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土地整治形勢、挑戰與應對:從綜合整治走向空間治理

2023-02-09 08:22
上海國土資源 2023年4期
關鍵詞:郊野耕地整治

夏 杰

(1.上海市建設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務中心,上海 200003;2.自然資源部大都市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技術創新中心,上海 200003)

改革開放40 多年來,伴隨著快速城市化,農村大量耕地和生態用地流失、各類用地破碎化、生態環境惡化、宅基地閑置、城鄉差異擴大等系列問題顯現[1-2]。應對上述問題與挑戰,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改革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以空間規劃為引領,全面提升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土地整治作為協調人地關系的重要手段,具有重構城鄉空間、保障糧食安全、統籌城鄉發展、集約利用資源和改善人居環境等多重功能,已成為落實生態文明思想、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和抓手[3-6],并在推進國土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上海作為超大型城市,資源環境緊約束形勢尤為嚴峻。多年來,上海積極探索以土地整治助推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城鄉統籌融合發展之路。立足新時代新征程,上海土地整治須以更加系統、全面、多元、綜合的視角,持續提升其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和服務能級。

1 上海大都市土地整治實踐歷程

上海位于長江入???,地勢平坦,光照充足,農業資源優勢顯著,以興修農田水利和開發圩田為主的傳統土地整治源遠流長,是全國較早開展現代意義上土地整治的地區之一,其現代意義上的土地整治發展大致可分為探索起步、發展壯大、全面發展和綜合提升四個階段。

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為探索起步階段。此階段上海緊跟國家土地改革和以增加耕地數量為主的耕地保護步伐,探索實施了零散的、以自發性為主的農業基礎條件改善、灘涂成陸土地開發利用等農地整治。

1990 年代中期到2010 年為發展壯大階段。1993 年,上海結合自身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特點,提出“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居住向城鎮集中”的“三個集中”郊區發展戰略[2],并圍繞“三個集中”推動了以農地整理、農村居民點置換、耕地占補平衡為主的土地綜合整治,上海土地整治不斷發展壯大,在全國產生深遠影響。

2010—2018 年為全面發展階段。為更好應對城市化快速推進帶來的耕地快速減少且后備資源不足、建設用地利用粗放低效、生態空間數量不足且質量不高、鄉村村落空心衰退等系列挑戰[2,6-7],2010 年,上海成立了專門的市級土地整治機構,上海土地整治發展自此進入快車道。2011 年,上海啟動了首輪土地整治規劃編制,在全國率先提出涵蓋農用地整治、農村居民點整治及城市開發邊界外低效工業用地整治、市地整治等多種類型的“大都市綜合型土地整治”戰略導向,并在規劃引領下先后啟動開展了以“田、水、路、林、村”等多要素綜合整治為主的市級土地綜合整治項目、以多功能復合綠色開放生態空間打造為目標的郊野公園建設、城市開發邊界外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等不同類型土地整治,探索編制了以提升郊野地區用地效率為首要目標、對郊野地區實現全覆蓋單元網格化管理的郊野單元村莊規劃,開展了“土地整治+”藝術、體育等跨界探索實踐,有力推動了上海土地資源的高質量利用及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發展。

2018 年以來,隨著自然資源部成立以及國家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改革等新形勢要求,上海積極響應國家關于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的通知,在原有系列實踐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土地整治的全域性、整體性和系統性,探索開展了以國土空間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為目標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實踐,上海土地整治進入綜合提升階段。

至2022 年,全市實現了鎮級層面84 個郊野單元規劃全覆蓋,實施5 批次17 個市級土地整治項目,建成10個郊野公園,完成低效建設用地減量超100 km2,多渠道補充耕地超33 萬畝(220 km2),切實維護了耕地紅線,保障了新增建設用地空間,調優了城鄉用地結構布局,促進了生態空間擴容提質,改善了鄉村生產生活面貌,綜合成效顯著[2,8]。

2 上海大都市土地整治關鍵做法

2.1 構建土地整治規劃體系,引導“土地整治”轉向“綜合型整治”

