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千川樂思匯流 促多元文化共融
——第三屆全球視野下的中國音樂當代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2023-03-31 22:53仲晨晨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創作音樂

仲晨晨

春華秋實,歲稔年豐。2023年10月23日,為期三天半的第三屆“碰撞與交匯:全球視野下的中國音樂當代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圓滿落下帷幕。該會議是中央音樂學院于2019年創辦的重大學術交流項目,其旨在通過思想碰撞與文化交匯,促進中國音樂事業的蓬勃發展?;谇皟蓪醚杏憰蛳碌膱詫嵒A,目前該會議已成為研究和傳播中國音樂文化、展現中外當代最新音樂研究成果、促進國際音樂交流的重要平臺。本屆會議由中央音樂學院主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中國文藝評論(中央音樂學院)基地、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理論研究中心、《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編輯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音樂創作‘中國性’研究”課題組承辦,中國音樂研究歐洲基金會(European Foundation for Chinese Music Research)及其所屬《磬》(CHIME)雜志、德國希爾德斯海姆大學世界音樂中心(Center for World Music of the University of Hildesheim)和漢諾威音樂、戲劇與媒體大學(Hanover University of Music,Drama and Media)提供學術支持。

會議共設七個版塊,包括主題發言、專題單元發言、音樂創作研究專場、論壇、工作坊、音樂會及會后采風活動。其中,主題發言與專題單元發言主要圍繞“全球文化流動下的音樂研究”“中國專業音樂創作的當下與未來研究”“中國傳統音樂的當代價值研究”和“音樂創作的‘中國性’研究”四個議題展開,共收到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222份投稿申請,經評審委員會篩選,共計125份申請入圍,約150位學者發言。對比往屆數據,本次會議的議題及內容體現出更多視角、更多維度、更廣領域的系統化全方位多元設定,在形式、內容、規模,以及參會人數方面均創下會議歷史新紀錄。

10月20日上午9時,開幕式在山西呂梁“宮家吹打”響遏行云的鑼鼓聲中拉開帷幕,由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所長賈國平教授主持,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秦文琛教授與“中國音樂研究歐洲基金會”合作創始人、《磬》雜志主編高文厚(Frank Kouwenhoven)先生分別向大會致辭。秦文琛教授認為,“碰撞與交匯”會議聚焦音樂領域的前沿和熱點問題,始終關注歷史、當代和未來如何建立聯接,始終關注中國和世界如何通過音樂形成更緊密的聯系,是一個具備嶄新的全球視野、深刻的問題意識、敏銳的現實觀察,以及蓬勃學術活力的重要交互平臺。荷蘭學者高文厚先生自首屆“碰撞與交匯”會議暨第22屆“磬”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辦以來,連續三屆出席大會,他對會議所取得的豐碩成果表示祝賀,并對延用“碰撞與交匯”作為會議主題示以肯定和贊許。賈國平教授表示,會議主題準確地表達了中外音樂交流互鑒互進的主旨,要堅持跨學科、多視角、開放性的辦會理念,熱切期望更多來自全球各地的中國音樂研究者參與會議,共助中國音樂文化的健康發展。

隨后,六位來自世界各國的著名音樂學者圍繞大會四個主要議題進行主題發言。高文厚先生的發言集中討論了中國音樂在海外傳播中所存在的差異等現實問題。美國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斯蒂芬·瓊斯(Stephen M.Jones)教授,通過對三個不同時期的中國音樂作品的分析,詮釋了20世紀以來作曲家對中國民歌的不同表現及處理方式,進而探討中國音樂特性的本質問題。中央音樂學院的李淑琴教授則對中國專業音樂創作的現狀進行了評估,她構想了一幅“以專業音樂創作促進世界音樂都市之再現”的理想藍圖,并借用社會學的“機制”理論,評現狀、展優勢、找差距,認為中國當下具備實現理想藍圖的條件和可能。德國希爾德斯海姆大學世界音樂中心主任邁克爾·富爾(Michael Fuhr)從應用民族音樂學的角度討論了世界音樂對于促進文化多樣性和文化可持續性的意義。中國戲曲學院的海震教授與中央音樂學院的張伯瑜教授則分別闡述了京劇口頭創腔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學者們的發言鞭辟入里,他們從不同角度對世界音樂的發展及中國當代音樂發展中所存在的現象和問題進行觀察和討論,形成了思想的碰撞與文化的互鑒共榮,引發了參會者的深層思考。

