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挑戰與創新路徑

2023-03-02 01:27李東海劉星王鵬
教育與職業(下) 2023年2期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產教融合職業教育

李東?!⑿恰⊥貔i

[摘要]人工智能深度賦能職業教育全方位轉型,促進了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的重構與人才培養方式的變革。以“智能+”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術成為行業“標配”的過程中,職業教育在教學模式、人才培養、產教融合、制度體系建設、國際合作方面面臨著諸多挑戰。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需從適應轉向引領,應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加速重構現代職業教育教學體系,推動教學模式“智慧化”;構建“數字智能+工匠精神”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實現人才培育復合化;提高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發展需求側的匹配度,促進產教深度融合化;建立健全現代職業教育法律體系,推動教育治理法治化;完善職業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機制,打造世界職業教育共同體。

[關鍵詞]人工智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產教融合

[作者簡介]李東海(1984- ),男,山西大同人,內蒙古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講師,博士;劉星(1977- ),男,江蘇邳州人,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王鵬(1988- ),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講師,博士。(河南 焦作? 45400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內蒙古師范大學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項目“面向高質量發展的高等職業教育治理模式及提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PJGGA21026,項目主持人:李東海)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并得到了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本級事業單位引進高層次人才科研經費的資助。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3)04-0013-08

人類社會先后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催生的生產技術對簡單化、機械性、重復性的勞動進行了替代。近年來,第四次工業革命對產業結構與生產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溢出效應”顯著。人工智能已成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的抓手,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動能。職業教育作為教育與產業領域關聯度最高的教育類型,在增強受教育者就業能力、提高經濟產出水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此,職業教育必須加快教學模式的重構及人才培養方式的變革,向高質量發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了將提高質量作為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職業教育發展的重點任務。2022年5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新職教法”)也指出要進一步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诖?,為實現人工智能深度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本文從人工智能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及面臨的挑戰出發,提出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為職業教育深度賦能,實現人才供給鏈與產業需求鏈的有效銜接,構建完善的職業教育治理體系,促進職業教育從適應轉向引領。

一、人工智能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

人工智能作為當下最活躍的技術驅動力,深度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推動職業教育模式與手段的全方位轉型,主要包括教學模式與實踐方式的重構、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手段的創新。

1.人工智能促使職業教育流程重組與模式再造,賦予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智慧支撐”。將人工智能運用于職業教育教學過程,有利于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使職業教育逐漸趨向拓展化、個性化、智慧化和精準化。首先,人工智能促進職業教育空間的拓展。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拓展線上線下同步、課上課下銜接的智能化教學空間,打造以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為技術特征的“智慧課堂”,通過規?;闹悄軐W習終端提供專業知識教學,利用AR和VR技術提供靈活的教學手段。其次,人工智能促使職業教育發展的個性化。通過智能化學習終端能夠更加容易制訂個性化的教學方案,進一步實現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和智能化的學習跟蹤服務。再次,人工智能促進職業教育管理的智慧化。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校園管理及教學過程數據采集,能夠有效提升職業教育管理決策的科學性以及促進職業教育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最后,人工智能促使教師角色定位的精準化。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職業教育教學過程中,可極大地減輕教師傳授理論知識的教學壓力,使教師專注于人工智能無法勝任的工作,如思想教育、人格塑造及情操陶冶等。

2.人工智能使得產業鏈邊界產生“模糊效應”,加速職業教育革故鼎新,助推職業教育形態與手段升級。首先,人工智能促進職業教育模式改革。人工智能使得產業邊界逐漸模糊,倒逼職業教育出現新格局。智能職業教育作為新產業的孵化器,可以有效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其次,人工智能助推職業教育形態升級。人工智能改變了人類思維認知能力與生產生活方式,帶來了產業技術改造和優化升級,加劇了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程度。人才培養方式需適應人工智能時代要求,職業教育教學模式需融入人工智能元素。人工智能深度應用于職業教育領域,能夠創設強感知、高交互的學習環境,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良好的條件。最后,人工智能助推職業教育手段升級?!胺酃P+黑板+工場”是傳統職業教育手段的組合形式,而“云課程+智能技術+虛擬現實”是智能職業教育手段的新組合,實現了職業教育模式持續創新、實踐空間不斷拓展、學習需求充分滿足。

