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機遇與挑戰(2021—2035)

2023-02-20 09:04劉生龍胡鞍鋼
甘肅社會科學 2023年1期
關鍵詞:經濟發展

劉生龍 胡鞍鋼

(清華大學 a.國情研究院; b.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研究院; c.公共管理學院,北京 100084)

提要: 以中國式經濟現代化為主題,定性分析與量化計算了到2035年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及發展趨勢。并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前瞻性分析。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主要是: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人口紅利向人力資本紅利轉變、已經建立世界最完備的工業體系、超大規模市場需求與消費結構升級、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全面深化改革與對外開放。同時,我國經濟發展也面臨重要的挑戰,包括大規模人口老齡化、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疫情反復沖擊、改革的邊際成本增加以及美國與中國的全面競爭。只要能夠抓住戰略機遇,積極并有效地應對未來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中國將如期實現2020—2035年GDP增長翻一番的目標,并于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此提出了應對各種挑戰的思路和政策建議。

一、導言: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提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邁上新的大臺階。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會上對“十四五”和2035年經濟發展目標做了專門說明:“從經濟發展能力和條件看,我國經濟有希望、有潛力保持長期平穩發展,到‘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盵1]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新發展格局,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盵2]這是新時代中國式經濟現代化發展的宏偉目標,該目標的最終實現意味著“十四五”時期以及未來15年我國仍將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

本文所要討論的核心問題就是到2035年中國能否實現上述目標?怎樣才能實現上述目標?有哪些有利的條件?又有哪些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重大挑戰和風險?如何積極應對挑戰,將挑戰轉化為機遇?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經濟現代化的模式,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斷創造發展機遇,又主動應對挑戰,將挑戰轉化為機遇,如期實現預設的發展目標。為此,本文圍繞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及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核心目標,展開深入分析和量化預測。首先,對2021—2035年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測算,分為高、中、低三種方案展開分析和預測。研究表明未來15年經濟保持增長的關鍵在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標志著中國從數量增長型向質量發展型轉變。其次,分析了中國未來保持經濟增長的有利條件,包括從超大規模人口紅利向超大規模人力資本紅利轉變,擁有世界最完備的工業體系,擁有超大規模持續擴大的市場需求以及消費結構升級,正在發動一場前所未有的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成為世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中心之一,堅持推動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對外開放。再次,分析了未來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重大挑戰,包括中美大國長期性戰略競爭和博弈,人口老齡化、人口結構與人力資本重大轉變,疫情不確定性與沖擊,改革的邊際成本增加和科技創新帶來的各種挑戰。最后,提出了應對挑戰和各類風險的相關政策建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經過三個五年規劃,使我國經濟實力連續邁上三個大臺階,力爭促使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連續上三個大臺階,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二、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測算(2021—2035年)

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及發展水平階段,基于增長核算法對未來15年(2021—2035年)的經濟增長潛力進行測算和預測。首先,基于永續盤存法計算了資本存量。其次,結合當前的投資率分高方案、中方案和低方案情況對未來的資本存量增長率進行預測。根據婦女總和生育率的變化對人口和勞動力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給出假設如下:(1)假定所有女性在成年以后正?;榕?,并且正常生育;(2)所有人口都是自然死亡,不考慮偶發性、突發性因素(疫情、戰爭、事故等);(3)2020—2035年,各年齡段男女的自然死亡率相對穩定;(4)所有出生、死亡都在每年年初進行;(5)只考慮0~99歲的人口狀況;(6)不考慮國際人口遷移;(7)生育率保持2020年普查數據計算的1.3的水平。此外,根據我國大學教育毛入學率的發展情況,從2010年的26.5%上升至2021年的57.8%,預計到2035年超過75%,對未來時期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也進行了預測,在此基礎上可對總人力資本(勞動年齡人口與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乘積)進行預測①。最后,對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長率做出一些測算和假定。改革開放40多年來TFP增長率是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我國科技水平持續大幅度提升,與國際前沿日益接近,中美兩個國家已從科技合作到全面競爭階段,我國再通過學習和吸收獲得世界前沿技術特別是高科技將越來越困難。從特朗普總統上臺之后,美國已經帶頭實施封鎖打壓遏制中國科技戰略,為此必須實現科技自立自強[2]。此外,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越來越突出,人口紅利持續減少,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在“雙碳”目標下資源環境約束越來越強,這就導致TFP增長率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我國未來經濟增速能否保持較長時間的中高速增長,也對確保我國如期實現2035年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至關重要。為此,本文對TFP給出三種方案,對應于我國經濟增長的高、中和低方案。根據全球增長模型的預測結果,在一般情況下,一個國家的TFP增長率為1.3%,在中方案中,TFP增長率就被假定為1.3%,高方案和低方案分別設為1.5%和1.0%。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本文進行國際比較方面,如GDP或人均GDP的國家比較,不同于國內機構(包括國家統計局)采用的美元現價匯率法,因為這會引起因匯率年度變動而扭曲失真。本文嚴格按照聯合國等《2008年國民賬戶體系》一書的明確要求[3],充分利用世界銀行所提供的2017年購買力平價方法數據進行國際比較②,包括中國與美國GDP、人均GDP的比較。

