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對江西省生態文明的貢獻率測度研究

2023-02-22 12:29廖冰
生態科學 2023年1期
關鍵詞:測度貢獻率林業

廖冰

科技對江西省生態文明的貢獻率測度研究

廖冰1,2

1. 江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南昌 330045 2. 江西農業大學“三農”問題研究中心, 南昌 330045

為測度2007—2020年江西科技對全省生態文明的貢獻率, 以揭示科技對生態文明作用的客觀規律, 基于產業與生態互利共生的生態文明本質內涵, 利用江西2007—2020年統計數據, 首先運用PSIR-SEM方法確定生態文明指標及其權重; 其次通過“指標—指數”耦合方法構建Lotka-Volterra模型, 由指標及其權重算出生態文明閾值指數、綠值指數, 據此對江西生態文明階段與水平“二步測度判定”; 然后以生態文明水平為因變量, 納入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工業、建筑業、交通業、運輸業、科技業、生態環保業, 并以其發展水平作為自變量, 改進C-D生產函數以構建“雙對數模型”來估計科技對生態文明作用回歸系數; 最后通過“歸一化”算法由回歸系數測度江西科技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 并比較科技與其他產業對生態文明貢獻率差異程度。研究表明: (1)江西科技對全省生態文明的貢獻率逐年遞增, 但在所有產業中, 科技貢獻率次于林業、農業、生態環保治理業, 距離高貢獻率仍任重道遠; (2)林業對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主導作用而科技發揮輔助作用; (3)江西綠色科技發展水平有待提高, 未來亟需依靠綠色科技以建設生態文明。這為管理者制定科技助推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建議提供決策參考。

產業與生態互利共生; 科技產業; 生態文明建設; 貢獻率; 雙對數模型

0 前言

生態文明建設實施至今, 生態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 生態文明實踐已多點開花, 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極其豐碩。作為人類高級文明形態[1], 生態文明具有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傳統工業文明、新工業文明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2], 其核心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2], 本質是產業與生態互利共生[3], 即在一個區域內, 若產業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協同, 則該區域進入了生態文明階段, 若產業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非協同, 則該區域尚未進入生態文明階段[3]??萍际堑谝簧a力, 人類文明進程發展演進的每一次飛躍, 均建立在科技不斷發展、生產力不斷提升基礎之上的[4], 科技進步有利于發展生產力, 有利于生態環保[5-6], 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7], 必須將科技貫穿于生態文明建設始終。江西既是我國南方重點集體林區, 森林資源豐富, 森林覆蓋率高達63.1%, 僅次于福建, 穩居全國第二, 而高于浙江、廣東、廣西、湖南等諸多省份; 又是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實寫照, 森林資源稟賦能力強; 還是國家首批生態文明試驗區, 生態優勢明顯, 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在全國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意義; 更是國家著名革命老區, 有4600多萬老區人民, 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在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新征程背景下, 江西如何依靠科技創新來支撐全省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以助推全省生態文明戰略深入實施, 更具時代價值、科學意義、應用前景和政策內涵, 亟待深入研究。而欲回答江西如何依靠科技創新來支撐全省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當務之急是要辨識測度出江西科技對全省生態文明所做出的貢獻, 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江西科技對生態文明建設貢獻率變動的客觀規律和趨勢。本文目的也正是為此。

而關于科技對生態文明作用關系既有定性研究, 又有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主要圍繞科技與生態文明的耦合關系來進行, 如劉春香從供應鏈角度揭示了綠色科技與生態文明的內在聯系, 進一步構建了綠色科技與生態文明的相互支撐機理模型, 但是其并未定量實證綠色科技與生態文明的貢獻作用[8]。定量研究主要圍繞科技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耦合協調程度等來進行, 如陳欽萍在原有C-D生產函數上進行拓展, 利用2003—2012年全國科技投入對生態文明的貢獻, 得到了科技投入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正向作用的研究結論[9]; Wang構建了科技支撐生態文明貢獻率的核算理論技術體系[10]; 武哲如通過改進的熵權Topsis方法, 核算了2005—2017年科技創新對生態文明的貢獻指數, 得到科技創新支撐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的結論[11]; 谷縉利用投影尋蹤、耦合協調模型, 利用2006—2015年數據實證研究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與科技創新的耦合變化過程, 并得出生態文明建設落后于科技創新能力的結論[12]; 劉開迪通過余值法, 以貴州省為例, 測度了科技創新對其生態文明建設的貢獻率, 研究結論表明貴州省科技創新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貢獻率不高, 每年僅增長1%[13]; Wei通過C-D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計算了2006—2015年科技對產業發展的貢獻率, 結果發現科技對產業發展的貢獻率為0.95%[14]。

