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三重邏輯

2023-03-14 02:34
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物質

肖 瑞

(重慶交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074)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盵1]習近平指出:“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盵2]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在物質生活共同富?;A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精神活動與精神富足狀態。準確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堅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勾勒中國共產黨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歷史輪廓,在時空演進中更深層次確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體認。同時,結合人的本質,“兩種生產”理論剖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指向,深刻闡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為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明了前進方向。

1 中國共產黨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歷史邏輯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的精神家園遭到嚴重踐踏,價值觀與精神家園逐漸失范,為了重鑄精神之強,“精神上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追求,始終貫穿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謀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之中?!盵3]在不同的時期分別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爭取民族獨立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創造條件;重塑社會制度謀求精神生活“站起來”;發展生產力推動精神生活“富起來”;推進精神生活“富起來”取得全面實質性進展。

1.1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爭取民族獨立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創造條件

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為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創造歷史前提。實踐證明,在經歷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之后,不管從器物層面,還是制度層面都不能挽救中國,所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人逐漸尋求在思想上拯救中華民族于水深火熱之中,中國共產黨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為喚醒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注重動員廣大人民參與革命,并注重革命精神的激發與培育。毛澤東曾指出:“在大混亂的現局之下,只有積極口號積極精神才能領導群眾?!h的戰斗力的恢復也一定要在這種積極精神之下才能有可能?!盵4]當時,廣大人民精神力量的調動也是伴隨著經濟基礎的改變,比如:在根據地進行經濟建設、進行土地革命、建立公營經濟等,這是為統一和調動廣大人民的精神力量所作出的積極努力。事實證明,依靠人民強大的精神力量是革命取得勝利的保證,以致毛澤東認為“這就是精神條件,沒有這個精神條件,革命是不能勝利的”[5]。這句話指明了早期共產黨人就把激發人民精神力量作為奪取革命勝利重要手段,由此觀之,重視精神建設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作風。這一時期,在艱苦卓絕的革命道路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對民族獨立的渴求轉化為一種革命精神力量,以此為主線建構屬于中華民族新的精神世界,為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創造了歷史性的前提條件。

1.2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重塑社會制度追求精神生活“站起來”

新制度促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面臨著新的制度選擇,中國共產黨毅然決然地帶領全國人民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這為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極不平衡,既要整頓恢復經濟,又要重建人民的精神生活世界。毛澤東指出:“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起始階段,中國共產黨所追求的是包括物質經濟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的社會全面進步?!盵6]毛澤東多次強調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事實上,毛澤東已經意識到要保障人民精神生活的權益問題。1956年,國家提出“雙百方針”,鼓勵文藝工作者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好務,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貢獻,這些都表明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新社會是一個追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的社會。但是,由于這一時期中國艱難的現實境況,把發展重點放在工業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受到一定程度影響,不過這屬于社會主義發展曲折性的表現之一,同時,也為以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總之,縱觀這一時期,進入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在強大經濟基礎的同時,并沒有放棄上層建筑的重新構建,而是采用多種措施并進,迫切希望能夠在精神生活上“站起來”,雖有偏差,但總體方向是正確的。

1.3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發展生產力推動精神生活“富起來”

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提出,使生產力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條件下,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以時間為線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強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等重要,兩者要齊頭并進,一個也不能少。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盵7]1982 年,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被擺在今后建設中的重要位置。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戰略,隨著時代發展,對“小康社會”建設的外延內涵有了更深的理解,要求建設更廣闊的小康社會,而不僅僅是物質層面不愁吃不愁穿,同時,指出要到21世紀中葉,讓“人民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基本實現現代化”[8]。這里指的“富裕的生活”內涵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協調發展。但是,改革開放以來,無法否認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相較于以前得到了較大提升,同時,也無法否認在精神建設問題上作出了許多努力,但國家精神文明狀態和文化發展都沒有達到預期,所以說精神生活要想達到總體性富足的狀態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走,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性過程。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任務,精神文明在生產力長足發展的基礎上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但隨著市場經濟建設的推進,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環境更加復雜,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任重道遠。

1.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推進精神生活“富起來”取得全面實質性進展

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經歷過改革開放以來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摸索后,行至新的歷史方位,距離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越來越近,距離越近擔子越重,問題越難解決,尤其是文化精神方面困難重重。習近平首次明確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其成為“富起來”的一種時代表達,這是由一定的時代境遇所決定的。一是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取得全面性勝利,絕對貧困在中國退出歷史舞臺,但擺在面前的一大難題轉變為相對貧困。相對貧困產生的原因極其復雜,但不可忽視的原因是相對精神貧困。相對精神貧困是指物質富裕的條件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水平、價值觀念出現了倒掛,本應該有所提高的精神生活卻沒有得到相應水平的提高,甚至逐漸偏離社會整體發展方向。二是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多種多樣的,既在物質需求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又對精神文化產品、社會文明程度等有了更高的期待。對主要矛盾的新判斷揭示了人民當下最迫切最需要的利益,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習近平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盵9]這一時期,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貫徹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新成果,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著力點,更是中國現代化道路對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新超越。

