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困境與設想

2023-03-16 16:11蘇靜普韓佳霖
經濟研究導刊 2023年3期

蘇靜普 韓佳霖

摘? ?要:黨和國家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打造適應當代農村發展實際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新路徑尤為重要,它是保障廣大農村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權益的必要舉措。府谷縣“書服到家”面向農村地區的讀者推出“送書下鄉”服務,對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路徑進行了有益探索。重點分析府谷縣“書服到家”模式的實踐成就和現實困境,并提出優化府谷實踐的路徑設想,同時也為其他地區探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優化路徑提供新思路,對完善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具有啟示性意義。

關鍵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書服到家”;府谷實踐

中圖分類號:D669?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3-0042-03

府谷縣地處陜西省最北端,秦、蒙、晉三省區的交界處,下轄14個鎮、172個行政村,總人口25.54萬。2018年9月,總計投資約1.1億元的府谷縣圖書館投入使用,建筑總面積約為18 300平方米,館藏圖書近24萬冊。2020年8月,府谷縣圖書館與縣郵政局、縣農商銀行積極開展合作,推出“書服到家”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新模式。2020年11月,府谷縣圖書館被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等單位聯合授予“全國服務農民和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稱號,這也是陜西省唯一獲得此獎項的縣級公共圖書館[1]。

一、府谷縣農村“書服到家”模式的建設概況

“書服到家”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新模式主要由“同城快遞”項目和“信用書吧”項目兩部分組成?!巴强爝f”是指面向農村讀者推出的快遞送書下鄉服務,運作模式是將圖書館現有館藏圖書及電子資源同步到圖書館微信平臺,農村地區讀者可以使用移動網絡設備來檢索所有館藏書籍,并通過互聯網進行遠程訂閱。此后,只需要靜待郵政局快遞上門即可,兼顧了便捷性和效率性,實現了“農村讀者居家借還書”和“城鄉統一借還書”服務?!靶庞脮伞眲t是指依托府谷縣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廣泛的營業網點布局和圖書館大量圖書資源優勢,在農商行和農村信用社建立圖書角,以完善府谷縣圖書館的分館體系?!靶庞脮伞表椖繉崿F了圖書館和農商行、信用社等三大主體的資源共享,為府谷縣人民群眾打造出舒適、便捷的閱讀場所,極大地滿足了農村地區讀者的精神文明需求。

府谷縣圖書館開展的公共文化服務工程建設,將群眾所需的文化產品送進了千家萬戶。截至2021年7月,“書服到家”模式已經實現府谷縣城鄉全覆蓋,縣內常住居民共計25.53萬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同城快遞”對府谷縣圖書館的館藏圖書資源進行無償借閱,并且借閱圖書的農村讀者分布廣泛,覆蓋了全縣約96%的農村地區,平臺上農村讀者借閱占比從原來的不足5%,上升到超過20%,在圖書館微信平臺借閱圖書的農村讀者數量顯著增加,目前,“同城快遞”網上借閱服務已成為府谷縣農村地區讀書愛好者享受閱讀服務的首選途徑。

二、以“書服到家”為載體完善文化供給體系的實踐成就

“書服到家”模式的實施標志著府谷縣在不斷地豐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理念,府谷縣以“書服到家”為載體對文化供給體系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在實踐中取得顯著成就。

(一)實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的企事業單位合作

府谷縣的“書服到家”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成功打破了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以市場為導向、以志愿者為導向的單一公共服務模式,建立起國有企事業單位協同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新模式,開辟了公共文化服務中公益合作新途徑,拓展了企事業單位共贏空間,突出呈現為一種比較典型的跨界合作特征。府谷實踐不僅具有社會效益,還具有極強的經濟效益。從社會效益角度來看,與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市場化合作相比,府谷縣“書服到家”創新實踐,探索的是一種以“公益國有企業+公益事業單位”為形式的特殊模式。而從經濟效益角度來看,國有企事業單位之間的公益性合作,與傳統意義上的社會力量自愿提供服務相比,更具有穩定性,因為這種合作既可以為國有企業贏得極佳的口碑,也可以為承擔公益事業的國有企業提供隱藏的業務增長點[2]。

