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發展理念視域下的中國國家形象塑造

2017-02-10 19:16竟輝
理論導刊 2017年1期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科學發展觀習近平

竟輝

摘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主要內容的新發展理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國家形象塑造意蘊。當前,要在認真學習習近平關于新發展理念思想重要論述的基礎上,保持新發展理念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從升華中國形象的視角出發,崇尚創新發展,重塑創新中國形象;注重協調發展,建構和諧中國形象;倡導綠色發展,打造美麗中國形象;厚植開放發展,提升開放中國形象;推進共享發展,展現幸福中國形象。

關鍵詞:習近平;新發展理念;中國國家形象;科學發展觀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7)01-0096-04

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也建構發展形象;發展理念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關乎發展形象的再次形塑;而一個國家和民族良好發展形象的建構,則有賴于科學發展理念的確立。進入21世紀以來,面對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和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深刻變革、深層變動的世界格局,我們黨和政府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更加注重以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成效來維護和提升中國形象。即便如此,仍然有個別西方發達國家罔顧中國和平崛起的客觀事實,盲目批評質疑中國的發展道路與發展模式,妄圖借此詆毀中國國家形象、遏制中國發展。對此,美國著名學者雷默曾指出,“國家形象在某種程度上將決定中國改革發展的前途和命運?!盵1]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國國家形象問題。他一再強調,“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盵2]162習近平關注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和維護,體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復興中華民族和建設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擔當。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升級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的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3]為主要內容的新發展理念,可以看作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塑造中國國家形象這一戰略問題的積極回應。當前,要認真學習習近平關于新發展理念思想的重要論述,深刻理解孕育于我國獨特歷史文化語境中的新發展理念所蘊含的豐富的形象內涵與形象意蘊,為進一步塑造良好中國國家形象而奮斗。

一、崇尚創新發展,重塑創新中國形象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推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正是憑借這一創新稟賦,中華民族在其五千余年歷史長河中為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譬如世人皆知的“四大發明”,不但對古代中國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而且對引領世界文明進程也有著深遠影響。然而,隨著封建社會后期統治者對民眾思想鉗制力度的加大和近代以來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程度的加深,中華民族的創新稟賦一度受到國內外封建主義勢力和帝國主義勢力的壓抑甚至摧殘。然而,中華民族的創新稟賦并未因此而沉淪消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經過近百年的英勇抗爭,最終徹底終結了國內專制政權和西方侵略霸權在中國的腐朽統治,這就為中華民族創新稟賦的再次發掘、國家創新形象的重塑提供了無限可能與廣闊空間。

重視創新發展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優良傳統。自新中國成立之日起,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就高度重視創新在引領國家建設和促進社會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獨特作用,且始終把創新發展作為一個重要執政理念。在領導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善于推動理論、實踐與制度方面的多維創新,一度把創新上升為黨和國家意志,將之視為民族進步的靈魂、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和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并以此建設創新型國家、政黨和社會。正如習近平所說:“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能力,從根本上影響甚至決定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盵4]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面對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領域的競爭優勢和國內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發展動力不足的現實境況,黨和政府相繼提出并實施了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戰略。這三大戰略既是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觀照,也是對實現創新發展進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實踐回應?,F時期,我們黨將創新作為新發展理念之首,旨在通過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產業新體系、構建發展新體制和創新完善宏觀調控方式,重申創新在社會主義執政黨建設和國家事業發展中所處的核心地位,進而強調中國共產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重塑創新中國形象的堅強決心和堅定信心。鑒于人才創新是一切創新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障,我們建設創新型國家、重塑創新中國形象,關鍵就是要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技術過硬的創新人才隊伍。這是因為,唯有贏得人才優勢,創新方有可能;抓住了人才創新,也就抓住了牽動創新型國家建設和重塑創新中國形象的“牛鼻子”。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樹立貫徹創新發展理念,就是要在創新實踐活動中不斷發現人才、培育人才和凝聚人才,以政策上的傾斜照顧和現實中的人文關懷不斷促進人才創新。這就要求我們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所作為:一是尊重創新行為主體,使一切創新思維得以激發、一切創新行為得到鼓勵、一切創新成果得到肯定;二是營造創新文化氛圍,在勞動、知識、人才等生產要素都能夠受到充分尊重的寬松環境中強化人們的創新使命感和責任感;三是完善創新制度保障,為人們進行各種創新創造活動提供體制機制方面的便利,并以此為人們指明創新領域、明確創新方向和提供創新保障。如此,創新活動才能真正成為人們日常社會生活中的一種常態,創新人才才能大量涌現,中華民族也才能在重塑創新中國形象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注重協調發展,建構和諧中國形象

