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工程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方法探討

2023-03-12 16:26宋曉慧孫軍偉馬少帥劉倩倩
四川水泥 2023年1期
關鍵詞:灰土夯法陷性

宋曉慧 張 健 孫軍偉 馬少帥 劉倩倩

(山西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晉中 030600)

0 引言

我國濕陷性黃土分布范圍較廣,大約占我國黃土面積4.9%,主要集中在陜北、晉西、河南、隴東、冀北等地區[1]。山西省內黃土分布面積較廣,黃土面積高達3.5km2,占山西省全省面積的22.4%[2],而山西的濕陷性黃土面積占比較大且分布不均勻,嚴重影響城市的建設和發展。

濕陷性黃土與一般的黃土不同,它是一種非飽和、大孔徑、壓縮性小、強度較高,但是遇水浸濕時強度會出現明顯降低的黃土,具有在一定的自重或壓力作用下遇水變形的特征[3]。因此在濕陷性黃土地區修建市政道路時,為防止濕陷性黃土地基遇水變形,必須進行地基處理,盡可能消除土體的濕陷性,滿足地基承載力要求。因地基濕陷性厚度及嚴重程度分布不均,地基處理方法也隨之不同。本文以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龍城大道道路工程為例,闡述不同地段濕陷性黃土地基的處理方法。

1 工程地質條件

1.1 工程概況

擬建場地位于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北部,該地區地勢西低東高。擬建項目屬于市政道路工程,包括道路工程、排水工程、強電工程、交通工程、綠化工程、綠水工程及照明工程等,道路全長8km,紅線寬度60m,綠線寬度90m。

1.2 場地巖土特征

根據野外鉆探揭露的地層情況可知:本次勘察深度范圍的巖土層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統沉積的粉土、濕陷性粉土和砂類土等構成,具體巖土分層情況如下:

①層,素填土(Q4ml):雜色;主要為耕植土,含磚屑、煤屑、灰渣、植物根和少量生活垃圾等;稍濕,結構松散。該層土體層厚介于0.40~0.60m之間,層底埋深介于0.40~0.60m之間。

②1層,中粗砂(Q4al+pl):黃褐色;松散;含石英、長石、云母等,混有粉土;顆粒級配較差,磨圓度較差;該層實測標準貫入度錘擊數平均值為8.0擊,標準貫入試驗修正錘擊數平均值為7.7擊。該層土體揭露厚度介于0.7~1.6m之間,層底埋深介于1.3~1.9m之間。

②層,濕陷性粉土(Q4al+pl):褐黃色;稍濕,稍密;含云母、氧化物。該層土體層底埋深介于0.30~3.30m之間。

③層,粉土(Q4al+pl):褐黃色;稍濕,稍密;含云母、氧化物、蟲孔等,土質不純,含有砂粒;干強度低,韌性低;該層土的天然合水量平均值16.2%;天然孔隙比平均值0.797,濕陷性系數平均值為0.010,壓縮系數平均值為0.244MPa。該層土體層底埋深介于7.50~9.20m之間。

1.3 場地黃土濕陷性等級

非自重濕陷性黃土是指黃土浸水后在飽和自重壓力下不發生濕陷,只有在附加一定壓力后浸水才發生濕陷的濕陷性黃土。

自重濕陷性黃土指在地基沒有任何荷載的情況下,受水浸濕后,在土體自身自重的情況下,土體會發生顯著的下沉現象,這種現象被稱為自重濕陷性黃土。

擬建場地地基濕陷性情況按照《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中的相關規定要求,分為兩種情況,太榆路邊界K2+500-K8+700為非自重濕陷性場地,地基濕陷性等級為Ⅰ級,K8+700-K9+940為自重濕陷性場地,地基濕陷性等級為Ⅱ級。

2 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方法

擬建道路工程跨度較長,沿線黃土地基濕陷性等級不同,采用的處理方法也不相同。其中,K2+500-K8+700段為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地基濕陷性等級為Ⅰ級,主要采用換填法。K8+700-K9+940為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地基濕陷性等級為Ⅱ級,其中,K8+700-K8+960為普通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主要采用換填法;K8+960-K9+910為超高填方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填方高度達20多米,主要采用灰土樁擠密法;K9+910-K9+940為較高填方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主要采用預浸水法+強夯法。