從中不難看出, 已有研究揭示了科技對生態文明的作用關系和測度了科技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 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論參考與方法借鑒, 但仍有上升空間: (1)已有研究僅把科技作為唯一產業, 以生態文明作為產出, 建立C-D生產函數進而測算科技對生態文明貢獻率, 這樣會產生一些偏誤, 因為生態文明是諸多產業共同作用的結果, 僅納入科技一種產業進行測算尚不足以準確反映科技及其他產業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 未來亟需納入更多產業類型來測算其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 (2)已有研究均“先入為主”認為各省域、區域已經進入生態文明階段, 然后通過相關方法來測算科技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 這亦會產生一些偏誤。因為根據生態文明的本質屬性[3], 只有在區域產業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協同, 該區域就進入了生態文明階段, 否則該區域就尚未進入生態文明階段, 更別談測算科技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了, 亟需先判斷區域是否進入生態文明階段(“入門”), 再來判斷已“入門”區域生態文明水平, 最后再測度科技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 才更科學合理。為解決已有不足, 本文擬以江西省為例, 納入包含科技在內的九大產業, 基于前期研究方法, 來測度科技對全省生態文明的貢獻率, 以了解江西科技在助推全省生態文明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所做的貢獻、存在的差距等, 并總結相關經驗, 為制定江西科技助推全省生態文明進而加速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江西樣板”的對策提供決策參考依據。

1 理論框架與研究假說

1.1 理論框架

生態文明的本質屬性是產業與生態互利共生[3]。而在不同環境條件下, 產業與生態會發生不同的作用。根據生態學上兩種群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生長數量變化關系的共生理論[15], 產業與生態相互作用會形成非共生與共生兩大類的偏害模式、互害模式、單害(單利)模式、偏利共生模式、互利共生模式五類[16], 不同的模式類別分別對應不同的文明形態[17]。原始文明呈現生態偏利共生和生態強利的模式, 農業文明呈現產業受限、產業受阻和產業偏害的模式, 傳統工業文明呈現產業和生態競爭、生態偏害以及產業寄生和捕食的模式, 生態文明的本質屬性則是從產業偏利共生向產業與生態互利共生的模式演進, 是一種較新工業文明更高級的文明形態。產業與生態相互作用關系模式由弱變強時, 其所對應的文明形態也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生態文明轉變。參考借鑒張智光[18]研究成果,構建本文理論研究框架,具體如圖1所示。

1.2 研究假說

產業既有產業經濟效益又具有生態效益。根據如圖1所示的理論研究框架可知, 產業與生態兩者之間既有正向相互作用關系, 又有負向相互作用關系。而生態文明是產業與生態兩者相互作用關系的集合, 只有產業經濟與生態互利共生才是生態文明的本質屬性。根據現有的2017年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GB/T4754—2017), 新版行業共分為20個門類、97個大類、473個中類、1380個小類, 農業[19]、林業[20]、畜牧業[21]、漁業[22]、工業[23]、建筑業[24]、交通運輸業[25]、科技服務業[26]、生態環保治理業[27]均與生態文明建設息息相關, 由此提出研究假說H1—H9。

H1:農業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正向促進作用。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 具有生產、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等多種功能, 農業的重要生產要素耕地、水、光、熱、生物資源等本身就是構成生態環境的主體, 農業產值占比越高, 農業發展水平越好, 對生態文明越具有促進作用[19]。

H2:林業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正向促進作用。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 具有產業經濟和森林生態雙重屬性, 森林生長能夠促進資源增長和生態環境改善, 進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20]。

H3:畜牧業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負向抑制作用。畜牧業飼養過程中, 畜禽會排放大量糞便污染物, 難以在短時間內有效降解, 進而破壞生態環境, 對生態文明建設極為不利[21]。

