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和促進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與實踐進路

2023-03-13 18:01劉雅靜王銘銘
桂海論叢 2023年6期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共同富裕

劉雅靜 王銘銘

摘要:新發展理念與共同富裕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關聯性與緊密的互動耦合性。新發展理念作為一個相互關聯、相互貫通、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從動力源泉、總體布局、永續發展、空間拓展、共建共享等層面,為推進共同富裕提供了明確的思想指引和清晰的路徑指向。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和促進共同富裕,需要秉持系統思維,以全方位的創新發展鑄就共同富裕的充裕物質基礎、以多維度的協調發展設計共同富裕的科學總體布局、以可持續的綠色發展繪就共同富裕的濃郁生態底色、以多領域的開放發展開辟共同富裕的廣闊實施空間、以多層面的共享發展壯大共同富裕的多元主體的能動力量。

關鍵詞:共同富裕;新發展理念;邏輯理路;實踐進路

中圖分類號:F1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23)06-0050-08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盵1]22這進一步擴展、升華了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報告還指出,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同時明確了“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1]70。新發展理念與共同富裕二者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關聯性與緊密的互動耦合性。新發展理念作為新時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行動先導,是推動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的科學遵循和思想指引;共同富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特征和價值追求,則是實施新發展理念的落腳點。本文試圖從新發展理念引領和推進共同富裕的視角出發,在堅持理論與實踐辯證統一的基礎上,從整體性框架探討新發展理念全方位、多維度引領和促進共同富裕的邏輯必然與實踐進路。

一、文獻回顧與研究旨趣

新發展理念與共同富裕都是目前國內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新發展理念作為關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命脈的核心理念和科學遵循,一經提出便激發了學界的強烈研究興趣。當前學界對新發展理念的研究主要是從其科學內涵、現實邏輯、價值意蘊、實現路徑等方面展開,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在脫貧攻堅如期實現、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的歷史任務完成之后,學界掀起了研究共同富裕的熱潮,學者們圍繞共同富裕的理論淵源、演進邏輯、內涵外延、價值意蘊、現實挑戰、實踐指向等進行了多學科、多維度研究,涌現出了一批富有創見性的研究成果。但縱觀學界既有研究,立足將新發展理念與共同富裕兩者結合視角展開的整體性、系統性研究數量有限,相關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在系統把握二者邏輯關系方面,耿百峰認為,新發展理念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動力源泉、平衡杠桿、美麗底色、外部條件和價值遵循[2];強乃社認為,新發展理念與共同富裕具有內在的統一性,準確把握二者關系需在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重視新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3];鄧龍奎認為,新發展理念在推進共同富裕過程中能夠發揮滲透性動力作用[4]。在新發展理念促進共同富裕目標實現方面,陳勁等認為,創新發展可通過驅動經濟提質增效為共同富裕提供支撐[5];黃群慧認為,城鄉、區域以及產業的協調發展,能夠在提高生產力的同時有效縮小貧富差距,推動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成果[6];沈滿洪則從發展的可持續性方面進行研究,指出綠色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重要驅動力[7];吳寧認為,共享發展是共同富裕極為關鍵的路徑依賴[8];周澤紅等認為,以新發展理念貫穿共同富裕制度設計能夠為共同富裕提供強勁動力、確立平衡杠桿、創造永續條件、開辟經濟空間、明晰價值旨歸[9]。

已有研究成果為該領域后續研究的進一步展開提供了建設性的鋪墊,但同時也應當看到,對于新發展理念引領和促進共同富裕這樣一個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的問題,既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對于新發展理念內涵的解讀,應緊密結合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進一步拓展,但既有文獻在此方面仍有一定缺陷;對于新發展理念如何引領和促進共同富裕,學者們多側重于整體性框架分析,實證分析的體量不夠,實踐路徑研究過于泛化,操作性與具體化程度不足,與現實需求還有一定的距離,這說明圍繞該主題的研究在視角、深度、重心及方法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傮w而言,系統關注、深入闡釋新發展理念引領和促進共同富裕的指導意義、邏輯機理及實踐路徑的研究還存在明顯不足,有待進一步拓展和豐富。鑒于此,在充分汲取已有研究成果精華的基礎上,本文將結合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任務,進一步探究新發展理念與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關聯,深入分析新發展理念引領和促進共同富裕的作用機理與實踐進路。

