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關于思政課教學地位的幾點新思考

2023-02-24 12:57任曉偉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23年12期
關鍵詞:強國馬克思主義思政

任曉偉

(西藏民族大學,陜西 咸陽 712082)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建成教育強國作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內容進行戰略安排和部署,并把建成教育強國列入我國到2035 年要實現的總體發展目標。建設教育強國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總的要求和任務。建設教育強國的過程,既涉及我國教育要素的重大變革,也涉及教育發展方式、教育結構和教育評價方式的創造性轉型,是在重塑教育中提高我國教育水平和“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1]的過程。在我國教育強國建設所關涉的各個方面的要求、變革和創新中,思政課教學建設是一個重要方面。教育強國建設任務對思政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盵2]這一重要論述奠定了思政課教學在教育強國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理論基礎。思政課教學既有在教學內容上的一般性和規范性,又有對不同階段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適應性和契合性。教育強國建設的根本任務,說到底,也是培養人的問題。2023 年5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盵3]因此,科學認識和把握“關鍵課程”與“核心課題”的關系,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中一個重大范疇。必須充分認識思政課建設在我國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把握并積極塑造思政課教學適應教育強國建設的契合點,不斷加強思政課教學改革發展,以高水平思政課建設助力新時代中國教育強國建設。

一、通過科學培養學生的價值觀,積極推動解決教育強國建設的核心課題

在世界教育史上,有兩條公認的重要經驗。一條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價值觀的教育,通過教育來有效地維持一個國家的價值體系和主導性價值觀念的穩定和發展。無論是中國儒家典籍《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還是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說的“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的教育不過是純粹的教學技術”[4],強調的都是教育和價值觀塑造的關系問題。另一條是世界上的教育強國都是能夠在特定價值觀教育的基礎上有效實現自身人才培養目標的國家,從而保證國家發展事業在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都有充足的可靠的人才支持。在這個意義上確實可以說,“教育是一種武器”[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和教育強國建設深刻彰顯了世界教育史上的這兩條重要經驗。

教育強國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到新時代新征程這個階段上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對統一的科學價值觀教育的迫切需要,使價值觀教育必然性地構成了教育強國建設的核心課題。我們必須要看到,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我國青少年凝心鑄魂的價值觀教育面臨著嚴峻挑戰。世界范圍內不確定性因素的不斷增長,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以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較量,使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的環境不斷復雜化,以歷史虛無主義為主的錯誤價值觀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依然不容忽視。思政課教學對教育強國建設必然性的適應,從根本上來說是要科學培養學生的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斑@是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必須把握的大是大非問題,沒有什么可隱晦、可商榷、可含糊的?!盵6]這就非常清楚地表明,教育強國之強,根本上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能力之強,而首要的是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制度需求、時代需求、發展需求培養學生的科學價值觀。只有這個問題不斷得到正確認識和解決,才能使“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強國建設的核心課題得到科學實踐。

思政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中的重要課程組成部分,承擔著根據不同學段學生成長實際集中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價值塑造和健康情感培養的重要教育責任,是推動解決教育強國建設核心課題不可替代的重要教育力量,也是我國自主性人才培養的顯著特色。著眼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思政課貫通我國各級各類教育過程,其最主要的教育目標是在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教育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價值培養,特別是要實現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課程價值效能。從內涵上看,思政課教學所傳播的價值融合了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的正確理解,對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正確把握,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探索和歷史成就的正確認識,以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自信等,既是知識和價值的高度統一,也是從知識教育到價值觀的躍升和抽象。這些基本內容既體現和傳導了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建設要求,又具有激勵人生的強烈價值導向。如果說“教育通過個人的存在而使個人進行對整體的認識”[7],那么在我國教育體系和學校課程體系中,思政課所努力推動實現的科學價值教育則是實現學生從個體走向整體、實現個體與整體統一、推動學生在不斷反思和實踐錘煉中樹牢對國家和民族責任意識的基本教育動力。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辦好思政課,是我非常關心的一件事”“教育工作別的方面我也強調,但思政課建設我必須更多強調”[8]。這鮮明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對我國教育強國建設整體性思考和謀劃的背景下關于思政課的課程價值和課程效能的深刻認識。

