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黎族鄉村博物館建設芻議*

2023-03-24 00:59王哲波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
藝術品鑒 2023年36期
關鍵詞:黎族博物館建設

王哲波(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

在傳統意義上,博物館自有它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場所和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等功能性的服務。隨著社會的發展,博物館在新的時期被賦予了更深入的內涵意義,人們對博物館所要承擔的職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國際博物館日每年不同的主題擬定,可以窺視一二,如,“收集今天為了明天” “致力于社會和平與和睦的博物館” “博物館與建設社區” “博物館與無形遺產” “博物館――溝通文化的橋梁” “博物館與文化景觀” “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 “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 “恢復與重塑”……國際博物館協會為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在確定每年的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主題時,就很深入地挖掘了博物館可以發力的點和面,確定了博物館可行的外延活動。

基于外延的拓寬,鄉村博物館于20世紀60 年代開始在歐洲發端和興盛起來,在其影響下,國內鄉村博物館也開始了它的征途,時至今日,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這是個好現象,也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之一。對提高區域內民眾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創新意識等,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這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一環。但隨之,也引發了一些思考,例如,鄉村博物館該怎么建?鄉村博物館建設應遵循什么原則?民族地區鄉村博物館要怎么定位?……

一、國內鄉村博物館建設情況

進入二十一世紀,國內鄉村博物館建設呈現出勃勃生機的景象。許多地區都提出雄心勃勃的計劃,在這方面起步較早的山東省,2016 年6 月出臺了《山東鄉村記憶博物館建設指南(試行)》,為山東的鄉村博物館建設提供了指導性意見,到2020 年7 月,山東在鄉村博物館建設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目前已建成210 多個鄉村記憶博物館。浙江省也雄心勃勃,2021 年8 月11 日,印發了《推進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服務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行動計劃(2021-2025年)》,其中,就提出“實施博物館質量提升“一十百千”計劃,爭創1 家世界一流博物館,建設國內領先博物館10家,國家等級博物館總數達100 家,建設鄉村博物館(展示館)1000 家?!逼渌鱾€省份,也或多或少地提出了相關的計劃并去實施,也各有成績。比如,廣東省江門市江海區東紅村通過古村綜合治理的方式,巧妙利用老舊資源,不但改善了村容村貌,還建起了8 間鄉村博物館;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通過活化古厝等方式,建成20 多座村博物館;廣西壯族自治區選擇自然與文化遺產豐富且偏遠的民族村寨作為建設地點,先后建成10 座各具特色的民族生態博物館;安徽省共72 個村落數字博物館入館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成為全國入館數量最多的省份。

國內鄉村博物館建設的思路也基本圍繞著集本地歷史文物、人文精神、非物質文化為中心,兼顧科普、教育、觀光為一體,著力于留住文化的根,提升文化品位,助力旅游和文創增收的獨具地方特色的小微博物館。

二、海南黎族鄉村博物館建設概貌

海南在鄉村博物館建設方面相對起步晚,早期缺乏跟進鄉村博物館建設的步伐,當前還尚缺乏步子相對更大的有關規劃。但在一些地區,在工作的推進下,已經開始了一些努力和嘗試。

2009 年,五指山市沖山鎮番茅村將利用村委會辦公樓和文化室建成了首家黎族鄉村博物館,在500 多平方米的空間里,不但設有展廳、還兼具織錦表演、歌舞表演、釀酒品酒、土特產銷售等服務功能。為海南的鄉村博物館建設邁開了有力的一步。

2014 年,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長征鎮萬眾村博物館落成,該館展示了本村黎族同胞服飾、飾食、居住、出行、婚假、喪葬、節日等方面的習俗,將萬眾人日常生活中存在過或現在仍然留存的場景、衣著、用具、器皿、建筑等再現,讓人們更好更全面地了解這方水土,了解過去,從而更加珍惜今天。

2015 年,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母山鎮的水上市村,作為古村落,根據史料記載,于明朝萬歷年間,曾在此駐軍,現還殘留著城堡、古井,石刻等遺址。村里依托這段歷史,建了個類鄉村博物館,陳列展示出一些出土的文物,凸顯了該村的歷史積淀。

