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iteSpace的我國建筑垃圾研究知識圖譜分析

2023-03-19 05:06肖慧娟肖虹雁
中原工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資源化垃圾建筑

肖慧娟, 肖虹雁

(1.三明醫學科技職業學院 經濟與管理系, 福建 三明 365000; 2.永泰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福建 永泰 350700)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建筑垃圾日益增多,給城市環境帶來了巨大負荷。我國每年建筑垃圾的產生量近35億噸,但回收利用率不足5%[1]。解決建筑垃圾難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對奮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及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2]?!丁笆奈濉毖h經濟發展規劃》對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提出更高的目標:到2025年,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需提升至60%[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4]”

隨著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持續推進,與其相關的學術研究也在不斷深化,包括再生材料的開發和應用、建筑垃圾對環境的影響、建筑垃圾的監測與管理、建筑垃圾相關政策研究等。然而,以往綜述性文獻多以定性方法著重闡述建筑垃圾特定方面的現狀與趨勢,缺乏從量化及較全面的角度對該領域文獻進行整體梳理和述評。為了更全面、清晰地展現我國建筑垃圾的研究現狀與趨勢,本文運用CiteSpace對國內建筑垃圾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計量,從知識圖譜的視角以可視化方式探究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方向和前沿問題,為建筑垃圾的學術研究與實踐應用提供參考。

1 數據與方法

知識圖譜作為知識分析與管理的計量工具,可利用可視化方法來顯示事物之間的內在關聯并揭示事物動態發展規律[5]。因此,研究者運用知識圖譜得到可視化知識域,系統地構建知識資源的相互關系,以便作出更全面的總結和分析,提供更有深度的研究趨勢。本文以“建筑垃圾”“建筑廢棄物”和“建筑廢物”為主題詞對相關文獻進行搜索,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的全部期刊,檢索時間為2023年3月1日,獲得檢索記錄10 721條,這表明國內建筑垃圾領域的研究活躍度較高。為保證分析結果更具權威性,進一步選取了“SCI”“EI”“北大核心”“CSSCI”“CSCD”和“AMI”數據庫,共獲檢索記錄1126條。經過人工甄別,將書評、會議、報道等不相關文獻剔除,最終共得926篇文獻,以此建立研究樣本,進行深入剖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文獻數量分析

文獻數量是衡量一個領域學術研究受關注程度的常用指標。如圖1所示,1996-2023年,我國關于建筑垃圾研究論文的產出整體呈波動上升變化。依據文獻產出情況,可以將建筑垃圾研究劃分為1996-2005年和2006-2023年兩個階段,分別代表研究的起步階段和快速發展階段。在研究起步階段,每年論文數量基本低于10篇,累計發文量為51篇。研究快速發展階段的論文數量增長明顯,尤其是2006年、2009年、2016年和2020年的發文量激增,這與當時國家的發展以及頒布的政策密切相關。在2005年6月,我國實行了《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旨在促進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2008年,汶川地震,災區建筑垃圾的處理成為災后重建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2013-2016年為新型城鎮化發展爆發增長階段,基礎設施建設和舊房改造等產生大量建筑垃圾,急需破解垃圾圍城的困局;2018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其目的是推進固體廢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利用以及無害化處理,以此來推動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在這些背景下,形成了許多有關建筑垃圾的研究成果。

圖1 1996-2023年我國建筑垃圾研究的產出趨勢Fig.1 Output trend of construction waste research in China from 1996 to 2023

