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技術下屏幕的重構

2023-02-26 17:16盧晨
上海工藝美術 2023年4期
關鍵詞:媒介數字藝術

盧晨

Screen is a typical media feature in Jeffrey Shaw's works.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as a clue,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gital landscapes created through the medium of screens and human beings in Jeffrey Shaw's video installations. At the same time, it peeps into the impact of the ite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new media art works in the decades of rapi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numerates Jeffrey Shaws video installations from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focusing on the new interpretation of art, technology, and heritage by digital technology in an increasingly pervasive screen culture.

屏幕是邵志飛的作品中典型的媒介特征。文章以數字技術的發展為線索,分析邵志飛影像裝置中以屏幕為媒介創造的數字景觀與人之間的關系,同時窺探出在科技迅速發展的幾十年中,數字技術的迭代對新媒體藝術作品產生的影響。文章列舉邵志飛不同時期的影像裝置,重點審視數字技術在日益普遍的屏幕文化下對藝術、科技與文物遺產的全新闡釋。

一、引言

屏幕,作為現代化科技的標志充斥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布萊恩·科再奇(Brian M. Krzanich)說:“我們正處于一個轉變的過程中,從一個由屏幕和設備構成的世界,到一個沉浸式體驗的世界?!拔覀兺ㄟ^屏幕與他人產生連結,我們依賴屏幕認知被圖像化的世界。而由屏幕集合符號性圖像、提煉性文字、碎片化聲音形成的虛擬世界,正在多樣地、互動地、快速地反射出大數據時代下現實世界的社會變革。也正是因為屏幕這種扁平化與直播化的傳播方式、呈現方式和再現方式,啟發了一代代新媒體藝術家的創作。

邵志飛(Jeffrey Shaw)作為來自于墨爾本的視覺藝術家,是新媒體藝術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F如今談論未來已成為當下最熱話題時,數字技術與屏幕媒介的發展也滲透到了藝術領域。但在“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概念出現之前,邵志飛就已經開始探索虛擬數字技術與現實的交界?;仡櫳壑撅w的作品可以發現,屏幕媒介隨著科技的進步一直在影響著他的作品形式,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他也在提出技術反思,質疑由技術崇拜所構建的社會形態。

二、數字技術引導下屏幕邊界的延伸

邵志飛的作品是多元化、跨學科的,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集結了工程技術、計算機、編曲等各項媒介。同時他認為,藝術需要以積極的行動介入社會中,將藝術富有價值就是將人放在當下的語境中。因此,他希望將藝術的想象空間與觀眾所身處的真實世界聯系在一起,不斷嘗試打破創作的邊界,設法讓觀眾更積極主動地參與藝術體驗,成為作品的共同創作者和表演者。屏幕憑借其直觀、交互的媒介特性,同時利用虛擬數字化技術不斷突破藝術作品的傳統形態,打破虛擬與現實的邊界。

2.1 打破傳統屏幕媒介的“延展電影”

20世紀60年代,電影、半導體、陰極管等新媒體被廣泛運用,各類相關技術也逐漸走向成熟。新媒體領域在全球都激發起了對技術潛力探索的好奇心,許多藝術家們從屏幕媒介中找到了挖掘點和突破口?!把诱闺娪啊保╡xpanded cinema)屬于當時比較激進的幾個藝術流派其中之一。邵志飛對“延展電影”的理解是改革電影,如何讓觀眾從單一、被動地觀看行為中解放,讓觀眾與屏幕間的關系被重構。因此,1967年,邵志飛完成了兩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電影電影》(Movie-Movie)(圖1)和《物體影院》(Corpo-cinema)。這兩部作品都是配合表演將膠片、幻燈片和燈光效果投射到半透充氣模型之上以挑戰平面屏幕的極限。邵志飛用這種方式將傳統的平面電影屏幕轉變為三維動態和建筑可視化空間。多個投影表面使圖像能夠以多層方式呈現,將表演者和觀眾成為電影奇觀的一部分。通過這種方式,觀看電影的沉浸式空間、觀眾觀看的臨場反應、氣動建筑的形狀變化、投影圖像的移動變形,這些新語境重新打破了傳統“屏幕”媒介并構建了新的觀看方式,這些作品也為其未來的新媒體藝術創作打下了形式基礎。