2 中國共產黨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邏輯

在中國共產黨重塑人民精神生活的歷程中,中國共產黨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著鮮明的價值指向,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與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內在統一;另一方面,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會全面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

2.1 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內在統一

習近平明確指出:“促進共同富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高度統一的?!盵10]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人不僅僅有物質需要,更有著精神需要。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相互關系出發,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類發展最高形態的根本訴求。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第一個歷史活動”的更高級復歸。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盵11]“第一個歷史活動”并不是指別的東西,而是指人類產生新的需求,也就是精神需求為起點的歷史活動。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將其命名為“精神需要”。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馬克思提出了人存在發展的三種形態:第一種為前資本主義社會的“人的依賴關系”形態;第二種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形態;第三種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形態。馬克思談到的“自由個性”實際上是精神生活超越其自在存在的階段,而力求達到其自為存在的階段,相較于西方整個哲學傳統對精神生活的探究,馬克思對精神生活的理想圖景作出了更為徹底和激進的哲學表達,以一種更為透徹的眼光重新定義“第一個歷史活動”。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不斷深化理解“自由個性”的精神尺度,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人的發展形態演變要求物質勞動與精神勞動成為總體上的一種“自由勞動”。這三種形態并不是相互孤立存在,在追求消滅物質勞動與精神勞動的差異過程中,物質勞動逐漸流露出強烈的精神生活取向,可以說,三種形態的演變也就是從物質生活單向度的注重到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雙向建構,呈現出否定之否定的辯證運動過程。正如習近平指出:“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盵12]另一方面,馬克思站在批判資本主義的角度明確表達了人的自由個性的伸張追求精神生活富足,與中國共產黨所遵循的人本邏輯所不同,西方社會在資本邏輯宰制下,人們很難從事系統的精神文化生產??梢?資本主義社會所帶來的巨大物質基礎,并沒有實現物質變精神的更高飛躍,正如馬克思所說:“不是因為資本主義沒有發展生產力,而是因為它不能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盵13]

2.2 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會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

《共產黨宣言》中這樣寫道:“馬克思把希望完全寄托于共同行動和討論必然會產生的工人階級的精神的發展?!盵14]可見,任何忽視精神生產、精神生活的觀點都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觀點的。中國共產黨通過對唯物史觀的把握,從“兩種生產”理論出發,人自身的生產包括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精神生產,社會全面發展進步歸根到底是物質資料生產與精神生產的全面發展。

人類社會發展進步要求物質資料的生產與人自身的生產相統一。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提出的“兩種生產”理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物質資料的生產;二是人自身的生產。物質資料的生產與人自身的生產是社會發展最基礎的動力所在。人自身的生產中包含著兩層意義,即:人自身的生產一是單純指數量擴張;二是包括人在成長過程中社會交往、情感和精神生產的內涵式增長。在剖析完人的自身生產中含有的精神向度,下面就物質資料的生產與人自身的精神生產之間的辯證關系作出具體說明:一方面,物質資料的生產推動和維持著人自身的精神生產。人類社會發展是建立在物質資料的生產與人自身的生產的協調發展之上,充分把握好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是必然之舉。物質資料的生產對人自身的生產的實現具有基礎性作用。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伴隨著物質資料的生產的延續與發展,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物質層面的滿足為精神生活富足的實現筑牢了良好的基礎,主要表現在自由時間的增加,人們不僅可以花更少的時間來獲得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物質資料,而且人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也就是說,閑暇時間的增多意味著人們有了更多自由的時間實現精神生活價值追求。例如:繪畫、運動等有益于精神世界豐富的活動,人們精神生活的創造性、享受性在時間保障條件下能夠得到滿足??傊?物質資料的生產直接制約著人自身的精神生產,只有不斷提升物質生產的質量,更好地促進物質生產,才能更好地解決在精神生活上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另一方面,人自身的精神生產對物質資料的生產具有反作用。僅有物質資料的生產而不注重分析人自身的生產來認識和解決人類社會的發展問題,那么,整個人類發展的基礎動力問題就無法獲得真正的揭示。無論從世界發展的角度來看,還是從中國發展的角度來看,只是一味追求經濟發展,人民幸福安康能不能得到完全保障,社會能不能保持穩定發展,答案都是否定的。西方社會以資本邏輯作為整個社會運行的原則,縱使西方社會物質資料再豐富,西方社會所出現的精神危機對現代人生命意義的摧毀,不僅對個體精神世界,而且對社會整體的價值建構,甚至國家的整體凝聚力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反觀中國社會,一以貫之人本邏輯,脫貧攻堅戰中不僅堅持精準脫貧,而且要富大家的“腦袋”。如果在人自身的生產中精神生產問題得不到解決,那么,現實中“躺平”“啃老”“厭世”等各種消極心理便會甚囂塵上,作為個體的人便會出現心理和行為失靈,緊接著社會便會出現精神失靈、失控、失效,整個社會出現各種疑難雜癥,無法滿足先進生產力的要求。所以,物質資料的生產越是發展,精神生產越是不能忽略,只有作為社會主體的人在物質與精神的發展越充分,才能確保整個社會的全面進步。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開辟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特征,人類文明新形態何以“新”,一個重要的“新”就在于國家基于精神文化而展現出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影響力,在這個意義上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助于走出資本主義社會所造成的拜物教、精神貧瘠、人性異化等各種頑疾,并以普遍的文化獲得感、飽滿的精神狀態、自覺的民族意識、強大的精神定力支撐全面現代化建設和引領人類文明發展,這體現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鮮明的精神支撐作用。

