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享發展理念的深刻內涵、重要特征及理論貢獻

2023-04-17 14:21馬國祥
成都行政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總書記理念發展

馬國祥

(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機關黨校 黨建黨史教研部,四川 成都 610067)

“共享”一詞緣起于明代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講齊國景公愿把“酒醴之味、金石之聲”獻出來與“相國共享”,遂成為君臣一起享受生活的美談。共產黨人豐富了傳統文化語境中“共享”的基本意涵,賦予了作為新發展理念的“共享”在新時代新階段推進高質量發展中的指導地位。民主、平等、共享等都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都從不同層面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歷史階段的“五大發展理念”,共享發展是“五大發展理念”之中的一大重要理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必須遵循的原則,其中再次強調了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指出共享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強調,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切實而意境高遠,前進路上會有“黑天鵝”事件或是“灰犀?!笔录?,必須要以新發展理念為科學指引。貫徹和實踐新發展理念,明確新發展理念在治國理政上的科學指引作用,也就是明確共享發展理念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推進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上的理論價值。共享發展理念蘊含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理念新思維新戰略,進一步加強新時代共享發展理念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研究習近平經濟思想、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形式,進而在實踐上指導和完善新發展階段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目標。

一、共享發展理念的深刻內涵

共享發展理念的內涵是具體而豐富的,系統回答了“為誰共享發展”“共享發展什么”“怎樣共享發展”“如何實現共享發展”等一系列問題。

(一)從共享發展的主體來看,共享發展理念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理念新思維新戰略,主張共享發展是人人享有發展、各得其所。

從人類社會由低到高縱向發展脈絡來看或是從不同性質社會間的橫向對比來看,不同社會和國家在發展“為了誰”的問題上的回答是不同的,甚至同一國家不同政黨在發展“為了誰”的問題上的回答也是不同的。發展為了誰、發展成果由誰享有的問題,實際上是發展要解決的最重要的根本問題,這也是用以衡量一個國家或者某個政黨性質的試金石。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事業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這是科學社會主義運動的本質特征,也是檢驗和區別真假社會主義的試金石。

中國共產黨建黨伊始,馬克思主義就被寫在黨的成長基因里,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不同階段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矢志不渝、不改初心。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盵1]214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以人民為中心”作為一個關鍵詞匯,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組成的核心概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繼續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紀念馬克思誕辰二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把馬克思主義定義為人民的理論,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2]165黨的二十大站在重要而關鍵的時空節點,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實踐經驗,凝練總結了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條重大原則,深刻闡述并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上述關于以人民為中心的共享發展觀明確而堅定地表達了一個信念:中國共產黨要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是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的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二)從共享發展的客體來說,共享發展理念提出了全面共享的新理念新思維新戰略,主張共享發展內容涵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發展成果。

人類社會發展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等不斷增量發展的歷史過程。然而,不同國家在一定社會發展階段對人民提供的發展成果是不同的。對發展所涵蓋內容的不同理解和結果的不同確認,可視為檢驗一個執政黨和政府為哪一個群體服務的判定標準,由此分化出差異化的社會屬性,政黨政治時代執政黨和政府的使命和情懷也見分曉。

共享發展理念涵蓋了豐富的共享內容和共享領域。傳統上對共享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經濟角度或物質領域,但是我們不能把共享僅僅限定在經濟領域,現代的共享還應該拓展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領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闡述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共享發展所涵蓋的內容,表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偉大歷史使命和情懷擔當。在經濟領域共享方面:習近平總書記主張必須牢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根本要求。持續把“蛋糕”做大分好,夯實全民共享全面小康社會的物質基礎。在政治和社會領域共享方面:習近平總書記主張要進一步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在體制機制上采取切實措施不斷加強和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各項民主權利,讓人民在政治和社會領域實現共享。在文化領域共享方面:習近平總書記主張通過進一步深化文化和教育制度領域的建設和改革,不斷提升國民素質,人民得到的文化和教育領域的服務能夠達到基本均衡狀態,讓人民在文化領域實現共享。在生態領域共享方面:習近平總書記一貫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主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讓人民在生態領域實現共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盵3]211-212

(三)從共享發展的實現途徑來看,共享發展理念提出了共建共享的新理念新思維新戰略,主張共享實現途徑是全民積極廣泛參與,力求人盡其才。

中國共產黨是依靠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人類歷史發展表明,一個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從根本上說不是由統治階級或是個別英雄或是天才創造的,而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群眾理所當然地享有他們自己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馬克思主義的這一論斷不僅科學地揭示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變遷中的主體地位,而且明確指出了與這種主體地位相匹配的權益。社會主義社會為實現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和制度基礎。匯集大多數人的智慧,共同建設社會主義是社會成員共同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社會成員創造出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等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也是人民群眾應該享有的不可剝奪的權利。除此以外,共享的實現形式在理論上回答清楚之后,如何具體實現又是一個重要問題。新發展理念清晰而明確地告訴我們,共享發展的實現途徑是共建共享,突出了共享發展的廣泛性和公平性。

