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東南苗族銀飾設計創新研究

2023-03-02 10:07重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余航羅曉歡
工業設計 2023年1期
關鍵詞:銀飾黔東南苗族

重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余航 羅曉歡

苗族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多分布于貴州、云南、湖南、重慶、廣西等地區,支系繁雜,人口眾多,共同形成了璀璨的苗族文化。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之一,苗族銀飾在黔東南地區的苗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非常特別的地位,其真實地反映出了當地苗族的民風民俗與審美情趣,是民族特征的重要展現。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乘著旅游業和互聯網興起所帶來的東風,黔東南苗族銀飾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但由于過度機械化、商業化等帶來的種種弊端也導致苗族銀飾的設計創新陷入了各式各樣的困境。傳統苗族銀飾也因為現代審美觀念的轉變和傳承的障礙而不斷衰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最重要的就是革新,要適應當下的現代生活,而不是上一代人做的是什么,下一代人就原封不動地照搬下來。如《周易》中所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1]?;诖?,文章從設計學的角度尋求讓黔東南苗族銀飾重獲生機的創新發展之路。通過文章的研究,讓傳統苗族銀飾設計在滿足現代年輕消費者的認知偏好和審美基礎上,構建起享譽海內外的優秀民族品牌,以期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性發展,在提高苗族銀飾銷售量的同時實現黔東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鄉村振興。

1 黔東南苗族銀飾發展的現實困境

1.1 銀飾工藝的表演化

社會學家費孝通在概括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時這樣論述到:“它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與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滅,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去你來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一體”[2]。因此,黔東南苗族銀飾不單純只是一個民族專有的藝術形態,它應該被推廣開來,不能局限于地方的文旅開發之中,成為表演化、儀式化的個體。位于貴州苗族聚居區的朗德上寨,隨著90 年代后經濟的逐漸開放,當地已成為黔東南著名的少數民族旅游文化景點。每當節假日的到來,當地人就會身著苗族的特色服裝、銀飾,早早地等待著游客,進行一波又一波的儀式表演。隨著從業人員的消失、技藝的表演化、儀式化,很多苗族村落都在自我圈養的文化身份中生長著。由于沒有博物館的精心保護以及現代人審美需求的轉變,失去了傳統文化支持的苗族銀飾很難再做到工藝和紋樣上的創新。同時又由于過度的商業化,面對著外來游客的大量涌入,大多數銀匠只對傳統紋樣題材進行簡單地復制,從而加快苗族銀飾的制作進度,但這就使得銀飾喪失了黔東南苗族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文化個性,由此也失去了在特定節日時佩戴的儀式與神圣感[3]。

1.2 傳統生成模式的制約

至今,在大多數的黔東南少數民族聚居區,如雷山縣、臺江縣等地的著名銀匠村,銀飾的生產模式依然是以傳統的自發性家庭散戶加工為主。資本難以集中,銀飾生產不易形成較大的規模,很多苗族銀飾的制作工坊難以樹立起自己的品牌,銀飾設計呈現出創新乏力。銀匠之間缺乏技藝的交流,造成很多銀飾圖案與相關的制作工序在師徒的代際之間傳播。除此之外,不同的銀飾加工作坊“各自為政”,欠缺有效的統一管理,產生了許多無序的競爭,這不僅導致了銀飾市場的混亂,也損壞了苗族銀飾的市場形象。這樣的個體化的被動經營生產模式很難與大規模的現代銀飾制作產業相競爭,由此阻礙了黔東南苗族銀飾的傳播與發展。

1.3 銀飾品牌形象的缺失

苗族銀飾的品牌缺失讓當地傳統的銀飾制作只能借殼于國內其他的首飾品牌進行銷售,從而使得銀飾經營而來的利潤大量流失;此外缺乏獨立的品牌形象也導致產品的附加值降低,年輕一代的銀匠沒有動力花費更多時間去提高銀飾的制作工藝,使得銀飾的技術逐漸退化[4]。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曾提出著名的“微笑曲線”理論,微笑曲線最低的部分便是加工與組裝制造,而翹起的兩端,一段是研發、設計與原料采購,另一端則是品牌營銷與銷售渠道管理。處在價值鏈底端的黔東南苗族銀飾既沒有令人出彩的品牌視覺形象設計,也沒有完善的品牌營銷與媒體推廣的規劃。在現代社會“野蠻生長”環境下的黔東南苗族銀飾在迅猛的發展中如果無法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缺乏對年輕人的關注,沒有自己獨立的品牌特色與定位,苗族銀飾必然會在激烈的首飾市場中喪失競爭力[5]。