爾后,研討會進入緊湊有序的學術討論和廣泛的交流互動中。發言學者涉及中西音樂史、中國傳統音樂、民族音樂學、音樂戲劇、音樂教育和音樂美學,以及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等各音樂專業領域。研討方向包括:從全球視角到中國視角,從歷史考察到中國當下音樂發展,從世界多元音樂文化交融到本國多樣民族音樂建設,從專業音樂創作到民間音樂研究等多方面內容。其學科之多樣,視角之多元,無不體現出“碰撞與交匯”這一具有包容性的會議主題??傮w來看,主要呈現出四個突出內容。

一、兩個熱議關鍵詞

“跨文化”和“中國性”作為會議的兩個關鍵詞,集中出現于會議第一和第四議題的研討。前者基于全球視角考察音樂創作的整體發展趨勢及突出現象,后者則將中國音樂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全方位探究。圍繞兩個議題的研討多達15個單元場次,59位學者參與發言,成為本屆會議的兩大熱議話題。

(一)全球視野下的“跨文化”音樂現象與創作研究

“全球化”(Globalization)這個概念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出現,“指的是一個在全球范圍內國與國、地區與地區的聯系不斷強化升級的歷史變遷過程,其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元領域日益走向深度融合與相互依存,相對于國家意識的全球意識逐漸上升成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1)檀有志:《全球化的階段性特征及未來方向》,《人民論壇》,2021年,第13期,第17頁?!翱缥幕F象”實際上是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發生在文化領域的一種突破認知局限的現象。與會學者是由不同國家、民族、文化以及不同專業背景的多元學者群體構成,他們將目光投向全球文化視域,從不同的學科專業視角來考察世界音樂。

在“跨文化”音樂現象研究方面。南京藝術學院麻莉副教授對“跨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發展現象,以及表現特征進行了詳細闡釋。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University of Amsterdam)的李佳心與來自德國各大學的學者所組成的研究小組,共同展示了一個廣泛用于音樂心理學研究,可以捕捉不同文化間的共性和特性,較為準確可靠的測量工具,即金史密斯音樂素養指數(Goldsmiths Musical Sophistication Index)。研究小組對該工具進行了開發、翻譯以及驗證,為“跨文化”現象分析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另外,“跨文化”現象的出現也對學術出版提出了新的要求。上海音樂學院《亞歐音樂研究》(Asian-EuropeanMusicResearchJournal)期刊合作主編吉婭·賈妮珍(Gisa Jaehnichen)在發言中指出,辦刊的目的在于,通過不斷加深人們對差異的認識,從而使人們在面對各種全球化挑戰時,能始終保持多元化的觀點,為適應世界多樣文化流動與跨界研究做好準備。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邢媛媛副社長表示,出版社始終關注中國當代專業音樂的創作與發展,陸續出版了由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創作中心”組織創作的19部中國當代原創音樂作品,并積極推進海外出版,推動中國當代專業音樂的傳播力與國際影響力,為世界音樂添磚加瓦。

在“跨文化”音樂創作研究方面。中央音樂學院張一禾對伊朗鋼琴音樂創作的民族化研究,中央音樂學院李富杰對印度賦尋音樂的形態、傳播與發展研究,中央音樂學院王鯤對瑞士作曲家爵士與交響樂結合創作的研究,上海音樂學院吳潔、南京藝術學院巫沁蔚和中央音樂學院閆冠男對日本能劇、尺八和“歌垣”音樂的表現特征及發展的研究,中央音樂學院臧婷和張穎對俄羅斯的復調音樂和埃文基人傳統音樂的創作及發展研究,中央音樂學院陳朝黎副教授對坦桑尼亞桑給巴爾島的塔若卜音樂研究,中國傳媒大學畢乙鑫對中緬音樂外交歷史的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傅元對塔吉克斯坦帕米爾人的傳統音樂研究,以及西藏大學教師米久單增對中國西藏宮廷“卡爾樂舞”表演藝術形式的歷史淵源研究,澳門城市大學李寶佳和集美大學教師王薈對澳門音樂的四維敘事轉變研究等,均以世界音樂的整體發展為考察核心,結合音樂史學、世界民族音樂、音樂戲劇以及作曲技術理論等學科的分析方法,對世界各民族音樂的形態、歷史文化演變、藝術價值以及在全球音樂生態環境中的發展前景進行了深入研究。特別是透過外交場合或舉措促成的音樂文化交流與合作,對音樂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中央音樂學院安平教授在閉幕式中表示,對于學者們開始從中西合璧的音樂研究,向更寬廣、更多元的世界音樂研究格局轉變感到欣慰。他認為,中國音樂創作未來的發展前景將是中國、西方與世界三位一體的格局。