在不同方案下,2021—2035年我國經濟增長等預測結果見表1至表6所示。首先給出的是最可能的中方案(見表1)。在該方案下,我國資本增長率適中,預計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從2021年的57.8%提高至2035年的75%以上,力爭達到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2020年為76.9%),人力資本增長率受人口老齡化和高等教育擴招效應遞減的影響,雖然保持一定的增速,但逐漸下滑。全要素生產率略高于世界主要國家的平均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我國2035年GDP總量按照2021年不變價將達到207.73萬億元(見表2),2020—2035年我國GDP年均增長率達到4.9%。人均GDP在2035年將達到147663元,2020—2035年人均GDP年均增長率為4.9%③。我國將實現GDP總量和人均GDP在15年內翻一番的目標。2035年按照2017年不變價(PPP),我國的人均GDP達到3.21萬國際元,屆時,我國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經濟水平,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經濟現代化目標。

表1 2021—2035年中國經濟增長潛力(中方案) %

表2 2021—2035年中國GDP與人均GDP(中方案)

在高方案下(見表3),我國在未來15年內將保持一定的投資增速,此外,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保持每年1.5%的增速,高于世界主要國家1.0%的平均水平。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GDP增長率雖然隨時間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得更加緩慢。在高方案下(見表4),到2035年時我國GDP總量將達到216.82萬億元,2020—2035年GDP年均增長率為5.2%,人均GDP年均增長率達到5.2%。我國將超額完成15年GDP總量翻一番的目標。按照2021年不變價(PPP),我國人均GDP將接近3.35萬國際元,相當于2021年波蘭人均GDP的水平(為3.44萬國際元)。需要說明的是,這是一個目標方案,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夠實現。

表3 2021—2035年中國經濟增長潛力(高方案) %

表4 2021—2035年中國GDP與人均GDP(高方案)

在低方案下(見表5),我國未來15年內投資增速下降更加明顯,TFP增長率也將保持在1.0%的低位,在這樣的設定下,仍然可以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到2035年我國GDP總量將達到198.99萬億元(見表6),相當于2020年GDP(101.36萬億元)的近兩倍,2020—2035年人均GDP年均增長率為4.6%,2035年超過3萬國際元,相當于2021年羅馬尼亞人均GDP水平(為3.09萬國際元)。需要說明的是,這是一個低方案,但是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目標還是可以實現的。

表5 2021—2035年中國經濟增長潛力(低方案) %

表6 2021—2035年中國GDP與人均GDP(低方案)

總體來說,我國基本能夠實現15年GDP翻一番的目標,最重要的條件是我國仍能夠保持較高的國內投資率及投資增速,此外,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還能夠保持一定的TFP增長率。從主要生產要素來看,我國國內儲蓄率仍高達45%(2020年數據),大大高于高收入國家的22%和中高收入國家的34%[4],資本形成總額占GDP的比重仍高達43%,遠高于高收入國家的22%和中高收入國家的34%[5],因此未來我國有能力保持較高的投資增速。但是也要防止因外部沖擊(如新冠肺炎疫情等)導致投資增速過快下滑④。由于人力資本增速會隨著人口老齡化趨于下降,未來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于投資和TFP增速,只有保持足夠的投資增速和TFP增長率,才能夠確保到2035年實現GDP翻一番的目標⑤。

三、未來發展所面臨的重要機遇

我國未來1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標是具備多方面有利條件的。這包括從人口紅利向超大規模的人力資本紅利轉變,我國擁有最完備的更加先進的工業和國民經濟體系,還擁有超大規模國內需求與消費結構升級的市場優勢,我國正在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創新者、發動者和引領者,此外全面深化改革有可能給經濟增長進一步帶來活力。

(一)人口紅利向人力資本紅利轉變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和高質量發展階段,盡管數量型“人口紅利”(15~6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在不斷減少,從2010年的74.5%的高峰下降至2020年的68.3%[6]20,使得勞動密集型比較優勢不斷減弱,但是人口結構變化中勞動力的質量(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斷提高,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總人口比重不斷上升,這將進一步釋放新的紅利,即形成質量型的“人力資本紅利”或“人才紅利”。從人力資本存量看,我國大專及以上人口從2010年的11964萬人提高至2020年的21836萬人,年均增速高達6.2%[7]11。截至2021年,全國共有高等院校3012所,高等教育專任教師188.52萬人,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43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7.8%[7]183。其中,在學碩士研究生282.29萬人,在學博士研究生50.95萬人。更高技能和知識的人力資本具有更高的學習能力和管理能力,從而實現內生經濟增長。預計全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將從2020年的10.8年到2035年提高至12.3年,年均增速為0.87%,總人力資本(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與勞動年齡人口之乘積)從104.4億人年提高至113.6億人年,形成超大規模的人力資本紅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和對沖人口紅利下降的不利影響,助力中國經濟實現中高速增長,也是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8]。

