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視角下潮州音樂在地方高校教學的傳承研究

2023-03-14 14:59洪英丹
南方職業教育學刊 2023年5期
關鍵詞:潮州音樂課程

洪英丹

(韓山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廣東 潮州 515000)

潮州音樂“是潮汕地區民間音樂的總稱”[1]31,“流行于粵東、閩南及滬、臺、港、澳以及國外潮人聚集區,也是中國民族音樂大系中最具‘系統化’和‘器樂化’的地方音樂之一,被譽為南國音樂藝術的奇葩?!盵1]31而高校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崇高殿堂,對于傳承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一、潮州音樂歷史傳承與現狀

潮州音樂源遠流長,素有“唐宋遺音”“中原遺響”“華夏正聲”之稱[1]40。2001年10月,民族音樂學家杜亞雄教授觀看了廣東潮劇院一團赴北京的一場演出后,稱“潮樂才是真正的唐樂”。據史料記載,晚清時期潮州本地善堂、佛社、茶館林立,樂社、樂館等遍布潮汕各地。隨著廟堂佛樂、宮廷雅樂、民間俗樂、文人儒樂深入社會各群體,也就造就了大批專業與半專業的潮樂工作者,并促進了潮州音樂的繁榮與發展。至民國時期,潮州音樂的發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匯集南北、融合雅俗于一體的地方音樂格局,分化出多個獨立的子樂種[1]45。潮州音樂種類豐富,在陳天國、蘇妙箏老師所著《潮州音樂》一書中,采用樂種與形式結合的方式,將潮州音樂分為鑼鼓樂、弦詩樂、曲藝音樂、笛套樂、佛道樂、戲劇音樂、民歌七個類型[2]5-6。

“潮州音樂文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的傳承方式,第一階段是古代師徒口傳心授的方式,第二階段是課堂教學方式,第三階段是綜合教學方式”[3]。由于潮州音樂獨特的記譜方式與傳承方式,潮州音樂主要在世界潮人聚集地傳播。近年來,在地方高校的學術與教學推動下,除了科研上的發展,潮州音樂在地方高校教學中也獲得了傳承的新途徑。如韓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針對潮州音樂文化的傳承培養,為音樂學、音樂表演本科生開設舞蹈基礎與潮汕民間舞、潮州大鑼鼓、潮語歌曲與戲劇演唱等課程,并長期聘請潮州音樂演奏家兼作曲家楊業成、潮州音樂省級傳承人丁廣頌、潮州大鑼鼓市級代表傳承人施紹春等民間音樂藝術家為在校大學生傳授潮州音樂相關課程,以此潮州音樂得以在高校中生根發展。

二、潮州音樂傳承方面存在的問題

如何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是社會所關注的問題。然而就目前的調查結果發現,潮州音樂在高校中的傳承存在普及度較差的情況,學生對于潮州音樂這類傳統音樂的認知度不高,主要存在以下諸多問題。

(一)師資力量欠缺,未形成教學團隊

潮州音樂因其“口傳心授”的非遺特性及其龐大的音樂種類體系,在傳承上對于師資的依賴性極高。然而,目前從事潮州音樂實踐教學的大多是老一輩的音樂人,專業的藝術家、教育家屈指可數。高校肩負著培育新興人才的重任,對潮州音樂文化了解的深度不足,那么對學生接觸潮州音樂文化領域的學習與了解也就十分有限。加上潮州音樂獨特的方言記譜唱譜方式,使部分年輕的來自非潮汕地區的音樂教育專業教師,雖抱有對潮州音樂一份熱情與探索欲望卻苦于無名家引領,只能在較為局限的范圍內自行摸索。這無疑也是對教師非遺傳承欲望的消磨,不利于在教學中良性引導。目前韓山師范學院只有三位民族樂器教師,分別從事古箏、琵琶與揚琴三種樂器的教學。在訪談調查中,在校民族器樂教師A表示了解而且清楚潮州箏是我國南箏的代表,也表示了對潮州箏的喜愛,但談及是否會開設該方面的課程時,該教師卻認為自己雖有研究,但苦于自己未能精通潮州箏的技術,不敢輕易開設課程;而器樂教師B擔心開設傳統樂器選修課無法提供教學器械;民族器樂教師C則表示雖對潮州音樂有著濃厚的研究興趣,但礙于方言限制,未能深入訪問民間音樂人,未能尋求到研究的一手資料,目前的科研僅能停留在理論層面。目前這種情況在諸多高校民間音樂教學中均有出現,師資是教學的根本,師資培訓在非遺音樂的傳承中也是需要極度重視的。

