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

2023-04-03 02:17葉淑惠
關鍵詞:融資因素企業

葉淑惠

(漳州城市職業學院 經濟管理系,福建 漳州 363000)

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企業在促進國家經濟增長、提高就業、技術創新、結構優化等方面發揮顯著的作用。目前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各種困難,其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資金是企業發展的血液,當下如何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問題,幫助中小企業走向復蘇,事關國家經濟增長和就業穩定的大局。為了深入研究和探析中小企業的生存現狀、融資情況和制約因素,本文通過實地考察和問卷調研的方式對獲取的數據資料進行實證分析,實地訪談、調研地方政府有關部門、銀行等金融機構和中小企業,以期找出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的途徑和對策建議。

一、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通過前期的調研和走訪,特別設計了《中小企業融資情況調研問卷》。問卷主要圍繞公司所屬行業、公司主營業務收入情況、公司現在資金可以維持多長時間生產經營、因資金困難造成的企業生產經營現狀、現階段公司融資難度、現階段企業融資成本、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企業籌集資金主要用途、現階段的資金需求額度、對銀行最主要的訴求、金融新產品新政策的了解程度、融資渠道及融資程序的了解程度、無法獲得融資的原因、影響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因素等方面,共14個題項。問卷通過對各類中小企業的實地調研,以企業主或企業財務人員為主要訪談對象,共發放139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35份,問卷有效率為97.12%。同時實地訪談了地方的工信局、金融監督管理局、稅務局、市場監督管理局、商務局、貿促會、中小企業發展服務中心、金融發展服務中心等有關部門;訪談了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興業銀行、交通銀行、浦發銀行、平安銀行、A市投資集團、晟發典當、華興小額貸款等多家金融機構。

在問卷調查的企業中,2022年主營業務收入1億以內的占92.45%,其中年主營業務收入1 000萬元以內的占62.96%。根據2011年工信部頒布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 號) 所規定的中小企業劃分標準,結合調查企業所屬行業、營業收入、從業人數等三個維度,調查對象100%為中小企業。

通過調查發現2022年的公司主營業務收入,57.03%的調查對象同比有不同程度的減少,15.56%的調查對象持平,27.41%的調查對象有所增加。85.93%的企業存在資金困難,不存在資金困難的企業僅14.07%。因資金困難造成的企業生產經營現狀排名前三的為無法擴大現有生產規模、技術開發投入不足、無法償還銀行貸款或利息。77.78%的企業表示有融資需求。有融資需求的企業,其融資額度在1 000萬元以內的占87.62%。51.11%的調查對象認為現階段企業融資難度非常容易或者比較容易,37.78%認為比較困難,還有11.11%認為非常困難。同時,主營業務收入的規模與融資難度基本成反比:主營業務收入越高,認為融資難度高的越少;反之,主營業務收入越低,認為融資難度高的越多。主營業務收入100萬以下的企業,認為融資非常困難或比較困難的,占81.08%。

關于現階段企業融資成本(同比),49.63%的調查對象認為持平,24.44%的調查對象認為現階段融資成本增加了,25.93%的調查對象認為融資成本下降了。結合訪談的情況來看,大部分認為融資成本下降的企業,是因為享受到或者了解到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特別幫扶政策,比如財政貼息、中小微企業紓困資金貸款,或者銀行(特別是國有銀行)特別貸款基金、貸款產品。大部分認為融資成本增加的企業,大都不了解這些政策或者金融產品,或者有聽說,但由于企業的規模小、征信有瑕疵、無合格抵押資產等原因,享受不到這些幫扶政策或金融產品。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前三名中,排在第一位仍是銀行貸款(占54.07%),主要原因是銀行貸款正規合法、資金來源穩定、利息相對較低;排在第二位是原股東注資(占28.15%),排在第三位的是引入新股東(占20.00%)。

