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駐藏大臣之選任困境
——以聯豫赴藏為中心的考察

2023-03-15 03:05何文華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駐藏大臣西藏

何文華

(四川師范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4)

光緒三十一年三月初一(1905年4月5日),駐藏幫辦大臣鳳全在巴塘遭戕害,十八日后雅州知府聯豫由四川總督錫良轉上諭,獲授副都統銜,調任駐藏幫辦大臣?,F有研究多關注聯豫駐藏新政,且相較于同期受任赴巴塘平亂的趙爾豐、與英協商藏事的張蔭棠,聯豫籌藏成效又為后世肯定不足,還有觀點認為張、趙二人短期離藏和未能入藏都與聯豫刻意排擠有關。(1)如吳豐培先生在《聯豫駐藏奏稿》“跋”中寫道,“(聯豫)因忌張蔭棠之嫻于外交,才出其上,構于那桐,擠之出藏”。車明懷在《晚清變局中的駐藏大臣》一文中,認為“趙爾豐做事操切,加之駐藏大臣聯豫極力阻撓,趙爾豐未到藏就被朝廷調回?!?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3 年第 1 期,第43 頁。)本文主要考察聯豫受任至光緒三十二年底(1906年)升任駐藏大臣兼幫辦大臣的赴藏早期經歷,認為聯豫的出身、宦歷川邊的條件符合清朝選任駐藏大臣的傳統標準,其洋務經歷又滿足清末藏事革新的基本需求,以聯豫赴藏是清中央在藏事危機下的合理抉擇。然而,面對新任,聯豫從一開始就多顯無奈,赴藏途中也多延宕。這是清末川藏道途梗阻、駐藏大臣籌藏缺乏人力、物力支持的客觀限制,也是同期赴藏群體的普遍心理。至清末,從駐藏大臣選任為始,由其入藏布展的西藏施政實已陷入困境。

一、清廷以聯豫赴藏的傳統選任路徑

藏地邊疆穩定對清王朝統治意義重大,作為古代最后一個集權王朝,清政府在汲取前朝治藏經驗基礎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統的治藏方略,其中遣大臣駐藏是清政府經不斷調試而獨創的方略之一。駐藏大臣從最初防備準噶爾,監控藏情,到“總攬事權,主持藏政”,至清末在藏事危機中維護中央主權,始終是代中央“職掌”西藏人事、軍事、外交等事務的關鍵人物。

駐藏大臣須全面客觀地將西藏信息傳至北京,供中央遙控決斷藏事,但西藏距北京有萬里之遙,至清末都未完全開通直達郵電系統(2)“川康電線清光緒末年架設。系沿官道逾相嶺至打箭爐,由打箭爐沿南路經理塘巴塘至昌都,由昌都循官道至拉薩,拉薩至江孜一段尚未修通,全藏亂已作。時理塘以西之電線,概被亂番割毀?!?見任乃強著《川康交通考》,第129、139頁。),遇緊急事件往往來不及先行奏明再請旨執行,因此在清朝地方大吏“一面具奏,一面實行”制度下,無論為清中樞提供可靠信息,或代中央緊急處理藏事,清廷對駐藏大臣“除了以勤政愛民這一標準衡量外,更大程度上是看其是否對清中央忠誠”。[1]由于旗籍子弟與清朝統治休戚與共,以旗籍人員赴藏是清朝選任駐藏大臣的重要標準之一,“清廷奉派駐藏的大臣,主要出自滿族、蒙古族和漢族;就人數而言,滿族人最多,其次為蒙古人,漢人則極少”“任官用人具有種族與旗籍上的差別,是清朝官制的一大特色。駐藏大臣是欽派的重要官職,自然亦具有此項特色”,[2]清朝選任一百四十余位駐藏大臣,僅聯豫之后短期入藏的張蔭棠、溫宗堯為非旗籍漢人,[3]駐藏大臣的旗籍占比明顯高于其他同級官員。