(二)課程開發和建設力度不足,教學模式單一

筆者通過對音樂學院在校音樂學專業學生發放問卷300多份,收回有效問卷數216份,從問卷的調查結果得知學生們還是對潮州音樂類課程較為認可,也有一定的學習興趣,但學生多數認為教學課程類型較少,教學課時與內容均需要做出調整(見表1、表2)。

表1 現開設的潮州音樂相關課程類型評價調查結果

表2 現已開設的潮州音樂類課程占本專業所學課程的設置評價調查結果

目前,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開設的潮州音樂文化相關課程僅有三門,且一門為欣賞類,其余兩門同為舞蹈類,如表3所示。

表3 韓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全日制本科潮州音樂類課程開設統計

部分老師會在器樂選修課程中融入部分潮州音樂相關樂器學習,但主要依賴于教師對潮州音樂的喜愛程度,不具備必修課程教學效力。從欣賞課程出發,學生被引動的對潮州音樂的熱情,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由于沒有后續可修課程的問題被一點點磨滅。受現有教學資源的限制,目前學院所能提供給學生們學習的潮州音樂種類較為有限,對于相關音樂文化也只能在每周2課時的潮州音樂鑒賞課上略微感受下。據筆者了解,這幾門課程均以大班教學的模式進行,只有器樂選修課會根據學生的個人選擇來進行小班分組教學。而在現有的大班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教學效果難以得到保障。

(三)缺乏相關科學研究機構與教學實踐平臺

截至2022年12月,韓山師范學院共建設有16個省級科研平臺,其中包括潮學研究中心(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廣東省潮汕文化研究基地(廣東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廣東省潮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潮州陶瓷手工技藝”(首批廣東省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等文化研究機構,教學實踐平臺均為師范生教育實踐基地,沒有針對潮州音樂的實踐平臺。

當下國家與地方對于非遺文化研究的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這一點不難從目前學校已建設的多個潮州文化研究平臺看出,在政策層面上地方與學校均給予極大的支持。構建一個科研或教學平臺,不僅需要硬件條件,如資金、設備,更需要軟條件建設,比如科研人員的培育、學術交流等。建成平臺不僅能提升課題研究的深度與廣度,而且可形成合力反哺于教學,提升教學質量。音樂學院現有專任教師4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9人,博士2人,但針對潮州音樂研究的人很少,且集中在個人研究領域的課題申報上未能形成團隊合力,這個方面則達不到平臺申請的條件。

三、傳承途徑與對策

(一)以“老”帶“新”,培育教學團隊

據筆者了解,目前許多非遺音樂教學大多數是以單純的“非遺傳承人”或“民間傳承藝人”為教學師資,但從教學效果觀察并不理想,且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學師資力量的培育也并未得到落實。許多“非遺傳承人”或“民間傳承藝人”本身的藝術造詣水平毋庸置疑,但由于長期以“口傳心授”的教學模式(耗費時間長,需要學徒與老師的長期磨合)為傳承模式,一時無法適應現代教育教學模式,學生容易產生厭學的心態,不利于傳承。然而單純依賴專業院校的老師們來教授,難免缺乏對非遺藝術的深刻理解與傳承能力。因此二者相互結合才是最能達到教學效果的模式。