科學的價值觀教育是思政課教學能夠積極推動解決教育強國核心課題的重要力量。十月革命后,列寧在講到國家教育戰線承擔的任務時說:“我們的任務在于牢牢保持無產階級的革命意識,并且不僅一般地而且具體地培養它的優秀分子?!盵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中思政課教學所履行的正是列寧所說的以“無產階級的革命意識”培養為主要任務的政治職能和課程效能。思政課教學聚焦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要回答的是人生與社會發展中具有方向性、根本性的大問題,[10]這與社會主義教育強國要解決的“核心課題”具有性質和目標上的一致性。因此,建設教育強國必須要把握好并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學在價值觀教育上的作用,堅定不移地“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11]。為此,思政課教學要牢牢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為主線,深化對新時代思政課教學新布局的規律性認識,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向馬克思主義基本道理和馬克思主義科學價值觀轉化,構建體現新時代青年價值觀養成的科學教育方法,以科學價值觀教育為統領推動知識教育和價值教育的統一。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學校是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陣地。建設教育強國的過程必然是一個意識形態斗爭的過程,是在新的條件下與各種敵對勢力爭奪青少年的斗爭,在這種斗爭中去推動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問題;反過來說,這又要求必須更加堅定地辦好思政課,守好科學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堅持圍繞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深化對思政課建設規律的認識,不斷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和建設水平,在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上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

二、通過涵養學生的大局意識,促進教育強國建設進程中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培育

大局意識就是從事物發展大的方面、從整體性和系統性的高度來認識事物以及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認識自己個體生命價值所形成的具有方法論意義的意識和觀念。①這種意識和觀念,在生活中有時被稱作“大氣”“格局”“情懷”,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性內容和檢驗人才培養能力的重要尺度。建設教育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推動人類文明新形態構建的重要基礎。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對學生大局意識的培養,促使學生能夠在整體中認識具體和把握個體,涵養鮮明的類意識和類本質,這是培育學生理性、平和、健康心態的基礎性要求,對源源不斷培養一流人才有著重要的持續的支撐作用。

在習近平關于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論述中,強調大局意識始終是一個顯著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盵12]這是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從國家、民族、人民事業發展的大局觀來認識和把握對教育形成的科學認識;同時又要求把體現這種大局意識的國家、民族、人民等要素融入人才培養的過程,貫通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教書育人和學生成長,有效轉化為學生的思維認識,涵養學生的大局意識。培養學生的大局意識需要教育的整體力量協同推動實現。在這一過程中,思政課教學是這一整體力量構成的重要部分,是習近平關于思政課建設重要論述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形勢下,辦好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要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盵13]推進思政課建設的大局意識與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的大局意識本質上是一致的,表明要從大處著眼來認識當代中國的教育發展和把握新時代思政課建設的重大意義。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時代發展以及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道路上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特點,培養我國青少年的大局觀尤為重要和緊迫,這也是思政課教學積極適應教育強國建設的一個重要契合點,對青少年的成長也具有極強的針對性。人們經常用“精致的個人主義”來歸結當前階段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的成因,這客觀上表明在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著重眼前輕長遠、重自身感受體驗輕社會奉獻、重腳踏實地輕仰望星空的思想特征,這一點是不容忽視的。

大局意識是貫穿思政課教學內容的一條主線索。馬克思主義所闡述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的發展,是涵養學生大局意識的世界觀基礎;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是涵養學生大局意識的歷史基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波瀾壯闊的理論畫卷和理論成就,是涵養學生大局意識的理論基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的戰略性思考,是涵養學生大局意識的時代基礎;從社會與個人關系的大視角展開的品德教育,則是涵養學生大局意識的道德基礎。思政課教學內容中體現的這種大局觀,通過教育教學持續轉化為學生對事物長遠發展的認識能力,引導學生不斷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時代責任,從而根據學生的成長階段和成長規律不斷構筑和拓展學生的意義世界。

從教育強國建設的視角來看,發揮思政課所蘊含的培養學生大局意識的作用,是推動解決教育強國核心課題的重要教育力量。加強思政課教學中這種大局意識的培養,厚植青年學生深厚家國情懷和人類解放意識,對在整體上思考和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具有重要認識屬性和實踐屬性的意義,能夠感召和引領億萬青年學生找準個人成長的“小我”和民族、國家、人類的“大我”的結合點,投入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文明新形態構建的偉大事業,做到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期望的那樣,“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讓青春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為人類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14],從而以育人之強彰顯教育之強,以教育之強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

