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述1944年中國抗日戰場力量嬗變之見

2023-03-20 06:01周金榜張弘
黨史博采·理論版 2023年10期
關鍵詞:抗日抗戰國民黨

周金榜 張弘

1944年在中國近代百年長河中只是短短的一年,卻見證經歷了國共兩黨與日本帝國主義三方力量在中國發生嬗變之勢。

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歷史上挺過了最艱難的1942和1943年,開始了對日局部反攻,中國國民黨在抗戰中的主導性進一步削弱,同時也使日本走到了全線崩潰的邊緣。在這兩年最艱苦的抗戰中,中國共產黨不斷壯大,最終在1944年成為推動中國歷史進程的主導力量,為隨后中國的政治走向勾畫出了輪廓分明的現實藍圖。

日本帝國主義由戰略相持走向戰略潰敗

自盧溝橋事變爆發到武漢會戰結束,日本投入了近百萬人的龐大兵力,實施了大規模連續侵略戰爭。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暴行,受到中國抗日軍民強烈而頑強的抵抗,自身傷亡達44.7萬余人,卻沒有達到速戰速決的戰略設想。中國實行全民族抗戰,國民黨政府軍在正面戰場節節抵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在敵后方大力開展游擊戰,逐步形成了正面和敵后兩個戰場的基本格局。與此同時,國際局勢急劇變化,日本既準備同蘇聯作戰,又要同英、美等國爭霸太平洋地區,因而不得不停止對中國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谷諔馉庨_始出現戰略相持的局面,日本不得不將戰略方針調整以適應持久戰爭的需要。

隨著日本對外侵略戰爭形勢的逐漸變化,日本國內的經濟、政治危機不斷加深。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迅速強化了以軍需生產為主的戰時經濟體制。由于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其戰爭消耗的急劇增加和從國外掠奪戰略物資的驟然減少,使得日本國民經濟不堪重負。為了挽救瀕臨破產的戰時經濟,日本政府不惜極度壓縮民用生產,對軍需工業實行超重點生產,從而極大地破壞了其社會結構,導致了基本工業和農業的嚴重萎縮。如1941年棉紗產量,約30.8萬噸,1943年約9.6萬噸,到1944年只有5.6萬噸。由于缺乏資源、沒有基礎工業支持的軍需工業進入1944年后也開始銳減。1937年,日本軍費開支32.7億日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234億日元的14%,1944年,軍費開支735億日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745億日元的98.5%。戰爭消耗已大大損耗了日本的基本國力,日本大本營估計,日本能夠有組織地進行戰爭的時間,即便竭盡所能,大概也只能以1945年中期為限,因此,整個日本的經濟處于風雨飄搖的境地。與此同時,日本法西斯對外侵略戰爭不斷擴大,也給日本人民造成深重災難,日本人民的反戰運動不斷高漲,1941年到1944年,日本各地的工人罷工130余次,5.3萬人參加;日本農民進行的反對征購和增加地租的斗爭達1萬余起。

戰爭后期,日本軍隊士兵裝病、自殺、逃亡、拒絕作戰甚至主動攜械投降等反戰厭戰事件屢有發生。由于軍事失利、經濟凋敝、國內人民的不滿,以及對外戰爭的侵略性,使其在國際上越來越孤立,直接影響到日本法西斯政權的穩定。1944年,日本經濟形勢以及戰局急劇惡化,激起日本各階層對政府的不信任,東條英機內閣被迫于7月總辭職。東條英機政權的垮臺,表明了日本的政治危機在不斷加深,離總崩潰的時間不遠了。

中國國民黨政權由強到弱的蛻變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以制造盧溝橋事變為起點,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此時的蔣介石仍然試圖以民族斗爭服從階級斗爭,借抗日之名,行消滅紅軍之實,以抗日之名,行消滅地方實力派力量之實,剪除異己,維護自己的獨裁統治。在日軍一再大舉進犯,刀鋒直逼國民政府蔣介石軍隊的情況下,蔣介石政府才被迫抗戰。從全國抗戰爆發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這一段時間內,300多萬國民黨軍直接參與了防御作戰任務,但在平津會戰、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中,受到重創,傷亡慘重,同時也給日軍以重大殺傷和消耗,挫其銳氣,打破了日軍3到6個月滅亡中國的神話??谷諔馉庍M入戰略相持階段后,隨著日本侵華政策的改變,國民黨逐漸轉為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對日采取“上山”和“觀望”的政策。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國民黨當局進一步采取避戰觀戰、保存實力,準備內戰的政策,把抗戰勝利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同盟國身上,對日作戰更加消極。蔣介石將其中一部分裝備精良的嫡系部隊配置在大西南和大西北后方保存起來,有的用于封鎖邊區。部署在正面戰場前線的國民黨軍大多不愿意與日軍作戰。國民黨當局的消極避戰,不僅對其軍事方面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也使得許多國民黨軍的抗戰意志減退,軍紀松懈、賭博、吸食鴉片、克扣軍餉和走私等現象比比皆是,直接導致了中國正面戰場的節節潰敗。