H4:漁業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負向抑制作用。在漁業養殖過程中, 會產生廢棄物污染水體環境, 對水生態文明建設不利[22]。

H5:工業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負向抑制作用。工業比重過高不利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且將增加資源環境壓力, 工業經濟增長不利于生態文明建設[23]。

H6:建筑業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負向抑制作用。建筑業是資源高消耗產業, 在建造和運行過程中需消耗大量的資源和能量, 建筑業也是環境重污染行業, 會帶來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嚴重問題, 與生態文明建設出現不可持續、不可協調性的矛盾, 對生態文明建設不利[24]。

H7:交通運輸業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負向抑制作用。交通運輸業需要大量開采土壤導致生態破壞也會產生大量廢氣、噪聲等環境污染活動和環境污染物, 對生態文明建設不利[25]。

H8:科技服務業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正向促進作用??萍际堑谝簧a力, 科技能夠促進資源要素合理配置,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有利于生態建設, 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智力支持[26]。

圖1 產業與生態相互關系對生態文明作用理論分析框架[18]

Figure 1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influenc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and ecology has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18]

H9:生態環保治理業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增加環保治理投入有助于改善環境污染狀況, 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有助于綠色化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建設生態文明[27]。

根據以上研究假設, 本文以生態文明水平作為因變量, 反映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程度, 記為(); 選取農業發展水平1()、林業發展水平2()、畜牧業發展水平3()、漁業發展水平4()、工業發展水平5()、建筑業發展水平6()、交通運輸業發展水平7()、科技服務業發展水平8()、生態環保治理業發展水平9()作為自變量, 分別用農業產值占GDP比重、林業產值占GDP比重、畜牧業產值占GDP比重、漁業產值占GDP比重、工業產值占GDP比重、建筑業產值占GDP比重、交通運輸業產值占GDP比重、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表示。

2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2.1 研究方法

生態文明建設是多個產業綜合作用的結果。根據C-D生產函數[28]并參考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度方法[29-31], 由上述研究假設本文構建各產業對生態文明作用影響的關系模型如下:

公式(1)中,表示時間,()表示第年全國或省域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分別表示第年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科技服務業、生態環保治理業發展水平。、、、、、、、、分別表示第年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科技服務業、生態環保治理業發展水平對生態文明的彈性系數。

將公式(1)兩邊分別取自然對數, 轉化為“雙對數”線性模型如下:

公式(2)中, ln()代表第年全國或省域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對數形式,為常數項,表示系統隨機誤差項; ln()~ln()依次表示第年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科技服務業、生態環保治理業發展水平的對數形式。依次表示第年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科技服務業、生態環保治理業發展水平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模型回歸系數。

因()、()~()均為時間的函數, 在公式(2)兩邊分別對進行求導, 得到:

由于本文中的增長率是相隔1個年份的計算, 故令=1, 則公式(3)可進一步變形得到公式(4):

公式(4)中,()、()、()、() 、()、()、()、()、()分別為:

進一步可得到公式(6):

在模型擬合估計出科技服務業對生態文明作用影響的回歸系數后, 可算出科技服務業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η, 基本公式如下:

2.2 數據來源

在選取因變量和自變量指標后, 下一步需搜集相關數據以進行實證。

(1)自變量數據獲取。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8—2021)、《中國環境統計年鑒》(2008—2020)、《中國工業統計年鑒》(2008—2021)、《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08—2020)、《31?。ㄖ陛犑?、自治區)統計年鑒》(2008—2021)、31省(直轄市、自治區)《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7—2021)、中國科技統計公報(2008—2021)和地方各級政府網站等。

(2)因變量數據獲取。①構建了壓力-狀態-影響-響應PSIR系統模型與結構方程模型SEM得到了生態文明最終指標體系及其權重[32]; ②基于權重,通過Lotka-Volterra模型方法由指標算得了生態文明閾值指數和綠值指數, 并根據生態文明閾值設計了判定標準就區域是否進入了生態文明階段進行了判定[33]; ③根據生態文明綠值就“已入門”區域生態文明水平進行了測度判定, 就可得到因變量生態文明水平()的數據[34]。