協調是促進和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注重協調發展,就是要在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上,在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總任務和總布局的條件下,正確處理好關乎我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一系列重大關系,以此確保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之間的良性互動。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在經濟發展、民主法治建設、民生改善、科技進步、文化繁榮等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綜合國力顯著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提升。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凸出,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城鄉二元結構、區域發展失衡、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速度與社會文明程度不匹配、“新型四化”發展不同步……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而言,如若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必將會滋生其他社會矛盾,造成民心不安,引起社會動蕩,以往所取得的成果也有可能會付之東流。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注重協調發展不僅是保持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客觀需要,而且還是建設和諧中國的基本前提。

其實,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就曾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5]很明顯,鄧小平的這番話意在提醒我們,任何一種非平衡單打一式的發展方式都意味著不協調、不和諧,也必然會不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事業,阻礙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對于當前基本國情、主要矛盾和國際地位“三個沒有變”的我國社會主義現階段建設而言,保持社會穩定與實現社會和諧仍是壓倒一切的關鍵性任務。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由于特殊的世情國情黨情民情,我國在某一時期某些領域所涌現出非均衡、不協調的發展現象有著一定的客觀必然性。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黨和政府就會對此類現象采取放任主義態度而置之不理。相反,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系統性和整體性歷來是我們黨和政府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無論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論十大關系》的發表到80年代初期“兩個大局”思想的闡述,還是從90年代“經濟發展新思路”的提出到21世紀頭十年“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再到現時期“協調發展理念”的確立,都顯示出我們黨和政府對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維護國內和諧穩定的一貫主張與立場。當前,隨著國內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和國際金融風險的增加,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也隨之增多。這就要求我們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要更加注意調整經濟結構、補齊發展短板,在不斷化解已有社會矛盾的同時嚴防新的社會矛盾的滋生,進而從根本上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為此,在維護國內社會穩定與建設和諧社會、和諧中國的過程中,要時刻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整體布局,不斷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和整體性,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融合,在落實協調發展舉措中不斷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相關薄弱領域中不斷增強發展后勁。這既是樹立貫徹協調發展理念的要義所在,也是平衡經濟發展結構、適應經濟新常態、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與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和諧中國的基點所在。概而言之,唯有樹立并貫徹協調發展理念,中國經濟發展才能行穩致遠,中國社會穩定才能固若磐石,中國和諧形象也才能不言自明。

三、倡導綠色發展,打造美麗中國形象

綠色是保持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衡量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基調和底色。所謂綠色發展,就是在遵循人類社會和自然界雙重客觀規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其最終價值取向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同存共榮。上世紀80年代初期我們黨和政府以法律形式將環境保護確定為一項基本國策,由此揭開了我國實現綠色發展的新序幕。尤其是在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戰略任務以來,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和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可謂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最強音”,我們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需要倡導和堅持綠色發展。倡導綠色發展,不但是對“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文明理念的自覺秉承,內在地流露出一種改善生態環境、和諧人與自然關系的人文情懷;而且還順應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客觀要求,表達著人們對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的共同愿景。