二、中小企業融資能力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為了從實證角度分析影響中小企業融資能力的顯著性影響因素,本文從政府因素、金融因素、企業因素三個維度構建中小企業融資能力影響因素指標體系,采用李克特5點法進行評價,判斷各因素是否影響中小企業獲得融資。首先計算各影響因素對中小企業融資能力的總體影響情況,接著對指標體系進行信度、效度檢驗,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各因素對中小企業融資能力的影響程度。

1.總體影響情況

根據調查問卷結果顯示,統計了不同變量之間的頻數和均值。如表1,政府因素中的各個項目,持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的企業較少,大約有20%。多數企業持同意或者完全同意,評分在4分以上。分析各個因素的均值,均高于3.6,說明政府因素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較大。具體來看,排在第一位的是建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項基金,均值為3.821,緊接著是構建中小企業融資工作機構、構建政府服務支持體系,均值為3.755和3.689。在金融因素的描述性統計中,滿意度選擇4分以上的占大多數,有部分企業認為金融因素影響不是很明顯,主要集中在擔保等中介體系完善和銀企關系兩個因素中,這部分企業拉低了均值。在所有變量中,資本利息因素影響最大,均值為3.811,大多數企業期望的是降低融資貸款利率。在企業因素中,除了股權因素,其他因素對中小企業融資都影響較大,均值在3.6分以上。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盈利能力,均值為3.896,第二位是還款意愿,均值為3.792,第三位是信譽度,均值為3.783。

表1 各影響因素對中小企業融資能力的總體影響情況

2.信度檢驗

信度檢驗主要是對調查問卷的可靠性進行檢驗,確保問卷具有內部一致性。一般采用Cronbach′sα指標進行檢驗,Cronbach′sα大于0.7,代表問卷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根據信度分析結果,總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達到0.937,代表總量表的可靠性較高,分量表中政府因素、金融因素和企業因素指標的Cronbach′sα系數大于0.9,分量表的可靠性也較高,可以進一步進行分析,詳見表2、表3。

表2 信度分析

表3 分量表的信度分析

3.效度檢驗

效度檢驗是對量表的有效性進行檢驗,分析量表指標之間是否存在線性關系,一般采用巴特利特球度檢驗和KMO檢驗方法進行分析。若效度檢驗符合要求,可以進一步進行主成分分析。檢驗結果見表4。

表4 KMO和Bartlett的檢驗

根據表4,KMO值大于0.929,同時Bartlett′s球度檢驗統計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說明中小企業融資能力影響因素量表通過效度檢驗,有效性較高,可以進一步進行因子分析。

4.共同度檢驗

接著對數據表進行共同度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初始共同度為1,提取的共同度越大代表提取的主成分因子具有較高的解釋度。根據表5,本文提取的共同度均大于0.8,因此可以進一步進行主成分分析。

表5 共同度檢驗

5.主成分因子分析

根據表6,參考數學家Hotelling的分析方法,我們可以提取3個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可以解釋總方差的80.162%,涵蓋大部分的指標信息,符合要求。接著采用最大方差法進行因子旋轉,結果如表7所示。

表6 解釋的總方差

表7 旋轉矩陣因子

分析旋轉后的因子矩陣表可以看出,量表假設的結構與旋轉后條目分配一致,所以說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從中分析三個因子分別是:(1)根據表7旋轉矩陣因子,第一個主成分因子包含盈利能力、信譽度、財務信息公開性、企業管理水平、資產抵押條件、還款意愿、管理層結構,這些因素跟企業的財務狀況、企業的管理能力、企業的信息透明度相關,將其命名為企業的融資能力。(2)根據表7旋轉矩陣因子,第二個主成分因子包含資本利息、貸款條件低、信息對稱性強、多層次資本市場完善、非傳統融資渠道順暢,這些因素主要跟銀行融資成本與條件、非傳統融資渠道、資本市場完善程度相關,將其命名為金融機構的融資供給。(3)根據表7旋轉矩陣因子,第三個主成分因子包含建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項基金、構建中小企業融資工作機構、構建政府服務支持體系,這些因素主要跟國家相關政策和政府支持相關,將其命名為政府的融資支持體系。

