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方科普溯源及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啟示

2023-03-22 16:07龍華東劉潤達馬宗文
海峽科技與產業 2023年12期
關鍵詞:全民科普公眾

龍華東 劉潤達 唐 偉 馬宗文

1.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文化科技處(科普處),北京 100744

2.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

3.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北京 100045

4.北京天文館編輯部,北京 100044

科學技術普及(簡稱“科普”)是國家和社會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的活動,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中西方科技交流的不斷深入,中國科普事業不斷發展,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中國式科普。中國式科普具有獨特且豐富的內涵[1-3],在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公民科學素質、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分別梳理了中西方科普的內涵及發展歷程,并對兩者進行了比較分析,提出發展中國式科普加快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建議。

1 中國式科普的概念內涵與發展歷程

中國雖然有著悠久的科技史,但是近代科技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中國式科普從中國傳統的教育思想、管理思想不斷發展而來,經歷了從“普及知識”到“科學普及”的變化,科普內容從“四科”到“四科兩能力”逐漸豐富,整體上,中國式科普發展可分為傳統科普、現代科普和新時代科普3 個發展階段。

1.1 中國傳統科普階段

新中國成立前,一些科技團體、研究會在從事科普活動,主要任務是普及自然科學知識[4-7]。直至1949年9 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8]第43 條規定:“努力發展自然科學,以服務于工業農業和國防的建設。獎勵科學的發現和發明,普及科學知識?!睘榭破帐聵I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中,“普及”作為動詞在前,“相關知識”在后,注重普及自然科學知識。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設立了科學技術普及局[9],負責領導和管理全國的科普工作,概念上開始把“科學技術”放到“普及”之前。1950 年8 月,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成立,科普的相關理念拓展為科學技術知識普及。1956 年前后,“科普”作為“科學普及”的縮略語,逐漸從口頭詞語變為非規范的文字語詞,并在1979 年被收入《現代漢語詞典》中,成為規范化的專有名詞[10]。

綜上,這個階段的科普又叫做傳統科普,整體上,它由政府主導,內容緊密結合生產實際需求[11],呈現出濃厚的“自上而下灌輸”的模式特征。

1.2 中國現代科普階段

1994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12]明確提出,要普及科學文化教育,導入科學的生產、生活方式,將“依靠科技進步和知識傳播,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當時的重要任務,標志著中國科普開始進入現代科普階段。

2002 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13],適用于國家和社會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簡稱“四科”)的活動。2006 年,《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 年)》[14]提出,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應用科學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進一步提出我國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提高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因此,科普工作的重點內容可總結為“四科兩能力”,即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提升公民科學處理實際問題與處理公共事務能力。

1.3 新時代科普階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笨倳浀闹匾v話,闡釋了科技創新、科學普及與實現創新發展的辯證關系??破张c科技創新協同發展被提上議程,科普的理念、機制、方式等各方面都發生了變革。構建終身科普教育體系、開展跨學科科普研究等在國內被廣泛開展,助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我國科普進入了新階段。

與此同時,國際上興起科學傳播(science communication)理念,將科普定義為以提高公眾科學文化素質為目的的科學傳播活動。中國開始大力開展科學傳播,甚至直接用科學傳播代替科普,可以說,科學傳播是隨著時代發展而呈現出的當代科普的重要實現手段。2022 年發布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 年)》[15]更新了關于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表述。相應地,科普工作重點內容“四科兩能力”中的“兩能力”內容更新為“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隨著自媒體以及短視頻的興起,一些掌握科技信息或者對科技信息具有理解整合能力的人員開始參與科學的討論和傳播工作,極大地提升了社會的科學氛圍和公眾科學素質[16]??破臻_始更加緊密地服務于創新生態的建設工作,科普工作的理念正在從知識“補課”轉向價值引領[17]??破臻_始強調樹立科學觀念、涵養科學精神、培育創新精神和營造社會氛圍。

2 西方科普相關理論發展演化

現代科學發軔于西方,西方科普概念的產生也早于中國。西方科普研究最早從科學界發起,經歷了面向公眾的科學通俗化宣傳、公眾理解科學和公眾參與科學3 個階段。

2.1 面向公眾的科學通俗化宣傳是西方科普的起源

西方科普概念產生于19 世紀40 年代前后,初衷是面向公眾的科學通俗化宣傳[18]。這一時期,西方科技成果涌現,但科學知識的描述必須使用精準的專門語言,這對沒有受過專門訓練的人來說非常困難。公眾對科學事務的參與較少,部分人甚至反對科學研究,這就催生了西方傳統科學普及。

隨著職業科學家的出現,科學發展走向專業化??茖W家被認為是“唯一在此世俗化的自然領域中具有合法興趣,并且具有合法權利表態的內行”[19]。從方式上說,這是一個由科學家到公眾的單向傳播過程,主要強調科學知識的大眾化過程,也就是常常提到的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