改革開放以來,與同期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這就為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不過,正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告誡人們的那樣,任何“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6]事實確實如此!在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后,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在某些方面違背了自然規律,結果導致自然資源的巨額浪費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在過去幾十年里,由于受傳統“三高兩低”經濟增長方式和唯GDP政績觀的影響,我國環境污染嚴重、生態平衡失調、資源約束趨緊等問題層出不窮;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垃圾圍城、霧霾頻發等現象接連不斷。無疑,這一系列生態問題和環境惡象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另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環保意識的增強,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綠色發展也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廣大人民群眾對清潔飲用水、新鮮空氣、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呼聲日益高漲。對于以上兩點,習近平同志曾一再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我們黨和政府“要堅定推進綠色發展,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4]現時期,為了更好地改善生態環境、釋放生態紅利,我們黨和政府在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的同時,適時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布局之中,相繼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制定并頒布《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重要文件,以期在全社會通過加強生態文明教育來培育人們的生態發展觀、生態價值觀、生態歷史觀、生態民生觀,使生態文明意識、綠色發展理念真正根植于心,使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理念真正落到實處。伴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我們更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并借助發展綠色經濟、構建生態產業來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和引領新常態。在全球化時代,綠色發展也日益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心聲,《羅馬宣言》的發表、《京都議定書》的擬定、巴黎氣候大會的召開,都一度聚焦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倡導。所以,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推進綠色發展,既有助于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和打造美麗中國新形象,也有利于為維護全球生態安全貢獻“中國方案”。

四、厚植開放發展,提升開放中國形象

開放作為一項長期基本國策,是社會主義中國實現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所謂開放發展,就是在把握時代脈搏、勇立時代潮流中發揮國內國際經濟聯動效應,進而實現與世界各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互聯互通。在全球化時代,中國要實現發展、取得進步,就必須以開放的姿態融入世界。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言:“現在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盵7]即是說,中國的開放發展既是人民的自覺選擇,也是時代的現實要求?;诖?,習近平多次作出承諾,“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盵8]為了改變中國以往在國際經濟政治秩序中的被動角色,從而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世界經濟深度調整的趨勢,黨和政府就必須拓展我國對外開放的廣度與深度,不斷將我國開放發展推向新的更高水平,進而向全世界傳遞出中國改革永不停滯、開放永不止步的積極信號。

開放發展既是中國在順應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和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過程中積累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理念。在經濟全球化、世界一體化趨緊的當今時代,我國政府再次倡導并堅持開放發展理念的主張,恰是對不斷提升開放中國形象的莊重宣言。一方面,中國堅持開放發展有利于消除西方敵對勢力丑化中國的種種謬論,為世界各國人民接觸和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提供平臺。長期以來,個別西方發達國家始終走在妄圖和平演變中國的歧途上。這些國家不僅加緊對社會主義中國進行意識形態方面的滲透,企圖在這場無硝煙的戰爭中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而且還在國際上肆意散布諸如“中國威脅論”“中國拖累論”“中國崩潰論”“中國責任論”等不利于中國社會發展的言論,借此遏制中國和平崛起?,F時期,我們黨和政府明確堅持開放發展理念,就是要通過人文交流傳播中華民族貴仁崇義、尊德尚合的文化傳統,通過經貿往來傳播中華民族篤誠守信、與人為善的倫理觀念,在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中澄清、糾正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誤解與偏見。另一方面,中國堅持開放發展也有利于推動世界經濟政治新秩序的構建,保障并提高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時的制度性話語權。要知道,當今世界各國機遇共享、命運與共的態勢尤為凸顯。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改革絕不是孤芳自賞,中國的開放也絕非是以鄰為壑。對其他國家而言,中國的開放發展是實實在在的機遇。中國樹立貫徹開放發展理念,厚植開放發展,就是要在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健全對外開放新體制、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過程中,與世界各國建立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對此,習近平指出,“我們要樹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統一起來,把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聯系起來,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不斷擴大同各國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努力為全球發展作出貢獻?!盵2]248 為適應國內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以及全球經濟深度融合的需要,當前中國政府實行了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設立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四大自由貿易試驗區”、推進“一路一帶”建設、創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我們黨和政府加快開放步伐的生動體現。G20杭州峰會期間,習近平同志“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的峰會主題發表重要講話,一方面重申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和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的開放政策,另一方面呼吁世界各國在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過程中推進開放型世界經濟建設??梢哉f,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和政府所實施的這些開放戰略,既是落實開放發展理念的具體要求,也是厚植開放發展的具體舉措,同時又是向世人確證中國要在不斷提升開放形象中實現與世界各國之間的合作共贏。