人力資本既是知識和技術的創造者,同時也是主要傳播應用載體。人力資本作為技術研發、吸收與擴散的必要條件,其質量和數量狀況決定一個經濟系統的運行效率。人力資本需要物質資本投資尤其是技術投資的配合才能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網絡信息技術為這種結合尤其是實現跨區域合作創造了條件,拓展了合作空間。當前由精英創新到大眾創新,人力資本對創新發展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凸顯。

此外,人力資本不斷積累提高有助于促進我國城鄉就業結構轉變,而城鄉就業結構轉變是促進全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數字化大發展,農業勞動力人力資本提升使得農業勞動力數量及其占總就業比重持續下降,已經從2010年的36.7%下降到2021年的22.9%,平均每年下降1.25個百分點,預計到2035年下降至10%左右,農業勞動力將持續轉移到非農業,由此持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同時,隨著城鎮化加速深化不斷吸收農業轉移過來的勞動力,使得農村勞動力總數及占總就業比重不斷下降,已經從2010年的55.4%下降至2021年的37.3%,平均每年下降1.65個百分點,預計到2035年下降至20%左右,很多農村勞動力將持續轉移到城鎮地區,既有利于提高農村勞動力生產率,進而提高農村人均收入及消費水平,也有助于持續提高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收入水平及消費水平。

(二)世界最完備的工業體系

中國已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到目前為止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和666個小類。工業增加值從1952年到2021年增長超過1000倍,年均增長率超過10%。工業的長期高速度增長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產業支撐,為進一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的中國式經濟現代化強國目標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盵2]從工業化發展規???,中國已位居世界首位。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1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制造業大國,標志著自19世紀中葉以來,經過一個半世紀后我國重新取得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的地位。202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美元現價)占全球比重達到28.3%,相當于美國、德國、日本三國總和的0.96倍[9]。我國制造業綜合實力持續提升,按照國民經濟統計分類,我國制造業有31個大類、179個中類和609個小類,是全球產業門類最齊全、產業體系最完整的制造業。產業鏈配套能力全球領先,具有強大的韌性和發展潛力[10]。

從發展質量看,中國正持續迅速提升。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我國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工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我國自主研制的復興號高速列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5G標準專利數量全球第一,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芯片實現商業化應用,“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相繼實現突破。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在一些領域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越來越多領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進而向“領跑者”轉變,完全有能力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更大跨越。

從發展方式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創新者、引領者。中國通過新技術新理念的推廣應用,向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化轉型步伐加快,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在智能制造方面,實施智能制造工程,突破關鍵技術裝備8000余臺套,協同研發制造在汽車、航空、航天等領域日益興起,工業互聯網開始應用于能源、機械、家電等行業。截至2019年6月,我國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69.3%和49.5%。綠色制造方面,節能環保、清潔生產等綠色工藝和技術裝備水平穩步提升,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明顯下降,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十二五”“十三五”分別下降28%和16%,2021年又進一步下降5.6%[11]。服務型制造方面,服裝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工程機械全生命周期管理、軌道交通總集成總承包等快速發展,從過去單純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11]。

總之,中國已經擁有非常完備的工業體系,這為未來經濟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工業基礎,也是未來中國長期保持經濟中速增長的重要基礎。

