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茶療考

2023-02-12 13:21顧云龍李兆健
中醫藥文化 2023年4期
關鍵詞:藥茶代茶本草

顧云龍,李兆健

(1 上海中醫藥大學科技人文研究院,上海 201203;2 上海中醫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上海 201203)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從文獻記載看,早期的茶葉可能也曾作為食材入饌,而作為專用飲料,應不晚于西漢。它的藥物用途則在唐代首次被本草典籍《新修本草》(659)所收錄。唐代陸羽對茶的研究與造詣頗深,其撰寫的我國首部關于茶的專門著作《茶經》(780)記載:“滂時浸俗,盛于國朝?!盵1]唐代楊曄《膳夫經》(856)中亦記錄了茶在唐代的發展軌跡:“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大歷遂多,建中已后盛矣?!盵2]由此可知,唐時茶飲風尚盛行成比屋之飲之勢,這一時期不僅產生了中國茶飲史上的第一部茶著《茶經》,而且茶亦被引入了官修本草及醫學方書中。

茶事的興盛由唐及宋,宋代在繼承了唐代飲茶風俗外,在制茶、品茶、斗茶、藥茶等有關方面均有了進一步發展,特別是擴充了茶的醫療治用特色。宋代第一部大型官修方書《太平圣惠方》是宋以前及北宋早期的醫學集成,該書卷第九十單列了“藥茶諸方”8 首,這些藥茶方劑在方書的出現顯示著唐宋時期“以茶為藥”“以藥代茶”的茶療治療基礎,也是唐宋時期茶文化與中醫藥文化交匯融合的明證,對于茶療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金國梁、王澤時在《茶療的發展及其臨床應用》一文中簡述了唐宋茶療的發展情況[3],奚茜、高樹慧、蘇諾等學者對茶的茶性、茶效、茶用、茶湯等與茶有關的醫藥文獻及醫學史進行了研究與整理[4-6]。盡管如此,學界對唐宋茶療的挖掘與研究尚存不足之處。本文通過查考唐宋文獻資料,對“茶藥”相關的醫藥內容進行考證與分析研究,試對唐宋時期茶療的發展情況作一探討。

一、唐宋時期所載茶葉功用

唐代《新修本草》(659)在木部中品中將茶“獨列成條”并定名為“茗、苦荼”,茶由此首次在官修本草中被劃歸為具有藥用功效本草屬性之物,并確定了其性味功效:“茗,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熱渴,令人少睡,春(秋)采之??嗖?,主下氣,消宿食,作飲加茱萸、蔥、姜等,良?!盵7]茶作為藥物使用在西漢時期司馬相如《凡將篇》中已有記載,其中的“荈詫”就是指茶葉。其功效在早期的文獻相關記述還有華佗用茶消除疲勞、提神醒腦,吳普用茶治療厭食、胃痛等癥并以之安心益氣、輕身耐老。

在《新修本草》之前,《本草經集注》序例中已有部分文字記載了茶治“好眠”(即多睡)的功效:“諸藥一種雖主數病,而性理亦有偏著。立方之日,或致疑混,復恐單行徑用,赴急抄撮,不必皆得研究。今宜指抄病源所主藥名,仍可于此處治,若欲的尋,亦兼易解。其甘苦之味可略,有毒無毒易知,惟冷熱須明……好眠,通草、孔公藤、馬頭骨、牡鼠目、荼茗?!盵8]但在唐代以前,暫未見系統總結茶葉功效的文獻記載。因而唐代《新修本草》的出現,屬首次梳理與總結了茶的性味功效及應用方法。其后,孟詵(621—713)《食療本草》載:“茗葉:利大腸,去熱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又,茶主下氣,除好睡,消宿食,當日成者良。蒸、搗經宿。用陳故者,即動風發氣。市人有用槐、柳初生嫩芽葉雜之?!盵9]又《本草拾遺》(739)記載:“茗、苦寒,破熱氣,除瘴氣,利大小腸。食之宜熱,冷即聚痰。是茗嫩葉,搗成餅,并得火良。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盵10]

