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嘉瑩先生詩教觀及其詩教實踐淺探

2023-03-22 11:16程郁綴
文學與文化 2023年4期
關鍵詞:葉先生葉嘉瑩詩教

難忘2015年10月,在南開大學舉辦的葉嘉瑩先生從教七十周年慶祝大會上,由我代表高校同行作了一個發言。① 我從“大才”“大師”“大家”三個方面,稱頌葉嘉瑩先生乃不世出的大才,不知倦的大師,不利己的大家。發言得到了與會同行的贊同和首肯。今年,恰逢葉嘉瑩先生期頤大慶,南開大學、中央文史研究館、國際儒學聯合會聯合舉辦“中華詩教國際學術研討會”,實乃順應歷史潮流、弘揚中華詩教的盛舉,也是獻給葉嘉瑩先生百歲華誕的最好壽禮!

我對葉嘉瑩先生豐富深厚的中華詩教思想理論和鍥而不舍、卓有成效的詩教實踐活動,實在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只有崇拜景仰,談不出什么真知灼見,只能簡要地談一些感受和體會。

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孕育了十分豐富的優秀文化?!爸腥A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倍鴥炐愕墓诺湓姼?,無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詩教”,就是“以詩教人”,就是用詩歌中所蘊涵的美好的道德、情感和高雅的審美情趣,來教化人心,熏陶人的性情,純凈人的素質,提高人的趣味。一句話,就是發揮詩的教化功能,提升人的人文精神。

中華民族一直有“詩教”的優良傳統,認為“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毛詩序》)。這種以詩教人的詩教傳統,十分悠久。早在春秋時期,儒家學說的奠基人孔子就指出:“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保ā抖Y記·經解》)這里的“詩”,指的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詩經”?!墩撜Z》中凡孔子說到“詩”的,大都是指今天的《詩經》。諸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等等??鬃铀f的“溫柔敦厚,《詩》教也”,本指《詩經》怨而不怒、溫柔敦厚對人的教導和化育作用??追f達疏曰:“《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焙髞砣藗兯f的“詩教”,基本上都不再局限于《詩經》的教化作用,而是泛指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優秀詩歌的教育功能和教化作用。

葉嘉瑩先生的詩教觀、詩學理論是十分豐富的,究其本源乃是傳統的儒學思想。葉先生在《〈我的詩詞道路〉前言》中說:“我在開蒙時所讀的《論語》,以后曾使我受益匪淺?!薄岸摇墩撜Z》中有不少論《詩》的話,曾使我在學詩方面獲得了很大的啟發,直到現在,我在為文與講課之際,還經常喜歡引用《論語》中的論《詩》之言,這就是我在為學與為人方面都曾受到《論語》之影響的一個最好的證明?!雹?葉嘉瑩先生說,直到今日,《論語》也仍是她“背誦得最熟的一冊經書”。

葉嘉瑩先生詩學思想最核心的一點,我以為就是她一以貫之的堅持?!爸袊诺湓姼柚举|,原以傳達一種興發感動之生命為主?!薄爸袊墓诺湓姼?,有一種最可寶貴的特質,那就是詩歌中常蘊涵有一種興發感動的力量?!雹?我們姑且將其稱之為“興發感動說”。葉先生認為,這種“興發感動的力量和作用,則正是我們中國古典詩歌所具含的一種極可寶貴的質素”③。在中國傳統詩論中,最早的《毛詩序》中就有“詩者,志之所之也”及“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的說法;《禮記·樂記》中也曾有“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的說法。南朝齊梁時鐘嶸的《詩品》和劉勰的《文心雕龍》也都曾提出“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與“人秉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的創作理論??梢?,葉嘉瑩先生的“興發感動說”,正是切中了中國詩歌本質之肯綮。