2.1 非自重濕陷性場地地基處理

2.1.1 地基處理方法選取

本擬建工程K2+500-K8+700段為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地基濕陷性等級為Ⅰ級。本工程涉及排水管道施工,地基的不均勻沉降將會對管道工程質量存在嚴重影響。因此進行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前,應對排水管道溝槽進行地基承載力試驗,驗證其是否滿足承載力要求。通過對溝槽底部進行試驗可知:地基承載力實際僅為60kPa,遠遠低于設計要求的120kPa??紤]到本施工段屬于非自重濕陷性場地,且溝槽底部土質強度較低,因此本施工段采用換填法進行地基處理,本方法相對于其他方法來說,投入成本較小,施工便利。

換填法是采取土質強度較大、密度較高且水穩性能較好的材料將原有的強度較低、密度較小、孔隙較大、松散的土層全部置換,再進行分層回填及振動碾壓,使其達到設計壓實度,確保地基承載力滿足要求[4]。

2.1.2 換填法技術要點

采用換填法的技術要點是在施工過程選好換填材料,以及采取合適的壓實機械,并且在施工前進行試驗段施工,確定好壓實遍數、含水率、鋪土厚度等參數,以便為后續的施工提供一個良好參照。

2.1.3 換填法施工要點

本施工段地基處理方法是將原有溝槽原狀土人工挖除30cm,后采用三七灰土進行換填,采用振動壓路機+平板夯+振動夯壓實。為保證溝槽回填后盡可能減少地面不均勻沉降以及路基受水浸濕時沉降,采用三七灰土回填至管道頂面50cm,為保證施工質量,管溝兩側回填時采用分層回填,分層壓實的施工工藝,每層回填厚度控制在15cm左右,確保達到設計的壓實效果。

2.2 普通自重濕陷性場地地基處理

2.2.1 地基處理方法選取

本線路K8+700-K8+960為普通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地基濕陷性等級為Ⅱ級。因擬建場地路基寬度為60m寬,處理面積較大,為減少施工成本投入,結合現場施工條件,降低施工難度,采用三七灰土換填的施工方法來降低地基受雨水浸濕所產生的下沉現象,同時增加路基承載力。

2.2.2 換填法施工過程

本路段三七灰土換填的具體施工做法為:(1)填方路段回填至路床標高,路床下全斷面換填80cm厚三七灰土隔水層,為保證壓實效果,每次回填厚度不得超過30cm,采用沖擊碾或重錘夯實等壓實。(2)挖方段挖至設計路床標高后,換填80cm厚的三七灰土,每層換填厚度不超30cm,采用沖擊碾或重錘夯實等壓實。

2.3 超高填方段自重濕陷性場地地基處理

2.3.1 地基處理方法選取

本線路K8+960-K9+910為超高填方段,填方高度達20多米,考慮到原狀土為自重濕陷性黃土且填方高度過大,對于原狀地基承載力要求較高,因此該填方段原狀地基處理采用灰土樁擠密的方法來處理地基,以便能夠達到設計要求。

灰土樁擠密是利用沉管、沖擊或者爆擴等方法形成樁孔,在形成樁孔的同時會產生側向擠壓力,使樁間土密實,然后采用灰土將樁孔分層回填[5],利用孔內經夯實后的灰土遇水分解、吸水膨脹、固結后使灰土樁與原有地基形成復合行地基,從而提高地基承載力。

2.3.2 灰土樁擠密技術要點

采用灰土樁擠密法的技術要點首先是確定樁位,選擇合理的樁位布設;樁位布設好后選擇合適土料,土料宜采用粉質黏土,不得含有凍土或膨脹土以及生活垃圾,有機質含量不得超過5%,取土要求顆粒大小、含水量、密實度、承載比(CBR)試驗和擊實試驗等各項指標均滿足施工;隨后采用夯實機械(偏心夾桿式夯實機)填夯,填夯施工前應先進行填夯工藝試驗,以確定合理的分次填料量及夯擊次數,在施工過程中注意清除孔內的雜物或積水,開始填料前先將孔底夯實,次數不少于8擊,然后開始分層夯實灰土。

2.3.3 灰土樁擠密法施工過程

本路段灰土樁擠密具體施工方法為:采用間距為1m,深度為9m,成正方形布設,回填材料采用三七灰土?;彝翗稊D密樁法較灰土換填法成本高,施工難度大,但是在施工過程中可以實現深層加固,能達到良好的深層擠密效果。此方法一般用于處理濕陷性黃土厚度較深的土層。

2.4 較高填方段濕陷性場地地基處理

2.4.1 地基處理方法選取

本線路K9+910-K9+940段為較高填方路段,深度較大,約為8m。對于較高填方路堤來說,施工完成后道路仍會受降水影響而造成各種問題,許多人對壓實后的黃土濕陷性進行研究,發現壓實后的黃土濕陷性仍然存在。為了盡可能的消除較高填方路堤壓實黃土的濕陷性,最大程度上消除回填土不均勻沉降及濕陷性,避免工后沉降,本工程采用預浸水法+強夯法消除黃土的濕陷性。

