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地結對幫扶助力鄉村振興的機理、困境和路徑

2023-03-14 02:31郭硯博劉振強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校地發展

郭硯博 蒲 瑤 劉振強 李 冉

(1.湖南財政經濟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2.西北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9)

一、引言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黨適應我國新時代社會發展主要矛盾新變化、著眼于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期盼、時代的呼喚、發展的必然[1]。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有利于加快我國農業農村全面現代化的步伐。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色和質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新征程上國家在“三農”領域提出的重大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基本國情和鄉村建設實際,堅持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根本取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引領我國鄉村建設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鄉村建設事業格局一新,城鄉融合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但鄉村振興仍面臨產業聯動性較弱、人才配置錯位、城市中心主義[2]、農民主體性發揮不足[3]等困境。在此背景下,教育部適時出臺《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旨在增強高校服務鄉村振興能力,明確了高校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著力點和發力點,為高校發揮自身在人才、技術等方面的獨特性優勢,優化育人路徑,實現自身和國家發展戰略的對接,強化其社會服務的功能提供了難得的重要契機。

據此,此前作為一種常規行動模式的校地結對幫扶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被賦予全新的內涵,高校作為創新主體、人力資源集聚地的優勢在鄉村振興中被不斷放大,其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動力引擎的作用不斷被強調,其在鄉村振興中的關鍵性作用不斷被強化,如何構建校地高效協同的復合行動框架和模式已經成為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亟待闡發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

從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學者們大多關注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的參與方式。如李建軍認為,高??梢砸远鄬哟?、多形式、多途徑的方式主動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主要表現在解決鄉村振興中卡脖子的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為鄉村振興儲備和培養高質量的人力資源、解決鄉村振興中農產品的消費問題等方面[4]。張立、范芹探究了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戰略耦合問題,強調在很長的歷史過程中,高校人才培養主要為城市服務,輕視甚至忽視了對農村人口的知識技能支持和幫扶作用[5]。陳文海則指出高校健全的基層黨組織能夠轉化為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組織資源和政治優勢[6]。這些研究拓展了校地合作研究的問題域,為了解校地合作在鄉村振興的作用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理論啟迪。但是目前這些研究或多或少地帶有“經驗論”的色彩,存在著以理論分析為主,極少涉及量化研究的局限[7],更多是“就鄉村振興談鄉村振興”,缺乏全局的系統性的思考,且學理探討的深度、問題分析的銳度都需要進一步加強。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校地合作在促進鄉村振興方面的關鍵性問題。首先,本文將闡明校地結對幫扶在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作用機制,進而解答校地合作如何有效助力鄉村振興。在此基礎上,本研究將深入分析校地合作在促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所面臨的現實挑戰,并探索高等教育機構的內涵式發展與鄉村振興高質量推進的融合策略。通過構建一個完整的校地合作與鄉村振興分析框架,為促進鄉村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益的理論指引與實踐參考。

二、校地結對幫扶助力鄉村振興的機理分析

機理是指為實現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統結構中各要素的內在工作方式以及諸要素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運行規則和原理[8]。盡管學界對國家鄉村振興的戰略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討論,但對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的內在機理仍缺乏較為透徹的分析。鄉村振興是包含產業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校地合作作為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的方式,其實踐的向度是什么,其在鄉村實現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麗鄉村中具有什么功能和作用,這是研究校地合作助力鄉村振興必須回答的前提性問題。簡言之,校地結對幫扶之所以能夠成為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引擎,是因為其能以多種方式嵌入到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能夠幫助鄉村具備承接國家戰略的能力,解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一系列關鍵性問題。