三、通過滲透性引導學生的創新精神,助力教育強國建設進程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在新時代新發展階段,科技創新特別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具有本質性意義的戰略關鍵。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這一重大論斷表明,“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要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15]。把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和部署,是新時代我們黨從建設科技強國對人才的戰略需求這個視角出發,對領導教育發展規律的新總結和新把握,在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史和中國共產黨教育工作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三者相統一的邏輯非常清晰,就是要通過高質量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通過創新性人才來推進科技發展,解決制約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瓶頸性問題,擺脫在關鍵核心科技領域中受制于人的狀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梢哉f,這三者是彼此貫通,一強俱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16]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思政課教學不是旁觀者、無關者,而是參與者、助力者,同樣起著重要的課程作用和教育作用。從形式上看,思政課屬于哲學社會科學范疇中的理論教育和理論學習,創新型人才培養和科學教育則主要是自然科學范疇中的教育教學,表面上二者之間的關聯性并不大,但實質上,思政課的教學與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培養存在著重要的內在關系,教育、科技、人才的一體化發展既離不開自然科學的創新,也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把創新教育貫穿教育活動全過程?!盵17]可以說,思政課教學構成了學校教育中全過程貫穿創新教育的重要環節。在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的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世界創新版圖和產業格局的背景下,思政課教學在適應時代發展新形勢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對學生創新精神的滲透性培育,助力學生創新精神的養成。

青少年對事物的研究興趣是一個民族創新精神的重要源泉。促進這種興趣持續穩定并導向具體的領域聚向、聚焦發展,是教育承載的重要任務。與其他課程教育一樣,思政課教學在青少年創新精神內涵育人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目前關于思政課教學建設的研究對這一點討論不多,關注也不多。但在教育強國建設的背景下思考思政課教學的作用時,必須要把推動學生創新精神作為思政課教學建設的重要目標來抓好。從思政課教學內容來看,實現這一目標也是可能的。思政課中蘊含著豐富的開展創新精神教育的教學資源,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本身是人類在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理論等知識領域中創新的產物,也是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階級斗爭實踐創新的產物,以理論和實踐的科學性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進行科學發現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恩格斯在評價馬克思的科學貢獻時曾說過,“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18]因此,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總結和弘揚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科學創新經驗和科學創新精神的過程。第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就是不斷進行創新的歷史。以農村為中心、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以和平贖買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革命道路以及改革開放以來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都是對歷史的巨大創新實踐,是人類歷史上的巨大歷史創新、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文明新形態正是這一巨大創新的結果。引導學生樹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過程,也是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教育和培育的過程。第三,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是理論創新和理論創造的結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兩個結合’本身就是創新,同時又開啟了廣闊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空間”[19]。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一方面創造性地在中國運用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面又把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經驗進行總結和概括,把中國共產黨創新經驗中具有普遍性的因素上升到馬克思主義的原理性高度進行理論上的新創造。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思政課教學是一個廣闊的開展創新教育的重要平臺,是思政課適應教育強國建設的一個重要契合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當今世界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教育競爭。要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更加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培育?!盵20]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中的創新與自然科學領域中的創新在精神實質上是高度統一的。運用好思政課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創新教育資源,對在激烈的世界教育、科學和人才競爭中厚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文化的人文基礎、彰顯中國自主人才培養體系顯著制度優勢、加快創新型人才培養、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具有重要意義。

四、通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為教育強國建設進程中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巨大青春力量