2.2 主要作者分析

分析建筑垃圾研究的主要作者,了解其學術派系,有利于促進建筑垃圾領域的學術研究交流與合作[6]。從表1可以看出,在建筑垃圾領域發文大于5篇的作者有22人,發文數量排名前3的作者分別為胡鳴明(15篇)、薛翠真(14篇)以及申愛琴(11篇)。采用CiteSpace對研究作者進行合作網絡共線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可以看出,國內建筑垃圾領域的研究者眾多,但成規模的學術共同體還未形成。從作者合作群落中提取成員規模排名前8的合作團隊,結果如圖3所示。在所顯示的核心合作群落中,胡鳴明團隊主要從政策制度[7]、綜合效益[8]、城市實踐[9]等方面進行了建筑垃圾資源化的研究;薛翠真團隊主要是從建筑垃圾復合材料的微觀機理[10]、性能改善[11]和模型預測[12]等方面進行了研究;任福民團隊主要是對建筑垃圾的生態風險[13]、預測[14]以及精準管控[15]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張金喜團隊主要研究了建筑垃圾細料的相關性能[16-17],以及建筑垃圾應用于道路基礎設施建設中的節能減排技術及今后的發展方向[18];丁志坤團隊主要研究了建筑廢棄物的減量化管理以及管理系統仿真模型的構建和應用[19-20]。

表1 發文數量大于5篇的作者

圖2 1996-2023年我國建筑垃圾研究的作者共現圖譜Fig.2 Author co-occurrence atlas of construction waste research in China from 1996 to 2023

圖3 1996-2023年我國建筑垃圾研究的核心研究團隊Fig.3 Core research team in China's construction waste research from 1996 to 2023

2.3 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分析

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分析揭示了某一領域或主題研究中機構之間的合作研究格局。由圖4可知,關于建筑垃圾領域的發文合作頻次位居前列的研究機構分別是“重慶大學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深圳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和“長安大學特殊地區公路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換言之,這些機構在建筑垃圾領域的探討與實踐成果頗豐。從機構類型分布來看,這些機構主要集中在高校,意味著高校是建筑垃圾研究的關鍵力量,部分高校與企業、國家部門機關、重點實驗室等進行合作交流,在科技、人才和資源等方面的優勢互補,資源整合,積極推進了建筑垃圾領域的發展。

圖4 1996-2023年我國建筑垃圾研究的機構共現圖譜Fig.4 Co-occurrence atlas of construction waste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China from 1996 to 2023

2.4 發文期刊分布

刊載建筑垃圾研究成果的期刊,是交流建筑垃圾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和了解學術思想的重要渠道。統計我國刊載建筑垃圾研究論文篇數10篇及以上的期刊,如表2所示。發文篇數排在前兩位的期刊分別是《混凝土》(85篇,占比為9.18%)和《施工技術》(67篇,占比為7.24%),隨后依次為《環境工程》《新型建筑材料》《硅酸鹽通報》和《建筑經濟》等??d篇數10篇及以上的期刊累積總數共489篇,占到總論文數的52.81%,組成了建筑垃圾研究的核心載體。

表2 刊載篇數10篇及以上的期刊

2.5 熱點主題分析

關鍵詞是研究內容的高度提煉,較高頻次的關鍵詞代表著較高熱度的研究內容。通過對建筑垃圾相關研究領域文獻關鍵詞的共現分析,繪制出關鍵詞共現圖譜如圖5所示。研究熱度最高的關鍵詞是建筑垃圾,其次是再生骨料、抗壓強度、資源化、力學性能、綠色施工、減量化、強度、環境保護等??傮w來看,關鍵詞共現圖譜反映的建筑垃圾相關研究主題聚焦在建筑垃圾治理與資源化利用問題上。

圖5 1996-2023年我國建筑垃圾研究的關鍵詞共現圖譜Fig.5 Keyword co-occurrence atlas of construction waste research in China from 1996 to 2023

為了提高研究熱點的判斷精確度,進一步將同義或相近的關鍵詞匯總聚類,并繪制聚類圖譜如圖6所示,得到排名前10的聚類模塊,分別為建筑垃圾、再生骨料、資源化、綠色施工、檢測、可重用性、再生砂漿、固體廢物、再生集料和再生利用。每個聚類中包含的文獻研究重點與主題同質性高,聚類可綜合表明當前研究的主要關注點和熱點方向。雖然聚類標識采用LLR算法自動抽取,可以客觀呈現研究內容,但往往顯示的是研究內容的具象化特征,難以直觀反映真實研究熱點[21]。鑒于此,本研究通過考量關鍵詞信息來進一步辨析關鍵詞之間的語義關系,歸納總結出建筑垃圾相關研究的四個熱點。

