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歷史觀視野下的中國式現代化

2023-04-17 19:28耿文建袁偉華
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世界

耿文建,袁偉華

(天津工業大學,天津 300387)

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本質要求和戰略步驟,構建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科學認識上升到新的高度。從大歷史觀出發,秉持文明思維和歷史意識,可以更好地在悠長深厚的人類社會演進與思潮變遷中整體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淵源、文化根基和歷史脈絡,科學地認識中國式現代化。大歷史觀就是運用歷史思維,從文明長河中看問題,整體分析事物的來龍去脈,以往昔觀照現在、以過去開創未來。習近平指出:“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盵1]基于此,從人類社會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看中國式現代化,有助于進一步深化對黨的創新理論體系的理解,有助于增強推進強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一、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看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是世界范圍內的中國,世界是中國在場的世界。分析中國問題,應有世界視野。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歷史的思想?!盵2]世界歷史思想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就現代化而言,馬克思指明了資本主義現代化只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并非現代化的固定模式和發展終點。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理論支撐。

(一)世界歷史進程中的現代化

馬克思、恩格斯從唯物史觀視角準確分析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認為階段性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人類生產方式不斷演進的結果。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亞細亞的、古希臘羅馬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做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盵3]592馬克思揭示出社會形態的演進過程,人類社會發展并非單向度的,而是具有一元多線的歷史脈絡。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現代化內生于人類社會發展進程,歷史具有“人造性”,生產力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最革命的力量。正是在繼承傳統農耕文明成果基礎上,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得以萌芽與發展。馬克思指出:“家長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狀態隨著商業、奢侈、貨幣、交換價值的發展而沒落下去,現代社會則隨著這些東西同步發展起來?!盵4]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現代化呈現的就是西方資本主義工業化。西方資本主義工業化進程不斷推動商業革命發展,由此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并形成世界市場,開啟世界歷史時代。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從時間和空間維度論述了“世界歷史”的概念。第一,從時間維度看,“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5]196,世界歷史是人類史的整體發展過程。第二,從空間維度看,各國家和地區之間交流聯系日益密切,世界成為一個整體性存在。隨著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的改進,單個人的活動拓展為“世界歷史性”的活動。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的開辟不僅促進新興資產階級發展壯大,而且掀開現代社會發展的新篇章?!笆澜缳Q易和世界市場在16 世紀揭開了資本的現代生活史?!盵6]171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思想,指出“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5]540-541。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世界歷史的出現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世界市場的形成使得生產和消費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工業化發展打破了世界各國孤立狀態,各國交往聯系日益密切,人類社會進入一個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全球一體化發展時代。大工業造就了相互聯系的世界歷史時代,使得人們“擺脫種種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世界的生產(也同精神的生產)發生實際聯系”[5]541。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大工業“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5]566。同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大工業發展不僅把人類帶入世界歷史,而且加速了人類現代化文明進程?!按蠊I便把世界各國人民互相聯系起來,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場聯合成為一個世界市場,到處為文明和進步做好了準備,使各文明國家里發生的一切必然影響到其余各國?!盵5]680大工業不只屬于資產階級,而是屬于人類社會,這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

大工業不僅極大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且壯大了無產階級的力量,加速了世界歷史的演進。在大工業擴張下,現代無產階級的革命活動突破了狹隘的地域限制,向全世界范圍內拓展,現代化交通發展加速他們走向世界性聯合?!爸惺兰o的市民靠鄉間小道需要幾百年才能達到的聯合,現代的無產者利用鐵路只要幾年就可以達到了?!盵3]40世界市場所產生的聚合效應一方面使得無產階級革命活動在世界范圍內擴展,另一方面也使得無產階級遭受世界市場的奴役?!按蠊I不僅使工人對資本家的關系,而且使勞動本身都成為工人不堪忍受的東西?!盵5]567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只有成為世界歷史性的,無產階級才能完全擺脫壓迫,共產主義事業才有可能實現?!盁o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共產主義——它的事業——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盵5]539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指出,現代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成果屬于全人類。這就為世界各國走向現代化指引了光明前景。