(二)音樂創作的“中國性”研究

“中國性”一詞在本屆會議中掀起了持續性的討論熱潮,其源于2022年由賈國平教授領銜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音樂創作‘中國性’研究”,本屆會議將該項目作為特別議題納入討論,旨在通過不同領域專家學者的交流討論,加深對音樂創作“中國性”的認識,促進研究向更為深層、更接近本質屬性的方向深度鉆探。研討內容不僅涉及對音樂文本、音響特征、音樂現象的探討,還包括從音樂美學、人類學和歷史學等學科視角的深層挖掘。

由于該議題圍繞中國音樂創作的形態特征分析及文化表達等內容展開,因此有眾多作曲理論研究方向的學者參與研討。如中央音樂學院的劉鵬以中國傳統樂器竹笛的音響為研究對象,從聲音元素形態出發,闡述了竹笛音響獨特的腔化特質形態。中國音樂學院教師田景倫以陳曉勇的室內樂作品《喑、晰、逸》為研究對象,關注作品中具有中國意韻的“聲音”材料,以及“聲音”所特有的延展過程,映射出中國當代作曲家從“音”到“聲音”的觀念轉變。山東藝術學院李如春副教授從音高組織層面研究了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泛五聲調式和調性的組織方式,認為這是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的一個重要特征。上海音樂學院王瑞奇副教授從音色與音響擴展的角度,分析了賈國平《風越蒼?!泛椭芟媪帧洞蚣覙I》兩部作品中民族樂器與西方交響樂隊相混合的結構配置,認為中、西方音樂語言的融合性實踐為世界和中國音樂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路。蘇州大學吳翊丞副教授在對姚晨的室內樂歌劇《琵琶彈戲》研究中,闡述了作曲家專為琵琶和昆曲念白設計的一種特殊記譜法,并考察了音樂輪廓與作品敘事性結構之間的聯系。四川音樂學院教師郭三剛則展示了一個原創的音樂分析理論,通過分析賈達群的《序曲·梨園鼓韻》展現了此理論的操作方式及其可行性,為當代音樂分析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分析方法。

除音樂本體分析外,音樂學領域的學者們則是通過多維度視角更為深入地探討了音樂創作“中國性”問題。如中央音樂學院孫冰潔以中國古代詩學中的“用典”手法為參照,觀察和分析了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的引用、拼貼及改編等現象。中國音樂學院專職研究員張品以傳統音樂的學理框架為底本,提出了“重復、模仿、求變”三種可助于當下創作的實用策略。上海音樂學院梁晴教授闡述了周文中、賈國平和徐儀三位作曲家的創作與《溪山琴況》在思想及審美上的關聯。中央音樂學院班麗霞教授則在中國古典文化語境下,探討了山水美學與自然精神。她指出,歷代山水詩、畫與文人音樂經過承繼、演化已凝結成了具有鮮明“中國性”的文化記憶。她通過四個維度,對中國當代作曲家創作的多部山水題材音樂作品進行了闡釋和思考。

綜上所述,專家學者的發言不僅打破了各學科領域之間的壁壘,拓寬了對世界音樂研究的視野與格局,也加深了學者們對音樂創作“中國性”研究的深入理解,同時對該課題的研究進程起到了推進作用。正如班麗霞教授所期待的那樣,希望通過“碰撞與交匯”會議的互通有無打破不同學科的局限,使東與西、古與今、雅和俗都能打破原有的界限,呈現出關于創作與研究更豐富、更多元、更開放的面貌。

二、兩個學術熱點

在音樂的歷史、文化及創作研究中,音樂工作者似乎總是離不開對于兩對關系的探討與反思,即“歷史與當下”“傳承與發展”。它們不但在各時代學科建設中是經久不衰的熱點問題,同樣也在本次會議中被著重討論。