(三)超大規模市場需求

中國擁有的超大規模市場需求,能夠發揮要素集聚效應、經濟穩定效應以及競爭優勢效應。(1)人口巨國規模效應。2020年中國擁有14.12億人口、5.39億戶家庭,相比于2000年的3.68億戶家庭,增加了1.71億戶,平均每年增加1710萬戶[12],到2030年以后,全國家庭戶將超過6億戶,產生巨大的人口規模效應。(2)要素集聚效應。超大規模經濟體具有規模龐大、供求多元、創新活躍、拉動力強等特征的國內需求市場,這個巨大市場也是一種與其他投入要素同等重要的稀缺資源,且這種資源能夠像其他要素一樣在國際競爭中成為一種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比較優勢。一個國家的市場規模越大,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消費部門的總價值就越強,越能形成對各類資源和要素的虹吸效應,從而提高邊際消費傾向,帶來強大的需求激勵。實際上中國已經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投資市場、第二大國內消費市場,國內投資消費需求潛力巨大,這就使得中國在應對各種國際經濟金融危機外部沖擊時往往具有獨特的優勢,總是能夠率先走出經濟金融危機。(3)宏觀經濟穩定效應。超大規模經濟體相對于中小型經濟體而言,具有更強的內部或外部穩定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外部不確定性帶來的跨區域或跨產業的沖擊效應,因此,更具韌性,更能夠有效抑制經濟下行。超大規模市場需求帶來的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資需求,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源泉。超大規模經濟體形成的快速大規模需求信息和需求網絡能夠推動重大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變遷,形成新的比較優勢,這也成為現代化發展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和工具。(4)市場規模與競爭優勢效應。中國已經形成了世界超大規模的市場主體,2021年底已經突破1.5億戶,占全國就業總人數比重的20.0%,即每5個就業者中就有1人為創業者,其中個體工商戶突破1億戶[13],為此創造了世界最大規模就業。同時,中國已經形成了世界超大規模市場需求,既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保障和動力源泉,又可以通過基于超大規模的內需市場驅動全球消費創新。這種優勢體現在通過國內市場引領全球消費市場的發展。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2020年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07萬億美元(現價),超過美國的4.89萬億美元(現價)。同時,中國已經連續10年保持世界第二大貨物進口國的地位,隨著中國不斷降低關稅稅率⑥,到2035年,關稅稅率可逐步降至OECD國家水平(接近零關稅)[14]。中國貨物進口總額力爭再上一個新臺階,按人民幣計價,2035年將達到2021年的2.5~3.0倍(年均增速為6.3%~7.6%),從世界第二大貨物進口國成為第一大貨物進口國,使14億消費者、5.4億戶家庭消費福利最大化,也成為世界各國最大的買家(進口國)。

中國在具有超大規模市場需求的同時,需求結構也在不斷升級,這體現在消費品類別和消費品質量上。(1)消費品類別進一步豐富。隨著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消費者對產品的消費需求越來越轉向個性化、創意化消費。2019年淘寶發布的統計數據和分析報告顯示,在淘寶上個性消費、創意經濟已經成為一股席卷各個年齡層的消費大勢。要適應這一消費需求的轉向,就必須推進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推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定制化產品,提升產品的豐富程度。(2)消費品質量進一步提升。隨著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消費者對產品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據商務部發布的《主要消費品供需狀況統計調查分析報告》,已有超過70%的消費者認為,品質是購買進口文教體育休閑用品、化妝品、家居和家裝用品的主要考慮因素[15]。消費者對產品品質的追求,倒逼企業運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并通過技術創新創造新供給,為消費者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推動我國制造業的品質革命。

當前,消費者對中國制造和中國品牌的認可度不斷提升。隨著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產品的品牌,年輕一代越來越看重國貨品牌。2019年,在阿里巴巴零售平臺銷售的16個大類的消費品中,中國品牌的市場占有率高達72%。根據麥肯錫《2020年消費者調查報告》,在乳制品、數碼產品等品類中,近1/3的消費者在高端產品上選擇中國品牌,中國企業已經不僅著眼于生產低價產品,而是努力升級產品的品質、性能和價值。根據英國品牌評估咨詢公司品牌金融(Brand Finance)發布的《2022年全球品牌價值500強榜單》,中國有84個品牌上榜,品牌價值高達1.6萬億美元,排在美國(3.9萬億美元)之后位列世界第二位[16]。力爭到2035年品牌數和品牌價值再翻一番以上。

總之,要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2],將我國超大規模人口優勢轉變為世界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優勢。從我國貨物出口占世界比重看,2021年已經達到15.1%。我國出口潛力已經很高,但是進口潛力還非常巨大,為此就需要從出口導向增長轉變為進口導向增長,不僅使14億多人口消費福利最大化,而且使全球商品服務貿易市場規模最大化;不僅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的發動機,而且成為世界貿易、市場銷售額增長最大的發動機,從而改變當前的進口市場世界格局。

(四)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

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技術不斷出現,AI技術不斷發展,新的信息平臺不斷改變人們的信息獲取和交流方式。這些新技術的不斷發展,促使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也稱為工業革命4.0、新技術革命或新一輪技術革命。新技術革命是以新型信息通信技術為核心,以新能源技術為動力支撐,以新型制造技術為標志的技術創新集群,對現有的生產組織進行改進,資本循環階段的成本降低,資本的總周轉時間大大縮短,實現了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大規模定制生產。同時新技術革命所帶來的創新使得物理空間、網絡空間和生物空間三者融合更加充分。

根據2021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中國數字產業化規模達到7.5萬億元,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向全球高端產業鏈邁進;產業數字化進程持續加快,規模達到31.7萬億元,工業、農業、服務業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2021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42.3萬億元,同比增長19.6%,全國網上零售額達到13.09萬億元,同比增長14.1%。電子商務服務業營業收入規模達到5.45萬億元,同比增長21.9%[17]。同時,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促進了新增市場主體的快速增長,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成為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的重要渠道。