二、新發展理念引領和促進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

新發展理念作為一個相互關聯、相互貫通、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從動力源泉、總體布局、永續發展、空間拓展與共建共享等實踐要求層面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路徑指向。

創新作為新發展理念的第一要義,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推動共同富裕目標實現進程中占據著核心地位,以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等大幅提升社會生產力,能夠為共同富裕提供磅礴動力和物質積淀;協調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必然要求,既要通過城鄉融合,補齊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短板,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的同步,也要依托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總體布局,實現先發地區和后發地區的整體現代化,進而逐步解決共同富裕過程中的城鄉、區域不平衡問題;綠色是確保共同富??沙掷m的內在要求,借助對生態環境的系統性、整體性治理,滿足社會公眾對高質量生態產品的需求,以生態財富與物質財富的協同增長為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保障;開放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重要路徑選擇,由政策性開放向制度性開放轉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內循環與外循環良性互動的新發展格局,為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開拓更為廣闊的空間;共享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秉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永恒主題和終極價值目標所在,能夠以各方利益的相對均衡,為共同富裕提供主體力量,筑牢共同富裕的社會根基。

(一)創新:共同富裕的動力之源

創新是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推動力,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創新發展是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問題,涉及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理論創新、文化創新等各個領域的創新發展,其中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意義更為重大。

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時曾指出,資產階級通過“機器的采用”和對“自然力的征服”,使其所發掘出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10]36,這一觀點充分證明了科學技術的創新對于提升勞動生產率進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突出作用。同時,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構想中,他們認為通過“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11]的愿景終會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得以實現。而伴隨著現代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構成的核心要素,已成為能夠在固有條件下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持續推動發展質量、效率與動力變革,進而穩步推進共同富裕的關鍵引擎。步入新發展階段,中國必須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的強大驅動作用,將創新置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位置,從依靠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統要素投入向依托創新驅動的發展方式轉型,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一首要驅動力,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挖掘、激發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發展模式轉型、新舊動能轉換,為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提供強大持久的動力源泉。

制度創新則是通過體制機制層面的創新調節生產關系,使其更加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有效激發市場、社會主體的財富創造活力,進而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具體而言,應在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立場的基礎上有序推進包括基本經濟制度在內的系列制度創新,更精準地把握宏觀調控與微觀經濟主體創新活力的平衡點,更科學地定位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以具體制度的創新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而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根基。

(二)協調:共同富裕的平衡之需

關于協調發展對于共同富裕的極端重要性,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消滅城鄉之間的對立,是社會統一的首要條件之一”[12]57,而“大工業在全國的盡可能均衡的分布是消滅城市和鄉村分離的條件”[13]。在此基礎上,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將可以“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14]。這一重要論述揭示了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理想社會應當是這樣的一幅美好圖景:通過城鄉融合共生、區域協調發展,社會成員間存在的發展差距將逐漸趨于消弭,每一個人都能夠獲得全面充分的發展。這與當下中國在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過程中,始終強調城鄉融合發展、區域聯動共進的思路高度契合。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了“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1]28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由于自然稟賦、區位因素等原因,發展的不平衡、不均衡逐漸顯現。當前,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依然存在較大差距,已成為影響共同富裕的主要問題。這也表明共同富裕作為一項系統性、整體性工程,將會面臨大量復雜的非均衡性矛盾,需要以協調發展的方式推進共同富裕。立足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動態演進規律視角,發展過程的協調性與發展結果的共同富裕具有緊密的因果關聯度。共同富裕內在蘊含著通過補齊發展短板、增強發展弱項,切實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的要求,而協調發展則正是傾向于在系統觀念的指引下,在精準識別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差距的基礎上,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要素優化組合與整體效能提升,進而充分調動城市鄉村的資源要素、發揮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持續優化經濟發展的空間布局,在補齊農村、后發地區短板的過程中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和諧性和均衡性,最終為共同富裕的目標實現提供必不可少的平衡杠桿和重要支柱。