《食療本草》《本草拾遺》二書與《新修本草》相較,三書在治用上存在一些差別,《食療本草》中記載了茶具有利大腸、清熱解痰的功效,可用茶取汁煮粥進行食療,并指出茶能降氣、治多眠、消宿食,若用陳茶易致動風發氣,由此可知《食療本草》所載藥用之茶宜用新茶;而《本草拾遺》中不僅增加了茶葉具有減脂的功效,還增入了茶葉用藥宜忌的記載,指出以茶療疾在具體應用時“宜熱不宜冷”。

宋代的本草文獻中,蘇頌的《本草圖經》(1061)有關茶的記錄主要收錄了《爾雅》《茶經》《茶譜》等文獻資料,記述了茶的釋名、茶葉的品種及茶葉的古今產地,引載了《茶譜》中以茶療疾的記述:“昔人有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謂曰:蒙之中頂茶,當以春分之先后,多耩人力,俟雷之發聲,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獲一兩,以本處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兩當眼前無疾,三兩固以換骨,四兩即為地仙矣。其僧如說,獲一兩余,服未盡而病差?!湫运撇簧趵?,大都飲茶少則醒神思,過多則致疾病,故唐《母景茶飲序》云:‘釋滯消壅,一日不利暫佳,瘠氣侵精終身之累,斯大是也’?!盵11]371《本草衍義》中未見茶的藥用記錄;《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則總結了唐宋本草及方書中茶葉的相關記載。根據宋代的本草文獻資料,發現宋時有關茶葉的性味、藥用功效、藥用宜忌等內容均承襲于唐代。

據以上內容可知,唐代是系統整理與挖掘茶葉藥用的關鍵時期,對于充分了解茶葉藥用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二、唐宋時期所載藥茶方劑

茶葉在唐代被引入官修本草前后,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652)中就已經出現了“以茶入方”的醫藥記載,此后亦有不少古醫籍收錄了藥茶方劑,既有獨用茶葉以茶療疾的單方,亦有配伍其他中藥組成的復方,因而在此時期逐漸形成了藥茶方劑的茶療基礎形式,但此時的藥茶方劑數量較少,而且亦未提出“藥茶”的概念。直至《太平圣惠方》的出現,該書所列“藥茶諸方”正式輯錄了北宋及其前代醫方中可應用于臨床治療的藥茶方劑?!短绞セ莘健匪小八幉柚T方”8 首,有一半是“以茶入方”的藥茶方劑,另一半卻是“以藥代茶”的無“茶”藥茶方劑。據蘇諾統計所示,宋代《太平惠民方》載方16 834 首,含茶的藥茶方有168 處;《圣濟總錄》所載20 000 余首方劑,含茶藥方多達448 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所載788 首方,用茶的方劑有64 首[6]72-73。由此,本文據唐宋時期所載的藥茶方劑及其應用情況分為以下兩點進行說明。

(一)含“茶”藥茶方劑

唐宋茶療方中屬于單方的含“茶”方劑并不多見,其藥茶方劑主要以茶入復方作為主藥之一和茶作輔佐應用的療治特色。在單行的茶療方面,因所用茶葉和用法的不同,其所治療的疾病亦各有所異。如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八大腸腑方·痰飲第六》有單用茶葉煮飲使人吐之的記載,主要用以治療痰厥頭痛:“治卒頭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風,其痛是胸膈中痰厥氣上沖所致,名為厥頭痛,吐之即瘥方。單煮茗作飲二三升許,適冷暖,飲二升,須臾擿即吐,吐畢又飲,如此數過。劇者須吐膽汁乃止。不損人,而渴則瘥?!盵12]