圖6 1996-2023年我國建筑垃圾研究的關鍵詞聚類分析圖譜Fig.6 Keyword cluster analysis atlas of construction waste research in China from 1996 to 2023

2.5.1 建筑垃圾的應用領域

建筑垃圾原料來源廣泛,在利用建筑垃圾時應根據實際項目所需,利用不同種類建筑垃圾的特性來生產出具備更優性能的材料。

研究者將建筑垃圾進行處理后,制備成混凝土、墻體再生磚、透水磚、墻體保溫材料、吸音板、3D打印原料等建筑材料,并探究其性能:力學性能,如抗壓性、抗彎性、拉伸韌性和劈裂抗拉性能等;耐久性,如疲勞可靠度、疲勞壽命、抗氯離子侵蝕性能、抗凍性和抗碳化性能等;微觀結構,如SEM分析[22]、XRD分析[22]和能譜分析[23]等;其他應用性能,如聲學性能、熱工性能[24]和吸附性能[25]等,并通過工程實踐進一步驗證了再生材料實際應用的可行性。

在道路應用方面,研究人員主要在路基填筑、基層或底基層的物理力學性能[26]、施工工藝[27]、環保性和經濟性[28]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并將其研究成果積極應用于實際工程項目中,為道路工程應用提供了數據支撐[29],有力地推動了我國交通行業的發展。

使用建筑垃圾作為井下充填材料可解決礦山采空區充填材料缺乏的問題,有效維護采場安全。研究者主要探究了建筑垃圾作為充填體的合理性、材料配比、強度性能和應力應變特性等[29-32],此外還嘗試建立了再生材料的環境友好性的綜合評價體系,并計算了樣本的環境友好性等級[31]。

用于防汛搶險的備防石一般來自山體開采,開采山體會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陳忠等[33]利用建筑材料制作成再生骨料,再制作成經濟環保的備防石來替代天然石材。這種再生備防石的性能符合黃河防汛的要求,成本低,制作和使用方便,同時也減輕了對環境的破壞。

除了傳統領域,建筑垃圾也可應用于廢水中污染物的吸附、催化劑和生態造景等新領域,達到“以廢治廢”的目的。利用建筑垃圾制備再生材料(如沸石化陶粒[34]、復合多孔陶粒[25]、新型輕石[35]和再生磚[36]等)用于廢水吸附,成為了一種簡單有效、成本較低的廢水處理方法,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我國多是以貴金屬為原料來制備催化劑將CO2還原成CO,這樣做成本較高。謝竺[37]利用建筑垃圾中的鋸末木屑制備出的含氮多孔碳電催化劑,價廉易得,高效穩定。肖建莊等[38]提出了建筑廢物消納的新思路,如利用建筑垃圾堆山造景,并剖析了假山地基、邊坡、山體等結構安全問題。

2.5.2 建筑垃圾對環境的影響

建筑垃圾包含的成分多樣,部分成分對環境可能會造成污染,建筑垃圾的堆放,浸出的污染物可能會對生態系統(尤其是土壤和地下水)產生毒性影響,從而危害人類健康。許明明等[39]考查了建筑垃圾填埋場地周邊地下水的水化學組分特征,定量研究了建筑垃圾填埋場對周邊地下水的影響,發現地下水中的TDS、TH、Ca2+、SO42-等組分顯著受到影響,影響程度與建筑垃圾的填埋時間和填埋體量有關。于丹鳳等[40]研究了建筑拆除和裝修垃圾中重金屬的浸出對周圍水體和土壤的污染,著重分析了典型建筑垃圾樣品與實際場景建筑垃圾樣品中重金屬的浸出特性。李小月等[41]探究了用于填海的建筑廢物在海水侵蝕下浸出的重金屬對環境的影響,并提出了完善其生態風險分析、加強建筑廢物的風險管理和建立控污機制等措施。

若建筑垃圾長期露天堆放,易釋放有害氣體,增加揚塵量,造成環境污染。王欣玉等[42]對在建筑垃圾堆放場收集的降塵進行了分析,研究了拆遷原地堆放場地和異地集中堆放場地的大氣降塵中水溶性離子組分及質量濃度的差異。

