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圈里的熱點與冷槍

2023-03-12 02:21王春辰
畫刊 2023年11期
關鍵詞:批評家博客熱點

20世紀以來的中國美術史,除了要寫作它的風格演變、類型變化、語言進化、主題遽增外,另一個與藝術有關的,就是針對藝術發生的各種討論、爭議、論辯或論戰。

20世紀20年代初,是關于“美術革命”之爭,要革晚清頹廢的“四王”流風的命,康有為、陳獨秀對之發起了論辯;30年代,留法的徐悲鴻與留英的徐志摩互動了一次“二徐之爭”,對如何看待印象派、寫實繪畫進行了真摯的論辯。30年代的“左翼美術”討論也同樣如火如荼。

到了20世紀50年代,有關“美”“美學”以及“印象派”的討論,那又是一番景象。轉到80年代,第一炮是吳冠中提及的“形式美”“抽象美”的大討論,對國內畫壇走出“唯主題論”的束縛助力不少;接著,武漢出版了《美術思潮》這個刊物,關于藝術的討論遍及諸多論題,對那時的藝術理解、思想解放功莫大焉;到了1986年,南京藝術學院在讀二年級的研究生李小山寫了一篇《當代中國畫之我見》,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了國內各路意見的人參與討論和論辯中,成為畫壇多年不見的大討論,觸及多個話題,其影響至今漣漪不絕。

到了20世紀90年代,又是吳冠中一篇《筆墨等于零》的談話,引發了關于中國畫的再次討論,張仃寫了《守住筆墨底線》作為回應,雖然這次討論的熱度不及《當代中國畫之我見》,但也留下了一筆討論水墨藝術的有意義的歷史記錄。1992年廣州舉辦了首屆雙年展,這也是第一次用雙年展之名來舉辦展覽,由批評家提名藝術家參展并評獎,但引發討論的是關于批評文章收費的問題。在市場經濟步入快車道的時候,為藝術家撰寫評論文章要不要收費、收多少,就成為大家關心的問題,當時討論得不可謂不熱烈。時至20世紀末,關于行為藝術發生了更驚天的論辯,當然也由此出臺了嚴厲的文件來制止此類作品。但時間的年輪并沒有讓行為藝術成為過去時,相反,它一直以多種方式在實踐著,關于它的討論時不時地以不同方式出現。

當2000年上海雙年展的外圍展“不合作方式”舉行時,引發了“藝術體制”及“當代藝術”概念的爭論,也是基于全球化語境展開的一種討論。這之后關于藝術與市場的討論多了起來,這是市場經濟必然出現的現象,特別是“藝術是由學術推動還是受市場影響”,成為公共話題,但并沒有結果,而20世紀80、90年代那種藝術批評可以判別藝術的坐標看不到了。相反,市場化的媒體傳播成了一波又一波的風向標,似乎美術判斷是以市場價格為導向。這大概與中國突然地步入消費社會的市場經濟有關,也與全球的藝術市場消費有關。

經濟高漲、消費與投資并行,對藝術品的需求不再僅僅是藝術的需求,市場需求的比重越來越大。市場需求必然會按市場邏輯來推衍藝術生產以及關于藝術的話術表達。在這20年來,關于藝術的導向,似乎是唯市場而展開。對于經歷了“八五”時期的,還是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實驗的,抑或是進入21世紀以后的藝術家,不得不觀察市場這根標尺,它起著杠桿作用,影響著人們的心理。任何關于藝術的學術討論都不及市場的價格指數來得直接和有影響。這中間也不斷有熱點出現,如藝術區和工作室的拆遷、798的保留、尤倫斯藏品的上拍、民營美術館的建設等,這些都曾經是藝術圈里的熱點。關于藝術的熱點,隨著尤倫斯在798的開館展,一度討論了一番“八五”新潮美術;受國際拍賣影響,中國的藝術市場推出了“F4”概念,它們大量出現在藝術紙媒上,掀動著中國的藝術市場波濤涌動;每期紙媒雜志都有市場與拍賣的信息,撥動著藝術圈與市場圈的神經。每次新的天價拍賣都會引發一輪熱議,如關于“卡通一代”的討論,隨后銷聲匿跡;接著是70后、80后這樣的命名的討論,慢慢地不再掛在嘴上。接著,“新水墨”“新工筆”登場,一時間似乎是市場熱品,但不久便沒了聲音。伴隨著這些,也有關于“中國抽象”的討論,爭議頗大,一開始不太受待見,慢慢市場化后也頻頻風生水起;而關于其學術建構似乎一直沒有被確證,時不時有些議論出現,尤其是它們時不時地抄襲或模仿,就成了敏感話題。在2010年前后,由一批青年批評家舉辦的“金酸梅”藝術家評獎,竟也引發藝術圈頻頻關注,熱點了一會。

