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內在機理及政策選擇

2023-02-20 09:04王永瑜吳玉彬
甘肅社會科學 2023年1期
關鍵詞:范疇格局要素

王永瑜 吳玉彬,b

(蘭州財經大學 a.統計學院,b.會計學院,蘭州 730030)

提要: 作為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的新動能和新引擎,數字經濟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驅動作用,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的研究正成為學界關注的新熱點。在分析現有文獻的基礎上,運用扎根理論方法對數據資料進行三級編碼,構建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內在機理的理論模型,揭示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的微觀機制。研究發現,數字經濟通過資源賦能、產業賦能、消費賦能、開放賦能4個主范疇,推動我國新發展格局的構建。其研究結論有助于理解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的內在機理,并為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的現實路徑提供參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1]。新發展格局作為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客觀需要,是切中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脈搏的主動選擇,也是重塑中國國際合作與競爭優勢的戰略抉擇,成為中國由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的關鍵一步[2-3]。

作為暢通經濟循環的重要“催化劑”,數字經濟通過釋放國內消費需求、打通循環障礙和堵點、暢通國際循環,為我國經濟新發展格局的實施開啟新局面,其作為新發展格局構建的新動能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4]。已有研究表明:以數字經濟為著力點,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5]。數字經濟時代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在帶來國際競爭激化和不確定性增加的同時,也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創造了歷史機遇,逐步凸顯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重器,并將持續為生產經濟、消費經濟和服務經濟等多個領域賦能[6]。那么,數字經濟將如何影響新發展格局構建?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的內在機理是什么?回答以上問題,對于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的路徑選擇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

一、研究動態

(一)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涵與現實邏輯

自黨中央提出“新發展格局”概念以來,學者們圍繞該主題展開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新發展格局的理論基礎、科學內涵、現實邏輯與實現路徑等方面。一是新發展格局蘊涵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其中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其理論基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的豐富經濟循環思想是其理論底蘊,歷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經濟發展思想是其經驗總結[7]。二是新發展格局是立足于國際競爭與國內實際,將國民經濟發展方式由投入型增長調整為效率型增長,以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著眼于中國長遠發展與長治久安的強國方略,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利用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造就核心力量,以強勁的內需潛力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重塑中國國際合作與競爭優勢的戰略抉擇[8]。三是新發展格局戰略源于對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關切和回應,是中國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客觀要求與主動選擇,具有深刻的現實邏輯。首先,中國具有規模巨大的市場優勢、交易成本優勢和全產業鏈優勢,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了基礎。其次,以內生增長為核心的“馬陣跨阱”和“板鏈拉動”是做大做強內循環的發展趨勢和必然要求[9]。最后,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呈現頹勢,逆全球化、孤立主義與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中國面臨“全球價值鏈斷裂”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的雙重壓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中國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客觀需要。四是筑牢“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實現“內循環-外循環”共生共贏,建立健全開放型經濟體制,堅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助推新發展格局的構建[10]。一方面,重點在于暢通國內大循環,應著力于推進要素市場化、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引導消費升級等,以“供需動態協同”為抓手加速推進經濟充分、均衡發展[11]。另一方面,堅持“以內促外”原則,深度融入國際大循環,以新發展格局構建為契機助推國際貿易,以“規則制度型開放”為著力點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市場經濟。

(二)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的作用機制

作為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新經濟形態,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的作用已被學者們廣泛認可。數字經濟以其與生俱來的創新性、連接性和共享性等特征,既能提升實體經濟的發展韌性與創新能力,又能催生新業態、打造新動力、培育新動能,是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驅動力,不斷解碼新發展格局構建的新動能。從具體作用機制來看,現有研究多是從擴大需求、優化資源配置、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引領消費升級和擴大對外開放等細分領域出發,聚焦于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突出堵點和難點,探析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的作用機制。

