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壯族骨胡文獻回顧與研究

2023-03-24 00:59吳昊廣西藝術學院
藝術品鑒 2023年36期
關鍵詞:壯劇壯族樂器

吳昊(廣西藝術學院)

骨胡,是壯族的民間拉弦樂器,壯語稱“冉督”。主要流行于廣西的西北部、貴州西南部和云南東南部的壯族、布依族地區,成為壯族“北路八音”“北路壯戲”和“布依八音”“布依戲”的主奏樂器。骨胡形制和音色極具特點,受壯族當地人民的喜愛,是壯族民族文化和標識。20 世紀60 年代初,李廣才先生把骨胡帶上了獨奏的舞臺,借鑒了二胡的演奏技法與特點,接著又出現了骨胡齊奏、重奏等形式,正式將這件少數民族傳統樂器帶入了文化教育的平臺,并積極推動骨胡藝術的發展。壯族骨胡作為壯族文化的代表性樂器,其承載了壯族及其祖先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創造及繼承的優秀的民族文化。骨胡文化不僅僅是孕育在其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上,更是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吸收和借鑒其他文化和工藝技術的長處,不斷地向前發展。每一種樂器都有它不同的形制特點、聲音特點,特別是民族樂器,與民族習性、民族語言、民族文化、民族藝術體裁的表現形式及民族符號的代言息息相關,就會承載本民族的思想內涵、藝術風格。

一、文獻回顧

廣西骨胡藝術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紀80 年代,由于受生活條件的影響和從事研究的專業人士不多以及信息傳播速度慢、研究環境較為封閉的原因,初期的研究成果稀少。直到2000 年前后,骨胡藝術的研究才慢慢地活躍了起來。本文以“骨胡”為主題搜索詞進行數據收集,共檢索到相關論文38 篇。以10 年為一時段,1980 年—2020 年的研究成果分別如下:

1980 年—1989 年3 篇。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馬骨胡的傳說與來歷以及制作方法。壯族老藝人傳說,馬骨胡是模仿古代奚琴做的。奚琴是公元10世紀的弓弦樂器,可見馬骨胡的發展也有相當悠久的年月。它主要流行在廣西左右江一帶,多是為壯族獨腳戲伴奏。馬骨胡的琴筒是用馬骨小腿上的一節制做的:琴桿多是用鐵木或是紅木、紫檀木做的;它的桿比京胡桿子粗大一些;琴皮,用的是老蟒皮,琴軸和別類弓弦樂器不同,是用山黃獠角磨制而成,調好弦后,不易跑音。馬骨胡的定弦為AE弦。因為馬骨胡的音調和壯族的語言音韻很和諧,所以,深受壯族人民的喜愛。

1990 年—1999 年5 篇。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馬骨胡在20 世紀70-80年代的改革和發展趨勢。馬骨胡經過改革,保留了琴筒的骨質成分和原有音色,擴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穩定了演奏重心,發音也較為柔和。更重要的是拼筒技術的應用,改進了馬骨胡的制琴工藝,為這一樂種的母體選擇提供了重要的依據,為其向系列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壯族傳統的民間器樂合奏、壯劇的伴奏中,馬骨胡與土胡、葫蘆胡、月琴等民間樂器的組合,構成奇特的音響效果。馬骨胡的獨奏形式進入音樂會舞臺后,在保持其反正定弦等顯著特點的前提下,演奏家們不斷地將其與民間樂隊,常規民族管弦樂隊、西洋管弦樂隊、電聲樂隊等各種形式的樂隊進行組合,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摸索與樂隊組合的最佳結構。在這一時期,馬骨胡雖然得到改革與發展,但仍處于初探階段,仍需繼續努力。

2000 年—2009 年6 篇。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馬骨胡的傳說、濃郁風情以及對該樂器改良硬件與開發軟件過程中的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加以思考,從中感悟出骨胡的改良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其改良硬件與開發軟件的各個環節緊密關聯,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其一。此外,馬骨胡的演奏即是在壯劇傳統的戲曲演奏基礎上,吸收借鑒了二胡的演奏技法,在單一的戲曲性表現中注入了其歌唱性與抒情性的表現,形成了它悠揚、甜美、生動詼諧和富于戲曲性的演奏風格。

2010 年—2019 年20 篇。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過對樂曲的創作手法、風格特征、演奏特色等進行全面分析,從而解析樂曲的藝術特色,并對樂曲的演奏處理做了詳細分析以及在產生發展、形制特征、歷史沿革、現狀、傳承等方面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這一時期的研究,一方面系統地搜集整理廣西區內馬骨胡的分布、音樂發展以及馬骨胡的音樂創作、歌舞劇中的馬骨胡、高效教學中的馬骨胡等三個方面來探究馬骨胡音樂的現代演繹等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問題,為其在今后的發展方向上,提出一個較為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與傳承方式的建議,對該樂器在音樂文化上的發展與傳承具有一定的推廣意義。由此也呼吁人們在順應社會潮流發展、為文化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還應當積極發揚并傳承中華民族燦爛的傳統文化,加強對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必要的傳承與保護。