(一)校地結對幫扶打破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瓶頸

在鄉村振興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中,產業振興是第一位的。當前,鄉村振興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就是農業經營效益低,農民增收致富難。鄉村要擺脫滯后面貌,前提就是要加快建設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秶鴦赵宏P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國發〔2019〕12號)中指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9]。而高校在幫助鄉村建立高質量的產業發展體系,推動農村產業鏈、價值鏈向中高端邁進,解決鄉村產業結構單一、效益低下、規劃紊亂、同質化突出、品牌化水平較低等方面大有可為。一是高校豐富的科技資源稟賦對于鄉村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這些資源能夠有效支持鄉村發展高附加值的農業產業,為農產品的商品化改造提供堅實的技術基礎。這一過程不僅加速了第一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的融合,還提升了農產品的市場聲譽,從而改善了鄉村產業結構。此外,高校的科技資源為鄉村產業提供了針對性的決策支持,有助于因地制宜地推動鄉村產業的發展,扭轉了鄉村產業規模小、起點低的現狀,并促進了鄉村產業的現代化轉型。二是高校能以高質量的人才供給促進鄉村人力資源質量提升。高校具有豐富的人力資源開發經驗,通過校地結對幫扶不僅能使高校人才培養鏈條延伸到基層,培育大學生對三農工作的深厚情懷,而且能將自身的人才培養和激發農業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相互對接,持續為地方培育高素質農民,進而為打造高質量的“三農”工作隊伍提供支持。三是高校在農業方面的技術攻關能夠有效強化鄉村振興中產業發展中的科技力量,解決鄉村振興中產業科技含量低的問題,提高農業設施裝備的現代化水平。

(二)校地結對幫扶紓解鄉村振興的公共性困境

隨著農村勞動力非農化轉移,人口老齡化與農業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公共性式微也成為改革開放后鄉村中的一個不爭的事實。在缺乏外部強制的情況下,村民自愿合作的意愿降低。在市場化的浪潮中,傳統的情感也讓位于現實經濟利益,鄉村逐漸由熟人社會向半熟人社會轉變,整個鄉村社會處于“去公共化”的狀態之中。以往依靠禮制、習俗維系的鄉村社會逐步走向解體,加之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實施,使得農村農業的生產帶上個體化、碎片化的特征。以往鄉村的權威性力量逐漸衰落,農民之間的合作機會也逐漸降低,人與人之間相互幫助的風尚也喪失殆盡,家族倫理、鄉規民約等公共生活空間的行為規范遭到了嚴峻的挑戰和質疑,農民對公共性事務越來越冷漠。而高校嵌入鄉村振興,能在鄉村中塑造新的公共性權威,把公共性重新帶入鄉村,將已經原子化的農民個體和多方面的資源重新集聚起來,幫助鄉村實現新的有機團結。

(三)校地結對幫扶增強鄉村振興農民參與主體性

農民群眾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農民是鄉村振興中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10]。實現鄉村振興,必須把扶智和扶志相結合,充分激發農民自身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引導農民認識到“鄉村振興不是坐享其成,等不來、也送不來,要靠廣大農民奮斗”[11]。事實上,高校助力鄉村振興有著特定的權責范疇,高校參與鄉村振興必須結合自身的育人職責進行,特別是在特定的環節中,高校需要發揮自己的獨特作用,瞄準地方在生產技術、加工技術、人員配備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廣泛依靠農民就要堅持以人為本,切合農村發展的實際,符合鄉村建設發展的規律,尊重廣大農民意愿,教育引導組織農民建設美好家園,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校地結對幫扶本著“授人以漁”的思路,通過合作培訓,深度挖掘從業者的潛力,精準定位培養的方向和需求,培訓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真知、會干、實用的本土化人才隊伍,激發創新創業的熱情,調動農民群眾干事創業的主動性,以看得見摸得著的項目和利益引導農民積極參與集體發展。在專業對接產業的過程中,引導農民運用新技術,理解平臺運行規則,提高農民數字素養和職業技能。鄉村振興戰略行穩致遠,唯有堅持農民主體地位,調動農民的干事熱情,才能將生產生活的空間打造成使賴以生存的棲息地。

三、校地結對幫扶助推鄉村振興的現實困境

校地結對幫扶是指高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堅持以服務地方為己任,充分發揮人才、科技及學科優勢,整合優質資源,主動對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支持地方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推動產學研合作,提高地方人才培養水平,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校地結對幫扶作為促進鄉村振興的有效策略,其實施過程中卻面臨著若干問題與挑戰。