第一,數字經濟釋放內需,融合“內需-產業”間互動,貫通供需兩側,有效聯動國內國際雙循環。數字經濟以數字技術為支撐尋找、發現、滿足和創造國內潛在需求,驅動經濟視角由生產端向需求端延伸,持續釋放國內需求增量,為“需求側管理”注入新活力[12]。以大數據、物聯網為依托,驅動內需市場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暢通循環,持續釋放內需潛力,聯動國內國際雙循環,實現“供給創造需求-需求牽引供給”的高質量動態平衡[13]。

第二,數字經濟推動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配置優化,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諸環節的梗阻。數字技術驅動下的網絡效應強化與要素成本遞減,正通過要素來源的豐富與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賦能經濟包容性增長[14]。同時,其自身兼備的類似于斯密提出的自增長模式正帶來投入要素、資源配置效率及全要素生產率的顛覆式革新,助推技術創新,降低資源錯配,加快資本要素、技術要素及數據要素市場化步伐,推動要素自由流動,優化資源配置,賦能經濟實現充分、動態均衡發展[15]。

第三,數字經濟助力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新發展格局新的增長極蓄勢。數字經濟發揮產業關聯、創新與融合賦能三重效應,以數字技術的擴散與應用助推產業結構升級,構建數字化產業體系,加快產業鏈和供應鏈現代化步伐。一方面,數字經濟通過產業鏈重塑、傳統工藝改進、產業布局優化,助推產業鏈現代化、供應鏈數字化和全球產業鏈循環。另一方面,在區域和產業發展中匯聚價值增量,促成社會再生產各環節交互融合,為價值鏈重構、產業鏈升級和供應鏈再造解碼新動能。

第四,數字經濟發揮消費引擎作用,催生國民經濟新發展格局的消費新生態。數字經濟憑借釋放國內消費需求、創新消費模式、革新消費習慣等方式,激發消費潛力、擴大消費市場、引領消費升級。首先,數字經濟優化內需結構,傳統需求結構正被不斷顛覆,新型消費模式不斷涌現[10]。其次,數字經濟催生新消費需求,消費行為產生的數字足跡正深刻定義消費者行為,數字技術對客戶數字足跡進行多維立體刻畫,不斷挖掘消費者潛在需求。最后,在供給側,數字經濟助力企業以消費者為導向精準提供產品和服務,以數字化技術創新消費場景和消費模式,打破時空壁壘,拓展消費空間,創造無縫個性化消費體驗,為我國經濟新發展格局構建共贏共生的產銷生態新體系[12]。

第五,數字經濟通過深化開放和加強對外貿易紐帶,有效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借助數字技術統籌推進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一方面,數字經濟對國際價值分工的解構和重組已成為參與全球貿易競爭的重要支撐。另一方面,依托跨國公司將該優勢延伸至海外市場,加強對外貿易紐帶,助力全球產業鏈循環和全球市場的擴大,以更深層次改革化解經濟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等深層次矛盾,以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有效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13]。

現有文獻顯示,近年來學界對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進行了有益探索,這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照與邏輯起點。然而,現有文獻大多是從細分領域出發研究數字經濟對新發展格局的賦能機理,系統性研究亟待深化,且研究方法相對局限,缺乏規范定性研究方法論指導。本文基于扎根理論,較為系統地構建了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的理論模型,深入挖掘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的內在機理,以期從資源賦能、產業賦能、消費賦能和開放賦能角度揭示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的內在機理,規劃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的重點方向。同時,從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現實背景出發,揭示資源賦能對創新要素投入的作用機制、產業賦能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機制、消費賦能對市場擴容的作用機制和開放賦能對對外開放的作用機制,為深入理解和認識數字經濟與新發展格局的關系提供新視角。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選擇

