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密度城市社區“可食景觀”的適應性研究

2023-02-09 08:22閆玉玉
上海國土資源 2023年4期
關鍵詞:景觀社區空間

吳 萍,閆玉玉

(1.上海市建設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務中心,上海 200003;2.自然資源部大都市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技術創新中心,上海 200003)

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過去三年疫情特殊時期,人們出行范圍受到很大程度限制,社區成為居民活動的最主要場所,大都市“買菜難”、“買菜貴”現象也隨之引發廣泛關注,彼時很多居民便渴望擁有自己的一處小院,希望可以回歸田園、享受農耕生活?!翱墒尘坝^”的出現為城市居民親近自然、就近體驗農耕文化提供了可能?!翱墒尘坝^”,也稱“可食地景”,是一種用生態、可持續設計方式將農業融入園林景觀,公眾直接參與景觀維護管理和生產,改變傳統園藝景觀給人帶來的被動接受景觀體驗形式,兼具經濟性、生態性、觀賞性、教育性等特征的新型園林景觀[1-2]。近年來,隨著城市居民對生產性農業活動熱情的持續高漲,“可食景觀”這一概念受到越來越多關注。國外關于“可食景觀”的研究起步較早、較為成熟,而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對“可食景觀”的研究更多聚焦在其跨學科的概念內涵特征探討、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及營建技術等方面,而在適地性研究及評價、本土化和地域化實踐路徑探索等方面均有待加強[3-4]?;诖?,本文結合上海高密度城市社區特點,在系統梳理國內外“可食景觀”發展狀況基礎上,探討“可食景觀”在上海城市社區推廣的可能,并借鑒國內外成功實踐經驗,針對性提出未來“可食景觀”在上海城市社區廣泛應用的策略建議,以期為未來其他類似高密度城市社區“可食景觀”營建提供參考借鑒。

1 “可食景觀”發展概述

19 世紀,霍華德提出“田園城市”理論,是現代城市中關于“可食景觀”的早期構想[5]。20 世紀80年代,風景園林師和環保主義者羅伯特·庫克(Robert Kourik),將農業和園林設計結合起來,提出了“Edible Landscape”(可食景觀)的概念,倡導在園林設計中運用可食用性植物代替單純的觀賞性園林植物,使其兼具食用性和景觀游憩觀賞性功能[1-4,6]?!翱墒尘坝^”將農業生產與景觀設計進行了有機融合,與傳統城市園林綠化不同的是,“可食景觀”更加注重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關系,在強調其觀賞游憩功能的同時,更加注重發揮其在食物生產、科普教育、公眾參與、環境改善等方面的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1-2,7],能同時滿足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特別是在社區層面,“可食景觀”的應用研究是伴隨著社區健康、交流及民主實踐的倡導展開的[3],社區“可食景觀”的營建特別強調公眾參與和社區互動,具有適應性強、種類豐富、維護成本低等優點[4]。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社區“可食景觀”運營在20 世紀80 年代已趨完善[8],據統計,紐約有超過80%的社區花園栽培“可食景觀”[9]。在亞洲部分國家和地區,社區“可食景觀”也獲得蓬勃發展,如新加坡,從1965 年起就引入“花園城市”理念,并采取各種政策措施鼓勵社區花園發展[10],形成了以垂直農業為主的特色發展模式[11]。

在國內,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人們親近自然的需求日益增長,都市“可食景觀”的營建也隨之受到越來越多關注,學者們越來越重視“可食景觀”在社區中的推廣和實踐,希望以此帶動社區居民對環境建設的關注,促進社會共融[1-3],如劉悅來等以公共開放街區型“可食景觀”營建案例“創智農園”和居住區內部自治型營建案例“百草園”為基礎,探討了不同空間屬性“可食景觀”營建在不同階段上的參與主體與營造策略差異[12];王遠石、何偉、吳慧等對社區“可食景觀”的設計理念、空間載體、種植偏好等進行了分析,為“可食景觀”在城市社區中的應用推廣提供了有力參考[6,8,13]。社區“可食景觀”營建正在逐步成為回應當下都市快節奏生活中,人與人、人與自然連接的新載體。