3.人工智能催生新技術與新產業,拓展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空間,帶來復合型人才需求的“創造效應”。一方面,人工智能通過降低生產成本、擴大產業規模以及升級產業結構,進而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人工智能技術不會造成完全的“機器換人”,也不會給制造業帶來“就業破壞”,而是使得低技能工人更易掌握操作技能,完成企業內部的崗位轉換;同時技術變革帶來的生產效率效應,增加了勞動力需求,創造了更多的高收入的新崗位。隨著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以及人力成本不斷攀升,人工智能市場化進程也在逐步加快,智能裝備、工業應用軟件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新業態提供了更多的新就業機會。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拓展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新空間,促使復合型人才需求急劇增加。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產業跨界深度融合,專業崗位界限逐漸模糊,產業轉型升級與發展不僅要求我國工匠具備高超的技術能力,還要具備崇高的職業精神。

4.人工智能促進職業技能勞動者享有平等的發展機遇,解決潛在結構性失業問題,實現勞動力群體技能持續提升。人工智能可以提高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水平和物質資本的使用效率,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提升。一方面,人工智能使得職業教育受眾群體日趨增多,使得勞動者提升職業技能水平的意愿逐漸強烈。人工智能技術將改變職業技能勞動者固有的知識結構,提高勞動者的技能水平,促使勞動者練就適應人工智能時代所需要的職業技能本領,適應并引領人工智能帶來的市場變革,在就業市場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供給更多普惠性的職業技能培訓機會,促使技能勞動者享有更為平等的就業機遇。職業教育具有普惠性特征。人工智能助力低技能勞動者進行職業培訓,增強勞動者就業能力,適應產業市場需求側動態變化,促進更多工人轉型成為新時代高技能的產業勞動者,實現工業經濟向數字智能化有效轉變。

二、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

以“智能+”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術正逐漸成為行業“標配”,人工智能對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也產生了較大影響,職業教育在教學模式、人才培養、產教融合、制度體系建設、國際合作方面面臨著諸多挑戰。

1.現代化職業教育教學體系及教學模式尚不完善,職業教育師資力量相對缺乏,尚難滿足人工智能時代人才培養的需求。傳統工業經濟時代的職業教育體系難以適應人工智能時代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其專業設置、教學模式等方面亟待調整和改進。雖然人工智能在生產、生活領域不斷得到廣泛應用,但新技術、新工藝卻未能及時進入職業教育教學課堂,致使職業院校學生不能及時掌握相關智能知識與新技術,從而難以適應新興生產模式的用人需求。目前,人工智能技術更多應用于交叉領域,技術技能工人不僅需要掌握某種單一技能,而且還需要具備創新精神和綜合職業技能。如果依舊保持較為傳統、單一的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必然無法適應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同時,傳統技術技能的發展空間進一步被壓縮,職業教育既有的重“硬技術”、輕“軟實力”的教學理念和目標也亟待改革。另外,職業教育師資力量相對缺乏,難以滿足人工智能時代人才培養的需求。從教師數量上看,真正的“雙師型”教師嚴重不足;從教師質量上看,理論有余而實踐教學經驗不足,尤其是兼具智能思維、智能教學技術及智能產品設計與制作能力的教師更加缺乏。

2.人工智能更新迭代對傳統職業產生“替代效應”,職業院校人才供給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人才培養質量尚難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人工智能對傳統職業產生“替代效應”,對職業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隨著智能制造、智能芯片等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相關產業形態、生產方式也發生了急劇變革,職業種類、勞動性質快速分化,低級職業形態面臨嚴峻挑戰,機械重復型、簡單技能型崗位必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也就是說,人工智能帶來的職業替代類型更加多元化,未來我國會有更多的勞動者面臨職業轉換。另外,人工智能對傳統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產生“沖擊效應”,人才供給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我國職業技能人才初級技工多、高級技工少,單一型技工多、復合型技工少,致使智能制造等領域高技能人才相對短缺,出現了產業市場“招工難”的現象,充分暴露了我國職業技能勞動者知識供給與產業市場結構需求尚不匹配這一問題。

