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文化視域下高職院校圖書館閱讀推廣路徑研究

2023-03-02 06:00
山東圖書館學刊 2023年4期
關鍵詞:職院圖書館院校

周 琳

(盤錦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遼寧盤錦 124000)

1 引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職院校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中絢麗的瑰寶。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2015 年修訂)中明確提出:“圖書館應充分發揮在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中的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 高職院校圖書館作為區域非遺文化的重要宣傳陣地,肩負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的使命。 本文以高職院校圖書館非遺文化閱讀推廣的立體化實踐為案例,從借助虛擬現實技術支持、拓寬傳承人培養渠道、擴寬學生擇業思路三方面提出了閱讀推廣的實施路徑,以此弘揚傳承非遺文化,培育學生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2 高職院校圖書館非遺文化閱讀推廣的研究現狀

當前,高職院校圖書館有關非遺文化的學術研究成果較少,正處于初期的實踐探索階段。 通過中國知網高級檢索,以“高職院校圖書館+高職圖書館”和“非遺”為主題,共獲得5 篇文獻。 從研究主題來看,主要涉及非遺文化資源建設、非遺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校園文化建設、閱讀推廣等方向。 從具體研究內容來看,陳鈺以蘇州市職業大學為例,從精品項目、文化主線、輻射范圍、長效機制等方面探討閱讀推廣策略,繼而深化地方文化傳承工作[1];周慧闡述了非遺文化資源建設的意義,圍繞團隊組建、課題選擇、展區建設、專題活動以及數字平臺等問題提出非遺特色資源建設思路[2];孫全兵基于“文化育人”理念,探討圖書館建設“非遺生活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高職院校黨建工作[3];馬雙提出了非遺文化開發與利用途徑,認為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非遺文化資源服務本區域經濟文化建設[4]。此外,筆者擴大檢索范圍,以“高職院?!焙汀胺沁z”為主題,對檢索出的文獻內容進行歸納,其研究關鍵詞包括:非遺+傳承基地、非遺+人才培養、非遺+課程教學、非遺+校園文化、非遺+校企合作,揭示出高職院校非遺文化研究的關注點。

整體而言,高職院校圖書館非遺文化閱讀推廣主題的相關學術研究還比較有限,沒有形成一定的研究規模,研究成果多來源于本校具體實踐案例的總結,基礎理論研究仍需進一步加強。

3 盤錦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非遺文化傳承保護概況

盤錦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以下簡稱盤職院圖書館)非遺傳承和保護工作自2014 年開始,歷時9年時間,扎根本區域非遺文化資源,發掘地域文化特色,深入推進文化育人職能,探索出適合地方高職院校的非遺文化閱讀推廣路徑。 盤職院圖書館被遼寧省高圖委連續三年授予“遼寧高校風采館”稱號,并承辦2022 年市級社會科學重點課題《盤錦手工藝類非遺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對策研究》,成為盤錦市具有影響力的非遺宣教示范基地。

盤職院圖書館重視非遺文化資源的收集、整理和傳承推廣,聚集非遺文化多元載體。 在非遺館藏資源建設方面,采取市場調研、地毯式搜集、采訪面談等多種方式,走訪市非遺辦、區非遺辦等相關機構,共搜集了非遺紙質文獻1000 余冊、口述錄音和錄像資料20 個、非遺項目照片資料300 余份、非遺實物近400 件,極大地豐富了盤職院圖書館的非遺文化資源收藏。 在閱讀推廣受眾方面,為弘揚和傳承非遺文化,拓展閱讀受眾空間,盤職院圖書館面向的受眾不僅包括本校近萬名師生,還輻射周邊中小學的師生團體,以及幼兒園、社區、鄉鎮,帶動區域文化建設。

4 盤錦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非遺文化閱讀推廣立體化實踐

隨著非遺館藏資源的優化整合和擴展延伸,盤職院圖書館依據《“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和閱讀推廣原則,創新非遺文化傳承模式,多措并舉,非遺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4.1 互動閱讀,走近非遺傳承人

非遺傳承人不僅肩負延續傳統文脈的使命,還不斷地將天才般的個性創造融入傳承實踐活動中,對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久傳承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5]。 為增加學生與非遺傳承人的互動機會,展開面對面交流,近距離讀“人”、讀“物”,加深文化印象,盤職院圖書館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邀請非遺傳承人到校展示非遺技藝,弘揚工匠精神,同時帶領學生前往非遺傳承人工作室參觀學習。 一方面,以每年“4·23 世界讀書日”為契機,聯合省級、市級和區級非遺辦等有關單位舉辦多場非遺進校園活動,邀請40 余位非遺傳承人匯聚一堂,以真人圖書館的形式開展閱讀推廣活動。 如國家級非遺項目古漁雁民間故事,傳承人口述遼河口三角洲地帶生活的捕魚人世代傳承的民間故事,富含人生哲理,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價值評判標準[6]。 另一方面,組織學生代表前往周航浮雕葦畫工作室、劉煥煥剪紙工作室等參觀學習,聆聽傳承人講述制作技藝,領悟工匠精神的內涵。 結合“紅色傳統文化”主題活動,指導學生制作剪紙“紅色記憶”“英雄人物”等系列作品,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4.2 觸摸閱讀,創建非遺項目展廳