聯豫屬內務府正白旗人,以恩蔭入選筆帖式。受任駐藏幫辦大臣時,聯豫就在謝恩折中感懷身世,“伏念奴才漢軍世仆,浙水微員,渥蒙天高地厚之恩,絕無息讓涓埃之報”。[4]1抵藏不久,駐藏大臣有泰在日記中也記載了聯豫的“滿漢”之見,“午后惠臣由聯大人處來,亦為交代事,似稍明代,然滿漢之意見,仍未镕化,可不必也?!盵5]675有泰離藏途中又記拉薩流傳張蔭棠被稱為“康黨”的俚語,“弁兵接藏內來信,不知為誰所發,乃俚歌一紙,大罵張憩伯(按,即蔭棠),鈔存以作笑話觀可也”,[5]713并在寫給其表弟度支部尚書溥颋的家書中特別提及,“建侯(按,即聯豫)對兄言,死一康廣仁,欲令八旗人均給其償命耶?”[6]由于滿漢畛域經常作為清末革命派用以宣傳革命排滿的重要依據,有泰因張蔭棠參劾得罪,其稱張為“康黨”并提及聯豫對“康黨”的不滿,均可見駐藏大臣群體在旗籍身份認同下對清朝統治的維護。得知聯豫受任,更有報刊公開吁請,“聞政府以駐藏大臣均用滿員,現值滿漢不分畛域之際,擬參用漢員簡任以資得力云?!盵7]

清朝西藏與西南各省關系密切,外來勢力侵藏的危機也更早被西南各省感知,從西南各省遴選駐藏人員遂成為清朝中后期的常見途徑。駐藏大臣文海進藏前為貴州按察使,慶善從四川候補道賞副都統擢任駐藏辦事大臣,裕鋼則從四川雅州知府調任西藏糧務委員,后賞副都統銜為駐藏幫辦大臣,兩年后擢任辦事大臣。幫辦大臣桂霖由貴州貴西道賞副都統銜擢任,安成由四川候補道賞副都統銜擢任,鳳全為四川候補道員。因“西藏為川蜀藩籬,與強鄰逼處”,[8]四川對清朝治藏影響尤重,傅嵩炑在《西康建省記》中感嘆,“夫川之東南北皆有行省以為屏藩,四方瞻望,惟此西顧之憂。故藏雖距川六千余里,舍友駐藏大臣糧員,夷情章京一員,廉俸則由川解矣,驛站則系川設矣;且藏地之拉里糧員、前藏糧員、后藏糧員、靖西同知,以及駐藏游記、都司、守備、千總、把總、外委、兵丁亦由川省委任遣戍發給薪餉矣。是西藏對于川省有關系,故川省對于西藏負責任?!盵9]

聯豫赴藏前任雅州知府,處藏事最前沿?!把盘幨裰?,東接邛嘉,西撫番藏南襟六詔,北控諸羌”,[10]11雅州府轄域在川省與西藏聯結處,長期承擔著調查藏情、管轄川邊藏族民眾、設汛駐防等治藏職責?!堆胖莞尽沸蚣摧d明,“志必先列圖,所以上觀天文以驗災詳,下察地理而知險易,雅幅員廣遠,直通西藏,繪圖可不詳乎?茲先繪星圖,次刻總圖,府州縣各繪一圖,口內土司各刻一圖,巴塘、理塘、西藏慧遠廟,暨夷人裝束住房器械各圖,其形以備參考”,[10]21其志專列西藏、川邊土司等篇,明確“西域分前藏后藏,非獨邊塞,且屬絕徼,我朝德威遠播,四夷歸心,是以前后藏均隸職方,咸遵正朔,故亦另列一類,詳載疆域形勢戶口貢賦以明一統,無外之?!?,[10]23并繪制前后藏地形、寺廟及由川至藏沿途山川、里程等詳情。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于打箭爐新設雅州同知,職在轄關外各土司,知悉巴、里二塘直通西藏一路案情,并設塘汛于要隘處,置重兵鎮守。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川督錫良奏準改打箭爐(今康定市)為直隸廳,進一步加強川邊經營以援藏。雅州知府職任為聯豫奠定了解藏情的基礎,他在為隨員張其勤著《爐藏道里最新考》作序時指出,“關內之地,雖極險阻,固人所共知而常經者,如其記也,應自關外始”,[11]387清政府以聯豫赴藏也建立在其知悉一定藏情的基礎上。