3.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市場需求側存在“兩張皮”現象,各利益主體價值訴求沖突嚴重。人工智能促使產業結構調整與價值鏈重構,對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支撐產業發展的勞動力不再是低技能水平的勞動者,這也使得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市場需求側矛盾凸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供給和產業市場人才需求“兩張皮”問題在新業態下更趨明顯。主要表現為職業技能人才培養與行業發展不同步、原有的人才培養鏈與產業需求鏈不同步、學生的知識架構與企業發展需求不同步、產學融合與校企合作不同步、專業設置與產業升級不同步等。另外,產教融合各利益主體價值訴求差異明顯。職業院校和企業合作效能較低,甚至出現價值沖突,導致產教融合質量不高。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二者將自身價值偏好置于支配地位,不僅未能形成互補協作,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競爭對手。而且,還有部分職業院校對參與企業索取多、付出少,產教利益主體之間產生矛盾在所難免。

4.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適應性發展面臨更為復雜多元的環境,現代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尚不完善。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發展面臨更為復雜的生態環境,既要適應人民群眾的內在需求,又要適應社會發展的時代背景。當前,職業教育法律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一方面,職業教育法律制度體系建設尚不健全?,F有法律體系對治理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界定不明晰,特別是相關主體參與協同治理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治理主體作用的發揮,致使治理主體參與辦學的動力不足。職業教育治理的政策法規及相應的職業教育改革配套文件亟待完善,如質量評估制度、勞動力市場需求預測與反饋制度等。另一方面,職業教育治理體系有待完善。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尚未形成獨有的治理標準,職業教育標準的數量與結構尚未達到全覆蓋,同時現有的標準質量不高、定位不清晰、操作性不強,還有由誰實施、怎么實施等問題也亟待解決。

5.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國際環境復雜及國際活動呈單向性,需要加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構。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面臨著復雜的國際環境,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經濟貿易帶來了巨大沖擊,西方國家不斷打壓和限制中國工業的發展,并將一些制造業從中國逐漸轉向東南亞國家。面對經濟全球化新格局,面對復雜的市場變革,我國職業教育亟待加強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構,以適應復雜多變的國際生態環境,有效應對世界格局變化對我國工業發展的沖擊。另外,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活動單向性特征明顯。近年來,雖然我國職業院校輸出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逐年提升,但與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引進的發達國家優質職業教育教學資源相比,輸出成果資源還是相對較少。究其原因,我國職業教育標準通用性不強,存在標準“走出去”語種文本障礙的問題;我國職業院校在主導或參與制定國際職業教育通行標準和國際資格證書等方面力度不夠,向國際社會宣傳并推廣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成果的渠道層次不高,輸出效果也不明顯。

三、人工智能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路徑

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既擁有新機遇,又面臨新挑戰。運用人工智能深度挖掘職業教育發展潛能,進而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可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路徑創新。

1.加速重構現代職業教育教學體系,推動教學模式“智慧化”。人工智能技術在職業教育教學領域的應用,有利于教學空間的拓展,有利于教學方式和教育管理的智慧轉型,有利于形成現代職業教育服務體系,極大地滿足學生的智慧成長需要。因此,要拓展職業教育“物理+網絡”教學空間,積極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建立健全職業教育教學管理機制。第一,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搭建智能教學場景,拓展授課空間。一是營造虛實結合的教學空間,使職業教育教學邊界逐漸模糊,授課空間從現實課堂擴展到網絡空間,形成跨學校、跨區域的智能化協同教學空間。二是運用AR和VR技術開發虛擬化、智能化教學實踐平臺,突破傳統技能實訓場所限制,為學習者提供仿真實訓場景,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投入度與增強學生的學習趣味性的同時,使其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提升智能實踐操作能力。

第二,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為職業教育教學活動提供個性化、多樣化與精品化服務。一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教學活動提供個性化的教學資源服務。根據學習者知識結構、認知風格等個性化需求,獲取相應的教育資源,制訂個性化教學計劃,實現職業教育的因材施教。二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教學活動提供多樣化的教學資源服務。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形成多學科、跨學科整合課程,推廣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虛實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為多樣化教學提供新手段;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活頁式、立體式、手冊式教材,為多樣化教學資源提供新載體,創新職業教育教材形式。三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教學活動提供精品化的教學資源服務。加強精品教學資源建設,開發人工智能課程及相關配套教材,如開設“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慕課;開發與教學課程相融合的智能工具,促進課堂教學的高效化與智慧化;探索人工智能助力教學發展的應用模式,如建立學科知識圖譜、教學資源地圖等。

