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中華傳統美德及其倫理學價值

2023-03-22 13:40衛建國
倫理學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道德規范傳統美德中華

衛建國

在中華傳統文化思想體系中,道德規范、道德觀念、道德美德等是其中的核心和精髓。中華傳統美德生生不息、貫通古今,滲透在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層面,極大地塑造和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對傳統美德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供歷史文化支撐,是當代中國倫理學的重大任務。

一、中華傳統美德主體內容的梳理與凝練

對儒家道德思想、倫理文化以及包含在其中的中華傳統美德的精華內容進行集中概括和理性闡釋,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傳統美德的前提和始基。在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傳統文化在本質上就是儒家文化,是儒家的倫理文化和政治文化。儒家思想所關注的是兩個問題:一是做人,二是治國,儒家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倫理文化。概要地說,可以從七個方面對儒家道德思想、倫理文化、傳統美德進行概括和凝練。

第一,天下、國家、社稷至上與公私之辨。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是人際關系中最本質、最核心、最重要的關系。在天下、國家、社稷與個人關系定位上,在處理個人與整體、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儒家始終強調天下、國家、社稷至上,強調個人服從天下、國家、社稷。與此相關聯,在公與私關系上,儒家強調天下為公、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義以為上。古代典籍中對這些思想的記載和闡釋很多、很豐富,如“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保ā蹲髠鳌べ夜拍辍罚芭R患不忘國,忠也?!保ā蹲髠鳌ふ压辍罚皣?,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惟義所在?!保ā稘h書·賈誼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保ā抖Y記·禮運》)這種天下、國家至上的思想可以說是儒家道德思想和精神的核心,也可以說是整個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核心。這種思想也體現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傳統。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思想影響深遠,已經深入中國人的骨髓和血液,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壯大的精神之源,至今依然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選擇,成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豐厚滋養。

第二,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懊瘛被蛉嗣駳v來是治國的核心,如何對待“民”或人民是評判政治治理優良與否的一條重要標準。在人類歷史上,自從進入階級社會、出現國家以后,“民”或人民就成為一切政治治理的對象,也成為影響治國理政的基礎力量。儒家對“民”高度重視,提出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治國理論和治國命題。古代經典《尚書》說:“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保ā渡袝の遄又琛罚懊裰?,天必從之?!保ā渡袝ぬ┦摹罚疤煲曌晕颐褚?,天聽自我民聽?!保ā渡袝ぬ┦摹罚┛鬃釉唬骸八兀好?,食,喪,祭?!保ā墩撜Z·堯曰》)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保ā睹献印けM心下》)他還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和“與民同樂”的思想。荀子也特別強調“民”之重要,他說:“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國,非以貴諸侯而已;列官職,差爵祿,非以尊大夫而已?!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髯右龅淖畹湫偷挠^點是“載舟覆舟”理論,他說:“傳曰:民猶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保ā盾髯印ね踔啤罚┤寮覍Α懊瘛被蛉嗣竦闹匾?,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政治的本質和規律,對推動社會發展和國家治理意義重大,對今天的治國理政也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第三,“仁愛”思想與弘揚“仁愛”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提煉和概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將“講仁愛”排在六大思想的第一位,可見他對“仁”和“仁愛”的高度重視。習近平還認為,“仁”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是孔子儒家的“獨自的貢獻”。從儒家本身的思想體系考察,“仁”或“仁愛”的確是居于中心地位的思想。以孔子而論,學術界公認,孔子的思想體系就是以“仁”為核心的體系?!叭省焙汀岸Y”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兩個核心概念,“仁”和“禮”的關系也是孔子闡釋的重大問題,《論語》用大量篇幅討論了“仁”和“禮”的問題。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的含義十分廣泛:首先,“仁”是一種個體的道德品行,是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理解、寬容和愛,也是“與人為善”、仁慈的道德行為。其次,“仁”代表人生的理想和價值,代表人生的一種境界。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圣”與“仁”代表兩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圣”的境界高于“仁”的境界。最后,與眾德比較,仁是全德,眾德都是仁德的體現。在一定意義上,“仁”并非一種具體的德和行,而是一種總的德和行,是總德、全德,是德的總名,“仁”之下包含一系列個人的品德和行為??鬃又?,孟子、荀子對“仁”或“仁愛”作了進一步發揮,后世儒者如韓愈、朱熹、王陽明等人對“仁”或“仁愛”也多有挖掘、拓展和發揮,形成了一個貫通古今的儒家“仁愛”思想傳統。

