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流學會人才培養、學科發展與科學家精神的傳承
——訪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魏悅廣院士

2023-02-22 08:53戚文秀
學會 2023年12期
關鍵詞:老一輩力學科學家

戚文秀

(北京大學哲學系,北京 100871)

力學學科是幾乎所有工程學科的理論基礎,是連接基礎科學和工程應用的橋梁,在土木、建筑、機械、交通、材料以及航空航天等眾多工程領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力學學會作為團結中國力學工作者的服務性平臺,在中國科協的領導下,致力于培養學術人才、促進學術發展、傳承科學家精神,自成立以來做出了卓著貢獻。

我國固體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魏悅廣自20 世紀90 年代起一直活躍在中國力學學會中。他的學術生涯和豐富經歷,使他成為研究學會在培養學術人才、促進學科發展、傳承科學家精神等方面作用的最佳案例。筆者通過與魏悅廣院士進行的訪談,結合分析中國力學學會的發展歷程,旨在揭示學會在青年科學家成長過程中的深遠影響,探討學會在學科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并研究科學家精神在中國力學學會中的代際傳承。

【院士簡介】

魏悅廣(1960—),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98 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1999 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4 年入選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7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22 年擔任北京大學信息與工程科學部副主任。主要從事固體的跨尺度力學、彈塑性斷裂力學、復合材料力學等領域研究。

考學讀博 獲獎訪學學術成長道路上的重要轉折點

1957 年,中國力學學會由錢學森、周培源、錢偉長等老一輩杰出力學家發起成立。經過老一輩力學家勠力同心、接續努力,到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力學領域逐步實現從基礎落后到具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研究規模的重要轉變。在這個時期,魏悅廣開始與力學結緣。1977 年,魏悅廣考入原煤炭部下屬的西安礦業學院(現為西安科技大學)力學師資班,踏入力學領域的大門,并為后來從事力學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1982 年,魏悅廣被分配到山東礦業學院(現為山東科技大學)工作,其后他經過簡短的職業教育授課和讀研,轉為該校巖石力學教研室任教。1989 年,他的同事,巖石力學界的杰出學者陳子蔭教授建議他報考清華或者北大的杰出力學家的博士生,這直接影響了魏悅廣對未來科研道路的抉擇。當年,魏悅廣成功地考上清華大學,師從固體力學家黃克智院士。他說:“考上清華博士研究生,對我的學術人生確實是一個大的轉折?!?/p>

從參加高考到讀博,魏悅廣充實而富有成效的求學生涯,得益于老一輩力學家營造的優良的學術環境,得益于他們身體力行的指導與教誨。他們為青年學者們架起了一座座通往力學殿堂的橋梁,魏悅廣也因此得以一步一個臺階走進力學的殿堂,潛心探索力學的奧秘,為我國的力學事業做出卓越貢獻。

1992 年,魏悅廣獲得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固體力學專業博士學位,進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做了兩年博士后,并擔任副研究員。由于取得了若干有重要影響的學術成果,他陸續獲得了一些面向年輕學者的重量級獎項。

1993 年,魏悅廣獲得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和中國力學學會青年科技獎。作為第四屆中國力學學會青年科技獎僅有的兩位獲獎者之一,中國力學學會對魏悅廣當時獲獎的主要工作給予高度評價,此處僅做簡要轉述:一是魏悅廣解決了自20 世紀60 年代以來一直困擾國際學界的復合材料壓縮塑性失穩問題。二是魏悅廣和王自強研究員提出了對裂紋擴展的預測與實驗結果非常吻合的J-K 斷裂準則。這項研究是斷裂力學的一個重要進展,在航空、航天、核工業等高科技領域以及國民經濟的眾多方面都有直接的應用價值。

1994 年,魏悅廣因獲得第四屆中國力學學會青年科技獎,進而作為中國力學學會的推薦人選,經全國評比獲得第四屆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青年科技獎由中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同主辦,獎項提名人選通常由全國性學會或省級科協推薦?!斑@些獎對我步入科學研究道路也是個督促,”魏悅廣說,“獲得了這些獎,我也同時獲得了人生發展的機遇?!?/p>