(二)健全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機制

府谷縣圖書館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一是發動社會愛心人士積極參與圖書館建設,累計動員各類企業籌集圖書館建設資金約3 000萬元,大大彌補了政府投入的不足;二是鼓勵民營企業家主動捐款支持圖書館建設,項目自啟動以來,共收到來自各類民營企業家捐贈的圖書價值約265萬元。三是積極開辟公共文化合作供應新形式,尋求與農商銀行和社會企業的合作,共同建設“城市書屋”,旨在構建覆蓋全縣的圖書館分館體系。除此之外,府谷縣圖書館還組織并成立了府谷縣文化志愿服務隊,為農村地區讀者提供圖書館的圖書資源,并開展面向農村地區的“扶智扶貧”活動。截至2021年年末,府谷縣圖書館總計發展志愿服務人員超過190人,組織的各種形式志愿服務人員培訓指導共計30余次,參與各類型志愿服務活動總計時長超過8 510小時,這也成為府谷縣圖書館銳意進取、開創圖書工作新局面的有力證明。

三、府谷縣農村“書服到家”模式面臨的現實困境與反思

(一)農村文化服務供給與村民文化需求不匹配

一是府谷縣農村常住人口的整體文化水平偏低。隨著近些年府谷縣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在農村地區有能力和學識的村民基本都選擇進城務工,農村剩余人口多是老年人,這些老年人文化程度并不高,不足以閱讀大量文字,因此享受不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帶來的紅利[3]。二是府谷縣農村群眾對互聯網的使用不熟悉。在府谷縣的農村地區,村民們的娛樂活動還局限在閑聊、打牌、看電視等,一些人甚至沒有智能手機,電腦更是難得一見的電子產品,村民連上網都不會,網上借閱圖書就更無從談起了。在這個群體中,“書服到家”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便很難得到落實,府谷實踐也很難快速取得效果。

(二)“書服到家”模式的構建和實施與政府脫節

從政府角度來看,文化部門有責任制定科學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發展規劃。提供文化服務的社會主體在為農村地區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時候,必須要以政府的政策為指導原則,并主動接受政府和人民群眾的監督,如果缺乏政府的約束,在社會力量主觀性的影響下,他們所提供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將得不到保障,進而降低農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體驗。從社會力量角度來看,社會主體參與文化服務工作往往不專業。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上,如果僅靠社會力量的自覺供給,極容易陷入狹隘的利己主義圈子中,只顧自身利益,而忽視地區特色,不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嚴重的情況下還會損害到農村群眾公共文化權益。

(三)“雙弱模式”易致農村文化服務供給“失靈”

目前,府谷縣“書服到家”尚未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供資機制,特別是書籍的分發和更新沒有資金。近年來,隨著府谷縣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進入穩定期和下降期,這也可能導致社會力量對公共產品的投入減少,最終導致“書服到家”工程因資金短缺、企事業單位不堪重負而逐漸歸于流產。因此,從長遠來看,府谷縣“書服到家”模式的可持續性令人擔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需要政府公共財政資金連續不斷地投入,而“書服到家”歸根結底是企業和事業單位合作的公益性質項目??h圖書館負責無償提供圖書資源,縣郵政局負責免費派送圖書,這使得“書服到家”模式既不依托政府財政,也脫離了市場化,沒有政府財政支持和市場化發展動力,其可持續性自然也得不到保障[4]。

四、基于困境與反思的府谷實踐優化路徑設想

(一)樹立需求導向型供給理念,采用因地制宜供給方式

依據公共產品理論的結論,需求決定供給,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決定他們能接受文化服務的高度。因此,對于府谷縣農村地區的居民,仍舊“一刀切”地供給“書本”服務顯然已經不符合村民們的文化需求。故府谷縣在今后的實踐中要進一步明確農村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是什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供當地居民喜聞樂見的公共文化服務,進而因地制宜地改進府谷縣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5]。