2020 年4 篇。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過對壯族特有樂器馬骨胡傳承現狀的典型剖析來歸納其傳承困境,探索可行對策,試圖為馬骨胡藝術傳承提供具有借鑒意義的可行路徑。從與應用型高校構建廣西非遺壯族馬骨胡藝術特色課程入手,對其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究了廣西非遺壯族馬骨胡藝術特色課程在應用型高校的構建策略。

二、相關論文研究

筆者將搜集的文獻進行整理,并歸類為三個方面,分別如下:

(1)對于廣西壯族骨胡的研究,側重分析其歷史、工藝、儀式、功能、改良等方面研究,從本體上詳細研究骨胡的樂器特征。

1980 年,周宗漢先生在《壯族樂器》一文中,對弦鳴樂器馬骨胡進行了簡要闡述。文中說到馬骨胡是壯族有代表性的弓弦樂器,并簡要介紹了傳統馬骨胡及經過李廣才、陳立新等改良后的馬骨胡的形制與主要用途。李廣才的《廣西壯族民間樂器馬骨胡》,該文是可查詢到的第一篇具體介紹與闡述馬骨胡與壯劇的演變關系、傳統馬骨胡的形制、音域、演奏方式、定弦及馬骨胡的改良與發展、是具有參考價值的文章。盧克剛、楊秀昭、何洪在《廣西少數民族樂器考》一文中,說明了骨胡是壯劇樂隊和八音樂隊的主奏樂器,并成為廣西各少數民族樂器中最出色的獨奏樂器之一,并把骨胡定義為弓擦筒體膜面無指板的擦奏類樂器。楊全富在《中國少數民族中的胡琴》一文中,提及馬骨胡是模仿10 世紀時傳入廣西的奚琴制作,馬骨胡的音調與壯語音韻很和諧,形成南路與北路兩路劇種,20 世紀50 年代馬骨胡屬于自娛自樂樂器,20 世紀60 年代進入文藝團體,發展為可伴奏可獨奏的專業民族樂器。由此也可說明,馬骨胡確實是在奚琴的基礎上,經過改良形成適應于壯族人民的樂器。劉娜在《黔西南布依族八音坐唱研究》中提到,在八音坐唱樂隊中,樂器的使用是整個表演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引領整個樂曲的關鍵。樂隊伴奏樂器主要有:牛骨胡(或牛角胡)、葫蘆琴(或二胡)、月琴、簫筒(或竹笛)、刺鼓、镲、包包鑼、小馬鑼等八種樂器組成,但絕不是僅“八人演奏”,而每個“八音班”都是以16 人、24 人、28人、36 人不等組成。如王樂在《靖西壯族骨胡制作探秘》一文中,以百色市靖西當地的制作工藝為例,一般的馬骨胡由琴筒、琴頭、琴桿、弦軸、千斤、琴碼、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組成,制作工藝極為復雜考究。琴筒一般多用馬、騾或牛大腿骨拼粘制成,琴頭雕刻馬頭,稱之為“骨胡”,木材一般選用當地多有的椿芽木等。通過選木、畫樣、裁割、選骨、剔骨、蒙皮、組裝等步驟完成制作。盛潔在《淺談馬骨胡的發展趨勢》一文中,闡釋了從20 世紀60 年代到90 年代的30 年間,骨胡各個方面的發展與變革。其中,包括樂器改良(傳統骨胡局限性促使),改良后的演奏技法與演奏特點,樂曲的發展(目前仍有瓶頸)與樂隊的組合(與民族管弦樂隊的組合、西洋管弦樂隊的組合、電聲樂隊的組合等)。這都說明骨胡作為少數民族樂器順應時代發展,在不失民族特色的情況下,緊跟改革與創新的發展步伐,為今后不斷地研究與探索提供了范例。廖家修在《馬骨胡的改革與演奏》一文中,他作為第一批改良骨胡的先行者,于1973 年初對傳統骨胡提出改良方案,并參與實施改良。改良之后,對骨胡的具體演奏方式和技法進行了研究與運用。

陳坤鵬在《骨胡的改良思考》一文中,對骨胡的改良分別從改良硬件與開發軟件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文中對骨胡的由來、地域流傳分布及成為壯劇的主奏樂器的形成過程的說明,是骨胡文獻中第一次詳細而具體的闡釋,非常具有參考價值。在硬件改良方面(主要指骨胡本身),對改良的目的、改良的前提、如何改良及如何制定改良方案提出說明。在開發軟件方面,主要對演奏技法及其風格(弦法、挫弓、滑音)與曲目創新演奏等問題提出獨到的見解,硬件與軟件需做到緊密關聯,相輔相成??傊?,該文章帶來更多的是對骨胡發展歷程的思考,尤其是曲目創新方面的加強,才能推動骨胡藝術的不斷發展。

