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部制對交叉學科發展的作用研究

2023-04-15 21:00郭連杰陳虹
教育教學論壇 2023年7期
關鍵詞:實體化交叉學科

郭連杰 陳虹

[摘 要] 適應新時代發展變革需要,增加高校交叉學科融合發展是目前高校建設的大勢所趨。高校的管理機制隨著學科分類的不斷細化而改變,學部制改革是目前高校改革的趨勢之一,通過在對北京工業大學學部制改革的研究中發現,學部制實體化改革有益于學科的交叉融合發展,但是需要在學部框架內建立有利于學科交叉發展的虛體組織,以便在保持學科傳統優勢的基礎上,方便學科的交叉發展。探索研究在學部中成立青年教師協會這一虛體平臺在學科交叉發展中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交叉學科;學部制;實體化;虛體平臺

[基金項目] 2020年度北京工業大學教育管理研究課題(GL2020-B10)

[作者簡介] 郭連杰(1986—),女,北京人,碩士,北京工業大學材料與制造學部學科辦公室主任,主要從事學科建設研究;陳 虹(1977—),女,山西人,博士,北京工業大學材料與制造學部國際化工作辦公室主任,主要從事國際化教育和學科建設研究。

[中圖分類號] G40-058[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3)07-0013-04[收稿日期] 2022-05-24

世界上學科的發展一方面高度分離,另一方面高度融合,而綜合化是其主要趨勢,例如近些年的化學、心理學和經濟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的學科背景、理論體系和方法論體系解決了相關領域中的世界級經典難題,當今社會想在單科中獨自取得原創性成果已經很難或基本不可能,必須加強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和滲透。在綜合化教學的趨勢下,我們需要探討學校內部的資源(教學資源、科研資源、學術資源等)如何進一步整合,如何加強跨學科的研究,如何探索跨專業乃至跨專業類的人才培養。而學部制的建立,為交叉學科的發展提供了體制機制基礎。

一、交叉學科的管理體制

(一)交叉學科

“交叉學科”在英文中與“跨學科”是同一個詞“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1],是由美國心理學家伍德沃斯于1926年提出。交叉學科的概念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劃分。廣義的交叉學科是指“科學交叉學”,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技術科學等學科相互交叉形成的學科,還包括各學科內部交叉形成的學科;狹義的交叉學科是指在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相互交叉中發展起來的學科。在國內,關于交叉學科的觀點有多種說法,基本上包含了交叉學科的方方面面。

從2020年8月,“交叉學科”成為繼“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和藝術學”之后的第14個學科門類[2],這說明發展交叉學科已經是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現實要求,我國高級專家隊伍中50%以上的人分布在高等院校,40%以上的人分布在獨立的科研院所,只有7%的人分布在企業第一線[3],高等學校學科的多樣性是促進交叉學科發展的優勢條件,尤其是綜合型高校,為校內實現學科交叉提供了無限可能。

北京工業大學2005年設置了首個資源環境與循環經濟交叉學科,該交叉學科圍繞國家和京津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需求,突出交叉學科的特色,凝練形成了循環經濟交叉性研究方向,2018年順應學校學部的改革要求劃歸至材制學部。在學部制建制下,繼續探索多學科協同建設交叉學科的新模式。

(二)當前交叉學科的管理體制

我國高校內部管理體制結構經過70余年的建設和發展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劃分:領導體制、行政體制和學術體制。其中領導體制和學術體制已基本定論,行政體制的架構形式對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4]。行政體制組織結構可簡要分為校級行政機構和二級學院教學科研行政機構,如果行政組織結構功能失調將不利于學科的發展。

2015年國務院發布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提出以學科為基礎的基本原則,引導和支持高等學校優化學科結構,凝練學科發展方向,突出學科建設重點,創新學科組織模式。2018年教育部、財政部、發展改革委發布了《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學科建設要明確學術方向和回應社會需求,打破傳統學科之間的壁壘,加強協同、形成“雙一流”建設合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一流學科。2020年交叉學科成為第14個學科門類,意味著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時代正式到來。但是,行政機構的劃分仍停留在與學科精細劃分相適應的模式中,這種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目前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大趨勢。