(一)政策支持不足待完善

構筑具有深度、廣度和韌性的政策支持體系,對于促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取得實效具有重要作用[12]。當前校地結對幫扶主要采取的是簽訂合作協議,也就是運用合同的方式實施幫扶行動,促進高校優質資源的在地化和創造性轉化。從當前的現狀和長遠的發展來看,農村的不充分發展狀況會長期存在,需要一系列持久的制度政策來為農村發展注入能量。在當前的發展階段,政策指導的模糊性成為一個顯著問題,這要求進一步明確指導方針。若不予以解決,這種模糊性可能導致校地結對幫扶的具體實施內容與目標缺乏清晰界定。各地、各校在實施時存在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可能造成幫扶過程的不統一和不穩定。校地結對幫扶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用于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經費等,沒有明確的資金保障機制,很可能導致實際幫扶行動受限,難以取得實質性成效。在同一區域內,不同農村地區之間存在巨大差異。雖然校地結對幫扶策略具有針對性的精準特征,但在實施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諸如幫扶資源分配的政策限制等問題。項目成效的顯現依賴于時間的積累,這決定了其對政策穩定性的高度需求以保證可持續性。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應盡可能減少項目中途的放棄或資源的逐漸減少,以免影響整個幫扶計劃的成效。缺乏政策監督和評估機制,這可能導致校地結對幫扶過程中的問題得不到及時發現和解決,不能確保幫扶行動按照既定目標順利推進,不當做法不能得到及時糾正。

(二)合作機制有待優化

高等院校作為我國科技創新的主要力量,實現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的重要主體,其擁有雄厚的科研資源和豐碩的研究成果[13]。鄉村振興覆蓋面較廣,涉及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方面,而地方經濟發展面臨著各種現實挑戰和變化的需求,普遍存在地理位置偏遠、發展視野局限、缺少發展亮點導致內生動力不足,亟需在創新方面實現突破,需要較為完善的外界幫扶體系助推發展。其中人才是引領創新發展的關鍵所在,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其必將在結對幫扶的舞臺上大有可為、大有作為。通過校地結對幫扶,雙方能夠實現優勢互補,實現互利共贏。高校是為國育新人、培養人的重要基地。通過校地結對幫扶,高??梢詾榈胤教峁I人才的培養和培訓,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增強人才培育的現實性和實效性。人才對于鄉村振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校地結對的人才優勢更加突出。地方與高校的合作,為就業創業提供機會和條件,促進人才的流動和就業。校地結對幫扶是一種載體和平臺,促進高校和地方之間的產學研合作。

未能轉化為生產力的科研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與國家資源的潛在浪費??蒲腥藛T辛勤研發的前沿技術若僅限于理論層面,其實際價值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因此,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成為一項迫切任務,這不僅能為地方企業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增強其創新動力,還能直接促進社會福祉,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然而,目前高校與地方企業之間的合作機制尚存在不足,這限制了科研成果轉化的效率和范圍。地方企業在提供科研場所和實踐經驗方面的潛力未被充分挖掘,而高??蒲腥藛T在獲取實踐平臺和條件方面也面臨挑戰。因此,優化這一合作機制,建立更為緊密和高效的合作關系,對于促進教學、學習與實踐的融合,加速科研成果的應用轉化至關重要。

(三)人才流動隱患待預防

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激活是持續做好鄉村振興事業的根本源泉。從振興主體的角度看,人才是關鍵。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14],人民群眾從社會歷史條件出發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不斷滿足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也正是對于生存與發展更高的要求,使得農村地區成為人口的凈流出地,造成當前廣大農村地區人才“引不進、留不住”。同時,在地化的農民群體的職業能力和素養有待進一步提升。校地結對幫扶的過程中,涉及到教師、學生等人員的流動,他們助力鄉村的過程就是將所學所知作用于客觀的鄉村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當地居民。校地結對幫扶的目的就是充分發揮高校在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優勢,與地方的發展形成內在契合的關系,而不是各自為戰、割裂地顧此失彼。高校通過調查研究深入當地實際,發現問題并為地方提供切實可行、適應經濟發展的策略和方向,為地方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動地方經濟實現轉型升級。師資的流動性可能會影響到幫扶項目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如果在校地結對幫扶中教師頻繁流動,可能會導致幫扶計劃的實施中斷,從而影響到受幫扶地區項目的實施和質量的提升。在校地結對幫扶下,高校將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輸送到鄉村,為農民提供相關培訓,提高其農業生產和管理水平,引導農民發展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和農村旅游業。但是從當前校地結對幫扶的實踐可以看出,師資、管理人員的流動性會直接影響到項目效果,導致項目執行計劃的不穩定。

