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載火箭海上發射運用樣式研究

2023-03-24 10:24李利群韓秀利許國志
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 2023年5期
關鍵詞:發射點樣式海域

李利群,李 成,韓秀利,許國志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太原,030045)

0 引言

2019 年6 月,中國成功實施首次海上發射任務,填補了中國海上發射空白,也為提升太空投送能力、實現快速進入空間提供了新的發射運用樣式[1-2]。隨著未來小衛星及各類星座發射需求的加速擴大,從中國后續航天發射任務規劃上看,海上發射任務數量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023年中國將執行約6次海上發射任務,后續將很快達到年均10次以上。同時,執行海上發射任務的運載火箭也呈現出運載能力大幅提升、技術狀態日趨復雜的發展態勢,液體大型捆綁式運載火箭海上發射在可預見的未來也將實施。運載火箭海上發射將很快形成航班化、規?;\用的常態[3-5]。目前海上發射的運用樣式仍然處于初步探索階段,組織實施還不成體系,技術狀態還不夠先進,測試發射流程還比較復雜,與未來運用需求還存在差距。

1 海上發射現狀分析

截至2023年9月,中國共采用三型運載火箭實施了6 次海上發射,其中,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4 次、捷龍三號運載火箭1次、谷神星一號1次。

1.1 任務基本數據統計

6 次海上發射任務中,運載火箭多為四級固體火箭,發射方式采用冷發射4 次、熱發射2 次,共計將41 顆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其中太陽同步軌道3次,小傾角軌道3次,4次發射點位于遠海海域,2次發射點位于近岸海域,5 次為拖航航渡方式,1 次為自航方式。

1.2 任務特點

a)以遠海海域實施發射為主。

目前海上發射主要集中在中國黃海、東海海域,發射點距離出發母港較遠,海上航渡時間較長,航行及拋錨定位等工作程序多,受氣象海況影響較大。同時,發射海域位于公海,附近航線較多,航渡期間需要海警系統派出多艘船舶進行伴隨護航和發射海域的掃海警戒工作。

b)航落區安全風險較大。

目前海上發射主要以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為主,從中國北部海域實施發射時,南射向的發射彈道從中國東南沿海附近通過,靠近上海、寧波等城市,貼近或穿越中國臺灣地區,并飛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上空。

c)小衛星商業發射占比大。

海上發射多為商業用途小衛星,其中約有占總數量46%(19 顆)的長光高分03 等衛星是用于星座組網,星座組網發射任務還未能大規模開展運用。

d)指揮設施設備逐步集成化。

海上發射歷次任務使用的指揮設施設備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拼湊到集成、從簡陋到完善的發展過程,發射任務前方后方、海上岸上、多指揮中心間通信鏈路日趨完善,航渡、發射、飛行態勢信息更加完善,任務指揮控制方式逐步優化、能力逐步提升。

1.3 運用樣式方面的不足

a)技術狀態多變,任務準備工作復雜。

每次發射均需要綜合考慮發射點、發射彈道、航落區安全性等多方面因素,進行大量計算仿真。彈道經過多次調整優化,新的發射點位置需要多次勘察,并需要經過任務組織、發射、航海、氣象、安全等相關方多次研究討論可行性,再逐級確認審批通過。

b)任務輔線工作多,實施周期較長。

目前海上發射任務實施周期約20天,其中火箭、衛星測試對接等產品主線工作時間約7天,只占任務總周期時間的三分之一,其余大量時間均用于發射船舶改裝加固、發射支持設備和指揮控制設備上船固定、船隊編組出海航渡、發射船拋錨定位等涉及船舶系統的任務輔線工作。

c)參加單位多,各方協調事項多。

現階段海上發射任務仍然處于探索階段,試驗特征明顯。對于起步階段的任務和嘗試新狀態的任務,各方參加單位較多,職責分工界限不夠明確清晰,任務保障要素涉及氣象、海洋、海警(漁政、海監)、電磁頻譜管控、港口、交通管制等大量部門,任務準備階段和實施期間需要開展多次協調工作,牽扯任務組織實施大量精力。

2 海上發射主要影響要素分析

從海上發射現狀來看,海上發射任務在組織實施方面受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而這些因素的影響范圍和影響程度的不同,將造成任務運用樣式存在一定差異。本文通過總結中國多發多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經驗和案例,認為衛星軌道類型、氣象海洋環境、運載火箭性能、發射平臺狀態、任務性質等要素是影響海上發射運用樣式的主要因素。