唐代《食醫心鏡》《經驗方》《兵部手集》《勝金方》等方書均收載了相關茶藥方劑,其方大多是以茶作為主藥單方,如唐代《食醫心鏡》中治療赤白痢及熱毒痢的茶藥方:“好茶一斤,炙搗末,濃煎一二盞吃,差。如久患痢,亦宜服。又主氣壅暨腰痛轉動不得。煎茶五合,投醋二合,頓服?!盵13]唐代《經驗方》載:“治陰囊上瘡。用蠟面茶為末,先以甘草煎水,洗后用貼,妙?!盵13]又如《勝金方》云:“治蠼螋尿人成瘡,初如糝粟,漸大如豆,更大如火烙漿皰,疼痛至甚,速用草茶并蠟茶俱可,以生油調傅上,其痛藥至立止,妙?!盵13]

復方含“茶”的方劑主要分為兩種情況,其一是以茶作為方藥的組成之一,其二是以茶送服其他方藥使用。

1.茶作組方之一

唐代王燾《外臺秘要方》(752)在“卷第二十六”中記載了用茶葉治療陰瘡的方劑:“(陰邊粟瘡方五首)又方紫芽茶末一分,荷葉一片燒灰。上二味為末,以鹽漿水洗訖,敷之,三五度即愈?!盵14]460又如《兵部手集》載:“治心痛不可忍,十年、五年者。煎湖州茶,以頭醋和,服之良?!盵13]宋代官修方書《太平圣惠方》“藥茶諸方”記載了4 首含茶方劑,如治傷寒頭痛壯熱的蔥豉方,該方由蔥白、豉、荊芥、薄荷、梔子仁、石膏及茶末(紫筍茶)等7 味藥物組成,在制服法上,系先煎取前6 味藥物的湯液,去滓后,再下茶末煎四五沸,分2 次服用;治傷寒頭痛煩熱的石膏茶方,該方由石膏和紫筍茶兩藥組成,石膏茶方的制服法為先煎石膏,再去滓點茶服用;治傷寒、鼻塞頭痛煩躁的薄荷茶方,該方由薄荷、生姜、人參、石膏、麻黃組成,此方中無茶,其與“茶”有關的內容主要體現在制服法上:“(薄荷茶方)右件藥剉。先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分二服。點茶熱服之?!盵15]此處點茶或與石膏茶方用點紫筍茶相同,故而未載茶名;又如治宿滯冷氣及止瀉痢的硫黃茶方,該方由硫黃、紫筍茶、訶黎勒皮3 味藥組成,此方在制服法上則是:“右件藥相和令勻。以水依常法煎茶稍熱服之?!盵15]

2.茶作輔佐品使用

據相關學者研究統計,在宋代3 部大型官修方書中除去“代茶”的方劑,如荊芥茶、薄荷茶、蔥茶等含“茶”字,這類表述法實則是荊芥湯、薄荷湯、蔥湯等以其他藥物作“茶”的代用品,并不是荊芥加茶、薄荷加茶、蔥加茶煎煮成的湯液,因而真正含茶的茶藥方共有421 首,其中含茶單方2 首、含茶復方41 首、以茶送服方378 首??梢?,在唐宋茶藥方中將茶作為輔藥的應用較之作為組方藥物更多。在方劑中茶常被用來送服湯藥,常見的用法如“茶、酒任下”“茶湯下”“茶清調下”“茶嚼下”“茶飲下”等。