(2)對廣西壯族骨胡的研究,主要針對其演奏技法、藝術風格、作品演繹和創編等方面進行探究。

吳遠雄在《談音樂創作中的本土意識與現代意識》一文中,對廣西音樂創作的本土意識與現代意識展開論述,吳遠雄教授對何為本土意識,何為現代意識闡述的非常詳盡,其中提到地域文化即地方色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音樂創作的發展,本土與現代相互支撐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本土的風格與定位,現代的創作技法與表現手法,相輔相成。最終,我們要強調弘揚民族特色、民族文化,讓具有廣西特色的作品打到全國去。

如蘇沙寧在《骨胡易弦現象探究中》提到,絕大多數以首調弦法演奏的民族擦弦樂器都用固定空弦音高而變換弦法處理不同調高、調式、調性的樂曲,而骨胡則以固定弦法,調整空弦音高的易弦方法處理調高、調式、調性異變的樂曲,突出骨胡的個性、音色特點,濃郁獨特的民族風格;加強了骨胡的音樂表現力。這種以簡應繁的思維方式實屬奇特之至,細究之下,不禁令人拍案叫絕!

與此同時,蘇沙寧還在《壯劇骨胡傳統弦技法特點及其思維特征》一文中,還指出壯劇骨胡傳統弦、技法的特點形成與該民族的思維特征密切關聯,通過豐富的形象思維的啟發與誘導,并運用邏輯思維的嚴謹演繹、推理,既體現高度的想象力,又具嚴密的邏輯性。

梁凱華在《具有濃郁少數民族特色的音樂——作曲家李延林對壯族民間樂器的運用》一文中,從1961 年李延林改編成功《壯鄉春早》開始,到電影《南疆春早》《拔哥的故事》中馬骨胡的運用,再到電視紀錄片《壯鄉盛開大寨花》《可愛的廣西》,電視音樂片《馬骨胡傳奇》等音樂作品,充分說明了李延林在對馬骨胡的創作改編上有獨到之處,也更加說明了馬骨胡在體現壯族風情、壯族特色上的獨特作用。

覃大川在《馬骨胡的演奏風格初探》中,闡述了馬骨胡的演奏即是在壯劇傳統的戲曲演奏基礎上,吸收借鑒了二胡的演奏技法,在單一的戲曲性表現中注入了其歌唱性與抒情性的表現,形成了它悠揚、甜美、生動詼諧和富于戲曲性的演奏風格的觀點。

廖家修在《馬骨胡的改革與演奏》中講道,在琴筒的底座加上三厘米高的木托,解決了重心不穩的問題;為了擴大音量,改用了馬骨拼合而成的發音筒,這樣不但保留了骨質琴筒的音色,而且使音質更為圓潤柔和響亮透明了。另外,采用了機械弦抽,加長琴桿和弓子……使這個古老的壯族民間樂器更富于表現力,能廣泛適用于伴奏、獨奏、重奏、協奏等表演藝術形式,拓寬了它藝術表現的能力和范疇。

對于壯族骨胡的現代演奏風格,李淳誼在《廣西壯族傳統樂器馬骨胡的現代演繹》一文中,闡述了馬骨胡的現代演繹,不僅僅是表現在音樂曲目和創作演奏上,在近幾年馬骨胡更是以不同姿態出現在舞臺上。此外,也有很多文章對壯族骨胡的演奏技法、藝術風格、作品演繹和創編等方面,進行了更深層次的介紹探究。

(3)著眼于區位特點,對骨胡文化跨界比較研究,以現況調查為立足點,探討其傳承和發展。

如陳坤鵬在《中國廣西少數民族胡琴類樂器與東南亞相關民族胡琴類樂器之比較》一文中,指出胡琴類樂器在中國廣西少數民族和東南亞相關民族中使用廣泛,形成了東南亞胡琴文化共生圈,呈現在胡琴類輻射性樂器文化和變容性樂器文化兩個層面中。壯族骨胡與越南胡琴在形制、演奏形式、演奏技巧與音樂風格等方面既有共同點,又受到地域文化、審美趣味的影響,呈現出個性特征。

現狀調查方面,在趙勝山的《根植文化土壤枝繁方能葉茂——百色市馬骨胡音樂文化傳承現狀調查》一文中,作者介紹了百色市馬骨胡音樂文化傳承的現狀,并提出馬骨胡傳承,多以政府、學校等單位主導或個別馬骨胡愛好者自發等形式進行。馬骨胡作為百色市南、北路壯劇和南、北路八音的主要演奏樂器,以兩種藝術形式為載體,與其同步傳承、傳播和發展。