2.1 衛星軌道類型

根據衛星軌道類型,海上發射主要進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和小傾角軌道衛星的發射。其影響范圍主要是航落區安全性,包含海上發射任務的發射點位置、發射彈道設計、航落區的選擇3 個相互關聯的方面。根據相關規定,火箭飛越他國上空時,彈道高度應大于100 km,子級和整流罩殘骸不可落入他國國土和領海范圍。

2.1.1 太陽同步軌道

太陽同步軌道的發射方向為南射向,發射彈道是一條幾乎從北向南垂直穿越的軌跡,根據中國海域地理分布情況,需要分兩種情況分析。

a)發射點位置選擇在中國北部海域。

若發射點位置選擇在渤海和黃海、東海的西北部海域,彈道軌跡線會穿越中國東部大片國土范圍,均為經濟發達地區,其中不乏上海、南京、杭州、寧波等大中城市。

若發射點位置選擇東海中部海域,則彈道軌跡線將會穿越中國臺灣地區。

為避開上述地區,應對方式有以下兩種:

1)將發射點位置盡量東移。將造成發射點遠離出發母港和陸地,比如中國某次海上發射任務中,發射點距離海陽港約550 km,距離南通市東南最近陸地約180 km,海上航渡和任務周期時間變長,出海費用也同步增加,經濟成本高;同時,受制于東部朝鮮和韓國國土地理位置的限制,發射點無法過度東移。

2)在發射點位置相對合適的情況下,進行彈道優化設計,多次轉向后彈道軌跡線可以避開中國臺灣地區。比如某次海上發射任務,為保證航區規避上海、臺灣地區,進行了多次彈道調整,但該方法需要犧牲火箭一定運載能力,對于運載能力較小的火箭,不是最佳選擇。

b)發射點位置選擇在中國南部海域。

若發射點位置選擇在中國南海海域,由于海岸線基本呈西南走勢,發射點位置選擇可不需要遠離陸地,發射彈道軌跡完全從南海穿過,基本不受航落區安全性的影響,發射點位置選取相對容易,是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較為理想的海域。

2.1.2 小傾角軌道

在只考慮地理位置時,中國周邊海域均可以選擇小傾角軌道的發射點。根據中國海域地理分布情況,同樣需要分兩種情況來分析。

a)發射點位置選擇在中國北部海域。

若發射點位置選擇在渤海及黃海的北部海域,由于發射點緯度較高,發射較低軌道傾角任務需要火箭進行機動變軌,會犧牲火箭的運載能力;同時,受東部朝鮮、韓國、日本國土地理位置限制,殘骸落區不好選擇。

經分析,發射點位置若選擇在黃海南部、東海北部海域,可執行45°~55°等傾角較大的小傾角軌道發射任務,航落區向東南方向延伸至太平洋,僅需考慮避開琉球群島、關島等重要地域,航落區安全性較好。發射點可以選擇海岸線附近,比如中國在海陽港西南方向5.5 km、連理島以南方向約3 km附近的海域實施的發射,不需長時間航渡,任務時間周期和經濟成本均較好。

b)發射點位置選擇在中國南部海域。

若發射點位置選擇在中國東海南部、南海海域,僅需要避開中國臺灣地區。經分析,可執行35°~45°等傾角較小的小傾角軌道發射任務,航落區安全性較好。

2.2 氣象海洋環境

運載火箭海上發射時,受氣象海洋環境影響較大,需要克服雷暴、降水、大風、濃霧、涌浪、潮汐等氣象海洋環境的影響。

2.2.1 氣象條件

氣象條件主要影響發射窗口的選擇。雷暴、降水、大風、濃霧等天氣可能造成發射窗口時段無法滿足最低氣象條件,無法在規定的時間窗口實施發射。

同時,不同的海域在不同的季節存在不同的氣象狀態。比如中國黃海海域,熱帶氣旋年出現次數為1~3 次,最多的年份出現5 次,主要集中出現在7~9月,出現頻數占總數的90%。

