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粵比較視角下福建高質量發展問題初探*

2023-02-22 08:53白雪陳兵蔣柱武張宏宇
學會 2023年12期
關鍵詞:福建

白雪 陳兵 蔣柱武* 張宏宇

〔1.福建理工大學,福建 福州 350118;2.中閩(福州)數字產業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0〕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城鄉面貌發生很大變化,但生產要素受行政分割、產業結構趨同、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仍未有效解決,閩粵兩省發展程度和面臨的問題也各不相同。港、澳回歸后,廣東與兩地合作密切,在經濟、文化、交通、生態等方面的協作逐步加深,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合作經驗。閩臺合作卻仍比較滯后,配套政策和方案尚不成熟。本文旨在借鑒廣東省的經驗,對比福建當下城市、生態和創新產業發展的痛點難點,找出問題的癥結,為今后的發展提供對策和建議。

一、閩粵發展現狀對比分析

(一)經濟高速發展,但內部結構不合理

以福建省福州市和廣東省深圳市為例,在全國重視GDP 增長的大背景下,2021 年,福州GDP 增長至11324.48 億元,但投資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時期深圳的GDP 高達3.07 萬億元。018 年,福建省建設用地開發強度為6.37%,從各設區市建設用地開發強度來看,廈門、平潭、泉州、莆田位居前四,建設用地開發強度依次為2.77%、20.78%、14.74%和13.91%;南平和三明位列倒數,建設用地開發強度分別為2.79%和.07%;沿海城市建設用地開發強度總體大于內陸山區城市。2017—2021 年,福州稅收占固投比重處在15%~25%區間,而同期深圳這一比重處在45%~65%區間(見表1)。

總體上看,福建仍以GDP 增長為導向,但從單位產出來看質量不高。與深圳相比,福州還處于資本投資型的城市發展舊階段。未來隨著土地增量限制以及土地成本加大,依靠“空間擴張、吸引投資、土地財政”模式的增長空間已經不大。福建省城市化模式滯后于城市化階段,如仍按照土地金融和融資平臺模式籌資建設,將陷入惡性循環。

(二)生態建設成效顯著,部分問題尚未解決

2021 年,福建省水質、空氣質量和全省近岸海域生態環境狀況優良(見表2、表3、表4)。從整體上看,福建省的生態狀況要優于廣東省,屬于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地區。但仍有部分生態問題尚未解決,主要表現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呈退化趨勢,自然濕地面積減少,生物多樣性面臨嚴重威脅;生態系統功能下降,水系遭到人為破壞,生活環境遭到破壞;水質監測方式落后,主要采用非在線監測方式,將抽取水樣送至專門實驗室機構或利用便攜設備現場抽檢。檢測結果受人力、監測頻次、測試手段等因素影響,測得數據不連續,導致無法對飲用水污染事件做出及時快速反應[1]。

表2 2021 年廣東、福建兩省水質情況對比

表3 2021 年廣東、福建兩省空氣污染物濃度對比

表4 2021 年廣東、福建兩省近岸海域水質情況對比(面積比例)

(三)水資源總量大,但時空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廣東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830 億立方米,除省內產水量外,有來自珠江、韓江等上游從鄰?。ㄗ灾螀^)入境水量2361 億立方米[2]。福建省地處中國東南部,與臺灣一海之隔。福建省水資源總量達1181 億立方米。

雖然兩省水資源總量豐富,但仍存在兩個共同問題:一是時空分布不均。廣東夏秋兩季水資源充足易洪澇,冬春兩季降水量少常干旱;沿海臺地和北部石灰巖地區蓄水條件不足,不少地區存在明顯缺水矛盾。福建省4—9 月降水充足,約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閩東南沿海水域與閩西北相比,水資源偏少,空間分布不均。二是大多獨流入海。廣東省流域面積在100 平方千米以上的各級干支流共614 條(其中,集水面積在1000 平方千米以上的有60 條)。獨流入海河流52 條,較大的有韓江、榕江、漠陽江、鑒江、九洲江等。廣東省從鄰?。ㄗ灾螀^)流入省內的總入境水量1567.1 億立方米,從省內流出鄰近省份的水量17.7 億立方米,全省入海水量 2616.5 億立方米。福建省流域面積50 平方公里以上的水系有48 個、河流740 條、總長24629千米,除汀江外,發源于本省境內水系均在本省境內獨流入海。