(二)現代化道路多樣性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既闡明大工業發展推動資本主義現代化文明進程,又指出資本主義大工業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危害。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發展使得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斷加深,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種種社會問題與危機愈演愈烈,西方社會民本性的喪失、貧富差距拉大、商品拜物教與貨幣拜物教盛行、自然環境惡化、戰爭與沖突頻繁發生等問題層出不窮,嚴重制約和危害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作為曾經推動世界歷史形成的進步力量,逐漸演變成人類社會發展的后退力量。

在經濟層面,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差距拉大。資本主義制度的顯著特征是生產資料私有化,而私有化是造成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差距兩極分化的重要原因。在資本逐利之下,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盡可能剝削壓榨工人,這導致財富積累集中到少數資本家手中,與其相對的是工人只能靠著微薄的工資勉強度日。正如恩格斯所說:“資產者為了賺錢不惜采取任何手段,認為自己生活的目的就是裝滿錢袋?!盵5]439在文化層面,資產階級受物化邏輯控制,推崇資本至上,陷入嚴重的精神危機。由于物化邏輯支配整個社會成為一種常態,人們沉溺于在財富占有、物質膨脹中,迷失自我。馬克思指出:“財產,這個同人的、精神的要素相對立的自然的、無精神內容的要素,就被捧上寶座?!盵5]94正是在這種極度追求物欲的思潮下,資本主義世界的人們缺乏內在價值的追求,精神被抽離,人被物化、異化。

在社會層面,資產階級一味追求財富,忽視社會底層的生存狀況,無產階級成為大工業發展的犧牲品,連最基本的健康條件都不能滿足,正如恩格斯所描述的那樣:“為他們建造的房子不能使惡濁的空氣流通出去。給他們穿的衣服是壞的、破爛的或不結實的?!盵5]411西方工業化愈是發展,給普通工人生命和健康造成的傷害愈大。

在生態層面,資產階級肆無忌憚地掠奪自然資源,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出現嚴重的生態危機。馬克思對資產階級為了發展而破壞自然的行為進行過嚴厲批判,指出“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7]。

在對外關系層面,資本主義國家為轉移國內矛盾和發戰爭橫財,肆意挑起戰爭,破壞世界的和平。馬克思深刻地指出:“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盵6]871資本主義發展是“海盜式”掠奪,以損害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為代價,其資本積累過程充滿著血腥與暴力。資產階級通過暴力和戰爭的方式來獲取資本的原始積累從而推動資本主義的發展。

馬克思目睹了資本主義給人類帶來的深重苦難,指出資本主義現代化并不是人類希望所在。在資本邏輯控制下的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導致人與物的關系發生“異化”,勞動者受到資本的支配,資本家同樣被資本所驅使。為此,馬克思諷刺地指出:“工人和資本家同樣苦惱,工人是為他的生存而苦惱,資本家則是為他的死錢財的贏利而苦惱?!盵5]119馬克思在反思資本主義給人帶來苦難的同時,明確了這一發展不具有普世性,并將目光轉向了東方社會。他認為,從資本邏輯看,西方資本主義的內源性現代化道路“明確地限制在西歐各國的范圍內”[8]583。馬克思通過考察亞細亞生產方式,發現一種新的社會化大生產方式,由此提出“卡夫丁峽谷”理論,認為一些國家可以不走資本主義發展老路來實現自身快速發展。馬克思詳細考察了俄國農村公社,認為“通過發展它的基礎即土地公有制和消滅它也包含著的私有制原則來保存自己”,“它能夠不經歷資本主義制度(這個制度單純從它可能延續的時間來看,在社會生活中是微不足道的)而占有資本主義生產使人類豐富起來的那些成果”[8]576?!翱ǚ蚨{谷”理論雖然是以俄國為對象提出的,但它不僅適用于俄國,也適用于其他國家,為那些不發達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新發展道路的可能性。

二、從中華民族發展史看中國式現代化

中華文明一脈相承,不曾斷裂。中國式現代化植根中華大地,傳承中華文明,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征,即“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9]22-23。這五個特征具有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民惟邦本”“天下大同”“先義后利”“天人合一”以及崇尚“和合”思想始終貫穿中華民族發展史??梢?,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不懈追求的當代賡續。

(一)“民惟邦本”的民本觀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第一個特征。這表明中國式現代化以全體人民現代化為歸宿,充分體現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人民至上”“要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9]19。人民至上是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當代發展。