對中國而言,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促使我國經濟轉型大大提速,數字經濟在國家經濟結構中的地位迅速提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39.8%。新技術革命主要聚焦在交互、數字化、智能決策、區塊鏈、3D打印技術應用等方面,這些技術快速應用于生產生活中,尤其是數字化給經濟帶來了新的增長動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新技術革命提升了產業效率,大大解放了勞動力及勞動強度,既有效緩解了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問題,又能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中國擁有世界最大規??萍既肆Y本,我國研發人員總量連續8年穩居世界首位[18],2021年我國研發經費支出與GDP之比達到2.44%,按2017國際元計算已經躍居世界首位⑦,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提供的信息,我國科技期刊論文數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科技期刊論文數的比重從2000年的5.0%提高至2019年的20.7%,已經超過美國的比重(16.6%)。中國國際專利(PCT)申請數先后超過日本、美國,占世界總數的比重從2010年的16%提高至2020年的49%,連續三年居世界首位[19]。2021年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達到9423億美元,相當于美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1692億美元)的5.6倍[20]。

總之,“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盵21]正在加快進入世界創新型國家前列。

(五)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對外開放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難題。同時,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制度總是需要不斷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領域改革和黨的建設改革緊密聯系、相互交融,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牽動其他領域,同時也需要其他領域改革密切配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此,我國推出1600多項改革方案。對于當前和今后一個階段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強調將各個不同領域改革作為一個整體,“深化”強調針對新階段改革呈現出新特征,推進改革就必須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為標尺持續不斷推進改革。從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國社會主義實踐前半程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革,現在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后半程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

四、未來發展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同時,必須清醒看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雖然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機遇和挑戰之大都前所未有,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盵22]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經濟發展遭受了重大挫折,2020年世界經濟增速下降3.3%,主要經濟體只有中國實現了2.2%的正增長。2021年世界經濟增速恢復增長至6.5%[23],我國經濟增長更是達到了8.1%,2020和2021年兩年的平均經濟增長率達到5.1%,這表明在疫情時代我國經濟具有較強的韌性和較高的增長潛力。從短期來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包括疫情的多地沖擊影響,美國對我國的全面遏制等;從長期來看,我國同時面臨著諸多重大挑戰,需要積極并妥善地應對。

(一)人口老齡化與人口結構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最重”;“同時,我們的政策措施、工作基礎、體制機制等還存在明顯不足,同廣大老年人過上幸福晚年生活的期盼差距較大”[24]?,F在看來,在人口紅利高峰期時沒有隨著人均預期壽命持續提高而及時逐步調整各類就業人員退休年齡,導致實際就業人數2014年達到高峰后持續下降,到2021年已累計減少了1697萬人,如果扣除新增勞動力人數,實際在崗就業人數下降幅度更大。

當前,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傳統的經濟增長動力發生了深刻變化,其中,人口結構變化,特別是實際參與經濟活動人口數的下降,如全國就業人員從2014年的76349萬人的高峰,到2021年已下降至74652萬人,減少了1697萬人,平均每年減少242萬人[7]40,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經濟增速的重要因素。人口紅利不斷消減與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已經是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經濟增速有所下降的長期因素。根據國家統計局2020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64億人,占比18.7%;65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9億人,占比13.5%[8]92。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人口國情,對我國經濟社會將總體上帶來不利影響。這是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原因。

勞動力作為生產函數中的一種要素投入,其投入數量與使用效率都會對經濟增長產生重要影響。在要素投入方面,人口結構變遷、人口紅利減少并消失不可避免,總勞動力數量減少,且勞動者年齡結構日趨老化⑧,撫養比上升使得儲蓄率下降和資本累積速度減緩,對經濟產出產生不利影響。要素效率方面,在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深度調整的背景下,勞動力投入的邊際收益遞減效應、勞動力要素配置的錯位等問題更為凸顯,人口紅利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開始降低。

生育率下降、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人口老齡化等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面對的新挑戰。即便是在我國生育政策調整后,新出生人口要成長為勞動力人口,還需要至少16年或者更長的時間,中國人口紅利持續下降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這使得勞動密集型優勢減弱、傳統要素對于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下降,對長期經濟增長帶來持續的重要的挑戰。

(二)疫情不確定性與反復沖擊

當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我國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有可能中期化(3~5年),不排除長期化,即人類與新冠病毒長期共存,成為未來中國發展最大的不確定性和挑戰,這不僅體現在公共衛生領域,還會在經濟發展、治理體系以及對外開放等方面帶來不確定性與局部沖擊、反復沖擊。