同時,因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的目標對象是農民,府谷縣政府也應該采取措施鼓勵農民積極表達文化需求、為文化供給建言獻策,如建立公共文化需求表達機制,讓農民可以暢通無阻地表達自己的文化需求,從而讓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主體知曉農民們的文化需求,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提供適合當地農民的文化服務。并以此為基礎,建立更加高效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

(二)界定和厘清政府文化職能,保障農村居民文化權益

在府谷實踐中,盡管縣政府對“書服到家”模式背后企事業單位的公益性社會合作給予肯定和鼓勵,但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政府發揮的作用并不明顯,導致府谷“書服到家”模式呈現出一種“弱政府”態勢。因此,為了避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走向兩個極端,保障農村居民文化權益,有必要界定和厘清政府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職能。

依據公共產品理論中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區分,我們可以將公共文化服務大致分為純公益文化產品、準公益性文化產品和經營性文化產品三類。府谷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純公益性決定了它的非營利性,受該現實條件的制約,要求在對其進行供給時主要追求的是社會效益最大化,所以這種服務只能以政府無償提供為主,并以政府的財政支持作為后盾?;诖?,政府應當每年劃定一筆財政預算作為農村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資金,并建立有效的財政資金投入增長機制,以促進公共文化事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6]。

在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中,政府既不應該充當家長包辦一切,也不應該把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完全寄托于社會力量的身上,政府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的職能定位應當是組織者、管理者、指導者和監督者。盡管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有時也會有社會力量的公益參與,但始終需要以政府供給為主導,因為政府是保障農村居民文化權益的最后一道防線。以府谷實踐為例,如果府谷縣農村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只是依賴于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的自覺,那便會使“書服到家”模式失去可持續性。因此,府谷縣政府要主動承擔起組織、投資和監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責任,制定相關政策和標準以保障農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權益。

(三)強化文化供給公益性合作,助力府谷實踐行穩致遠

1.發掘潛藏于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在府谷縣“書服到家”實踐中,縣圖書館和縣郵政局在“書服到家”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具有共同利益,故能達成合作。從郵政局角度來看,“書服到家”實踐能夠促進其公益品牌建設,同時也履行了其作為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從圖書館角度來看,圖書館有著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功能,為農村讀者提供優質的閱讀服務是圖書館應該擔負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只要通過合理的成本補償機制,就能構建起不同主體間的合作機制。

2.做好對社會組織公益合作的政策引導。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中,政府不一定要參與其中,但一定要制定嚴格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標準,確保公益性合作項目真正惠及民生。以府谷縣“書服到家”為例,政府在加強政策引導的過程中,要從以下兩方面發力:一方面,要給予公益合作組織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如補貼、獎金等物質激勵措施;另一方面,政府還應當給予公益合作主體以必要的榮譽和公開表彰,作為提升公益合作主體的企業形象或組織形象的象征,從而起到精神激勵的效果。

結語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我國各地區政府都在積極探索適合本地區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路徑。府谷縣創新“書服到家”公益合作形式,助力府谷縣鄉村文化振興,不僅體現企事業單位的主動作為,還體現了跨行業、跨部門對公共資源進行整合的優勢,這也是“書服到家”創新實踐的精華所在,這些經驗對探索新時代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路徑具有一定借鑒價值。在今后的工作中,府谷縣必須吸取經驗,努力把公益合作理念植入廣大社會力量的精神世界,并激勵他們積極投身于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去,繼續探索符合府谷特色的地區性公益合作方式。

參考文獻:

[1]? ?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表彰名單[N].中國文化報,2020-11-26(002).

[2]? ?金棟昌,楊斌.府谷實踐:農村“書服到家”的公益合作創新[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1,(4):55-63.

[3]? ?孟子龍.社會組織參與文化服務共同生產的困境與對策——以上海市公共圖書館為例[J].新世紀圖書館,2021,(10):75-81.

[4]? ?郭智惠.公共圖書館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2,(2):75-77.

[5]? ?楊嬛,黃雅奧,王家合.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協同治理機制與效能研究——基于H省X縣的實證分析[J].圖書館,2021,(6):35-43.

[6]? ?何曉龍.國內學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失衡研究述評[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1,(5):101-113.

[責任編輯? ?衛? ?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