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體助推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的機理與路徑

2023-03-03 16:17夏玉漢周燕來
關鍵詞:智能化人工智能算法

夏玉漢,周燕來

■教育學

全媒體助推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的機理與路徑

夏玉漢,周燕來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6)

智能化傳播是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提升意識形態傳播力的重要力量。全媒體時代,媒體發展呈現以網為媒、移動為先、智媒融合的特征,形成了媒體數字化、終端移動化、傳播智能化的媒介生態。大數據、算法推薦、計算機視覺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拓展意識形態傳播對象、方法和途徑,構成了意識形態數字化傳播、精準化傳播、可視化傳播的邏輯機理。全媒體時代,以智能化傳播塑造現代媒介意識形態,核心在于堅持用主流價值駕馭算法的價值導向,重點在于自主創新智能化傳播技術,關鍵在于著力推動一體化傳播的媒體融合發展體系。

全媒體;意識形態;傳播;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術推動著傳播智能化,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是全媒體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特征。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在總結新時代文化建設方面的成就和經驗時指出:“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1]。從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高度,以傳播手段和方法創新段加強新聞輿論引導,是意識形態工作守正創新的重要內容。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指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2]44。輿論格局的塑造關乎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適應全媒體時代媒體智能化發展趨勢,才能凝聚網絡空間價值共識、塑造良好網絡輿論生態,進而推動主流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凝聚力和引領力。

一、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的媒體格局

作為生產力滲透性要素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必將推動傳播媒介的發展,塑造出適應現代社會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傳播方式??梢哉f,“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大眾傳媒得以不斷改進……為意識形態的傳播提供了越來越便捷的工具”[3]。全媒體時代,全媒體以網為媒、移動為先和智媒融合的特點形成了媒體數字化、終端移動化、傳播智能化的趨向,媒體格局的新變化為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帶來新的契機。

(一)以網為媒:媒體數字化

意識形態傳播智能化的動力在于科學技術尤其是網絡信息技術的創新,以網為媒的傳播創新建構了數字化媒體,推動著媒體數字化。在傳統意識形態工作中,意識形態傳播的主要媒介工具是報刊、廣播、電視等,這些媒體有專業機構組建和管控,新聞輿論傳播具有權威性、單向性、中心化、結構化的特征。隨著網絡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傳統意識形態工作遭遇到網絡新媒體的挑戰,尤其是碎片化、互動性、去中心化和去結構化的自媒體的沖擊,在全媒體傳播場域中意識形態工作在以網為媒的助推下形成數字化媒體傳播新格局。在全程、全員、全息、全效傳播的全媒體環境中,網絡意識形態陣地的打造、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監測和網絡社會治理體系的建構、互聯網空間國家話語權的爭奪等要求意識形態工作適應媒體數字化發展趨勢,不斷抓住智能傳播機遇,開拓創新。媒體數字化是媒體機構通過觸電入網建設網絡新媒體,借助網絡傳媒技術特別是網絡通信技術、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傳播新聞輿論、傳遞價值導向的過程。這一過程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不斷深化,媒體數字化在傳播智能化的趨勢下不斷創新網絡傳播技術、平臺、手段和方法,為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提供了媒介技術基礎支撐,塑造了網絡生態環境。因而可以說,以網為媒是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的前提,媒體數字化構成了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的基礎,在數字化媒體的推動下智能化傳播是意識形態媒介傳播的必然趨勢。

(二)移動為先:終端移動化

全媒體傳播移動化是意識形態傳播智能化的重要媒介表征,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推動著意識形態傳播智能化轉型。1994年是中國接入互聯網的元年,自此互聯網技術不斷推動著網絡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到二十世紀末,面向互聯網的輿論宣傳推動著黨的意識形態工作不斷守正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邁向新階段,移動互聯網和自媒體異軍突起,智能手機成為現代人類生活的“必需品”。據第50次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調查,截至2022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10.47億,即時通信用戶規模達10.27億,占整體網民的97.7%,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95億,占網民整體的94.6%[4]。在傳播終端移動化的趨勢下,智能手機成為網絡信息化社會的主要通信、交易、社交、娛樂設備,5G移動通信技術和基站建設推動著全媒體傳播理念和手段創新?!半S著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發展,移動媒體將進入加速發展新階段”,對此要堅持“移動優化策略”[5]。移動優先策略關鍵在于適應全媒體發展趨勢,推動意識形態傳播移動化,運用移動終端擴展傳播對象,提升傳播主體的能動性,開拓網絡傳播空間。事實上,移動優先的傳播策略為意識形態工作智能化傳播創造了條件,智能化的移動終端普及不斷擴展意識形態傳播的覆蓋面,提升意識形態傳播的精準性和實效性。