2 上海城市社區“可食景觀”適應性分析

2.1 上海高密度城市社區“可食景觀”發展需求

(1)食物生產需求:提升大都市農產品供給能力、保障糧食安全

上海作為一座人口超2400 萬的高密度超大城市,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耕地后備資源不足態勢尤為嚴峻,且當前70%以上的蔬菜依賴于外省市供應[14]。有研究表明,合理有效地實施城市“可食景觀”建設可滿足15%~20%的全球糧食需求[15]。因此,在城市社區內種植“可食景觀”,不僅可以為城市居民提供新鮮、安全、健康的季節性農作物,實現部分食物的自給自足,緩解大都市農產品供應壓力,在像疫情這樣的特殊時期,還能保證居民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得綠色健康食品,有效增強城市風險應對能力。

(2)生態環境品質提升需求:增加城市綠色空間、提升城市安全韌性

2010 年以來,在以上海為代表的高密度城市的中心城區,開放綠地空間的增量已近乎為零[16]?!吧虾?035”城市總體規劃明確提出至2035 年全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低于13 m2/人的要求,但2022 年底上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約為9 m2,生態空間不足問題仍較為嚴峻,而在城市社區內種植可食作物即可增加城市綠色空間又能促進局部生態循環。一方面,種植區域可以形成若干類似踏腳石的小型生態源地,有效調節城市微氣候,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另一方面,種植的農作物會吸引昆蟲、鳥類等進行授粉、覓食,促進形成完整的小型生態鏈,有助于增加生物多樣性。此外,通過農作物灌溉還可對雨水進行循環利用,從而進一步提升城市安全韌性。

(3)空間資源高效利用需求:提升城市閑置空間利用率、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一方面,上海面臨嚴峻的資源環境緊約束態勢,“上海2035”城市總體規劃鎖定了城市建設用地總規模,上海進入存量發展時代,持續盤活利用好存量資源是上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當前上海城市高樓林立,大量樓宇、停車場等頂層基本處于閑置狀態,建筑第五立面景觀凌亂,且現有社區公共綠地、附屬綠地等空間也基本以園林景觀種植為主,將“可食景觀”引入社區,營造形成多樣化的大都市獨特生態田園景觀,可在有效提升城市空間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促進城市整體空間品質改善。

(4)基層公共治理需求:滿足城市居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社區公共治理水平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對綠色生態游憩的需求日益增長。據上海城市發展目標公眾調查結果顯示,“開放、綠色、關懷”是市民對上海未來暢想的三個核心關鍵詞。社區“可食景觀”作為一種家門口的農業種植活動,可以近距離滿足居民親近自然、體驗農耕、接受自然科普教育等多重需要。社區“可食景觀”強調居民共同參與的特性,還可為加強鄰里互動提供契機,有助于改善鄰里關系,提高社區凝聚力和共識度,促進社區治理效能提升。在農作物栽培生產過程中,社區管理者還可通過組織諸如園藝技能大比拼等活動,豐富居民們的日常生活,讓傳統農耕文化融入社區,促進形成獨特的社區文化,形成高品質的城鄉共融社區生活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2 上海高密度城市社區“可食景觀”發展可能

(1)上海城市社區擁有大量的第五立面閑置空間資源

上海是我國高密度城市的典型代表,據上海2022 統計年鑒測算,2021 年上海中心城區人口密度達到約2.4萬人/km2,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形成了高密度的城市社區建筑空間,2021 年上海中心城區各類房屋建筑總面積超374 km2,其中,居住類房屋占54.28%,非居住類房屋,包括含辦公建筑、商場店鋪、學校、工廠、影劇院等,占45.72%。當前,各類房屋建筑的屋頂、露臺、陽臺等空間基本都處于閑置狀態,有待進一步進行盤活利用,提高大都市空間資源利用效率。