這一“興發感動說”,可以說貫穿了葉嘉瑩先生愛詩、寫詩、評詩、選詩等的方方面面。她說自己之所以“喜愛和研讀古典詩詞,本不出于追求學問知識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詩詞中所蘊涵的一種感發生命對我的感動和召喚。在這一份感發生命中,曾經積蓄了古代偉大之詩人的所有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所以中國傳統一直有‘詩教之說,以為‘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這些話看起來,雖似乎不免于夸大而不切實際,但詩歌之富含一種感發的作用,則是不可否認的”④。葉先生坦言,自己“對詩詞的愛好和體悟,可以說全是出于自己生命的一種本能。因此無論是寫作也好,講授也好,我所要傳達的可以說都是我所體悟的詩歌中的一種生命,一種生生不息的感發的力量”⑤。

葉嘉瑩先生以“興發感動說”為標準,來評價歷代詩人、詞人,并注入自己的性情。比如她對陶淵明的評述,認為陶淵明“在中國所有的詩人里邊,話說得最真誠的,從來也不講夸大欺騙的話”,“不雕琢,不修飾,不自欺欺人”,“他最了不起的、最真誠的一個詩人”⑥??娿X先生曾指出葉先生對陶淵明的評述,“不僅欣賞詩作”,而且能“進而收興發感動陶冶人品之功”。⑦ 葉嘉瑩先生在評價王國維詞作的評賞文字中,“多數都帶有自己心靈的投影”。她還以“興發感動說”作為標準,來選詩、取舍詩。她認為:“凡可以在作品中傳達出這種作用的,就是好詩;否則,即便有多么美麗的辭華和藻飾,也只是一首沒有生命的詩篇?!痹凇对娷捌分?,她對所選錄的詩作和詩歌的評說介紹,都“可以大致傳達出詩歌中的興發感動的生命和作用”⑧。

葉嘉瑩先生不但倡導“中華詩教”,而且身體力行,矢志不渝地踐行之。下面,我們就簡要地敘述一下她在詩教的實踐活動方面,所做的種種努力和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葉嘉瑩先生以書生報國的一份情感和理想以及對古典詩歌的熱愛之心,戰勝了失去親人的痛苦,于1978年提出了回國教書的申請,1979年到南開大學任教,至今已近半個世紀。她在南開大學籌建了中國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擔任所長,親自指導研究生。她的詩教活動做得最多的就是講學,在講臺上講授古典詩詞;在講授中闡發詩詞作品中的思想內涵、藝術風格和興發感動的生命力度。她不但在南開大學堅持授課,而且利用節假日到各地講學。她的講臺遍布國內外、境內外,國內更是有幾十所大學留下了她傳道授課的身影。她言傳身教,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沐浴其春風雨露的人,從十幾歲的中小學生到鶴發的耄耋老人,階層之廣,人數之多,持續之久,都十分罕見。

葉嘉瑩先生詩教活動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那就是關注對青少年的教育和培養,把大愛之心,傾注到祖國的未來、人類的希望的孩子們身上。她多年來一直常存在心中的一個愿望,就是為了保存中國古典詩歌的寶貴傳統,為了培養和提高下一代孩子們的道德品質與學習能力,而對小朋友們進行誦讀和吟詠古典詩歌的訓練活動。她“提出了不要增加孩子們學習之負擔的一種以唱游來進行的教學方式,更親自為天津電視臺做了教小朋友吟誦古詩的實踐的嘗試”。1995年,她又“與友人合作編印了一冊題名為《與古詩交朋友》的幼學古詩的讀本,并且親自為所選編的一百首詩歌做了讀誦和吟唱的音帶”。這些舉動和作為,都是前所未有的,卓有成效的且影響深遠的,留下了大量寶貴的資料,贏得了廣泛的贊譽。

1998年,她“計劃做出一套教兒童讀古詩的錄影帶,以便向各地推廣,更希望能藉此喚起負責教育方面之人士的注意,如果能夠在幼兒園中設一個古詩唱游的科目,以唱歌和游戲的方式教兒童們學習吟唱古詩,則在持之以恒地浸淫熏習之下,對于兒童們的文化品質的成長和提高,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這些想法、做法,都飽含著她的殷殷之情、拳拳之心。她是多么既希望中國古典詩歌這條活潑潑的“生命之流永不枯竭”,又“深信孩子們如果能在童幼年時代,就學會了古詩的誦讀和吟唱”,通過古典詩歌的熏陶和教化,“長大后成為一個富有愛心的、對社會和人類都更為關心的人”①——這是多么宏大、多么神圣的一個大愿!是一個世紀老人對中華民族的未來和人類命運的未來,多么長遠的思考和多么了不起的行動!真可謂嘔心瀝血,披肝瀝膽,說此心此愿與日月同輝,亦不為過也。