(三)智媒融合:傳播智能化

人工智能與媒體產業不斷融合發展推動著傳播智能化,是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的核心動力,為意識形態傳播塑造了全新的傳播生態、催生了全新的應用場景,創新了智能化的傳播手段,推動意識形態工作與時俱進。傳播智能化指向的是媒介傳播的鮮明特征和發展趨向,人工智能技術推動著智能傳播技術、產業和制度不斷創新,形成智媒融合下傳播智能化的媒體發展趨勢。就傳播技術而言,人工智能不斷解構傳統傳播具有的權威性和中心化結構,提升面向用戶的精準傳播能力,特別是“以算法推薦、機器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則力求滿足個性需求,提供智能化傳播的技術平臺”[6]。在互聯網發展之初,人們通過計算機編碼、解碼實現人類自身的需求,機器智能是人類智能的“執行者”,互聯網延伸了人類的聲音。全媒體時代,智能化傳播把幾乎所有民眾納入到互聯網場域,數據積累和算法推薦極大地擴展了機器智能的應用場景,AR、VR、元宇宙不斷拓展虛擬傳播的界限。機器智能不斷模擬人類智能,向人類智能快速延伸,互聯網放大了人類的聲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一些人的聲音。事實上,人工智能技術向新聞生產、傳播和消費領域滲透,在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中越來越在某些功能上接近人類智能的新聞輿論傳播工具,特別是仿生機器人和社交軟件進入大眾視野,如“人工智能新聞主播”(AI主播)、人工智能軟件chat GPT等。在媒體融合發展實踐中,智能化傳播為意識形態傳播提供了智能技術、平臺和環境,因而以全媒體助推意識形態工作離不開人工智能傳播的有力支撐。

二、全媒體助推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的邏輯機理

全媒體為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提供了新的媒介環境、途徑和方法,也不斷消解傳統媒介環境下意識形態傳播邏輯,在工作實踐的基礎上形成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邏輯。以數據為基礎、算法為核心、可視化為重點,不斷推動意識形態數字化、精準化、可視化傳播,形成以傳遞主流意識形態、滿足用戶需求為目的、服務網絡社會治理的現代智能媒介傳播體系,構成了全媒體助推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的邏輯機理。

(一)大數據:深化意識形態數智化傳播

網絡新媒體在一定程上實現了信息傳播的數字化,大數據則把數字化傳播推向新的發展階段,數字化媒介不斷推動意識形態傳播向數智化方向深化發展。數據化是網絡傳播的鮮明特色,在網絡信息化之初數碼技術通過對傳播對象的編碼和解碼實現數碼化,為大數據傳播奠定了基礎。大數據則超越了簡單的數碼化傳播,通過海量數據的存儲、計算、分發和使用,在新聞資訊、消費、娛樂和社交等領域形成大數據資源、大數據思維工具和大數據方法,進而推動信息傳播數智化?!按髷祿酥局祟愒趯で罅炕驼J識世界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擁有大量的數據和更多不那么精確的數據為我們理解世界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7]。大數據通過對海量數據快速的概率計算進行量化分析,以近似全樣本數據統計分析的方式描述事物的現象,挖掘事物的本質,透析事物發展規律和趨勢。