2011 年,上海啟動全市首個市級土地整治規劃編制,提出“以綜合型土地整治推進上海轉型發展”的總體戰略,并依托上?!皟梢幒弦弧斌w制優勢,在全國率先建立了鄉村地區全覆蓋、網格化單元管理的規劃統籌平臺—郊野單元規劃,由此構建形成“市—區—郊野單元”三級土地整治規劃體系。在規劃引領下,上海土地整治逐步實現了由單項整治向田水路林村廠綜合整治的轉變。新時期,貫徹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目標,落實空間規劃體系改革要求,上海進一步形成以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專項規劃和郊野單元村莊規劃為主體的規劃統籌平臺,以此全面承載城鄉發展戰略在郊野地區的落地實施,全面統籌各條線鄉村建設行為在空間上的協調一致。

2.2 以市級土地整治項目和郊野公園建設為代表,探索大都市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徑

適應經濟社會轉型發展要求,2011 年,上海在基本農田保護區集中區域,選址啟動了第一批市級土地整治項目,以補充耕地數量、改善鄉村生產生活生態面貌為核心,對田水路林村廠實施綜合整治,推動區域土地利用結構布局優化、鄉村基礎設施改善和生態景觀風貌提升。以此為基礎,2012 年,上海在全市生態網絡關鍵節點選址開展郊野公園建設,首批推進7 個試點,試點區域在有機整合農田林網、河湖水系等自然肌理基礎上,統籌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田水路林村廠綜合整治,并輔以歷史文化資源挖掘、風貌保護提升、基礎及公服設施配套等,實現了大都市郊野生態空間品質提升和功能重塑,為市民提供了優質生態環境和獨特鄉野體驗。通過實施市級土地整治項目和郊野公園建設,上海鄉村用地空間布局得到優化、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品質得到提升,吸引了城市資本、技術、人口等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激發了鄉村活力,促進了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業態培育,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

2.3 以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為核心,打造城鄉建設用地空間優化“調節器”

為推進城市轉型發展,2014 年,上海以促進土地資源高質量利用為抓手,確定了“五量調控”(總量鎖定、增量遞減、存量優化、流量增效、質量提高)土地利用基本策略,至此,上海開始有目標、有計劃地推動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自實施至今,上海即將完成三輪減量化三年行動計劃,減量對象從最開始的主要針對不符合規劃且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較差的城市開發邊界外現狀低效工礦倉儲用地,拓展到低效、閑置的宅基地、其他建設用地等類型。在推進過程中,上海建立了以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和減量化關聯機制為核心到“五個計劃”(土地供應計劃、土地準備計劃、增量建設用地計劃、建設用地減量化計劃、存量用地盤活計劃)聯動管理的政策支撐框架?!拔鍌€計劃”聯動管理從儲與供、增與存、減與增等核心計劃的聯動邏輯入手,通過計劃聯動管理統籌空間資源,形成了對土地供給全口徑的資源要素保障,以減量化倒逼存量土地盤活,輔以相應的資金支持政策、利益調整政策,存量發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以減量和存量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已經形成,城鄉建設用地空間布局得以優化,有力推動了城市發展由增量擴張向存量更新方式轉型。

2.4 拓展“土地整治+”平臺,注入大都市鄉村多元價值“顯化劑”

為提升土地整治對區域發展的驅動作用,發掘并激活鄉村價值與活力,2014 年開始,上海嘗試將土地整治與藝術、體育、自然教育等進行跨界融合,通過整合社會化資源,引入跨專業團隊,搭建起開放協作、跨界融合的“土地整治+”平臺,結合金山廊下、嘉定外岡等市級土地整治項目,先后推動了“鄉村馬拉松”“彩色水稻”種植、廢舊建材藝術化再利用等系列特色實踐[9],引導了藝術、體育、金融、科研機構等多元創新主體共同參與,推動了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向鄉村集聚?!巴恋卣?”系列活動的開展,成為區域活力的“顯化劑”,金山廊下、嘉定外岡等均已成為上海鄉村振興發展的先行示范區域。

