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倫理意涵與倫理路徑

2023-04-17 19:28廖仁郎歐陽輝純
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倫理發展

廖仁郎,歐陽輝純

(1.廣西醫科大學,廣西南寧 530021,2.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100872)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共產黨對“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一重大課題的時代回答。習近平強調,中國共產黨人“要牢記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真正同人民結合起來”[1]。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僅是一個民生問題,更事關黨的初心使命,需要將其作為新發展階段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2],并莊嚴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3]4。新時代新征程,在高質量發展中協調和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4],需要科學研判和系統把握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本質內涵及其實踐要求。

一、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倫理意涵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動態遞增的[5],本質上是人的認知、情感和意志的統一與升華,讓人的主體性獲得超驗和超越。當前,在“富起來”的基礎上探尋實現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實踐路徑,需要把握好民生需求從“生存性需求”向“發展性需求”的新轉向,著力解決人民生活中物質豐富與精神不足并存的悖論。

(一)從供給型倫理主導到消費型倫理主導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進入新時代,美好生活需要逐漸向廣泛化、多領域、多層次提升,基礎的物質生產已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發展需求,對生產的質量和效益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寬領域高層次地邁進[6]。當“富起來”已成為一種常態,社會進步和生活富足促使人們對物質資料的供給提出更高的要求。社會生產需要重點解決的是“好不好”問題。順應這一積極轉向,需要加強對深化改革頂層設計的價值引導,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推動消費升級,積極深化以人民為中心的流通改革,平衡好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之間的倫理張力。

消費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持續增強。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更加重視促消費、擴內需的主引擎作用,解決好人民群眾“能消費”“愿消費”“敢消費”的問題。持續釋放國內消費需求潛力,不僅是一道經濟命題,也是一道倫理命題,因為“消費不足,不利于拉動內需,將制約經濟的發展,從而影響美好生活的物質基礎;而消費過度,將對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道德風尚產生負面的影響,同時不利于長遠的經濟發展,是對美好生活的誤讀”[7]。釋放人們的消費潛力,需要有辯證思維和發展眼光。當前,人們通過消費追求某種所謂“社會意義”的心理比以往更加明顯,應該充分發揮消費倫理在刺激消費、塑造美好生活中的積極作用。滿足人們對“意義的消費”的心理需要,既要通過織牢社會保障這張大網來提升人們對未來收入的樂觀性,制度性解決有錢不敢花的后顧之憂;也要通過政策杠桿引導資本市場積極構建文明、健康、綠色的消費方式,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人民持續增加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

(二)從關注生存倫理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有物質基礎支撐的美好生活,將是烏托邦式的空想?;凇案黄饋怼钡膬r值訴求,改革開放以后的一個時期里,中國的發展主要偏重于物質資本積累,強調資源、資本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有時甚至把資源、資本當成決定性因素。這種“重物輕人”的發展邏輯,缺乏可持續性。美好生活既是一種客觀狀態,也是一種主觀建構。當人的發展性需求超越生存性需求時,人們會更加重視可物化之外的價值性指標,更強調人的主體屬性和主體能力的豐富和發展??傮w上看,“經過改革開放近40 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8]。這意味著在高質量發展中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在確證人的主體性的過程中釋放人之潛能、提升人之素質、充盈人之精神、推動人之發展[9]。

說到底,美好生活是一種個性化的生活體驗[10]。相比以往,新時代建設美好生活,更突出社會性和精神性的內涵,旨在讓人有質量、有價值、有尊嚴地生存和生活[11]。人作為美好生活的實踐主體,要在奮斗中實現從物質充足到精神充實的提升,關鍵在教育。習近平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人類傳承文明和知識、培養年輕一代、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盵3]191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美好生活所需的價值元素,主要源于市場供給。這進一步凸顯了教育在市場競爭中所具有的價值優先性。確切地說,市場在給予人們自由的同時,也賦予人們生活的競爭性,因此,唯有重視教育才能實現人力資本增值的最大化。對于個體而言,教育更是讓生活超越有限和世俗,推動人從自我走向他人、走向社會、走向自然,最終實現安身立命的倫理路徑。把握好這一點,就要在中國式現代化中推動教育資源走向均衡化,不斷縮小城鄉之間的文化差距,創造條件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人生出彩的機會。