大數據在推動意識形態數智化傳播中強化了在數據積累和數據分析中價值嵌入和滲透的意義,意義的建構被嵌入到數據結構中為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提供了新機遇。全媒體助推意識形態數智化傳播核心在于通過大數據分析重構意識形態工作模式,把意識形態工作納入到數據收集、分析、傳播等技術領域。一方面,從數據樣本收集來看,大數據在數據采集中強調完全樣本而非隨機樣本,在傳統傳播中主要通過隨機抽樣調查進行分析,但這種分析限于樣本收集和調查工具往往是不完全的,而在全媒體時代大數據通過擴容數據存儲實現傳播對象的完全樣本收集,在提升算力水平實現數據量化和統計分析,強化了數據收集和分析能力,提升了傳播的效率。另一方面,從數據處理能力上看,大數據不僅在數據的收集、存儲、分析、選擇和過濾上實現了數據分析能力的提升,而且自動化的“云計算”和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人工智進一步實現了數據分析的智能化,這都催化了動意識形態數智化傳播。大數據通過對海量用戶數據的動態監測和量化分析,提取傳播對象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動態,進而分析傳播對象的思想觀念和利益訴求,在智能化信息傳播中反映社情民意,有針對性的進行意識形態宣傳教育。

(二)算法推薦:推進意識形態精準化傳播

人工智能時代的算法推薦對算法的結構和功能進行重構和完善,海量的數據和算力的提升形成了精準化傳播,為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提供了重要工具。所謂算法是指“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機器學習能力不斷提升,通過計算系統實現對數據的精準收集和處理,進而開展信息匹配的技術能力”[8]。算法推薦則是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之上,通過精準化的數據處理實現傳播主體和傳播度對象的信息匹配,進而實現傳播主體的目的,滿足傳播對象的信息需要。全媒體時代,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撐下意識形態傳播不在是面向所有傳播對象的中心化和結構化的單向傳播,而是以交互性為基礎,以數據的有效匹配和精準推送實現思想理論和社會輿論的傳播與引導。

算法推薦的價值嵌入推動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精準傳播,主流價值駕馭算法創新了意識形態話語內容智能化傳播的方法和途徑。馬克思用物質生產過程來理解精神生產,認為“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9]。當算法成為生產力的要素,就一定會成為生產關系調整的滲透性要素,進而影響思想觀念和政治上層建筑,算法推薦的價值滲透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完成的。算法推薦內在地規定了誰來制定傳播的規則與方法、推薦的內容與形式、面向的對象和問題,意識形態傳播主體的思想觀念和價值理念傳播通過算法權力的使用和規制來實現。當前,在算法推薦的技術支撐下,立足于用戶需求、改進信息推送模式、提升用戶體驗,意識形態理論化話語過媒體融合發展體系進行系統化和精準化傳播,在話語的智能傳播中思想理論的引領力和凝聚力不斷提升。

算法推薦的信息過濾推動意識形態安全問題防護升級,意識形態安全治理體系構建了鞏固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媒介屏障和生態。在網絡意識形態場域,雜音噪音和負面輿論往往成為意識形態安全問題的導火索,網絡輿情的爆發和波動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和弱化網民群眾的政治和意識形態認同。算法推薦通過大數據分析以算法模型篩選發現意識形態安全風險,以氣泡過濾的形式對網絡信息進行加工處理,過濾出意識形態安全問題,通過風險的防范、篩查和監測,及時有效地進行有針對性的智能化處理。當前,網絡輿論眾聲喧嘩、網絡輿情錯綜復雜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強化算法權力的運用、深化算法倫理的規范、落實算法責任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算法技術優勢精準識別和應對意識形態安全問題和風險是推進意識形態精準化傳播必然要求。

(三)計算機視覺:拓展意識形態可視化傳播

人工智能具有的智能已經突破執行簡單命令的范圍,計算機視覺以深度學習和模擬仿生等技術特征向“認識”客觀存在范圍發展,這拓展了意識形態可視化傳播空間和領域。在傳統傳播中,以文字為核心的文本構成了傳播的主要形式,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在大數據、云計算和5G等技術的支撐下,聲音和圖像文本成為新媒體傳播的核心內容。人工智能技術在聲音和圖像文字的符號識別、特征的定位、意義建構及其與文字文本的轉化中具有算力優勢,物體圖像識別、人像識別、美學特征識別等成為機器智能的重要內容,機器智能向人類智能的延伸從“客觀世界”向自主反映的“主觀世界”發展。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正是在更為智能化的人工智能傳播中成為現實,VR拉近了虛擬現實與現實世界的距離,元宇宙創造了數字化的平行世界,圖像化、符號化的虛擬表征為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提供了新場景和新途徑。