進入新時代以來,在接續探索歷史的基礎上,中國式現代化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越來越清晰地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場巨大的文化創新,是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過程。這就必然決定著教育強國建設要成為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建設文化強國和彰顯中國共產黨文化主體性的重要內容,也必然要成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教育是屬人的活動,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構成了教育過程的重要方面。儒家《禮記·學記》中講教育的重要性時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其實強調的就是文化問題或者說“以文化人”的問題。從文化傳承發展和現代新文明構筑的高度來認識教育的重要性,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教育事業發展和建設教育強國一以貫之的歷史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談到學校的文化教育問題時指出:“學校具有集中式、系統化、持續性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獨特優勢,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固本鑄魂的基礎工程,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盵21]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盵22]這些都是從文化傳承發展和文化創新的大角度形成的重要認識,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教育和文化內在統一性的科學認識,既表明了教育的兩個基礎性作用,即“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基礎在教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基礎在教育”[23],又表明了思政課教學涵養學生文化素養的必然性和現實緊迫性。在教育強國建設中,我們必須重視思政課程教學所具有的這種獨特的文化功能,以及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2019 年8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把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作為統籌推進思政課課程內容建設的一個工作重點明確提了出來。

從具體教學實踐看,無論是在認識上還是在實踐中,對思政課教學中文化功能的挖掘總體上都很薄弱。但是,在教育強國建設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加強對思政課教學文化功能的認識和挖掘。同時,加強思政課教學的文化功能建設,能夠進一步加強和健全學校開展文化教育的平臺建設,推動形成集中性文化教育的教學新格局。思政課教學內容上的文化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集中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文化和文化發展的基本觀點,加強對這些基本觀點的教學,能夠使學生在歷史和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形成對文化問題的科學理解。二是集中體現了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力量。文化問題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一個相對獨立的問題,又是貫穿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的一個基本問題。黨在不同時期、不同發展階段的理論創新成果,本身就是特定文化創新形態,具有鮮明文化性質和深刻文化內涵。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創立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這一重大論斷表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科學形態和文化形態的融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基本規律,也是思政課教學中的基本主線。從這個意義上說,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本身就是一個大的文化形態和文化場域,在深層次上也是一個文化教育的過程。三是集中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思想和理想教育思想,這些思想既包含在專門性的品德類課程中,又滲透在其他課程的理論教育中,彰顯著用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與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相結合形成的道德精華滋養學生德性成長的鮮明教學特點。道德是文化和文明的內在支撐,強化道德的教育從根本上來說也是對文化教育的強化。思政課的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內容建設所具有的文化屬性和文化功能,客觀上決定了學校教育中的思政課是對學生集中進行文化教育和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武裝的教學平臺,是集中進行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共產黨文化主體性教育的教學領域。通過發揮在文化傳承發展中的作用,思政課教學在建設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新征程上將以新的育人成效不斷證實作為立德對人“關鍵課程”的課程效能。在以“兩個結合”為主線的思政課教學中不斷成長起來的新時代好青年,無疑是推動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和文化強國建設的巨大青春力量。

人才培養能力是教育的核心競爭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中,思政課教學是展現這一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領域。通過不同學段上的具有連續性和發展性的思政課教學,對學生的價值觀、大局意識、創新精神和文化素養進行整體建構和有序培育,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基礎性工程。這一點無論是從政治上看還是從我國教育本身來看,都是教育強國建設中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大問題。當然,上面所分析的思政課教學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作用,主要還是基于理論的應然性。把這種理論上的應然性不斷轉化為實踐中的實然性,是思政課改革和發展中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重大挑戰。要在重視和加強的基礎上不斷去適應教育強國的新要求,努力把思政課辦得更好,思政課教師是關鍵性因素。任何教育理念、教育方針政策和教育發展戰略,最終都是要依靠教師去組織、實施和完成。發揮思政課教學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從根本上也要依靠廣大思政課教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教師的歷史視野中,要有5000 多年中華文明史,要有500 多年世界社會主義史,要有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 多年斗爭史,要有中國共產黨近100 年的奮斗史,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70 年的發展史,要有改革開放40 多年的實踐史,要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24]。這是對新時代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提出的戰略性要求,也為思政課教師指明了在教育強國建設中建功立業的戰略方向。把握好教育強國建設的時代邏輯,以更強的自覺性擔負起思政課教師的使命任務,以更強的主動性鉆研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法,特別是以更強的系統性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才能科學認識和把握“關鍵課程”與“核心課題”的關系并在教育強國建設征程上發揮好思政課教學應有的保障作用。

注釋:

①關于這一問題,可參考任曉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生命價值教育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本書集中探索了思政課教學在推動學生生命價值觀塑造中的作用和路徑問題。

猜你喜歡
強國馬克思主義思政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思政課“需求側”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強國有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