2.2 計算機技術引領的屏幕創新

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逐漸成熟并走進大眾生活,邵志飛基于計算機媒介進行作品創新,試圖探尋新媒體究竟如何啟發眾人。1990年代,邵志飛作為德國藝術與媒體中心(Zentrum für Kunst und Medien, 簡稱ZKM)的創始人之一,給當時的新媒體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個平臺,讓科員技術人員與藝術家們一起參與媒體藝術作品的創作。這一時期,邵志飛把他的作品定位為對“虛擬空間模式”的探索。什么是“虛擬空間”?對邵志飛和同時期其他藝術家來說,“虛擬空間”主要指以屏幕展現可導航的3D視覺環境及實時同步透視再現。1989年,邵志飛完成了互動影像裝置《易讀城市》(The Legible City)(圖2)。這是一件由計算機技術生成影像的開創性互動藝術作品?;趯嶋H城市曼哈頓為藍本,用計算機生成的三維動畫文字完全取代了城市的現有建筑。影像中不同的詞語都是根據真實存在的現實空間測量得出,字母的排列、顏色、大小也是對應了現實建筑特征。觀眾通過控制自行車騎行的速度與方向“游歷”整座城市,在這些文字城市中穿行來完成一次閱讀之旅,選擇自己要走的路線就能創造出這些文字與文字間重新排列組合的意義。

《易讀城市》開創性地運用巨型屏幕打造出虛擬數字城市,結合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自行車作為操作界面,將現實世界中騎車的體力被無償地移植到虛擬環境中,在虛擬領域中創造出一種活動身體的動覺結合。邵志飛用抽象文字集成城市圖景,將現實物理空間在虛擬空間中再現,重構了人與屏幕間的具身性,讓虛擬與現實建立新型關系。列夫·馬諾維奇評價道,“通過這些映射,邵志飛強調了,或者用更準確的一個詞說,‘展現了新媒體與整個計算機時代最基本的問題之一,即虛擬與真實之間的關系?!?/p>

2.3 數字技術下沉浸式屏幕

隨著計算機圖像生成技術的逐漸成熟,觀看不再是一成不變的,讓觀眾能更自由、隨機地與當下環境產生連結,使得觀看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參與的樂趣。2006年,基于AVIE投影系統創作的交互式電影裝置《未來影院系統》(T_Visionarium II)(圖3),從傳統屏幕影院的線性模式轉變為全景沉浸式視覺空間,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觀影體驗。影像裝置收集了3萬多個澳大利亞數字電視節目視頻片段組成的大型數據庫,所有的數據都被按照不同的情緒、場景、動作進行標記。250個視頻片段以三維方式同時顯示并分布在AVIE圓形屏幕的四周。通過裝置中間特殊的界面,觀眾可以隨意選擇、重新排列和連接這些視頻片段,根據個人喜好創造性地將它們組合在一起。同時,觀眾的行動也被數據化處理,通過交互界面反饋到數據庫中與影像實時互動。在這個裝置藝術中,電影的敘事和語言形式成為裝置藝術的媒介內容,并在虛擬現實系統的輔助下,實現了與觀眾的直接互動和交流。

三、屏幕數字技術重構中華文化遺產

將數字技術引入博物館文化遺產的保護,其目的是用新科技重構數字敘事和數字美學。這項應用研究主要分為兩個領域:一是重建數字文化檔案,包括博物館館藏和文化地圖,二是重新展示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2009年開始,邵志飛以藝術家、策展人和學者的身份在香港工作與生活,這時期他不斷從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中汲取靈感,并創新性運用數字媒體技術表達他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見解。

3.1 數字文化遺產的新面貌

3.1.1 沉浸式觀看體驗

2012年邵志飛與敦煌研究院合作,將在敦煌莫高窟用激光掃描和超高分辨率攝影的圖像,用沉浸式觀影的不同方式創作了《凈土》(PureLand)系列作品?!秲敉粒鹤哌M敦煌莫高窟》(PureLand 360)是以敦煌莫高窟220洞窟為基礎創作的影像交互作品。裝置建立在邵志飛開發的AVIE交互系統中,以長達10米的環形屏幕構成。觀眾用虛擬手電筒的方式照亮畫作,身臨其境地進入石窟寺,以1:1的比例欣賞宏偉的佛教壁畫。不僅如此,邵志飛還設計了強大的虛擬放大鏡功能,觀眾通過可放大到全屏高度的三維鏡頭,以超高分辨力觀看畫作。作品通過動畫、三維建模、圖像重繪等概念設計重現了220洞窟敘事性的壁畫,增強了石窟的建筑和圖像表現力,為未來的數字保護、文化遺產闡釋和沉浸式博物館學提供了概念、技術和操作范例。