五、推進共享發展,展現幸福中國形象

共享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推進共享發展就是要通過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來增進人民福祉、提升民生質量。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居民生活在經濟教育文化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得到了極大改善,但城鄉收入差距較大、農村地區貧困人口較多、社會群體性事件頻發等問題依然存在。正是由于這些問題的長期干擾和困擾,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并未完全獲得與經濟快速發展同步的幸福感。倘若任由這些問題蔓延,幸福中國的形象也必然會大打折扣。因而,樹立貫徹共享發展理念,推進共享發展,始終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到實處,通過不斷釋放改革發展紅利,方能使全體人民真正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在共建共享中向全體人民展現幸福中國形象。

共享發展具有鮮明的民生導向,是實現幸福中國的邏輯起點。一是共享發展集中體現了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發展依靠誰、發展為了誰是衡量一個政黨和國家性質的試金石。就此而言,共享發展主要理論內涵就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的一切成果由全體人民共同享有,其實踐指向就是要求從實現好和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如收入分配不公、醫療費用過高、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社會保障滯后等。所以,共享發展是對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意識和“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具體演繹。二是共享發展與共同富裕有著相同的價值旨趣。習近平強調,“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盵4] 即是說,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共享發展體現著黨和政府對我國民眾追求共同富裕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期許。不過,需要明確的一點是,社會主義的共享發展并不是消極意義上對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強制性均攤,而是積極意義上根據人們各自所需對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自覺性配置。共享發展這種積極性質的發揮,既是對“先富幫后富”和“共同富?!痹瓌t的自覺遵循,也是對“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目標的主動擔當。只有遵循“共同富?!痹瓌t,共享發展的價值導向才會更加明確,共享發展的理想目標才能更好實現。三是共享發展構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要義?!笆濉睍r期共享發展所要實現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帶領全體人民共同邁向全面小康社會。實現邁向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涉及到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就業創業、縮小收入差距、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和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等諸多內容。其中,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著重大現實意義。2015年國家統計局有關數據顯示,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在1978年到2014年期間減少7億,年均減貧人數1945萬,貧困人口年均減少6.4%,貧困發生率下降90.3%,中國農村及邊遠地區貧困狀況不斷改善。截止到2016年3月,我國貧困人口在過去38年時間里減少了7.1億,剩下的 5575萬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也是最難走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在離建黨一百周年也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未來三年時間里啃掉這一“硬骨頭”、走完這“最后一公里”,如何從根源上徹底解決廣大貧困地區貧困反彈的頑疾和貧困代際傳遞的問題,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也是貫徹落實共享發展理念的前提和關鍵。為此,對當前推進共享發展而言,最為急迫最為緊要的任務就是要在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中做到精準扶貧、精細減貧、精確脫貧,切實打贏扶貧減貧脫貧這場攻堅戰,進而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在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油,為展現幸福中國形象助力。

參考文獻:

[1] [美]喬舒亞·庫珀·雷默.中國形象:外國學者眼里的中國[M].沈曉雷,譯.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9.

[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8.

[4] 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0(2)

[5]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0.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

[7] 鄧小平文選(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0.

[8]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76.

【責任編輯:閆生金】

猜你喜歡
新發展理念科學發展觀習近平
試論新發展理念下的創新型政府建設
淺談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創新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
深刻理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