2.5 強化科技創新支撐,促進大都市土地整治理論與實踐的循環提升

多年來,上海立足大都市區域特點,堅持問題和需求導向,聚焦調查評估、規劃引導、整治修復和成效監測等方向,聯合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積極開展整治修復關鍵技術攻關和工程化集成化研發,在水土環境修復[10]、農林濕空間復合利用[11]、生態基底調查[12]等方面取得系列創新成果。在此基礎上,依托各類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項目,積極開展“基底調查—規劃設計—工程實施—監測評價”集于一體的示范基地建設,如以農林濕復合為特色的金山區廊下鎮“農林水鄉”示范基地,逐步探索形成了“理論研究—技術集成—基地示范—科研觀測”的全鏈條、閉環式理論與實踐良性互動機制,促進了產學研用有機融合,推動了土地整治實踐的提檔升級。與此同時,陸續研制出臺《土地整治工程建設規范(DB31/T 1056-2017)》《土地整治項目工程質量驗收標準(DG/TJ 08-2317-2020)》《土地整治生態工程規劃設計規范(DG/TJ 08-2344-2020)》等系列標準,有力提升了土地整治實施的規范化水平,保障了大都市土地整治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3 上海大都市土地整治綜合成效

3.1 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助力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2011 年至今,上海市通過各類土地整治項目補充耕地超220 km2,補充耕地來源包括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復墾、一般整理復墾(零星農用地及未利用地整理復墾)以及灘涂成陸土地開發整理等。其中,“十二五”期間補充耕地主要來源為一般整理復墾項目,占總補充耕地量的80%以上;“十三五”期間,隨著減量化工作的大力推進,補充耕地主要來源轉為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復墾,其補充耕地占比超60%,有力支撐了上海耕地占補平衡任務的落實。此外,土地整治后農田規?;潭忍嵘?,田間道路、生產路、灌排管道等農業基礎設施得以改善,噴微灌等節水灌溉新技術得以應用,農業整體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耕地質量等別明顯提高,糧食產能隨之增加,農業經營主體得到有效培育,極大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

3.2 堅守用地規模底線,優化城鄉用地空間格局

十余年來,上海通過郊野單元規劃全覆蓋,實現對鄉村地區用地空間規模和結構布局的部署與安排,促進了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在規劃指引下,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市級土地整治、郊野公園建設等各類項目的實施,持續推動了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和高質量利用。截至2023 年6 月,全市累計完成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復墾101 km2,減量化騰挪出來的用地指標主要用于市政民生項目、經營性項目和工業項目,全市年凈增建設用地占年新增建設用地計劃的比例從90%下降到25%左右,土地利用方式發生根本性轉變,城鄉建設用地空間結構布局得到系統優化。此外,通過實施市級土地整治和郊野公園建設,鄉村區域形成了集中連片、布局規整的萬畝良田、生態林、菜田、農宅空間格局,空間集約度、農居和產業集中度、農田連片度顯著提高,整體用地布局明顯優化。

3.3 錨固郊野生態空間,推動生態之城建設

多年來,上海通過各類土地整治項目有效拓展了生態用地空間,提升了生態環境質量,增加了市民生態福祉。建成的10 個郊野公園為上海打造形成46 km2的開敞生態空間,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復墾新增耕地和林地約80 km2,有效增加了生態空間數量,推動“十三五”期間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015 年的15.0%提升至2022 年的18.5%。此外,通過低效建設用地減量,高污染企業得以退出,實現了污染排放的源頭治理;通過市級土地整治和郊野公園建設,鄉村區域田水路林村廠得到綜合整治,水林田湖草得到系統治理,區域生態環境切實改善。截至2022 年底,全市郊野公園累計接待游客超2800 萬人次,小長假期間,部分郊野公園單日入園人數超過5 萬人。郊野公園已然成為上海市民生態休閑好去處,成為上海建設生態之城,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回應市民關切的重要載體和名片。