第四,德教為先、修身為本的修養品格。儒家倫理文化不僅確立做人做事的規范和標準,而且特別重視道德教育和個人修養??鬃臃浅V匾暯逃龁栴},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做人教育、道德教育和修身教育??鬃釉凇墩撜Z·學而》中的一段話集中體現了德教和修身在其思想體系中所占的分量。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保ā墩撜Z·學而》)在這里,一個人的大部分活動和行為,都在于道德行為實踐和道德品行修養,都在于做人。儒家最重視修身,認為修身是做人之本?!白蕴熳右灾劣谑?,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保ā抖Y記·大學》)儒家對修身意義和方法的論述很多、很豐富,從孔子、孟子、荀子一直到宋明理學家,形成一個源遠流長的注重修身的思想體系,這在世界思想文化發展中,也是極具特色的。先秦儒家提出的修身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是內省和積累??鬃雍兔献佣贾匾暦词『蛢仁?,重視個體的自律、自省、慎獨,重視發揮個人的主動作用,他們倡行的是一種內省文化或反省文化。荀子則更重視積累的作用,道德之“積”思想是荀子有關人的道德品性、道德行為積累形成的思想,是荀子關于個體道德人格成長發展的思想。

第五,重視精神價值、精神氣節、人格境界和榮辱界分?!傲x利之辨”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在義利觀上,儒家主張重義輕利,以義制利。在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的選擇上,儒家更強調精神價值的作用,認為精神價值高于物質價值,甚至高于生命的價值,“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是這種價值觀最典型的表達。正是這種以“道”為目標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造就了儒家重視精神氣節、人格境界和榮辱界分的品格。關于重視精神價值、精神氣節、人格境界和榮辱界分,孔子、孟子、荀子有很豐富的論述。如《論語》載,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保ā墩撜Z·衛靈公》);如孟子論“大丈夫”理想人格、“舍生取義”、“養浩然之氣”等;如荀子論“德操”與“成人”理想、論“勇”之四境界和“士君子之勇”、論“榮辱之分”的榮辱觀等,都強調了對精神價值、道義價值的重視。應當說,重視精神價值和人格境界的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倫理文化的特色和感人之處,是“士”的精神的體現,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儒家最強調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理想,認為這是做人之本。儒家認為精神和道德是人的本質之所在,是人遠超動物的特征。如孟子所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君子存之,庶民去之?!保ā睹献印るx婁下》)

第六,“為政以德”的德政精神和廉政思想。中國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視政德建設。作為治國原則的“德”,政德也包括官員個人的品德和修養,如勤政、愛民、表率示范作用、廉德、私德等。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以“禮”以“德”治國,反對以“刑”以“政”治國?!盀檎缘隆笔强鬃又螄枷氲母驹瓌t和基本精神,孟子與孔子在治國問題上的立場基本一致。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保ā墩撜Z·為政》)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墩撜Z·為政》)典型地表達了孔子對“為政以德”的重視。孟子的治國理想是“仁政”理想,在“仁政”框架內,“仁義”是治國的最高原則。同時,在儒家和其他思想家的治國思想中,為政者的個人品德或“仕者之德”也是強調的重點,其中為官者的廉潔或廉德被普遍重視。官員廉或廉潔的作用在于:首先,官員的廉潔是“為政之本”,是當官的基本要求或底線要求,不廉就失去了做官的資格。其次,廉潔是官員個人立身之本,是官員的基本人品,廉潔的官員常常被冠以“清官”之名,流芳百世;官員不廉或腐敗,必然身敗名裂,遺臭萬年。最后,官員廉潔會為普通百姓樹立道德上的典范,教化、純化社會風氣,可以使人民群眾對政府充滿信心并支持政府的工作。