(三)綠色:共同富裕的永續之要

實現共同富裕不僅需要物質財富的持續積累與合理分配,也需要優質生態產品的高效供給與堅實保障。綠色發展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作為根本遵循,承續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中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論斷,是確保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永續性的必然選擇。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人與自然關系失衡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于資本增殖和利潤的狂熱追求使其將自然作為過度索取、控制與征服的對象,在發展實踐層面嚴重歪曲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資本主義生產“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15]。這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資源剝削、破壞環境方面的必然性,摒棄其資本導向、規避其“物化”自然的覆轍、克服其負面效應、吸取其深刻教訓,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作為典型的公共產品,高品質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實現更高層次共同富裕的必要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保持數十年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環境污染趨重、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也相伴而生。對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1]50,揭示了高質量發展與共同富裕的內在生態蘊涵。實踐已經證明,那些以破壞、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謀取短期經濟利益的行為和做法,違背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也必將損害社會公眾的長遠利益。這也決定了在追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進程中必須持續探索更好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路徑與方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1]23,同時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1]49。作為將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從理想圖景向實施方案的創造性轉化,其核心要義就是強調人與自然是有機的生命共同體,要堅持以尊重自然與自然規律為根本遵循的生態理性,以生態優先、綠色低碳轉型為基本向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人民群眾民生福祉與生態權益的并聯式增進。

此外,對綠色發展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注可避免將共同富裕目標“短期化”的狹隘理解,賦予了共同富裕新的更為豐富的內涵,即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既要謀求“金山銀山”的物質財富,更要追求“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并將其有效轉化為社會成員的共同財富,進而實現以綠色發展培育生態優勢,以環境賦能助力共同富裕的目標。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在進行相關制度體系設計時,應從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良好生態環境需要入手,將保護、治理、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到保護、發展生產力的高度,建立系統保護、治理生態環境的長效機制,推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發展,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多優質的生態產品,同時注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代際分配公平,進而以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顏值”的協同并進,促成經濟富裕與生態之美的科學互補與有機融合,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確保共同富裕的永續性。

(四)開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開放發展涉及生產與交往的辯證關系,對此,馬克思曾有精辟的論述,他認為,生產本身以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為前提,并強調“只有當交往成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業為基礎的時候,只有當一切民族都卷入競爭斗爭的時候,保持已創造出來的生產力才有了保障”[16]560。同時,馬克思還明確指出:“各民族的原始閉關自守狀態則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發地發展起來的各民族之間的分工而消滅得愈來愈徹底,歷史也就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盵12]51這些重要論述表明了開放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尤其是20世紀以來,得益于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社會生產力得到大幅提升,大大加速了生產分工的國際化進程。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世界各國紛紛積極融入國際市場以拓展新的增長空間。

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維度來看,開放始終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穩步推進共同富裕的現實需求。就歷史維度而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把握歷史主動權,順應并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通過與世界經濟的深度交融,與各國在經貿往來中實現互利共贏,充分激活、釋放了潛在的生產要素,形成了經濟持續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改革開放40余年的成功經驗證明了“開放帶來進步”[17],而更大力度推進高水平開放發展,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循環、兩種資源,也將成為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重要途徑。就現實維度而言,盡管面臨著諸多的矛盾、風險與挑戰,但全球化的歷史大勢不可逆轉,這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們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絕不是“封閉式”富裕,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各國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盵18]。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闡明了處理中國自身發展與共同繁榮的世界發展之間的關系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1]32,并將其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以更大力度推進開放發展是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強調以內循環為主體,并不意味著開放發展作用的降低,無論是內循環還是外循環,都必須以開放發展作為指導理念。國際和國內形勢都需要我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擴大開放,構建高水平、深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持續提升對外開放的水平和質量,進而為有效破解發展難題、促進共同富裕注入持久活力。

(五)共享:共同富裕的普惠之道

在社會成員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前提下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實現個體的自由全面發展,最終走向共同富裕,是馬克思恩格斯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中得出的科學論斷。共享就其本質而言,是依托于生產力發展而帶來的經濟、社會交往關系的拓展,進而實現社會成員對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等公共資源和發展成果的平等享有。對此,馬克思恩格斯曾對資本主義私有制消亡后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共享的狀態進行過科學細致的論證,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盵10]53馬克思還進一步強調:未來的新社會要使“全體人民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并“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19]。由此可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視域中,馬克思恩格斯對共產主義社會的科學構想預設了一幅通過理想社會制度與人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的有機結合最終促進“全體人民共享福利”“每個人實現全面發展”的美好圖景,這一科學理論的建構內在地包含了共享發展的理念,主張全體人民公平享有自由全面發展的權力,體現了其人民性的本質屬性和鮮明特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盵20]95因此,強調全民共建共享、成果普惠的共享發展是對科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目標的承繼和實現形式的具體化,能夠實現社會發展與個體發展的有機統一,是契合新時代共同富裕目標要求的應然之選。