3.1.2 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

2012年增強現實作品《凈土AR》(PureLandAR)(圖4)是通過紅外線攝像頭追蹤圖像,由電腦通過WIFI直接把洞窟圖像傳輸到iPad上,再現虛擬生成的洞窟壁。通過移動手中的iPad屏幕,身臨其境般探索敦煌莫高窟內精美絕倫的壁畫。2015年《凈土VR》(PureLandUnwired)結合了頭戴式顯示器(Oculus Rift)和基于深度的攝像頭(Kinect2),與VR軟件(Unity)集成了一個無線方案,可在虛擬現實中實現全身沉浸式體驗?!秲敉痢废盗羞\用數字化技術讓觀眾以全新的沉浸式交互方式體驗藝術作品。同時《凈土》為文化遺產景觀的新策略做出了貢獻,豐富多樣的觀看方式詮釋了同一主題下不同的觀看體驗,人與屏幕間多樣化的交互方式也重新定義了數字文化遺產闡釋和具身博物館學的未來。

3.2 數字化博物館的新探索

數字時代背景下,屏幕為用戶提供良好視覺體驗的同時,激發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關注,既拉近了觀眾與藏品之間的距離,又拓展了文物的傳播渠道。2022年7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同公眾見面,除了914件珍貴的故宮文物展品以外,邀請了不同的新媒體藝術家以“古今對話”為題,以藝術與科技的融合讓傳統工藝文物與當下藝術文化進行對話與碰撞。邵志飛繼《凈土》項目之后,再次以五件互動多媒體作品表達了他對中華藝術文化的獨特視角。

3.2.1 數字技術重現歷史建筑與文化

影像裝置《龍顏鳳姿——清代帝后肖像》(The Hall of Imperial Longevity)(圖5)中出現的歷代肖像曾經是安放于紫禁城外的壽皇殿內。壽皇殿也是每年正月初一,皇帝會來參與祭祀祖先的地方。而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初二,會將帝后肖像懸掛在三面屏風之內供后人瞻仰。裝置以三屏幕、180度同屏投影技術重現歷史場景,讓參觀者從不同角度感受歷史。利用數字技術重現當時紫禁城的全景影像,特別是壽皇殿中進行祭祀儀式的場景。作品以歷代皇帝、皇后的畫像作為串聯,并以1:1的比例用虛擬影像還原壽皇殿的祭祀儀式,帶給觀眾置身其中的觀看體驗。

3.2.2 新媒體與文物間的對話

在邵志飛的互動裝置《郊原牧馬圖》(Engaging with Castiglione's Horses)(圖6)與《天馬行空》(Flying Mythological Horses)中,可以看到文物與相應的多媒體影像裝置相互穿插在展廳之內。無論是《天馬行空》中三匹飛馬以動畫形式,穿梭于四組懸掛在半空的屏幕之間,還是利用動態捕捉技術以真馬的形態,將郎世寧的《八駿圖》(Eight Steeds)中八匹駿馬的神態投射到十米寬的屏幕。這些經歷時間流轉保存下來的藝術珍品與數字技術生成的新媒體作品產生了有趣的對話,也正是利用新的數字技術進行數據收集,幫助觀眾更深入地重建歷史影像,欣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藝術佳作。

四、結論

在邵志飛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先進的科技對藝術作品形態的影響,也觀測到現如今科技熱議的當下,數字技術不斷延展觀看的可能性,人與屏幕的關系在不斷被重塑。無論是邵志飛以科技力量拓寬屏幕的界限,挑戰屏幕帶來的一次次感官實驗,還是以技術重塑數字文物,打破身體與時空的物理邊界引領大眾對文化遺產的新認知。邵志飛的作品一直在警惕科技對藝術與思想的捆綁,當人們對先進科技著迷于暢想的同時,他以作品向大眾提出思考,人們該如何審視科技,同時在充滿屏幕的世界中我們該如何自處。

參考文獻:

[1]Krzanich, B. Keynote Address[C]// CES 2014, 2014.

[2]西蒙·佩尼,段似膺.渴望虛擬空間:1990年代媒體藝術的技術想象[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4(3):104-120.

[3]孫瑋.媒介導航的數字化生存[J].國際新聞界,2021,43(11):6-22.

[4]高淑敏. 融媒時代:作為媒介的電影[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22.

[5]莎拉·肯德戴,尹倩.數字文化遺產中的具身化、纏繞性與沉浸式[J].文化藝術研究,2021,14(3):95-116.

[6]左緹竹.從傳統到數字化:博物館數字文創未來發展探討[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2,2(11):141-143.

猜你喜歡
媒介數字藝術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書,最優雅的媒介
紙的藝術
答數字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數字看G20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反思媒介呈現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象
爆笑街頭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