二、清廷以聯豫赴藏的藏事改革訴求

十九世紀后期英印勢力向藏地擴張,哲孟雄(錫金)、廓爾喀(尼泊爾)、布魯克巴(不丹)、拉達克等清朝“外藩屬國”逐漸被瓦解蠶食,一種“唇亡齒寒”的危機迫使比鄰藏地的西南疆臣們較早參透西方以游歷、通商、開礦為借口,實以侵占西藏土地和人民,并由西藏門戶入侵西南的殖民本質,于是相繼提出振興藏事的意見。以丁寶楨、鹿傳霖等為代表的川督,以長庚、文碩等為代表的駐藏(幫辦)大臣,以陳熾為代表的京官等,對清末的西藏政策以及駐藏大臣制度都提出了建議與對策,但基于清末應接不暇的統治危機,中央與地方以及川、邊、藏地方之間的差異認知,改革藏事經歷了長期的討論階段。

庚子事變后,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以自己與光緒帝名義發布上諭,宣布實行“新政”,要求各級官員應“各就現在情弊,參酌中西政治,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茖W,軍政財政”等拿出具體改革辦法,后專事“新政”的督辦政務處成立,由此從中央到地方的新政正式拉開帷幕,東北三省、新疆和蒙古、西藏等邊疆改革被提上日程。文碩駐藏時就提出,“方今藏中急務,莫切于洋人游歷通商。而一則英吉利求望甚殷,一則唐古忒拒絕尤峻”,建議“于現任章京暨曾經隨往出使外洋之學生內,揀選人品端方,事宜熟練,文理通順,字畫整齊者揀選二三員,派往隨同辦事,以收指臂之效”。[12]駐藏大臣作為清中央派駐藏地的“欽差”,清末又承載著振興藏事的期望,社會上更急切呼吁要員入藏,“滋悉實為商議藏事并擬派親王出鎮,一切官制悉如行省。親王之外另派兩大員以輔助之:一管理外交各事,一專司地方應辦之政”。[13]

聯豫生于清朝“同光中興”時期,自幼“隨侍廣東”,于而立之年隨洋務派干員薛福成出使英、法等國,歸國后歷任浙江、湖北等省,主要經辦洋務事業。吳豐培在《聯豫駐藏奏牘》跋中記,“聯豫曾隨薛福成出使歐洲,以通曉洋務稱”。[4]207薛福成出使在光緒十五(1889年)至二十年(1894年)年間,期間駐德大使洪鈞的隨員張德彝在卸任途中與聯豫有過少許交集,其光緒十六年(1890年)日記內載:3月8日,“新任駐扎英、法大臣薛叔耘星使福成駕法公司‘伊拉瓦’的輪船于前日抵馬賽,明日到巴黎”;10月1日,聯豫約張德彝“在凱歌路之智慧閣看圓畫,即前于同治丙寅所看之漲眼畫”;10 月3日,聯豫又約張登艾菲爾鐵塔,“余等駕至第二層”等。[14]出洋的閱歷對聯豫產生了重要影響,有泰初見聯豫就記其會數句法語,并載“聯豫云,人非出洋,不能閱歷?;侍?、皇上、軍機大臣不知何時出洋,可發一笑”。[5]668回國后,聯豫在清末政壇中留下了持辦洋務的痕跡?!吨腥A報》刊文《記駐藏大臣聯豫奉命駐藏后情形》道:“聯豫,滿洲漢軍旗人,以筆帖式援例候選同知,隨薛欽使福成出使英法三年,循例保舉以知府用分發浙江。未到浙江之先,鄂督張制軍調湖北練目強軍,不受制于張彪,毅然辭去,在浙江練武衛新軍頗有聲,其后得誠中丞保薦放四川”,[15]記聯豫在浙江編練新軍。駐藏后聯豫在奏請重鑄乾隆“寶藏銀”折中,又述及自己“前在湖北,浙江均經辦理銀圓局務”。[4]18在選任聯豫赴藏的上諭中,清廷強調藏事緊急,要求其直接由蜀入藏,聯豫持辦洋務的經驗,同樣滿足了清末擬改革藏事的訴求。