1.4 大工業生產環境下的粗制濫造

傳統苗族銀飾的制作過程非常繁雜,一件普通的苗族銀飾要經過熔煉、鍛打、制模、拉絲等十多道程序才能被制作出來,且手藝的傳承方式依然延續著傳統的“師徒制”的模式。例如,位于黔東南雷山縣的銀飾制作工坊里,技藝主要集中在楊氏、穆氏、李氏等幾個宗族間世代傳承,且傳男不傳女,封閉式的傳承機制讓銀飾設計創新變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6]。隨著電動拉絲機、銀片成型器等機械加工工具的出現,純手工制作的苗族銀飾逐漸被淘汰,許多技藝精湛、能獨立完成整套苗族銀飾的老藝人也越來越少,傳承出現斷代,傳統銀飾的形制和經典紋飾也將隨之消失,這些都不利于苗族銀飾的傳承與創新。此外,由于過度追求更高的商業利潤,機械加工制作的銀飾在工藝的細膩程度上很難達到手工制作應有的水平,原本精巧秀麗的銀飾變得粗制濫造,工藝質量嚴重退化。批量生產和手工制作的矛盾沖突不斷加劇,年輕人也不愿意花費時間與精力去了解并掌握銀飾制作的技藝,導致了銀匠整體審美修養水平的降低,創新乏力。

2 黔東南苗族銀飾設計創新思路

黔東南苗族銀飾的發展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保護和資金的支持,民間工藝生存和發展于傳統的文化空間之中,開設苗族銀飾的博物館、手藝人的工作工坊,扶持小微企業的發展,擴大傳承隊伍,建立起高質量的人才培訓基地,如此才能促使苗族銀飾設計創新。要依托于現代首飾的創新設計,發揮品牌效益,優化銀飾產品的包裝設計,加強苗族銀飾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并構建起以電子商務平臺為主的營銷模式,才能滿足現代消費者的需求。近年來,中國首飾的發展也從一開始的低端消費向中高端、高品位的首飾市場邁進,這就要求苗族銀飾必須做出創新。只有順應時代地去做出改變,而不是執著于師承的技術,運用現代設計的方法活化傳承,提高傳統技藝的自我革新能力以及增強工匠的自我創新能力,注重保持當地文化的多樣性,這樣才能確保苗族銀飾的長久發展。

3 黔東南苗族銀飾設計創新策略分析

3.1 從傳統紋樣中汲取靈感

苗族銀飾的紋樣主要源于對大自然的崇拜,是苗族人民生產生活與社會活動的產物,也是傳統民間美術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通過點、線、面的構成和多種造型方法的運用,呈現出錯落有致的韻律感(如圖1)。從造型上看,苗族銀飾的紋樣主要來源于三種類型:一是植物類,包括荷花、桂花、菊花、石榴、牡丹、松竹等象征著吉祥、長壽、好運的花草植物;二是動物類,通常以魚類、昆蟲、家禽等居多,體現出苗族對生殖和力量的崇拜;三是其他紋樣類,包括福、祿、壽、喜等吉祥文字,也有類似回紋、網紋、漩渦紋的抽象幾何紋飾[7]??梢哉f苗族銀飾的紋樣是不同民族間相互融合的產物,具有豐富的美學和文化價值。但在苗族銀飾發展遲滯的今天,由于品牌的缺失和粗放經營模式所導致的紋樣同質化、材料劣質化、文化內涵的平庸化已然成為阻礙苗族銀飾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運用現代設計的構成方法,從這些精美的傳統紋樣中提取出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元素,從而激發消費者對苗族銀飾的興趣正是設計師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圖1 苗族銀飾中的傳統紋樣

筆者通過對紋樣的形象特征進行提取,將傳統、復雜的銀飾紋樣轉化為現代幾何抽象圖形,融入年輕時尚元素,以銀為主要材質;輔以綠色寶石作為鑲嵌。在保持原有苗族銀飾紋樣造型特征的同時,運用現代美學的設計手法,改變傳統苗族銀飾復雜的外觀形制,化繁為簡,提升用戶在日常佩戴時的體驗(如圖2)。設計師可將傳統手工藝和現代藝術設計相結合,傳承與活化優秀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年輕人關注苗族銀飾的獨特魅力,讓苗族銀飾在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基礎之上,不斷地創新發展。

圖2 苗族銀飾的創新設計

3.2 構建成熟的黔東南苗族銀飾品牌

貴州歷史學研究員范同壽先生曾說過:“貴州的一些地區,雖然已經從自己的歷史中發現了銀飾這塊文化品牌,也能在對外宣傳中如數家珍地娓娓道來,卻缺少具有戰略眼光的開發計劃,缺少‘坐而言,立而行’的精神”[8]。在少數民族生態旅游發展的浪潮中,雖然黔東南銀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發,但要想正確地處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市場經營之間的關系,就必須要注重傳承人的再培訓并提高苗族銀飾品牌的知名度,加強外包裝和形象識別系統的設計與開發,同時加強自身的文化建設。這就要求企業和設計師不僅要對技藝傳承的載體、工具、以及掌握核心技術的工匠進行深入的研究與保護,也要對銀飾所產生的文化空間、符號進行新的延伸與開發。