(一)歷史視角下的中國音樂發展前景與創作研究

以史為鏡,鑒于往事,方能有資于尋樂道。因而,對于歷史及學科發展歷程的不斷剖析和揣摩,是當下中國音樂在學科建設、教育與傳播、創作與研究等方面不斷向前邁進的源動力。

在歷史視角下的學科建設研究中,中央音樂學院段蕾副教授和吳葉副研究員分別對我國專業聲樂創作和古琴音樂創作兩個專業領域的歷史進行了梳理,指出伴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專業創作領域涌現出大量的新作品,作曲家在作曲技術、樂隊編制、演唱方式和演奏方法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推動了對音響和音色的全新探索。在歷史視角下的音樂教育與傳播研究中,中央音樂學院閆宜瑾梳理了我國前輩學者對西方前沿性、經典性理論著作的翻譯和引進歷程,并對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進行探索,為20世紀現代音樂技法在我國的初步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歷史視角下的音樂創作研究中,中央音樂學院陳曦對比了相同題材創作中,不同作曲家在音樂結構以及各音樂元素布局中的共性與個性表達。中央音樂學院張思捷則是對比了朱踐耳《翻身的日子》的兩個版本,分析其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創作思維下所呈現出的形態和效果差異。另外,中央音樂學院的郭新教授和碩士生文子洋分別闡釋了基于同一音樂素材的不同創作版本(民間樂曲《江河水》的四個版本;琴曲《梅花三弄》的三個版本)中的作曲思維與創作技法的演變,闡明了各版本的創作對中國音樂發展的重要影響。

在中國當代音樂創作研究方面,共有27位學者進行了成果宣讀。他們的研究涵蓋了作曲理論、聲學理論、音樂評論、音樂史、音樂美學等學科的交互討論。研究對象涉及室內樂、管弦樂、歌劇、民間戲劇、藝術歌曲、多媒體音樂等多樣體裁形式。在歷史觀照下,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事業呈現出蓬勃的發展趨勢。其中,上海音樂學院李博副教授對中國當代作曲家在國際范圍的音樂創作成果進行了總結。他提道,當代中國作曲家在世界范圍獲得了很多榮譽(如普利策和格文美爾作曲獎等),在不同國家的重要音樂機構擔任主要職位。隨著不同國家著名樂團的委約創作增加,國際社會對于中國作曲家愈發重視,他們在國際舞臺中不僅展示了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也讓世界聽到了中國音樂文化的多樣性表達,為中國音樂走向世界貢獻了卓越力量。

(二)中國傳統音樂的價值與創作研究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2017年1月25日。中國數千年歷史傳承下來的傳統音樂文化,承載著寶貴的中國精神和民族情懷,是給予中國當代音樂創作取之不竭的音樂寶庫。

在中國傳統音樂與當代創作研究方面,學者們分別對江南絲竹、泉州南音、臺灣北管、蒙古族長調和“潮爾”,以及戲曲等音樂形式和要素特征進行了深入研究,探討了這些傳統民間音樂在當代音樂創作中的價值與意義。在音樂考古研究方面,德國希爾德斯海姆大學的楊廣澤以人類學與儀式研究為基礎,嘗試通過分析先秦雅樂思想中的樂器象征意涵,從而探索中國青銅器時期符號物質性的建構成因,以及在儀式中所隱喻象征的宇宙觀與權力意識。在樂器和樂曲的傳承與保護方面,上海音樂學院岳美辰通過對四部包含琵琶文曲素材的音樂作品進行綜合性技術分析,闡明了琵琶文曲的價值,并進一步探討了中國作曲家在當代音樂創作中所展現出的具有中國傳統音樂精神內核的文人精神。上海音樂學院的陳玉倩則梳理了浙派古箏藝術從民間走入校園的歷史脈絡,以及這門藝術對教育所貢獻的力量,為傳統音樂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更多思路。在海外中國傳統民間樂社的保護研究方面,上海音樂學院的朱笑儀介紹了來自新加坡的民間樂社“陶融儒樂社”。該樂社創立于1931年,是隨著早期中國沿海地區民眾南渡東南亞國家,在新加坡獨特的歷史演進中形成的匯聚了華僑、華人的民間樂社。它以中國傳統的漢劇、外江音樂和潮州音樂為重要的音樂體裁,經歷近百年仍執著、堅持于凝集鄉誼鄉情,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為促進中新文化藝術交流架起了橋梁。