聯豫受任后,深知清廷改革藏事意圖,“況朝廷注意于西藏者久,急欲經營,以時勢論之,則今日之兩張,其重要為何如哉”,[11]388由此提出“務實”的籌藏基本路徑,“方今朝廷懲積弱之弊,廢科舉,講實學,汲汲求新法,以圖富強。西藏之地,為我西南數省之屏藩,俄覬覦于北方,英要挾于西方,已成岌岌可危之勢,今日者使一任其腐敗,而不興實業,不施我國家保護之實權,則雖日恃口舌之辯論,文牘之往還,虛與委蛇,無益也?!盵4]191抵藏之初,聯豫就提出改革稅制、鑄造銀幣等財政改革計劃,并編撰《新學抄本》等學務改革內容,還向噶廈政府提出“新政十條”等方案,為此,相對保守的前駐藏大臣有泰還多次譏笑聯豫,認為其改革辦法“系財迷之事”“可謂下喬木入幽谷辦法,亦可憐可嘆矣”(3)“下喬木入幽谷”典出《孟子·滕文公上》,原文為:“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幽谷者”;表面意思為從高樹上下來鉆進幽深的坑谷里,說明的是從良好處境轉為惡劣處境的情形。引用此典,有泰主要認為聯豫在藏推行新政的想法不顧及西藏現實,毫無意義。。[5]669-671后有泰因被張蔭棠參劾,得到了聯豫幫助,于是對聯豫擬行的改革又多了幾分同情,在離藏途中感嘆,“談及建侯在藏,八九月間因番間反對,諸事不成,因著急大病,回憶建侯初到,何等氣焰”,[5]764可見聯豫赴藏確也帶來了明顯的改革風氣。

三、聯豫對赴藏任命的應對與原因

聯豫受任之際,內有西藏地方勢力深涉巴塘、理塘叛亂,外有英印軍隊第二次侵藏正于曲米新谷大屠殺后急速向拉薩進軍?!吨腥A報》刊文載聯豫受任情形,“西藏今日為英俄交伺之地,中外得之樞紐關系重大,人所共知。方意朝廷簡派駐藏大臣必妙選賢君后以期鞏固邊疆,輯和民人”,后詳文描述道:“上諭簡聯豫為駐藏幫辦大臣頗出錫制軍意外。聯以疾苦之雅州府忽得肥美之成都府,欣然不知所措,徘徊于幕室中。忽一夕,家人呈電報進,口稱恭喜。聯不暇辨識電封所書何字,即向幕友笑言,大帥如此性急,不待我布置就忙赴任。幕友在旁瞥見電封有欽憲字樣,促令開封近燭開視,則為上諭幫辦駐藏大臣著聯豫去。欽此。目瞪口呆、立如木雞半晌始能言,意甚悵怨,扶掖進上房見妻妾兒女抱頭痛哭?!盵15]如是,聯豫本以為經周璇能調任成都,卻突然被告知赴藏,可謂十分悲切。