計算機視覺在新聞傳播中不斷得到重視,新聞輿論工作和宣傳思想工作的可視化研究不斷深化,意識形態可視化傳播不斷適應全媒體傳播場景,塑造虛擬傳播情境,延伸著圖像聲音文本的意識形態表征功能。從人工智能助力意識形態可視化傳播的媒介業態來看,全媒體推動著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智能化轉型,傳統媒介在媒體融合趨勢下紛紛進行轉型升級,在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戰略部署下適應網絡信息化傳播新生態,打造多樣化的意識形態傳播場景和渠道。從人工智能助力意識形態可視化傳播的網絡生態來看,虛擬化的傳播情境塑造了意識形態可視化傳播生態,現實世界的圖文聲像通過計算機視覺的可視化再造形成豐富的意識形態傳播場景,在視界拓展與融合中形成沉浸式的隱形傳播環境。從人工智能助力意識形態可視化傳播的意義延伸來看,可視化傳播把意義的傳播蘊含在圖文聲像的數字化世界中,通過信息的意義建構和解構形成意義的延伸,進而通過算法推薦形成主流價值觀的再傳播和再建構,在信息的鏈式傳播中凝聚價值共識。事實上,計算機視覺打破了文字傳播中讀者與作者的空間區隔,以圖像化的敘事重構了文化和意識形態傳播的場景和情境,自然地激發傳播對象的意識形態認同。例如,越來越多的線上博物館通過云游覽的形式滿足游客的文化需求,VR思政課教學體驗等不斷豐富意識形態智能化教育形態,AI+文化產業提升用戶文化體驗,意識形態可視化傳播不斷推進人工智能與意識形態傳播融合發展。

三、全媒體推動現代媒介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的策略優化

智能化傳播成為全媒體時代媒介傳播的鮮明特征,主流意識形態的智能傳播必然在媒介格局之變中遵循其邏輯機理,優化其傳播策略。這需要“建立在提高對媒介時代問題的解釋力上,重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眾媒介’意識形態”[10],立足于全媒體時代特征,在推動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的價值導向、技術支撐和媒介格局塑造上不斷優化。

(一)價值導向:用主流價值駕馭算法

算法權力的價值引導和規約指向的是算法權力的濫用引起的意識形態安全問題,用主流價值駕馭算法的核心在于把算法權力的運用納入到推動傳播主流價值觀的正確軌道上來。之所以立足于正確價值導向駕馭算法,就在于在資本的裹挾下算法權力帶來了技術的異化,技術異化不僅帶來了工具理性和功能主義的偏狹觀念,而且增加了意識形態安全治理風險。在算法權力的異化下,通過熱搜排名、廣告推薦、制造奇聞軼事等形式追求熱點、引爆流量、迎合獵奇心理等,進而通過網絡輿情、網絡謠言、網絡負面情緒等販賣社會心理焦慮,甚至散播網絡社會錯誤思潮。這些意識形態安全問題源自于工具理性催生的技術異化、輿資本宰制下的輿論亂象、差異化和分眾化形成的分散傳播問題。面對算法權力帶來的意識形態安全風向和挑戰,以辯證思維方法分析和解決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的矛盾和問題,才能在立破并舉中發揮主流價值駕馭算法的功能。

意識形態安全問題的治理需要以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大數據和算法技術的發展,以價值理性的嵌入、主流輿論的強化、思想理論的聚合形成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的正確導向。全媒體時代,智能手機成為現代社會的必需品,通過移動客戶端獲取和傳播信息成為網絡信息化社會的基本技能,伴隨著巨大便利的同時以計算思維為核心的工具理性認知支配著社會生活實踐,進而衍生出技術異化的力量,在資本的推動下工具理性盲目擴張,進一步加劇了技術異化的社會后果??朔@一力量首先正是技術和意識形態之間的辯證關系,全媒體時代不能簡化為機器智能支配的社會結構和動力系統,而是“建構在‘網絡’(net)與‘自我’(self)的互動,以及網絡社會與認同力量的互動之上”[11]。因而,主流價值駕馭算法需要從意向兩個方面著力:一方面,在機器智能參與下的網絡信息化社會中嵌入主流價值觀念,讓機器智能傳播主流輿論,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技術發展理念作為技術與意識形態互動的指導原則,強化智能傳播形成輿論共識的技術支撐;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和智能算法構建聚合性傳播和網格化管理社群,在強化網絡社群治理中推動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以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推進網絡社群治理現代化,凝聚網絡空間思想理論和價值理念共識,提升網絡傳播領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和引領力。

