面的工作更容易成為二者相互作用的著力點。在完人教育理念的要求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理應與學生社團的管理方式相互融合、相互補足,二者應當作為理念教育以及實踐教育緊密結合的先導,成為獨立于課程體系之外的融合典范。從這個視角來看,思政課程教學中常用的案例分析、討論研究、角色扮演等方法能夠在社團建設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幫助學生關注社團管理中的倫理、決策等問題的探討。與之相對的是,學生社團的具體實踐活動也能夠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讓他們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情境中,將理念以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最終促成知行合一,切實提升學生的領導能力、團隊協作和問題解決能力。

(三)師生互動與社團指導的耦合

師生互動與社團指導的結合是高校學生社團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耦合的重要標志,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實現這種結合的基礎,通過積極互動和信任,教師能夠深入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問題。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提供針對性的思想引導,通過與學生的深入交流和討論,幫助他們理清思維、拓寬視野,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價值觀念。同時,教師在社團指導中提供個性化的支持和指導,幫助學生實現個人目標和發展需求。這種指導不僅限于規劃社團活動的方向和目標,更包括提供專業支持和知識傳授,以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與此同時,教師鼓勵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索精神,為他們提供學習資源和參考資料,引導他們深入學習和研究相關領域的知識,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高質量的師生互動與社團指導的結合,不但能夠促進學生的思想成長和全面發展,而且也能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可持續性。從學生社團發展的角度來看,通過有機融合與協同發展,高校學生社團也就能夠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和載體,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堅實基礎[4]。

(四)反饋形成與目標糾正的耦合

從現實情況來看,無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是學生社團建設的質量,都需要強而有力的意見反饋機制與評估體系對現有工作予以分析總結,針對現存的問題形成動態的糾正,最終促成二者的高質量發展。通過社團內置的有效反饋機制,教師可以清晰地了解本社團學生在思想政治方面成長情況,并根據反饋信息進行相應的修正和改進。這就要求教師在社團活動中要密切觀察學生的參與和表現,通過評估學生的表現,了解學生在思想上存在的問題[5]。同時,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表現提供及時的反饋和建議,指出他們的優點和不足,并提供具體的改進意見。這種反饋和建議可以激勵學生不斷改進自身,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從社團發展的角度來看,只要學生勤于在活動中進行反思和總結,就能夠更加輕易地通過思考和總結,發現專業技能、理論知識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尋找改進的方向。教師也能夠依照評估結果,適當地調整教育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

四、高校學生社團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耦合的保障措施

高校學生社團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聯關系尤為緊密,二者的耦合已然成為不爭的發展方向。正因如此,高校與社會各界就應當鎖定二者的關聯,通過一系列措施保障學生社團建設與高校思政工作的協同開展。

(一)頂層設計的保障

即便社團建設與思政教育在高校內部的行政制度上有所不同,但二者實際工作的開展方向基本一致。因此,高校就應當順應發展趨勢,制定明確的政策和指導文件,鎖定學生社團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原則和要求。具體而言,這些文件應詳細闡述社團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并為實際工作提供具體的指導和支持。

(二)基層工作的保障

負責學生社團建設及管理的教師與專職進行思政教育的教師側重方向存在一定的區別,在實際工作中需要統一調配,以提高教師資源的利用效率。高校應當設立專門的機構或部門,從思政教師隊伍與現階段從事學生社團管理工作的教師隊伍中,篩選專業人員負責指導社團建設、培訓學生、推進社團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等職責,確保二者的協同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能力與素養是決定社團建設成果與思政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因此高校尤其需要重視教師素養的培養工作,要善用換崗培訓、學術交流等多種方式,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幫助他們在思政教育或是社團建設管理工作中有所建樹。當本校培訓力量薄弱時,校方可以面向社會招賢納士,從社團發展領域中吸納專業人才,采用外聘專家駐校指導等形式強化學生社團的建設成果,更需以專業人才的工作經驗為榜樣,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融合。

(三)資源支持的保障

高校應提供包括場地、設備、資金和人力在內的資源支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況且,高校內較為專業的學生社團本就是“燒錢”的項目,人工智能、電氣自動化等前沿領域的學生社團對資金等物質條件的要求更高,校方不僅要為學生提供頻繁的交流機會,還需要撥調大筆資金用以購置先進設備,并且為了確保能夠物盡其用,校方還要引進配套的技術及專業指導服務,創造適宜的環境,使社團成長為有前景的平臺,思政教育才有施展拳腳的機遇。

綜上所述,高校學生社團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耦合效應,積極探索社團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關系,揭示二者之間的相互促進作用,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高校教育改革、優化學生發展環境、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升學生思想品質和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耦合效應的分析,可以為高校教育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社會責任感和良好思想品質的高素質人才作出貢獻。

猜你喜歡
高校學生社團思政
繽紛社團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及作用發揮探索
高校學生意外傷害事件應對與處理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最棒的健美操社團
K-BOT拼插社團
小議高校學生違紀處分制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