四、校地結對幫扶助能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校地結對幫扶與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是一個雙向互動、互利共贏的過程。高校與鄉村地區的合作,實現知識、技術和資源的共享,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能夠更好地響應黨的方針和國家政策。進一步推動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發展,需要加強政策引導和資源支持,建立穩定的合作機制,深化改革高校育人的體制和機制,共同推動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

(一)加強政策引導與資源支持

1.完善頂層設計,把準校地幫扶“定星盤”。政策具有引領和指導作用,校地結對幫扶的持續健康發展需要政策來保駕護航。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能夠在科研機構、高校和教師間形成較強的吸引力,鼓勵和支持科研工作者參與鄉村振興實踐。要以政策激勵優先支持高校內的涉農的科研項目,在經費和人才上予以傾斜,協調推動有組織科研,統籌人才、團隊和平臺的培育、建設、管理和考核等工作,推動校地結對幫扶走深向實。通過政策引導科教研和社會的深度融合,推進管理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能夠促進行業協作和產學研用一體化合作平臺的建立,以及知識的傳遞、應用和創新。

2.創新管理模式,激發服務地方“驅動力”。鄉村振興與校地結對幫扶的融合發展是推動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提升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性,學校應當提高政治站位,積極對接服務國家和區域重大發展戰略,堅持實施服務社會質量提升行動,加強與當地有關部門的溝通聯系,創新校地合作的方式方法,改善創新環境,與政府部門、產業和其他社會創新主體建立緊密聯系,共建鄉村產教融合基地,支持與服務企業發展。將高校能力提升與地方需求結合起來,建設新型研究平臺,推動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建設,為助推鄉村振興貢獻智慧。

3.搭建研究平臺,提升鄉村振興“貢獻度”。研究平臺能夠顯著優化科研效率,促進研究資源的高效利用[15]。要積極搭建匯聚各方智力支持的科研平臺,加快技術攻關力度,積極對接鄉村振興中的實際問題,提升幫扶的精準性。積極投入到打造鄉村振興先行區的實踐中,注重發揮高校智慧高地的作用,與聯盟單位共建產業平臺、共享優質資源,服務鄉村振興。校地合作共建農業農村現代化研究院,在政策、制度、模式等方面進行研究,針對實際問題與需求,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計劃,進行現場指導、結對幫扶,將農業技術送到田間地頭,探索鄉村振興方式創新與發展路徑,為區域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打造穩定高效的合作機制

1.健全校內幫扶工作機制。校地融合發展工作方案,是做好校地幫扶的依據和守則,不僅能為保障服務地方工作提供可靠依據,而且能夠以文件的形式確定各部門的分工,切實增強幫扶的實效。以服務地方為己任,學校應當充分發揮人才、科技及學科優勢,激發和調動師生投入鄉村振興事業的熱情,發揚“產學研協同”辦學特色,立足產業需要,主動對接產業需求,建設研發能力強、產業匹配良好、運行機制靈活的新型研發平臺,融入區域發展新格局,為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同時學校加強對駐村工作中優秀經驗和先進典型的搜集與整理工作,不斷挖掘具有規律性的經驗,并將其補充到工作方案中,完善幫扶工作的內容和體系,把鄉村振興幫扶工作做得更細、更實。

2.深化校地合作長效機制。為了確保校地結對幫扶工作的順利實施,需要提前制定幫扶工作的具體實施方案和目標,簽訂相關戰略合作協議并認真組織各單位實施落實。根據實際情況和相關政策變動,及時地改進和完善幫扶措施。統籌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集體經濟發展、人居環境提升、公共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開展深度戰略合作,深化與地方政府全方位、高質量、常態化合作。另外,在幫扶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先進個人與典型案例,要有的放矢地進行大力宣傳,為開展結對幫扶工作創造良好的客觀條件和氛圍,打開校地結對新局面,奮力譜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篇章。