唐宋醫方中含有大量將茶作輔佐品使用的方劑,又或將茶法引入醫藥制服法中,此為唐宋時期茶療方的主要特色之一,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所載治療由風痰所引起的頭目四肢諸疾的清神散,即是佐茶為輔,該方由檀香、人參、羌活、防風、薄荷、荊芥穗、甘草、石膏、細辛9 味藥物組成,在制服法上則為:“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點服,或入茶末點服亦得,食后服?!盵16]21-22其中的“沸湯點服”“入茶末點服”均與茶飲服法密切相關;且在制服法中雖未明以何種茶末入藥,但也能確定該方可將茶作輔藥使用。又如治療風氣上攻、頭目昏眩、肢體拘急煩疼或皮膚風瘡癢痛,及治寒壅不調、鼻塞聲重的八風散,該方由藿香、白芷、前胡、黃芪、甘草、人參、羌活、防風8 味藥物組成,此方在制服法中有較為詳盡的記載:“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中盞,入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臘茶清調一大錢亦得,小兒虛風,乳香臘茶清調下半錢,更量兒大小加減服?!盵16]21需要指出的是,有學者統計了關于宋代的含茶藥方,指出宋代含茶藥方中有303 首藥方未注明所用茶葉的類型,方中亦不涉及茶葉名稱、種類,但其中有28 首藥方提出用“好茶”“細茶”“嫩茶”,可見茶療方對醫方中的茶葉品質是有所要求的;此外,有119 首含藥茶方明確了茶葉的名稱,其中有101 首方劑所用茶葉為臘茶,10首為紫筍茶、2 首為火煎茶、2 首為草芽茶、1 首為蜀茶[4]28-29。

茶在方中作輔佐品使用,屬于次要的地位,但其又發揮何種作用呢?宋代蘇頌《本草圖經》在食鹽條下引載了唐代劉禹錫《傳信方》“崔中丞煉鹽黑方”,該方用鹽、豉、桃仁、巴豆四物合用,在治用方面,其載:“天行時氣,豉汁及茶下并得。服后多吃茶汁行藥力?!懑?,茶飲下?!盵11]44酒文化在古今均較為興盛,過去通常認為酒具有行藥力的功效,而在茶道興盛以后,亦有人認為茶具有“行藥力”的功效,但這種文獻記載并不多,在“崔中丞煉鹽黑方”的記載中,“行藥力”應當是指茶通過消食祛痰這一功效輔助它藥以增強原方去除毒物的效用,并非指茶類同酒效一般具有活血通脈之功。

(二)無“茶”藥茶方劑

在《太平圣惠方》“藥茶諸方”中有4 首方劑是不含茶葉的藥茶方劑。如治療腸風的槐芽茶方,治風及氣補暖的蘿藦茶方,治腸風兼去臟腑風濕的皂莢芽茶方以及治風補暖的石楠芽茶方,以上4 方在制服法上基本都提出了“如造茶法”“碾為末”“依煎茶法”“不計時候”等與茶有關的制茶法、煎茶法和飲茶法,因此叫“藥茶”。實際上,在五代后蜀·毛文錫《茶譜》一書中就已經有了除“茶”之外可用作茶飲的植物藥的文獻記錄:“茶之別者,枳殼牙、枸杞牙、枇杷牙,皆治風疾。又有皂莢牙、槐牙、柳牙,乃上春摘其牙和茶作之。五花茶者,其片作五出花也?!盵17]

以其他非茶類的藥物作茶飲是有據可追的,以枳殼葉為例,據《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引唐代昝殷《食醫心鏡》所載:“治水氣皮膚癢及明,枳殼一兩,杵末,如茶法煎,呷之?!盵18]由此說明,在宋前的茶書及醫藥著作中已存在其他可作茶飲的植物藥。因而,將無“茶”方劑收入“藥茶諸方”其本意是“以藥代茶”,《太平圣惠方》所用槐芽茶、蘿藦茶、皂莢芽茶、石楠芽茶等均為可作茶飲使用的“茶之別者”,即藥茶。在宋代陳直《奉親養老書》中亦有兩首無“茶”方,分別是槐茶方、蒼耳茶方,其法亦是以藥代茶,將槐葉和蒼耳子制作成茶品,通過代茶方替代茶品而達到養生療疾的目的。