之所以選擇扎根理論方法,原因在于:第一,本文研究主旨為“數字經濟如何賦能新發展格局?為什么數字經濟能夠賦能新發展格局?”關于“如何”和“為什么”的問題,適合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作為質性研究方法的扎根理論貼合本文的研究目的。第二,本文是理論構建的探索性研究。新發展格局是為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出臺的國家戰略,相關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論框架。扎根理論適用于在對現象了解不足的情況下,以數據為基礎解構研究領域的本質規律;同時,該方法鼓勵以定性研究和補充文獻相結合的方法發展理論框架,從而確保結論的可靠性[16]。因此,采用探索性、理論構建式的扎根理論方法,不僅能夠對“數字經濟”“新發展格局”概念及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索,更能剖析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的實現路徑與內在機理。第三,本文是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新情景下展開的探索。數字經濟賦能形式雖然已成為當前學者研究的熱點,然而現有研究大多是從細分領域探討其賦能機理,研究結論碎片化,理論界并沒有形成全面系統的結論。因此,研究之初并未形成預設。同時,我國新發展格局本土特征和現實背景明顯,扎根理論通過對質性資料多階譯碼分析,發掘現象背后的本質規律,更適合解釋真實世界,能有效揭示數字經濟與新發展格局構建的因果關系,并構建全面系統的理論框架。

(二)數據來源

扎根理論所需資料,可源于調研訪談等一手資料,也可來自文獻資料、政策文件、新聞報道等二手資料。鑒于本文研究主題屬于國家宏觀政策層面,且研究方法采取質化研究,為保證資料的真實、可靠、豐富與資料獲取便捷性,本文選用具代表性的二手資料開展扎根分析。具體資料來源為:第一,政策性文件,其作為公共政策的載體,能精準刻畫系統、全面、前瞻性的頂層設計,是扎根理論重要的數據來源。第二,文獻資料,為保證將所有“數字經濟賦能”和“新發展格局”相關文獻納入樣本庫中,本文在CNKI和谷歌學術以“新發展格局”“雙循環”“數字經濟”和“數字經濟賦能”為關鍵詞,并將搜索條件設定為全文、主題詞或關鍵詞展開搜索,以最大限度地保證數據資料的可靠、全面和完整。第三,網絡資料和新聞報道,在百度搜索引擎和微信公眾號以“新發展格局”“雙循環”“數字經濟”和“數字經濟賦能”為關鍵詞搜集有關文章,并對官方媒體紀實報道進行梳理,涵蓋地方政府官網與主流媒體報道等有關方面的新聞。

扎根理論要求資料收集和分析工作同步開展,因此,資料收集工作貫穿扎根過程始終,問題導向性、持續性與動態性特征明顯。在扎根分析過程中,如遇內涵不完備、邏輯不清晰的概念(范疇),或發現新問題,涌現新假設,都會再次補充收集新資料,以確保實現分析與收集同步交叉進行。另外,為盡可能遵循三角測量精神,除上述資料來源外,本文還在巨潮資訊網、鳳凰網、網易財經、新浪財經、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和萬方數據庫等平臺搜索相關報道、評論和論文,以促進各類數據相互印證和補充,提升資料的可靠性。

(三)資料分析方法

本文嚴格遵循扎根理論研究的系統化程序,對數據資料進行譯碼,以提升扎根分析的科學性與規范度,確保研究結論提煉的累積性和漸進性。具體而言,應用Nvivo11軟件。首先,對原始資料進行開放式編碼,提煉初始概念,并將初始概念范疇化。其次,通過主軸編碼,深入挖掘初始概念與范疇的真實含義,并進一步發展概念和范疇,識別其邏輯關系,整合并提煉主范疇。最后,通過選擇性譯碼,收斂核心范疇,并探討各個范疇間的邏輯關系,對未飽和范疇進行補充和完善,獲得高度凝練的“核心范疇”,以“故事線”清晰地說明各范疇內部概念的關聯,最終發展出客觀全面、成熟完善的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內在機理的理論模型,有助于推進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相關理論的發展。