從共享的覆蓋面、緯度涵蓋、實現途徑以及過程來看,共享發展包含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漸進共享,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公平正義性。其一,全民共享體現了共享的價值目標導向,賦予了全體人民追求資源汲取、利益分配與理想道德層面公平正義的實踐主體權利,強調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促進社會成員個體的全面自由發展,進而以全民公平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美好愿景推動共同富裕這一終極目標的實現。其二,全面共享則是在對傳統依賴于物的單向度發展模式中“重物質輕精神”理念進行否定和摒棄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了共享的現實維度。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的需求范圍逐步擴展,除了單一的經濟需求,越來越多的人更為關注并重視精神充盈、權利公平、成果普惠等發展性需求,“全面”正是體現了對人民群眾多元需求的深切關照,有助于通過物質富足與精神富有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其三,共建共享強調了主體的對等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過程也是共享的過程?!盵20]95共建與共享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二者不可偏廢其一,必須以協同共建推進成果共享。共建強調的是全民在公共領域中共同勞動、共同建設、共同治理的主體地位和實踐本質,通過構筑人人參與、全民共建的集體行動格局,最大限度激發全體人民在共同勞動的基礎上推動經濟發展、參與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為建設物質充裕、精神充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主體力量,并在彼此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過程中推動共建與共享的協調統一。其四,漸進共享體現了對客觀規律的尊重與順應,即共享發展和共同富裕都體現出了一定的過程性,其目標實現絕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在實踐中經歷從量變到質變、從局部到整體、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均衡到均衡的漸進過程,逐步拓展全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范圍,不斷接近全民共享與共富的目標,最終在共享中實現共富。

三、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和促進共同富裕的實踐進路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和促進共同富裕,需要秉持系統思維,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維度協同推進、同向發力,在建設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重要價值指向的中國式現代化的話語體系和實踐場域中,有序推進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標達成。

(一)以全方位的創新發展鑄就共同富裕的充裕物質基礎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當前我國“推進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卡點瓶頸,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1]14,這一表述深刻闡明了現階段我國以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富裕面臨的掣肘和障礙,同時也決定了在建設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國一定要構建更加完備的促進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在各個方面擁有更強的創新能力,進而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強有力的戰略支撐。

1.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于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支撐和推動作用。首先,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發展基點和戰略支點,既要穩步提升自主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依托新型國家創新體系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逐步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從根本上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長期以來受制于人的現實困境,將經濟高質量發展置于本國科技力量的堅實基點之上,又要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發展重大需求,加強基礎性、重大性、前沿性研究,以更大力度強化科技原始創新,占領世界科技制高點,在更多的領域實現從跟跑向并跑和領跑的轉變。其次,建立健全創新鏈與產業鏈雙向配套機制[21],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貢獻率。聚焦我國經濟發展、產業升級中面臨的瓶頸問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產業鏈科學部署創新鏈,依托創新鏈精準布局產業鏈,以此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的有機融合,同時要注重借助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科技持續強化產業鏈發展的韌性、穩定性和競爭性,以此為支撐逐步建立自主可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和未來產業體系,助推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全力向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進軍。

2.穩步推進制度創新,在制度維度破除阻礙共同富裕目標實現的體制機制痼疾。打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出臺更為有效激勵創新的財稅金融政策,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構建以創新為導向的多元化的人才培養、評價和激勵機制,打造支持全面創新的良好制度生態,激發市場主體與社會力量自主創新的內生動力,進而達到有效統籌各類創新資源、有力匯聚各方創新力量的目的,全面塑造創新發展新優勢,在助推物質財富可持續增長的過程中促進共同富裕。

(二)以多維度的協調發展設計共同富裕的科學總體布局

從共同富裕的視角審視,共同富裕對于區域、城鄉、群體之間的協調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同富裕不是“絕對平均”的同等富裕和“一步到位”的同步富裕,而是允許合理差距存在的普遍富裕。持續縮小區域、城鄉、群體間差距,實現相對平衡的發展,始終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條件和本質要求。協調發展旨在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各領域、各環節的均衡度與包容性,強調以系統思維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進而有效破解發展的分化與失衡問題,形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1.統籌謀劃東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逐步構筑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s小區域發展差距、促進地區間相對均衡發展仍然是我國當前推進共同富裕面臨的突出問題。例如,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居民收入水平方面,2003—2021年,我國收入最高的上海市與收入最低的省份之間的差值從2003年的8337元增長至2021年的46242元[22]。這也表明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始終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戰略性舉措和長期性任務,需要在健全區域發展戰略統籌機制、增強區域政策協調性與平衡性、建設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生產要素市場、推動區域合作互助、完善區際利益補償機制等方面持續發力,逐步構筑區域協調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激勵發達地區更好發揮先發優勢,帶動欠發達地區在協調聯動中實現現代化跨越,走出一條連接東中西部地區、貫通南北方的區域協調及優勢互補的共富之路,促進先發地區和后發地區共同發展,整體推進現代化。