(二)技術創新:自主創新智能化傳播

科學技術的作用及其對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科技創新是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的核心推動力量。作為生產力滲透性因素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展上具有第一生產力的地位和作用,在歷史發展中具有調節歷史發展的杠桿作用,發揮科學技術的強大功能就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2]35。事實上,技術創新尤其是媒介技術創新不僅延伸了人的話語方式和話語權利,而且確證了媒介技術在影響意識形態話語權上的特殊重要性,媒介延伸是人自身本質能力的延伸,也是意識形態話語權力的延伸。

智能化媒介技術從話語主體的話語方式和話語內容的傳播方式上深刻影響了意識形態話語權,也是推動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的突破口。就話語主體的話語方式而言,以媒介傳播為核心的科技創新突破思想僵化的傳播窠臼,以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建構適合中國發展的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并通過智能化媒介技術創新增強中國話語的傳播力、中國故事的感染力、中國精神的凝聚力。就話語內容的傳播方式而言,以媒介傳播為核心的科技創不斷延伸和拓展意識形態話語傳播的領域和空間,以智能技術擴張意識形態話語傳播的應用場景和情境,占領意識形態話語傳播的前沿陣地,擠壓非馬克思主義生存空間。需要強調的是,以科技創新推動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并非一味地強調技術功能及其價值的實現,而是將其置于推動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的制度基礎和文化背景之中,進而實現傳播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避免陷于技術功能主義和價值主義的錯誤觀念中。

自立自強的科技創新體制為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提供了強大動力,這也要求科技創新立足于為民服務的價值理念,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不斷為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和良好氛圍,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一體化為文化和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提供了保障。在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實踐中,以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為重點,打造現代化的智能傳播和服務中心,同時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以算法推薦加強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傳播核心價值和主流文化的感染力和精準度,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然而,“科技是發展的利器,也可能成為風險的源頭”[12],推動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既不能過度張揚科技的工具價值進而被工具理性宰制,也不能忽視科技在推動文化和意識形態傳播中的杠桿作用,而是在強化主流價值對科技創新的引導和規約中實現科技創新和意識形態傳播的良性互動。

(三)融合發展:著力推動一體化傳播

全媒體助推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的根本在于處理好技術與意識形態之間的辯證關系,在媒體融合發展體系的支撐下形成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的一體化傳播[13]。所謂一體化傳播就是以系統性思維考察全媒體助推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這一復雜問題,從系統的整體性出發全面把握要素、結構、功能和屬性之間的關系,全面審視全媒體時代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的機遇和挑戰,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協同性和時效性。事實上,融合發展不斷突破傳統傳播的時空限制,在互聯網思維的導向下媒介劃分的標準與界限不斷更新與拓展,因而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要“反對‘割裂思維’‘對立思維’‘技術無用思維’‘唯技術思維’”[14],在媒體融合發展中形成意識形態智能傳播的互動性、整體性、辯證性認知。需要強的是,這些認知并非強調各類媒體在傳播和結構功能上的簡單相加,進而在分散化和差異化傳播中弱化意識形態凝聚力,而是把通過各類智能化媒體的互動和協同實現主流意識形態的整體性傳播,形成推動主流價值觀的傳播合力。