(3)因變量單位不一致, 故獲取因變量和自變量數據后, 還對其進行了無量綱標準化處理, 具體處理方法見文獻[35]。

3 結果與分析

3.1 江西省科技對全省生態文明作用模型擬合回歸系數結果分析

在收集并處理了江西省2007—2020年數據后,下一步即可實證江西省科技對全省生態文明作用影響回歸系數。將處理后的數據代入到公式(6)中, 運用Eviews 10.0軟件進行模型擬合, 并通過顯著性檢驗, 輸出標準化作用影響回歸系數, 即估計出科技服務業與其他產業對生態文明作用影響的標準化回歸系數, 本文較文獻[36]新增了2020年的數據, 具體回歸系數結果見表1。

從表1可知, 江西省林業、農業、生態環保治理業、科技業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正向影響作用且回歸系數依次遞減, 林業對生態文明作用影響的回歸系數正向最大, 而江西省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漁業、畜牧業對生態文明具有負向影響作用, 影響程度(回歸系數的絕對值)依次遞減, 工業對生態文明作用影響的回歸系數負向最大, 各變量系數均通過了顯著性參數檢驗, 而且模型Prob (- statistic)=0.0 00, 并且Adjusted2(0.9 89)要小于2(0.9 43), 表明模型整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 模型擬合良好, 1.2節中所提的研究假設H1-H9均得到了驗證, 顯著性原因見“1.2 研究假說”。

3.2 江西省科技對全省生態文明貢獻率測度結果

在估計出回歸系數后, 根據上述算法中的公式(7)的“歸一化”算法即可測算出科技產業與非科技產業對生態文明水平的貢獻率, 結果如圖2所示。

從圖2中可看出, 從2007—2020年間, 江西省林業、農業、生態環保業、科技業發展對生態文明具有正向貢獻且貢獻率依次降低, 林業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正向最大; 而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漁業、畜牧業對生態文明具有負向貢獻且貢獻程度(貢獻率的絕對值)依次降低, 工業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負向最大。這足以說明林業在助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主體作用(具體原因詳見文獻[36])而科技發揮輔助作用。此外, 生態環保治理業排名第三, 也可說明江西生態治理業水平不高, 后續亟需發展綠色科技, 通過綠色科技助推江西生態文明建設。

以上納入大產業, 將其至于一個完整的分析框架體系來研究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貢獻率,為進一步深入刻畫江西省2007—2020年間科技對全省生態文明貢獻率的動態變化趨勢與規律, 根據上述算法, 測算出了2007—2020年間, 江西科技對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的貢獻率動態變化趨勢, 如圖3所示。

從圖3中不難看出, 2007—2020年, 江西省科技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在逐年攀升。究其原因, 一方面, 2007年將生態文明寫入十七大報告中以來至今, 江西省在生態文明制度、生態文明測度評價、生態文明理論等方面可謂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使得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在江西試點, 由此可見, 江西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邁上了新臺階。而另一方面, 江西在科技創新、科技成果、科技專利等方面加大了制度建設、資金投入等, 到2012年十八大之后, 實施了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科技創新也是第一生產力, 科技與科技創新能夠促進資源要素合理配置,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因此, 科技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逐年遞增。但是江西目前科技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還低于廣東、浙江等, 而林業貢獻率卻要高于浙江和廣東。究其原因, 江西林業資源較為豐富, 資源稟賦能力較強, 但是其科技發展相對落后, 對生態文明的助推作用也就較弱。

表1 2007—2020年江西科技產業與其他產業對生態文明作用回歸系數估計值

注: ***、**、*分別表示在0.01、0.05、0.1的檢驗水平下顯著。

圖2 2007—2020年江西科技產業與其他產業對生態文明貢獻率均值

Figure 2 The means of the contribution rat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other industries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2007 to 2020 in Jiangxi

圖3 2007—2020年江西科技產業對生態文明貢獻率的動態變化趨勢

Figure 3 The dynamic change of the contribu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2007 to 2020 in Jiangxi

4 討論與結論

4.1 討論

值得討論的是, 測度江西科技對全省生態文明的貢獻率之后有什么用?本文在分析各大產業對生態文明作用影響回歸系數的基礎上, 通過歸一化算法測度了各大產業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 得出有些產業(如林業、農業、生態環保業、科技業)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為正, 而有些產業(如工業、畜牧業、漁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為負。本文測度江西科技對全省生態文明的貢獻率, 目的是促使產業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協調同步, 以助推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 因此, 針對于對生態文明有正向和負向作用的產業, 應該如何發展?遵循的總體原則是: 對于貢獻率正向的產業, 要想方設法采取積極措施引導其發展, 而對于貢獻率為負的產業, 并非“去負向產業化”, 即并非不發展, 而是要采取措施減少負向產業發展過程中所帶來的污染、高耗費等, 使其朝著生態化方向發展。

