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小學立體化德育路徑

2023-03-26 13:20金月
教師博覽·科研版 2023年3期
關鍵詞:家國情懷小學創新

金月

[摘 要]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社會文化層面隨即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學生在生活習慣、社會認知和價值取向上也相應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看到好的一面的同時,另一層面的問題也隨即出現:故地不見、故事不聞、故人不曉。針對上述問題,文章根據獨特的本土地理文化空間,從場域、內容、角色三個維度出發,構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小學立體化德育路徑,通過校園破壁、課堂破窗、師資破格等具體實踐,全方位加深學生對家鄉的認識與認同,進而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

[關鍵詞] 家國情懷;德育路徑;創新;小學

一、研究緣起:學生“故土”認知漸弱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中村大面積的改造,原先的田園風光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筆者所在的城郊小學也迅速從農村學校轉變為城市學校,高額的拆遷賠償款對學生的社會認知與價值取向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如何重拾家鄉的記憶?如何挖掘文化的內涵,發揮其對育人實踐的作用?

(一)故地不見:鄉野印記消逝

根據相關的資料可知,筆者所在學校附近有很多村子已經不復存在,原本耳聞目睹的鄉野情景一下子不見了。有學生在日記中寫道:“自從拆遷后,老家只剩下了一個大概位置,但是夢里常?;氐嚼霞?,夢到田邊的小道,小野花仰起帶著露珠的臉蛋,向我甜甜地微笑……”

(二)故事不聞:鄉事鄉風難尋

大規模的城中村改造,筆者所在學校地域文化的觀念、彼此感情的溝通、獨特底蘊的故事以及代代相傳的民間故事也面臨著消失的窘境。原本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由于缺乏鄰里之間的合作,逐漸不復存在,比如“打年糕”“做菜包餃”“做麻團”等。學生對傳統習俗喜愛程度調查見表1。

(三)故人不曉:鄉土文脈難找

鄉賢文化與名人文化屬于一個地域文化的標志性存在,拆遷等情況導致“故人不曉”。古代的先賢、身邊的名人等傳承著濃濃的文脈,比如,賀知章作為區域內最為著名的歷史人物,一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流露著濃郁的家鄉情結,而發生在身邊的故事,卻難以在學生心頭留下點滴印記。學生對鄉村歷史調查見表2。

表2 鄉村歷史調查

[名稱 村民生活習慣 村民民情風俗 學生對鄉賢了解 鄰里關系 占比 36% 21% 27% 16% ]

二、研究設計:構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德育路徑

(一)系統設計

筆者以《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文件為標準,通過身體力行、親身實踐來引導學生全方位感知家鄉,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并從場域交替、內容創新與角色代入三個維度著手構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德育路徑,進而推進立體化的德育實踐活動。因此,筆者從“校園破壁、課堂破窗、師資破格”三個方面設計方案(見圖1)。

(二)實施原則

1.以物理場域為突破口,以學校為原點,在區域范圍內基于地域文化構建研學實踐場館體系。挖掘歷史文化底蘊,將區域內的歷史風貌(一覽亭)、自然景觀(石巖山)、人文景觀(賀知章故里)做一個集成與整合,形成具有獨特文化并具有本土風情的研學、參觀的場所。同時,結合學生內在需求,新增田園場所,讓學生積極參與研學實踐活動,領略當地美景。

2.以原鄉的記憶為出發點,勾勒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故事、生活和風俗等。一是要在本土內容上下功夫,堅守“內容至上”的基本原則,精心打磨,這是打動學生心靈的內在力量,如區域內的傳說故事很多,要善于從“故事群體”中選取新穎的、能夠引發學生思考的故事,鏈接以往的語文學習,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依;二是要呈現本土故事的外在表現形式,讓學生全方位領略區域內的風土人情,要讓學生主動接觸、了解,甚至親身投入,這樣才會有深刻的理解;三是創新教育教學活動,不論在內容選擇上還是表現形式上,教育視野都應該更廣闊,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認知。

3.以原籍為起點,整合歷朝歷代的名人事例。本土著名人物如唐代詩人賀知章、“竹山公”黃九皋、當代作家黃亞洲等。從故鄉情懷來看,這些優秀的人物就是學生心目中的“路”,就是他們人生道路上的導師,從這些人物身上所散發出的價值取向和追求向往,會深深影響學生的倫理判斷。