2.4.2預浸水法施工特點

濕陷性黃土地基預浸水法是利用黃土浸水后產生自重濕陷的特性,在較高填方開始回填前,進行大面積的浸水,使土體預先產生自重濕陷,從而達到消除黃土土層的自重濕陷性[6]。地基受水浸濕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消除其自身的濕陷性,但隨著深度的增加,其消除濕陷性的作用越來越小,李輝山等研究表明浸水施工基本可以消除10m范圍內黃土的濕陷性,超出該范圍,其效果越來越小。預浸水法能很大程度消除黃土濕陷性,但在這個過程中,會對該范圍內土層的壓縮性產生一定影響,會大大增加土層的壓縮性,造成短期內土層地基承載力下降,因此在使用預浸水法的同時,還需配合其他方法處理基地承載問題。本工程采用強夯法配合預浸水法。

2.4.3 強夯法技術要點

強夯法是將具有一定自重的夯擊錘提高一定的高度,利用自重及高差對地基進行沖擊和振動,達到改善土的密實性、改變液化條件、增大壓實度、消除黃土的濕陷性等目的的一種方法[7]。采用強夯法的技術要點是要確定夯擊點位、夯擊能、夯擊高度等,確保夯擊完后能夠達到滿面夯實的效果,避免漏夯或者錯夯而達不到全面夯實的效果。

2.4.4 強夯法施工過程

本次強夯法具體施工方法為:按照道路設計,將設計范圍內路基清表30cm,然后進行路基填筑,分層填筑,分層碾壓,每層填筑厚度不超過30cm,填筑2m后進行第一次強夯,然后每隔4m形成一個工作面,采用強夯法進行路基處理。強夯法的具體參數如下:夯錘選用圓柱體,夯擊能為3000kN·m,夯點間距為5m,正方形布設,夯錘重量為2000kN,落距為15m。夯擊遍數為3遍,先跳夯兩遍,再滿夯一遍,第二遍夯擊點位于第一遍夯擊點之間,第三遍滿夯時要求錘印搭接,以便保證強夯效果。強夯法在一定范圍內能夠增加地基的強度,減小土體的孔隙率。

3 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方法討論

擬建工程采用換填法、灰土樁擠密法、預浸水法+強夯法三種方法來處理濕陷性黃土場地,方法簡單,所需材料亦可就地取材,成本投入較小,技術可靠,且工期較短,能夠有效的消除黃土的濕陷性。

換填法適用于淺層地基處理,例如換填淤泥、淤泥質土、濕陷性黃土、素填土、溝槽基礎等;灰土擠密樁法適用于處理較深的土層,如濕陷性黃土、垃圾土、雜填土等深度較大土層;強夯法一般適用于填方高度較大,施工后工后沉降較大的填方段落,強夯法配合預浸水法不僅能夠有效的消除土層的濕陷性,同時能夠增強土層的地基承載力,最大限度的減少了填方段的工后沉降,避免道路塌陷。

除上述所描述的三種方法外,處理濕陷性黃土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化學加固法、單液硅化法[8]等。很多專家學者對地基的處理方式進行了很多的研究,不同地質情況、不同物理力學指標的土層所使用的處理方式一般不相同,因此在處理濕陷性黃土前,應根據其工程地質特征、施工現場條件、施工單位技術水平、經濟條件等因素,綜合考量并確定處理方法。

4 結束語

市政工程建設過程中要想最大程度消除黃土地基的濕陷性,僅重視處理方法和施工技術是不夠的,還需要重視人員、機械、成本的投入。由于目前各地區市政道路工程一般要求當年開工、當年完工,緊迫的工期使得大部分施工單位只注重工程進度而忽略施工質量,容易出現完工后地下管溝沉降、道路塌陷等質量問題。為避免出現地基沉降等問題,要求現場的施工技術人員具備一定的專業水平,同時還需具有很強的責任心,參建各方積極配合,才能最大程度保證濕陷性黃土地基施工的質量。

猜你喜歡
灰土夯法陷性
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方案優選的研究
灰土擠密樁質量控制措施研究
公路路基濕陷性黃土及處理對策
市政道路軟土路基強夯法施工技術研究
濕陷性黃土地區給排水管道防沉陷設計探討
強夯法在高速公路路基施工中的應用分析
灰土壓實系數指標探討
濕陷性黃土地區基坑滑塌邊坡治理措施
工程勘探技術在灰土墊層地基施工質量司法鑒定中的應用
重夯法施工技術處理公路濕陷性黃土應用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