第三,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職業教育教學的自我診斷與改進能力,建立健全職業教育教學管理機制。一是運用新技術建立健全數據驅動的教學評價機制。將人工智能技術手段融入教育教學評價,改變傳統的靜態性、終結性、一次性的評價模式,建立動態性、過程性、多向性的新型教學評價模式。二是運用新技術建立數據驅動的教學預警機制。搜集教育教學、質量監管、教學管理等環節數據,建立智能預警系統,實現對教學要素的全面監管和對運行系統的有效監測,形成全程監測、全面監管的教學預警模式,推動教學治理現代化。三是運用新技術建立數據驅動的協同管控機制。運用智能化技術跟蹤教學過程、診斷教學效果、評價教學質量,如使學生、教師、家長、企業等多主體協同合作,運用智能數據綜合評價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知識掌握情況,促進職業教育質量提升。

2.構建“數字智能+工匠精神”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實現人才培育復合化。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對“匠心獨具”的高技能人才需求空前強烈。為此,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視野應置于人工智能技術影響下的產業格局和社會發展中,營造尊重勞動與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圍,構建“數字智能+工匠精神”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實現人才培育復合化。第一,積極培育學生的“互聯網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熱愛勞動、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一方面,培育學生的“互聯網精神”和“工匠精神”。將“互聯網精神”和“工匠精神”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引導學生樹立協作發展、開拓進取的價值觀,通過認識崗位、輪崗實習等方式培育學生的職業精神,增強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讓職業精神成為學生成長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營造熱愛勞動、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充分發揮各類新聞媒體平臺功能,加強對大國工匠和高素質勞動者典型事跡的宣傳力度,積極宣傳勞動模范精神和大國工匠精神,鼓勵更多勞動者走技能成才之路。深入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勞動模范進校園”等活動,營造崇尚“大國工匠”的校園文化氛圍。

第二,搭建技術技能人才展示專業能力的競技平臺,推廣校企合作育人的現代學徒制。一是搭建展示專業技術能力的競技平臺。掌握現代市場產業結構轉化調整動態,及時豐富技能競賽形式,拓寬技能競賽內容,如可以考慮將與現代服務業、智能制造業及新興產業發展水平相關的技能要求納入競賽項目,充分發揮技能大賽對學生專業技能水平的引導和提升作用。二是推廣校企合作育人的現代學徒制。通過師傅的言傳身教和德育課程教育引導,培育學生養成精益求精、嚴謹專注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使人才培養回歸職業教育本位,實現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教育的有機統一。三是發揮高技術人才“傳幫帶”引領作用。實施彈性退休機制及返聘機制,返聘技術經驗豐富的老技工,有效開展“傳幫帶”活動。

第三,運用數字智能健全人才培育生態,培養“數字智能+工匠精神”的復合型人才。一是運用數字智能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以培養高精尖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通過數字智能手段,提升學習者的數字創造力與實踐創新力。二是運用數字智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將精益求精作為基本職業操守,將愛崗敬業作為基本職業態度,將求真務實作為社會擔當。三是運用數字智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數字智能為導向,營造崇尚工匠精神、重視智能技術的學習氛圍,應用智能教學系統搭建技能人才表彰平臺,發揮智能技術人才的示范效應,為培育復合型人才創造良好的職業教育生態。

3.提高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發展需求側的匹配度,促進產教深度融合。產教融合是培育適應和滿足現代制造業一線崗位要求的技術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就業的“穩定器”、加快戰略新興產業崛起的“催化劑”、推動社會經濟轉型升級的“助推器”。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推進專業群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對接,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發展需求側的匹配度。第一,提升“校政行企”主體功能,提升多方聯動的協同度?!靶U衅蟆笔怯陕殬I院校、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組成的“四位一體”動態聯盟。一是加強職業院校應用技術研發能力與流程優化能力。職業院校作為執行主體,通過訂單培養和工學結合等方式,加大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持的力度,促進科研質量與產業效率“雙提升”。二是發揮政府對產教融合的支持功能。政府作為支持主體,建立推動產教融合的政策體系與運行機制,探索支持產教融合的稅收政策和財政政策。三是強化行業協會對產教融合的服務功能。行業協會是服務主體,應能為產教融合提供全方位、深層次、專業化服務,協助校企開展技術研發、決策咨詢等協同攻關任務。四是探索企業多途徑、全方面參與人才培養的模式。企業作為中心主體,應積極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制定、教學體系建立與課程標準設置等工作,建立“專業與產業、課程與職業、教學與實踐”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企業需求與人才培養的無縫對接,提升企業技術創新力。