如果說葉嘉瑩先生上面的這些詩教活動、所作所為,是顯性的,是人們能明顯看到的,是在具體行動層面上的話,那么葉先生更深層次的詩教活動,則是無形的,滲透在她的學術研究中,浸潤在她那一篇篇議論風發、縱橫恣肆的學術宏文深處。無論是宏觀上論述古典詩詞,諸如在《迦陵論詩叢稿》《迦陵論詞叢稿》《唐宋詞名家論稿》《清代名家詞論稿》等鴻篇巨制中,還是在論述具體詩人,諸如論述陶淵明、李商隱、溫庭筠、晏殊、辛棄疾、吳文英、王國維等專論中,還是給孩子們講百首五、七言短小的古詩中,葉嘉瑩先生都力求在賞析詩詞的藝術成就和寫作特色的同時,更將教化育人的主觀意圖和心愿貫穿其中,往往在論述的關鍵處,觸發人生感悟,一吐思想宏論,給人以啟迪和教益。正如她自己坦率承認的那樣:“我對詩詞的評說和賞析,確實既不同于一般學者之從知識學問方面所作的純學術的研究,也不同于一般文士之將古人作品演化為一篇美麗的散文之純美的鋪敘,我是以自己之感發生命來體會古人之感發生命的”②,并將這種感發到的體悟提煉出來,深化開去,再傳達給讀者,達到影響和教化他人的積極作用。

我們都知道,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詩壇上最偉大的雙星,真正心靈相通的偉大知音!葉嘉瑩先生論述李、杜友誼,在分析了杜甫七絕《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之后,有一段發自肺腑的評說。葉先生說:“古人說‘文人相輕,文人總是抬高自己,貶低別人。這是一種對同行的嫉妒。但凡這樣的人都不是大家,因為他自己的才情確實有比不上人家的地方,所以才會嫉妒。而真正的天才,一定有他自己的東西,并不需要跟別人去比較。而且,一般的人往往不能認識一個天才的好處,只有才氣相近的人,才能理解真正的天才。所以,真正的天才必然是互相欣賞的。杜甫和李白就是如此?!雹?但凡嫉妒別人的人都不是“大家”,只有天才才能認識天才,真正的天才必然是互相欣賞的——這真是精妙絕倫的論述,鞭辟入里,不可移易,閃射著永恒的智慧之光!難怪繆鉞先生稱贊葉嘉瑩先生談李杜之友誼的一文,能在“探索詩人之用心”中,“寄托自己尚友古人之遠慕遐思”。②

特別是葉嘉瑩先生在評價南唐李后主時,說他“最大的一個特點乃在于他是一個純情的詞人”,“最能以真純的面目與世人相見”,“以真純敏銳的內心本身去體驗人生”。在分析“李后主在沒有亡國之前,在宮中所寫的便是晏安享樂的歌辭;當他破國亡家之后,他所寫的便是深悲極痛的歌辭,這正是一個純情的詞人的基本表現”之后,葉嘉瑩先生指出:“李后主的詞是他對生活的敏銳而真切的體驗,無論是享樂的歡愉,還是悲哀的痛苦,他都全身心地投入其間?!苯又~先生深沉而感慨地說道:“我們有的人活過一生,既沒有好好地體味過快樂,也沒有好好地體驗過悲哀,因為他從來沒有以全部的心靈感情投注入某一件事情,這是人生的遺憾!”③何等真誠,何等深刻,何等精辟,又何等發人深??!我每次給培訓班講“唐宋詞研究”時,講完李煜詞之后,都要向那些總裁們、董事長們推薦葉先生的這段語重心長、精警動人又極富感染力的論述,一字一句地誦讀兩遍,全場久久靜默,默默回味,回味無盡!