2.2.2 海洋環境

海洋環境對海上發射的影響較為直接,主要影響因素是浪涌高、洋流流速流向、水深、海底類型等。

a)對測試發射的影響。

目前,運載火箭在發射點開展測試、進入發射流程應滿足的海況條件多為四級及以下海況,要求浪高一般不大于1.5 m。在此海況條件下仍需考慮涌浪對船姿態的影響,發射平臺的橫、縱搖角度一般還應不大于1°,搖擺周期大于10 s,火箭的姿態穩定度才能夠滿足點火起飛、制導系統正常工作的初始要求。

受氣旋、風、冷暖氣流等氣象過程的影響,會帶來不同程度的海浪、涌浪、洋流變化,不同的海域海況條件決定該海域是否能夠選擇出合適的發射點位置。

對于發射窗口的選擇,也需要選擇滿足發射條件海況的時段。

b)對海上航渡的影響。

運載火箭出海實施發射,一般采用指揮船、保障船、發射平臺、護航船等編隊航渡的方式,發射平臺若采用保障船拖航的方式,整個船隊航速較慢(5~8節),航渡安全受風浪影響較大。目前,海上航渡的海況條件要求為五級以下海況,高于此海況條件船隊無法出海,將會影響既定發射窗口。

c)對發射平臺拋錨定位的影響。

拋錨定位工作受水深、海底類型、洋流流速流向、涌浪高度的影響較大。水深、海底類型將決定該海域能否實施拋錨定位,若遇較大風速、涌浪、流速,不僅會增加拋錨的難度,也會發生絞錨的風險,極端情況下無法完成拋錨定位工作。拋錨定位后在風浪影響下走錨會導致重大航行事故,即使不發生危險,重新起錨再拋錨也需要1~2 天的時間,對正常發射窗口也會產生較大影響。

d)對操作安全性的影響。

指揮船、發射船上布設有海上發射指揮系統和發射控制系統,在到達發射海域后,需要架設各類通信天線及設備,實施高處作業。在較大風速、浪涌情況下,船只縱(橫)搖和甲板上浪程度較大,人員高處作業存在一定危險,甚至無法作業。其次,保障船和發射平臺之間進行靠幫作業時兩船的縱(橫)搖幅度、兩船之間船舷相對高度差的變化幅度都給人員及物資輸送的安全性帶來風險。

2.3 運載火箭性能

運載火箭是海上發射的核心裝備,其性能特點直接影響海上發射全過程,主要包含運載能力、動力類型與結構形式、發射方式、海上環境適應能力等方面。

2.3.1 運載能力

火箭運載能力決定單次任務可以發射入軌的衛星質量和數量,換言之,完成某個特定衛星發射任務,尤其是星座組網發射任務,運載能力決定著需要使用火箭的數量和需要執行任務的次數,即海上發射的數量規模、實施方式。

當前海上發射運載火箭主要為中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典型700 km SSO軌道運載能力約1 300 kg,低于1 300 kg 以下的衛星或星座組網衛星可以通過一箭多星的方式實現入軌,超過1 300 kg以上的衛星或星座組網發射,目前尚無合適的火箭可用,限制了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能力。

2.3.2 動力類型與結構形式

動力類型和結構形式決定了火箭的運載能力,以及任務的設備配套、機動性能、地面保障方式等內容,影響任務流程項目、任務周期以及完成任務所需發射數量等指標。

固體運載火箭配套的發射支持系統組成簡單、射前準備工序少,火箭轉運轉載簡便,是當前海上發射主要選用的類型。液體運載火箭受液體推進劑射前加注及海上生產、貯運等環節安全性的影響,需要復雜的供氣、低溫加注等設備,發射支持系統組成復雜、射前加注工序多,用于海上發射需要在發射平臺配備大量設備,任務實施過程中地面保障難度較大,現階段仍是制約海上發射使用的主要因素。

2.3.3 發射方式

發射方式決定著發射支持系統的組成結構、對發射平臺的改造程度以及射后恢復時間,影響任務的流程項目安排、任務間隔時間周期等指標。

冷發射方式支持系統組成簡單、體積較小,不需要設計專用的排焰通道或導流槽,幾乎不需要對發射平臺進行改造,發射時不會燒蝕發射平臺,對發射支持系統也不會產生較大破壞,任務工作項目少,射后恢復工作量小,任務周期較短;熱發射方式直接從發射平臺上點火起飛,發射平臺需要設計專用的排焰通道或導流槽,需要進行大量防燒蝕措施改造,改造時間較長,射后發射支持系統的恢復內容和時間均較多,任務周期較長[6]。