打造一體化傳播的途徑在于全面把握技術和意識形態之間的張力,激發和調動意識形態傳播的智能性因素,以智能化傳播形成點、線、面全面聯動的互動式傳播樣態。全媒體時代,智能化傳播帶來的不僅僅便捷的傳播方式,同時也蘊含著意識形態安全風險,如何在全媒體傳播戰略部署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建構起具有全面性、體系化和立體式特征的新時代國家意識形態安全體系[15],是應對這些風險和挑戰的實踐策略。具體而言,以大數據和算法推薦實現用戶精神生活需要和主流價值傳播的精準推送和合理匹配,以點對點傳播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精準性,做到有的放矢。在此基礎上,主流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要通過智能化傳播手段連點成線,形成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輻射和聚合效應,在主流意識形態傳播中凝聚思想理論和文化價值共識,如推動不同文化類型和形態以多樣化的方式觸電入網,尤其是以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技術打造元宇宙文化傳播新空間。此外,在交互傳播中形成以點帶面的立體化傳播樣態,打破傳播媒介之間的傳播壁壘,減少主流意識形態同質化傳播,豐富意識形態生活化傳播渠道和生態,在日用而不知的生活實踐中形成文化和意識形態認同。

全媒體助推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是應對智能時代意識形態安全風險的重要途徑,這意味著意識形態工作要不斷“適應社會信息化,創新意識形態工作方式,加快現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16]。實現這一融合就是要全面審視技術和意識形態之間的辯證關系,利用智能化的傳播技術推動主流意識形態多途徑、立體化傳播,凝聚和引領意識形態話語共識,鞏固網絡空間意識形態話語權。在這一過程中,對于大數據技術、算法推薦、計算機視覺技術的利用重在發揮其意識形態智能化傳播的積極作用,增強其風險防控和治理能力,特別是“依法加強網絡社會管理,加強網絡新技術新應用的管理,確?;ヂ摼W可管可控”[17],以人工智能傳播形成意識形態安全維護的互聯網屏障。

[1]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4.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侯惠勤.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275.

[4]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3-01-04)[2023-04-01].https://www.slidestalk.com/Apache/StatisticalReport.

[5]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8.

[6] 陳昌鳳.未來的智能傳播:從“互聯網”到“人聯網”[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135(23):8-14.

[7] (英)邁爾舍恩伯格,庫克耶.大數據時代[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2.

[8] 陳聯俊.算法技術的新挑戰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舉措[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268(4):126-130.

[9]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

[10] 陳錫喜.意識形態:當代中國的理論和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281.

[11] (美)曼紐爾·卡斯特.千年終結[M].夏鑄九,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335.

[1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01,318.

[13] 史向軍,夏玉漢.全媒體時代高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提升路徑[J].思想政治課研究,2022,254(2):116-124.

[14] 張志丹.意識形態功能提升新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68.

[15] 王永貴.新時代國家意識形態安全體系建構研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264(6):114-124,156.

[16] 石云霞.習近平關于新時代意識形態重要論述研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266(8):61-74,160.

[1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84.

The Mechanism and Path of All-media Boosting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of Ideology

XIA YUHAN, ZHOU YANLAI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is an important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convergence in the all-media era, and also an important force in enhanc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ideology. In the era of all media,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is characterized by taking the internet as the medium, mobile as the first, and intelligent media integration, forming a media ecosystem of digital media, terminal mobility, and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represented by big data, algorithm recommendation, and computer vision has continuously expanded the objects, methods, and channels of ideological dissemination, forming the logical mechanism of digital, accurate, and visual dissemination of ideology. In the all-media era, shaping modern media ideology through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lies in adhering to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using mainstream values to control algorithms, focusing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focusing on promoting a media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system of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All Media; Ideology; Communic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206

A

1008-472X(2023)02-0146-07

2023-01-09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全媒體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話語傳播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2CKS037);西安市社科基金規劃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意識形態工作辯證思維方法的重要論述研究”(項目編號:22ZD30);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人工智能賦能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研究”(項目編號:XJSJ23075)。

夏玉漢(1990-),男,陜西安康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

周燕來(1968-),男,陜西合陽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黨的建設。

本文推薦專家:

史向軍,西安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張紅霞,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猜你喜歡
智能化人工智能算法
智能化戰爭多維透視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基于MapReduce的改進Eclat算法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2019:人工智能
進位加法的兩種算法
人工智能與就業
數讀人工智能
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下一幕,人工智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