第七,“孝悌”為本的家庭倫理精神。在早期中國農耕文明中,家庭或家族居于十分重要的中心地位,由此也形成了源遠流長的中華家庭倫理文明和家庭倫理精神。在家庭倫理中,父子關系、夫婦關系、兄弟長幼關系是基本的人倫關系,調節這些關系的道德規范,也成為社會道德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對父母的“孝”和對兄長的“悌”就是這樣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在《論語》所提出和闡釋的眾多德目之中,孔子及其弟子最推崇“孝悌”之德,視“孝悌”為仁德之本或修養仁德之本,“孝悌”是道德體系中最重要的要求??鬃映行椤叭手尽?,孟子倡行“仁義”,而“仁”的本義是“事親”或“孝親”,“義”的內涵是“敬長”“從兄”,孟子的“仁義”就是孔子的“孝悌”。漢代自漢武帝以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上升為統治思想,儒家所倡導的倫理道德自然也成為社會上居于支配地位的道德規范。以“孝悌”為核心的家庭倫理從漢代開始更加體系化、理論化、政治化和制度化。漢代實行“以孝治天下”“舉孝廉”制度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全社會重視家庭倫理,孝道教育大眾化、普及化,尊老尚齒蔚然成風。

從以上梳理和列舉的內容看,儒家倫理文化的確是一座精神的寶庫,道德的寶庫,啟迪智慧、教人為善的寶庫。這些優秀倫理價值在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上曾經發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構成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和精神標識,構成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優勢,至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二、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爸腥A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也受到國際社會推崇和稱贊?!保?](55)“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這是一個重要概括和論斷,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內容的一個高度提煉?!熬琛本褪歉?,就是核心,就是精華,是一個事物最本質、最重要、最內在的東西。依此認識,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構成的博大精深體系中,其中最本質、最重要、最內在、最精華的東西就是中華傳統美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有重點和側重的,就是要重點繼承其中包含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習近平總書記還從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視角提煉和概括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容所在,他說:“為什么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頑強生存和不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今天,中華民族要繼續前進,就必須根據時代條件,繼承和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特別是包含其中的傳統美德?!保?](181)這是從民族精神、傳統優秀文化、傳統美德對中華民族發展延續作用視角闡釋其歷史作用。中華民族為什么能夠頑強生存和不斷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中華民族要繼續前進,就必須繼承和弘揚這種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特別是包含在其中的傳統美德。事實上,依據習近平總書記的闡釋,精神追求和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興盛的根基或根脈。為什么中華民族能夠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精神追求、道德精神和傳統美德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唯有民族的精神和美德是永恒的。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但習近平總書記對傳統文化精華內容的提煉和概括又不局限于或止于對“中華傳統美德”的確認,在他的論述中,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容還有更豐富、更多樣、更深刻的內涵。以上論述中提出的“價值理念”“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民族精神”等,其實都是從不同層面對傳統文化精華內容和優秀成分進行的提煉和概括。隨著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的不斷深入,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內容的提煉和概括不斷豐富、完善和全面,他特別關注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尤其是“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三大方面的內容[3](33)。很顯然,這是一個新的、更加完整的、全面的概括和提煉,其中不僅包括了“中華傳統美德”,因為“中華傳統美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過一系列“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體現出來的;而且包括了傳統文化中的“思想觀念”和“人文精神”,提煉和概括的范圍大大擴展了。中華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所創造和積淀的價值理念、精神特質、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傳統美德等,一切優秀的、精華的、有生命力的精神價值都涵蓋其中了。在黨的十九大以后的多次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挖掘、提煉和展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三大方面的精華內容,并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提出了更深入、更具體的要求。他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保?](314)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用“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來定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定位為“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要提煉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這里又一次提到“精髓”二字。內核、精髓、精華、精神標識等,其實本質上是一個東西,都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優秀、最精微、最有生命力之內涵的概括和表達。對于哲學社會科學來說,挖掘、提煉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易言之,提煉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精髓、精華等,是很重要、很繁重、很精細的工作。綜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核和精髓的闡述可以看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傳統文化優秀內容、精華內容、精髓、內核的闡釋十分豐富深刻,提煉和概括也是多維度、多視角的?!爸腥A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同時中華傳統文化還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價值理念、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民族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文化根脈、思想和精神的內核、精神標識、文化精髓、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精神品質、哲學思想、文化精神、文化胸懷、文化自信、鮮明標簽、基因密碼、思想智慧等,內核、精髓、精華的內容可以說貫通中華文明的各個過程和方面。這些內核、精髓、精華不僅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而且成為當代中國發展的“精神支撐”。這些內核、精髓、精華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精神動力、價值標準、傳統美德,才是維系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和中華文化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在世界各民族文明發展中,具體的文明形態、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內容會逐漸消失或過時,但“文化根脈”“文化精髓”是世代相傳、歷久彌新的。就文明發展而言,唯有精神價值、道德價值才是永恒的。