2.3.4 海上環境適應能力

海上高熱、潮濕、鹽霧、多風雨等復雜的環境條件對海上發射的運載火箭及其測發控系統、發射支持系統等設計有較大的考驗。若運載火箭能夠適應海上長期貯運的要求,就可以機動至更遠的海域實施發射,也可以長期預置于發射船,在海上保持隨時可發的狀態,將極大增加海上發射運用樣式的靈活性。采用良好的防雨防浪設計,可減少出海前的防護措施加裝工作量,節省任務時間。

2.4 發射平臺狀態

2.4.1 發射平臺船型

不同船型可以提供不同穩定度的發射平臺環境,有艏樓和上層建筑的發射平臺具有大量艙室,可為人員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對出海距離遠、時間長的發射具有更好的保障能力。鉆井平臺型整體規模更大、穩定性更好,具有大量艙室可用于布設加注、供氣系統等地面設備,但機動性能較差,不適合遠航,適用于大型液體火箭海上近岸海域發射。

同時,發射平臺尺寸決定了運載火箭的攜帶數量。更大尺寸的發射平臺可以運載更大質量的運載火箭或一次運輸多發運載火箭實施串行發射,減少了發射平臺往返于母港至發射海域的次數,縮短了發射周期、降低發射成本。

2.4.2 自主航行能力

發射平臺是否具備自主航行能力,決定著航渡途中是否需要保障船進行拖航。自帶動力的發射平臺較無動力的發射平臺航速高至少一倍,可以減少航渡時間和整個出海周期,有利于發射窗口的選取,降低了出海航渡發射整個階段氣象海洋預報的難度,也利于在相同時間要求下航向更遠的發射海域,同時不采用拖航方式,對惡劣海況的適應性更好,提高了航渡途中的安全性。

2.5 任務性質

當前,中國海上發射任務根據任務來源及性質區分,不同性質的任務主要區別在于發射任務的申請審批程序、組織實施機制、指揮機構設置等。同時,不同性質的任務在流程項目設置、發射海域選擇上也有一定區別。

3 海上發射運用樣式

根據上述影響因素及影響范圍,可以靈活組合出多種發射狀態,形成標準化、組合化、程序化的海上發射運用樣式。

3.1 以發射點所處海域建立的運用樣式

以發射點所處海域距離陸地距離和地理位置作為劃分指標,可分為近岸發射、近海發射、遠海發射、遠洋發射4種樣式。

3.1.1 近岸發射

近岸發射運用樣式,是指發射點位置距離中國領?;€小于3 km 的海上發射樣式,廣義概念下,近岸發射可拓展至海岸邊或海島上實施。

該樣式海上發射任務的基本狀態為:以發射小傾角軌道衛星為主,發射海域涵蓋中國北、東、南部海域海岸,航落區主要為中國近海、西南太平洋海域,可實施固體、液體、捆綁等各型火箭冷、熱發射。發射平臺出海距離極短或不出海,任務周期可以忽略航渡時間,發射窗口及工作受惡劣氣象海況影響小,海上發射前方指揮中心、發射控制系統后端設備布設在岸邊,測控保障可采用陸基測控+天基測控模式,發射海域掃海警戒力量為地方海監、漁政部門,任務保障以岸上保障為主,發射海域所在地方機構承擔保障工作多,以承擔民用、商業發射任務為主。

在發射點位置、航落區滿足條件的情況下,海上發射可優先選用近岸發射運用樣式。

3.1.2 近海發射

近海發射運用樣式,是指發射點位置距離中國領?;€大于3 km 且位于中國領海和毗連區內的海上發射樣式。

該樣式海上發射任務的基本狀態為: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和小傾角軌道衛星均可,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時,發射海域主要在中國南部海域,航落區主要為中國近海、西南太平洋、東印度洋海域,可實施固體、液體等各型火箭冷、熱發射。出海前需要進行箭船合練,任務流程項目多,發射平臺出海距離受出發母港與發射海域地理位置、距離等影響,航渡周期時間差異較大,發射窗口及工作受惡劣氣象海況影響相對較小,海上發射前方指揮中心、發射控制系統后端設備布設于指揮船,測控保障可采用陸基測控、簡易測控、天基測控綜合運用模式,航渡過程可不實施伴隨護航,發射海域掃海警戒力量為地方海監、漁政部門,任務保障以海上保障為主,以承擔民用、商業發射任務為主。