2.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以更大力度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按龠M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23],這就要求必須協同推進、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戰略,以都市圈建設、城市群發展為依托,推動大中小城市與鄉村的協調聯動發展。具體而言,一方面,要繼續強化以城帶鄉、以工補農,持續加大農村地區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力度,促進公共資源在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均衡配置,盡力補齊農村地區的發展短板,逐步縮小城鄉居民在就業、教育、醫療、托育、養老、住房等方面的差距;另一方面,要切實打破限制城鄉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資金、土地、人才、技術等要素的平等交換、順暢流動,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帶動鄉村產業振興,進一步拓展農民增收渠道,提高其財產性收入。

(三)以可持續的綠色發展繪就共同富裕的濃郁生態底色

當前,我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總體上得到有效遏制,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探索綠色低碳發展之路,處理好人與自然關系,將生態價值轉化為全民共同財富。

1.推動全民財富觀與時俱進地創新升級,從理念層面構筑生態文明基石。通過有效的多平臺、廣渠道宣傳教育,引導全民對共同富裕及生態財富的正確認知,使更多的社會成員意識到共同富裕目標追求絕不是一代人或幾代人擁有的暫時性富裕,而是一種既造福當代又惠及后代的持續性富裕,進而牢固樹立并踏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秉持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現代生態價值觀,從根本上杜絕為謀求物質財富而選擇犧牲生態財富的短視行為與做法。

2.從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角度出發,系統治理和切實解決過去粗放式發展所遺留的生態環境問題,高標準推進環境污染防治、高質量治理修復生態系統、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在此過程中,尤為重要的是需在生態環境治理的邊際成本與經濟效益增長的邊際效用之間尋求平衡點,進而在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規模與速度的同時為社會公眾提供美好生活所必需的高質量生態產品。

3.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具體實踐形式的生態經濟體系。一方面,要將生態化的理念、原則和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之中,通過對一、二、三產業的綠色化改造,加快產業生態化發展,以產業體系綠色轉型升級助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格局的構建;另一方面,要在健全并落實生態要素參與社會財富分配相關制度的前提下,大力推進生態產業化,不斷探索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機制,建立暢通的生態產品供需關系,在保護生態環境、積聚自然資本的基礎上,鼓勵引導各地區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發展優勢生態資源產業,運用市場與價格機制將其轉變為高品質生態產品,使生態要素供給者獲得相應的經濟收益、資源消耗者付出相應的經濟成本,真正將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通過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相輔相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綠色新動能,從而以物質財富與生態財富的并聯式增進,協同助力實現經濟增長、環境友好、公眾滿意兼具的共同富裕。

(四)以多領域的開放發展開辟共同富裕的廣闊實施空間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既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的重要法寶,也是當下應對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帶來的風險和壓力,把握國際競爭的戰略主動權,促進深層次改革,為共同富裕創造良好外部條件的戰略抉擇。因此,當前必須聚焦國內和國際經貿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對內對外開放發展的系統性、戰略性、前瞻性謀劃,依托新發展格局,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培育起更加強大的國內市場,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格局,進而在加快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惠及全球,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得以在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和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穩步推進。

1.繼續深化對內開放。以更大力度破除影響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在公平競爭、市場準入、產權保護、社會信用等領域建立全國統一的制度體系,進一步打破地方保護與市場分割,有效清除區域市場壁壘,促進資源要素的跨地區自由流動,充分釋放國內大循環的經濟活力與內需潛力,促進地區間協調發展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2.全面提升對外開放能力和水平。在總結我國開放發展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構建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以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環境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進貿易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實現內外資企業的公平競爭、共同發展,進一步增強我國對全球資源要素的吸引力。在此基礎上,我國還應穩步拓展制度型開放的空間,更加主動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有序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從國際經貿規則的被動接受者、主動接軌者向重要參與者轉變,進而為實現自身開放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開辟更為廣闊的外部空間。