《尚書·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10],對后世影響深遠,歷代統治者多奉為圭臬。在春秋戰國時期,民本思想趨于成熟。先秦諸子百家雖然思想交鋒激烈,但都不離民本思想。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對民本思想有獨特見解,他以“仁”作為社會倫理道德核心,向執政者提出“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11]2,要求統治者在治理國家時要愛護人民。孟子在“仁”學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完善成“仁政”學說,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在我國長期的封建社會歷史進程中,民本思想逐漸成為統治者的信條,將重視民生與鞏固政權緊密結合起來。北魏時期,統治者提出“七十已上一子不從役”[12],主張通過免除老人子孫徭役減輕民眾負擔。唐朝時期,李世民從農民起義中認識到群眾的力量,引隋為戒,要求為官者“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13]。到了宋朝,統治者進一步完善民生建設,建立義倉制、鄉約制、義莊制,以備在災荒之時為民提供幫助。這些民生保障制度,充分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鞏固國家政權。

明末清初時期,民本思想有了新發展。這一時期封建專制統治日益腐敗,人們對社會現狀不滿,加之資本主義萌芽和自然科學的發展,一批有志之士對君主專制進行了抨擊。民本思想代表人物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開始萌發了中國民主思想。黃宗羲從君與臣、君與民的關系分析,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14],主張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達到限制君權、維護民權的目的。王夫之提出“君以民為基”“無民而君不立”等思想[15],認為君主要以百姓為根基,強調民眾的重要性。

近代以來,以康有為等為代表的維新派受儒家民本思想和西方理性主義的雙重影響,倡導民權、限制君權,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涤袨樨S富了黃宗羲“君為客”思想,提出“民為主而君為客,民為主而君為仆,故民貴而君賤易明也”[16],進一步闡釋了孟子的“民貴君輕”的思想。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思想,“是要把全國的主權,都放在本族人民手內;一國的政令,都是由人民所出;所得的國家利益,由人民共享”[17]586,這對民眾的思想解放和往后的革命實踐活動產生了重要影響。從早期的民為邦本,延至三民主義,民本觀中的人民主體性日益顯現。

(二)“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

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孜孜不倦的奮斗目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按笸薄靶】怠鄙鐣嬒胗成涑鲋袊热藢γ篮蒙鐣淖非蠛拖蛲?,成為共同富裕的傳統思想根基。早在西周時期,我國已經開始出現對“小康”詞匯的表述?!对娊洝ご笱拧っ駝凇分袑懙溃骸懊褚鄤谥?,汔可小康?;荽酥袊?,以綏四方?!盵18]“小康”原意為相對安寧,表達了先民對安定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在春秋戰國時期,先秦諸子百家各述共同富裕社會圖景。儒家倡導大同社會?!抖Y記·禮運》中寫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19],擘畫了天下為大家所共有,人人講究誠信,老弱病殘皆受到社會照顧的大同社會。道家崇尚“小國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20]80,描繪出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理想化的原始樂園。

經歷戰亂的漢朝,為恢復國力、鞏固皇權,推崇“無為而治”,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主張“調均”,即“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于驕,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于憂,以此為度而調均之”[21],以達到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統治秩序目的。唐朝的賦稅制度“租傭調制”以均田制為基礎,反映了樸素的平均思想。及至均田被破壞,土地兼并嚴重,社會矛盾突出,北宋王安石實行方田均稅法,張載主張恢復井田制,意以均平價值理念推行改革、解決政弊。南宋朱熹倡議“隨產均稅”,強調社會共有來維護社會秩序。明朝的“一條鞭法”開始以土地大小為標準進行征稅,一定程度上利于無地貧民。

近代中國積貧積弱、內憂外患,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涤袨槟慷玫蹏髁x的侵略日益加深以及清政府腐敗無能,欲改變當時中國之狀,構想出“大同”理想社會,并體現在所著的《大同書》中。他在書中詳細描繪了“無邦國,無帝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是謂大同”的理想社會[22]。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提出“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17]832,體現出他對共同富裕理想型社會的期望。中國古人“小康”“大同”社會思想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文化源泉。