共享發展理念認為,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過程也是共享的過程。要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匯聚民智,最大激發民力,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動局面。[1]215-216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在建設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過程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一切從社會主義國情的實際出發,滿足和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和帶領各族人民書寫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黨的十八大以來,這個歷史篇章進入了新境界。2012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中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盵3]4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也指出,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四)從共享發展的進程來看,共享發展理念提出了漸進共享的新理念新思維新戰略,主張共享發展進程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均衡到均衡的過程。

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當家作主,廣泛而真實地享有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等各方面的權利。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但是,發展成果的享有是一個量變的、不斷積累的過程。共享發展成果必須正確處理目前工作和長遠規劃的關系,堅持漸進共享。一方面,我國現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實現共同富裕這一宏偉目標還需要相當漫長的過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具有長期性,我們只能做好這個階段的工作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2021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我們不能等實現了現代化再來解決共同富裕問題,而是要始終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不斷地、逐步地解決好這個問題?!盵2]140另一方面,共享發展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螺旋式向上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華傳統文化早已詮釋了這一治國理政政治智慧,如《老子》中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國共產黨人善于學習和借鑒古今中外治國理政政治智慧。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進一步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著眼實現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秉持實事求是的精神,分階段扎實推進,確保階段性目標的可及性,根據客觀情況盡最大可能把眼前的事情做好,逐步實現全方位、有質量的共享發展。

二、共享發展理念的重要特征

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學說,承襲了中國共產黨關于發展的理論,同時,在深入回答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問題上具有鮮明的人民性、時代性、漸進性等特征。

(一)共享發展理念體現了新發展理念上的人民性特征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黨的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共享發展重要觀念,生動體現了新發展理念上的人民性特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的改革開放至今已走過四十多個年頭。在波瀾壯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堅持黨的領導,積極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億萬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獲得感不斷增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盵4]60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就是要努力使全體人民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把經濟發展的“蛋糕”不斷做大分好,社會、文化、生態也不斷發展,人民享受著廣泛而真實的權益,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書寫了共產黨人在新發展階段上為廣大人民服務的輝煌篇章。

新發展階段時空轉換,我們肯定前期取得的歷史性輝煌成就,目的在于增強信心,堅持正確的發展道路,不是沾沾自喜、驕傲自滿,更不是準備躺在功勞簿上裹足不前。我們還要正視不利的方面,我國發展東西部仍有差異,城鄉仍有差距,共享發展的主體必須關注重點人群。由于歷史和現實等諸多原因,一直以來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于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狀況始終沒有太大改觀。我們的發展成果是顯著的,但無論是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制度設計,還是客觀具體國情,共享發展主體還沒有最大化,也沒有完全實現共產黨人的執政初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不發展有不發展的問題,發展起來有發展起來的問題,而發展起來后出現的問題并不比發展起來前少,甚至更多更復雜了?!盵4]382當前,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但制約共享發展實現的最大困難人口還是主要分布在農村,農村人口最大困難群體還是那些已脫貧但不穩定戶和收入略高于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邊緣戶。2012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盵4]73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 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指出:“一些老區發展滯后、基礎設施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特別是老區還有數量不少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攻堅任務相當艱巨?!盵4]4052018 年2 月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四川涼山貧困地區考察,對全面、精準打贏脫貧攻堅戰進行了再動員、再部署,體現了黨中央徹底消除貧困、發展為全民共享的擔當和自信。2020 年3 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努力克服疫情影響,統籌推進農村貧困地區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習近平總書記對困難群眾共享發展的關注和提醒猶在耳邊,即便歲月流轉,也不過時。

(二)共享發展理念體現了新發展階段上的時代性特征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樂者,同天下之憂。共同獲得國家財富的人,必須共同承擔國家的艱難險阻;共同享受國家安康富足的人,必須共同分擔國家的內憂外患。這個思想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是對等的,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在發展成果的創造、積累與發展成果的享有關系上,依然要遵循上述邏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共享發展重要觀念表明,共建是共享的前置條件,沒有共建就沒有共享的物質基礎;共享是共建的奮斗目標,沒有共享的共建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古今治國理政話語都要論及人民群眾,古人在發展上受理論觀念限制,“重視人民”這一觀點多是強調“民可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重視人民”則是在人民當家作主基礎上的創造性發揮。新時代,共建共享這種發展實現形式賦予了最廣大人民群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體性和主動性,這是以往社會不具備的鮮明時代特征。

當今世界,科技日新月異,任何事業的成功絕非少數人單打獨斗能夠完成,必須群策群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根本的不是靠少數黨員領導干部,而是必須比以往更加相信群眾、依靠人民,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中國共產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努力把“蛋糕”做大,在此基礎上調動各種積極因素把“蛋糕”分好,實現全民共享“蛋糕”,讓人民群眾有經濟社會建設成就的獲得感。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方面,我們堅持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享發展,社會財富人人都能夠廣泛公平地享有;另一方面,我們也主張并努力做到廣大人民群眾能夠人人參與各項建設工作,人盡其力,每一個人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光和熱。中國共產黨為了回應新發展階段上的時代性特征,不斷深化經濟、社會等領域的機制體制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有關社會財富創造和分配的機制體制,縮小東西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之間勞動者的收入分配差距。新時代發展要依靠各行各業的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期人才工作非常重視,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2016 年中共中央印發的《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著眼于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對于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從立規守制、制度創新起步開局,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也是旨在激活廣大人民群眾潛力,激發人民群眾創造力,反映了新發展階段上的時代性特征。