第二,搭建協同合作平臺,提高參與主體的耦合度。協同合作平臺有利于提高資源合理配置與跨界協同效能,增強相關主體跨學科研究的動力,推進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一是鼓勵職業院校與企業以“共建、共管、共享”模式創建協同創新中心、產業學院等機構,搭建技術研究基地、創客空間和智能虛擬工廠。在課堂建設過程中加強校企協同合作,積極探索頂崗實踐型、創業實踐型等教學科研模式,促進產業轉化與推廣。二是構建多主體協同合作的智能職業教育服務平臺。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職業院校、企業、政府和公眾等多主體協同合作的職業教育服務平臺,促進教育鏈、產業鏈和人才鏈的有效銜接,推動企業發展需求和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三是搭建智慧平臺,實現產學研用協同發展。智慧平臺是為職業院校、企業、政府與行業協會在戰略需求、人才信息、成果轉化、技術資源等方面跨界合作,提供組織匹配、信息流動、數據推送、需求反饋、在線咨詢的載體,能促進資源要素的合理流動與有效配置,減少資源要素的重復與浪費,實現產學研用的技術協同與組織協同。

第三,完善師資共享機制,建立產教融合的價值共同體。產教融合貫穿于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提升的全過程,是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精準適配的重要手段。一是建立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師資共享流通機制。職業院校要完善理論型師資向實踐應用型師資轉型的制度體系,例如,將企業工作或實習時限作為教師職稱評定的前提條件,鼓勵教師到企業進行定向掛職或兼職,參與關鍵技術及重大項目開發;聘請企業高技能人才到職業院校兼職,參與課程教學與科研活動。二是建立產教融合的價值共同體。通過理事會與咨詢委員會等模式,吸納企業、行業協會等主體積極參與職業院校發展戰略與辦學定位的規劃等,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職業院校教學模式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學科專業優化設置等,使職業院校辦學模式與產業發展趨勢及社會發展人力結構精準對接,增強辦學模式契合性與供需結構適配性。

4.建立健全現代職業教育法律體系,推動教育治理法治化。面向新工業革命需求,構建完善的法律法規和制度設計體系,加強職業教育頂層設計,建立健全職業教育制度體系,促進現代職業教育制度體系法治化,最大限度釋放職業教育對新工業革命的重要作用。完善“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制度體系,促進現代職業教育治理體系法治化。第一,構建更為完善的法治體系,奠定職業教育依法治理的基礎。通過職業教育法治體系的進一步完善,為各相關利益主體參與職業教育治理提供法律保障,實現職業教育治理從“權威型”向“法理型”轉變。依法治理是實現職業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根本保障。雖然新職教法明確了職業教育治理主體的功能定位和主體責任,為職業教育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供給,但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如通過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勵性政策,激勵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并以制度的形式明確企業高技能人才到職業院校兼職的合法性。

第二,完善“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職業教育體系。一是打通職業教育“縱向貫通”的渠道。搭建“中職中?!呗毟邔!毥瘫究啤獙I研究生”各層次職業教育之間的“立交橋”,消除制度層面職業教育的升學障礙。完善職業教育高考制度,提升實踐操作在升學考核中的分值比例,滿足職業院校學生參與繼續教育的需求。穩步推進職業教育本科層次試點,鼓勵和支持具備條件的職業院校申報本科專業,讓“職業本科”成為金字招牌,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二是拓寬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橫向融通”的渠道。加快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建設,打通學分與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之間的轉換通道,實現各類成果互認,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橫向協同發展。健全學習成果的認定制度,建立校際、校企之間的學分和培訓成果互認制度,實現跨時期、跨區域的學分積累和轉換。充分發揮職業院校培養“實踐型”人才和普通院校培養“理論型”人才的優勢,加強職業院校與普通院校聯合培養“理論+實踐”的復合型人才。