學者們從多個維度、多個視角對中國音樂進行了研究與探索,對中國傳統音樂和當代音樂的全面發展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從歷史經驗中汲取精華,可提升當代音樂理論研究者與作曲家的預見能力,以從容應對將要面臨的各種挑戰。另一方面,通過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使學者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保護和傳承中國音樂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而完成這一重任需要學者們以建成“中華優秀音樂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為目標,在研究闡發、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和傳播交流等方面貢獻力量。同時這也激勵作曲家創作出更多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音樂作品,弘揚中華音樂文化,進一步提高中國音樂的全球影響力。

三、三個特色專題

研討會除了四個主要議題外,還設有三個別具特色的專題。

1.“周文中音樂創作研究”專場。周文中先生被認為是具備文人獨立精神與鑒識力,還具有文人的使命感和勇氣的作曲家。因他從小接受中西兼并的教育,自身具有跨文化和多元化的屬性,成為世界文化匯流的寶貴橋梁。該專題共有4位學者參與發言,星海音樂學院劉斌副教授基于美國音樂理論家華萊士·貝利(Wallace Berry)的分析方法,立足于音樂作為時間藝術(產生、增長、消退)的特點,對周文中鋼琴作品《柳色新》的調性、節奏、力度和織體逐一剖析,從而探尋音樂中的線性運動、音高交匯等特點對音樂音響產生的作用。中央音樂學院孫珂和上海音樂學院朱則彥則分別對周文中先生獨創的新型調式進行了闡述。中央音樂學院吳京津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文人意蘊與聲音抒寫”的發言中,探索了文學與音樂的相通性,她將中國古典詩詞格律與音樂語匯相聯系,從詩詞格律模式與規律的角度出發,剖析周文中《花月正春風》的多樣化音響形態以及音樂結構特征,從而探尋古典詩詞意蘊與當代文人音樂之間的關聯。

2.“反思全球文化流動下的音樂研究”專題論壇。共有12位學者參與討論。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的劉彥玲副教授作為論壇主持人,對論壇主題進行了闡述。她提道,從古到今,由東到西,不同音樂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叉從未停止,而在“相遇”之下所呈現的景象不見得是對彼此的充分理解,反而可能是對彼此的誤解。討論小組從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等角度出發,通過對多個事例的論證分析,探討了引起誤解的成因。另外,研究者們也對不同風格音樂作品的分析方法進行了深入討論,并從全球音樂史史觀、后殖民主義、現在論(Presentism)和普遍主義(Universalism)等多種視角進行反思,從而拓寬了音樂研究的學術視野,回應更具當代特性的學術問題。

3.“德國視角下的文化可持續性中的音樂與應用民族音樂學”工作坊。來自德國漢諾威音樂、戲劇和媒體大學的杜詠霏女士和雷蒙德·沃格爾斯(Raimund Vogels)教授,以及邁克爾·富爾教授出席工作坊。工作坊主要圍繞三個議題展開。第一,音樂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研究。第二,探討在歐盟可持續發展目標背景下的音樂合作,以及展示在德國學術領域中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應用民族音樂學研究成果。第三,全球文化流動中的文化多樣性和社會變革研究。針對上述內容,各專家學者就音樂研究和音樂教育問題進行了多方面探討。

三場專題研討會議著眼于世界音樂文化的發展,圍繞創作、理論、教育等方面展開深入的討論,反思全球音樂交流中存在的跨文化特征與文化差異現象,提倡以更為開放的心態迎接全球化熱潮,以更為平等的對話方式促進不同國家(民族)的音樂文化交流,積極促進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為世界音樂的健康發展獻力。

四、一次多元化的音樂展演旅程

“理論與實踐”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辯證統一關系。會議期間,組委會安排了三場音樂會和一次泉州實地采風形式的展演,與每天的研討會構成跨維度的音樂對話,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互動。從音樂會的內容與形式上看,既包括民間傳統音樂和當代作曲家的新作品,同時又覆蓋了傳統民間器樂合奏、中西混合室內樂與民族室內樂多樣化的器樂體裁形式,體現出古與今、中與西的多元音樂文化交融。