(三)“先義后利”的價值觀

西方發達國家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日益暴露出以資本為中心、物質主義膨脹等詬病,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等不良風氣盛行。馬克思犀利地批評西方資本逐利的弊端,指出“資本是死勞動,它像吸血鬼一樣,只有吮吸活勞動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6]269。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來強調“先義后利”的價值取向。

早在先秦時期,儒家就強調重義輕利??鬃佣啻瓮瞥纭傲x”,如“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11]43,“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11]22??鬃影岩晃蹲非髠€人利益的人視為小人。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義利觀,在此基礎上提出“舍生取義”的義利觀。荀子義利觀繼承了孔孟儒家思想,又受其他學說的影響,主張“以義制利”,強調從物質利益出發來闡釋道德在調節人們物質利益關系中的作用。

西漢董仲舒“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主張被漢武帝采納,儒家學說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在繼承孔孟義利觀的基礎上,董仲舒把“義”與“利”的關系割裂,提出“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23],認為做任何事都是為了匡扶正義,而不是為了個人利益。宋明理學的興起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儒家學說的義利觀。以朱熹和二程為代表的理學家主張“存天理,滅人欲”,把孔孟的義利觀上升到新的高度,強調追求道義的至高無上性。朱熹提出“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24],把義與利的對立轉化成天理和人欲的對立?!按嫣炖?,滅人欲”價值理念雖有失偏頗,但道義追求仍有時代價值。陸王心學作為理學的一個分支,在義利問題探究上有共同之處,“致良知”的義利觀,更加注重人的心性培養和道德品質的塑造,堅持將義置于利前。

明清時期,王夫之把義和利辯證統一起來,指出“夫思利害而不悖乎理也,即仁義也。仁義未嘗不利也”[25]。王夫之對君臣之義作了進一步闡發,在君主專制發展到頂點之際,強調將維護人民之義、民族之義置于最高地位。重義輕利的思想一直占據封建王朝的主流地位,其義利觀的價值取向涵養了中華民族崇尚道義、重視品德的優良傳統,思想精華成為當代思想發展重要的價值源泉。

(四)“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又一重要特征。中華民族向來熱愛自然、尊重自然,構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思想,為解決當今人類面臨的生態難題提供了智慧與思想,具有重要時代價值。習近平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f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笞匀皇前ㄈ嗽趦纫磺猩锏膿u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盵26]

先秦的儒道學說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鬃釉凇墩撜Z·陽貨篇》中提到“天何言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11]131,意指即使天不說話,四季也要更替,萬物依舊生長,自然規律客觀存在。孟子在《孟子·離婁上》中講道:“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盵27]72-73孟子認為倫理、規律都普遍存在于社會規范與自然界之中,強調人們要遵循天時。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盵20]25自然是萬物之本,人地天在遵循自然規律中實現了合一。莊子在《莊子·齊物論》中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28],強調人與世界萬物不應分離,要與天地并生,與萬物合一。

秦漢時期,統治者專門設立虞衡制度對生態環境進行管理與保護。虞衡制度通過設置林官、湖官、苑官等具體官職達到保護自然環境的目的。到了隋唐時期,統治者重視自然的保護與修復,頒布植樹令:“戶內永業田,每畝課植桑五十根以上,榆、棗各十根以上。土地不宜者,任依鄉法?!盵29]到了宋代,宋太祖頒布了《禁采捕詔》法令,要求人們在鳥獸蟲魚繁殖季節禁止捕撈,推動人與自然的平衡發展。宋人張載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即“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30],認為天性和人性是相通的,只有順應自然,尊重客觀規律,才能真正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明朝時期,王陽明指出,“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31],人與自然萬物的和諧統一于人心,強調人要有熱愛自然的本心?!疤烊撕弦弧钡娜伺c自然和諧關系一直流傳于世、影響至今。

(五)“和合”的民族基因

愛好和平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既繼承了中華民族尚“和合”精神追求,又順應了當今時代發展的趨勢,符合國家利益、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要求。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和墨家深刻認識到戰爭對民眾造成的苦難,倡導“和合”思想??鬃釉凇墩撜Z·學而》中提到“禮之用,和為貴”[11]5,認為禮的推行和應用都要以和諧為條件??吹街T侯爭霸給民眾帶來深重災難,孟子在《孟子·公孫丑下》中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7]36。墨家創始人墨子主張用“兼愛”建立太平社會,他在《墨子·兼愛上》中提到“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32],認為天下有序治理的關鍵在于人人得以“兼愛”。

