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燃當代中國紅綠彩藝術的“火種”

2023-02-26 15:31張學龍
上海工藝美術 2023年4期
關鍵詞:紅綠火種陶瓷

張學龍

The training path way of this project is proposed with the premise of enhancing students' overall literacy. In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red-green glaze art, the goal is set as "locking the core, exploring boundaries." While inheriting the essence of red-green glaze art, the project seeks infinite possibilities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Simultaneously, based on this premise and goal, an attempt is made to explore a path that is distinct from the traditional academic teaching model and differs from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to ceramic art heritage. The objective is to establish a modern training model and path way for red-green glaze art that integrates advantageous resources nationwide.

國家藝術基金是繁榮藝術創作、打造和推廣精品力作、培養藝術人才、推進國家藝術事業健康發展的公益性基金。朱樂耕教授及其團隊經過一年的申請和籌備工作,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紅綠彩藝術創新設計人才培訓”順利立項。這是中國藝術研究院首次承擔紅綠彩藝術人才培訓項目,也是國內首次舉辦面向社會公開招收紅綠彩學員的人才培訓項目。2023年7月10日至8月29日,來自全國各地的30名學員先后在北京、長治、景德鎮完成了集中授課環節。項目共邀請了30余位專家學者授課,其中包括傳統紅綠彩理論研究的學者,知名國畫、篆刻藝術家,具有創新和探索精神的陶瓷設計師、陶藝家等。此次紅綠彩藝術創新設計人才培訓,對未來紅綠彩藝術創作與技藝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紅綠彩藝術是中國陶瓷彩繪的發展源頭。宋金時期以來,隨著朝代的更迭和社會風尚的變化,紅綠彩藝術先后經歷了多次興衰的歷程,但這種以紅綠二色為主要表現形式的藝術從未在陶瓷彩繪中消失,并且這種簡練的一色帶多色的藝術形式,不僅直接影響了中國陶瓷彩繪的發展,還成為明代中期以來海上貿易的暢銷產品。東亞、東南亞等地深受紅綠彩裝飾特色的影響,特別是日本,至今民眾仍有日常使用紅綠彩瓷器的習慣。然而,目前在中國的仿古和工藝美術領域對紅綠彩藝術的關注度卻不高,陶瓷藝術設計師、陶藝家群體也鮮少關注紅綠彩藝術。長此以往,紅綠彩藝術可能面臨產品絕跡和技藝失傳的問題,而這無疑也將使其理論研究陷入僵局。在傳統文化復興和非遺保護的理念指導下,“紅綠彩藝術創新設計人才培訓”一方面著眼于不斷發掘、傳承紅綠彩瓷藝術,另一方面則希望通過融入當代中國藝術理論,使紅綠彩藝術介入到當代的藝術、設計學科的教育、實踐和理論研究范疇中,以不斷拓寬紅綠彩藝術的發展邊界。

本項目培訓路徑擬以提升學員的綜合素養為前提,在紅綠彩藝術的創新設計方面以“鎖住核心、探索邊界”為目標,在傳承紅綠彩藝術精華的同時,探尋其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同時,在此前提和目標的基礎上,試圖探索一條既區別于學院式教學,又與傳統陶瓷技藝傳承方式不同的路徑,建立一個整合全國優勢資源的紅綠彩藝術現代培訓模式和培訓路徑。該模式將為學員提供多樣化、整體化、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全面落實紅綠彩繪制工藝的傳承與創新工作,并引進交叉學科的理論,提升學員對紅綠彩藝術的理解力、創造力。此次培訓共分為5個單元。

一、提高藝術史和藝術理論修養

本單元重視紅綠彩藝術理論體系的建構,并將紅綠彩藝術理論放置于宏觀的交叉學科的研究之中。周慶富院長通過分析表現時代精神的經典文藝作品案例,探討了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過程中,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方李莉研究員以藝術人類學的視角,重新審視了中國陶瓷史的演變與發展,并通過人類學中的“異文化”和“他者”這兩個關鍵詞引申出了不同文明間,因思想意識系統、社會系統、技術系統、自然系統、信息系統等因素而形成的不同的美學思想的討論;朱陽教授在對比中西方哲學的基礎上提出了生活樣式美學的概念,他認為設計體現了特定的生活樣式和生活方式。當今時代我們進入了一種新的生活空間,探索新時代生活樣式美學,引領時代美學風格是當代設計的重要課題之一;耿東升研究員、江建新研究館員和龐洪奇會長依據豐富的史料,對紅綠彩藝術進行了細致的講解,并針對紅綠彩瓷的起源、工藝、窯口等問題展開了相關討論。本單元課程從傳統出發,并將傳統脈絡與當代藝術理論進行聯通,即用當代藝術理論的研究視角去重新審視歷史與傳統的價值與意義,深入挖掘紅綠彩藝術的文化內涵,使之建立新的發展方向,以適應時代的更迭與需求。