3.4 提升鄉村空間品質,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以市級土地整治和郊野公園建設為依托,上海土地整治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更加關注發展障礙因子的消除、區域特色的培育、生態人文資源優勢的挖掘以及發展理念的轉型與傳播。田、水、路、林等基礎工程的實施,顯著改善了區域生產條件;農民集中居住的推動和農村基礎設施、公服設施配套的完善,極大提升了農民居住環境;鄉村基礎設施的改善,以及鄉村建設用地、農用地等各類用地布局的優化,有效保障了產業發展用地需求,吸引了產業入駐和人流聚集,帶動了城鄉資源的有效互動,讓農民在家門口有了更多的工作機會,農民收入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如廊下鎮聯中蘑菇產業,畝均產值可以達到200 萬元,以點帶面,帶動參與的每戶菇農年凈利潤達50 萬元。各土地整治區域,立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對高端農產品和健康食品以及休閑體驗旅居的需求,推動了農業生產的“接二連三”。以土地整治為平臺和抓手的城鄉融合發展新模式、新路徑正逐步形成。

4 新時期上海大都市土地整治面臨的形勢與挑戰

4.1 大都市鄉村高質量發展定位與空間資源配置不協調、利用不充分之間的矛盾依然嚴峻

“上海2035”城市總體規劃提出要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上海鄉村不僅僅是承載鄉村居民生產生活的空間,也是承載城市居民生態休閑游憩以及新型創意產業落地的重要戰略空間。鄉村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上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關鍵之一。但當前,上海鄉村空間資源利用低效、用地結構布局不合理現象依然存在,根據上海2022 年國土變更調查數據統計,城市開發邊界外仍存在約128 km2工礦倉儲用地,大部分利用低效、布局零散,需要減量,農村居民點用地總量大、布局散、空置現象明顯,同一時空內,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農林水生態建設任務和鄉村振興建設項目等空間協調矛盾突出。如何突破瓶頸制約,提高鄉村空間資源綜合利用和配置效率,是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4.2 大都市郊區多功能發展用地需求與嚴峻的耕地保護形勢之間矛盾尤為突出

上海耕地資源面臨建設占用和生態占用雙重壓力,耕地后備資源不足態勢尤為嚴峻。從補充來源看,過去十余年間,上海補充耕地的主要來源為零星廢棄坑塘填埋等一般整理復墾、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灘涂成陸土地開發整理等各類土地整治項目,其中,一般整理復墾和低效建設用地減量補充耕地約占補充耕地總量的90%。近年來,上海土地整治補充耕地量逐年減少,減量化補充耕地難度越來越大,灘涂成陸土地開發整理補充耕地已無潛力,耕地后備資源不足態勢益發嚴峻。而從用地需求看,一方面,大都市郊區承擔著農業生產、生態保護、休閑游憩等多重功能,郊野地區鄉村振興亟需用地空間保障;另一方面,上海平坦地勢帶來土地利用的多宜性,耕地保護空間與生態空間高度重疊,隨著本市森林覆蓋率、河湖水面率等進一步提升的要求落地,郊野地區耕地保護與鄉村發展、生態建設之間的矛盾交織,亟需從空間、規劃、實施等多個層面統籌考慮。

4.3 超大城市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相對有限的生態空間供給之間的矛盾依舊存在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對綠色生態休閑游憩的需求日益增長?!吧虾?035”城市總體規劃落實國家戰略要求,提出韌性生態之城建設目標,據上海城市發展目標公眾調查結果,“開放、綠色、關懷”是市民對上海未來暢想的三個核心關鍵詞,環境友好、低碳出行的綠色城市是公眾認同率最高的發展目標。與上海市民旺盛的綠色休閑游憩需求相比,其生態空間數量不足且品質不高等問題凸顯。從總量上來看,2015 年全市森林覆蓋率僅15%左右,經過持續建設,2022 年達到了18.5%,但依然遠低于巴黎、倫敦、紐約等國際大都市40%~60%的水平,也低于全國約24%的平均水平。從質量上看,城市生態空間生境破碎化現象嚴重、生態網絡缺乏連通性、空間結構單一、布局有待優化等問題較為突出,生態系統整體服務功能不高,生態空間品質亟待進一步提升。

