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困境及對策

2023-04-15 08:25
鄉村科技 2023年24期
關鍵詞:雙循環格局產業化

裴 雯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天水 741020

0 引言

農業是我國第一產業[1]。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我國生產總值為593 034億元,同比增長5.5%(按不變價格計算),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30 416 億元(同比增長3.7%),種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3%。這充分證明我國農業發展態勢良好,需要更進一步實施改革,落實政策保障措施,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為有效落實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 年)》提出要優化發展布局,穩定提升農業產能;保護耕地資源,促進農田永續利用;節約高效用水,保障農業用水安全;治理環境污染,改善農業農村環境;修復農業生態,提升生態動能。2021年11月,國務院發布《“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明確指出“引導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推進農業全產業鏈開發,有序推進鄉村建設,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促進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指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為我國各大產業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全面推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建設提供了支撐。面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農產品生產質量和效率、擴大農業消費市場、加快推動現代化農業體系建設,從而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诖?,筆者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困境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對策。

1 農業可持續發展概述

農業可持續發展概念最早于1991 年在國際農業與環境發展會議中被提出。而我國是在《中國21 世紀議程》中提出農業可持續發展,將其定義為保持農業生產率穩定增長,提高食物生產和保障食物安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業投入,改變農村貧困落后局面,保持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合理、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和可再生資源,以滿足逐年增長的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綜合來看,所謂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在滿足現狀及未來農產品需求前提條件下,保護水資源、土地資源、生態環境及農民權益,確保未來農村能夠持續獲取農產品,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的一種農業發展模式[2-3]。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數字化、機械化作業,不斷優化傳統農業生產、管理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人員專業水平,促進農民經濟收益提升的同時,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進而實現農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2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面向“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在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下,我國走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已迫在眉睫。農業作為國民經濟主要支柱產業之一,其快速發展能夠顯著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促進農民生活水平提高,有效縮小城鄉收入差距[4-5]。

第一,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提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農業可持續發展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推動傳統單一結構多元化發展,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農業能源消耗,以更好地適應現代化社會需求,在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同時,顯著提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

第二,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縮小城鄉差距?;凇半p循環”新發展格局,農業可持續發展可顯著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逐步縮小城鄉差距,進一步穩定社會發展。具體來看,農業可持續發展通過助力產業結構升級,可有效延長、拓展產業鏈條,為農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工作崗位,有利于激發農民工作積極性,從而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縮小城鄉差距。

第三,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率,減少生態環境污染。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農業可持續發展可實現各類資源的循環利用,如糞便、秸稈、稻殼等,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的使用,最大限度地減輕對環境的污染,緩解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第四,提升農產品品質,擴大農產品國際市場。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夠有效提升農產品品質及科技含量,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擴大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份額。

3 當前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困境

3.1 農業生產模式滯后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發生了一定改變。然而,當前部分地區仍采用傳統農耕方式,沒有跳出小規模、低水平、粗放式生產方式,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低,難以適應當前環境、市場及時代變化[6-7],以及滿足市場發展需求,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第一,目前,我國農村地區普遍存在基礎設施匱乏等現象,難以系統地進行農業生產,農業生產模式滯后,既有農業建設項目質量無法得到保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產品生產效率和流通效率,遏制了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提升,縮減了農村地區農業市場規模,從而影響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不利于驅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第二,當前,多數農村地區并未建立農業綜合部門,農業科技創新成果不足,且缺乏有效的市場銜接機制,存在技術與市場脫節的情況,導致農業科技創新成果難以迅速連接市場需求,不利于優化農業生產模式,影響農業生產規模擴張與現代化改革,更無法助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農業可持續發展。

3.2 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

當前,我國農業處于傳統的小規模分散經營向更加高效的集約經營轉型改革階段。盡管近年來我國農業轉型發展已有一定進展,但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的問題仍然存在[8]。我國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部分地區農戶經營分散,規?;恋仉y以流轉和獲取,不利于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加之龍頭企業少、規模小,精深加工能力弱,帶動能力不強,導致產業鏈條偏短、產品附加值偏低。

第二,部分地區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未經過科學、專業的指導,欠缺先進的種植技術、加工技術,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最終導致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

第三,目前,我國農業產業鏈協同效應未得到充分發揮,第二、第三產業對農業的引導和帶動作用較弱,農業產業鏈協同程度較低,使得我國農業發展路徑和方向較為模糊,從而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

第四,部分農村地區網絡基礎設施較差,建設農產品網絡營銷平臺的硬件條件不足,農產品網絡營銷平臺不健全,難以支撐該地區農產品進行批量出售和網絡營銷,從而導致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9]。