(四)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成效顯著,但配套政策布局不完善

以福廈泉科技創新走廊為例,福州、廈門、泉州“十三五”期間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快速增長,創新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市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的“全周期”梯次培育體系不斷健全[3]。主要表現在:空間布局基本形成,經濟活力較為強勁,三個城市在以人口、企業、技術等為要素的城市發展格局方面已初見成效,科創產業的規劃布局也已初具規模,產業帶集聚規模逐漸擴大。依托不斷完善的科創產業布局,福州、廈門、泉州在外貿、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等方面持續推進,經濟增長勢頭強勁(見表5)。

表5 2020 年廣東、福建科創走廊主要城市經濟發展狀況

廣東科創走廊未來的建設重點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發展關鍵在于不同體制下區域的融合發展,需成立高規格的灣區協調機構,完善內部各核心城市、不同行政區間的協同與合作[4];二是空間重構方面,港深莞穗將成為優勢互補的灣區核心發展軸,而在核心軸的輻射帶動下,未來重大基礎設施的建成也將助推東西聯動,促使珠江西岸次軸發展加速。

福廈泉科創走廊與廣深港澳相比,仍存在很多不足。從生產要素上看,福廈泉經濟總量與深圳相比偏小,雖然福州和泉州的人口數量要多于深圳、勞動力充足以及腹地資源豐富,但對外貿易的規模有限(見表6);從產業布局上看,福廈泉三地具有相似的高技術制造業布局,福州、廈門的創新要素聚集程度高于泉州,形成明顯的地區優勢,但各城市間存在內部競爭,仍需進一步統籌謀劃;從科研條件上看,因福廈泉科創走廊缺乏國內外頂尖的科研創新平臺和機構,尖端科技成果的產出和供給受限;從人才政策上看,雖然福廈泉三地加大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度,側重“引才”,且生態環境優美、消費水平偏低,但配套服務存在差距?!傲舨拧背蔀閺V州、深圳等城市政策的側重點、致力于為各類高層次人才提供完善的生活保障和配套服務,導致兩個科創走廊人才儲備水平存在不小差距。

表6 2020 年廣東、福建科創走廊主要城市生活水平對比

(五)海峽兩岸交流密切,但合作模式尚未成熟

珠江三角洲地區毗鄰港澳,隨著香港、澳門回歸,其地理位置具有發展外向型經濟十分有利的條件,可以優先獲得香港與澳門的資金支持。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以珠江三角洲為橋梁,港澳地區和深圳實現人口遷移、就業相互轉移。經過多年協作發展,港澳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形成獨具特色的經濟合作模式“前店后廠”[5]。香港澳門作為海外貿易平臺的窗口,承接訂單,并從事研制和開發新產品、新工藝,供應原材料、元器件,控制產品質量,進行市場推廣和對外銷售,扮演“店”的角色。珠江三角洲地區則利用自身勞動力、土地和自然資源優勢,對產品進行加工、制造和裝配,充當“廠”的角色[6]??傮w形成以港澳對外貿易在前,珠江三角洲生產加工在后的格局,通過區域間密切合作,兩個區域實現優勢互補,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是我國大陸地區距離臺灣最近的省份,區位優勢明顯,是實現祖國統一的先行區。在不斷變化的國際環境下,臺灣當局漸次松綁大陸經貿政策,兩岸經貿往來獲得突破,為深化閩臺經貿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機。但福建經濟總量偏小導致對臺區位優勢弱化。另外,福建產品配套能力較弱,市場孵化程度和產業集聚度不高,造成產業鏈落差明顯,尚未形成完整的、具有明顯優勢的對臺合作模式。

二、內部驅動因素比較

厘清福建、廣東兩省之間發展的內部驅動因素是找到高質量發展方式的重要方法。福建省屬于外向型經濟,但過去一直以加工貿易和生產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為主導,產業依附性強,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嚴重(見表7)。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和國際貿易政策的調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福建省的外向型經濟逐步轉型升級。從能源消耗上看,福建省能源對外依賴度高,92%以上的煤炭、94%以上的原油、99%以上的天然氣依靠外部輸入,加之儲備能力較為薄弱,導致長期保供形勢嚴峻。廣東的外向型經濟以高端、現代化產業為主,其中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這些產業的發展不僅推動了廣東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中國高端的、現代化的產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梢?,產業結構對環境、生產、生活影響重大,也是造成兩省發展水平不同的重要因素。福建較為依賴低端制造業,造成環境破壞和能源消耗,廣東以高端現代化產業為主,自主研發能力強。效仿廣東省的發展方式,將產業發展轉型融入城市、生態、產業布局和對外合作等方面,對推動福建省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表7 福建省2017—2021 年加工貿易占出口額的比重