三、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對策分析

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是長短期因素、宏觀經濟環境和微觀經濟氛圍、內外部經濟環境等多重因素相互疊加形成的。從上文分析可以得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影響因素有政府的融資支持體系、金融機構的融資供給、企業的融資能力三大方面,因此下面將從政府、金融、企業三個角度,提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措施和建議。

1.完善政府支持體系建設

(1)建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項基金。從問卷調查分析的情況,以及全國各地的實踐經驗來看,建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項基金,對于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幫助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都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北京市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專項基金,不僅規范和改善了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幫助中小企業尤其是科學技術含量高、創新潛力強、發展前景好、正處于發展階段的中小企業解決資金難題,提供了有力支持;日照市為了鼓勵銀行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投放力度,特別成立了專項基金,對于銀行機構貸款風險進行補償,進行中小企業貸款專項獎勵。建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項基金,可能的使用范圍:一是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尤其是“專精特新”企業,提供直接資金支持;二是對中小企業貸款提供利息補貼;三是輔導中小企業創業、創新、技術改造升級;四是支持中小型工業企業產業鏈升級;五是為中小企業的業務培訓、融資培訓、管理咨詢等提供資金支持;六是用于其他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活動。

(2)構建中小企業融資的專門機構。國家層級建議成立類似美國的小企業管理局(SBA)、專門服務和管理中小企業的職能部門。地方政府則建議成立中小企業融資工作機構,機構成員建議由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市場管理部門、人民銀行、銀保監會、金融機構及中小企業代表組成,重在加強不同部門、不同角度的溝通與協調,尤其是在融資問題上達成共識,重點幫助中小企業解決在融資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同時強調目標考核,將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落實情況納入政府考核機制。只有納入考核,才能有力推動各級主管部門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共同努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3)完善政府服務支持體系。中小企業數量眾多,但大都小而散,普遍存在企業規模小、抵押品缺乏、征信水平低、管理能力差等問題。對此,建議進一步完善政府服務支持體系建設,突出政策性融資擔保、融資輔導等公共服務屬性。一是建議增加政策性融資擔保公司的數量,鼓勵發展各種所有制的融資擔保公司,制訂融資擔保政策,擴大融資擔保貸款范圍,允許聯合使用多種擔保方式,降低融資擔保貸款門檻。二是加大政府有關部門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政策、融資渠道的宣傳、培訓和引導,大力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融資輔導。在調研中了解到43%的企業對融資渠道及融資程序不了解,48%的企業了解一些渠道但不了解操作程序,這也是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因素。建議一方面落實責任到位,政府牽頭,聯合各類金融機構,多渠道、多方位、多層次開展融資政策和融資渠道的宣傳、培訓、引導及推廣。另一方面給足政策、給足經費、配足人手,切實發揮各地兩大平臺(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的作用,并加強對兩大平臺的考核。三是進一步完善社會征信管理制度。建議建立一個由政府主導的、區域性的中小企業征信體系,例如中小企業征信體系,協調整合各方信用資源,構建包含市場管理、稅收、公檢法、電力等相關信用信息的大征信體系。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構建中小企業及中小企業主信用行為的全息畫像,幫助金融機構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有融資需求的企業的風險狀況,降低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取中小企業信用信息的成本,[1]增強為中小企業融資的意愿,做到“愿貸、敢貸、放心貸”。

2.建立多元融資體系

(1)降低銀行融資成本與條件。建議銀行要結合中小企業的實際,拓寬貸款抵(質)押物范圍,大力推行應收貨款抵押、有價證券抵押、產成品浮動抵押、商標權抵押、專利權抵押等多種擔保方式。[2]提高中小企業抵(質)押成數,提高民營企業抵押率,間接實現對中小企業的信用增級,擴大融資額度。建議金融監管部門加強對各商業銀行針對中小企業的信貸產品發放情況的監督和通報,切實保證各商業銀行適合中小企業的信貸產品真正推向市場。在此基礎上,鼓勵和推動銀行繼續推出產品設計、期限結構、利率水平與企業生產經營相匹配,且契合中小企業“短、頻、急”融資需求的金融產品。