(1)新冠病毒本身的不確定性。新冠病毒系人類史上前所未有,它極其狡猾,變異強、傳播快、易感染、危害大,而開發成熟有效和有針對性的疫苗困難重重,應用時間難以確定。當前,世界范圍內對于新冠病毒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制定應對措施的過程一直處于新冠病毒未來發展和演變的巨大不確定性之中,人類與病毒之戰遠未結束。

(2)經濟發展方面的不確定性。當前,服務業在我國經濟當中的占比已超過一半,在疫情沖擊下,線下服務業首當其沖地受到重大打擊,交通運輸業、旅游業、餐飲業及電影業等服務業的營業額及利潤率與2021年同期相比大幅度下降。在工業方面,疫情對于工業的需求端和供給端產生雙重沖擊,對于工業生產活動的用工、庫存、生產及運輸等環節產生明顯沖擊。在金融方面,中小微企業現金流快速枯竭,資產負債表出現惡化,產生債務風險的可能性加大,可能進一步傳導到金融體系當中。在就業方面,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生產用工、非正規就業人員下降,直接的經濟反應是企業減少生產時間和用工數量,對保就業、穩就業產生不利影響。2022年前三個季度,上海首次因疫情沖擊出現經濟負增長,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21年同期下降1.4%,作為直轄市和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直接影響了周邊地區、全國甚至世界。

(3)治理體系方面的不確定性。在互聯網時代,新冠病毒的傳播也會給社會帶來恐慌、焦慮和誤解,大大降低社會信任程度,拉大社會距離,造成社會撕裂和社會失序。在此背景下,日益增長的線上活動以其速度、傳播方式、表達形式等逐步形成了新的社會結構,對治理體系提出新的挑戰。與此同時,疫情也暴露出傳統治理體系的一些短板,例如在物資分配和運送等環節的困難反映出協調能力的不足等,這些都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更大的挑戰。

(4)對外開放的不確定性。疫情引發前所未有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然而全球公共產品和全球領導力仍然存在不足,世界衛生組織的作用不足以應對當前危機。在此背景下,部分國家愈發強調“本國優先”和單邊主義,部分國家以“疫情政治化”的手段將抗疫不力帶來的社會經濟后果歸咎給他國,這就直接影響了經濟全球化和國際交往。2020年我國入境游客收入比2019年下降了60%[25],在國際交往方面帶來更大不確定性。

隨著2022年年底中國將新冠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變成“乙類乙管”,先前的防控措施累積的一些問題很可能會逐步緩解。交通、旅游、餐飲等服務業有可能在放開管制之后得到一定的復蘇。但是疫情并沒有結束,其帶來的健康風險,進而引發的社會經濟治理風險在一定的時間內仍然不可忽視。

(三)改革的邊際成本增加

我國改革開放已44年,進入疲勞期,反映在諸多容易推進改革的領域已大部分完成,但也出現了改革紅利與收益遞減,進一步推進改革面臨的困難眾多和挑戰增大,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所說:“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就要求我們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膽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難也要向前推進,敢于擔當,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步子要穩,就是方向一定要準,行駛一定要穩,尤其是不能犯顛覆性錯誤?!盵26]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的情況下,更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迫切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凝聚改革共識,使改革更加符合實際、符合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符合人民群眾新期待?!懊總€時代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只要科學地認識、準確地把握、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就能夠把我們的社會不斷推向前進?!盵27]當前的改革所面臨的環境尤為嚴峻,亟須進一步推出實事求是、科學合理的改革方案,才能夠應對當下的困難和挑戰。

(四)科技創新面臨挑戰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發展速度和競爭強度日益增加,我國已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國仍然面臨不同方面的挑戰。

(1)世界級科學技術專家嚴重不足。國內外諸多經驗表明,頂尖人才在創新活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國是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科技創新能力、新興產業發展能力最強的國家,幾乎主導了信息、生物、納米及空間等近一百年來所有新興產業的發展。當前,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最突出的一個問題是科技資源、人力資源規模最大,但頂尖人才、優秀人才相對匱乏,特別是世界級科學技術專家和戰略型科學家還是太少,與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極不相稱。為此就需要“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28]。必須加快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中國式經濟現代化的重大方略,即“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2]。

(2)國際引領性的創新產品不足。21世紀以來,知識經濟的發展深刻改變了國際競爭格局,原始型創新已經成為國家間科技乃至經濟競爭成敗的分水嶺,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競爭地位。20世紀中葉,美國在信息、網絡、生物、納米材料和新能源等一批新興產業發展中牢牢把握主動權和主導權,成為產業發展的開拓者和最大的受益者,成為世界創新經濟發展的引領者。當前,我國技術發展仍以跟蹤為主,創新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不足。我國雖然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是創造出世界級的創新產品仍然不足。這不僅制約我國新興產業的發展,制約了產業結構升級,也制約了實現擴大內需的國家目標。

