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托超大規模市場構筑新型競爭優勢

2023-03-02 00:54張可云莊宗武
前線 2023年2期
關鍵詞:區域協調發展新發展格局

張可云 莊宗武

[摘要] 立足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國情培育新型競爭優勢,是推進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超大規模市場能夠以較高的要素與產品一體化程度打破區域間藩籬,破解區域發展中面臨的各類瓶頸和堵點,暢通國內大循環,為資源優化配置提供空間動力。用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深入挖掘超大規模市場紅利,打通國內要素與產品大循環,以此帶動各地區的充分協同發展,為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奠定基礎。

[關鍵詞] 超大規模市場;? 國內大市場;? 區域協調發展;? 新發展格局

[中圖分類號] D61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3)02-0062-04

2021年1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時強調:“要結合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優先開展統一大市場建設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2這體現了黨中央依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穩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決策導向??s小區域間相對發展差距、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是推動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亟須通過挖掘龐大內需市場,塑造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能,依托新型競爭優勢助推區域協同發展新格局的構建。

超大規模市場是中國的新型競爭優勢

一般而言,一個地區在整體生產網絡中的分工地位往往是由該地區的要素稟賦優勢決定的。發達地區能夠實現快速發展、引領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政策引導和市場作用下,大量人才、資金等優質資源向這些地區集聚,為這些地區發揮規模經濟效應、實現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要素資源支撐。與經濟較發達地區相比,其他地區在吸引優質資源方面條件有限。地區優質要素投入的不足,加上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綜合原因,便形成了區域間較大的發展差距。這種與要素使用限制有關的區域發展差距一旦形成,后發地區逆向吸引要素的難度會不斷加大,一些地區很難依靠傳統的經濟發展動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然而,隨著要素流動成本不斷降低、區際貿易壁壘持續弱化,傳統要素稟賦優勢在地區發展中的相對重要性不斷下降。而市場一體化產生的規模經濟效應正成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力量。作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國,中國擁有全世界最龐大的消費市場。大市場促進大分工,分工的深化可有效強化地區間的協作聯系。面對一系列不穩定因素時,超大規模市場也可成為中國韌性優勢和區域協調發展的動力來源。對于北京、天津這類經濟發達的城市來說,超大規模市場能夠穩定其先發競爭優勢,進而幫助這些城市在新一輪技術革命中贏得先機,達到以超大規模經濟體培育超強競爭力城市的效果。具體而言,超大規模市場為北京、天津等發達城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國際前沿技術相關產業提供了充分激勵,便于更好地分攤投入成本,從而不斷推進技術的迭代升級。對于河北省這類地區來說,超大規模市場為其提升地區競爭力,增強發展持續性和后勁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方案。在超大規模市場中,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均可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內尋找與自身合作、匹配效率更高的目標區域,為形成各地區競爭合作、優勢互補的區域發展格局創造條件。由此可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是中國的新型競爭優勢,也是在傳統要素優勢逐漸衰減時實現大國經濟崛起的重要路徑選擇。

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實際上是中國特有的空間需求紅利。中國具有龐大的內需市場,這種龐大的內需市場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長期積累、不斷培育的結果。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正在著力構建具有極強互補性和空間韌性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這為構建超大規模市場與區域協調發展間良性反饋提供了空間動力支撐。依托中國大國經濟的具體國情充分挖掘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既有助于有效破解傳統要素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時發揮效力不足的難題,也有利于結合中國國情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協調發展之路。