如今,以建筑垃圾為主要原料的再生材料層出不窮,但較少學者關注到其再生產品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建筑垃圾通常包含有害物質,如重金屬等,若在制備再生產品過程中沒有得到合適的處理,就可能會對土壤、水源、空氣等環境造成影響。崔粲等[13]研究了建筑垃圾再生產品中8種重金屬的含量、分布并對其進行了富集評價、浸出毒性分析以及潛在生態風險評價,發現重金屬Hg在原材料和再生產品中均為主要污染物,但再生產品的生態風險水平低于再生產品原材料,這表明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有助于降低其重金屬的潛在生態風險程度。

除此之外,建筑垃圾處置設施選址布局同樣對環境產生影響。吳昆侖等[43]基于對區域經濟成本和環境負面影響的考慮,建立了多目標規劃模型,得到設施選址布局動態優化方案,有效平衡了建筑垃圾再生處理設施布局中經濟和環境的矛盾。趙曦等[44]認為固體廢物綜合處理產業園選址與布局應符合生態環保要求,應預留足夠的環境防護距離。

2.5.3 建筑垃圾的監測與管理

建筑垃圾體積大、重量大,堆放占據大量土地資源。隨著建筑垃圾的持續產出,如何實現對建筑垃圾堆放點的準確識別與分類,已成為學者研究的熱點課題。徐隆鑫等[45]將高光譜成像儀搭載在無人機上,獲取了高光譜遙感影像,提取背景地物和建筑垃圾的光譜信息,制作了光譜曲線,并依據光譜特征差異,選取特征波段,通過波段計算統計并選取合理閾值,利用決策樹分類法實現對背景地物的分離和對建筑垃圾的識別提取,對背景地物和建筑垃圾總體識別精度為85.91%,Kappa系數為0.845。孫尹等[46]使用無人機遙感技術獲取研究區內建筑垃圾傾斜攝影測量的影像數據。首先,通過對齊照片、融合影像等預處理制作研究區的數字高程和正射影像。然后,基于全卷積神經網絡,分別使用傳統的人工解譯法和最鄰近分析法建立樣本集,得到90張訓練集和21張測試集。最后,對比兩種方法發現,最鄰近分類法可以大大減少工作量,并提高地物分類精度,與傳統人工分類方法相比,更加貼合地物輪廓,且較為迅速。祝一諾等[47]基于深度學習環境Tensorflow,利用遷移學習再訓練模型來實現自動識別建筑垃圾,該模型的識別精確度和識別靈敏度分別為99.10%和94.88%,該方法用時較短且準確率較高。

建筑垃圾堆積場分布廣、識別難,監管治理難度大。劉欣等[48]基于谷歌地球與GIS軟件實現了對建筑垃圾堆積點的特征識別,并對我國非正規建筑垃圾場址進行了統計和研究,了解其空間分布情況,降低了“垃圾圍城”風險。為了提高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水平,對建筑垃圾堆放點的動態變化監測已成為專家學者亟需實現的問題。賈競玨等[49]利用無人機對建筑垃圾堆放點進行攝影測量,采用Pix4D和Global Mapper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對建筑垃圾堆體進行三維模型可視化,在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快速計算出體積、占地面積等數據,該方法在成本、效率和適用性上優于傳統方法,有助于對建筑垃圾的動態監測與管理。劉小玉等[50]采用NNDiffuse算法,成功提高了遙感影像中建筑垃圾堆放點的圖像分辨率,并深入分析了其特征信息,結合DeeplabV3+網絡模型,進一步提升了對建筑垃圾堆放點的識別精度,精度可達82%,這對于解決建筑垃圾動態監測與管理問題具有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帶來了重要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無廢城市”建設是深化固體廢物綜合管理改革的重要抓手,只有對建筑垃圾進行有效管理才能積極推進無廢城市的發展建設。戚楊健等[51]以紹興市為例,建立了無廢城市的固體廢棄物(尤其是建筑垃圾)資源化共生網絡,并對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從核心網絡和外圍網絡兩個角度提出了改進措施和建議。當前,城市管理者難以量化固體廢物的管理水平,無法直觀呈現建設進展與成效。針對包括建筑垃圾在內的固體廢物,滕婧杰等[52]建立了包括建筑垃圾在內的“無廢指數”指標體系,并提出了直觀且定量的綜合指數計算方法,以便及時優化無廢城市建設的目標任務。