三、研究實踐:德育路徑創新

(一)校園破壁,構建具有本土特色的研學大觀園

學校要破解校內育人資源的不足,整合校內與校外資源,構建研學大觀園,實現校內知識的遷移,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結合在一起,推進校園破壁,為學生提供“行”的機會,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實現閱歷的豐富,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鑒于此,筆者通過對癥下藥、私人定制和量體裁衣三個維度,拓展“游中學”“學中游”的研學場館,最大化發揮地域特色與資源。

1.對癥下藥,精心規劃場館。受校內資源的束縛,筆者將校內的場館與校外的場域做一個橫向整合,并在此基礎上縱向構建“校內——主題場館、校外——單項場館、校外——綜合場域”的進階式場館和研學大觀園。校內主題場館:聚焦地域特色文化,在校內做一個微縮的主題場館。例如,鄉愁——賀知章微主題長廊、母親河——南門江五水共治主題場館,依托相關的微主題場館,開展相關的校內研學,搭建課堂學習與課后實踐的紐帶。校外單項場館:依托地域的獨特人文與自然景觀等,串聯起一覽亭、先照寺、皇帝御賜“甲科濟美”牌坊等,將浙東唐詩之路融入主題實踐中,凸顯單項場館的育人價值。校外綜合場域:全方位呈現地域文化特色的主題場域,如湘蜀田園、石巖山景區等,立體化、多要素呈現地域文化特色。

2.私人定制,精致設計研學線路。筆者從人文線、自然線以及專題線三個維度入手,設計“走近賀知章”等12條系列化研學路線,讓學生親臨現場,親歷過程,將生活與教育內容緊密連接。研學的價值取向在于讓學生在旅行活動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打破他們固有的思維定式,提高學生發現、探究和創造的能力,開闊他們的知識視野,豐富他們的人生體驗,讓他們在直面現實社會生活、感悟自然萬物的過程中受到熏陶。以地域文化為路線,構建尋覓家鄉風景的研學實踐體系,讓家長與學生利用節假日走遍家鄉,感悟不一樣的風景。

案例:走近賀知章,研學家鄉情

通過主題研學實踐,認識家鄉的山與水,感悟風土與人情。例如,在研學活動中,筆者設計相應的主題研學路線:“湘蜀田園勞動體驗”—“湘湖花海尋寶活動”—“水鄉與詩詞相關體驗”—“植物迷宮探險記”—“賀知章故鄉游”(見圖2)。

3.量體裁衣,精細研制評價體系。要更好地推進本土研學活動,建立一套完整而科學的評價體系,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在此基礎上創新評價體系。依托本土研學活動,創新推進主題項目的設置、研學路線的設計,配套建立了相應的研學評價體系,即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家長參評、學校評價和教練評價的多元評價方式,分為“研前階段、研中階段、研后階段、擴展階段”四個階段,既檢驗了研學的成果,又開闊了學生視野,使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探究實踐能力、實際生活經驗與書本知識有機聯通,激發了學生的家國意識,強化了學生的責任擔當。

(二)課堂破窗,創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學習圖譜

以課堂為突破口,將校內小課堂與校外大課堂做一個有機整合與串聯,因地制宜開發本土化的德育資源,并在此基礎上創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學習圖譜。該學習圖譜著力將地域特色美食、非遺文化、老底子故事與地方特產做一個整合,讓學生與教師一起尋覓本土具有代表性的美食、非遺文化、風俗、物產等,將課堂延伸到戶外,驅動課堂內外學習的整合與串聯,全方位激發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

1.美食圖譜,品不完的饕餮盛宴?;趨^域內的深厚文化與豐富物產,以美食為切入點,全方位挖掘餐飲文化與習俗,以舌尖味蕾撬動地域文化的系統化體驗與全方位感知。讓學生深入調研地域美食的歷史沿革、制作技藝,并與家人一同制作該技藝。在實踐與領悟中,讓學生明白“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案例:美味十碗頭的背后故事

依托當地“蕭山十碗頭”民俗,當地人在重要的結婚慶典日才會拿出“十碗頭”來招待客人?!笆腩^”是指九菜一湯,即三鮮、白鲞燒肉、白斬雞、醋熘魚、霉干菜扣肉、炒時件、糖醋排骨、肉絲芹菜、香菇青菜和榨菜肉絲蛋花湯。教師組織開展實地走訪、第二課堂實踐等活動,以小組學習與假日小分隊等形式,讓學生了解節日食俗、地方佳肴,感受家鄉的飲食故事,體驗生活情趣,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非遺圖譜,享不盡的人文底蘊。非遺是地域文化的結晶,更是文化的活化石。整合南宋官窯、剪紙、風箏制作、霉干菜等非遺項目,以當地人口耳相傳的方式,全方位開發非遺資源,以“學習者為中心”,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興趣,在非遺課程的廣度和寬度上進行拓展,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實現地域非遺文化的校內傳承。霉干菜制作流程見圖3。