三、數據與編碼分析

(一)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是在廣泛收集原始資料的基礎上,遵循漸進原則,對原始資料分解、縮編與提取,最終實現概念化和范疇化的過程。該過程中筆者逐字逐句仔細閱讀,認真理解文本資料含義,在此基礎上,對文本資料進行開放式、主軸性和選擇性三個步驟的編碼,遵循扎根理論步驟來探索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的作用機制,以保證拆分過程中所形成的初始概念和初始范疇的準確性,最終,本文形成54個“初始概念”和23個“初始范疇”(見表1)。

表1 開放式編碼示例

(二)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是在獲得開放式編碼“初始范疇”的基礎上,將所得“初始范疇”進一步聚斂,探索各“初始范疇”間潛在邏輯聯系,對其進行相似性聯結,從而找出具有統馭作用主范疇的過程。該過程明確了概念與類屬之間的關系,為獲取核心概念和理論框架提供線索。進一步地,本文對開放式編碼所獲取的“初始范疇”進行歸納、合并與提煉,最終共形成8個“主范疇”。各“主范疇”“初始范疇”和“范疇內涵”如表2所示。

(三)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是以所有已歸納的“主范疇”為前提,深入分析凝練“核心范疇”的過程,然后將分析聚焦到與“核心范疇”相關的實地資料。通過探討各個范疇間的邏輯關系,對未飽和范疇進行補充和完善,獲得高度凝練的“核心范疇”,以“故事線”清晰地說明各范疇內部概念的關聯,最終發展出客觀全面、成熟完善的理論模型。進一步地,本文梳理出主軸編碼所形成概念范疇間的邏輯關系和體系結構,如表3所示。

表2 主軸編碼產生的主范疇

表3 主范疇的典型關系結構

基于各范疇間關系結構,本文將核心范疇確定為“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的內在機理”,圍繞這一核心范疇形成的“故事線”可以描述為:數字經濟通過資源賦能、產業賦能、消費賦能和開放賦能4種賦能形式,推動創新要素投入、產業升級、市場擴容和深化對外開放4條賦能路徑的實現,并由此實現對新發展格局賦能。由此得出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內在機理的邏輯示意圖(如圖1所示)。

(四)飽和度檢驗

作為何時停止采樣的鑒定標準,理論飽和度是指研究樣本或資料已覆蓋研究情景的所有方面,此時,研究者不能通過獲得額外數據進一步發展新的范疇。為盡可能地提高理論飽和度,扎根理論需對原始資料和概念持續追溯,若所得資料不斷地有新概念范疇出現,則需進一步對原始資料進行填充,直到所抽取的樣本不再提供新的概念和范疇后停止采樣,證明理論資料已基本達到飽和階段[17]。

圖1 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內在機理邏輯

本文共獲取3452條原始資料,在2335條資料以前,不斷有新概念范疇出現,繼續編碼至2869條之后再未出現新概念范疇,所形成理論模型中的概念和范疇已發展完備,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的8個主范疇均未再發現新的范疇和關系,此時理論資料的飽和度得以驗證,表明上述理論模型已基本達到飽和。

四、模型闡釋

(一)資源賦能對創新要素投入的作用機理

資源賦能是指為傳統要素注入數字經濟新動能,以改進與補充傳統要素為主要手段,激活傳統要素潛能,包括培育數據要素和賦能傳統要素。創新要素投入是指經過對生產活動中所需生產要素的優化,實現生產能力提升,包括投入替代、價值倍增和資源優化。資源賦能對創新要素投入的作用機理如圖2所示。