追溯這種“以藥代茶”的思想源頭,與唐代《外臺秘要方》卷三十一所載“代茶新飲方”密切關聯。代茶新飲方治驗頗多,主要由黃芪、通草、茯苓、干姜、干葛、桑根白皮、鼠粘根、生干地黃、枸杞根、忍冬、薏苡仁、菝葜、麥門冬、葳蕤14 味藥物組成,方中未見茶葉,在方名中使用“代茶”一詞,應是與此方的制方法和煮飲法與唐時茶風盛行有關,該方制服法為:“上十四味,并揀擇,取州土堅實上者,刮削如法。然后秤大斤兩,各各別搗,以馬尾羅篩之,不用細,攪令勻調,重篩,務令相入,不令偏并,別取黃白楮皮白皮根相兼細切,煮取濃汁,和溲,令硬軟得所,更于臼中搗。別作一竹棬子,圍闊二寸半、厚二分以下,臨時斟量大小厚薄作之,此亦無定。眾手依摸捻成餅子。中心穿孔,日曝干。百余餅為一穿,即以葛蔓為繩貫之,竹作篾亦得。陽掛之通風陰處妙。若須煮用,以炭火上炙令香熟,勿令焦,臼中搗末,任隨時取足,煎以代茶?!盵14]557《外臺秘要方》所載代茶新飲方或為醫家在時代潮流盛行之下的新思路,醫家將該方制成餅茶,既便于飲用和療疾,亦正符合當時的生活氣景。然而,這種代茶的制作工序、成分、作用、氣味及口感較普通茶葉,則顯得龐雜無比。從這一角度來看,代茶新飲方可以看作是醫家們在茶文化氛圍的渲染之下而產生的創新之作。

盡管如此,由于組方中不含常規茶葉或是茶作輔佐品用,學界有很多學者在研究時往往不將此類“代茶方”納入藥茶的研究范圍。以唐代“代茶新飲方”為始,到茶書中提到“茶之別者”,以非茶類植物代茶飲用療疾,至宋時之人發展出槐茶方、蒼耳茶方及藥茶諸方,可以說在唐宋時期人們創造性地發揮了“以藥代茶”這種治療疾病的方法與思想,不僅擴大了藥茶方劑的范疇,豐富了唐宋時期的醫方劑型,也為患者提供了更加簡便且易于接受的治療方法,對于后世發展代茶方劑也具有一定參考價值與意義。因此,作為唐宋茶藥文化共同發展的一部分,理應將其納入茶療研究的范圍內進行探討與研究。

三、唐宋時期中醫藥文化與茶文化結合背景下的創新發展

唐宋時期人們喜茶、嗜茶,將茶作為重要的精神文化享受,使得茶事景象盛極之至,唐代茶飲之風遍及社會各個階層,對社會和醫藥學均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此情形之下,誕生了《茶經》《煎茶水記》《茶酒論》《茶述》《茶譜》《茶錄》《大觀茶論》等唐宋著名茶書,尤其《茶經》的問世標志著茶文化發展到了鼎盛時期。而受茶風盛行的影響,時人不僅深度挖掘了茶葉的醫藥作用,還結合了傳統茶文化和傳統中醫藥文化,使之融合與創新,形成與豐富了一系列茶藥文化特色,如產生了以藥代茶、茶入方劑名稱、茶法引入醫藥制服法、藥茶諸方、藥茶宜忌等實質內容。以藥代茶、藥茶諸方和茶法引入醫藥制服法在上文已有探討,此處不再贅述。

在“茶入方劑名”方面,宋時較多使用茶湯送服丸散膏方,在宋代的茶藥發展中,隨著茶藥結合用以治病療疾的臨床實踐,茶療方已經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在方名上還出現了以“茶調”命名的方劑,例如較為著名的方劑“川芎茶調散”,此方薄荷、川芎、荊芥、香附子、防風、白芷、羌活、甘草8 味藥物組成,治療由外感風邪引起的諸疾,如頭目昏重、偏正頭痛、鼻塞聲重、傷風壯熱、肢體煩疼、肌肉蠕動、膈熱痰盛、婦人血風攻疰、太陽穴疼等,在制服法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載:“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后茶清調下。常服清頭目?!盵19]