藝術熱點的討論離不開媒體,20世紀80、90年代是紙媒雜志。2000年后,隨著互聯網的出現、藝術網站的出現,如美術同盟,上面的熱點討論非常多;后來出現了博客,一批寫作者就相繼開通博客,特別是一些剛剛進入藝術批評領域的青年人,以博客為表述平臺,挑起了各種話題,快捷地觀察、點評藝術現場,很是熱鬧,如藝術國際博客、雅昌藝術博客、新浪藝術博客等,都在討論藝術,其中也有若干針對青年批評家的爭論。此后,一些寫作者消失了,一些沉淀著一路走來。2009年前后曾經出現了“第四代批評家”的提法,但也是一閃而過,波瀾不驚。這中間有關于模仿里希特的黑白灰畫法的討論、畫面符號化的討論,都是因為有了青年批評家的發聲;這股風尚也漸漸消失掉,即便有,也不再成為關注點,不能不說是學術批評的聲音起到了些許作用。

藝術博客以及微博上的藝術信息的衰微是隨著微信的興起而出現的,由于紙媒的成本高,隨著微信公眾號的出現,藝術紙媒一本接著一本停掉,至今所剩無幾?,F在是自媒體時代,它包括微信公眾號、小視頻、小紅書、B站、抖音等,成為藝術信息與話題的主要載體,傳播之廣、之快都是之前的紙媒所不可比擬的。手機閱讀多于電腦閱讀,更多于紙本閱讀。也因為手機閱讀的快節奏,發長文很難被仔細閱讀,所以自媒體上的文字必須結論分明、快捷,難以長篇大論地敘述。特別是短視頻流行起來后,更是要直接明了地表達觀點,而不是邏輯論證。所以,標題必須抓人、驚悚,如果不是這樣,很快就會被淹沒在天文數字般的信息洪流中。這些年來,自媒體上的這種藝術點評都是短、平、快,從豆瓣上的“一杯普洱茶”到公眾號的“酒仙橋一姐”“抄襲君”,再到小視頻的“FreemanArt”等,都有著傳播快、觀點簡單明了的特點。它們大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氣勢,不怕得罪人,也不怕觀點偏激,以敢說為旗幟,而且是越說越勇、越驚悚越好,不怕事兒大。它們有點像在藝術圈里放的冷槍,冷不丁地,哪個藝術家就成為標靶。

這一類的快人快語讀起來、聽起來很干脆,但深入推敲又不能進入到文本的互辯之中。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流量為上,必須是激進、單一的直白觀點,不能繞彎子。它們因為受眾更加廣泛和遍及四方,往往比高頭講章傳播得廣和快。這也是扁平化的網絡世界的特征,而建設性的藝術批評則需要更深入地探討、討論、辯論,它們必須是文本的辨析,費時費力,有時候還不見得有效果。與信息化、市場化的自媒體相比,學術的文章顯得滯后,甚至跟不上信息的節奏。這大約是藝術批評不在場的原因之一。

在今天,討論、爭議并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藝術圈有些疲倦了,對很多本應該探討的問題,卻聲音越來越少,有獨立觀點的文字越來越少見;相反,沉浸在考據、考古、古典的多了,張揚當下的精神振拔的少了。人們在飯桌上各種點評、議論都有,甚至刻薄的話頻頻噴出,但大都不會行之筆墨、見之于公開媒體。藝術家如果在公共媒體上被說到了,大多數又都是玻璃心,比如前些年范某某的告狀起訴??傊?,對藝術可以批評,但對藝術家不可以批評,尤其不能說其藝術不好或有缺陷。

自然,這樣的批評與討論有時候是時機與環境所致,有時候需要沉淀等待,有時候是話題不對,當然,也有客觀的權力與利益關系所致。即便我們閱讀大名鼎鼎的《藝術論壇》雜志,進行討論或互辯的文章也越來越稀有,反而大量文章都在討論多學科,引用大量理論詞匯,對于一般讀者,肯定會看得不知所云;但作為學術文章,則時代如此,需要更長久的思想胃口來消化,如克羅斯一批學者所引入的法國理論。

同樣,藝術的創作也出現了時代性的全球滯脹,它們也需要視覺消費的耗盡,先要清空了舊有的視覺慣性,才能再沉淀出另外的視覺感知力,如對印象派的接受。今天所有關于圖像的研究和討論,與視覺表現力及藝術創造力關系不大,是另一種知識生產,而藝術的創造則與觀念認識有關,后者在重新決定著藝術的生產和創造。熱點與冷槍算是針對視覺慣性的一種發聲,不管它成立不成立。

注:王春辰,批評家、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姜 姝

猜你喜歡
批評家博客熱點
熱點
新銳批評家
今日批評家
熱點
結合熱點做演講
博客天下
熱點
博客相冊
博客相冊
“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家獎”授獎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