“和合”思想在中外交往中得到踐行。漢武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國家間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成為陸上絲綢之路的緣起。唐朝是絲綢之路交往的繁榮鼎盛時期,除了陸上絲綢之路進一步發展,海上絲綢之路也取得重大成果,從廣州或泉州出發,經南海、印度洋,可到達波斯灣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廣為借鑒,絲織品、瓷器深受海外市場青睞,玄奘、鑒真海外學習交流,外國商品齊聚長安,各國青年赴華留學,異域宗教在華傳播,等等,無不加強了中外往來。兩宋時期,工商業發達與海上絲綢之路密切相關,統治者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主要商品瓷器遠銷歐洲,加強了與世界各國的海外貿易,促進了中外的和平友好往來。

明朝之后,對外關系有了新的進展。明太祖朱元璋主張對外和平交往,曾頒詔表明對其他國家來訪平等相待。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給沿線的亞非國家帶去了茶葉、絲綢、陶器等產品,未曾侵占他國一寸土地,充分反映出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加強交流合作的誠意。近代以來,面對西方列強入侵,中華民族尋富求強之路只為避免“亡國滅種”,而非求強圖霸。民國時期,孫中山在處理民族與國家的關系時,反對強權政治,倡導建立睦鄰友好關系,認為“現在世界上的國家和民族,只有中國是講和平;外國都是講戰爭,主張帝國主義去滅人的國家”[17]710?!昂蜑橘F”“兼愛”等崇尚和平、追求和諧的“和合”理念,貫穿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發展歷史,指引中華民族不斷向前發展。

三、從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看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共產黨的百余年歷史,是一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而不懈奮斗的歷史。中國式現代化是建黨百年奮斗歷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大道。黨的二十大報告莊嚴宣告:“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9]21從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看,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出場具有歷史必然性。

(一)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以蒸汽機發明為標志,西方國家掀起科技革命,率先進入工業時代。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西方國家向中國銷售鴉片,挑起戰爭,打破了中國長期閉關鎖國的狀態,中國被迫卷入了世界現代化的進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盵3]36為了挽救中國危亡,中國社會各階級開始了早期現代化的艱辛探索。地主階級先進分子掀起了學習西方工業技術的熱潮,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資產階級改良派試圖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度,在不觸動封建專制制度的前提下,實現救國目的。然而,無論是技術救國還是維新變法都失敗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學習西方的共和制度,他們從維新變法失敗的教訓中認識到要改變專制制度,只通過自上而下改革是行不通的,必須用革命手段才能推翻君主專制統治。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通過暴力武裝推翻了清王朝專制統治,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西方民主制度并不適應中國國情,辛亥革命依然無法逃脫失敗的命運。

處于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開始學習西方的器物和制度,但都未成功。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中國仁人志士開始對西方現代化產生了懷疑和失望。梁啟超目睹歐洲景況之后,在《歐游心影錄》中寫下了“十九世紀末全歐洲社會,都是陰沉沉地一片秋氣”[33]。在中國先進分子探索現代化道路陷入迷茫徘徊之際,十月革命勝利的曙光讓中國人民真正認識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開始探索中國的現代化之路。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內有軍閥混戰,外有列強入侵,中華民族危機加深。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清醒地認識到,要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其政治前提和條件就是要實現民族的獨立與解放。為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浴血奮戰,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積極探索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為鞏固國家政權和順利向社會主義過渡,我國實行“一五”計劃,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與國民經濟體系,“四個現代化”輪廓設計逐漸顯現。1957 年,毛澤東提出“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34]。隨著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毛澤東提出了“四個現代化”,即“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35]。這體現了毛澤東現代化思想隨著實踐發展不斷與時俱進。1964 年,周恩來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明確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即“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36]。到改革開放前夕,黨領導人民“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37]14,為在新的歷史時期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吸取以往國內外現代化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重新把現代化建設放在關鍵地位。為此,黨中央決定把經濟建設作為工作重心,作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鄧小平在對我國國情考察基礎上,指出“現代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38]163。他在《關于經濟工作的幾點意見》中指出:“我們開了大口,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后來改了個口,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準放低一點?!盵38]194這表明“中國式的現代化”是對“四個現代化”的新表述,是符合具體國情的現代化。鄧小平具體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總體目標和基本內容,即要實現“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體現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在經濟建設方面,黨提出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其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政治建設方面,黨提出要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鄧小平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盵38]146在文化建設方面,鄧小平提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38]208。在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方面,鄧小平在深刻把握本國國情的基礎上提出“三步走”戰略安排,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黨中央基于國情、黨情、世情的發展變化,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的實踐,把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總結了過去五年我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指出“我國的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39]。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我們黨實施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帶領人民艱苦奮斗,推動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盵40]可持續發展、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黨關于“三步走”戰略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具體可行的步驟,成為全國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懈奮斗的行動綱領。黨的十七大明確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確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現代化建設布局由“三位一體”拓展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四位一體”。這一時期,現代化建設“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37]22。