2016 年,昌江黎族自治縣保突村的黎陶博物館建成,屬黎族制技藝和陶器的專題鄉村博物館,較完整地展示了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黎族原始制陶技藝。2016年,東方市江邊鄉的白查村,作為海南黎族船形屋保存得最完整的自然村落之一和即將消失的最后一座黎寨,其保存著81 間黎族傳統船型屋,為了把這原生態的物質文化遺產留存下來,而建立了白查傳統村落這一生態類型的鄉村博物館。

2017 年,陵水黎族自治縣光坡鎮港尾新村整合資源建起一幢幢別墅,同時,也建起了類鄉村博物館的港尾新村黎族文化館,通過展廳陳列的形式,呈現了本村的黎族文化,一方面用于提高村民的歷史意識和責任意識;另一方面也作為一個旅游景點,向客人展銷本村特色織錦和酒類等。

2020 年1 月份,樂東黎族自治縣西黎村“西黎民族文化展示館”建成啟用,該館展示了西黎村村民王秀芹多年來收藏的物品,成為人們了解西黎村獨特歷史文化的一個窗口。同年,以“流動的黎族文化博物館”為建設理念之一的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黎花里項目,為黎族鄉村博物館建設添加了又一樣板。

此外,還有分散在各縣市的紀念館,人物故居展館,及私人收藏家袁金華先生在樂東黎族自治縣佛羅鎮邊上開設的白沙河谷私人博物館,展示了個人收藏的當地黎族和古崖州的上千件文物等;再加上,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三亞市等地的一些私人類博物館,這些共同構建了黎族鄉村博物館的基本概貌。隨著時間軸的前伸,黎族社會的變遷,自貿港建設的驅動,相信必定還將有更多的鄉村博物館陸續面世。

三、黎族鄉村博物館建設的意義

鄉村博物館是博物館功能延伸的產物,是博物館的自我拓展結果。建設鄉村博物館的意義何在呢?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有力地保護了記憶里的黎族鄉土文化。有力地留存了本地的文化精髓,是在系列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世界的認知,順應自然地理后,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后形成的習俗與儀式,總結出的生存之道,適應之道,及提升之道,進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維持時間較為長久穩定的文化氛圍,但隨著時代發展和裂變,傳統受到現代化的各個層面的沖擊,跟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的互聯互通,IT 業的長驅直入,已經幾經迭代升級,這也引領了當代人們生活方式的巨變,交往越來越依賴社交軟件,了解時事有各類媒體和各種“群”,“全球化”與“地球村”加速著各種思維的碰撞,觀念的碰撞,以及各種碰撞之后人們思緒的解體,反思與重構,這些都在提供加速度般的催化作用。傳統已經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妥協乃至被遺棄。鄉村也避免不了這一洪流,在此背景下,鄉村博物館的出現,就很好地起到了“記錄”的作用,并獲得保留喘息的機會。

(2)無論是舊址實景實物展示,老舊物品陳列,情景再現或是多媒體類的展示,都很好地產生了一個“比對”的參照系。人們可以在這種“舊貌”與“新顏”的時空轉換中,感受歷史的滄桑和時代的進步,領略前輩們在與自然共生時所運用的生活智慧。種種場景畫面都能伴隨著這些展示使今人能窺視一二,建立起有效的傳承紐帶關系,在代際鴻溝中架起緊密的紐帶聯系。這能有力地促進了本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3)有力地配合了美麗鄉村建設。在21 世紀的當下,在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各黎族村落都在努力改善居住條件和村容村貌,也逐步重視和追求文化生活的品質,鄉村博物館的介入,正當其時,在傳統與外延共同作用下,鄉村博物館不但能在建筑用地及配套設施上,促進周邊區域乃至整個村容村貌的美感提升。在文化展示上,也能透露出具有濃郁文化底蘊的氣息。雖然不具備那么的“高大上”,但已經成為村子里最好的文化室。在留住本地原生態文化的同時,也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促進了文化品位的提升。