在奏謝朝廷授予駐藏幫辦大臣折中,聯豫兩次表示驚惶,“奴才跪聆之下,感悚莫名”“才疏專對,節隨四國以遄征,學愧臨民,符秉一麾而出守。茲復欽承鸞命,典屬烏斯,荷倚畀之自天,實悚惶于無地”。[4]1聯豫還試作周旋,望清廷撤銷其赴藏任職,“昔見錫制軍長跪不起,乞求代奏開去差使,仍守成都。錫制軍答以此次出自特恩,非疆臣所擅敢奏請,請好自為之,無多言。又欲乞將軍司道代求,據諸人相見時均賀以簡,在帝心指日必有大用,以塞其口。更覺局促不安?!盵15]至聯豫入藏三年后,《新聞報》仍刊文憶其不愿入藏情形,“聯初聞恩命,驚懼喪魄,長跪于錫總督之前痛苦乞哀。求錫為奏請收回成命,錫辭以無能為力始怏怏絕望而出”,[16]最終聯豫將家人留置成都,只身赴藏,但途中又多延宕。

從雅安返回成都與錫良商討藏事期間,清廷多次催聯豫就道赴任。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初三,上諭令“聯豫即著仍行駐藏,迅速馳往,會同有泰將應辦事務,悉心經理,毋失機宜”,九月二十二日,軍機大臣又寄錫良上諭,令聯豫“迅速馳往等”,直到十一月初十聯豫才從成都啟程,耗時八個月,從年中入藏較佳時節遷延至寒冬。十一月二十七日,聯豫抵打箭爐,又以奏調隨員丁勇、趕備烏拉和道途中斷等為由,在爐關滯留百余日?!芭诺譅t以來,詳查關外情形,一時斷難就道,理塘巴塘一帶,經大兵剿辦之后,土司頭人逃亡殆盡,關塞蕭條,元氣未復??滔陆ú磊w爾豐辦理一起善后事宜,即轉運軍糧電桿電線烏拉,猶覺不敷,奴才隨帶員弁丁勇,人數既多,烏拉更難措備。設使中途阻滯,轉覺進退維艱?!盵4]7按清朝章程,凡出關大差在爐關購置包裹行李,采辦米糧,具備夫馬只有四十天期限,期間“照章由爐廳預辦供給,每日伙食折錢五千文,小菜折錢兩千文,馬料折錢四百文,牛油燭二十斤,菜籽油二十斤,以四十天為率??鄣秸鲁醵掌跐M,后仍照常索取供應,爐廳不堪其擾?!盵17]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初九,聯豫突然又向清廷奏請改走海路入藏,“西藏艱危之狀,久在圣明洞鑒之中,自宜迅速馳往,查看情形,以期設法補救。思維至再,惟有改走海道,較為妥速?!盵4]7由川藏路入藏是清朝邊臣赴藏任職慣例,行程中也能調查沿途邊情,此前有報刊談到,“巴亂熾之時,錫制軍即謂變亂肅清不知何時,不如航海以較穩妥,況有稽志文成案可援。聯對以跳梁小丑,仗大帥神威,刻期可蕩平,寧稍待。若改航海,萬萬不可,鳳大臣甫經被戕,后來者即便改途,番民必笑欽差膽怯且慮,一舉成例,此道遂廢,錫制軍深然其言”。[15]聯豫從堅持陸路入藏宣誓權威,到突然奏改海道,遭到清廷譴責,朱批“仍著馳驛前進,并沿途察看一切情形,毋得藉此延宕?!盵4]7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初五,聯豫才又從打箭爐啟程,于七月二十日抵達拉薩,從接受任命至抵拉薩,歷時共一年又四個月。

聯豫赴藏費時尤長遭到了彈劾,“幫辦大臣聯豫奉命將及一年,尚故意逗留,延不到任。近聞有御史遞封奏,以西藏門戶既已開放,將來交涉日繁,非得通達時務之才不能勝任。聯豫以庸碌之才,懷畏縮之念,即到任后亦不足鎮懾番族,轉啟外人輕視之心,請另簡賢員等語?!盵7]然而,聯豫不僅未被撤職,短期內竟獲連續升遷: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二十三日,聯豫抵藏僅三個多月就升任駐藏大臣,時有泰未遭彈劾,意味著清政府以聯豫領副職入藏或已有該計劃;十一月初三,因張蔭棠辭任駐藏幫辦大臣,聯豫再兼駐藏幫辦大臣,說明聯豫赴藏初期表現基本符合清中央預期。