2.2 公眾理解科學運動成為西方科普的重要特征

隨著科技的發展,公眾更加不了解科學,對科學的懷疑也逐漸加深。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科學成果的負面影響逐步顯露出來,如核武器的使用、環境污染的急劇擴大等,人們開始關注科學成果的應用對社會正反兩方面的影響。由科學觀念相同的科學家所組成的集合體(簡稱“科學共同體”)擔心公眾不了解科學,可能會導致科研經費和科研資源的縮減,政府也擔心科研計劃受阻,科研管理人員及科學家開始重新審視科學的作用,思考傳統科學普及。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方出現了專門的科學記者,打破了當時完全由科學家來普及科學的局面[20]。20世紀50 年代,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建議將“公眾理解科學”納入科技政策;1985 年,英國皇家學會發表的報告“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公眾理解科學》)被認為是推動英國科普發展的里程碑事件,也標志著西方科普進入現代階段。20 世紀80 年代,西方開始了公眾理解科學運動,目標是讓公眾更加理解科學從而支持科學,在這樣的背景下,多國政府把促進公眾理解科學作為科普的核心任務。此后,科學界和電視、廣播、報紙、圖書等大眾傳媒界保持長期交流與合作,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科學傳播(science communication),這一科學普及新形態是公眾理解科學運動的擴展和延伸[21]??茖W傳播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傳播渠道和手段,向社會公眾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以提升公眾的科學知識水平、技術技能和科學素養,促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支持和參與[22]。

2.3 提出并踐行公眾參與科學理念

進入21 世紀,創新發展得到世界多國的廣泛認同,科技決策成為更加敏感和重大的問題。西方科技界認為,一方面要讓公眾理解科學,另一方面科學家也要理解公眾。同時認為科普是一種雙向交流的過程,科學家和公眾應互相理解,科學家要從與公眾的交流中獲得公眾意見、啟發新的思考、改進科研工作。2000 年,英國發布《科學與社會》報告,提出公眾參與科學技術戰略,把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核心從“公眾理解科學”提升到“公眾參與科學”[23]。公眾參與科學逐漸成為西方科普發展的新階段。

3 中西方科普的比較及對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啟示

中西方在科學與社會間的深層次差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普發展道路。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新秩序確立,各國科技交流日益頻繁,信息資訊廣泛傳播。中國開始關注西方國家的科普發展,積極引進先進的科普理念,并探索用科普的非敏感性拓展深層的科技聯系,中西方科普也有了更多的交集。

3.1 中西方科普的不同點

本文對中西方科普進行了比較分析。中西方科普的不同點主要體現在以下4 個方面。

(1)發展時間不同。西方科普早在現代科學傳統確立時就已開始。中國雖然有著悠久的科技史,但是近代科技發展落后于西方,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才逐步建立了科普體系。

(2)最初的推動方不同。西方科普是不斷壯大的科學共同體提出并踐行的準則或科學的延伸;中國式科普則源于政府推動的科學技術服務國民經濟建設的實踐。

(3)涵蓋范圍不同。西方的科普更強調科學界與公眾之間的關系;中國式科普的教育、宣傳氛圍濃厚。

(4)科普的目標范圍不同。西方的科普始終圍繞“科學”本身,如STEM 教育(包括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四門學科的教育)、科技傳播等。中國式科普則是為了助推中國實現更為宏觀的頂層目標,有國家立法支撐,以提升“四科兩能力”為主要目標??偟膩碚f,中國式科普內涵更豐富、范圍更廣泛。

3.2 科學素質是世界各國科普的聚焦點

近年來,中西方的科學傳播在某種程度上出現了共振,將提升全民科學素質作為構建創新生態的一環,提升各自的全球科技競爭力。例如,加大對傳播科技事業的支持,鼓勵科學共同體積極與公眾溝通,同時鼓勵公眾參與科學研究,多措并舉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等成為中西方共同的戰略選擇,也是中西方科普的一個共同聚焦點。在科普服務全民科學素質提升方面,我國急需開展持續深入的探究和實踐。

科學素質的概念源自科學教育領域。1989 年,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 ment of Science,AAAS)出版的報告“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24]首次構建了美國的科學素質框架。1993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提出了“全民科學素質”概念,標志著科學素質概念突破了學??茖W教育領域,進入了全民終身學習、提高全民素質的廣闊領域[25]??茖W素質概念已經形成,指公民對科學應具備一定的了解,包括對科學的本質、目的和局限的認識,對科學思想的理解[26]。國民科學素質提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1994 年,美國發布的《為了國家利益的科學》政策報告中,將“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作為發展科學事業的五項“國家目標”之一[27],英國的科技發展戰略則突出要求“一手抓培養諾貝爾獎獲得者,一手抓科學普及”。

歐美等發達國家相繼開展了關于公眾科學素質的系統調查,并作為國家科技政策的參考依據[28]。與此同時,如何提升國民科學素質成為政策的聚焦。我國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規劃中,就明確全民科學素質作為一項重要指標[29]。2021 年6 月,國務院印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 年)》[15],針對5 類重點人群分別提出提升行動,并計劃在“十四五”時期實施5 項重點工程。目前,中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在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新形勢下,提升國民科學素質勢在必行。

近年來,中國科普工作穩步開展,全民科學素質逐步提升,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2022 年第十二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12.93%[30]。但18 ~69 歲居民具備科學素質者的比例與美國21 世紀初的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31]。因此,通過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成為一項急迫的工作。