(三)從全面小康到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改革開放40 多年來,為了解決全體人民溫飽問題,以物質生產為核心是完全正確的[12]。時移世易,如果說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面臨的是“發展的問題”,那么當下我們面臨的則是“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突出表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4]。我們應當瞄準阻礙實現共同富裕的薄弱環節,解決好“為誰發展”“靠誰發展”“發展成果由誰享有”等問題。注重在經濟正義基礎上確證人民的主體地位,為人實現自身潛能創造條件,推動中國在更高起點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在化解社會主要矛盾中開創美好生活,需要在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的問題,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是辯證統一的。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重在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積極弘揚先富帶后富、幫后富的精神,把“為己”與“利他”圓融起來,開創人我兼顧、己他兩利的價值風尚。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梢哉f,“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13]。唯有促進社會發展成果創造者與享有者相統一,扎實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才能有效地將經濟績效轉化為鞏固黨執政地位、提升黨執政能力和水平的堅實基礎。把握好這一點,就要“暢通向上流動通道,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14],積極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取得新突破。在“富起來”基礎上創造美好生活,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需要從政治的高度來理解和把握?!皾M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政治倫理意涵要求全方位扎牢制度的籠子,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最大限度減少權力“尋租”空間,努力做到“人民群眾反對什么、痛恨什么,我們就要堅決防范和糾正什么”[4]。處理好民生與民主的關系,讓黨的政治關懷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積極改善和提升人們生存和發展的整體質態。同時,鑒于“人權是已得到普遍接受的唯一的政治與道德觀念”[15],也要有意識地將中國道路與中國話語有機結合,以發展權為核心重構人權話語體系,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拓展黨執政的合理性要素。

二、新時代美好生活蘊含著治理現代化的倫理追求

美好生活是人的生活的超越性的體現?!靶聲r代創造美好生活的實踐活動,不僅要求在實踐中變革社會現實,而且要求變革人的思想觀念”[16],增強滿足人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高質量需求的能力。

(一)個人發展與民族復興密切相關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創造美好生活,從小的方面看是靠自我奮斗,從大的方面看則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誠如習近平指出:“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盵17]因此,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但“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盵18]。以此為引領,努力在新的趕考路上交出更加優異答卷,需要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依托制度優勢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引導人們將美好生活與國家民族的發展方向保持一致。特別是當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要創造美好生活更要保持政治定力。在堅定“四個自信”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辯證統一性,積極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鞏固擴大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正確理解“美好生活”,還需要弘揚偉大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通過奮斗把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目標變成現實。

歷史地看,沒有國家繁榮發展,就沒有家庭幸福美滿。要注重以家國情懷引導勞動者、企業家,自覺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業之中。中國式美好生活倡導的是小我與大我、個人與集體的辯證統一。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共建共享,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生活理念和價值規范,推動人們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越是接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越需要補足精神上的“鈣”,讓人們牢記中國“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在多元價值碰撞中守護好精神家園,堅持中國文化主體性,用中國夢凝聚強大精神能量。

(二)市場倫理失范與政府倫理矯正

民以食為天,生活以物質為基礎。美好生活的實現,離不開市場的價值供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個性在得以解放與張揚時,也容易陷入“物的依賴性關系”之中,引發一系列諸如人的異化、權力尋租等社會治理問題。這是因為,長期以來社會物資匱乏引發的“習慣性饑渴”造成人們對物質利益的過度追求,致使物質成為評判一切的價值標準。這說明“物質的豐富不能使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相反會推動人們產生更多的需求和渴望”[19]。因此,只有物質上的富裕,沒有精神上的充實很難稱得上是美好生活。在物質主義潮流之中重塑人們的精神信仰,規范權力運行,就成為當下創造美好生活的題中之意。唯有重視美好生活的道德維度,有效滿足人們的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及時對社會發展觀念進行倫理矯正,才能推動社會發展以“人的尺度”超越“物的尺度”。