(三)共享發展理念體現了發展過程上的漸進性特征

中國人是非常具有生活智慧和政治智慧的,這種智慧非常具有哲學思維。唐代詩人韓偓詩曰: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意思是說,非常沉重之物也可當作一羽鴻毛那樣輕柔,關鍵要善于掌握輕重緩急的平衡技巧。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了唯物辯證法的質量互變規律。質量互變規律認為,事物發展過程中存在量變和質變兩種不同的狀態,事物的發展要經過量變到質變,然后再到新階段的量變的發展過程。質量互變規律為我們觀察事物提供了基本原則和方法,告訴我們事物發展呈現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三步走”戰略,這一發展戰略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思想,是質量互變規律生動而鮮活的具體運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堅持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發展過程上明確了螺旋式漸進向上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享發展必將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均衡到均衡的過程,即使達到很高的水平也會有差別。我們要立足國情、立足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來思考設計共享政策,既不裹足不前、銖施兩較、該花的錢也不花,也不好高騖遠、寅吃卯糧、口惠而實不至?!盵1]216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盵4]22由此可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推進的共享發展,在發展過程上體現了非常明確的漸進性特征。

三、共享發展理念的理論貢獻

共享發展理念在理論之源上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在執政宗旨上繼承和發揚了黨的發展理念,在社會主義實踐中拓展和豐富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

(一)共享發展理念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

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而革命的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矛盾的歷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勞動者是生產力諸多要素中最具活躍性和革命性的要素。這個原理的偉大意義在于首次肯定了人民群眾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科學揭示了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馬克思主義正是沿著這一理論邏輯,形成了無產階級先鋒隊主張的群眾觀點。中國共產黨是于20 世紀20 年代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建黨伊始就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隨之制定、實踐并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使之中國化時代化。政黨政治300 多年歷程中,有過形形色色的政黨組織,展現過豐富多彩的政黨制度,不同階級屬性的政黨對政治的表達和訴求是不同的。中國共產黨與其他性質的政黨顯著區別就在于政治屬性,在于始終能堅持人民性,始終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不變的初心和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共享發展理念實質就是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這個理念也鮮明承載和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和執政以來主張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共同富裕的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奮斗歷程的根本使命就是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

(二)共享發展理念繼承和發揚了黨的發展理念

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屆黨的領導人都就“發展什么、為誰發展”等事關執政黨發展觀問題發表過深刻的論述。20 世紀50 年代,國家一窮二白,毛澤東同志認為,我們實行這么一種制度,這么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5]。20 世紀80 年代以來,鄧小平同志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的本質論,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6]。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強調,要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手段,既鼓勵先進,促進效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7]。胡錦濤同志高舉科學發展觀,指出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8]。經過幾代人辛勤的勞動和智慧的發揮,我國經濟社會蓬勃發展,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以資實現社會共享的物質和精神基礎不斷堅實、不斷提高,取得了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持續健康發展的偉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吸收了黨執政以來事關經濟社會等一系列發展的理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共享發展理念,豐富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思想。2016 年1 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全面闡述了共享發展理念的科學內涵,指出:“共享發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數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盵1]215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享發展定義的全民主體指向和共享豐富內涵,鮮明地繼承和發揚了黨的發展理念,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守初心莊嚴而鄭重的宣誓。

(三)共享發展理念拓展和豐富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

先賢孔子曾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古代典籍《禮記·禮運》里也有描繪和展示“小康”社會和“大同”社會的美好生活愿景。應該說,這里的“貧”和“寡”,“小康”社會和“大同”社會主要是對物質財富以及物質財富的分配來說的,對社會發展規定還著眼于比較初等的描述和要求上。中國共產黨執政以來,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我們對社會主義本質規定性的理解逐漸豐富起來。傳統上對共享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經濟角度或物質領域,多是從物質財富分配的視域來解析的,把提高物質生活水平作為人民長期不變的追求和基本理想。比如新中國成立后,人們憧憬實現“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物質生活。應當說,新中國成立之初一窮二白,當家作主的廣大人民群眾對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期望是真實而強烈的。因此,新中國成立初期,黨把工作重心聚焦到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經濟利益,進行物質財富的分配,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物質決定論的,也是由特殊環境和特定基礎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決定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比以前具有更高層次的需求。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有責任接續完成更高質量的共享發展,也有智慧和能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實現更高質量的共享發展。新時代共享發展理念表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發展要增量提質,生態文明也必須全民共建共享,漸進發展。生態不僅是天藍水綠的問題,深層次涉及的是走什么發展道路問題,觀念理論上堅持的是什么文明范式問題。因此,生態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一樣,體現的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性。新時代共享發展理念使人們在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上極大拓展和豐富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

猜你喜歡
總書記理念發展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習總書記“下團組”
總書記的話兒記心上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淺談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關于雄安新區,總書記最關注什么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總書記的告誠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進醫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