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對區域協調發展的作用機制

超大規模市場可突破傳統行政區劃的地理限制,實現全國范圍內的資源整合,便于下好區域協調發展這盤棋。一般而言,在發展過程中各地區能夠利用的生產要素和經濟資源是有限的,因此資源配置的能力便決定了地區發展效益。與分散的經濟或規模較小的經濟體相比,超大規模市場往往能夠更加有效地配置資源。這是因為,超大規模市場能夠以較高的要素與產品一體化程度打破區域間藩籬,破解區域發展中面臨的各類瓶頸和堵點,暢通國內大循環,為資源優化配置提供空間動力。因此,超大規模市場意味著各地區的企業可依托更大空間范圍內、匹配性更高的供應商或客戶整合自身資源,便于企業將一些非核心的生產環節外包至更加專業化的廠商,也有助于企業將有限的經濟資源集中至更符合自身競爭優勢環節的生產。當全國不同地區的企業均能夠按照其競爭優勢進行有效的產業分工時,各地區的資源配置方式得以優化,各地區和產業間也能夠形成互補性的發展格局。此時不僅經濟發達地區能夠具有較強的發展后勁、便于不斷探索增強本地市場優勢的長效機制,而且后發地區也能夠有效緩解對傳統投入要素的依賴,結合自身競爭優勢探索出具有本地特色的跨越式發展之路。1

超大規模市場可強化整體的規模經濟效應,降低生產過程中的綜合成本,強化各地區的市場競爭力。當企業發展過程中可利用的市場規模較小時,某個產品生產和該行業的發展會面臨著規模不經濟的情況。此時,過高的生產成本削弱了企業的創新研發投入,企業生產產品的質量及市場競爭力可能也不高。而在超大規模市場的情況下,不僅本地市場為企業生產提供了需求支撐,而且與該地區相關聯的、更廣泛需求市場的存在也為企業從事大規模創新活動提供了龐大激勵。超大規模市場以需求為牽引,強化了不同地區間的規模經濟效應,有助于企業生產過程中遞增收益的實現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對于經濟發達地區而言,超大規模市場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能夠將高端技術創新的研發成本分攤至更多企業,推動該地區實現頂尖技術水平的提升,從而推進這些地區繼續攀升全球價值鏈高端。對于后發地區而言,超大規模市場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能夠幫助這些地區降低單位生產成本,從而打破后發地區產業鏈低端嵌入的困境,推動各區域協調發展??梢?,超大規模市場能夠從不同地區協同發力,有效提升各地區的成本收益,從而為形成高質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提供大國空間支撐。

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可強化區域間的經濟協作聯系,以分工合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大,各地均追求同一種發展模式不可行,也不現實。中國具有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多層次、多元性的產業發展模式使得適應全球技術前沿的頂尖產業及與普通技能相適應的一般技術能夠在中國長期并存。這種植根于本地生產網絡的完備產業體系和完整產業鏈為大國內部進行產業分工和協作提供了寶貴機遇。超大規模市場拓寬了各地區的產業領域,便于不同地區基于自身競爭優勢開展分工合作,互有分工的產業鏈網絡也為各地區延長產業鏈和提升附加值提供支撐。此外,超大規模市場背景下不同地區企業間的協作聯系,能夠有效促進各類主體跨空間和跨行業的技術外溢和信息交流,有助于各地產業協同升級。超大規模市場分工帶來的各地區生產環節之間的良性互動,能夠以區域間合理的產業鏈分工合作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由此可見,超大規模市場為不同地區在更多生產環節上培育競爭優勢、避免地區間同質化競爭及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更多的路徑選擇。

以超大規模市場為載體全面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目前,中國發展正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能否實現中國經濟由“超大”向“超強”轉變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谖覈鴧^域發展不平衡與不充分的突出矛盾和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特征事實,應通過深入挖掘超大規模市場紅利,打通國內要素與產品大循環,以此帶動各地區的充分、協同發展,為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奠定基礎。

打破行政區劃藩籬,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各地區應摒棄“區域小循環”的短視思維,齊心協力共建國內大市場。一方面,要有序引導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在全國范圍內的優化配置,破除地方保護主義和各種形式的不公平競爭。進一步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構建競爭有序、協調統一的區際發展機制。通過打造完善的國內要素市場體系,為中國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奠定必要的制度基礎。另一方面,要不斷打破區際貿易壁壘,強化不同地區間的連通性,以市場一體化不斷拓寬各地區企業的市場邊界,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注入大國空間動力。重點是引導各地區間經濟關系由傳統的行政區競爭關系向競爭基礎上的合作、共榮與協調發展轉變,以新型的區際關系帶動國內統一市場體系的構建。這種以超大規模市場為空間載體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將促使各地區互通有無、互融共生,而這種協同發展的外部性也將由點及面擴展至更廣泛的空間范圍,有助于區域經濟實現平衡、充分發展。