4 創新發展視角下加快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的思考

提升公民科學素質要注重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融合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堅持“一盤棋”謀劃,加快補齊科學普及短板,實現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兩翼齊飛”。具體有以下4 方面的啟示。

4.1 強化頂層設計與組織

在政策層面,2022 年,《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32]發布,新時代科普工作的要求、目標等進一步明確;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修訂工作接近尾聲,全國科普工作將迎來更完善的法律保障。在科技體制改革層面,2023 年,根據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議案,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由此,相關部門可以抓住科普法律法規發布和機構改革契機,進一步完善科普的組織保障,建立科普發展黨政聯席會議機制,加強政府部門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黨政部門和全國性組織及企事業單位之間的協調;將科普列為地方和部分部門科技工作的剛性的要求,加強后期評估和過程監督;發揮中央科技委員會監督、規范作用,建立針對科普工作的科學監測和績效評估機制、重要科普政策實施效果的評估機制,加強政府在私營領域和社會公共領域的科普引導和監督,引導社會團體和學術研究機構等第三方參與科普過程監測和評估,加強科普作品的質量監管等。

4.2 壯大科普人員與隊伍

加強科普生力軍建設,使科普人才建設與現有國家科技人才政策銜接。國家層面設立科普顧問咨詢委員會,參與科普頂層規劃,并保障重要科普內容的權威性。遴選全國優秀科普專家,建立國家、地方、部門的科普專家庫,定期更新。設立專業的科普認證委員會,開展或完善“科學傳播師”、科普志愿者等認證體系。擴充技術經紀人職責,將科普支撐成果轉化作為技術經紀人重要內容,推動技術經紀人納入職稱評定。研究設立終身受教育時間累積機制,對全民受非在校教育情況和碎片化的受教育情況進行統計。

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配備專職科普人員,對科技人員進行分流管理,鼓勵更多專業人士從事科普,明確科普人員占專業技術人員的最低比例,形成專職科普人員與業余科普人員相結合的科普人員隊伍。例如,鼓勵兩院院士及知名專家帶頭科普,組織離退休科技人員參加科普,充分利用其豐富知識、經驗以及科普熱情為科普工作服務。此外,建立完善有效的科普激勵機制,倡導在評優評先中增加科普工作的考量因素,實現科普工作與職稱評定的對接,推動在職稱序列中增設科學普及系列的廣度和力度。

4.3 夯實科普經費等條件保障

加強科普經費相關政策制定,研究能夠確保中央與地方財政科普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和方法,進一步拓寬科普投入來源渠道,合理增加政府非稅收入用于科普工作的投入。建立多渠道、社會化的科普投入體系,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科普,在保證科普公益性的同時,鼓勵各類社會主體,如企業、基金會和個人參與科普事業??稍囆袑⒁欢ū壤南聯芸蒲许椖拷涃M、引導資金等公用性的經費用于該項目科普,以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讓項目團隊與專業科普人員合作,圍繞研究成果開展科普以及針對特定人群的宣傳。在科普專項中,嘗試將事前支持轉變為事后補助等。

4.4 加快建設科普資源整合平臺

建設科普資源整合平臺支持科普創作和創新。鼓勵大學、科研機構等開發科普類期刊與數字平臺,助力提升科技類媒體影響力。鼓勵科普主體根據所開展的科普工作性質加強協作,建立不同類別的科普聯盟,發揮聯盟的網絡化協作樞紐作用,推動不同主體間的交流與合作、共享資源或平臺,利用行業、專家和平臺優勢開展科普工作。例如,以加強科普資源能力建設,提高廣大科技人員科學傳播意識和傳播能力,建立科學家科普工作會議平臺等,支持開展高水平的科普交流,提高科普資源共享;鼓勵學生與科研人員開展科普創作,認定原創科普成果為科研成果,提倡“既要寫科技論文,也要寫科普論文”的學術產出模式。讓科學成果惠及于民,服務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

除科技館、科技博物館等專業科普場館外,可將涉及技術培訓、科技成果展示、科技企業發展史、科學教育等相關的展廳場地歸入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推廣在高校和研究機構中依托產業化和技術轉移部門成立科普部(中心)的方式,開展科普業務,組織對科研成果、專利等進行通俗、科普化的處理,實現包括科學原理、技術應用前景、經濟效應等的廣泛傳播。

5 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科技強國需要具有較高科學素質的全體公民共同參與,要讓科學精神在全民心中深深扎根、科學思想在全社會廣泛傳播,以人的科學素質提升促成良好的創新生態。因此,加強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具有一定的緊迫性。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式科普的內涵和外延將更加豐富,多措并舉加強科普工作,從組織保障、人才隊伍、條件保障、平臺建設等方面持續發力,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為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強勁支撐。

猜你喜歡
全民科普公眾
全民·愛·閱讀
公眾號3月熱榜
公眾號9月熱榜
公眾號8月熱榜
公眾號5月熱榜
科普達人養成記
可持續全民醫保
科普連連看
科普連連看
全民健身 參與快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