1.培育數據要素可以實現數據要素對傳統要素的投入替代

大數據技術的成熟推動了數字經濟發展,數據在良好的數字經濟環境中得到孵化,數據要素價值被不斷發掘。數據產品能否得到廣泛流通,實現數據的要素化、資源化、資本化,取決于數據是否能夠實現從分散到整合、從碎片化到系統化、從無形閉塞到互通共享的轉變。當數據要素得到培養,要素種類得以豐富,要素結構得到提升,就能夠代替傳統要素,創造更多的生產力。對傳統要素的替代主要從兩個方面實現,即投入數量和功能替代。數據要素以更少投入創造更多產出,代替傳統要素發揮出更高效能。例如:以“新要素”替代“傳統要素”,創造同等價值的數據要素投入量減少,投入同等數量的數據要素創造的價值量倍增;傳統要素的功能被數據要素替代,其效能的釋放亦呈現出倍增效應。

圖2 資源賦能對創新要素投入的作用機理

2.賦能傳統要素助推其生產效率提升和配置效率優化

數字經濟賦能傳統要素,釋放傳統要素新活力,以倍增和乘數雙重效應放大傳統要素價值、提升傳統要素利用效率。此外,數據要素融入與配置優化,降低了傳統要素錯配,實現要素優化組合和綜合運用。例如:與土地、資本等傳統要素不同,作為全新生產要素的數據,互補和溢出效應更明顯,其可耦合、滲透、改造其他要素,進而提升其他要素的效率,凸顯乘數效應與倍增效應以完成賦能過程;數據要素與傳統要素相融合,有助于要素資源配置效率的優化;未來已來,數字經濟正以其技術創新的擴散與應用,為要素的優化組合與綜合運用孕育新的增長極。

(二)產業賦能對產業升級的作用機理

產業賦能是指數字經濟與傳統經濟深度融合對傳統產業的改進,包括重塑產業鏈、改進傳統工藝和優化產業布局。產業升級是指借助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予以優化,產業賦能對產業升級的作用主要體現為重塑產業鏈助推產業鏈升級、改進傳統工藝促進技術結構升級、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見圖3)。

圖3 產業賦能對產業升級的作用

1.重塑產業鏈為產業鏈升級夯實根基

數字經濟與傳統經濟深度融合,既有助于解決商品交易環節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又能促進國內產業鏈優化,其對國內經濟格局的解構與重組已成為助力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產業鏈重塑主要從兩個角度進行:一是借助數字技術加速生產端至消費端的信息集成與共享,賦能企業生產決策環節與商品流通環節高效銜接,以供需動態協同為抓手暢通經濟循環。二是建設新興產業鏈,支持企業引入數字技術對產業鏈進行改造,加快產業鏈現代化、數字化步伐。例如:借助數字技術變革帶來的產業組織更新,積極推進傳統產業鏈再造和產業鏈現代化體系構建;企業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大力推進數字供應鏈建設。

2.改進傳統工藝為技術結構升級筑牢技術底蘊

作為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提升的關鍵,生產工藝是提升企業內在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數字技術發展成為生產工藝更新改進的中堅力量,當前產業數字化進程正在加速,大智移云技術與傳統工藝不斷融合,促進生產技術水平提升與技術類型創新。新技術的最大優勢就是將生產變得簡單化,這主要是因為傳統技術結構下生產流程較為煩瑣,新技術的應用將一些流程合并簡化,從而促進生產流程精益,操作風險持續走低,生產質量與效率持續提升,有利于培育壯大新增長極。例如:精益工藝流程,在經濟發展中逐步獲得廣闊市場,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產業優化是技術水平提升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

3.優化產業布局為產業結構升級破除地域壁壘

數字經濟有助于緩解地理因素制約、推動融合創新,憑借技術驅動,優化資源相容性,加速信息和數據的集成與共享,實現二者跨區域流動,進而催生范圍經濟效應。既能加速產業布局的分散,又能降低產業鏈重塑、產業集聚、社會分工、市場交易等對物理空間的依賴,是破除區域協同發展藩籬、重塑區域地理邊界與產業邊界、化解產業結構同質化困局的新引擎,有助于區域協調與均衡發展,引領中國新發展格局的形成。例如:依托現有優勢,規劃產業發展布局,改變以往非均衡發展戰略,使其能夠有效地提升產業水平;調整不均衡的產業布局矛盾,讓資源要素流動起來,形成協調發展、整體提升的新布局;數字經濟助力產業結構達到高度化水平,促進產業實現高效益、高附加值。