在進行課堂教學前不妨轉變方式,由非遺傳承人先對相關專業的高校教師進行非遺文化知識及技法的傳授,再由高校教師協助非遺傳承人進行課堂教學。由非遺傳承人主講,高校教師進行教學模式輔助,以此形式進行團隊式日常教學。在這種“以教促學”“以老帶新”的教學團隊模式下,非遺藝術教學團隊得以拓展,教學效果也可實現“1+1>2”,與此同時提升高校教師對于非遺藝術文化的傳承責任心。建設專業對口的“非遺傳承人+高校教師”教學團隊模式,不僅有利于課堂的教學,更有利于高校教師對非遺藝術文化的學習了解,同時提高自身在非遺藝術上的造詣,更利于非遺傳承團隊高質量發展,促使非遺藝術得以更好地傳承。與此同時,還可以從專業院校引進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加強潮州音樂師資隊伍建設;并且定期選送教師外出進行學術交流,以訪學或進修的形式提升專業知識水平。

(二)建立“校地合作”的潮州音樂實踐教學基地,推動課程建設

“實踐是一種重要的方法,是實現非遺傳承的主要手段。通過‘非遺’傳承和‘非遺’實踐,學生可以受到情感熏陶,通過內在的心靈沖擊的影響,促進學生形成新的理解和對傳統音樂的新認知,并對‘非遺’傳承賦予較為積極的含義?!盵4]以地方高?;蛩谠合禐橹黧w,拓展相關非遺音樂文化工作坊,以校外實踐輔助日常教學,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強大的實踐平臺,同時打通科學研究與創作以及對外展示與交流,充分發揮高校文化傳播傳承作用。

在建立實踐基地方面,可以星海音樂學院教育部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粵?。﹤鞒谢貫榉独?。發揮院校資源優勢,以聘請業界專家結合基地專職師資、社團成員聯動的管理實施模式,面向學校及社會開展各類課程教學及多元化的交流展示、科研創新等項目。設立以音樂學專業為主體的“理論研習實訓工作坊”、以音樂表演專業為主體的“表演傳承實踐工作坊”等,“以練促學”“以演促學”形成教學與實踐的良性循環??梢詤⒖棘F有潮州手拉壺大師工作室的建立模式,邀請潮州民間技藝大師到校建立大師工作坊,并讓學生到實踐工坊進行現場練習演出;也可聯合潮州大鑼鼓隊、潮州箏協會等機構或當地潮樂團體,進行“校團”聯動,各團體專家進校開設講座或相關教學指導,共建教學平臺,共同推動實踐基地的申報,助力課程建設。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以藝術社團的形式,成立潮州音樂社,定時進行排練、演出。這些措施都可為學生藝術實踐創造更豐富的渠道選擇。

(三)建立“非遺音樂”資源庫,開拓教學新模式

非遺音樂課程開設流于“鑒賞”的情況,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課程的研發、建設渠道,現有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學??沙浞掷玫赜蛭幕瘍瀯?,廣泛收集、整理非遺音樂資源,建立非遺音樂資源庫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學校應提高對潮州音樂文化保護的重視程度,可以推選學校教研部門領導為召集人,召集相關專業教師成立潮州音樂教研室,負責潮州音樂的傳承及教研活動。其次對教研室應予以合理的財政與政策支持,以促進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適合學生學習和實踐的非遺音樂資源庫的建成。

非遺音樂資源庫中可包括非遺傳承歷史、經典非遺曲目的譜例、名家教學視頻、非遺傳承人自傳及最新的非遺活動資訊等項目,還可以如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所做的,“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制作成非遺音樂微課,內容可以包括該非遺音樂文化的歷史源流、重要代表人物、名曲、音樂樂器演奏技法”[5]。由此,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借助“互聯網+”新興模式下的多媒體傳播教學,通過線上微課程、專題網站的方式進行展示,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為學生及學術愛好者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寬潮州音樂文化的傳播渠道。