人是一種目的性存在,總要創造文化、追尋意義。因此,人的精神面貌標示著物質進步的方向[20]。創造更加美好生活,自然需要人文精神的介入。當前,中國共產黨執政面臨著“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將深刻地形塑中國政治及社會生活的基本面貌與樣態[21]。新時代賦予美好生活更多的人文期待和自由空間,需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通過深化黨風廉政建設引領凈化社會風氣,讓黨始終引領社會發展。也就是說,“我們千萬不能在一片喝彩聲、贊揚聲中喪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漸陷入安于現狀、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的狀態”[22]。辦好中國的事,關鍵在黨。越是和平時期,我們就越要保持政治清醒和自我革命意識,在吐故納新中純潔黨的干部隊伍,使廣大黨員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員干部要通過深刻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倫理意涵,積極克服“唯GDP 論”“見物不見人”等思維慣性,在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基礎上滿足人民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

(三)經濟倫理與環境倫理協調共進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對自然具有“贊天地之化育”的生態倫理責任。如果人類沉醉于自我貪婪的欲望之中,肆無忌憚地破壞和諧美麗的自然生態系統,那么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人類在向自然索取物資與資源時,應當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自覺服從自然和社會的環境正義的道德法則,將開發自然的力度控制在自然生態閾值的可控范圍之內。我們對國內外生態環境議題的關注與思考,也應從聚焦于“問題”“危機”的應對,提升至“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加以審視和把握,凝聚全球最大公約數,合力修復工業化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

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應當把生態治理能力納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讓老百姓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2013 年4 月25 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研究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時特別指出:“經過三十多年快速發展積累下來的環境問題進入了高強度頻發階段。這既是重大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社會和政治問題?!盵23]4可以說,“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23]4。擺正人與自然的關系,需要將自然生態環境視為人的生命展開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竭力降低人對自然生命力的無端損耗。補齊生態環境這塊突出的民生短板,關鍵在于堅持以綠色發展為引領,積極依托市場杠桿和政策杠桿把綠水青山所蘊含的生態經濟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不斷賦予人與自然關系新的時代內涵。我們既要肯定人與自然的內在統一性,又要尊重人的道德主體性,引導人們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近年來,國內生態旅游持續升溫,就說明在創造美好生活中追求綠色生態不僅是一種時髦的消費觀念,而且正在轉化為一種新的道德取向和價值判斷。

三、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美好生活的倫理價值路徑

習近平指出:“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盵3]4創造美好生活,不僅要大力發展生產力,而且要在實踐中變革社會現實,革新人的思想觀念,把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

(一)解決中國“富起來”的治理倫理難題

治理的背后是利益關系的協調。持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切實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就要在破解治理難題中加快推進現代化,包括妥善解決物質和精神的平衡發展、妥善處理效率與公平的治理難題等。如果說,改革開放40 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邏輯主線是“富起來”,那么邁入新時代后則應聚焦于解決好富起來以后的問題。治國之道,富民為始。解決好財富怎樣分配的問題,重在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在高質量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高發展的質量、效益和溫度,讓城鄉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歷史縱向地看,制度是定國安邦的根本。面對新形勢、聚焦新矛盾、回應新訴求,關鍵是通過制度安排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開辟中國之治的新境界。

一是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作為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聚落,城市和鄉村在美好生活中均扮演著獨一無二的價值,兩者相輔相成,不能犧牲農村發展而片面追求城市化。城鄉的背后都是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推動城鄉人民群眾更公平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必須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更好地滿足城鄉居民的多樣化物質文化需求。自覺將城市和鄉村視為統一的有機整體,高度重視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分工差異和價值功能,因地制宜地探索適合當地發展的城鄉融合模式。通過更合理的制度安排來促進城鄉要素的雙向自由流動,著力提高城鄉參與主體之間的公平性,充分發揮城鄉融合發展的價值魅力,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加強精神文化產品供給。人的物質需求得到極大滿足后,人便有了自我實現、超越功利的精神文化需要。特別是當前,“泛娛樂主義”思潮下所產出一批庸俗、媚俗的文化產品,嚴重影響和侵擾了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理性選擇。為此,要加快優質文化產品供給,使其起到引領文化消費、提升人們精神追求品質的積極作用。要高質量供給更多弘揚時代精神、延續民族文化的新時代文化產品,引導人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時豐富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將中華文化精髓用藝術審美、故事情節、商業運作等形式展現好、包裝好和詮釋好,注重調整文化產品供給結構,推動中國文化產品從偏重供給作品向注重供給功能轉變。