(三)消費賦能對市場擴容的作用機理

消費賦能是指借助數字經濟洞察消費者潛在需求,培育消費能力,提升消費水平的過程,主要包括創造消費新場景、重塑消費新體驗和激發消費新需求。市場擴容是指在消費賦能作用下,實現國民消費數量與質量提升,由消費范圍拓展、消費體驗升級、消費結構升級3個方面構成。消費賦能對市場擴容的作用機理包括如下三條路徑(見圖4)。

圖4 消費賦能對市場擴容的作用機理

1.創新消費新場景推動消費范圍拓展

新場景為應對新消費時代中特定族群生活方式提供便捷的消費方案,創新消費場景主要從兩個方面來推進。一是時間維度,當今時代,人們生活節奏緊張,有消費能力的人群往往扎根于工作,難以抽出較長空閑時間上街購物。在“互聯網+”消費場景中,人們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找到大量同類不同質不同功能的目標產品,并且及時了解不同產品的特性差異,快速做出選擇,為實現碎片化購物提供基礎,有效解決目標人群對購物時間的要求。二是空間維度,如果消費空間不能與消費內容完美結合,就難以激發消費者熱情,交易將變得舉步維艱。數字經濟賦能作用下能夠根據特定消費內容打造符合人們感知與想象的空間,從而滿足消費者對體驗感的追求?!盎ヂ摼W+”打破全球消費資料的時空限制,為人們提供更多樣的產品選擇,豐富消費內容,擴大消費領域。例如:強化場景與產品的融合,這種新的消費場景正激活龐大的國內市場;“互聯網+”的發展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樣的消費選擇,使消費市場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2.重塑消費新體驗促進消費體驗升級

在物資匱乏年代,商品交換就是商業本身的價值意義,這種思維在物質過剩的新背景下已經無法延續,因價格與質量因素對購買力的影響越來越小,消費便捷體驗和精神體驗因素日益重要。借助數字經濟賦能,社會進入線上線下相結合全渠道消費時代,消費場景中融入大量現代元素,例如無人零售、生鮮配送,消費中無處不感受到智能化和數字化體驗,這些智能場景模式的打造,最終落腳點在于實現消費便捷化的同時,使得消費者能夠從商品、服務中找到情感共鳴。例如:以數字技術為依托,融合線上線下定義新消費體驗,完成對智慧零售的升級優化,打造無縫個性化消費體驗;數字經濟帶動下,新的消費時代來臨,消費體驗發生了較大變化,消費者對情感滿足的注重程度將和商品本身與服務聯系在一起。

3.激發消費新需求引領消費結構升級

數字技術充分解讀消費者的消費足跡,深刻定義消費者行為,高效識別消費者偏好。在此基礎上,針對性地挖掘消費者潛在需求,聚焦于消費者的痛點,疏通消費環節的梗阻和障礙,刺激消費,提升高質量消費。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消費需求與質量的提升能夠刺激國民經濟,經濟提速增長最終作用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生活水平的提升會帶動消費結構從生存型向品質型轉變。例如:充分解讀消費者,挖掘消費痛點,才會更好的激發出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欲望;釋放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可以有效拉動消費市場擴容;人們的消費需求從生存型、物質型向改善型、品質型過度,推動消費結構合理化發展。

(四)開放賦能對深化對外開放的作用機理

開放賦能是指借助數字經濟培育和匯聚開放動能,助力打通國內外市場,進行經濟、技術、資源等方面的交流與學習,從而實現共贏共生,包含開拓開放新市場、開辟對外開放新格局、培育和匯聚開放新動能。深化對外開放是指在開放賦能協調作用下,為我國開啟對外開放新局面,包括開放范圍拓展、開放程度加深、開放潛力挖掘和釋放3個初始范疇。開放賦能對深化對外開放的作用機理包括如下三條路徑(見圖5)。