具體來說, 對于林業而言, 要繼續向林業生態化和林業綠色化方向發展。對于農業而言, 農業要向生態農業和綠色農業轉變。對于生態環保業而言, 要繼續深化生態環保業發展, 確保在生態優先發展的前提下提高生態環保業經濟效益, 進而促使產業與生態互利共生。對于建筑業而言, 要向生態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 發展生態建筑業。對于交通運輸業而言, 要向生態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 發展生態交通運輸業。對于漁業而言, 要向生態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 發展生態漁業。對于畜牧業而言, 要發展生態畜牧業。本文中對于科技業而言, 根據江西省情行情, 要將環境因素納入科技研發全過程, 實施“科技生態化”管理。具體而言, 加強綠色技術在重點領域的應用, 促進企業同科研機構的綠色科技聯合, 加強綠色科技創新研究平臺建設, 加強綠色科技成果轉化載體建設, 推動節能環保產業快速發展, 積極探索綠色金融融資渠道, 健全完善綠色科技發展評價體系和體制機制以及激勵制度, 健全綠色法律法規建設的法律保障。

此外, 本文亦存在幾點創新之處, 主要體現在產業類型選取和測度方法上。①在產業類型選取上, 已有研究僅把科技作為唯一產業, 以生態文明作為產出, 建立C-D生產函數進而測算科技對生態文明貢獻率, 這樣會產生一些偏誤。因為生態文明是諸多產業共同作用的結果, 僅納入科技一種產業來進行測算尚不足以準確反映科技及其他產業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 本文納入了九大產業來測度各產業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 較已有研究僅納入科技一種產業類型與生態文明建立回歸函數關系, 進而測度其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 較已有研究更具科學合理性。雖納入了九大產業類型來測度其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 但隨著時代的進步, 更多的新興產業必將衍生。因此, 未來亟需密切關注新興產業類型及其發展動態。②在研究方法上, 已有研究均“先入為主” 認為各省域、區域已經進入生態文明階段, 然后通過相關方法來測算科技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 這亦會產生一些偏誤。因為只有在區域產業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協同, 該區域就進入了生態文明階段, 若區域產業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非協同, 則該區域尚未進入生態文明階段, 更別談測算科技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了, 未來亟需對生態文明測度評價分為“入門與水平”兩步驟, 先判斷區域是否進入生態文明階段(“入門”), 本文首先在生態文明測度評價與生態文明水平數據獲取上, 采用了“指標—指數”耦合方法對生態文明階段與水平進行了“二步”判定, 即先判定江西是否已進入生態文明階段, 若已進入, 再來判定“入門”后的生態文明水平, 較已有生態文明測度評價的研究更具科學性和合理性。此外, 在科技對生態文明貢獻率測度方法上, 本文運用了C-D生產函數以及雙對數模型相結合方法選取指標、設定模型等, 較已有僅用單一的C-D生產函數或者雙對數模型更具科學性。此外,文獻[36]也是以江西為例,并運用此套方法技術體系,測度了2007—2019年江西省林業及其三次產業對全省生態文明貢獻率,通過對結果的分析,闡述了江西林業及其三次產業對全省生態文明貢獻的動態變化規律與趨勢,得出的結果與江西省實際情況相符合,較好地驗證了貢獻率測度方法技術體系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在未來研究中,仍然將此貢獻率測度方法去研究更大范圍內的產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貢獻率問題。

4.2 結論

(1)江西科技對全省生態文明的貢獻率逐年遞增, 但在所有產業中, 科技貢獻率次于林業、農業、生態環保治理業, 科技貢獻率水平并不高。從“2007—2020年間, 林業、農業、生態環保業、科技業發展對生態文明具有正向貢獻且貢獻率依次降低, 林業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正向最大; 而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漁業、畜牧業對生態文明具有負向貢獻且貢獻程度(貢獻率的絕對值)依次降低, 工業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負向最大”可看出, 江西科技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還有待提升, 距離高水平貢獻率還有差距。