(三)新時代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

中國式現代化圍繞“中國如何走現代化道路”這一問題所作出的解答,是有別于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模式。習近平強調:“我們將始終把自身命運同各國人民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努力以中國式現代化新成就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為人類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為人類社會現代化理論和實踐創新作出新貢獻?!盵41]從世界歷史角度看,中國式現代化為“世界如何走現代化道路”這一問題提供參考,展現出作為負責的大國因應全球現代化問題的責任與擔當。

黨的十八大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胸懷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中國式現代化推向新高度。黨的十八大明確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從“四位一體”拓展為“五位一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三步走”戰略目標中所設定的2050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前15 年完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到2050 年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二十大報告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和本質要求,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清晰的路徑指引。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最根本的保證。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歷史和實踐已經充分證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團結奮斗一步步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奮力前進。新時代加強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領導,根本上要回答和解決“黨的長期執政”這一根本問題。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強調,要“不斷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42]。黨的領導確保了中國式現代化是具有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性質的現代化,確?,F代化建設朝著既定目標前進,不偏航、不迷路。

“富強”即國富民強,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之一。中國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位,軍事、科技、外交等領域實力顯著提升,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中國尋求富強之路與世界發展同向同行。習近平強調:“要堅持共享機遇、共創未來,共同做大人類社會現代化的‘蛋糕’,努力讓現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盵41]中國的發展是位于世界環境中的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發展的巨大貢獻。中國積極推進“南南合作”,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大量經濟幫助和技術援助;共建“一帶一路”,為全球發展注入新動力;推動開放合作,實現全球共同發展。

“民主”即人民民主,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應有之義。中國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發揮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優勢。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在黨的領導下,發揮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優勢,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社會主義民主。不唯如此,中國還積極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習近平強調:“堅持國際關系民主化大方向,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努力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盵43]世界現代化道路多元、發展水平不一、文明形態多樣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始終堅持各國不論大小、貧富、強弱都一律對待,尊重各國的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反對干涉他國內政。

“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特征。中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習近平指出:“我們愿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開創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讓世界文明百花園姹紫嫣紅、生機盎然?!盵41]中國堅決反對文明“優越論”,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并主動在多樣文明之間架設交流的橋梁,積極開展國家間以及民間文化交流對話活動,促進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推動世界文明之間的美美與共?!叭蛭拿鞒h”成為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又一個重要公共產品,旨在促進人類文明進步。

“和諧”即實現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社會建設領域的價值訴求。實現和諧就要避免資本主導、兩極分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的獲得感。我國脫貧攻堅戰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為推進共同富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消除貧困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任務和挑戰,中國的脫貧攻堅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智慧與方案。習近平強調:“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直是世界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盵44]中國積極支持發展中國家減貧事業,推進國際合作和共享發展成果,實施基礎設施合作、技術援助項目,設立專項資金,分享減貧經驗等,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美麗”即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建設是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近平指出:“我們要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盵45]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大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成效越來越顯著。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人類能不能在地球上幸福地生活,同生態環境有密切關系。當前,全球環境面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污染三大挑戰。中國堅持綠色發展,力爭最大限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堅持系統觀念,引領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進程;堅持多邊主義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推進全球環境治理。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化世界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民主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我愛你和世界一樣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數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中國式失敗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