4.4 鄉村空間綜合治理要求與條線式資金項目投放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凸顯

新時期上海大都市鄉村空間承載著農民生產生活、市民生態休閑游憩、新村民創新創業等多重功能和使命,但同一時空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農林水生態建設、鄉村振興產業建設、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低效建設用地減量等多方面任務交織,耕地破碎化、用地空間布局錯位化、土地資源利用低效化、生態空間低質化等多維度問題并存,空間整體協調矛盾突出,農、林、水等單一條線的單一要素、單一手段項目和資金投放難以解決綜合問題,亟需進行空間的綜合治理,探索打造符合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治理要求的鄉村綜合型空間治理手段和平臺。

5 新時代坐標下上海大都市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未來發展方向及應對策略

5.1 面向國土空間高質高效利用,強化全域全要素統籌的規劃設計

新時期,面向國土空間綜合治理和高質、高效利用目標,立足大都市鄉村空間資源配置不協調、利用不充分等問題,須進一步強化全域全要素統籌的規劃設計理念。具體來講,須進一步強調“五個思維”:一是整體思維,要統籌考慮城市開發邊界內外空間,對農業、城鎮和生態全域國土空間進行統籌布局安排,綜合考慮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永久基本農田調整優化,耕地“占補平衡”和“進出平衡”以及林地、水面平衡等關系;二是系統思維,要堅持系統觀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將所有自然要素看成一個有機整體,強調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自然資源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三是綜合思維,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以及路村廠等人工要素,協同安排各類整治活動,從傳統的工程技術治理走向生物、自然、人文、工程等多手段相結合的綜合治理;四是動態思維,要落實全域全要素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在可騰挪空間極其有限的條件下,統籌安排近、遠期目標,以時間換空間,實現各類目標實時動態平衡,空間有序、有效治理;五是要強化設計思維,在充分尊重區域自然地理格局的基礎上,對鄉村整體風貌進行精細化設計,提升鄉村“顏值”和“氣質”。

5.2 面向大都市多功能鄉村發展需求,持續提升耕地多元價值

立足大都市鄉村作為城市發展重要戰略空間特點,以及超大城市豐富的科技、人力、市場等資源優勢,匹配廣大市民對鄉村多元功能需求,在嚴格保護耕地數量、質量基礎上,積極探索發揮耕地多元價值。未來,一是在持續大力推進本市原有土地整治補充耕地方式基礎上,深入挖掘荒草地、坑塘水面、養殖水面、閑置設施農用地等非耕農用地補充耕地潛力,并通過綜合整治,優化道路、灌排設施等排布方式,提升可耕地面積;二是進一步強化耕地質量調查評價和監測評估,持續開展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剝離再利用試點,加強補充耕地后期培肥改良,持續提升耕地質量。同步探索推進大都市現代農業、智慧農業發展,推動農業規?;?、標準化、集約化、精細化發展,推動耕地糧食生產能力不斷提升;三是進一步推動耕地數量、質量、生態、景觀、人文“五位一體”保護,結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郊野公園建設等工作,發掘耕地的景觀、文化、游憩、教育、科普等多功能,精準對接城鄉居民接觸自然、體驗郊野農耕文化的新需求,推動耕地保護價值由專注土地本身轉向與居民身心健康銜接的多功能利用價值導向。

5.3 面向生態宜居韌性城市建設,強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的創新示范

全面貫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要求,落實上海韌性生態之城建設目標,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進一步樹立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聚焦全市生態廊道、關鍵生態節點等重要生態區域,對標全球最高最新標準,遵循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理念,提升以郊野公園等為代表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實施標準,推動都市自然地的建設與保護,強化其創新示范引領。同時,進一步突出上海田、水、林、濕灘自然地理特色,強化生態系統調查評價與監測評估,針對性實施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廊道構建、河湖水域綜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生態景觀風貌提升等各類綠色低碳保護修復技術措施,統籌實現國土空間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全面提升大都市自然資源承載力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構建形成自然資源保護修復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局面,彰顯上海獨具特色的河口海洋、江南水鄉、公園城市綠色魅力,助力上海成為世界前沿的高密度人居環境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韌性生態之城典范。