(4)留住了當地黎族的“鄉愁”。鄉村博物館是一個匯聚鄉土人情的“心靈驛站”。有助于人們建立起內在共同的情感紐帶,在城鎮化的進程當中,難于忘懷的仍是對故鄉的眷戀、思念和牽掛,用一個很文藝的名字來表述,那就是“鄉愁”。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更看重的就是在家鄉鄰里之間耳濡目染之間形成的價值觀的認同,也是從一生下來就開始融化在血液里的故鄉生活方式的記憶。

(5)促進了旅游發展與村民的創新意識。海南地處熱帶地區,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在“國際旅游島”的催化及自由貿易港的有力政策扶持下,各種旅游資源將得到更好的挖掘。鄉村旅游就是其中的具有開發潛力的資源之一,比如,摘得“最美中國鄉村”桂冠的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鎮什寒村;東方市江邊鄉的白查村,其船形屋2008 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五指山市毛陽鎮的初保村,由于保存著古老原貌、茅草屋種類齊全,屬典型的黎族傳統干欄建筑房屋,2013 年被列入“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這些都是優質的鄉村旅游資源,在鄉村博物館建設的配合下,提高鄉村的歷史文化氣息,營造追求文化品位的氛圍,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獲得良好發展前景。

另一方面,村民是其中的主人,作為主人翁,在與訪客的交流中,會不斷地改進不足之處,根據不同訪客的不同需求,探索新的解決之道,這也就無形中從一個側面推動了村民的創新意識。在村容村貌,在文創產品開發,在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不斷尋求新的突破。

(6)具有一定的教育功效,可為研學項目提供鄉土文化主題支持,豐富本土研學旅游路線。相關的研學旅行文件自2014 年頒布以來,黎族鄉村博物館可以作為基于鄉土鄉情為主題的研學基地,開發基于民族文化為主題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豐富中小學生的第二課堂。

四、黎族鄉村博物館現狀的不足表現

有道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但鄉村博物館卻還處于“五臟不全”的境地,表現在基礎設施,配套設施,管理人員配給等方面。比如,在展陳上,只是簡單地呈現了基本的實物陳列,內容僅反映了可視化的部分生產生活,對于歷史沿革,及豐富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山歌民調等,還處于“忽略”階段。這很容易導致大同小異,甚至“千館一面”的狀況。

在表現手段上,也顯得單一,沒有很好地借助音頻、視頻等媒介,更沒有虛擬現實技術(VR)和沉浸式交互展示技術的運用。作為鄉村博物館,或許不需要緊跟時代潮流,但一些必備的,容易實現的,應該進行深入挖掘,進而呈現更多元的內容??梢詫W習“聲音里的博物館”這種形式,把本地流傳的民間故事、傳說、山歌等適合以音頻形式傳播的內容,加工呈現給參觀者。

在村史展示上,缺乏更多的交代,當然,這是有原因的,或許缺乏相應的史料,缺乏歷史名人的“名人效應”,但鄉村總有它的歷史沿革與發展歷程,總有些新顏與舊貌的痕跡可尋,用心去挖掘,總會有所收獲,或可嘗試合適的切入點,去呈現現代鄉村中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人與事。形成積極的追求導向效應。

在建筑外觀設計上,及室內陳列與空間利用等方面有待提升。這方面的不足可能迫于資金需求的壓力,要請專業公司來設計和策展的話,花銷是可觀的,對于靠一點微弱資金扶持的鄉村來講,還是不現實的。但與專業開發公司合營合作的方式,或許就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在管理人員配備上,缺乏相對專業的博物館從業人員,有些就是僅安排了個“兼職”管理員,有參觀需求時負責開門關門和打掃衛生,不重視培養相應的講解員隊伍,造成講解接待時的表現欠佳,沒有起到很好的橋梁作用。

此外,在管理制度上,可持續發展上,服務功能提升上,多元化建設上,也都或多或少的問題,這只能寄希望于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去充實了。