3.完善人力資源支持機制。通過選派政治過硬、黨性覺悟高,業務能力強、群眾基礎好,肯吃苦、肯奮斗、善創新的人才梯隊,積極投入到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對駐村干部要加強政治覺悟、工作能力、個人素養綜合考核。面向鄉村發展需求,做實做細選派工作。充分發揮選派人員“領頭雁”的輻射與帶動作用,積極探索助農新思路、新方法,創新打造資源融合平臺,建立“學校+地方+社會主體”的運行機制,與地方政府齊力打造鄉村振興的發展新格局。

(三)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

1.創新學??蒲性u價體系。要通過科研評價改革讓蘊藏在高校中的巨大創新潛能充分釋放,不斷完善人才評價的體制機制,淡化單一的量化指標,著力破五唯,建立更加注重創新能力、成果質量和貢獻的科研評價體系,更多地從發展潛力、社會貢獻等維度評價人才。根據鄉村振興戰略的需求,學校相關管理層需要推動逐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布局,合理合規使用科研經費和相關傾斜政策去強化科技和人才支撐體系。加強科研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為鄉村振興提供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持。更重要的是直面課堂,轉變高校教師的觀念和理念,要將目光從教學和研究的局限中解放出來,積極對接社會的發展需求,開展應用型研究,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提高科研的實用性和社會影響力。

2.致力做強做優專業學科。校地合作助力鄉村振興,絕不是讓高校舍本逐末,而是要在內涵式發展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高質量發展成果的外溢效應。因此,校地合作助力鄉村建設的過程中,高校必須抓好自身的主責主業,通過建設一流專業,通過加強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將專業課程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起來,有機結合知識體系,構建“螺旋式上升”的認知途徑,適當壓縮課堂上的理論教學學時、增加實踐和綜合訓練學時,重構教學模式和教學資源,在課內為學生提供實踐能力培訓以及科研實踐訓練環節,培養具備實踐能力和適應產業需求的人才,輸送到對應的鄉村振興企業。通過創新“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機制,適應重大戰略發展的導向與引領,更好地關注產業發展和創新需求,健全與產業界的緊密合作機制,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和實踐平臺,培養一流人才,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和融入社會經濟發展。

3.將雙創嵌入育人全過程。技術創新對產業保持韌性和實現高質量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16],創新要素作為地區科技進步及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可通過優化配置有效賦能共同富裕發展[17]。高校是創新的重要策源地,要找到高??萍紕撔潞袜l村振興的關鍵結合點,努力提升人才創新素質,不斷釋放高校的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前沿創新能力,促進高校創新成果在鄉村振興中落地見效,增強科學技術在空間上的擴散和轉移[18],著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首先,高校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從教育抓起,通過課程、主題教育促進新發展理念在師生間的傳播。其次,要深化與產業界和社會的聯系,以現實需要和實際生產力為導向,圍繞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卡脖子問題,強化原始創新、基礎創新和技術革新,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課程設置、實踐活動和實習實訓等諸多環節。通過構建相對完整的培養鏈條,用以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同時,通過強化學生的個人素養,促使這些能力和意識得以外化,具體轉化為實現創新和創業目標的實際行動。再次,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努力營造崇尚創造、追求卓越、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氛圍,鼓勵科研人員大膽探索、挑戰未知,強化原始創新成果的培育、孵化與轉化,引導創新成果與產業發展需求相對接,構建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構建起支持創新、保護創新、鼓勵創新的良好外部環境。

概而言之,高校參與鄉村振興戰略是其社會責任所需。新時代新征程上,在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高校理應發揮自身所長,竭己所能,自覺增強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能力,在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方面積極貢獻智慧,發揮自身在人才、技術、創新、組織方面的獨特優勢,以自身的高質量發展密切對接鄉村振興中的短板弱項,更好地服務國家農業強國戰略愿景,從而使自身在和國家發展需求的同頻共振中獲得更大發展潛能。

猜你喜歡
校地發展
校地協同推進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探索
伊犁師范大學與和田市人民政府舉行校地合作簽約授牌儀式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校地共建型新型科研機構發展的邏輯與現實
——以C9 高校為例
校地結合政產學研互動服務地方經濟——四川工商學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校地企協同共育應用型人才教學實踐初探——以四川工商學院產品設計專業為例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