三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創造高品質生活,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意味著要讓人民擁有更滿意的收入,更高質量的就業,更加均衡的教育,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可靠的社會保障。顯然,這既是一項緊迫的現實任務,更是一項艱巨的政治任務。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既要加強頂層設計,也要講究因地制宜。當前的關鍵是助力企業發展壯大,采取多種措施穩崗位保就業,進一步推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向基層下沉。堅持“務虛”與“務實”相結合,制度性塑造和優化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發展環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立足點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

(二)將生態經濟倫理融入新時代倫理體系

放眼世界,工業文明在極大豐富人們物質生活的同時,對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造成了不容忽視的破壞。面對嚴峻的全球性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在此背景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筑牢美好生活的生態屏障,要立足更高遠的生態價值視域,思考、設計和創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路徑。將生態經濟倫理融入新時代倫理體系和生產力體系,切實承擔起愛護生命、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的重要使命。

一是培育健康消費理念。人因自然而生,人的衣食住行無不與自然有著密切關系。因此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上便有了將人類的倫理關懷對象從人類圈擴展到自然界的內在倫理訴求。一方面,要強化生態優先的綠色發展,引導企業深入了解人們的物質性、社會性和心理性的綠色消費需求,使其在綠色生產中獲取可觀的生態紅利;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種方式加強綠色消費教育,推動綠色環保、動物保護等生態學習常態化,將綠色理念貫穿生產和消費全過程,逐漸推動我國商品價值鏈綠色化。

二是推動綠色發展轉型。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新時代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空前強烈,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是當務之急,也是提升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新任務。要堅持以綠色發展為引領,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并將其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

三是堅持義利共生原則。從某種意義上說,道德倫理的背后是利益關切,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等利益關系的折射。要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經濟倫理融入新時代倫理體系,讓這一事業變得“有利可圖”,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轉化通道。要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形成政府主導和市場運作的雙輪驅動。具體來說,通過引入市場化手段提高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效率和效果,平衡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價值訴求。自覺將生態環境視為重要的生產要素,積極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使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三)構建“雙循環”共享倫理發展新格局

創造美好生活,歸根到底要立足國內,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力量把美好生活的愿景變成現實。這并不意味著調整對外開放政策,而是更需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把滿足國內需要和國外需要相結合,拓展和提升美好生活的實踐向度與溫度。

一是更加重視經略周邊地區。在進一步擴大開放背景下,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需要更加重視經略周邊、塑造互惠格局,不斷將地緣毗鄰優勢轉化為對接合作的發展優勢。要提升睦鄰外交政策的開放性、惠及性、精準性,依托“一帶一路”倡儀對接推動區域聯動發展,不斷增強與周邊國家的友好合作。

二是深化國家發展戰略對接。創造美好生活需要世界眼光。當前,世界各國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深化國家發展戰略對接,依托政策杠桿提振全球經濟增長信心,讓全球資本要素逐漸恢復有序自主流動。聚焦中國,則需要通過擴大對外開放引進先進要素,依托“一帶一路”建設全方位參與全球價值鏈,提高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與此同時,要完善對外開放區域布局,加強跨境制度性合作,推動我國沿邊地區與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價值融通和深度互動,讓各地區人民均能共享擴大開放帶來的發展紅利。

三是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正確應對后疫情時代的經濟復蘇,世界各國唯有超越意識形態之爭,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推進國際合作,才能推動世界經濟早日復蘇,降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引發的負面影響。各國應基于人類健康的共同利益,重新審視全球化的價值意涵,將公共衛生安全融入全球治理體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觀,提升全球治理體系的開放性,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結語

新征程創造美好生活,涉及方方面面,其最根本的價值訴求是實現人的現代化,讓現代化建設成果具體落實到人的具體生活,即突出人的發展邏輯的中心地位,讓資本更有利于社會和人的發展。習近平指出,要“從根本宗旨把握新發展理念”,“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24]。當前,綠色生態要素在美好生活中的價值比重愈發凸顯,在現代化布局中不容忽視,應因地制宜地提供優質生態產品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思想觀念領域凈化消費環境,應推動人們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基礎上實現精神境界的提升,引導人們追求健康、文明、綠色的生活樣態。

猜你喜歡
倫理發展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論《覺醒》中的倫理關系
從變譯理論看翻譯倫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