圖5 開放賦能對深化對外開放的作用機理

1.開拓開放新市場拓展開放范圍

數字經濟能在資源共享、信息交互、個性化定制等方面賦能國際貿易模式變革,既能憑借抵消“距離效應”推動國際貿易,又能降低信息不對稱優化要素投入調整,拓寬開放領域、擴大開放范圍。數字技術憑借其對跨境電商效率的優化賦能國際貿易自由化與便利化,從而帶動貿易邊界拓展,解碼數字經濟拓展開放范圍的引領效應,加速推進新發展格局戰略構建。例如:提升開放力度,促進更高層次開放,是國內市場足夠統一和強大必須具備的條件;優化國際市場布局,是拓展對外貿易市場邊界的得力舉措。

2.開創對外開放新格局深化開放程度

數字經濟作為重塑國際競爭格局的新動能,既能優化價值鏈各環節供需信息高效銜接與精準匹配,加速要素資源跨國流動,又能借助互聯網平臺暢通國內外銷售渠道,簡化貿易手續、降低成本、破除貿易壁壘,深化開放程度。形成多層次、寬領域開放格局,提高開放的質與量,加快形成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優勢和新動力,有效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例如:打造全方位高層次的開放的新局面,實現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跨越;我國全面提高貿易開放的質與量,強化了對外貿易紐帶,提升了對外貿易水平。

3.培育和匯聚開放新動能挖掘和釋放開放潛力

數字經濟憑借創新性、連接性和共享性等特征,既能為深化對外放開提供新動能,又能重塑原有的開放格局與貿易流程,不斷整合數據要素與傳統要素,并催生出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全新戰略性要素,加快國際合作與競爭的信息化進程,提升信息共享水平,加速資源國際流動,減少要素冗余,新動能釋放出的巨大潛力將推動對外開放更上一層樓。例如:借助數字技術帶來的新契機,孕育高質量對外開放新動能,為我國對外開放培育新的增長點;聚合對外開放核心力,挖掘新潛力。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數據資料三級編碼,構建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內在機理的理論模型,揭示數字經濟賦能我國新發展格局戰略的微觀機制,研究結論如下:第一,資源賦能、產業賦能、消費賦能、開放賦能4個主范疇對我國新發展格局的構建產生顯著影響。第二,資源賦能對創新要素投入的作用包括兩條路徑,即培育數據要素可以實現數據要素對傳統要素的投入替代,以及賦能傳統要素能夠提升其生產效率,優化要素配置效率。第三,產業賦能對產業升級的作用主要體現為重塑產業鏈助推產業鏈升級、改進傳統工藝促進技術結構升級、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第四,消費賦能助力市場擴容有三條路徑,即創新消費新場景推動消費范圍拓展、重塑消費新體驗促進消費體驗升級、激發消費新需求引領消費結構升級。第五,開放賦能對深化對外開放的作用主要體現為開拓開放新市場拓展開放范圍、開辟對外開放新格局深化開放程度、培育和匯聚開放新動能挖掘和釋放開放潛力。

(二)政策建議

數字經濟以技術、服務和治理等載體為世界各國社會生產生活持續穩定做出了突出貢獻,成功展現出其廣泛的應用空間和巨大的增長潛力。數字經濟作為新的增長極,將成為新發展格局構建的新引擎,為我國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開啟新局面。鑒此,本文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夯實數字社會新基建

首先,應以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著力點,構建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和數據共享中心??茖W引導,多區域布局,加大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著力于提高網絡通信連接速度、加快計算速度、強化存儲服務能力,筑牢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其次,積極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以基礎設施數智化和信息化改造為抓手,著力推進城市三網(路網、電網、管網)數字化改造。以國家“新基建”戰略實施為契機,拉動數字領域有效需求,以數字技術應用改寫社會生產函數,不斷解碼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2.創新數字經濟新業態