(2)上海擁有豐富的專業技術和人才優勢

近年來,上海深入貫徹“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方針,堅持人才引領發展戰略,人才優勢正成為上海城市核心競爭力和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據統計,2023 年上海市專技人才隊伍總量已超過300 萬人,高學歷專業技術人才數量和占比明顯上升,大學本科及以上占比近70%。此外,上海集聚的眾多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擁有的科技創新平臺為各類創新活動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豐富的專技人才和創新優勢為大都市“可食景觀”發展提供了技術和人才保障。

(3)城市居民親近自然、體驗農耕意愿強烈

近年來,以農業為依托的鄉村旅游已成為不少大都市居民外出游玩的新選擇,居民在自家陽臺、小區綠化帶等種菜的相關報道也屢見不鮮,據淘寶發布的《2022 陽臺種菜報告》顯示,上海位列全國最愛在陽臺種菜的城市第一名。上海郊野公園也已經成為市民休閑游憩的好去處[18-19],據相關報道,截至2022 年底,全市郊野公園累計接待游客量已超2800 萬人次,2022 年國慶假日期間,僅長興島郊野公園游客接待量就累計達15.4 萬人次,充分說明了大都市居民渴望親近自然、享受綠色田園風光的旺盛需求。

(4)國內外已有豐富的社區“可食景觀”營建成功實踐

美國紐約市布朗克斯區的“綠途”社區屋頂農場[6],利用住宅區閑置屋頂空間種植蔬菜、果樹、杉樹等多樣化作物,在生產食物的同時滿足生態、觀賞等需要,同時引入健身、游戲、劇場、餐飲、園藝、果樹栽培等活動,將農業、景觀、休閑等多功能與社區建筑融為了一體。新加坡林厝港的“天鮮農場”利用垂直種植技術,將蔬菜種植在多層鋁制塔架的種植槽內,大大提高生產率的同時也極大地節約了土地資源。加拿大多倫多“大胡蘿卜”購物中心的屋頂農園,通過運用雨水收集、堆肥、太陽能發電、容器種植、垂直種植等方法進行“可食景觀”營建,并開設社區飲食和烹飪示范等區域,將屋頂打造成了集農業生產、科學研究、示范學習、活動交流于一體的公共空間[17]。上海楊浦區四平路街道鞍山四村第三小區中心廣場的百草園,由街道牽頭出資,通過與同濟大學合作開展場地景觀設計,引入社會公益組織進行運營管理支持,并成立居民自治興趣小組開展園區養護管理等,將老舊小區中原來單調的綠地轉化成了包含兒童活動區、香草螺旋花園區、花卉地被區等功能分區的居民公共客廳,極大增進了鄰里關系[12,16]。上海五角場的創智農園,以推動自然科普教育和社區公共參與為重點,對原有街旁公共綠地進行綜合性的景觀改造和社區營建,打造形成包含設施服務區、公共活動區、樸門花園區、一米菜園區、園藝農事區等不同功能分區的上海市首個建于開放街區中的社區花園,在花園的運營維護過程中還逐步建立起政府支持、企業推動、社會組織和社區民眾共同參與的空間共治模式[12,16]。這些案例的成功實踐為上海城市社區“可食景觀”的營建提供了有力參考。

3 上海城市社區“可食景觀”廣泛應用的策略建議

3.1 多樣化種植空間選擇

社區作為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和為居民提供服務的基本單元,其建筑空間形態和居民生活模式為“可食景觀”的發展提供了實施平臺。社區建筑屋頂、墻體、陽臺、庭院、道路、綠地等區域均可根據其空間形態特點選擇性進行農作物種植,根據土地所有形式及其所在位置的不同,種植空間可劃分為社區公共空間和家庭私人空間兩大類。社區公共空間主要包括面向社區內部群體使用的公共綠地、小區花園、宅旁綠地、庭院廣場、建筑屋頂、墻體立面等空間以及社區周邊面向公眾開放的公園、廣場、街旁綠地、閑置空地等公共空間。家庭私人空間主要包括陽臺、露臺、私人庭院等。