從我國高校的發展歷史來看,我們曾經模仿過日本、蘇聯和美國等國家的模式,但是最終我們需要的是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模式。大學院系治理需要加強頂層制度設計,打破傳統的院系設置,整合校內資源,整合研究隊伍,共享學術資源,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搭建科研交叉平臺,增加交叉平臺的辦學自主性和積極性[5]。目前多個大學實施學部制,但是人員管理和考核仍在各自原有的行政機構,學科協同效果不盡如人意。

二、北京工業大學學部制的發展歷程

(一)實施和發展思路

為了主動適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進一步深化學校體制機制改革,理順校院兩級管理體制,統籌和整合資源,集成學科群體優勢,搭建創新平臺,激發基層學術組織的活力,促進學科交叉,發展新型學科,優化學科結構和拓展學科領域,北京工業大學于2016年6月開始籌建第一個跨學科新型二級教學科研機構——信息學部,學部全面負責黨建、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離退休、國際化等各方面的工作。學部黨政聯席會議為學部最高決策機構,黨政管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項由聯席會議討論決定,同時,學部黨委會和學術委員會按照工作職責獨立發揮相應作用[5]。之后逐步建立城建學部、文法學部、材制學部、理學部、環生學部等二級教學科研機構,改革范圍覆蓋了20個一級學科中的18個,90%的一級學科被納入學部,為相近學科的交叉融合搭建了平臺。為了促進交叉學科的發展,夯實體制機制基礎,打破原有的學科壁壘,為各學科的交流融合創造了便利條件。實與虛的區別主要是有無行政權力或政治權力:實體型學部兼具行政管理、政治管理和學術管理的功能,黨務、行政、教學、科研等管理職能及相應建制一應俱全;虛體型學部不承擔黨政管理功能,只承擔全部或部分學術管理功能[6]。在學部的組建過程中經歷了虛體、半虛半實體、實體三個過程,并在制定與之相適應的《北京工業大學績效工作實施辦法》《北京工業大學財務管理辦法》《北京工業大學學科建設管理辦法》等系列辦法中,人、財、物等辦學資源執行校院兩級管理,給學部更多的自主空間,引導學部優化學科結構、整合資源、打造自身特色。在北京工業大學學部制改革中采用實體型,并且在不斷的探索和改革中前進,秉承“教授治學”的理念,學校的架構向“大學—學部—學系”三級學術組織架構轉變,更加尊重和強調學術自由。經過實踐發現,此種組建形式有利于交叉學科的發展和建設。

(二)材料與制造學部的架構

材料與制造學部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力學、儀器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5個一級學科,以及物理學共建學科和資源環境與循環經濟交叉學科。學部成立后,改變原有學院模式,形成了“2+4+X”的學部結構,以及在黨政聯席會、黨委會領導下的2個教學院、4個研究院所虛體教學機構和34個研究所(中心)實體科研機構的學部架構。

學部打破了原有學院的模式,采用基于團隊制的研究所管理模式,形成了一個正處級領導下的多個大學科群并行建設的格局,從招生教學、人才引進、科研管理、國際化建設到績效考評、職稱評聘等實現學部內的統一和個性化。

(三)材料與制造學部交叉學科發展探索

學科是內在建制與外在建制的統一體,需要非正式的、自由的空間,建立交叉學科的“虛擬組織”和“自組織”等[7]。學科的交叉融合,是由研究的問題而決定的,當現有學科架構不能解決所面臨的問題,而相應的研究和技術條件又滿足新學科發展的需要時,新的交叉學科自然產生,所以學科的設置和劃分要以問題為導向,而不能為了交叉而交叉,這樣容易出現拔苗助長、跟風等現象,所以要先為交叉學科的發展提供一個自由的組織環境。