非遺項目展廳為集中展陳非遺文化作品、持續開展非遺文化宣傳活動提供了特色閱讀空間。 盤職院圖書館依托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挖掘非遺文化教育價值,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首先,推廣空間除長期展覽的主廳外,還開辟獨立展室、櫥窗,設置非遺文化書籍閱讀專區,多空間呈現非遺作品。其次,展示項目涵蓋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等多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項目類型以民間文學、傳統手工技藝、傳統民俗及習俗為主。 再次,作品呈現方式以實物為主,輔以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如二界溝排船制作技藝的船模、上口子高橋秧歌的服裝與道具、小亮溝葦編制作技藝的糧倉與妝匣、滿族刺繡技藝的服飾與荷包等眾多制作成果。 此外,盤職院圖書館以非遺項目展廳為平臺,全年不定期接待校內外參觀人員,進一步擴大非遺文化閱讀推廣的受眾面,展示個性鮮明的校園文化環境,成為對外宣傳本地區特色非遺項目的獨特窗口。

4.3 深化閱讀,融入學校教育教學

高職院校學生是國家重點培養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保護者。 《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9〕13 號)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加強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 高職院校圖書館擔當服務育人的重要使命,應積極引導學生追溯非遺之源,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課上+課后”推動閱讀推廣路徑更加深化、具體化。 盤職院圖書館將非遺文化融入課堂教學,打造省級非遺項目民間藝術類“大荒皮影”精品課堂;將學生素養教育與非遺文化相結合,開展15 分鐘翻轉課堂閱讀推廣,通過師生互動,共同成為非遺文化閱讀推廣人;與校內旅游管理學院合作,借助非遺項目展廳和地域文獻資源庫定期開展導游業務能力培訓活動,打造教室之外的第二實訓課堂;組織學生社團,引導學生演繹“弘揚非遺文化、培育愛國情懷”主題歷史情景劇。 深化院系合作,將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教學,能夠潤物無聲地將非遺文化推廣出去,使學生在學習民俗技藝的同時,感悟非遺傳承人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對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4.4 共享閱讀,構建非遺數字化平臺

數字化是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的重要手段[7],也是實現資源共享的有效途徑。 鑒于高職院校圖書館的主要讀者群是青年學生,而數字化閱讀已成為青年讀者們的主流閱讀方式[8],圖書館需要根據其閱讀行為特征和多元化閱讀需求,從宣傳推廣、設備放置、信息獲取等方面加快數字化閱讀服務建設。以“上口子高橋秧歌”項目為例,盤職院圖書館為服務更多讀者和擴大影響,采用線上推廣方式,優化整合非遺文獻資源,加設微信公眾號欄目層級,設置傳承人介紹、學術成果、實物圖片、影視資料等欄目,再推出高蹺秧歌、葦編、手工香蠟、滿族服飾等相關子欄目項;在入館大廳擺放立式觸屏顯示器,提供二維碼信息標簽,方便讀者快捷獲取圖文資料;利用館內墻面的電子屏幕直觀呈現上口子高橋秧歌表演視頻。 通過數字化平臺助力非遺項目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擴大非遺文化影響力,向實現各地區非遺保護成果互惠共享目標邁進。

5 高職院校圖書館非遺文化閱讀推廣存在的問題

隨著非遺文化閱讀推廣活動的持續開展,在實踐過程中也顯現出一些不足。 首先,真人圖書館言傳身教傳承非遺文化的時效性不強。 受客觀因素影響,非遺傳承人與學生的互動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并不能靈活配合學生的閱讀需求,重復閱讀也較難實現,部分活動只在特定時間舉行,如“4·23 世界讀書日”、五四青年節等。 其次,缺乏專職非遺文化閱讀推廣人才和良好的工作機制,多數高職院校圖書館非遺文化閱讀推廣人為兼職教師,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工作的持續性不強;沒有形成有效的工作機制,組織管理、人員布置、規則制定上還有待完善。 再次,部分學生對弘揚和傳承非遺文化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學習研究的動力不足,簡單認為是一種藝術欣賞,沒有深刻意識到非遺文化所蘊含的精神財富和時代賦予的現實意義。

6 高職院校圖書館非遺文化閱讀推廣的實施路徑

非遺文化是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的一個重要分支。 基于高職院校圖書館非遺文化閱讀推廣的探索實踐和存在問題,圍繞影響非遺文化閱讀推廣的關鍵因素,本文將從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傳承動力等方面著手,探討非遺文化閱讀推廣實施路徑,擴大非遺文化的社會影響力。