左起:楊衛院士、張行教授、陳至達教授、魏悅廣院士、王仁院士、黃克智院士、王自強院士、余壽文教授、孫慶平教授

值得指出的是,魏悅廣獲得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后,中國科學院給提供了在哈佛大學為期一年的公派訪問學者的機會,合作導師是享譽全球的力學大師Hutchinson 教授。這不僅是他個人學術生涯的一大轉折點,也是中國力學界與國際力學界交流日益密切的一個縮影。自1979 年中國力學學會加入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聯合會(IUTAM)以來,中國力學學會逐漸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力學界的重要橋梁,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力學學科的國際化進程。魏悅廣等一代青年學者的卓越表現,也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力學在全球的影響力和聲望。這種良好的國際學術交流氛圍,也在此后多年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力學的發展。

魏悅廣因為出色的研究能力受到合作導師Hutchinson 教授的賞識,被一再邀請延長訪學時間。他所在的中國科學院力學所對此持開明的態度,尊重科學家的自主選擇。最終,他在哈佛大學一共進修了三年半,達到了訪問學者簽證最長的駐留時限。在此期間,魏悅廣解決了若干挑戰性極大的力學學術難題、高階理論相關問題等。這段經歷不僅對魏悅廣個人的學術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也對推動中外學術交流、提升中國力學學科的國際地位起到了積極作用。

事實上,在魏悅廣出國前夕(即1994 年),中國力學學會就聯合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召開了影響深遠的“21 世紀力學討論會”。老一輩力學科學家齊聚一堂,商談當代力學的發展趨勢與力學界人才培養的舉措,指出要克服傳統觀念,用新概念、新思想、新高度來認識力學學科的發展,尤其是加強力學人才隊伍的建設。他們認為,要為青年一代創造出成果的條件,培養出一大批既對力學有著深刻的理論認識,又對工程有足夠的了解與感情的“跨世紀的新人才”。

老一輩力學科學家前瞻性、戰略性的學術見解,追求卓越的科學家精神,不斷奉獻的崇高品質,為我國力學人才培養創造了充分的條件,學術獎勵制度、與國際接軌的培養模式更為青年才俊的成長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機會。魏悅廣等青年學者的出色表現,又反過來推動了中國力學學科的進步和發展,并在此后通過中國力學學會這樣的平臺,持續不斷地推動學科發展,助力科學家精神的弘揚與傳承。這種雙向互動、以老帶新的模式,不僅對力學學科,而且對整個科學界乃至中國的未來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鐘情學會的發展與建設源于副秘書長工作的感悟與責任

1998 年11 月,中國力學學會召開第五屆、第六屆理事會擴大會議,進行換屆選舉,回到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魏悅廣當選為學會理事并兼任副秘書長。魏悅廣正式開始在中國力學學會的兼職工作,始于中國科學院力學所的推薦,而中國科學院力學所作為中國力學學會的掛靠單位,推薦魏悅廣進入學會工作,可能出于兩方面的考量:一是學會建設發展需要足夠的人手,二是有意鍛煉青年學者。學會的長遠發展離不開科學家的付出與貢獻,因此不僅要壯大力學人才隊伍,還要吸引中青年學者投身學會建設,讓他們在老一輩科學家的帶領下,充分發揮學會的優勢和價值,為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做貢獻。

“1998 年換屆被推薦為副秘書長后,我平常做的最多的事就是開會。小范圍的工作討論會叫理事長、秘書長會議,更廣泛、更全面動員性質的會議需要組織常務理事會議討論?!蔽簮倧V說。這些工作會議召開十分頻繁,例如理事長、秘書長會議通常每周或每兩周就有一次,主要參與人員為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和副秘書長,一般是討論學會下一步的工作規劃,對學術活動、學術發展、人才培養等給以指導,例如對將要舉辦的專業學術會議、各種研討會、力學學科發展研討會、學術年會等的指導,也經常涉及青年學者的培養和等重要問題。作為副秘書長,他一般需要做一些會議記錄,并協助聯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等力學領域的重要單位,收集對理事會近期工作的建議和意見,并協助起草相關文件等。

魏悅廣(右五)擔任中國力學學會副秘書長時的工作照,右四是鄭曉靜院士

在擔任中國力學學會副秘書長期間,魏悅廣和國內力學領域的知名科學家有了較多接觸,經常聆聽老一輩力學家對學科發展方向、研究重點和學術脈絡的深入探討,因此對中國力學學會和整個力學學科有了更加宏觀而清晰的認識,對學科發展等問題也有了更加成熟的思維判斷方式。