三、加快推動福建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一)加快城市轉型,確保生態保護優先

以創新驅動和消費升級拉動為動力,以政府主導的新經濟模式和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支柱,以實體經濟和產生持續現金流的城市經營為支撐,以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為重要抓手;推動產業結構調優、調高、調輕,加快福建省城市建設轉型,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聚焦新技術領域,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快從土地金融和融資平臺為支撐的一次性資本現金流向實體經濟為支撐的持有型現金流轉變;加快傳統外向型經濟向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轉變,積極融入國家全面開放新格局,重點是構建自貿區、樞紐經濟區、高新區等更高層次開放平臺和載體,營造更便利、更自由的營商環境,集聚全球高端要素;通過整合信息化、新能源和新材料技術,在基礎理論和設計方法、工程技術標準、新型綠色建材、圍護結構系統和部品、高效機電設備、高性能綠色建筑、健康社區與健康建筑、韌性城市等方面實現全鏈條技術產品創新并進行集成示范。

(二)治理監測一體,完善多方政策

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以生態紅線為準繩,嚴格控制開發數量和強度,提供保護機制,將濕地公園、國家公園建設規劃列入生態發展規劃,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體化;健全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把重點放在市場主體的建立和交易制度、市場體系的完善;建立流域、森林、保護區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探索跨界補償新試點,統籌資金、合理分區、績效激勵,調動地方群眾生態保護積極性。

(三)跨界水利合作,維護用水安全

通過數據模型、數字孿生等技術手段分析可量化的實際效果,有效提前預警極端天氣水災害;建立閩粵兩省水務大數據中心,通過“信息互通、機制聯通、文化融通、產業串通”的跨省治水新模式,提高水利監管和水資源科學調度能力;形成閩粵一體化洪水蓄泄格局,優化防洪格局、加快防洪控制性水庫建設、加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推進跨省區域水網重大工程建設,平衡兩省水資源時空分布,進一步增強兩省水資源調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戰略儲備能力;針對兩省人口密集型城市對用水量的需求,堅持開源和節流并舉,以天然水系為基礎,以人工渠系為補充,將城市間水網調度互聯互通,打通廣東、福建跨流域水資源配置通道,提升區域水網動力。

(四)優化產業布局,延伸科創走廊

堅持強鏈補鏈,加強科創走廊區域基礎性科技保障能力、原創性科技的引領能力和體系化科技的支撐能力,把握科技創新的市場規律,明確市場在科技創新方向和路線選擇、創新要素價格確定及創新要素優化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有效促進科技創新主方向與區域發展重大戰略需求相結合;持續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加快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充分發揮政府作為政策激勵者及制度保障者的作用。協同共建科技創新的新生態,形成以企業為核心,以市場價值為導向,以政府戰略規劃為引導,以學研機構為依托,以“科技—經濟—科技”有效循環為演化動力的新生態;在福州都市圈發展大框架、大格局,福廈泉科創走廊建設大共識的背景下,科創走廊提升規劃分為兩步,一是布局建設科技創新走廊,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福州、廈門、泉州3 個國家創新型城市為主體,輻射帶動全省創新發展。二是培育跨區域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平臺,共建一批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和綜合性檢驗檢測平臺;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協同攻關重大裝備、關鍵環節,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共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產品國產化,形成一批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原創性成果,形成多個復合發展的產業創新生態圈。

(五)內強外輔兼顧,探索對臺合作新模式

時刻關注臺灣大陸經貿政策變化,增加福建產業受惠幅度,促進閩臺經濟深度融合;發揮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強化對臺載體建設,積極探索雙向投資貿易合作新模式;加強與上海、合肥、南京、杭州、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等科技創新型大城市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科技創新成果,推動福建產業轉型升級;利用福建的區位優勢和國家建設東南沿海經濟帶的戰略契機,聯動長三角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成為長三角城市群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橋頭堡和紐帶,加強粵閩浙沿海城市群與兩大城市群之間的分工與協作,讓福建充分融入東南沿海經濟帶的建設中來。

猜你喜歡
福建
福建料理
福建工程學院
福建黨史上的今天(十月)
福建黨史上的今天(七月)
那個夢
福建老年大學之歌
福建藝術戰“疫”
福建每個村(居)將配備1名“兒童主任”
福建醫改新在哪?
2013款福建奔馳VIANO車故障2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