如何深入理解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這一重要論斷?如果深入到中華傳統文化內部,考察中華傳統文化發展演變的曲折歷程,就可以看到,中華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在中華民族發展、中華文明延續、傳統哲學倫理學反思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此也決定了其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重要地位。中國古代哲學、倫理學對道德或美德作用的論述十分豐富,在中國古代哲學、倫理學發展中,各派哲學家、思想家對道德的作用都進行了廣泛論證,其中以儒家對道德作用的論述內容最為豐富、歷史影響最為深遠。儒家最關心的是道德的作用、美德的作用,以孔子為例,孔子從做人和治國兩個方面論述了“仁”“禮”“信”“道”等道德規范和道德價值的作用。從個體修養或做人層面考察,孔子首先特別重視“仁”的作用,《論語》記載:“子曰:‘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保ā墩撜Z·里仁》)“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保ā墩撜Z·衛靈公》)立志行仁,就不會有過失;離開仁德,就無法成就功名;“仁”對人是如水火一樣生命攸關的東西。關于“禮”的作用,孔子說:“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保ā墩撜Z·顏淵》)人的行為需要以“禮”約束,“禮”是一切行為的標準和尺度。關于“信”的作用,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保ā墩撜Z·為政》)“信”為做人根本規則之一。關于“道”的作用,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保ā墩撜Z·里仁》)視“道”為人生最高追求,“道”甚至高于生命,其他的人生追求都服從于“道”。從治國層面考察,孔子十分重視道德仁義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主張以禮以德治國,視禮、德為治國的根本原則??鬃舆€特別重視信仰、信念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認為“信”比“食”“兵”更重要,倡導“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的人生信念。在儒家經典《大學》《中庸》中,也有豐富的關于道德或美德作用的闡述,尤其是修身為人之道[5](4)?!洞髮W》提出“德潤身”思想,“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大學》)?!暗聺櫳怼本褪侵傅赖绿嵘说男摒B和境界,道德滋潤人的心靈,道德讓人變得高大?!洞髮W》還提出“德本財末”思想,“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大學》)?!暗卤矩斈睆娬{了道德的極端重要性,強調了精神價值、道德價值高于物質價值?!吨杏埂窂娬{“致中和”“至誠”等道德追求的重要作用?!爸小薄昂汀笔侨说男袨樗苓_到的最高境界?!爸小睘樘煜轮按蟊尽?,意味著“中”是國家治理、個人修養的根本原則,按朱熹所說是“道之體也”?!昂汀睘樘煜轮斑_道”,是天下古今共有的、共同的、普遍的原則,和諧為本,按朱熹所說是“道之用也”[6](20)。如果能做到“致中和”,把“中”“和”推廣到極致,就會推動天地萬物的發展,達到物我一體、天人一體的境界?!吨杏埂愤€論證了“至誠”之德的重要性,“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中庸》)。心誠則靈,“至誠”可以感天動地。由充分認識和發揮個人的本性,達到充分認識人類的本性、萬物的本性,進而達到參與萬物的發展變化,可以與天地并立的境地?!罢\”是認識和參與萬物的根本,認識自己是參與世界的根本,要充分高揚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這是哲學的本質,也是哲學的本分。這種思想雖然帶有某種神秘主義色彩,有夸大“至誠”之嫌疑,但也論證了人本身的巨大能動性,展現了人的無限可能性,肯定了人的主體作用。人只要“至誠”,只要努力,就能創造一切人間奇跡和世界奇跡,成就自己美好的人生。