3 中國共產黨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邏輯

厘清中國共產黨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歷程,明晰中國共產黨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指向,新時代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物質生活高質量發展,激發人民主體意識去追求自由全面發展,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加快構建和諧社會。在多方發力、系統構建的基礎上,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走深、走實。

3.1 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物質生活高質量發展

不管是從哲學上進行審視,還是從現實中進行分析,物質生活充分發展不再是滿足物質需求的手段,反而轉向成為提高精神生活的必要手段,一言以蔽之,只有推動物質生活高質量發展,人才能充分占有自身。

發揮“新發展理念”對高質量發展的價值引領作用。之所以要繼續提升物質生活,在于當前物質生活的改善提高并不意味著可以停下發展的腳步,從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角度講:一方面,物質生活持續進步將激發人民更強烈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物質生活高質量發展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就是說物質生產是社會發展進步、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基礎性工程。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目前,不是要解決物質生活有沒有的問題,而是著重要解決優不優的問題,直接關系到人民滿意不滿意、接受不接受。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一是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制度等各方面的創新,其中,在經濟上的創新尤為重要,只有在經濟上創新,社會的活力才能夠被完全釋放出來,人的閑暇時間、人的多樣需要才能夠被滿足;二是協調發展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具體可涉及城鄉關系、區域關系、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關系,只有各方面形成一個有機的系統協調運轉,生產力才能夠在更加有序的基礎上獲得更大進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能夠順勢而為;三是追求綠色健康的生活,綠色發展理念既指出了物質生產的方向,也契合了人民在精神生活上的追求,通過觀念的革新,引導社會走上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文明發展道路;四是以高標準、嚴要求實現對外開放的轉型升級,開放意味著以一種更高的姿態參與國際協作,這要求以更高的質量實現對外開放,經濟要求更加優質的與世界接軌;五是共享發展理念是“大同社會”的現代式表達,主張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任何發展成果都必須堅持始終為了人民,并調動人民的精神積極性實現共享發展,使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得到提升,在精神姿態上更加飽滿。

3.2 激發人民主體意識,追求自由全面發展

主體內部的精神主動和主體意識是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生動力。馬克思主義認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所以,激發每個人的主體意識,喚醒全民總體性的主體意識,致力于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一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才有可能。

激發人民主體意識,正確看待精神生活。一是注重引導人民在歷史的經驗總結中強化精神主動性??v觀近代以來,面對侵略者的肆意踐踏,無數先驅奔走喚醒人民的民族意識,千千萬萬個仁人志士的努力是中華民族特性的表達,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正是在精神上有著獨特的追求。在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廣泛傳播,人民在新的指導理論之下,精神主動性更加強烈,趕走列強、變革舊社會無不體現著人民的歷史主動精神。誠然,在這一段歷史中,也走過許多彎路,精神迷失引發一系列社會動蕩。所以,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在吸收借鑒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去思考如何提升人們追求精神生活的主動性。二是使人民認識到美好精神生活是奮斗出來的、是創造出來的。脫貧攻堅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完成的一件歷史性任務。習近平指出:“扶貧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駣^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精神風貌?!盵15]事實也證明,“富腦袋”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涌現了一批先進模范人物,但目前精神生活的富裕還不夠全面,尚且存在著人民精神創造性、創新性不足等問題,這直接制約著人們精神世界的發展,總之,只有每個人的精神富有了,共同富裕才會真正實現,中華民族所向往的“大同社會”,以及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共產主義奮斗目標也才會實現,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才能夠實現。

3.3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加快構建和諧社會

為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諧社會的構建思路包括以下兩點。一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完善和諧社會的價值引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升華表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根基。一方面,就在于價值觀的本質功用,它能夠影響著人的情感、思維、行為、道德等,這些不僅事關個人精神成長,而且關乎著整個社會所呈現的一種向上的姿態;另一方面,就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人的本質定位,其是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規律的洞察,將個體、群體與社會之間組成一張網絡,并實現精神價值共生。二是倡導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以歷史的邏輯分析,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更是人民得以棲息的精神家園,縱觀我國的文化資源,實際上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包容并蓄,這是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強大支撐。以現實的邏輯分析,面對“兩個”大局,全球經濟格局調整,政治、文化、外交等進入調整期,中國發展的內生動力就在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因此,要大力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和諧社會中的精神文明建設作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撐。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物質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共同富裕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