在學部的體制下,從黨建引領到學科建設規劃,都要從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的角度出發,交叉學科相較于傳統學科需要更加靈活的組織架構,傳統的組織建制對其發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們在學部實體組織下建立了“青年教師協會”這一虛體組織,制定了符合學部發展的“啟明計劃、啟智計劃、啟融計劃、啟航計劃”,全方位地為學部青年教師的發展提供支撐,除了原有的資源環境與循環經濟交叉學科和其他學科有進一步交叉發展的可能,材料與機械制造、激光與制造、儀器科學與微觀物理學等也有了進一步交叉發展的可能。從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的重大需求、解決區域問題等方面出發,為教師交流合作提供了平臺和支持,在學部制的體制下,原有學科在保持傳統優勢的基礎上,方便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產生新的學科生長點。北京工業大學第一個交叉學科資源環境與循環經濟,在保持獨立學科建設的同時,與學部其他學科有進一步的合作和發展。

在為交叉學科的發展提供“虛擬組織”和“自組織”的同時,需要從整體上為學科發展提供實體環境和基礎政策保障,對教師隊伍的建設、招生、培養、科研等各方面的改革,也給交叉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土壤。

在招生方面,材料與制造學部材料類和機械類的本科生招生實現了一級學科大類招生有利于培養寬口徑、厚基礎、寬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專業選擇自主權,為本碩博一貫制培養模式的打通奠定了人才基礎。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統籌師資隊伍建設規劃,針對交叉學科發展需要制訂引才計劃和各類項目名額劃分,為交叉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更加適用的隊伍建設規劃,如現有資源環境與循環經濟交叉學科在成立學部后新入職教師5人,其中包含外籍教師1人,占該交叉學科全體教師的31%,為學科的發展提供了人才隊伍保障。材料學科多名教師跨學科招收資源環境與循環經濟學科的學生,在加強學科師資隊伍建設的同時,增加了學科間的交流。

在科研方面,增加了不同學科教師間的科研交流、項目申報、獎項申報等工作,促進和加強了前沿學科的發展,使之更加適應國家和社會的需求。在科研平臺建設方面,簡化了平臺共建、設備互助的手續流程。在學部的未來發展中,將從制度上進一步鼓勵和推進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優化資源的配置與共享,形成學科群的優勢。

三、學部制對交叉學科發展的作用

(一)統一思想,創新交叉學科觀念

我國高校在迅猛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學院設置過多、學科方向重復、結構混亂、平臺建設類似等問題,影響了學科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學部制改革針對學科的分割、細化,強調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有助于凝練學科方向,優化學科結構,提升科研平臺建設質量,調整學科的整體隊伍。希望通過建立“跨學科的學術組織”以彰顯學科優勢,發揮學科的諸多作用。在育人方面,學部制改革要求按照學科的大類培養,使學生能夠厚基礎、寬專業,形成有助于創新能力培養的知識結構與思維方式[5]。

針對傳統的院系體制,學部制體制有利于統一思想,通過改革產生實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以思想建設為引領、組織建設為保障、制度建設為支撐、活動建設為載體的工作機制,發揮學部黨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對學科的交叉創新提供了必要且統一的發展思想,在學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全學部“一盤棋”。

(二)統一管理,集中力量辦大事

從北京工業大學資源環境與循環經濟交叉學科在學部制后的發展來看,交叉學科建設是可行的,在統一的行政管理和科研管理體系下,可以使學科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科研究上,尤其是學部內的學科交叉,在同一管理機制下,可以保障交叉學科發展的人、財、物等的支持,可以從提高效率、保障發展等方面闡述交叉學科的優勢,統一安排、統一部署、統一管理等,有利于學科的發展和建設。

(三)開放互補,實現全員共享

在學部制的改革過程中,學校會進一步加強管理重心下移,深化校院兩級管理模式,學部制在實現資源開放、成果共享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對推進交叉學科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啟示與建議

(一)上層制度有待完善

猶如軍隊行軍一樣,大軍未動、糧草先行。交叉學科的發展,需要從學校的層面制定相關的政策文件,并在建設過程中不斷調整和完善。從學校的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出發,確定要發展的交叉學科專業,并在人員組成、招生培養、績效考核、行政管理等方面確定了具體的規范方案。在組織、制度、資源配置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需要與現有的固化的學科設置有所區別,使交叉學科成為名副其實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基地。