《左傳》也有大量突出美德作用的論述,內涵十分深刻。在《左傳》中,“禮”和“德”是貫穿始終的,“禮”是各種行為規范和規則的總名,有很多具體要求,《周禮》就有一整套行為規范的要求?!暗隆笔且粋€總名,是各種德行的總稱,“德”是治國做人的重要手段和依據?!暗隆钡木唧w內容和表現主要有忠、信、敬、篤、誠、孝、悌、義、仁、勤、勇、儉等。這里簡要介紹“禮”“德”兩個總名的作用。關于“禮”的作用,《左傳》記載:“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保ā蹲髠鳌る[公十一年》)“夫禮,所以整民也?!保ā蹲髠鳌でf公二十三年》)“禮,國之干也;敬,禮之輿也。不敬則禮不行,禮不行則上下昏,何以長世?”(《左傳·僖公十一年》)“禮,國之干也,殺有禮,禍莫大焉?!保ā蹲髠鳌は骞辍罚┻@些言論表明,“禮”是治理國家、安定社會、整飭規范人民、造福后代的根本手段;“禮”是國家的主干,是國家的基本支柱,在國家治理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不能隨意殺害有禮之人,殺有禮之人,會造成極大禍患?!暗隆钡淖饔靡彩恰蹲髠鳌反罅空撟C的論題,這里列舉兩個方面:其一,論統治者昌明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官德對國家存亡的重要性。統治者應當宣揚美德,杜絕邪惡行為,以此為準則并使之作為百官的示范,要宣揚美德以教育子孫后代。同時,昭明官德對國家存亡的重要性,它提出了“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左傳·桓公二年》)的論斷。這個論斷是深刻的,一個國家的衰敗,是由于官員的行為不正;而官員失德,則是由于受寵而賄賂公行,可見官德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官員是國家社稷的棟梁和支撐,官員沒有道德或道德淪喪,必然破壞國家的綱紀和規矩,損害政府的形象,必然失信于民,國家的滅亡就會成為必然之事。官員沒有道德或道德淪喪,“德治”就無法推行。所以,中國古代的德治,首先在于治理官德,而官德的培育和維持主要在于強調個人的修身。其二,提出“德,國家之基也”(《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的論斷,闡明了“德”對于治理國家的重要性。統治者要想贏得人民擁護,需要修養德行;統治者要想獲得鬼神和皇天的惠顧,也要修養德行。德行是執政之本。一個國家要重視“令德”“令名”,而不能只重視貨財?!暗?,國家之基也”這個命題,指出了“德”在國家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暗隆笔菄业幕A,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傮w而言,道德不僅是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基。

三、中華傳統美德的倫理學價值分析

中華傳統美德本身是一個內容豐富的價值體系,是一座由一系列美德德目構成的道德“富礦”,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對于當代中國倫理學而言,研究和分析中華傳統美德本身就是一項十分重大的理論和實踐任務。中華傳統美德的本質特征和道德價值何在?如何挖掘和展示中華傳統美德的豐富內容體系?中華傳統美德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大意義何在?如何對中華傳統美德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些都是當代中國倫理學應當研究的重大課題。

首先,分析中華傳統美德的本質特性和倫理意義,挖掘、概括、凝練中華傳統美德的價值體系。在社會生活中,道德的地位、作用、特性表現在很多方面,道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是人的一種行為準則,是個體的品行,是人的深層心理活動,這些特性都是道德的內在規定性。但從本質上說,道德更是一種人類精神的貫注,是人類精神的一種探索和投入,是貫注和滲透在其他各種社會生活中的一種精神追求。道德的滲透力是極其強大的,道德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凡有人類生活的地方,就有道德的存在和作用。道德在人類生活中具有至高的地位和作用,概要地說,道德是人類生活的精神引領,是人類生活的內在靈魂,是人的精神和行為背后起主宰性作用的東西??疾烊说娜啃袨楹腿烤窕顒?,人最深層、最純粹甚至最高尚的追求就是道德追求,人的理想、人的信仰、人的目標、人的憂思,人的迷茫,都與道德精神和道德追求有關。道德本質上就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理想、一種信念、一種規范、一種標準、一種品性、一種行為。進一步說,真正的道德是追求向上向善的,是個體的一種內在精神追求和向上向善的精神沖動,道德追求就是善價值的追求,道德的內在依據就是孟子所謂“良知”、康德所謂“善良意志”、《中庸》所謂“誠”。