不同空間可根據需要采取不同的“可食景觀”設計策略,對于現狀綠化率較高的社區公共空間,可在綜合評估其空間設計合理性及其生產、生態、經濟、景觀、休閑等價值基礎上,對現有綠植進行部分或全部可食用作物替換,公共綠地、小區花園、街旁和宅間綠地等作物種植限制較小的區域,可種植各類糧油作物、果蔬、藥材等;對于較為缺乏綠色空間的城市社區,可結合城市更新對社區公共空間進行重新規劃設計,重點挖掘建筑屋頂、立體墻面、街角和街旁、宅旁空閑地等空間利用潛力,利用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等技術,開展多樣化的“可食景觀”營建,打造形成點、線、面立體發展的“可食景觀”系統;對于家庭私人空間,居民可根據個人喜好利用盆栽、水培等方式選擇糧食、小型果蔬等作物進行種植。此外,“可食景觀”營建過程中還要考慮不同空間之間的協調性及其與周邊環境的適應性,以區域整體景觀系統性優化為目標,建立社區內外景觀結構的有效串聯模式,實現社區“可食景觀”營建與周邊經濟-社會-生態復合系統的有機融合。

3.2 多元化功能價值塑造

“可食景觀”具有生產、生態、景觀、社會、文化等多重價值,在高密度城市社區中的應用應以農業種植生產、區域環境品質提升和居民精神生活改善等為基礎,綜合考慮社區環境條件、可種植空間面積大小以及受眾需求等因素,選擇一種或幾種主導功能組合進行多元化模式打造。

對于面積較大的公園、綠地、建筑屋頂等社區公共空間,可綜合考慮社區居民親近自然、體驗農耕、接受自然教育等需求,打造集生產、生態、景觀、社會、文化等價值于一體的多功能“可食景觀”系統,根據功能需要劃分農業種植體驗、農藝或生態景觀觀賞、娛樂社交公共活動、自然科普宣教等不同區域,為后續“可食景觀”細節設計提供依據。農業種植體驗區域可由社區居民優先進行租種,生產的糧食、水果、蔬菜等食物在滿足社區居民部分自給自足的情況下還可進行商業化運營,以此提高經濟效益;農藝或生態景觀觀賞區域可重點展示現代化智慧農業、立體農業等先進技術以及具有較高生態性、觀賞性價值的農作物,還可結合大地景觀等進行藝術性營造設計;娛樂社交場所可根據社區不同居民年齡、行業、喜好等,以健康生活為原則,打造包含采摘、餐飲、健身、休憩等在內的多樣性活動區域,為促進社區人際交往提供便利條件;自然科普宣教可引入高校、科研院所或社會公共組織等機構,探索打造相關科研和科普教育基地,在傳播農耕知識和文化的同時,為未來社區“可食景觀”營建相關創新技術探索提供有力支持。對于街角、街旁等點、線空間,充分考慮其作為城市綠色基礎設施非正式組成部分的特點,重點打造生態和生產功能兼具的景觀模式,與周邊綠色基礎設施和生態系統相協調、相適應,充分發揮其作為城市生態廊道和踏腳石等的作用,改善城市環境品質,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對于宅旁綠地、立體墻面、私人庭院、陽臺、露臺等社區或家庭內部空間,可根據社區居民意愿,在不破壞社區整體環境的前提下打造集景觀觀賞性和農業生產性于一體的微景觀系統,滿足社區景觀營建整體化、系統化、多元化和人性化需求。