(3)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的市場環境不足。創新驅動要求科技和經濟的緊密結合,而這一結合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創新過程,不僅包括研究開發的創新,也包括產品的設計創新、制造創新、管理創新、市場模式等。市場機制作為經濟和社會系統配置資源的一種有效的制度安排,也是科技和經濟活動結合的橋梁和紐帶。當前,我國創新環境不夠健全,公共服務以及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有待完善,抑制了創新的積極性,也抑制了獲取創新所需要的資源。在創新服務業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明顯,創新服務業發展不足也成為經濟轉型和科技經濟結合的明顯短板。

(五)中美大國長期性競爭與博弈

中國的最大挑戰還是來自美國為首的霸權主義。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恃強凌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危害深重,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2]。美國已經將中國視為首要的戰略競爭對手。2021年3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首場外交政策演講中直接強調:中國是美國未來最大的威脅。同日,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中期指導方針》指出:對美國而言,中國是唯一具有潛在綜合實力挑戰國際體制的主要競爭對手。2022年10月12日,美國正式發布了拜登政府任內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該戰略概述了拜登政府在未來“決定性十年”中為應對大國競爭和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所制定的優先事項,并將中國定義為“美國最重要的地緣政治挑戰”。報告稱中國是唯一一個既具有重塑國際秩序意圖,又在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領域擁有越來越強力量來實現這一點的競爭對手[29]。具體而言,在中美戰略博弈當中,中國面臨的顯著挑戰包括:中國科技創新發展面臨的“卡脖子”風險;在國際治理與運行體系上,美國具有改變規則的能力;以美國壟斷SWIFT國際資金清算系統為重心的美元霸權體系,在俄烏沖突中作為制裁俄羅斯的主要手段之一;以美國壟斷全球16個主要海上運輸通道為核心的美軍霸權體系;以美國壟斷全球媒體平臺為重心的話語霸權體系等。

俄烏沖突的爆發,美國所挑起的大國博弈,從深層次直接破壞了現行的世界格局,成為“天下大亂”的根源,導致我國所面臨的外部環境不確定性、風險性明顯上升。俄烏沖突可能加速世界經濟的“逆全球化”,進而影響世界經濟與貿易格局,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將加速“逆全球化”進程,在高科技領域設置嚴格的技術和安全門檻。正如習近平主席同美國總統拜登在巴厘島會晤時開誠布公地指出:打貿易戰、科技戰,認為“筑墻設壘”,強推“脫鉤斷鏈”,完全違反市場經濟原則,破壞國際貿易規則,只會損人不利己[30]。美國組織西方(北約組織)圍堵中國,不排除對華經濟制裁甚至海上封鎖,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中國臺灣地區,直接危及中國國家核心利益,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外開放與參與經濟全球化也會造成巨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五、積極應對中長期挑戰的戰略舉措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2]。在這樣的國內外背景下,需要保持戰略定力,深刻認識到“發展才是硬道理”,充分發揮獨特中國制度優勢⑨,努力克服不足和彌補短板。盡管未來的挑戰會越來越大,我國在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及中高收入、進而進入高收入階段之后,經濟增速下行趨勢在所難免⑩,但仍擁有諸多發展的優勢,保持較長時間的中高速增長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持創新為第一驅動力,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得經濟能夠保持在中高速增長區間,使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比重持續提高。

中國不僅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還是世界最大的新興經濟體。未來時期,最大的挑戰者仍然是來自美國霸權主義,中美之間的競爭會更加激烈、更加全面、更加持久,只有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目標,以不斷增強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為大戰略,以實施國家五年規劃為手段,實現每隔五年上個大臺階,加快全面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如期實現2035中國各項戰略目標,才能夠有效應對美國的戰略性、長期性挑戰。為此本文就保持中高速經濟增長、穩定宏觀經濟、加快建設經濟強國等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2]。實施擴大內需戰略,2020年我國國內儲蓄率高達44%,在世界上居第7位,在世界經濟大國居首位[31]。我國資本形成率高達43%,也在世界上居第7位,在世界經濟大國居首位[32],這是我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優勢之一,要根據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2],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第二,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的要求“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特別是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2],通過科技創新來提高增長質量。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以科技創新和效率改進為主要內涵的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不僅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是較長期保持中高速經濟增長的需要。未來中美之間的競爭將主要集中在科技競爭上,特別是戰略性重大科技領域,我國在經歷了持續研發投入高速增長之后(2000—2021年,我國研發經費支出年均增速17.8%),科技實力已經大大提升,但是在高端前沿科技領域與美國仍然存在很大差距。這就需要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此外,還應當建立和健全創新機制。包括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增加對知識產權侵權懲罰力度,激發高校、科研機構和自然人的創新積極性;鼓勵基礎性和長期性的研究工作;弘揚科學和工匠精神,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和激勵機制,在全球范圍內吸引和鼓勵各類人才為我所用。