第一場是“古韻新聲”——山西宮家吹打專場音樂會。山西宮家吹打是一支來自山西呂梁的家族樂團,目前已成為呂梁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宮家家族樂團傳承至今經歷了十多代人,保留了大量的傳統曲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有重要貢獻。此次展演中,他們共演出6首曲目。隨著宮家班將民間音樂帶入校園,同樣實現了一次文化的“碰撞與交匯”,這也引發了與會專家的熱烈討論。而為方便參會者盡快了解宮家班,會務組在音樂會開始前播放了一部音樂影像志《古韻回聲——山西宮家吹打的傳承記憶》作為導賞,該影片是以宮家吹打為研究對象制作的音樂田野工作紀錄片,對宮家班的家族歷史,樂譜和樂器的保護工作,以及不同場合的音樂表演活動等進行了詳細介紹。音樂會演出格外成功,獲得了專家學者的高度贊譽。

“時代回響”——中國當代作曲家室內樂作品音樂會和“弦歌今詠”——中央音樂學院民族室內樂團專場音樂會選取了中國當代9位優秀作曲家的11部匠心之作,憑借中國當代杰出演奏家的精湛技藝,奏響中國當代之聲。兩場音樂會分別選用不同的樂隊配置,前者以中國獨有的中西方混合室內樂形式呈現,體現出中西方現代音樂語匯的交融。后者則以純粹的中國民族室內樂形式呈現,展現出傳統與現代音樂文化的交匯。兩場音樂會均以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為基石,立足當下,面向未來,充分體現出中國作曲家的民族情懷、文化內涵與時代哲思。

除了音樂廳中的舞臺展演外,會議在會后還安排了一場泉州采風音樂展演活動。泉州市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與會者通過深入民間聆聽被譽為中國音樂文化“活化石”的泉州南音,共同領略當地梨園戲、打城戲等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及多彩的音樂文化景觀,從而體會到既純正又獨特的民間風俗文化,在激發作曲家創作靈感及音樂學家捕捉民間音樂文化特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整個音樂展演旅程,實際也是一次理論與實踐、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在音樂文化上互促互進的過程。這不僅為與會者提供了更加完善和直觀的感性體驗,也為創新成果的產出提供了良好條件。

結 語

從2019年至今,“碰撞與交匯”國際學術研討會已成功舉辦三屆,始終秉持多樣性和開放性的辦會理念,以引導新的學術思想和學術概念的提出,促進音樂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之間的跨學科交流,推動中國音樂理論話語體系的構建。

在本屆大會緊湊而豐富的學術研討中,與會專家學者似乎總圍繞著一個問題,即“音樂研究者與作曲家應以何種方式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跁h討論結果,暫且可以做如下回答:在當前全球化視野下,中國音樂工作者應堅持跨學科和多元化的研究理念,進一步開闊視野格局,突破認知局限,以更為開放的姿態迎接全新的挑戰。與此同時,音樂研究者與作曲家也要重視對中國民間傳統音樂的研究和挖掘,并積極從中汲取養分,正如賈國平教授在會議中提到的,“要打通傳統和民間音樂以及當代音樂創作的關聯。同時要在全球文化的交匯和碰撞中看到中國文化的特征和獨一無二的個性,思考中國音樂在未來的出路和走向?!比绻涣私鈧鹘y,就無法看清過去和現在,也就不知道未來要向何處去;如果不了解世界發生了何種變化,就無法找到屬于中國音樂的特征和定位。因此,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需要廣大學者以歷史為參照,立足于中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同時面向世界,兼收并蓄,在多學科、多維度、多思想、多方法的“碰撞與交匯”中,促進中國音樂事業的蓬勃發展,助力中國音樂跨出國門,走向世界!

猜你喜歡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創作音樂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風·松》音樂創作初探
以《進步日報》看中央音樂學院初創歷史原貌
中央音樂學院2020年新年音樂會
中央音樂學院·延安“10·15”藝術節
戲曲音樂創作應把握的三重風格——以朱紹玉戲曲音樂創作為例
從兩篇音樂創作評論引發的思考
托布秀爾音樂創作簡析
《走近音樂的世界》系列之三 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告訴你 藝術讓人學會感受幸福
音樂
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