力學是專門研究物質的機械運動規律的科學。作為一門融合了理論與實踐、基礎與應用的綜合性基礎學科,它既重視理論研究,也強調實驗實踐,致力于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具體問題的解決上。關于力學的學科定位,錢學森有一段著名論述:“力學或叫應用力學,有兩個方面的服務對象,一是為工程設計服務,直接為發展生產服務;另一個是為發展自然科學服務?!蓖跞试菏刻岢?,希望力學工作者們兼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白以龍院士強調,要發揚中國力學學會的優良傳統,把力學工作更好地與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這種服務祖國人民、勇攀科學高峰的科學家精神歷久彌新,通過中國力學學會歷屆理事會和廣大會員傳承下來,深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科學家的成長。

在這樣的學科氛圍影響下,魏悅廣深刻體會到老一輩科學家對力學理論創新的高度重視,以及他們對工程應用的深厚情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魏悅廣在力學具體研究領域的選擇。他聚焦于從微觀到宏觀的跨尺度力學問題,特別是在材料微尺度力學試驗和理論方面開展深入研究,建立了協同考慮應變梯度和表界面效應的跨尺度力學理論。這一理論研究進展與國家重大科技戰略需求(新材料和先進材料研制)有著緊密聯系,為表征發動機葉片先進熱障涂層的強韌性和破壞機制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對于提升新一代航空航天器的安全性和性能、推動國家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談及學會在整個力學領域發揮的作用時,魏悅廣表示,中國力學學會“對研究方向有著無形的引導作用”。例如,學會對先進個人、先進單位的表彰,展示了力學專家們對這些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的青睞,以及他們對當下力學發展的看法,這些都會在無形中影響青年學者對力學的認知,甚至于鼓勵青年科學家投身這些被認為有光明前景和重大意義的領域。魏悅廣自身的科研發展道路和學術成長經驗便是很好的例證。中國力學學會老一輩科學家們對力學發展方向的討論與總結鞭辟入里,這些智慧的結晶對年輕的科研人員具有不可估量的啟示作用。這一方面能夠將學界的研究方向吸引到更重要、更具戰略意義的科學探索和工程應用上來,符合國家對力學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對青年科學家的發展方向給予隱形的指導,盡量避免走彎路。

在從事學會工作期間,魏悅廣親身體會到老一輩科學家的學術精神和對學科發展的獨到見解,深刻認識到學會在學科引導和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作用。他的經歷和觀察表明,力學學科的發展不僅得益于科學家的個人努力,更離不開學會的引導和支持,以及科學家精神的傳承和發揚。通過學會的表彰和獎勵機制,優秀的研究方向和青年學者得到了鼓勵和肯定,形成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學術氛圍。而這些青年學者在接受了老一輩科學家精神的熏陶后,也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為力學學科的發展貢獻力量,讓科學家精神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新的光彩。

研精覃思 循真致美讓科學家精神在互動中發揚光大

2003 年起,魏悅廣擔任中國力學學會固體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并在2007—2011年擔任主任委員。專業委員會是二級學會組織,負責組織召開專業學術會議,提升本專業領域人才隊伍的學術水平,促進該學科的發展。在固體力學專業委員會,魏悅廣的主要工作是和專業委員會其他成員一起規劃及舉辦全國性的學術會議。這些會議通常能吸引上千名學者齊聚一堂,其規模之大令人矚目。每次舉辦學術會議及相關活動,作為組織者,他們都會邀請在固體力學領域及相關行業取得優異成果的優秀學者代表做報告,組織多個分會場進行專題研討,這些活動都得到了熱烈反響。

魏悅廣院士在湖南大學作專題講座

力學的研究領域十分寬泛,如果沒有一個機構去做適當引導,研究人員各做各的,沒有交流,也沒有渠道去相互學習借鑒,對學科和個人發展都是不利的。中國力學學會及其專業委員會,每年舉辦包括中國力學大會在內的幾十次國內、國際學術交流活動。魏悅廣介紹道:“每個學術研討會有各自的關注點,有的偏理論,有的偏實驗,有的偏計算,有的偏工程應用,也有綜合性的研討內容,容納更多方向的學者在一塊兒共同討論,這是力學學科的一個優勢?!蓖ㄟ^這些學術活動,中國力學學會積極組織國內外力學專業科技工作者進行學術研討,形成了良好的交流氛圍。

魏悅廣現為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從最初的副秘書長算起,他在中國力學學會已經兼職工作20 多年。長年的學會工作經歷,讓他對學會和科學工作者個人成長的關系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魏悅廣的體會是,個人首先把學會這個組織看成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學習的平臺、自我完善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通過交流、展示、吸納、競爭,不斷完善自己,做出對力學學科的發展有重要影響的成績。如果個人對學術交流有排斥心理,無疑會影響自身學術發展。