例如,面對時代的變化與新的挑戰,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地區率先實行了苗族銀飾的新發展策略。黔東南凱里苗妹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于2015 年正式開放,創造性地將非物質遺產傳承和博物館文物保護相結合,不僅帶動了當地居民的就業發展更傳播了苗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如圖3、圖4)。博物館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訂單化的生產和收購,以及對銀飾的深度再加工,并依托位于貴州凱里的黔東南苗妹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基地進行銷售,實現產銷一條龍服務。苗妹品牌自成立以來,將“產、學、銷”無縫連接,注重對工藝師和銀飾設計師的培養,打破了技藝被壟斷于家庭作坊的局面,開拓了銀飾的品牌營銷和推廣的渠道,加強了當地銀匠的創新能力。但對于黔東南銀飾品牌包裝和品牌形象建設上來說,由于地域、經濟、文化資源等條件的限制,市面上的并沒有突出的、能夠體現苗族文化特色的企業形象與包裝設計,生搬硬套、東拼西湊、繁瑣俗氣成為當今苗族銀飾品牌的突出問題。針對這些方面,在理論層次上已有不少的學術論文展開了具體的研究。彭虹在《苗族文化元素在苗妹銀飾品牌包裝設計中的運用研究》中重新將苗妹銀飾品牌進行了標志和包裝的創新設計,針對苗族的文化、紋飾等元素進行了重構和提煉,融入現代視覺圖形簡約化、扁平化、時尚化等特點,既提高了品牌價值,也能更好地吸引消費者的關注,從而促進和帶動了銀飾產品的銷售[9](如圖5、圖6)。

圖3 苗妹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

圖4 苗妹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內部

圖5 苗妹品牌包裝設計

圖6 苗妹品牌標志設計

3.3 發展黔東南苗族銀飾特色文化創意產業

于2003 年10 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總則》中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根本上說,是改變人類自己的財富觀,告誡人類友愛和尊重比物質享受更重要,而人類往往在失去這些精神財富時才知道擁有的可貴”[10]。民間工藝作為當代工藝文化寶貴的藝術來源,現代技術的引進使得傳統工藝規?;?、批量化的同時,還需要長期動手操作、不斷領會才能獲得制作技藝的創新。正如苗族銀飾重要的制作工藝之一,銀飾鍛造技藝正逐漸面臨著失傳,產品的附加值越來越低,主動學習的年輕人愈來愈少,銀飾工藝的創新也就失去了動力。對此,從設計的角度出發,借助于現代科技和創意產業的升級,構建并提升基于傳統少數民族特色資源的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提升傳統造物附加值的重要手段,也是解決當前問題的一條有效路徑。

例如,浙江宜格集團旗下的花西子品牌聯合黔東南苗族銀飾鍛造技藝的傳承人,以苗繡、蠟染、鏨刻工藝為靈感,推出了“苗族印象”系列國潮彩妝禮盒。這款產品在包裝設計上融入了苗族銀飾中常見的蝴蝶、花草等紋樣元素,而在粉餅、彩妝盤的表面肌理處理中則復刻和還原了傳統苗族的制銀工藝,將現代微雕技術和苗族銀飾鍛造鏨刻技藝相結合,實現了工藝和材質上的突破與創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面臨較大困難的今天,花西子以苗族元素為靈感,將傳統銀飾工藝融入個性彩妝,充分迎合了年輕消費者的喜好,使苗族銀飾成為一種新的風尚和新的潮流,這既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也讓更多年輕人加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來?!百x傳統以時尚”的設計理念奠定了花西子“東方美學”的獨特符號,“苗族印象”系列產品的誕生也為其他設計師開辟出了一條研發民族特色文化創意產品的新思路。

4 結語

苗族銀飾作為黔東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與應用意義。對于苗族銀飾設計創新來說,最主要也是較易實現的主要有三條路徑:一是在原有銀飾紋樣的基礎之上,運用現代設計的手法,對其進行提煉創新;二是構建成熟的現代苗銀品牌,帶動黔東南地區銀飾的銷售;三是發展特色的銀飾文化創意的產業,在提高銀飾附加值的同時,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帶動黔東南苗族文化的傳播。概而言之,黔東南苗族銀飾要從自己的文化傳統中跳脫出來,立足當下,建立起現代化的民族品牌,設計出被大眾所接受的產品,使苗族銀飾文化在創新中得以延續。

猜你喜歡
銀飾黔東南苗族
苗族蠟染
遇見黔東南
詩書畫苑
銀飾
尋味貴州——黔東南
盛大節慶——苗族牯藏節
苗族民歌
苗族老照片
苗族銀飾——大山深處綻放的美麗
如何使氧化的銀飾翻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