雖后世對聯豫赴藏及迅速升遷多有詬病,認為是其憑借與軍機大臣兼外務部負責人那桐的姑舅關系(4)《清史稿》載:“那桐,字琴軒,葉赫那拉氏,內務府滿洲鑲黃旗人。光緒十一年舉人,由戶部主事歷保四品京堂,授鴻臚寺卿,遷內閣學士。二十六年,兼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晉理藩院侍郎?!拍?,擢戶部尚書,調外務部,……三十一年,晉大學士,仍充外務部會辦大臣”;《辛壬春秋·西康篇》載:“駐藏大臣聯豫者,軍機大臣那桐之戚也?!?;何藻翔《藏語》載:“(那桐云)幫辦大臣聯豫是舍親,人亦明達,惜體太弱?!?,但從聯豫對赴藏新任的反映及其旅途行思,結合清末藏事環境當有更理性解讀。西藏苦寒高遠,赴藏任職屬高危職業,聯豫畏懼入藏在情理之中。有研究統計清朝實際赴藏的駐藏大臣,因病故、殉難和回京后因藏事賜死、自殺者達32人,死亡率超過26%。[18]聯豫赴藏已年近五十,且鳳全剛遭殺害,其赴藏可謂生命冒險,如其所言,“我今方欲向天西,風雪漫天凍馬摔,北人不畏風霜苦,但愁病體難支持,難支持,何日抵烏斯”。[4]200

清末川藏道途梗阻,赴藏費時、多險也是客觀限制。昔鳳全途經巴塘時感嘆,“二百年欽差往來通衢,乃竟若此,可勝浩嘆。無怪得此差者,皆視謂畏途耶!”[19]118聯豫長期滯留爐關,與鄉城、桑披構兵直接相關,“奴才抵爐以來,詳查關外情形,一時斷難就道,理塘巴塘一帶,經大兵剿辦之后,土司頭人逃亡殆盡,關塞蕭條,元氣未復?!盵4]7至于聯豫突然奏改海道,有泰推測是因番人劫掠,“因里、巴塘平后,馬軍門、趙觀察已飭知番眾各安本業,不意忽然復行殺起,窮番只得逃往小路,凡聰本所販茶葉,均行搶盡??滔聛硇偶礊榇斯?,恐茶葉未克即時到藏,亦阻此地商人著往東路,不知是否的確,然聯建侯不能振策,擬欲乘槎,或為此也?!盵5]624行至拉里,聯豫隨員張其勤更嘆,“大臣過境,尚且如此抗玩,他人可知矣。聞從前安星使過此,行未數里,其番官喝令眾民拋擲石塊,將纖夫明亮等一律截回……該番官又復如是,且始終未來一見?!盵11]404聯豫旅途的無奈,如其詩曰:“以此行為難,安知不更有難于此者,顧以予半生所歷,江海之闊,輪蹄之苦,罔不備嘗,蓋自總角迄于今,垂五十年,無日不馳驅于道路中也,從未有如蜀道之難者”。[11]387

清末駐藏大臣職權旁落,籌藏缺乏應有支持,更是受任者不愿履職的重要原因。道光以后,駐藏大臣權力旁落,朝野均言藏政須整治,但籌藏長期缺乏有力支持。聯豫在成都就奏陳,“奴才此次進藏,本欲隨帶三兩營以壯聲威而資震懾;到藏后扼要駐扎,并將各臺制兵,剔退老弱,更補精壯,庶幾緩急可恃。惟通年核計餉項,實屬不資……實系無款可籌?,F僅招募勇丁一百名隨帶入藏?!盵4]6聯豫雖深知,“藏衛多事,政務殷繁,需才孔亟”,[4]4然隨員周榮和(5)周榮和冒大興藉土人,蒙捐四川遇缺,先縣丞,小有才,善逢迎,在雅州府聽差,為聯豫賞識,又因通蕃語,熟夷情奏調通往。委派前站文巡捕(向無此名),事無巨細皆由其一手經理,致啟貪腐。沿途索夫馬陋規,在滎經清溪縣遭告發,行至爐關獲罪,后許承寶、余陵等皆逃散。面對“(前隨員)或因事撤退,或因病請假,均已銷差回省”,聯豫只能再奏調四川拔貢知縣陳啟昌、縣丞齊東源等革員。齊東源后回憶,“予于丙午春蒙聯建候星使馳書相召,同赴西招。四月始抵爐,而星使已先出關矣。當是時也,聞星使前調隨員八人,以道途艱險,兵事未靖,遂俱求去,同行者惟慎庵一人”;[20]有泰日記也記,“聞聯大人路上頗難行,驛馬皆老弱,兵丁竟有背鞍步行者,狼狽可知矣”;[5]657聯豫則作詩言,“天闕難翱翔,立馬四顧心茫?!?,[4]200從中頗能見聯豫赴藏囧途。