1943年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開始出現好轉的形勢,但蔣介石集團并沒有改變消極抗戰的政策,而是在政治方面,則進一步處心積慮地加強其獨裁統治。9月,蔣介石通過修改《國民政府組織法》,把國民黨總裁、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等各種要職全部集于一身,從而進一步強化了個人獨裁的專制體制。在經濟方面,國民黨官僚資本惡性膨脹,大后方經濟日漸凋敝。以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等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與國家政權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從而控制了中國的主要經濟命脈,加速了國統區戰時經濟的惡化。大后方經濟從1942年起開始衰落,民族工業銳減,工廠停工;農業生產日益萎縮,土地被地主官僚買辦商人兼并,人民的生活日益貧困,越來越多的人在饑餓線上掙扎。在文化方面,國民黨當局繼續強化文化專制政策。1943年以來,國民黨當局通過“戰時新聞禁載標準”“修正圖書雜志劇本送審通知”“戰時出版品審查法規與禁載標準”等法規的頒布實行,繼續壓制進步的文化作品,查禁宣傳抗日與民主的進步書籍及報刊。

國民黨當局的倒行逆施,使得它自己和廣大人民之間發生了深刻的裂痕,造成了民生凋敝、民怨沸騰、民變蜂起的嚴重危機,導致了國民黨的力量銳減。據不完全統計,到1944年3月,偽軍由1941年的約35萬人激增至約78萬人,其中有50萬人是國民黨軍直接投敵的,國民黨投敵的將軍達六七十人之多。另外,還有包括國民黨中央委員在內的數十名高級官員投敵。

1944年4月,20萬日軍發動了“一號作戰”(又稱豫湘桂戰役)。這場戰役以國民黨慘敗而告終,國民黨損失軍隊近60萬人,丟失大小城市146座、空軍基地7個、飛機場36個,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里,6000多萬同胞陷入日軍的鐵蹄之下,中國人民的財產遭受到巨大的損失。由于國民黨軍隊的大潰敗,招致了同盟國的不滿,對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損害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形象。在國內,正面戰場的大潰敗引起了各階層人民的普遍不滿和憤怒,使國人進一步認清了國民黨當局的腐敗無能及其錯誤政策的嚴重危害,使國民黨當局威信掃地,進一步失去人心。與此同時,大后方的民主運動一浪高過一浪,越來越多的國人把實現民主、爭取抗戰勝利的希望寄托在中國共產黨的身上。正如中共中央當時所指出那樣:“蔣介石軍隊潰敗不堪,重慶及國民黨區域人心惶惶,各界人民,對蔣失望,希望共產黨拿出辦法來,我黨在國民黨區域人民中的威信,極大地提高”,中國形勢起了一個大變化。國共力量對比,已現逆轉之勢。

中國共產黨力量的浴火發展

與中國國民黨相反,全民族抗戰一開始,中國共產黨就動員全國人民,廣泛發動群眾,武裝群眾,主張開放民主,改善民生,實行全體人民參加戰爭、支援戰爭的全面抗戰路線,亦即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在軍事上,制定了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創建根據地,牽制消滅敵人,配合友軍作戰,并決定在敵后放手發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配合正面戰場,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抗日根據地。全面抗戰開始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只有5.6萬余人,從1938年到1940年兩年多的時間里,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戰戰果輝煌,擁有了華北、華東、華中、華南等16塊抗日根據地和一億人口,武裝部隊發展到50萬人??谷諔馉庍M入戰略相持階段以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牽制、抗擊了侵華日軍大半的兵力和幾乎全部的偽軍,創造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奇觀。