3.3 多樣性作物篩選配置

社區可食用作物的種植應在充分考慮不同空間特性基礎上,綜合作物的生產性、生態性、景觀性、鄉土性等因素進行合理化配置,要符合自然發展規律,保證社區“可食景觀”群落構建的整體性、系統性、協調性、多樣性和穩定性。從作用類型上來看,可以選擇糧油、果蔬、食用花卉、藥材等進行種植,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可種植的主要農作物包括水稻、小麥、玉米、各類蔬菜以及水蜜桃、柑橘、草莓、葡萄、西瓜等水果,可食藥草或花卉包括薄荷、金銀花、向日葵、玫瑰等。在社區“可食景觀”具體實踐過程中,可結合社區不同空間特點、不同功能需求及其后續維護成本等因素綜合考慮選擇作物種植類型及其相應的配比關系,優先選取具有鮮明上海大都市特色的、兼具可食性和可觀賞性、容易管理維護等的作物類型??v向上可進行喬、灌、草等不同高度植被搭配來豐富景觀層次,對于墻體立面等垂直空間或對作物向上生長限制較小的區域,可搭建爬架、棚架等種植黃瓜、葡萄等爬藤類作物或利用盆栽豎向組合等方式種植番茄、辣椒等。橫向上合理布置作物種植密度,并注重其漸次過渡,同時,結合種植作物的色彩搭配、形態輪廓、觀賞期、成熟期的豐富性等,對“可食景觀”進行多結構、多種類的合理配置,有條件區域還可考慮設置糧食、果蔬、可食花卉等特色種植園區,以最大化展現上海本地特色農耕景觀,發揮景觀綜合價值,提升景觀的平衡性和統一性。此外,在作物種植過程中還應盡量選擇施用有機肥,以減少對環境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3.4 多主體組織管理與運維

要實現社區“可食景觀”的廣泛推廣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有力引導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多方參與,政府、社區、市場主體、社會力量、居民個人等均可在其中發揮不同的主體優勢。

政府既是城市管理者也是服務者,在推廣社區“可食景觀”營建中起到主導作用,可通過制定相關支持政策來鼓勵社區“可食景觀”營建工作的開展,如將社區“可食景觀”營建納入控詳規劃、綠地系統專項規劃等城市規劃中,為其發展預留或安排合理空間;在實踐過程中推動與現行社區責任規劃師制度相結合[4],為“可食景觀”營建提供必要的規劃、設計等專業技術支持和培訓,制定鼓勵社區公共空間、建筑空間多元復合利用的管理規則及多方共建共享機制,吸引社區居民、社會主體等共同參與,同時,探索出臺社區“可食景觀”營建的相應技術標準、導則,制定具體監管規則等,為社區“可食景觀”營建提供從規劃設計到建設實施、租種管理、運營維護和監測監管的全流程、一體化服務。

社區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是“可食景觀”營建的具體組織者和實踐者,在鼓勵和引導居民共同參與、改善社區治理模式、凝聚社區共識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是政府、企業、居民之間溝通的橋梁,既可以在政府支持、指導下自主開展社區內部空間“可食景觀”營建,也可以密切配合政府、其他社會主體等組織開展多空間“可食景觀”營建。城市居民作為社區真正的主人,可參與到社區“可食景觀”營建的全流程、各環節,為高品質社區營建提供決策參考的同時優先享有共建成果。企業、社會組織等在管理運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可為社區“可食景觀”營建提供一定的資金保障以及專業化的技術、管理支持和指導,同時有助于推動行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對于利用社區周邊的公共綠地、公園等空間進行“可食景觀”營建的,可由政府層面主導進行規劃設計,并搭建形成由社會組織、企業、社區、城市居民等多方共同參與的共建共享平臺,構建多方協同和利益平衡機制,社會組織、企業等主要負責專業技術指導、日常運營管理、活動組織策劃等,社區作為中間橋梁,引導居民積極參與到設計、建設、運營、管理等各環節,并為居民提供豐富多樣的活動資源,推動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社區“可食景觀”構建模式,提高社區公共治理效率。對于利用社區內部公共空間進行“可食景觀”營建的,可探索形成由社區主導、自發推進的組織管理模式,推進過程中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的主觀能動性,促進社區團結、互助,提升社區自治能力,同時可引入第三方社會組織、市場主體等負責給予規劃設計指導和建設運營支持等,以提升其設計、管理等的專業性、規范性。