(二)學部制改革需要進一步完善

學部制改革不是高等學校遇到所有問題的“萬金油”,歷史積攢下的人事安排、崗位調整、權力平衡等問題不能全部寄希望于學部制改革,不能將學部變為放大了的學院。學部的規模一般較大,與學院制相比教職工的數量等有很大的變化,管理層面也出現了管理人員統一、管理鏈條縮短、原二級機構變三級機構、教學人員管理事務增多、教師不適應等情況。學部制的改革,要將整合學術資源作為學部制改革的重點,以學術自制作為學部制改革的現實目標,以高效管理作為學部制改革的著力點[8]。近年來,我國大學學部制改革主要是整合學術資源,通過學科交叉與融合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提升高校的管理效率,改變行政權力凌駕于學術權力之上的狀況[9]。實現“教授治學”,給學術更多的自由,將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分離。學部的學術組織機構對學部的學術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學術監督作用,學部的行政人員應該不再在學術組織機構中任職,目前關于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切實分離還很難。

(三)交叉學科的發展要融入學部的治理中

學部制有利于交叉學科的發展,但交叉學科的管理機制還沒有成熟,交叉學科是以實體架構運行還是以虛體架構運行需要就具體情況制訂具體的建設方案。關于交叉學科教師的成果認定、績效考核等也需要與原有的傳統教師的考評機制有所區別。由于學科的交叉性,往往不是兩個學科簡單的組合,而是多個學科共同參與,同時,在學科的資源、資金和配套機制的匹配方面也容易被忽視或支持較少,因此需要在管理機制中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劉仲林.交叉科學與交叉(跨學科)教育[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4):29-35.

[2]“交叉學科”成第14個學科門類下設“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兩個一級學科[EB/OL].(2021-01-14)[2022-04-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01/t20210114_509767.html.

[3]譚衛和.我國90年代高級專家群體結構特征分析[J].中國人才,2001(4):29-30.

[4]楊玉潔.中國高校內部行政組織結構演變70年述評:以“學科交叉融合”為視角[J].中國高??萍?,2020(7):37-41.

[5]謝輝,高阿那.推行學部制改革完善大學院系治理體系:基于北京工業大學學部制改革的實踐探索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1(3):42-45.

[6]李均,屈西西.國內高水平大學學部制改革的現狀與建議:基于23所“985工程”大學的考察[J].江蘇高教,2020(2):9-14.

[7]劉小強.論交叉學科組織建制的悖論和建設策略[J].大學與學科,2021,2(3):39-45.

[8]王偉宜,董照星.我國大學學部制構建現狀與未來走向[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2020,40(12):2-8+137.

[9]劉文曉.“學部制”改革究竟改什么:對“跨學科”融合中“人”的透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4(9):31-35.

The Study on the Role of University Faculty System in Development of Interdisciplinarity Research

: Taking Faculty of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of BJUT for Example

GUO Lian-jie, CHEN Hong

(Faculty of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new situation, it is a general trend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ncrease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disciplianarity Research (IdR).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also changed with the continuous refinement of discipline classification. Faculty reform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recent years, and it is find that the Faculty reform is benefit fo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IdR through the practice 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aculty of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explores the establishment of Young teachers association, aims to push discipline to a higher level depend on union organization, and keep the traditional advantages at the same time. How does the Young teachers association play a role on the development of IdR also has been explored.

Key words: interdisciplianrity discipline; faculty system; substantive; virtual platform

猜你喜歡
實體化交叉學科
宿遷宿城區推進鄉鎮安委辦(消委辦)實體化運作 落實基層監管責任
從學科交叉到交叉學科:“四新”建設的知識邏輯與實踐路徑
徐州市推進網格“實體化”布密風險“感應器”
《中醫文學雜志》交叉學科征稿函
作為交叉學科的法治文化專業教學改革初探
《中醫文獻雜志》交叉學科征稿函
音樂學副修專業,培養交叉學科人才——「普通高校音樂教育高層論壇」評述
SEG沙特公司正式實體化運行
交叉學科面臨的挑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