協調不同地區資源,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各地區在選擇相應產業、發展本地經濟時,應著眼于其在全國統一大市場中的定位,而非僅僅將所推進的產業鏈局限于本地經濟。在這方面,尤其要注重與周邊地區及大市場整體的聯動性,避免因產業重復建設而使各地區陷入低水平的空間均衡。各地區不僅應立足本地競爭優勢探索符合本地特色的發展模式,充分借助關聯區域的資源、產業結構等彌補自身發展的不足,還要兼顧周邊地區的整體發展狀況,充分利用區際協同效應打造強有力的區域增長極,推進區域平衡、充分發展。如在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三地要避免因高端產業定位雷同而形成的同構競爭,以三地協同推進的產業集群等更適宜現代經濟發展的形式整合京津冀地區要素,實現京津冀地區的協同發展和競爭力提升。如此形成的區域競爭、合作網絡不僅具有明顯的優勢互補性和整體聯動性,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各地“大而全”、不符合實際產業基礎的重復建設。當各地均按照其競爭優勢選擇適宜的產業布局,并均能在國內大市場中找到可供自身借鑒、互補的功能區域時,國內超大規模市場下多層次、寬領域的產業鏈分工體系便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寶貴機遇,生產力布局得以優化,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也具有了更堅實的產業分工基礎。

穩定開拓國際市場,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中國經濟規模由“超大”向“超強”轉變離不開國際市場的高質量參與,因此各地區同樣不能忽視國際市場的重要作用。合理利用國際市場有助于為中國匯聚各類優質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統籌各類資源彌補國內市場不足、補齊各地產業鏈短板,推動各區域協調發展。應當清醒認識到,目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還有不少短板,也有很多地區或城市的發展轉型正面臨瓶頸。因此,各地區在深度參與到國內一體化市場的同時,還應重視國際市場的作用。要依托國內大市場穩步開拓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壯大自身產業基礎,為中國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塑造更大的空間依托。此外,各地同樣需要根據國內與國際市場需求的動態變化合理引導要素流動與產業升級,以高水平開放帶來的質量效益強化國內產業鏈分工,并通過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動發展實現地區經濟的充分發展。要使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實現有效對接,真正實現依托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重視供給需求關聯,依靠推拉合力促發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還要進一步增強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包容性,打造兼容并包的要素供給和市場需求網絡。高質量要素能夠從供給側推動各地區產業鏈和價值鏈升級,而最終產品則能夠從需求側拉動區域經濟的動態發展。因此,應打通國內要素市場與最終商品市場的大循環、強化二者之間的關聯效應,通過發揮推拉合力共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隨著中國市場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各類市場的深度整合,各地在要素市場和最終商品市場上形成了明顯的聯動效應。因此,各地區在充分識別自身既有優勢的同時,還應充分挖掘自身及周邊地區存在的供需關聯效應,以各類要素市場和最終商品市場優勢間的互補性不斷塑造區域發展優勢,為中國各地區更好地參與區際及國際分工合作、實現協調發展提供不竭的大國空間動力支撐。

(本文是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課程思政名師工作室”成果)

[參考文獻]

[1]干春暉,劉亮.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研究[J].社會科學,2021,(9).

[2]劉志彪.全國統一大市場[J].經濟研究,2022,(5).

[3]孫久文,蔣治.新發展格局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骨架與路徑構想[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2,(4).

(作者簡介:張可云,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會長;莊宗武,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 張蕾磊

猜你喜歡
區域協調發展新發展格局
中國經濟:從客場到主場的全球化發展新格局
基于問題導向的中國制造業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
新發展格局下對現代流通體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格局”,牽動人心
在新發展格局下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區域協調發展的內核動力財政可持續與財政一體化
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
“十三五”期間嘉興市與滬杭同城戰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