第三,完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認證制度和健全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制度。一是健全職業技能等級認證體系。面向人工智能時代發展趨勢,依據高端裝備、智能制造新興產業需求,建立健全職業技能等級認證體系。完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動態更新機制,進一步完善證書標準的評價機制與職業資格的認證程序,處理好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學歷證書的關系,通過技能等級證書充分反映技能人才的綜合能力。二是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制度。吸納企業、行業組織等參與職業教育評價,提升職業教育影響力,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5.完善職業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機制,打造世界職業教育共同體。完善職業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機制,堅持職業教育“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吸引境外優質職業教育機構來華辦學,鼓勵國內有條件的職業教育機構赴國外辦學,推動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化進程,推動職業教育資源互聯互通,打造世界職業教育共同體。第一,吸引全球優質職業院校來華合作辦學,學習和借鑒國際職業教育先進辦學經驗。一是吸引全球領先的境外優質職業院校來華合作辦學,獲取國外優質的職業教育資源。例如,成立智能制造技術國際合作培訓中心、中德智慧制造學院等,促進師資共享與深化人才交流,使學生享受更多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共享全球領先的新知識與新技能。二是學習和借鑒國際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并將其本土化,形成中國特色。立足國內職業教育現實情況,對國際職業教育先進辦學經驗進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進一步凝練中國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走具有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國際化道路。

第二,推動我國職業教育與國際接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技能人才。借勢國家戰略推動職業教育國際化辦學,積極開展職業教育國際合作項目,建立國際化協同育人平臺。職業院校應依托企業的國際化技術協作及產業交流平臺,引入國際先進產業資源和前沿技術,打造職業教育的“高端發展極”,加快推動我國職業教育與國際前沿技術接軌。在職業教育發展的國際坐標中錨定中國目標,將屬地化向國際化辦學發展之路升級為辦學與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之路,助力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積極推廣政校企“三位一體”國際育人機制,為學生提供海外學習機會,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促進國內學生和全球工匠的技術技能交流與學習,互相借鑒,共同進步。

第三,積極參與國際職業教育治理,提供職業教育發展的中國方案。主動參與職業教育國際規則制定,全面完善與國際接軌的職業教育標準,積極推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專業標準,大力提升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充分利用“一帶一路”職業教育聯盟平臺,定期舉辦職業教育國際論壇或國際研討會,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職業院校的合作交流,創建集教學科研、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職業教育國際合作平臺,充分發揮智庫咨詢、人才培育等功能。加大對“絲路學院”的支持力度,擴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與教師培訓規模,為企業“走出去”和已經“走出去”的企業培育“種子”人才,積極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全球視野的職業教育國際品牌。

[參考文獻]

[1]曾小蘭.基于“中國制造2025”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變革[J].教育與職業,2017(12):18-23.

[2]董文娟,黃堯.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變革及模式建構[J].中國電化教育,2019(7):1-7+45.

[3]丁晨.從適應到引領: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機遇、挑戰與出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3):53-59.

[4]武漢大學國家發展戰略研究院智庫團隊人工智能與職業教育轉型研究課題組.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轉型的路徑選擇[J].教育研究,2020,41(6):115-124.

[5]杜燦誼.“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8(18):31-35.

[6]朱秋月,林晨宇,馬丹.后疫情時代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困境、挑戰與賦能[J].職業技術教育,2022(4):18-23.

[7]湯曉軍.提質培優背景下高職教育國際化面臨的挑戰與發展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5):61-66.

[8]汪燕,何少慶.堅守與變革:人工智能2.0時代職業教育的現代化發展[J].成人教育,2020,40(1):58-63.

[9]黃曉芬.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契合“中國制造2025”的必然、實然與應然[J].教育與職業,2017(12):11-17.

[10]王洋,顧建軍.智能職業教育: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新路向[J].現代遠距離教育,2022(1):83-90.

[11]匡瑛,井文.健全國家職業教育制度框架是實現職教現代化的需要——基于國際比較的視角[J].教育發展研究,2019,39(7):27-34.

猜你喜歡
高質量發展產教融合職業教育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開啟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我國經濟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半p師型”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校企協同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機制
產教融合提升課程有效性的思考
“動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PLC應用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