至清末,大臣不愿赴藏已是普遍心態,其入藏后的籌藏布展更深陷困境。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受任駐藏幫辦大臣的桂霖,在成都遷延一年多,最后以眼疾為由辭不入藏;鳳全在家書中坦言,“彼時諸事皆有頭緒,再行奏請開缺,就近回川調理……大約此事行止,總在明年春夏之交方能定居。如有意外更動,則聽天位置耳。如再到前藏,雖封侯亦不敢應命也”,[19]38-39將幫辦大臣駐地由察木多改至巴塘;有泰在藏也急盼內調,他在家書中寫道:“聯大人本月廿二日到任……張大人聽說八月可進藏,如藏內規模早定妥,今年臘月任滿,盼早回內地”。[5]665聯豫在五十歲高齡赴高遠苦寒藏地,雖深知中央銳意改革藏事并有一定洋務經驗,但其“憂時憤世,難落言詮,二三君子,樂知天命,升沉榮辱,各有姻緣……明日之事,事且置焉”[4]199的心理,已成為清末大臣赴藏的真實寫照。最終,以駐藏大臣為核心進行的籌藏布展,如聯豫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底奏陳,“夫時至今日,急起直追,已嫌太晚,若再因循,后患何堪設想……值此人才缺乏,庫款拮據之際,日夜焦思,難安寢饋”“奴才惟有酌其緩急,權其輕重,不敢因循坐誤,亦不敢鹵莽圖功”,[4]14-16處于“須行”又“難行”的困境。

四、結語

對于清朝駐藏大臣的選任,有觀點認為清代均限用滿人,滿人中庸碌者多,末年尤多貪佞,貽誤國家。[21]甚至有國外學者指出,“中華帝國主要是由有劣跡的官員代表它在西藏供職,他們曾被撤職或降職”。[22]然而,從王朝統治角度出發,無論正常職務調動或選用革臣,絕無向藏地派遣“庸才”可能,也不會單純把官員“因過遣藏”,在清朝“因俗治藏”政策下駐藏大臣籌藏在于維護邊疆穩定。清末藏事內憂外患,清廷選任聯豫赴藏,既符合清朝長期從八旗子弟和西南各省選官入藏的傳統路徑,其出洋與經辦洋務的經驗又符合西藏新政改革的需求,聯豫在赴藏費時尤長且遭彈劾的情況下又獲迅速升遷,都表明了清朝駐藏大臣選任的中央意志。聯豫對駐藏新任的應對與赴藏早期行思,是清末藏事環境客觀限制及駐藏群體普遍心態的反映,說明以駐藏大臣為核心展開的籌藏施政至清末實已深陷困境,在以簡單“人才論”評價駐藏人物之外,更應結合清朝藏事環境。

猜你喜歡
駐藏大臣西藏
圓桌會議
都是西藏的“錯”
神奇瑰麗的西藏
整飭、因循與茍且:駐藏大臣訥欽籌藏探論
一個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與虛無
轉危為安的大臣
駐藏官兵睡眠的認知心理特點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
賣羊
清軍駐藏與阿拉善和碩特的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