在力學領域躬耕40 多年,魏悅廣對力學人才的發展有著十分深刻的見解。在他看來,年輕人如果有志向立足力學研究,那么密切注視國家需求、遵循大科學家的引導非常重要。年輕的學者尤其要學習杰出科學家們看問題的視角,如此才能避免走彎路,更好地更有效地實現自我的發展。在此方面,魏悅廣列舉了大連理工大學工程力學和計算力學成功的例子。

錢令希先生是中國計算力學工程結構優化設計的開拓者,也是中國力學學會第一屆副理事長、第二屆理事長。20 世紀50 年代,他在結構力學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為橋梁、堤壩的力學分析提供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并成功地應用于武漢長江大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上。20 世紀60 年代,國際計算力學得到迅速發展,錢令希敏銳地意識到這種由電子計算機完成的變革式的計算方法在未來大有可為,因此他竭力倡導把古典的結構力學和現代化的電子計算機技術結合起來,努力在我國興建計算力學這一新學科。此時適逢國際環境突變,諸如核潛艇等工業重大裝備的研發成為國家重點攻關任務。在錢令希的帶領下,鐘萬勰、王希智、程耿東等大連理工大學力學團隊的青年研究者分別從理論力學和計算力學兩個方向進行深入研究。在夜以繼日的攻關之后,他們最終分別從理論和計算上實現突破,找到了錐柱殼結合體失穩的不利形式,實驗組也驗證了該理論的結果,為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貢獻,取得了輝煌成績。

錢令希的高瞻遠矚不僅帶動了我國計算力學的騰飛,還解決了國防科技中的關鍵問題。其“傳、幫、帶”的理念為我國計算力學領域培養出一大批杰出人才,他的學生鐘萬勰、程耿東后來也都被評選為院士,并在中國力學學會先后擔任副理事長。

由此可見,老一輩科學家扎實的理論基礎與緊跟時代步伐的眼光,對于年輕人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幫助,而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又繼續通過學會這個平臺,把這份教誨傳給下一代,完成了科學家精神的代際傳播。

【 結語】

與魏悅廣院士的訪談,使我們得以窺見學會在人才培養、學科發展和精神傳承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學會不僅為本領域的學者搭建了學術交流的平臺,更在科學家們的共同努力下成為促進學術爭鳴和人才成長的沃土。學會不僅通過科技獎項的評選為年輕科技工作者們指引了發展方向,使他們的研究緊貼學科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還通過多元化的學術討論與老一輩科學家們的指導,助力力學人才的健康成長。

中國力學學會凝聚了國內力學先驅的智慧與奉獻,與中國力學學科的發展息息相關。老一輩力學家高瞻遠矚的學術視野和不畏艱難、緊貼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科學家精神,不僅為我國當代的力學發展奠定了基礎,還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力學家,使得中國力學的發展能夠緊跟時代脈搏。同時,中國力學學會在國際學術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將中國力學與世界力學界連接起來,促進了中國力學的發展及其在國際力學界的地位,也為讓中國青年力學家們拓展國際視野,在世界舞臺上展現中國科技成果創造了一個重要平臺。

結合中國力學學會的歷史,魏悅廣的學術生涯還凸顯了科學家精神傳承對于青年科學家積極參與學會工作的深遠影響。學會由本領域的科技工作者組成,是一個無私奉獻、服務大眾的組織。通過老一輩力學家們的“傳、幫、帶”,求實與奉獻的科學家精神在學會中代代相傳,助力新一代力學家們的成長。像魏悅廣這樣成長起來的科學家又回到學會,將科學家精神傳遞下去,使得學會在蓬勃發展,歷久彌新。

綜上所述,學會的引導和推動助力了學科的發展,而學會的繁榮和壯大更需要像魏悅廣院士這樣卓越的科學家們的共同努力和奉獻。我們應當繼承并弘揚老一輩科學家勇于探索未知、推動科技創新和學科進步的奮斗精神,為下一代營造更加優越的成長環境,培養出更多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做出更加卓越的貢獻。

猜你喜歡
老一輩力學科學家
力學
弟子規·余力學文(十)
弟子規·余力學文(四)
假如我是科學家
力學 等
風范:老一輩革命家"三嚴三實"事例選
與科學家面對面
老一輩革命家的規矩意識和清廉風范
當天才遇上科學家(二)
當天才遇上科學家(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