在政治上,制定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把實行民主政治建設作為中國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在邊區實行的“三三制”,為各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以至全國實行民主政治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谷彰裰鞲鶕匾钥涨暗淖杂擅裰?、生動活潑的新局面,強烈地吸引著國統區、敵占區的人民群眾,使他們看到了民主的曙光和民族解放的希望,成千上萬的進步青年和愛國人士投奔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中國共產黨為調節各抗日階級的經濟利益又實行了減租減息的政策。毛澤東還代表中共中央發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號召,并身體力行。隨后,陜甘寧邊區掀起了發展生產,保障供給,改善人民生活的大生產運動。各抗日根據地也積極發展工業,獎勵并保護抗日根據地內外工商業和華僑來此投資發展工業,加強了財政與金融建設,發展了商業貿易,組織群眾性的合作社,團結各階層人民,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削弱封建剝削,改善廣大貧苦農民的生活,激發了廣大群眾抗戰和生產的積極性。

尤其是在各抗日根據地陸續興辦了一大批干部學院和各類干部訓練班。小學教育和社會教育也在抗日根據地內得到展開。由于中國共產黨實行了積極的抗戰教育政策,使文化教育十分落后的中國農民學到了一定的文化知識,思想得到啟蒙,不僅提高了抗戰覺悟和生產建設能力,也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進一步好轉,共產黨人發揚政治、軍事優勢和發揮人民戰爭的威力,加之八路軍、新四軍積極同日軍進行了殊死的搏斗,逐漸擺脫了被動局面,并進行了局部的反攻。從1944對敵展開反攻的斗爭,全年共作戰11000多次,殲滅日、偽軍近20萬人,攻克縣城22座,使解放區面積擴大到61.9萬余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9200萬,主力部隊發展到65萬,連同地方武裝共77.9萬余人,民兵達到168.5萬余人。不斷擴大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已經形成對日軍占領的許多中心城市和交通線的包圍,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逐步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毛澤東在1944年4月指出:1938年武漢失守起,“國民黨在五年半以來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反動政策下所養成的極端腐化狀態,今后必將遭到嚴重的挫敗”;“國民黨以五年半的袖手旁觀,得到了喪失戰斗力的結果。共產黨以五年半的苦戰奮斗,得到了增強戰斗力的結果。這一種情況,將決定今后中國的命運?!泵绹v華使館的“中國通”謝偉思、戴維斯給美國國務院的報告中公正地指出,共產黨人將成為最強有力的和最有建設性的統一中國的力量。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蔣介石國民黨軍接收侵華日軍的絕大部分裝備,又得到美國政府大力援助,從人數到裝備均得到空前的加強,擁有近現代化的美式裝備,還擁有海、空軍,人數高達近500萬之眾,這在世界在亞洲也是令人生畏的力量。但是,這只是國民黨政權最美好的一段回光返照的時間而已,僅僅在三年后就丟掉了在大陸的全部政權,龜縮孤島,茍延殘喘。

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興亡的根本性因素。經過抗日戰爭,全國各階層人民在反復對比中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處于強弩之末的日本在1944年發動的豫湘桂戰役給中國戰場上的各抗日武裝力量以更直接更現實的表現的“機會”,也給了社會民眾更直觀選擇國共兩黨孰優孰劣的“機會”。

兩個政黨,兩個政府,兩支軍隊在這場歷史的激變面前,都經受了空前的考驗和挑戰,不同的政治綱領,不同的政治理念,不同的社會基礎,不同的執政方針造成力量和地位的減弱。1944年這場巨變,使這一歷史進程大大地加快了。1944年像一面鏡子,它給了中國人民及中國各派政治力量以最重要的判斷依據,從而決定了“中國之命運”。所以1944年為起點及以后的時間里,共產黨的領導的革命勢力一直在穩定上升,革命武裝力量越來越強大,最后以不到四年的時間,就徹底打倒了占絕對優勢力量的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政權,建立了一個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新中國,為中國走向現代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猜你喜歡
抗日抗戰國民黨
抗日小英雄楊楊
快過關了
彭明治馳騁抗日戰場
我們家的抗戰
抗日英烈馬威龍
憶·抗戰
抗戰音畫
抗戰,在未被占領的中國
爺爺的抗日
憶和平改編國民黨第16軍第94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