五、黎族鄉村博物館發展的途徑

黎族鄉村博物館如何建設?之后又如何發展?這都是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討論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1)在政策扶持上,由省內主管部門組織專家研討,出臺針對鄉村博物館建設細節方面,健全的指導性文件,形成管理上的制度化,拓寬鄉村博物館建設思路,在某些點面,適當的規范化,在某些點面,給出明確的指導意見,在人員管理方面,適當組織專業培訓,提升鄉村博物館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

(2)在資金投入上,純粹地靠上級撥款或村里自籌,恐怕都不容易維持與發展,需要考慮引入多方籌集資金的方式來解決,引入專業公司投資合營,接入“全域旅游”的理念,開發和營銷文創產品,各種資源的有機組合與良性循環,就形成充滿活力的新時代鄉村。

(3)建館定位清晰,明確建館的目的和所要凸顯的主題,進而緊緊圍繞該主題來深耕,不追求大也不追求全,但需呈現出鮮明的特色來,符合本村的風物與人文精神。同時考慮主要目標人群的需求,適當迎合這種需求導向,在保持特色與迎合需求之間找到最佳的結合點。這對鄉村博物館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4)積極探索博物館的“去博物館化” “無邊界博物館”。目前博物館呈現出“去博物館化”現象。如在博物館里附設音樂廳、健身中心、藥房、社區中心等,呈現出綜合社區服務中心的新面貌。將博物館內部圖書館向公眾開放,讓博物館具備了圖書館的功能。鄉村博物館可以更靈活地嘗試時下博物館行業流行的理念,雖小,卻可靈活地承載新的理念,拓展服務功能,滿足公眾的合理需求。

六、自貿港建設下黎族鄉村博物館發展的機遇

在海南自貿港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和未來可期的美好前景驅動下,海南黎族鄉村博物館的發展,也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

(1)進一步優化這個展示平臺。鄉村博物館是呈現民族特色文化很好的平臺。應在民族文化挖掘與傳承的基礎上,嘗試著在呈現形式上與文創作品上的適度創新發展,既凸顯出傳統文化的一面,又展現出“現代化” “時尚化”后的另一面,營造出濃郁的民族特色,并結合自身特點,讓民族的東西走向世界,架起民間友好交流和溝通的橋梁。

(2)進一步促進“非物質文化+鄉村博物館”的發展模式,架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橋梁。目前,黎族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一項,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十項,省級的和市縣級的就更多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大多數是村民,也大多數住在村里,那么,將非遺項目與之所在的鄉村博物館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就能起到很好的“相輝互映”的效果,鄉村博物館可深度呈現該非遺項目的成因、故事、成品、視覺、聽覺乃至嗅覺、味覺等組成部分,加入傳承人與傳習者實景實人實操的另一部分,將能達到最完整的特色文化展示效果。反過來,也促進傳承人與傳習者之間的默契配合,主動承擔起傳承和發展的責任,并為之代代相傳。

(3)刺激鄉村博物館周邊文化產品的豐富和多樣化。自貿港主打的就是經濟建設,尋求在全球化環境下最便捷的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道。目的是帶動當地及鄰近地區整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這種大背景,就要求鄉村產業不但要馳騁國內市場,也要瞄準國際市場,盡可能地打造好品質和品牌,而依托鄉村博物館的一些產業,如茶、酒、咖啡、竹制品、藤制品、陶制品、織錦、副食品、音像制品等,在設計、包裝及品質上尋求升級,適應市場不斷變換的需求。新品牌就更應該用國際視野去審視后才開發,當然,這需要鄉村博物館從業者與村民,甚至與企業之間的積極配合,共同努力,精心打磨,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七、結語

時間已經進入21 世紀20 年代,“博物館熱” “研學熱”還在持續,鄉村博物館建設熱度正處在上升階段,已成為鄉村振興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發展趨勢向好,如何建設好鄉村博物館,助力鄉村振興,是博物館人值得研究的方向。

尤其在海南,這個新的自貿港,文化建設應該緊跟經濟發展的步伐,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伴著發展起來,才能迎來更美好的生活。

猜你喜歡
黎族博物館建設
金橋(2022年9期)2022-09-20
《黎族母親》等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設計方案》
博物館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56個民族56枝花 黎族
露天博物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