5.4 面向大都市城鄉融合發展,打造升級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準確把握超大城市鄉村發展的多元化價值導向和區域功能整體性訴求,打造升級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形成推動大都市城鄉融合發展的系統性、綜合性和實操性解決方案,著重進行以下探索提升:一是進一步強化郊野單元村莊規劃的空間統籌整合作用,通過全域規劃、整體設計,系統謀劃農業生產、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配套、農民集中居住、產業發展等各類用地布局,強化產業提前導入,并根據產業特點,探索完善多元組合用地模式和點狀供地政策,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切實保障鄉村各類發展用地需求,優化形成耕地集中連片、人口集中居住、產業集聚發展、生態環境優美的鄉村空間格局;二是進一步強化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平臺作用,注重各類資源要素的統籌協調,推動形成資金疊合、項目集合、政策融合的項目實施路徑,以及資源要素充分集聚和各類資金高效利用的長效機制。同步探索區域建設用地“減量”和“盤活”聯動,打通城市開發邊界內外現狀工業用地分類限制,統籌評估篩選可實施減量化的空間與項目,科學把握減量化實施規模和節奏,合理安排建新地塊,進一步為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和城鄉統籌發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三是進一步強化鄉村風貌設計和高品質社區生活圈打造,結合鄉村責任規劃師制度,在深入開展鄉村風貌和生態基底調查基礎上,因地制宜進行全域風貌設計引導和生態保護修復,突出鄉村自然肌理、村鎮風貌、生態景觀和人文特征。同步探索開展鄉村社區生活圈實踐,按照睦鄰友好、健康養老、自然生態、創新生產、藝術文創、旅游休閑等不同鄉村社區場景引導策略,對村莊服務設施進行針對性、差異化配置,塑造社區公共空間,培育發展新興業態,以村民們的幸福感、獲得感為衡量標準,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養、宜學”的鄉村生活共同體,彰顯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

5.5 面向國土空間高效能治理目標,提升國土空間整治修復的科技化和現代化水平

落實鄉村國土空間高效能治理要求,以打造新型治理模式為目標,持續提升國土空間整治修復工作開展的協同化、社會化、數字化和科學化水平,重點強化“郊野單元村莊規劃+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兩位一體的超大城市鄉村空間治理模式完善,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平臺,統籌鄉村各類建設和保護修復行動,加強縱向不同層級與橫向不同部門間的協同聯動,形成鄉村地區國土空間綜合治理的精細化實施管理平臺;強化多元主體共建共享參與機制構建,探索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模式,把市場運作與政府扶持、政策引導有機結合,激活市場多元主體,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參與;強化智慧化治理手段探索應用,以應用場景為驅動探索搭建“一站式”信息化平臺,形成涵蓋國土空間整治修復全生命周期的多場景可視化治理“一張圖”,提升智慧管理服務水平;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充分利用各類創新平臺,聚焦需求,加強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調查評價、多尺度生態安全格局構建及生態功能協同、整治修復效果跟蹤監測等系列關鍵技術研發和集成創新示范,并研制形成全鏈條整治修復標準規范體系,全面引領和指導大都市國土空間整治修復工作開展。

猜你喜歡
郊野耕地整治
信陽農林學院規劃與設計學院作品精選
自然資源部:加強黑土耕地保護
我國將加快制定耕地保護法
篤行不怠 奮力深化提升三年專項整治
保護耕地
專項整治
新增200億元列入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支出
專項整治
郊野公園空間布局規劃策略探析——以北京市昌平區郊野公園空間布局規劃研究為例
郊野公園環體系布局研究——以香港郊野公園環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