(2)林業對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主導作用而科技發揮輔助作用。從“林業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最大, 而科技業貢獻率排名第四”可看出, 林業在助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主體、主導作用, 而科技業在助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輔助作用。因此, 江西未來亟需強化科技提升以助推科技進步水平。

(3)江西綠色科技發展水平有待提高, 未來亟需依靠綠色科技以建設生態文明。從“林業對生態文明的貢獻率最大, 而生態環保治理業貢獻率排名第三”可看出, 江西生態環保治理對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水平并不是最大, 而生態環保治理要依靠先進的綠色科技。因此, 從中可加以判斷, 江西雖然生態建設良好, 主要是林業對其發揮了較大作用, 但在綠色科技提升方面還有待加強, 未來亟需采納綠色科技以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1] 鞏固, 孔曙光. 生態文明概念辨析[J]. 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 27(3): 15–23.

[2] HEURTEBISE J Y. Sustainabilit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age of anthropocene: an epistem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psychosocial and culturalist interpretat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risks [J]. Sustainability, 2017, 9(8): 1–17.

[3] 張智光. 生態文明閾值和綠值二步測度: 指標—指數耦合鏈方法[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7, 27(9): 212– 224.

[4] 王金南, 蔣洪強, 張惠遠, 等. 邁向美麗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框架設計[J]. 環境保護, 2012(23): 14–18.

[5] 張偉, 蔣洪強, 王金南, 等. 科技創新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和貢獻[J]. 中國環境管理, 2015, 7(3): 52–56.

[6] 白春禮. 科技支撐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實踐與思考[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3, 28(2): 125–131.

[7] XIAO Liangang, ZHAO Rongqin. China’s new er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J]. Science, 2017, 358(6366): 1008– 1009.

[8] 劉春香, 張智光. 綠色科技與生態文明: 供應鏈維的驅動與支撐機理[J]. 中國科技論壇, 2016(10): 122–126.

[9] 陳欽萍, 陳忠, 卓懋百, 等. 科技投入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貢獻分析——基于拓展的C-D生產函數[J]. 林業經濟, 2015, 37(12): 97–101.

[10] WANG Qing, ZHANG Guanqing.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J]. Recent Developments in Data Science and Business Analytics, 2018(3): 149–155.

[11] 武哲如, 楊多貴, 周志田. 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科技創新支撐生態文明建設初始水平分析[J]. 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20(2): 37–47.

[12] 谷縉, 程鈺, 任建蘭.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與科技創新耦合協調時空演變[J]. 中國科技論壇, 2018(11): 158–167.

[13] 劉開迪, 楊多貴, 孟浩, 等. 基于余值法的貴州省科技創新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貢獻率核算[J]. 高技術通訊, 2019, 29(11): 1124–1135.

[14] WEI Ying, GANG Jun. Empirical analysis about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n Sichuan construction industry [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8(26): 1009–1015.

[15] CHRISTOPHER C, HUSSEIN W M A, WANG Zhaoxia. On the integrability of Lotka-Volterra equations: an update [J]. Mathematical Sciences with Multi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2016, 157(8): 79–89.

[16] 謝煜, 張智光. 林業生態與產業體系共生協調機理與模式研究[J]. 林業經濟, 2014, 36(10): 8–11.

[17] 張智光. 人類文明與生態安全: 共生空間的演化理論[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3, 23(7): 1–8.

[18] 張智光.從產業與生態的共生關系審視生態文明[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報, 2014, 34(7): 108–114.

[19] 朱立志. 農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3(2): 232–238.

[20] 趙樹叢. 中國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J]. 行政管理改革, 2013(3): 5–8.

[21] 孟祥海, 張俊飚, 李鵬, 等. 畜牧業環境污染形勢與環境治理政策綜述[J]. 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 2014, 30(1): 1–8.

[22] 胡傳林, 萬成炎, 丁慶秋, 等. 我國水庫漁業對水質的影響及其生態控制對策[J]. 湖泊科學, 2020, 22(2): 161– 168.

[23] 劉凱, 任建蘭, 王成新. 中國綠色化的演變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 城市問題, 2016(4): 11–17.