在傳承和發展方面,高敏、金萌在《廣西壯族特色樂器馬骨胡及其音樂的傳承與保護研究》一文中,主要從馬骨胡的分布及其音樂發展,保護措施與傳承方式的建議等幾個方面展開論述。作者對馬骨胡的歷史源流、民間傳說、詩歌藝術、音樂創作以及在壯族音樂中的地位,進行了匯總性的闡釋。文章的重點在馬骨胡的音樂現狀調查(南路——南路壯劇文化概括、馬骨胡形態特點、馬骨胡制作工藝、馬骨胡藝術傳承人、馬骨胡演奏藝術、馬骨胡文化保護)、(北路——北路壯劇文化概括、馬骨胡形態特點、馬骨胡制作工藝、馬骨胡藝術傳承人、馬骨胡演奏藝術、馬骨胡文化保護)、馬骨胡藝術現狀調查分析、馬骨胡及其音樂傳承與保護。該文對馬骨胡的傳承與保護提出了極具價值的建議,分別是馬骨胡制作工藝的傳承、構建多元化傳承方式、馬骨胡藝術文獻整理、馬骨胡音樂創作征集、馬骨胡藝術研究中心平臺建設、相關文化產業的開發與利用。作為廣西壯族的傳統藝術形式,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對馬骨胡藝術研究與保護,從而促進馬骨胡藝術的創新與發展。

此外,在鮑嘉瑩的《簡析廣西馬骨胡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一文中,作者指出馬骨胡作為廣西德保的“非遺”文化,馬骨胡文化可以帶動當地經濟和文化發展,并促進壯族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積極推進馬骨胡藝術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引領馬骨胡藝術文化借助旅游業尋求發展契機,激活旅游業與馬骨胡藝術文化發展新潛能,為促進壯族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過對廣西壯族骨胡的文獻資料進行整理,不難總結出來這四十年間對于這個領域的研究特點,從骨胡樂器本體來說,研究的方面還是較為豐富的,在研究角度方面,針對骨胡的藝術風格,工藝制作與改革以及傳承和發展都有涵蓋,較全面地對廣西壯族骨胡進行了研究。

但也不難發現,在2020 年之前,骨胡在教學改革、課程等方面還未涉及。另外,在骨胡本體上加之民族學、教育學、人類學等交叉學科的研究方面,也需要廣大學者進一步探索。在筆者截稿之際,又檢索了骨胡的研究文獻,發現于騰騰老師在2022 年發表了高校開展馬骨胡教學實踐的相關研究,這是對骨胡研究方面的補足,也證明骨胡教育教學是可以在高校中實現的。

總體來說,對于廣西壯族骨胡的藝術文化研究發展態勢良好,從數量上看,相對于其他少數民族拉弦器樂的研究,是較為豐富的。

三、結論

骨胡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其身上流著人類文明的“骨血”,在其身上不難看出與物質、資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與相互促進。在壯族人民的生活中,骨胡文化無處不在,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在經濟生產中,骨胡文化都是壯族人民的重要支柱,具有很濃厚的壯族文化底蘊,正是這樣,骨胡文化在壯族人民心中越發不可替代,地位也越來越高。骨胡伴隨著壯劇在廣西大地上逐漸被人們熟知,這件富有民族特色的樂器,也得到很多音樂愛好者和工作者的關注和青睞。隨著社會發展,族群交際,外來文化帶入及認同,骨胡的影響力逐漸上升,對審美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體現在對聲音的辨識,演奏技巧的豐富,文化審美的需求等。

至目前,骨胡的制作工藝、發音的靈敏度、音色的優化等不斷提升。專業劇團與專業院校對骨胡的廣泛運用,促使了骨胡演奏作品日益增多、演奏技法不斷豐富與提高,尤其是壯劇劇目創作的豐富,讓骨胡在伴奏時獨特的音韻得以體現,骨胡在文化傳播與文化認同方面不斷得到增強。如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代,國家對文化藝術的大力推動,更多元的藝術形式呈現出來,比賽,宣傳,匯演,劇團,劇院的產生,促使樂器的使用場景更為廣泛,催生了更多的演奏技法。隨著創作曲目,創作劇目的不斷豐富,到專業演奏員的加入,專業團體的承載,骨胡藝術將上升到空前未有的高度。

猜你喜歡
壯劇壯族樂器
學樂器
壯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樂器
“壯族三月三”來對山歌
壯劇來啦
廣西壯劇的保護與繼承研究
云南壯劇的舞臺類型
廣西壯劇南北路唱詞押韻特點之異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