在醫藥與茶飲宜忌方面,《新修本草》《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本草拾遺》《食療本草》等醫藥文獻中有食之宜熱不宜冷,宜飲新茶不宜陳,忌飲茶過多,過多則致疾病,飲酒后不欲得飲冷水、冷茶等茶療宜忌內容;茶的配伍宜忌上,可加茱萸、蔥、姜等,但不可與韭共食等;在茶飲時間上,《混俗頤生錄》還提到宜飯后吃三兩碗不妨,似饑即不再吃;又有關于人的體質特點與茶飲宜忌的記載,如《混俗頤生錄》提到丈夫有疢癖、五痔、風疳、冷氣、勞瘦、虛損,女人有血氣、頭風,偏不宜茶等內容。從醫藥學的角度來看,以茶入藥,特別是送服方藥,雖然在唐宋方書中存有一定的數量,但比起數量龐大的唐宋醫方來說,茶藥方僅是此階段醫方中的細支小流,并不占主流地位。這是因為無論何種茶葉,都具有特定的性味功效、使用范圍和特殊宜忌,正如唐代文獻中提到的茶之宜忌,其“飲之宜熱,冷即聚痰”[10]“釋滯消壅,一日之利暫佳;瘠氣侵精,終身之累斯大”[11]371“大都飲茶,少則醒神思,過多則致疾病”[11]371??梢?,即便是在茶飲盛行之時,古人就已經正確認識到茶飲所存在的利弊之處,既懂得如何規避其不利之處,同時也能發揮其效用。

值得注意的是,茶文化的發展史上,由于宋時之人好茶、好香,將香茶結合應用在宋朝一段時期內也曾興起過熱浪,因而宋代在進貢的茶品中也常摻雜龍腦、麝香等香料以助茶香。此外,宋代民間也以茶、香、果混雜應用,在宋代蔡襄《茶論》記載了這一現象,其載:“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若烹點之劑,又雜珍果香草,其奪益甚,正當不用?!盵20]實際上,這種以香料助茶或者以果香助茶的茶事現象,本質上仍然是發揮和利用了不同香藥或者是中藥的效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茶葉的性味功效,如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載有蒙頂白茶、腦麝香茶、法煎香茶、臘茶等。如蒙頂白茶:“細嫩白茶五斤,枸杞英五兩炒,綠豆半斤炒過,米二合炒過,右件焙干,碾,羅,合。細煎點,絕奇?!盵21]又有法煎香茶:“上春嫩茶芽,每五百錢重,以綠豆一升,去殼蒸焙,山藥十兩,一處處細磨,別以腦麝各半錢重入盤同研約二千杵,罐內密封,窨三日后可以烹點,愈久香味愈佳?!盵21]兩個茶方中,除了大量的茶葉外,還分別配和了少量的枸杞、綠豆、糯米、山藥、龍腦、麝香等具有藥用功效的藥物制作藥茶方。香茶的盛行是宋朝茶文化發展景象之一,南宋陳敬《香譜》中專設“香茶”一節,介紹了香茶的詳細制作方法,并使用了麝香、縮砂、薄荷、白檀、沉香、豆蔻、孩兒香等藥物。香料屬于藥物,其使用也是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內涵之一。因此在宋代藥茶發展史上,中醫藥對茶文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綜上,研究表明茶療文化發源于唐宋時期,茶文化和中醫藥文化在唐宋時期的融合與互動,促進了茶療文化的發展。本文認為唐宋茶飲之風盛行促使人們不斷地挖掘與認識茶葉的藥用價值,自然也推動和確定了茶葉在醫藥中的應用,包括以藥入方進行組方配伍和在方藥制服法中發揮作用,進而在醫藥古籍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此基礎之上豐富了唐宋茶療的文化特色及內容。唐宋茶療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和地位,為進一步發展現代茶療文化提供了借鑒和啟示。

猜你喜歡
藥茶代茶本草
貴州省代茶植物資源及其開發利用
河南藥茶
牽牛子的本草考證
甘肅省小隴山林區野生代茶木本植物資源調查
王雙亮:做強藥茶巧致富
藥茶的應用與選擇
本草,源于延續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場不動聲色的“雙面修行”
本草中華
“代茶飲”是茶也是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