(2)合理發展非傳統融資渠道。中小企業的融資最常見的境況是: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的首選是銀行,而中小企業卻不是銀行的首選。中小企業由于風險相對較高(缺乏股東支持和抵質押品等),并不受銀行特別是大型銀行的青睞。建立多元融資體系,在規范發展銀行融資外,還應加大發展融資租賃、信托、典當等非傳統融資渠道。當然,由于平臺良莠不齊、行業監管缺位,導致非傳統融資渠道出現一些負面案例和影響。對非傳統的金融業務應采取寬嚴相濟的原則,既要防范風險,又要鼓勵發展。

(3)完善融資供給體系。一是清除市場準入障礙,拓寬民間資本投資領域。支持民間資本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則,拓寬投資范圍,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實業。[3]減少民間投資的制約規定,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培育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因經濟歷史文化的積淀,我國一貫“藏富于民”,民間資本數量充裕,但由于民間資本發展的途徑并不通暢,導致難以充分發揮其投資潛力。應重視發揮民間資本的作用,實現民間資本正規化、合法化,以使民間資本發揮出應有作用。讓囤積于老百姓手中的閑置資金發揮功用,讓老百姓也享受到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紅利。二是培育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建立健全盡職免責容錯機制,完善股權投資基金體系,進一步發揮政府出資產業基金的引導作用,促使其善于投資和敢于投資。建立與全國優質股權投資基金的對接合作機制,吸引外地資本投資本地中小微企業。鼓勵具有資本實力和管理經驗的個人開展天使創投活動。三是拓展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渠道,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優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投融資體系,推動更多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鼓勵“專精特新”企業在新三板掛牌融資或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融資,并鼓勵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在各地的四板市場掛牌融資,形成梯隊進入資本市場的多層次格局。

(4)促進數字金融的發展。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越來越多應用到金融領域,將很大程度緩解、甚至破解中小企業融資的各種難題。數字金融的發展將降低金融機構信貸的成本與門檻,有效解決供求兩端信息不對稱問題,省時、省力地完成審批環節,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助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建議金融機構加大科技賦能,加快自身的數字化轉型,積極推出更多的數字金融產品,[4]借鑒北京、深圳、杭州等地經驗,建立健全風險補償機制,為開展數字信貸業務提供保障服務。

3.提升中小企業自身融資能力

中小企業想要獲得融資,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實力,完善企業管理制度,規范企業信息披露,加強企業主的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意識,創新產品和服務,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

(1)提升中小企業盈利能力。中小企業的融資供給方最看重的,歸根到底是這家企業的還款能力,而企業的還款能力的背后是企業的盈利能力。因此中小企業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一是改變傳統的經營思路,建立現代企業管理機構,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強化內部治理的長效機制。二是中小企業的發展根本在于自身的產品和服務水平,只有不斷創新自身產品和服務,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融資中占優勢。三是要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適應新時代的經濟發展要求,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加強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意識。行業主管部門要積極組織宣傳企業信用價值,推動中小企業誠信建設,加強中小企業負責人信用檔案管理、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一方面加大對失信人員的懲戒力度,另一方面,政府部門應加大對誠信中小企業的宣傳,予以優先獲取政府采購資格、稅收優惠、土地使用優先優惠等,提高守信中小企業的利益,提升中小企業守信的自覺性。同時,企業和企業主自身要加強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的意識,珍惜信用的積累。[5]

(3)規范中小企業信息披露。中小企業要規范信息的披露,提高企業信息的透明度,特別是向外界提供真實、全面的財務信息。加強自身財務約束,科學安排融資結構,規范關聯交易管理,向貸款人充分展現企業的優勢,及時提示企業的風險,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的社會公信力,增強獲得融資的能力。

猜你喜歡
融資因素企業
企業
企業
企業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融資
融資
解石三大因素
7月重要融資事件
5月重要融資事件
短道速滑運動員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