[24] 陸寧, 張旭, 張詩青, 等. 2008-2012年中國30個省域建筑業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評價[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15, 29(12): 13–18.

[25] 韋呸繕. 促進交通運輸行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J]. 中國經貿導刊, 2017(17): 48–49.

[26] WAN Weiwei.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the innovation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 and society (ICSSS 2015), 2015.

[27] ZHANG Mo, LIU Yiming, WU Jing, et al. Index system of urba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18, 69(1): 90–97.

[28] COBB C W, DOUGLAS P H. A theory of product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28, 18(1): 2033–2038.

[29] 李蘭蘭, 諸克軍, 郭海湘. 中國各省市科技進步貢獻率測算的實證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1, 21(4): 55–61.

[30] 周振, 馬慶超, 孔祥智. 農業機械化對農村勞動力轉移貢獻的量化研究[J]. 農業技術經濟, 2016(2): 52–62.

[31] 劉愛軍, 王楚婷. 我國生態循環型農業技術結構及其貢獻率測定[J]. 統計與決策, 2016(16): 132–134.

[32] 廖冰, 張智光. 生態文明指標優化和權重計量的實證研究——基于PSIR與SEM相結合方法[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18, 27(4): 779–791.

[33] 廖冰, 張智光. 中國生態文明“階段—水平”格局演化實證研究[J]. 華東經濟管理, 2019, 33(3): 43–51.

[34] 廖冰. 中國生態文明“階段-水平”二步測度的實證研究——兼論林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貢獻[D]. 南京: 南京林業大學, 2018.

[35] 廖冰, 張智光. 林業生態安全指標-指數的耦合實證測度研究[J]. 資源科學, 2017, 39(9): 1777–1791.

[36] 廖冰, 張智光. 江西林業及其三次產業對全省生態文明貢獻率的測度實證研究[J]. 生態經濟, 2021, 37(5): 199–207.

Research o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Jiangxi

LIAO Bing1,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2. Center for Research on Problems of “San Nong”,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It measure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2007 to 2020 in Jiangxi so that the objective regulatio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uld be scientifically revealed. Firstly, the indicator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ir weightings we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PSIR and SEM on basis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ssential connotation that industry and ecology are mutualism with the data of fourteen years from 2007 to 2020 in Jiangxi. Secondly, the Lotka-Volterra symbiotic model was constructed with the method of the coupling from indicators to indexes so that the threshold values and green values could be measured through the indicators and their weighting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Jiangxi. And then the stage and leve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ere “two-step” judged according to the threshold values and green values in Jiangxi. Thirdly, the leve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as put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s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graziery, fishery,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transpor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ere put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then the double logarithmic model through improving C-D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 was built to estimate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inally, the contribution rat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ere calculated by means of normalization on basis of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and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industries’ contribution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found. (1) The contribution rat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Jiangxi a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lthough it ranks the lower after forestry, 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before the higher contribution rates. (2) Forestry plays a leading role wh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ys an assistant role in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3) The leve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eds to be improved in Jiangxi and it is urgent to develop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future. These could support some reference for managers to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stimula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tter.

mutualism between industry and ec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ontribution rates; double logarithmic model

廖冰. 科技對江西省生態文明的貢獻率測度研究[J]. 生態科學, 2023, 42(1): 67–75.

LIAO Bing. Research o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J]. Ecological Science, 2023, 42(1): 67–75.

10.14108/j.cnki.1008-8873.2023.01.008

G304; F062.2; F205

A

1008-8873(2023)01-067-09

2020-10-26;

2020-11-06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20YJC630076); 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19GL11); 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科技計劃管理科學類項目(20192BAA208013);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JD19046)

廖冰(1989—), 男, 江西高安人, 博士, 講師, 主要從事科技理論與政策、生態理論與政策、科技與生態相關關系等研究, E-mail: liaobing1002@126.com

猜你喜歡
測度貢獻率林業
歡迎訂閱《林業科學研究》
三個數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測度的乘積譜
R1上莫朗測度關于幾何平均誤差的最優Vornoi分劃
《林業科學》征稿簡則
《林業科技》征稿簡則
一種通用的裝備體系貢獻率評估框架
非等熵Chaplygin氣體測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測度
land produces
關于裝備體系貢獻率研究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