盡管數字經濟已凸顯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但傳統產業囿于數字技術推廣范圍窄、運用力度淺、產業數字化與實體經濟“兩張皮”的現象普遍存在。在此情景下,一方面,要筑牢數字產業發展的根基。傳統產業要不斷提升數字化水平,利用新技術新平臺,實現多角度、全鏈條、全流程、全結構改造升級。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應該以自身生產實踐為基礎,帶動供應商探索數字技術的邊界前沿,以高水平的數字經濟助力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加大新型數字產業培育力度。充分發揮數字化平臺在產業數字化轉型中的驅動作用,以“信息資源共享、商業模式改造與產業品牌構建”為著力點,基于地區稟賦、產業稟賦和企業稟賦多元差異的現狀,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依托,促進企業公平競爭、加強合作、共享資源,致力于打造各具優勢、梯次發展、技術共生、商業共贏的數字化產業新格局。

3.引導數字消費

經過疫情洗禮,我國消費市場發生翻天覆地的變革。數字消費以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席卷全球市場,線上直播銷售利用人們最喜愛的直播、短視頻等日常休閑娛樂方式灌輸產品理念,消除傳統線上銷售無法感知實物的顧慮,能更加方便快捷甄別同類產品的性價比,拉動我國消費能力提升,延續數字消費慣性。首先,是要找準顧客關注點,利用大數據技術致力于從產品細節謀劃、銷售渠道拓展,到線上線下營銷都能有效覆蓋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即讓消費者在特定的場景能夠聯想到特定品牌,這就要求生產廠商深刻理解和融合消費需求的內涵與外延,培育互利共生的新型產銷生態體系。企業面對千差萬別的消費者,難以精準定位核心消費需求。為解決該問題,企業在價值定位前,應利用價值曲線找準顧客關心的因素來增加消費慣性,因為價值曲線體現出的指數高與低對應了顧客關注程度的高與低。其次,服務是影響消費慣性的第二大因素,消費者對數字消費的主要依賴在于消費便捷度打破了時空限制。由于線下服務能力較弱,增加了消費者的顧慮,因此,可以打造線上與線下相融合的模式,線上購買的產品可以去當地線下渠道尋求售后服務,或者提高線上客服的服務能力,建立規范化運作機制。

4.推動實現更高層次的數據開放與共享

作為全新生產要素,數據資產須以其開放、共享和流通為前提,方能充分釋放數據要素的價值倍增效應。為保障數據要素開放與共享,確保其覆蓋面廣度,須充分發揮我國人口優勢。數據歸根結底源自人類行為,而大數據產業最終的目的又服務于人類。因此,最有用、最具價值的數據往往是與人相關的,作為人口大國,我國數據紅利正逐步顯現,在數據共享中要充分發揮該優勢。此外,數據要素的權屬確認,是確保數據要素真正開放共享的核心環節。數據資源與傳統生產要素資源最關鍵的區別在于“非排他性”,土地、勞動力等傳統資源的權屬易于辨別,誰通過一定成本獲取,該要素就只能由誰使用。數據資源雖然是由孤立的個體產生,但真正的數據價值源自對大量數據的匯集分析,因此數據資源柔性較強,可被多方使用,但是硬性的權屬劃分又會導致數據難以被真正共享。這就決定了數據確定權屬時,不能完全采用權力理念,最佳的處理方式是將這些數據交給權力和非直接利益獲得者的政府管理。

猜你喜歡
范疇格局要素
批評話語分析的論辯范疇研究
正合范疇中的復形、余撓對及粘合
掌握這6點要素,讓肥水更高效
Clean-正合和Clean-導出范疇
格局
聯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調解工作格局
觀賞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設計中的應用
論美術中“七大要素”的辯證關系
也談做人的要素
小人物的大格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