3.5 多維度創新技術支撐

與傳統農業相比,在城市社區中種植“可食景觀”應更注重其生態性及其對空間品質提升的作用,因此,除農業外,還涉及到園藝、生態、環境、建筑、美學等多學科專業領域,需要多維度創新技術支持,特別是各類綠色低碳環保技術等??紤]到社區“可食景觀”生產、生態、經濟等綜合效益發揮及其廣泛推廣的普適性需要,可重點強化雨水回收利用、自動化灌溉、生態有機堆肥、立體栽植、無土培育、生物病蟲害防治等相關成熟技術的應用。雨水回收利用即在社區“可食景觀”營建過程中采用雨水花園構建技術,運用天然或人工挖掘的淺凹綠地等匯聚并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通過多樣化植物、礫石等綜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凈化,以用于補給景觀灌溉用水或沖廁、消防等城市用水[20],在滿足景觀需求的同時增強城市雨洪調節能力,提高城市生態安全韌性抵御。自動化灌溉主要考慮采用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措施減少資源消耗、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生態有機堆肥主要指通過微生物作用對社區中產生的廚余垃圾、庭院垃圾以及綠化廢棄物等有機垃圾進行降解,生成的有機肥直接用于作物種植。立體栽植和無土培育等主要利用立體栽培架、栽培袋、種植容器、水培霧培等方式實現。生物病蟲害防治可通過合理控制用藥、保護有益生物,引進有益生物或人工繁殖與釋放有益生物、開發利用生物產品等措施實現。除此之外,還應根據社區不同空間特點、建筑結構形式等考慮土壤培肥改良、建筑承重、防水等,在此基礎上針對性選擇適宜技術。未來隨著智能化、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各類農業智能化管控、監測系統也有望在社區“可食景觀”中得到推廣。

4 結論與討論

在高密度城市社區引入“可食景觀”,利用多樣化空間場地,進行多功能價值塑造,不僅能延續和創新中國傳統農耕文化,滿足城市景觀綠化需要,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品質,還能極大提高城市各類空間資源利用效率,為市民近距離提供健康食物的同時滿足其親近自然、體驗農耕、接受自然教育的需求,提升社區宜居、宜游、宜學、宜養能力和水平,有助于構建形成大都市特色的社區15 分鐘城鄉共融生活圈,這是資源環境緊約束條件下對大都市景觀模式的一種探索和創新。雖然當前我國社區“可食景觀”的探索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理念尚未被廣泛認可和推廣,但相關研究與實踐已經表明,社區“可食景觀”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上海作為我國高密度城市的典型代表以及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理應跨前一步,積極推進社區“可食景觀”開展,本文結合上海實際從空間利用、功能打造、植物配置、組織運維以及技術支撐等方面提出了社區“可食景觀”推廣的初步策略建議,但在未來實際應用過程中,仍需結合實踐進一步完善規劃、運維、行政管理審批等相關方面的政策、機制保障,強化各類綠色低碳創新技術探索并推動形成相關標準規范,盡量減少因增加農業生產而對城市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使其真正成為上海大都市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居民高品質生活和基層社區高效能治理的生動實踐。

猜你喜歡
景觀社區空間
景觀別墅
社區大作戰
空間是什么?
火山塑造景觀
沙子的景觀
創享空間
包羅萬象的室內景觀
3D打印社區
在社區推行“互助式”治理
如何積極應對社區老年抑郁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