基于道德的本質特性分析中華傳統美德的性質和作用可以看出,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基本道德精神和道德追求的體現,體現了中華民族在長期奮斗中所形成的深層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精神貫注和投入的結果,是中華民族全部精神追求的價值聚焦和內在動力。中華民族的生活追求包括很多方面,中華傳統道德規范和道德要求有很多具體德目,從根本上都歸結為中華民族基本道德精神的支撐。如孔子倡行的“殺身成仁”、孟子倡行的“舍生取義”,就體現了中華民族視精神價值高于物質價值甚至高于生命價值的道德精神追求;如孟子所提倡的“大丈夫”人格和“浩然之氣”,就是中華民族追求崇高氣節的體現,是中華民族骨氣、正氣的體現;如荀子所說的“生乎由是、死乎由是”的“德操”,就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守信念的道德精神;如宋代理學家所孜孜探尋的“孔顏之樂”,就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追求崇高精神理想、憂道不憂貧的奮斗精神和樂觀精神。以上這些道德精神充分貫注、體現在中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中國人的一種精神統領、精神支撐、精神引導,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壯大的精神支撐和動力之源。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傳統美德就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中最重要、最基本、最根本的精神,是一種根本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人的最高貴之處在于,人是一種道德的存在;人真正高貴和偉大的就是一種精神,一種道德的精神。父愛、母愛、愛情、友誼等都是這樣的一種精神,在保護幼崽時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的戰斗精神、忘我的犧牲精神,是人的一種道德精神;在面臨艱難困苦甚至生死抉擇時所表現出來的無私奉獻精神、奮不顧身的英雄氣概等,也是一種道德精神。道德是人類精神之本,道德信仰是人類的最高信仰。中華傳統美德在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幾千年歷史發展中,發揮著精神統領、精神支撐、精神引導、精神動力的作用,中華傳統美德就是中華民族的深層精神追求、精神貫注和精神投入;離開中華傳統美德,中華民族的文明歷史就無法得到科學合理的解釋。因此,當代中國倫理學的一個重大任務就是挖掘、概括、凝練中華傳統美德的價值體系,分析和揭示中華傳統美德的重大精神價值、倫理價值、歷史價值,增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道德自信、歷史自信。

其次,挖掘、凝練中華傳統美德的當代價值,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討論中華傳統美德在當代中國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本質上是討論過去與現在、古與今的關系問題。從歷史文化、道德文化發展演進規律的層面分析,歷史是不能割斷的,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總是在以某種方式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價值觀的演進是有歷史邏輯和規律的,其中有“損”有“益”,有些內容古已有之,有些內容是新加上的,歷史上沒有這樣的思想。中國古人將文化的傳承過程概括為“損”與“益”兩個方面?!皳p”即揚棄,將不合時宜的因素剔除;“益”即增加,補充與時俱進、符合實際的新要求。對于一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和道德建設來說,完全舊的肯定不行,全然新的也不可能。由舊及新、新中有舊,是文化傳承的常態和規律。與政治觀念、法律觀念等比較,一個民族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具有更堅韌的歷史延續性,政治價值觀念的變化可能是劇烈的,而道德價值的變化則是緩慢而漸進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列舉中華傳統文化優秀成分和精華內容時說:像中華傳統文化的很多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這些思想和理念,既隨著時間推移和時代變遷而不斷與時俱進,又有其自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7](170-171)。這些論述指明了我們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有的科學態度。