再如葉嘉瑩先生在講析蘇東坡代表詞作《定風波》時,說“莫聽穿林打葉聲”一句“寫得非常瀟灑”;由此提煉出“無論是在大自然的風雨之中,還是人生的風雨之中,都需要有一份定力和持守”的斷語。而下一句“何妨吟嘯且徐行”,則“雖然是艱苦患難之中,但是你能保持一種賞玩的心情,那么你就能夠有所獲得”,由此總結出“人,不只是在順利的環境之中才能完成自我;在困難的環境之中,也一樣能夠完成自己”的人生警語。而對詞的結句“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闡釋,更是道出了詞作者蘇東坡和詞論者葉先生豐富而又深刻的、一脈共通的人生體會。那就是——“無論是打擊和不幸也好,無論是溫暖和幸福也好,對我的心都沒有干擾,都不能轉移和改變我。風雨是外來的,我還是我;晴朗也是外來的,我也還是我?!雹苓@種解析之中,體現的不只是一種渾圓交融的通達,而且有了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和心無掛礙的宏達。對讀者的啟迪和教化作用,則是于悄無聲息中被透透地浸潤和深深地感化。

葉嘉瑩先生這種在論析詩詞中貫穿詩教的傳統,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悟,并且循循善誘地感染讀者之心的做法,她自己說是受其老師顧隨先生濡染和影響的。葉先生說:“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受到我的老師的影響——還不止是他在文學欣賞上對我的影響,我要說的是他在講詩歌時所聯系到的做人的態度對我發生的影響?!薄埃欕S)老師在課堂上給我們講文學、講詩歌的時候,也常常講到做人的態度?!雹?她舉例說,有一次上課,顧隨先生走上講臺,轉身在黑板上寫了三行字:“自覺,覺人;自利,利他;自渡,渡人?!痹谥v解中,顧隨先生闡明的是:“寫詩之人便首先須要有推己及人與推己及物之心;必先具有民胞物與之同心,然后才能具有多情銳感之詩心。于是先生便又提出說,偉大的詩人必須有將小我化為大我之精神?!雹?這是真正的仁德者之宏論!中華文化中自古就有“經師易得,人師難求”之說,這正是真正的“人師”,其德其行影響了葉先生的一生。葉嘉瑩先生在賞析古典詩詞時,能“由為一己之賞心自娛的評賞,逐漸有了一種為他人的對傳承之責任的反思”②,這一點正“是傳了顧先生的衣缽,得其神髓”。

從以上簡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葉嘉瑩先生總結的中華詩教理論,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淵源有自,豐富深邃;而她倡導并踐行的詩教實踐活動,更是精彩紛呈,碩果累累。既有對成年人的講授,又有為孩子們編寫古詩教材、錄制古詩吟唱的電子物,更能將詩教的精神滲透在淵深廣博的學術研究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將古代詩人用生命體驗而寫出的詩歌,也用自己的生命體驗去解詩;再將自己的興發感動的體悟傳遞給讀者和聽眾,讓人們的心靈得到凈化和洗禮,境界得到拓闊和提升,實在是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朋友,我們知道,按照國際上的慣例,在國際友好交往的迎賓禮儀中,迎接國家元首的最隆重的禮節、最高的規格,就是鳴放禮炮二十一響。今年恰值葉嘉瑩先生百歲華誕,我們應該隆重地鳴放一百響禮炮,慶祝葉嘉瑩先生百歲華誕!祝福她老人家仁者長壽、福壽康寧!

謝謝!

(程郁綴,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本文系2023年10月15日于南開大學舉辦的“中華詩教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參會發言。

猜你喜歡
葉先生葉嘉瑩詩教
八旬老校長義務詩教二十年
我與詩教
今朝詩教欣然踐 他日根深花自開——詩教心得
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學人書話·葉嘉瑩與徐培均
葉嘉瑩:如朗月照人
葉嘉瑩,若有詩書藏在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透明獨木舟
喚起“詩心”,更要喚起“詩教”
賭一個未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