二、拓展對其他藝術形式的了解

本單元的授課專家在中國畫、書法、篆刻等中國傳統藝術領域卓有建樹,同時這些專家也在實踐中形成了系統的創作方法和創作主張。以上提及的幾類傳統藝術形式都與紅綠彩藝術有著密切的關聯,即皆用線條來表現藝術、升華藝術。其中,范曾教授著重探討了中國繪畫為什么是哲學的,是詩性的,是書法的相關問題,并從文字的表意和表音特性探討了中西方繪畫的不同表現方法與精神內涵,同時對藝術創作應如何傳承與創新等問題也展開了相關討論;張立辰教授、何家英教授皆強調了線條在藝術表現中的重要性,并探討了傳統文化與個人藝術創作及當代藝術的關系;楊濤研究員、魏杰研究員分別從書法和篆刻這兩種藝術形式分析了線的韻律與結構、古意與神韻、氣韻與風貌等特點,并剖析了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劉波教授講解了墓室壁畫、卷軸繪畫、石刻造像等古代經典作品,并通過不同角度對線的審美和表現做了細致的分析。紅綠彩藝術的裝飾特點既體現在紅、綠兩色中,同時也蘊藏在線條的轉與折中,因此,對線條的理解與表現是極為重要的。本單元的授課,著重對中國傳統藝術不同形式的線條進行剖析,并探討這些線條所蘊含的深層次的意義,以全面提升學員對線條的理解與認識。

三、分析經典案例啟發創作

陶瓷藝術領域所涉及的種類十分豐富,如陶瓷雕塑、現代陶藝、陶瓷繪畫、紫砂、陶瓷產品設計、環境陶藝等,本單元的專家均為陶瓷藝術領域的知名藝術家、設計師,他們成功拓展了陶瓷藝術的表現形式和應用的可能性。呂品昌教授、寧鋼教授、鄒曉松教授、戴玉祥教授從個人的創作經歷入手,闡述了傳統文化與當代陶瓷的關系,同時也探討了如何傳承紅綠彩藝術、發展紅綠彩藝術等相關問題;何炳欽教授、邱耿鈺教授分別從紅綠彩瓷的功能和民間陶瓷的角度探討了紅綠彩藝術的特點,并啟發學員從日用陶瓷、民間陶瓷中吸收養分,進行探索和創新;張亞林教授、高振宇研究員皆認為紅綠彩藝術創作應回歸到色彩的基本概念中,要經營好面與線的關系、紅與綠的對比,同時應借鑒、學習民間青花和當代陶瓷繪畫中的經典作品,以創作出豐富的、充滿活力的作品;余建峰教授通過列舉陶瓷藝術應用于建筑和公共空間中的典型案例,說明在當代社會,紅綠彩藝術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劉曉玉教授結合個人日本留學經歷與在英國陶藝家巴納德·里奇工作室的創作學習經歷,詳細介紹了日本和歐洲的具有代表性的陶藝家的作品。本單元的課程意在通過分析不同形式的陶瓷藝術來豐富紅綠彩藝術創作,這些經典案例能夠強化學員本領域的知識結構,同時使學員掌握線條、造型、功能、筆法、空間等創作要素,在多維語境下啟發紅綠彩藝術創作。

四、通過藝術考察追本溯源

藝術考察是對理論課程的補充與擴展,此環節主要通過對博物館及紅綠彩瓷生產地進行實地調研,使學員系統地了解紅綠彩藝術的發展脈絡,同時使紅綠彩藝術遺存,如窯址、礦坑、瓷片等成為學員可觸、可觀、可臨的學習內容。在北京藝術考察階段,呂成龍研究館員帶領學員參觀了故宮博物院武英殿新陶瓷館,并結合展品深入細致地分析和講解了新館目前正在展出的10個主題展覽;山西省長治市考察階段,在李建平董事長和李保宏局長的安排下,朱樂耕教授和團隊成員張學龍、張晴、許鵬飛帶領學員參觀了紅綠彩村、長治八義窯紅綠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八義窯紅綠彩博物館、紅綠彩材料礦區、生產窯址、觀音堂、長治堆錦博物館、潞安府衙、千佛寺等地。借此次考察,學員臨摹了大量珍貴的宋金紅綠彩作品,同時學員還利用當地所產瓷胎,在承續傳統的基礎上,創作了具有個人風格的紅綠彩作品;景德鎮考察階段,學員首先參觀了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并在朱樂耕教授的講解中了解了景德鎮陶瓷的燒造歷史和文脈。此外,學員還前往作坊參觀了瓷胎成型、上釉、燒制等制瓷流程,為后續紅綠彩藝術創作奠定了理論與實踐基礎。