3.3 農業管理機制不完善

從實際情況來看,當前我國農業管理仍存在組織架構不合理、管理機制過度行政化及土地流轉機制滯后等問題[10],在極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第一,組織架構不合理。目前我國存在農業管理組織架構混亂問題,導致部分人員對自身崗位職責認識不明確,存在分工不合理、效率低下及工作流程不完善等情況[11]。這不僅會影響農業管理效率,而且會對基層農業工作者造成極大影響,從而阻礙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第二,管理機制過度行政化。在農業快速發展過程中,有時會出現農業管理過度或命令性管理,以達到最終目的[12]。這不僅會降低農業創新能力和主導性,還會降低農民耕種積極性,影響農業生產效率,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

第三,土地流轉機制滯后。當前,我國部分地區存在土地流轉合同簽訂不規范簽訂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土地流轉合同以口頭約定為主[13],即使簽訂協議也存在文本不規范的問題,極易在后續產生權益糾紛,長此以往嚴重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我國土地流轉缺乏長效約束機制,使得農村地區相關單位管理決策效率低、監管力度不足[14-15],對農戶的承諾及激勵難以兌現,且隨意性較大,無法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此外,農戶對于土地流轉的了解和認知不足,且未經過系統的培訓和學習,難以認識到土地流轉的重要性,使得土地流轉機制得不到真實的反饋,無法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撐。

4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農業可持續發展策略

4.1 優化農業生產模式

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突破農業“卡脖子”技術,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循環利用各種資源,建立更高效的農業生產模式。

第一,農業相關部門應因地制宜,充分了解地方農業生產條件和資源優勢,根據不同地區農業生產特點,加強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系統實施農業項目,顯著提高農產品生產效率和流通效率,以此推動農業生產模式變革,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第二,地方農業主管部門應發揮引領作用,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和相關機構建立創新聯合體,著力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通過向農戶普及改良土壤技術、耕種技術、節水技術、環境保護技術等,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產模式,為農業可持續發展蓄力。

第三,地方政府應鼓勵農民發展綠色農業,對農民定期開展綠色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如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提高土壤質量等),在緩解農民農業生產成本壓力的同時,優化農業生產模式,以此驅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4.2 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是實現農業現代化、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和必然要求。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各地農業相關部門不僅需要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推進農業數字化經營,而且要全面整合農業產業鏈各環節,提高農業機械化和產業化水平,從而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

第一,地方農業主管部門應著力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加快實現農業規?;洜I和數字化管理,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進而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政府部門應建立相應激勵機制,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帶頭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在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的同時,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助推農業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農業龍頭企業應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引進現代化種植、生產和加工等技術,進一步完善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顯著提高農產品生產效能,以此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助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農業可持續發展。

第二,地方農業主管部門應鼓勵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在管理、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科技創新、技術改造,通過引進先進機械化手段,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產流程,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第三,地方農業主管部門應利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整合農業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形成完整的農業產業鏈,實現農業產業鏈協同發展,進一步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第四,各地政府應深入貫徹《關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要求,聯合農業龍頭企業建立農業信息平臺和農業大數據中心,利用電商平臺等打造農業產業化發展載體,優化農業生產、物流、銷售等流程,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

4.3 建立健全農業管理機制

加快深入開展農村改革,可以促進鄉村發展繁榮。因此,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各地政府應根據農業發展實際,采取有力管控措施,建立健全農業管理機制,加快完善政策、法律、社會等方面的支持,著力驅動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第一,建立良好組織管理機制。各地政府應建立科學有效的組織管理機制,明確農業相關部門的職責和權限,實現高效的組織管理,以此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

第二,建立人性化管理機制。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地方農業主管部門應根據當地農戶文化水平、經濟狀況和實際生產情況,針對性制定激勵政策和培訓政策,充分激發農戶主動探索和創新積極性,并給予農戶自由承包和自主決定土地流轉的權利,使其能夠掌握土地主導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業產出效益,進一步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

第三,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各地政府部門需要加強政策支持,對土地流轉制度進行完善和優化,科學有效規劃城鄉土地建設,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了更好地推動土地流轉,農業主管部門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收集土地利用相關資料,并將研究成果寫入推進土地流轉工作的方案中,提高方案的適應性和針對性,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

5 結束語

作為農業大國,農業始終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重要位置。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農業被納入重點發展板塊,我國著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提高農業規?;彤a業化水平、完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面向“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各地需要把握機遇,全方位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統籌國內外農業核心要素,著力驅動當地農業可持續發展。

猜你喜歡
雙循環格局產業化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經貿合作的新內涵
打造內外“雙循環”安全生態系統
非織造材料產業化新進展
玩具產業如何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
李奇霖:“雙循環”下的宏觀調控政策取向
格局
聯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調解工作格局
觀賞石產業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機緩釋肥產業化邁出大步
系統產業化之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