中華傳統美德對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大作用可以從兩個方面論述:一方面,中華傳統美德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體系中,國家層面的文明、和諧要求,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要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中都有重要價值依據,是中華民族歷來追求的價值目標。公民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要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價值資源更豐富、更直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本身就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中華傳統美德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道德文明的重要道德支撐。如前所述,道德思想、倫理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據重要位置,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主體、主導的儒家思想,其本質上更是一種倫理文化、道德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著最為豐厚的倫理道德思想資源,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道德文明提供了重要歷史文化支撐。揭示和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對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作用,是當代中國倫理學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習近平總書記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論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最看重和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性和支撐性作用,這是其文化建設思想和道德建設思想的一個鮮明特色。講文化建設、核心價值觀、道德等,不能離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去講,離開傳統文化,就失去了根基和根本,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文化自信中的一個基礎性方面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

最后,對中華傳統美德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倫理學角度審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可以有功利論、義務論、美德論三種不同的證明方式,這也是在當今倫理學研究中通行的三種論證方式。從功利論意義上對傳統美德當代價值的證明,主要是論證傳統美德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效力。一種傳統道德規范和傳統美德如果被證明對當今社會生活有精神激勵作用和價值支撐作用,對維護社會倫理秩序和調節人際關系有規范約束作用,就是一種有效的、可用的傳統道德規范,就可以融入當代社會道德規范體系,并用以指導當代人的道德選擇和道德生活。反之,一種傳統道德規范或傳統美德如果被證明對當今社會生活沒有精神激勵作用和價值支撐作用,對維護社會倫理秩序和調節人際關系沒有規范約束作用,就是一種無效的、不可用的傳統道德規范,就不能融入當代社會道德規范體系,就必須被拋棄。功利論的證明就是一種直接的效用證明,沒有任何神秘之處。義務論和美德論的證明也遵循大致相同的邏輯。如從現代倫理學研究領域較為盛行的美德論意義上對傳統美德當代價值的證明,就要清晰地表明,一種美德不僅在歷史上是作為美德存在的,而且在當今社會道德生活中也是作為美德發揮作用的,這里的美德是貫通古今的。一種傳統的美德之所以在今天仍然是一種美德,不僅因為它適應大致相同的社會生活結構和社會關系,而且發揮著大致相同的道德調節作用。在這里,美德論的證明與功利論的證明又實現了統一??傊?,不論是什么樣的證明方式,一種傳統道德規范或傳統美德要成為當今社會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或作為當今的美德存在,就不僅要與當今社會生活相適應,而且要產生積極的道德激勵和約束作用。說到底,效用和價值是起決定作用的。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方法論立場就是,“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1](57)。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繼承什么?如何繼承?如何“轉化”“創新”?應該說,這是一項十分復雜、精細的工作,而且它也是哲學倫理學工作者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方面應該著力做好的一項工作,需要下很多細致的、精細的功夫。對于一種傳統道德規范和傳統美德,到底應該借鑒、吸取、保留、弘揚哪些道德價值元素,應該揚棄、拋棄哪些道德價值元素,需要認真界定、甄別、梳理、辨析,在此基礎上才能提供有效的、有價值的“轉化”“創新”方案。換句話說,對于中華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規范中的每一個要求,都要下這樣的“界定、借鑒和揚棄”功夫。根據本文作者梳理,孔子《論語》中就包含超過50 種道德德目,如一般人都熟悉的仁、義、禮、智、孝、悌、忠、恕、恭、寬、信、敏、惠、溫、良、恭、儉、讓、剛、毅、木、訥等;前文論及《春秋·左傳》所崇尚的“德”的具體內容和表現就包括忠、信、敬、篤、誠、孝、悌、義、仁、勤、勇、儉等。如果哲學倫理學工作者能夠將每一種傳統道德規范和傳統美德都進行“界定、借鑒和揚棄”,中華傳統美德在當代的弘揚就有了可靠的依據。對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來說,這也是一項基礎性的工程。

猜你喜歡
道德規范傳統美德中華
身邊的傳統美德
憑借傳統技法傳承傳統美德——評李保均的長篇小說《花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孔祥淵:“我”的出現有助于提升個體道德認同
素質教育的可行性實施細節研究
用中華傳統美德涵養黨的道德建設
國家治理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