(四)組建科研團隊,設立潮州音樂科研平臺

筆者發現,在現有的潮州文化相關研究機構中,構建團隊成員大多是在潮州文化領域有著較多研究的教師,也不乏一些工藝大師參與其中。目前在校教師不乏對潮州音樂研究甚深者,但大多數人均是“單打獨斗”型,未形成研究團隊模式,這也降低了相關科學研究平臺的申報可能性。筆者在中國知網以潮州音樂為主題進行檢索,得出447條檢索結果,1980年至2022年發表的相關文獻中作者單位為韓山師范學院僅有32篇,且多數主題以理論研究為主,整體研究成果與實踐研究的結合度較低。如能構建一個科研平臺,也有利于科研成果含金量的提升。當下,要構建一個專業性強的潮州音樂科研平臺,則急需一支強有力的科研團隊。

首先,可在校內推選一名課題申報較為積極、科研造詣較高、具有學術開拓精神的教師為團隊帶頭人;其次,則需要圍繞當下潮州音樂科研目標來甄選團隊成員,可按“帶頭人—骨干成員—輔助成員”模型來構建隊伍;最后,則是要明確各種規范,明確以構建潮州音樂科研平臺為第一目標,以此來開展各自的科研工作。目前,廣東省部分高校已成立了專門針對廣東音樂相關研究的機構,如星海音樂學院于2005年獲批“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嶺南音樂文化研究中心”。該中心建立了融“研究、教學、表演”為一體的多元學術研究體系,設置嶺南音樂文化展覽館實體平臺。該中心在音樂類非遺方面成績斐然,不僅與廣東省非遺中心合作,而且承擔國家級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子項目,并且實施了嶺南音樂非遺資源采集項目,建立嶺南音樂數據庫、實施活態傳承等等。再如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作為廣東省首批中華文化傳承基地之一,于2006年成立了“林賢輝廣東音樂研究室”,并于2014年升格為廣東藝人廣東音樂研究所,專注于挖掘、整理、研究傳統廣東音樂。這都離不開專業的科研團隊在背后付出的努力。

有了強有力的科研團隊,加上當下學校與地方的政策與資源支持,構建一個專業性強的潮州音樂科研平臺指日可待。同時,非遺研究機構是地方政府與高校之間的聯系紐帶,不僅能推動“非遺進校園”,而且非遺研究機構人員可由高校的專業人才與非遺傳承人共同組成,能夠促進非遺的系統性、專業性研究,對搜集、整理、研究非遺資源有很大的幫助。

四、結語

綜上所述,當代青年肩負未來使命,而高校作為培育他們的重要所在,必須深刻認識到非遺文化只有深深地植根于青年人的心中,才能得到進一步推廣、傳承和弘揚。為了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地方高校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獨有的教育與資源優勢,從教學實踐模式改革、師資培育、平臺構建等方面著手,促進“非遺”傳承的傳播,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深化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助力非遺文化的傳播,從教學著手,讓教學實踐與科學研究相互結合,提升新時代青年對非遺文化的傳承意識,不斷為非遺文化培育新一代忠實群體。2021年,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星海音樂學院嶺南音樂文化研究中心的孵化項目“潮州大鑼鼓傳統曲牌套76 曲十八大套的傳承與研究”,以館藏資料的形式出版,具有保留樂種演奏形式和風格韻味特點、規范民間音樂樂譜記譜手法的創新亮點,樂譜及音像材料適合作為教材、傳承資料進行館藏。星海音樂學院作為華南地區唯一的音樂專業院校,已經為非遺傳統音樂的傳承保護做出了一個良好表率。在各大地方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潮州音樂這類非遺瑰寶將會獲得更好的保護,在時間的長河中璀璨生輝。

猜你喜歡
潮州音樂課程
潮州樂調的音階流變梳理與分析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潮州手拉壺“飛鴻”的象征意義
潮州優質楊梅高接換種技術
音樂
音樂
秋夜的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