此種樣式主要為了滿足航落區安全性的要求,規避航落區重要設施或中大型城市,在沿海實施一定距離的航渡機動以到達合適的發射點位置。在滿足發射航落區安全性的情況下,是相對較好的發射樣式。

3.1.3 遠海發射

遠海發射運用樣式,是指發射點位置距離中國領?;€大于44 km且在中國主張權屬海域及海洋專屬經濟區內實施的海上發射任務樣式。

該樣式海上發射任務的基本狀態與近海發射樣式類似,主要區別為:遠海發射多用于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發射,發射平臺出海距離較遠,航渡周期長,發射窗口及工作受惡劣氣象海況影響大,測控保障采用簡易測控+天基測控模式,航渡過程需實施伴隨護航,發射海域需掃海警戒,承擔力量均為海警部門,任務保障以海上保障為主,可承擔各類性質的發射任務。

此種樣式主要為滿足太陽同步軌道的航落區安全性要求而采用,是目前最為繁瑣、周期最長、成本最高、最不適宜采用的發射樣式。

3.1.4 遠洋發射

遠洋發射運用樣式,主要指發射點位于公海、大洋的海上發射樣式。

該樣式的基本狀態與遠海發射樣式相似,目前中國還沒有執行遠洋發射的經驗,可以預見其與遠海發射樣式的主要區別為:可執行極小傾角軌道衛星發射,充分釋放火箭運載能力,航落區為公海,單次任務周期長,航渡時間占據較大比例,指揮船、發射平臺需要具備遠洋自主航行能力,測控保障主要為簡易測控+天基測控模式,海上長時間保障需求大,可承擔各類性質的發射任務,尤其是國際合作發射任務。

3.2 以發射規模數量建立的運用樣式

從運載火箭發射的規模數量上劃分,可以分為單域單發、單域多發、多域多發3種運用樣式。

3.2.1 單域單發

單域單發運用樣式,是指在1個發射海域,采用1發火箭完成1個軌道面內1個或多個衛星的發射。

當前中國執行的海上發射,均為單域單發運用樣式。此種樣式具有程序固定、工序熟練的優點,缺點是每次出海只能完成1 發火箭發射,衛星投送規模小,平均單發火箭發射周期較長、發射成本高,尤其在遠?;蜻h洋發射樣式下經濟性更差,無法適應后續海上發射規模數量大幅提升的狀態。

3.2.2 單域多發

單域多發運用樣式,是指在1個發射海域,采用多發火箭串行發射的方式,完成1個或多個軌道面衛星星座的發射。

此種樣式需要發射平臺能夠攜帶2發以上火箭且發射系統具備射后快速恢復能力。優點是一次出??梢酝瓿啥喟l火箭發射,減少了發射平臺往返發射母港的時間,衛星投送規模較大、效率較高,平均單發火箭發射周期較短、發射成本適中,尤其適用于遠?;蜻h洋發射樣式下實施民商用發射。

3.2.3 多域多發

多域多發運用樣式,是指綜合運用近岸、近海、遠?;蜻h洋模式,在多個海域,采用多發火箭并行發射的方式,協同完成不同軌道面衛星星座的發射,主要用于大規模的應急組網應用。

此種樣式需要多個專用發射平臺和保障船舶,一次攜帶多發火箭出海,在不同海域根據組網發射窗口需求實施串、并行發射,也可將集成化的貯運發射系統預置部署在多艘船舶上,平時在海上航行待機,需要時迅速到達各自指定發射海域實施發射,一次性快速完成多發火箭的發射。優點是衛星投送規模大、響應時間短,運用效率高,缺點是總體運營成本較高。此樣式適用于應急響應,一般不考慮經濟性,主要考慮運用價值。

3.3 其他運用樣式分類

根據火箭動力類型與結構形式不同,可以分為固體火箭海上發射、液體火箭海上發射、捆綁式火箭海上發射等運用樣式。

根據火箭發射方式不同,可以分為彈射冷發射、直接點火熱發射等運用樣式。

根據發射保障狀態,可以分為無塔架發射、簡易臍帶塔發射、有塔架發射等運用樣式。

根據任務性質的不同可以將海上發射分為民用發射、商業發射、國家應急發射、國際合作發射等運用樣式。

3.4 典型海上發射運用樣式分析驗證

通過以下2個案例,進行海上發射運用典型樣式的分析驗證。

3.4.1 近海發射運用樣式分析驗證

任務需求:發射3 顆光學衛星,總質量290 kg,97°太陽同步軌道,軌道高度710 km。

首先進行運載火箭選型,根據任務需求和當前可選火箭運載能力,選擇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根據衛星軌道需求,發射點位置可以選擇在中國黃海中部或東海南部、南海北部一帶。經彈道規劃仿真分析得知,若選擇在黃海中部、東海南部,航跡中心線會穿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上空,航落區安全性受限。因而發射點位置選擇在南海北部近海海域、距離陸地40 km 附近的海域位置,航落區安全性大幅提升。