第三,要保持較高投資增速,防止投資過快下滑,通過投資來穩增長。從前面經濟增長預測可以看到,未來15年我國經濟增速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資本存量增速不斷下降,這里面既有資本存量盤子已經很大,固定資產的維護成本越來越高的因素,也有投資渠道不暢,投資收益下降導致企業等市場主體不愿意投資。為此,我國應當出臺鼓勵投資的相關政策,包括針對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方面的優惠政策;加快基礎設施現代化,既要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更要對超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存量進行改造升級,才能長期有效支撐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簡化投資審批程序;提高投融資效率等??傮w來說,我國仍然保持相當高的總和儲蓄率(在45%左右),是世界上最具有高投資增長潛力的國家,可以在未來15年繼續保持較高的國內投資率(在45%左右)。

第四,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通過發展老齡產業化挑戰為機遇。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盵2]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要通過各種政策措施降低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另一方面是通過完善養老保障制度保障老年人口的生活和生存質量,讓他們能夠“老有所養”。我國具有老年人口基數大,人口老齡化速度快的特點,人口加速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體系帶來巨大的壓力,為此應該未雨綢繆加大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研究和相關儲備工作。未來更需要不斷提高人口素質來應對勞動力供給下降,隨著人均預期壽命不斷提高,特別是女性人均預期壽命超過80歲,通過漸進式延遲男女退休年齡以及并軌,充分發揮我國巨大勞動力優勢,又可以緩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保障和就業人員過快下降的壓力[7]40。此外,還應當積極發展老齡產業,加大對住宅適老化、智慧養老、養老護理產品研發的補貼。通過科技創新來應對人口老齡化,同時也通過發展老齡產業化挑戰為機遇,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保障老年人口的幸福生活。

第五,進一步深化改革,通過改革激發內生動力。過去四十多年時間里我國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動力就是改革開放,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改革開放深水區,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夠不斷釋放改革紅利,進而激發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要通過改革最大限度降低企業經營成本,落實好減稅降費等優惠政策,著力破解民營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要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重塑和規范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形成“兩只手”合力。不斷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進而提高國家治理效能。

六、總結:如期實現“兩步走”戰略設想

歷史經驗是十分重要的。從70多年來中國式經濟現代化發展歷程看,黨中央都在不同的時期提出不同的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如,毛澤東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兩步走”發展戰略;鄧小平提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習近平提出到21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兩步走”戰略,其中分前15年和后15年兩個階段來安排:從2020年到2035年的前15年,目標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即新中國成立100周年)的后15年,目標是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到2035年,是我國實現“兩步走”戰略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關鍵期,仍面臨可預測或不可預測重大的國內外挑戰,但機遇大于挑戰,我國已經具備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積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雄厚基礎和豐富經驗,仍有能力、有條件長期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只要我們能夠妥善應對前述重大挑戰,行穩致遠,到2035年我國將如期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預期目標。

注 釋:

①這里的總人力資本用經濟活動人口乘以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來衡量。

②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GDP是指用購買力平價匯率換算為國際元的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元的購買力與美元在美國的購買力相當。GDP是一個經濟體內所有居民生產者創造的增加值的總和加上產品稅并減去不包括在產品價值中的補貼。中國數據參見世界銀行數據庫: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PA.NUS.PPP?end=2020&locations=CN&start=1990&view=chart.

③根據最新的預測2035年我國的總人口將會下降到與2020年差不多的水平,因此2020—2035年人均GDP年均增長率與GDP年均增長率一樣。

④2020年、202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為2.7%和4.9%,是歷年來最低的。

⑤我們對未來十五年經濟增長的預測結果略低于林毅夫等(2022)所提出的實現5%~6%的年均增速,但是明顯要高于劉偉和陳彥斌(2021)所提出的3.8%的年均增長率。

⑥2020年中國平均關稅稅率為3.2%,美國為3.3%。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數據庫: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GC.TAX.IMPT.ZS?locations=CN-US&start=1984&view=chart.

⑦根據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報告,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20年中國研發投入首次超過美國。引自: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2021年3月2日。

⑧2021年中國勞動力人口為7.92億人,相當于印度4.17億人的1.68倍;我國勞動力人口占世界比重為22.9%,明顯高于印度的13.6%。計算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數據庫: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L.TLF.TOTL.IN?locations=CN-IN-1W.

⑨參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中所總結和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

⑩2000—2019年期間,中高收入國家GDP(2017國際元)年均增速為5.5%,高收入國家GDP增速為1.9%,同期中國為9.0%。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數據庫: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PP.KD end=2020&locations=CN-XT-XD&start=2000&view=chart.

猜你喜歡
經濟發展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分享經濟是個啥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擁抱新經濟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