目前,對建筑垃圾的管理已不再局限于全壽命期的某階段,已有學者對建筑垃圾的全過程信息化管理進行了研究,全局考慮建筑垃圾管理問題。張書鳴等[53]針對裝配式建筑垃圾全壽命管理,結合BIM、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構建了相應的管理系統的理論框架,制定了裝配式建筑垃圾的最優處理方案,實現了可追溯性的動態管理。王寧等[15]建立了以“BIM+GIS”技術為基礎的建筑垃圾全過程管理平臺,便于建筑垃圾供需信息等數據的共享,提供資源化利用的綜合服務,助力政府、社會、企業的協同共治。王廷魁等[54]利用BIM模型構建了適用于建筑拆除階段的建筑垃圾決策管理系統,整合處理垃圾回收的各環節信息,提高了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降低了處置成本。張曉峰等[55]針對建筑垃圾運輸管理數據的噪點多和異常等問題,基于邏輯回歸建立了電子聯單判別模型,綜合考慮25項因素,采用交叉熵損失函數,利用梯度下降法標定模型系數,全面提升電子聯單的判別準確率,準確率達到82.34%,比傳統方案提升29.1%。

建筑垃圾的管控具有長期性、系統性和動態性的特點,研究人員運用灰色系統理論、灰色理論-指數平滑法、ARIMA模型、情景分析法、物質流分析法、系統動力學與博弈思想和Mann-Kendal趨勢分析法等進行建筑垃圾產量預測,為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方案設計提供了思路。袁劍等[56]以濟南市建筑廢物產量的歷史數據為基礎,構造灰色GM(1,1)模型對建筑垃圾產生量進行了短期預測。胡鳴明等[9]以運輸成本為主要優化目標,結合灰色理論與指數平滑法預測了建筑廢棄物的年產量,采用GIS技術實現了備選選址和模型優化,最終形成選址布局優化方案。由于建筑垃圾產量的歷史數據缺失,張紅玉等[57]利用ARIMA模型對朝陽區的拆除面積和建筑竣工面積進行了預測,采用經驗系數法和間接預測法預測了拆除垃圾、新建垃圾和裝修垃圾的產量。王玉國等[58]提出了情景分析的預測方法,根據多種基礎資料估算建筑垃圾產量,并借助ArcGIS技術進行了空間分布的可視化與特征分析,以期為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方案的設計提供決策支撐。鄭兆昱等[59]基于經濟效益和碳減排效益,建立了一個動態物質流分析框架,用于定量分析不同建筑壽命和城市發展情景下建筑垃圾產生量及其組成的變化規律。該研究還通過測算不同資源化路線下的碳排放量和生產成本,探索了建筑垃圾高效資源化利用的途徑。吳偉東等[60]創建了系統動力學模型,用于建筑垃圾產量的預測,并建立了建設方和監管方的博弈模型,計算博弈收益矩陣,從經濟角度尋找各方建筑垃圾的微觀管控策略。趙軍等[61]以香港、上海、北京和廣州四個高速發展且規模龐大的城市為研究對象,分析了自1994年以來的建筑垃圾變量基本特征,以及建筑垃圾產生量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為大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提供參考。

2.5.4 建筑垃圾的相關政策

建筑垃圾治理的相關政策對研究起到指引作用,多位學者從完善政策措施和凝聚各方合力等方面提出建議。較多學者結合實際,在建筑垃圾資源化的立法、行業規范和標準制定上提出實施建議,或在建筑垃圾資源化技術投資方面提出政府扶持策略[62-63]。還有部分學者開始關注政策本身,利用PMC指數模型、內容分析法等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我國現有的建筑垃圾資源化政策進行研究,提出了建筑垃圾資源化政策制定的優化方向以及產業發展的建議。如:胡鳴明等[7]研究了政策工具在資源化全過程和時間維度上產生的影響;傅為忠等[64-65]研究了政策工具的內部異質性、優劣水平以及政策的類型、分布和均衡性;王波等[66]研究了政策工具在時間維度上的分布以及在適用階段的驅動作用。