此案例為單域單發、近海發射樣式。

3.4.2 多域多發運用樣式分析驗證

任務需求:為應對突發自然災害,需要在短時內發射一組應急通信衛星星座,其中:a)50°傾角軌道6 顆通信衛星,總質量1 200 kg,軌道高度600 km;b)97°太陽同步軌道1 顆通信衛星,總質量250 kg,軌道高度800 km。

首先進行運載火箭選型,根據任務需求和當前可選火箭運載能力,55°傾角軌道面選擇1發捷龍三號運載火箭一箭6星的方式進行發射;97°太陽同步軌道面選擇1 發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一箭1 星的方式進行發射。根據衛星軌道需求,經仿真計算,50°傾角軌道發射任務軌道傾角較大,發射點位置考慮優先選擇在北部近岸海域;97°太陽同步軌道發射任務,發射點位置優先選擇在南部海域。

此案例為多域多發、近岸發射樣式。

4 未來發展方向思考

4.1 完善海上發射設施設備體系

未來海上發射設施設備應該走體系化建設的路線,圍繞運載火箭、發射平臺、指揮系統、保障設備等設施設備不斷進行豐富完善。形成海上發射運載火箭家族系列,為海上發射不同運用樣式提供多種選擇方案,建造專用化、大型化海上發射船舶(平臺),實現箭-架-船接口標準化、保障系統模塊化、指揮系統集成化、發射控制集群化,提升發射船舶(平臺)對不同類型火箭、不同海域的適應性,滿足未來多發火箭規?;l射需求。

4.2 推進智能化、遠程化、無人化技術應用

推進火箭、衛星、發射系統智能化技術應用,構建智慧控制平臺,星箭產品具備遠程自主加電測試發射、自適應彈道調整、遠程數據裝訂、遠程數據判讀等功能;推進指揮系統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應用,實現高效任務規劃、智能仿真推演、信息融合共享、遠程發射控制等功能;推進發射船舶(平臺)精確化、無人化航行控制,具備自主航行、自主定位與發射點精確控制等功能。

4.3 探索航班化、規?;I习l射新樣式

近年來,中國航天年度發射數量屢創新高,僅2022 年就超過60 發,各陸地發射中心現有發射設施接近滿負荷運轉,未來甚至超負荷運轉。海上發射作為新興發射領域,將進一步研究探索新樣式,實現商業發射航班化應用、應急發射規?;瘜嵤?,為大規模衛星星座組網發射提供優異解決方案,形成陸地、海上發射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4.4 拓展遠洋發射樣式

面對國內外龐大的衛星發射市場需求,主動與國際衛星發射市場接軌,依托現有海上發射經驗積極探索遠洋發射樣式,拓展海上發射的衛星軌道類型,充分釋放火箭運載能力,有效解決航落區安全限制,探索未來生成全球海域海上發射能力、國際化合作的方式方法。

5 結束語

目前,中國海上發射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任務的組織實施還不夠完善,還未建立固化的任務運用樣式。為滿足未來海上發射的快速發展態勢,進一步提升海上發射能力,本文總結歷次海上發射經驗,梳理分析了影響海上發射組織實施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海上發射的各類運用樣式,為未來更好地實施海上發射提供一些參考和支撐。

猜你喜歡
發射點樣式海域
CPMF-I 取樣式多相流分離計量裝置
遺落海域
CPMF-I 取樣式多相流分離計量裝置
基于迭代誤差補償的發射點坐標精確求解方法
取樣式多相流分離計量裝置
埕島海域海上獨立樁拆除方案探討
快響火箭機動發射點位/發射窗口一體規劃
廣東省海域使用統計分析
全固態PDM 1kW中波廣播發射機的維護
多場強下調頻同步廣播的調試技術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