3.在注重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內外聯動、安全高效的開放發展體系。一方面,鼓勵引導有條件的國內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積極參與國際經貿項目合作,探尋新的發展空間,獲得更多發展機遇;另一方面,積極激發進口潛力,放寬市場準入,形成面向全球的互利互惠合作網絡,依托各種資源要素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自由流動,實現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有機融合,在內聯外引中為共同富裕提供雙重動力。

(五)以多層面的共享發展壯大共同富裕的多元主體的能動力量

共享發展直面利益分化引發的現實矛盾,強調對民眾利益訴求的全方位關照和多層次平衡,并激勵民眾積極參與共建過程,推動共建共創財富與共享財富的有機融合,進而以社會主體力量的強有力凝聚共同助力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1.進一步深化以公平為導向、“三次分配”協調發展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實現差距合理的普遍富裕。具體而言,在初次分配領域,始終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原則,正確設置政府、企業、居民三類主體的初次分配比例,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實現勞動報酬與經濟發展的同步增長。同時,積極探索完善按要素分配的科學制度體系,保障中低收入群體在獲取要素收入方面擁有平等機會,提升其要素收入水平。在再分配領域,應充分發揮政府矯正性調節作用,以政策調控為主要工具,加快推進財稅制度改革,適時合理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實行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加大面向低收入群體的轉移支付力度,強化對非法收入的監管懲治力度,取締非法收入,使再分配能夠切實發揮調節、彌補初次分配不足的功能。在第三次分配領域,健全鼓勵和引導慈善公益事業發展的政策體系,突破慈善捐贈的發展瓶頸,明晰慈善公益事業的富民導向,激發企業和高收入群體投身捐贈、慈善、志愿活動等社會公益事業的意愿,將資源、服務、財富等無償讓渡于相對弱勢的區域或群體,讓社會煥發出更多的“溫情效應”,使資源、財富在不同區域和群體間逐漸趨于均衡。

2.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發展?,F階段應以公共財政為有力支撐,以轉移支付為主要依托,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大兜底性、基礎性、普惠性民生保障力度,在義務教育、就業幫扶、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住房安居、環境治理、司法援助、公共安全等領域進一步擴大惠及面,持續增強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促進城鄉、區域公共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發展的機會公平,進而在更好滿足民生需求的普惠發展中凝聚共同富裕的多元主體的能動力量。

3.有序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共同享有。共同富裕不應只停留于物質財富分配的層面,在物質文明快速提升的時代背景下,人民群眾對于政治參與、社會治理、文化建設等層面的需求與日俱增。因此,必須采取有效舉措,逐步健全精神文明建設相關制度,有效協調平衡物質富足與精神富有之間的關系,保障人民群眾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的文明發展成果,以物質富足與精神富有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耿百峰.新發展理念視閾下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前瞻[J].科學社會主義,2018(1):69-74.

[3]強乃社.共同富裕和新發展理念的內在統一性論析[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57-62.

[4]鄧龍奎.新時代推進共同富裕的滲透性動力[J].江西社會科學,2022(9):22-28.

[5]陳勁,陽鎮,張月遙.共同富裕視野下的中國科技創新:邏輯轉向與范式創新[J].改革,2022(1):1-15.

[6]黃群慧.協調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J].金融理論探索,2022(1):3-9.

[7]沈滿洪.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共同富裕觀[J].治理研究,2021(5):5-13,2.

[8]吳寧.共同富裕與共享發展[J].廣西社會科學,2022(1):11-20.

[9]周澤紅,李雪艷.新發展理念貫穿共同富裕制度設計的內在邏輯及現實進路[J].上海經濟研究,2023(3):5-18.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2.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7.

[1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9.

[15]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79.

[1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

[1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18]習近平.與世界相交與時代相通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闊步前行:在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講話[N].人民日報,2021-10-15(2).

[1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4.

[20]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21]洪銀興.中國式現代化論綱[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3:7.

[22]中國統計年鑒2022[EB/OL].(2023-01-01)[2023-10-10].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2/ indexch.htm.

[23]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責任編輯莫仲寧

猜你喜歡
新發展理念共同富裕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沖刺)(2022年8期)2022-11-21
共同富裕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新發展理念視域下的中國國家形象塑造
試論新發展理念下的創新型政府建設
當前形勢下的新發展理念與全民健身
用新發展理念引領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