五、引導學員充分發揮創作表現力

本單元邀請的授課專家大多是具有豐富陶瓷藝術創作經驗的藝術家,同時在紅綠彩藝術創作方面也積累了一定經驗。在授課中,專家們能夠從理論與實踐的層面,指導學員進行繪畫練習和設計創作,并在引導學員尋找個人創作方向的同時,切實解決學員在創作過程中所面臨的技藝和觀念問題。其中,朱樂耕教授將他繪制的多幅十六米長卷進行了展示,并通過長卷探討了紅綠彩筆法的特點和規律,同時詳細講解了如何提煉、運用紅綠彩筆法,此外,朱樂耕教授還根據學員的創作風格與特點,逐一為學員修改了方案,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朱建安老師為學員示范了民間青花和紅綠彩的繪制技法,講解了民間陶瓷繪畫工藝特征和藝術風格,并鼓勵學員大膽嘗試,勇于創作出具有個人風格的紅綠彩作品;吳白雨教授、楊冰教授分別為學員示范了云南民間青花的典型繪畫技法和青花沒骨技法,并在相關理論教學中分享了他們長期積累的創作經驗與心得;李磊穎教授、喻宏教授、王清麗教授在案例分析中強調了紅綠彩繪畫的協調之美,同時結合自身藝術創作經歷,在指導學員創作的過程中分別提出了獨特的創作思路與方法,為學員的方案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張學龍博士則認為紅綠彩藝術的創新不應只停留在繪畫的層面,也應參照產品設計的思路,將圖案、造型、色彩產品化,提高紅綠彩藝術的實用性和應用性;此外,黃文芝先生還為學員講解并示范了不同器型的拉坯方法,并細致地說明了拉坯時的注意事項,為學員后續的造型設計奠定了基礎。本單元設置的目的是將前期所學理論進行切實轉化,既注重將理論落實到實踐之中,并在實踐中強化理論的指導作用,從而使課程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同時在專家與學員的不斷交流與探討中,全面提升學員對紅綠彩藝術的感知力與創作能力。

以上五個單元既包含了理論、視野、方法、行動和方向,在時間安排上也具有承起關系,并在相互關聯、互相作用中形成了一個新的知識架構與實踐體系。項目主持人朱樂耕教授將整個培訓過程概括為“問道之旅”“尋源之旅”和“創作之旅”,這三個階段也是對培訓模式和培訓路徑的總結。此項目為期50天,在培訓過程中,30位學員共撰寫了40余篇課程總結文章,集中創作了100余件紅綠彩創新作品,其中涵括了日用器皿、雕塑、瓷板、裝置、壁畫等藝術形式,這些作品在承續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在不斷拓展紅綠彩藝術的創作邊界。朱樂耕教授曾在開班儀式中說:“這次培訓不只是培養創作型人才,還培養研究型和教育型人才,所以這次培訓的目的是點燃當代中國紅綠彩藝術的‘火種,參與此次培訓項目的大部分學員來自高校,希望學員們能把這個‘火種帶到他們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中,讓紅綠彩藝術紅火地發展起來,也讓此次培訓作為中國紅綠彩藝術發展的新起點?!闭缰鞓犯淌谒f,中國紅綠彩藝術需要一個新的發展契機,而此次培訓正是秉承著這一理念,通過豐富的教學形式與內容,持續挖掘紅綠彩藝術的精華,并在不斷拓展其藝術形式的同時,使紅綠彩藝術以新的面貌重新回歸日常與生活,實現紅綠彩藝術的全面復興。

猜你喜歡
紅綠火種陶瓷
夏義兵
火種
初春
河南紅綠辣椒種業有限公司
點燃火種的地方
載歌載舞話陶瓷——瓷之舞
紅綠交輝映紫山
陶瓷藝術作品
火種,離我遠一點
德化陶瓷 閩中精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