建筑垃圾治理涉及多個主體,協同治理是解決建筑垃圾治理困境的必經之路,評價協同度是構建協同治理模式的前提。劉華等[67]根據城市的建筑垃圾治理情況建立了協同度評價模型,并對協同度進行了實證分析,為政府提供政策制定參考。實現建筑垃圾有效處理的關鍵在于各參與主體的利益平衡,目前研究人員基于不同的視角(如“社會資本參與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的動態獎懲力度與補貼額度”[68]“建筑垃圾處理各主體的利益”[69]“監管方的監查策略與建設方建筑垃圾處理策略”[60]“政府的監管策略與建筑垃圾排放單位的選擇運送企業策略”[70]等),利用政府、社會資本、公眾等多方的演化博弈模型進行情景仿真,并制定了有效政策,促進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

3 結論與展望

3.1 結論

本文通過CiteSpace繪制了知識圖譜,對我國建筑垃圾領域的研究進行了可視化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 建筑垃圾領域的研究論文整體呈逐年增長趨勢,且未來仍是備受關注的焦點。

(2) 建筑垃圾研究的關鍵力量是高校,部分高校與企業、國家部門機關、重點實驗室等進行了合作交流,互補優勢,整合了資源。

(3) 《混凝土》與《施工技術》為論文主要發表期刊。

(4)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抗壓強度”“資源化”“力學性能”“綠色施工”“減量化”“強度”“環境保護”等是建筑垃圾研究領域的重要關鍵詞。結合關鍵詞共現以及聚類分析認為,國內建筑垃圾相關研究的四個熱點分別是建筑垃圾的應用領域、對環境的影響、監測與管理和政策。

3.2 未來展望

根據建筑垃圾領域的研究及熱點,綜合文獻計量分析、國家政策導向、新興技術和市場需求等,對建筑垃圾的研究進行以下展望。

3.2.1 完善標準體系和加強技術創新

當前建筑垃圾綜合利用標準體系仍然不夠健全,各地區制定的標準系統不盡相同,標準控制的不夠嚴格,影響了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的效果和推廣。在制定標準體系時如何實現體系的科學性、可操作性、系統性和引導性,對分類體系、資源化利用指標、處置標準、碳減排核算方法和監管控制等方面進行優化和明確將會成為未來研究的熱點之一。

加強建筑垃圾綜合利用技術的創新發展是實現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和行業發展的關鍵所在。我國的建筑垃圾綜合利用技術還存在著較多問題,如研究進展緩慢、應用范圍窄、技術普及率低等。因此,推動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究和應用,實現技術的轉化和產業的升級,獲得經濟、生態和社會的效益共贏,是研究人員的重要使命和責任。

3.2.2 建筑垃圾治理的智慧化和集成化

未來建筑垃圾的治理將會借助大數據、物聯網、AI等信息技術朝著智慧化和集成化方向發展。如:建筑垃圾的資源化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過程,涉及建筑垃圾生命周期的全過程,可利用信息技術來實現對建筑垃圾各環節的動態監控和精細管理,優化資源配置和循環流程,提高資源效率和產品質量;構建建筑垃圾集成平臺,打造建筑垃圾行業智能化管理和服務一體化生態系統,實現人、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平臺具有建筑垃圾生態鏈上所有的參與方,通過平臺實現資源化的布局,從技術、工具到政策等實現多維度的支持和服務,打破政策壁壘、區域壁壘、資金壁壘和行業經驗壁壘,形成多方聯動綜合治理方式。

猜你喜歡
資源化垃圾建筑
磷石膏資源化綜合利用任重道遠
人造石行業固廢資源化處理及綜合利用概述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垃圾去哪了
關于建筑的非專業遐思
建筑的“芯”
那一雙“分揀垃圾”的手
倒垃圾
污泥的處理及資源化利用
倒垃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