3.故事圖譜,訪不完的歷史足跡。將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間傳說故事匯編成冊,讓學生感悟和理解故事中的道理,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將區域內的本土故事做一個整合與創編,結合區域內的宗氏故事、碑文故事、楹聯故事、詩路故事等,呈現本土故事傳承和歷史積淀。同時,筆者以社團形式,通過故事的再挖掘與創編,指導學生到社會的大課題中去學習、探究,隨時記錄采風活動中的每一個發現、每一個想法、每一個感受。

(三)師資破格,組建大講堂

為了破解學校師資不足的問題,筆者依托區域內名人、學者、鄉賢等,組建大講堂。在演講主題方面,要著力拓展內容,做到盡可能廣泛,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師資來源既可以是本校教師,也可以是本土鄉賢。大講堂可以選擇本土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學者、企業家、運動員、勞動模范、道德模范等社會賢達作為“校外導師”,將自己對傳統文化、鄉土民風、民俗和鄉村情況的別樣感情,耳濡目染地傳遞給學生。

1.滔滔不絕:邀請學者,講述濃濃故鄉情。讓具有社會影響力的鄉賢學者來講授獨具特色的人文系列課程,使他們成為學生人生道路的領航者,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例如,邀請中國作協原副主席黃亞洲老師,講授唐朝大詩人賀知章的逸聞趣事、書法特色、詩詞文學;邀請湘湖研究院的黃建明老師,講授湘湖系列文化、地理故事,把地方文化傳遞給下一代,留下故土尋根的美好(見圖4)。

2.侃侃而談:邀請企業家,講述艱辛創業史。民營企業家懷著對家鄉特殊的情愫,講述自己艱苦創業,盡己所能回報家鄉的點點滴滴。例如,邀請民營企業家來校講述創業故事和慈善故事,讓人感悟艱辛的創業故事,感受別樣的慈善情懷。通過這樣的實踐,驅動學生擔負起責任與使命。

3.諄諄教誨:邀請先鋒導師團,講述感人奮斗路。以區域內各行業的勞動模范、道德模范等,組建先鋒導師團,全方位立體化講述新時代的奮斗之路。同時,將相關的事跡做一個整合,以厚重感人的故事對學生的心靈產生震撼。例如,邀請安橋社區居民、里約殘奧會銀牌獲得者徐海蛟,聽聽他樂觀積極、勇敢堅強地面對挫折與困難,最終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的故事,相信他的頑強拼搏精神一定會在學生的心中激起漣漪,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

四、研究成效: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認知

(一)從“紙上得來”到“絕知躬行”:促進學生認知立體化發展

從“紙上得來”到“絕知躬行”,在教師的引導下,激發學生的活動潛能,發揮超乎尋常的潛力。學生的創造能力、思維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德育活動中得到發展,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欲得到滿足。學生的認知有了大幅提高,如原來學生對當地名人基本不了解,而現在能詳細地講述歷史名人賀知章、黃九皋的故事,對當地的黃家大橋,望族埭上黃,思家橋,杭州市文物保護點——明代“甲科濟美”牌坊,明朝進士、工部主事黃九皋太公故居等有了清晰的認識。

(二)從“課堂學習”到“綜合實踐”:促進學生對家鄉全方位熱愛

從“課堂學習”到“綜合實踐”,學生對親情、史情、感恩、民俗等鄉土文化的種種浸潤,每個學生對自己的家鄉都有了全方位的了解。了解家鄉的過去和現在,有助于促進學生將愛家鄉的情感付諸實踐,能有效幫助學生在平時的點滴生活中不知不覺地愛上家鄉,從而培養他們愛家鄉的美好情愫。

參考文獻

[1]劉繼玲.研學旅行中體驗式學習評價標準開發與應用[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8(9):42-45.

[2]郭勤.研學旅行課程建構與實施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19(33):15.

猜你喜歡
家國情懷小學創新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
體育教學中準備活動的作用與類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術教學研究
注重簡約化給數學課堂減負的探討
基于新課標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核心素養與語文教學的家國情懷
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