6.1 借助虛擬現實技術支持,提高推廣效率

真人圖書館出現之初是以面對面交流分享知識為主要形態,新媒介的出現賦予其新的形式與特征[9],目的是提高閱讀推廣的質量和效果。 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縮寫為VR)是通過計算機系統實現虛擬世界的交互體驗,調動參與者的視覺、聽覺、觸覺和味覺,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 融入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讓非遺文化閱讀推廣模式以更加生動的形式詮釋非遺文化精神內涵和教育價值。 高職院校圖書館要在推廣環節借助技術支持,一方面,豐富非遺項目推廣空間類型,增設非遺文化虛擬體驗室,提供顯示設備、聲音設備、交互設備等硬件設施,營造沉浸式、場景化空間。 另一方面,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和三維成像系統,構建虛擬立體畫面,突破時空限制還原真人圖書言傳身教現場,如,將上口子高蹺秧歌的表演過程經過傳承人講述、舞者動作拍攝和修正等環節制作成VR 全景視頻,使真人圖書館既能重復展示,又能提供逼真的臨場感受。 2020 年虛擬現實技術作為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在全國多所高校開設課程,應用前景廣闊,高職院校圖書館需要持續關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實用價值,實現推廣技術優化,從而不斷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提升讀者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增強讀者對非遺文化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6.2 拓寬傳承人培養渠道,培育推廣力量

閱讀推廣人是圖書館開展文獻信息推薦活動和推動常態化閱讀的主體,閱讀推廣人的素質和能力直接影響閱讀推廣活動的質量。 高職院校非遺文化閱讀推廣活動的人員,具有閱讀推廣人和非遺文化傳播者的雙重身份,圖書館應與學校各方合作,重視人才培養問題。 首先,建立良好的工作機制,增設閱讀推廣部門,激發閱讀推廣人職業認同感、集體歸屬感和工作熱情[10],激勵專職閱讀推廣人完成系統科學的培訓內容。 其次,建立校級非遺文化教育基地,吸收館員、教師、輔導員、部門行政人員參加學習,提升非遺師資隊伍的綜合素養。 例如,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相關骨干成員加入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11],基于本校特色館藏資源優勢,加強與區域非遺專家和相關部門的合作,高效率開展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工作。 再次,重視非遺科普教育和課程教育,從青年學生隊伍中培養非遺傳承后備軍。 2022 年6 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門印發的《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明確提出,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開設傳統工藝相關專業和課程,培養有技能、會設計、懂理論的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 高職院校圖書館需要進一步整合館藏非遺文化資源,形成知識整體框架,為院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提供強大助力。

6.3 擴寬學生擇業思路,激發推廣動力

2021 年9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1〕35 號)指出:大學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具有重要意義。 高職院校圖書館可借助本地區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根據本地區大學生就業創業政策,參與指導學生就業創業。 通過多元化閱讀推廣形式幫助學生拓展興趣愛好,打開眼界,輔助有意向的學生結合專業將興趣愛好發展為職業。 一方面,高職院校圖書館應通過非遺進校園、進社團、進課堂活動,在大學生隊伍中培養非遺后備人才,讓學生在產教融合中汲取創業養分,緩解部分非遺項目面臨招不到下一代傳承人、技藝失傳的困境。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圖書館需了解大學生對新媒體接受快、使用率高、適應性強的特點,以授課、講座等方式引導學生活用數字化技術和傳播平臺,創新非遺項目的傳統表現形式。 短視頻和直播是電商時代銷售新模式,也將是文化宣傳推廣的新模式,能夠讓非遺文化閱讀推廣結出經濟效益之果。如,小亮溝葦編制作技藝的作品仍可作為家庭日用品使用,擁有日用品和藝術品的雙重價值;二界溝排船制作技藝在南北方的漁民打撈工具中仍有廣泛市場。

近年來,涌現出一批富有新鮮創造力的學生團隊以一種更有效、更可持續的方式致力于弘揚、傳承、保護非遺文化,探索出非遺產業化之路。 將新媒體、線上購物、市場營銷、文創、文旅等要素融入創業項目,拓展了大學生就業創業渠道,讓瀕臨消亡的非遺項目“活”起來,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7 結語

在倡導發揚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背景下,全面推進新時代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高質量發展。 高職院校圖書館作為學校的精神文化陣地,承載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的職責,深刻認識到非遺文化蘊含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12]對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努力營造非遺文化的教育氛圍和宣傳推廣氛圍,積極引導師生從非遺文化中汲取精神和力量,讓非遺文化代代傳承,滋養民族精神根脈,筑牢大眾文化自信。

猜你喜歡
職院圖書館院校
諾獎得主霍夫曼團隊落戶深職院
圖書館
藏職院學生網絡素養現狀調研及培養策略研究
全國勞模、“金牌工人”竇鐵成受聘陜鐵職院專業帶頭人
去圖書館
職院學生癔癥性暈厥臨床處理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