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評價與展望:廣西民族互嵌研究

2023-04-17 19:28馬俊勇
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交融廣西民族

馬俊勇

(北部灣大學,廣西北海 535011)

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能否正確處理民族問題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繁榮穩定。隨著社會的變遷,民族發展呈現出新的變化特點。2014年,習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首次提出“推動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1]。他在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進一步強調,要“逐步實現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2]。習近平關于民族互嵌的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創新性探索,為新時代開展民族研究提供了新視野。

一、國內外關于民族互嵌的研究基礎

“民族互嵌”一詞由嵌入理論發展而來。匈牙利學者波蘭尼于1944 年提出嵌入性理論,并運用嵌入性理論分析經濟制度、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問題。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1985 年將嵌入性理論引申到社會學領域,引起了學界高度關注,后經過祖瓊、迪馬吉奧、安德森、福斯格倫等學者的不斷拓展研究,嵌入性理論逐漸應用于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等學科領域的研究中。

國內關于民族互嵌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2014年黨中央提出建設民族互嵌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要求后,學術界圍繞民族互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討。目前國內的“民族互嵌”研究專著不多,主要有楊榮的《云南民族互嵌研究》,分別從空間基礎、人口嵌入、族際婚姻等方面介紹了云南民族互嵌的格局,并分析了云南民族互嵌格局形成的動力和因素;張少春的《互嵌式社會與民族團結:人類學的視角》以人類學的視角,在解讀民族互嵌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對寧夏、內蒙古、四川、陜西等地不同個案的調查,探討了經濟、文化、空間、社會、民俗、宗教等方面互嵌的特征,并分析其背后的生成問題。近年來,以“民族互嵌”為主題的研究成果快速增長。截至目前,在中國知網搜索相關主題,共得到505 篇研究成果,主要圍繞民族互嵌的概念與內涵、實證與探索、治理與路徑等維度進行探討。不同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民族互嵌的概念與內涵進行了界定,如吳月剛、李輝認為:“民族互嵌是指民族與民族之間在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交往中形成的聯結互動關系或者指某個民族與其他民族社會聯結的鑲嵌關系?!盵3]楊榮從經濟、政治、文化、婚姻、人口等方面把握民族互嵌的內涵,提出“民族互嵌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民族相互嵌入的客觀現象和過程”[4]。楊剛認為:“民族互嵌是指國家、社會、民族等多元主體交互作用推動建立有利于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會結構與社區環境的過程?!盵5]關于民族互嵌的價值意義,何生?;诿褡搴蛥^域的差異,提出“民族互嵌追求的價值意義是調動資源整合和共享,使城市與鄉村、內地與邊疆、不同民族實現資源共享、能量對流、優勢互補和狀態均衡”[6]。劉國強、古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視角探討民族互嵌,認為其功能是“將不同民族結合起來,營造社會結構、互相利益、社會參與的關聯,形成有機團結的局面”[7]。也有學者探討民族互嵌社區建設的意義,平維彬以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探討民族互嵌,提出“民族互嵌式社區建設是推動我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在微觀層面的具體路徑”[8]。部分學者把視角投向社會結構,郝亞明從背景、內涵、路徑的維度探討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提出“社會融合是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重要實踐路徑”[9]。戴寧寧基于民族心理學范式探討構建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認為“民族認知、民族意識、宗教心理是構建民族互嵌型社會結構的民族心理基礎”[10]。在實踐與探索方面,學界主要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區的實證研究,如周寧寧探討了新疆民族互嵌社區的類型,認為“民族互嵌社區模式的形成與國家的政策、資源、民族交往等多方面有密切的聯系”[11]。對東部地區民族互嵌的探索較少,但也形成了一批成果,如溫士賢以珠三角地區為個案,對該地區民族互嵌進行實證分析,提出了“城市民族互嵌社區的四種理想類型:居住型、生產型、商貿型、宗教型”[12]。在治理與路徑方面,學界主要從治理的模式、困境和對策等進行了分析,烏小花、喬國存從浙江寧波城市民族互嵌的實踐分析了治理模式的特點,認為“我國的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模式更注重政治、文化和心理層面的互嵌”[13]。劉國強分析了城市民族互嵌社區存在的困境與挑戰,認為“要注重不同地區民族互嵌社區治理的個性分析與把握,提出更精細化的治理路徑”[14]。學界關于民族互嵌的研究不斷豐富,為新時代民族工作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有益的實證參考,為民族互嵌相關研究繼續深化奠定了基礎。

二、廣西民族互嵌研究的回顧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歷史悠久,長期以來生活著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 個世居民族和其他44 個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團結互助、共同發展,創造了廣西的歷史與文化。這為民族互嵌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和基礎,廣西逐漸成為學術界研究民族互嵌的主要陣地之一。研究和探討廣西的民族互嵌,對維護國家邊疆的穩定與發展、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有重要的價值意義。梳理學界有關廣西民族互嵌的研究,目前成果不多,主要集中在理論維度和實踐維度的探索,本文主要對廣西民族互嵌研究的歷史、現狀以及特點,進行梳理和分析。

(一)基于民族互嵌的歷史視角

廣西的民族互嵌歷史悠久。從已有的相關研究來看,部分學者從民族歷史的角度,探討了廣西民族的起源、變遷以及民族之間關系的變化。羅彩娟運用民族歷史學的范式,分析了廣西古代民族關系的發展經歷了先秦時期、秦朝時期、兩漢至三國南北朝時期、隋唐至宋元時期、明清時期的演進過程,認為“廣西民族關系的歷史是在多民族雜居共處的居住格局基礎上,經過各民族共同團結互助與斗爭,通過婚姻交融、語言互動、文化交流形成了相互認同,是一部民族融合的歷史”[15]。劉相濤將廣西古代民族關系劃分為三個階段,具體闡釋了各個時期民族的分布、發展與變化情況,指出廣西民族關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形式和特點,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16]。楊軍具體分析了廣西12 個世居民族的歷史變遷,認為經過幾千年的移民遷徙演變,形成壯、漢、瑤、苗、侗等民族嵌入雜居的格局;通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傳承了各民族“在一起”的歷史基因,構建了廣西民族團結的局面[17]。付廣華結合廣西各民族的歷史,認為經過分化和重組,形成了現在的壯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且這些民族不斷與遷入廣西的漢族、苗族、瑤族等民族交融,形成了各民族之間互相幫助和學習,甚至互相通婚的和諧共生格局[18]。此外,黃朝武從歷史的視角考察古代百越各民族儺文化交融、互嵌的發展歷程,認為“百越各民族儺文化的交融互嵌,印證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歷史脈絡,體現了中華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交往交流交融的親情血脈,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起到了應有的作用”[19]。

可以看出,學者們通過對廣西民族關系歷史變遷的探討,認為廣西各民族受到歷代統治政策、戰爭、遷徙等因素的影響,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多元一體、美美與共的格局,這反映了廣西多民族格局有豐富的歷史底蘊,為當前民族互嵌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學理基礎。

(二)基于民族互嵌的功能視角

近年來,也有學者運用功能主義理論分析民族互嵌問題。郝亞明提出關于“共同的居住空間能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必要的場所,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觀結果”的觀點[20],得到學界普遍認同。朱慧珍探討了廣西各民族文化共生的動力因素,表現在各民族有共同的歷史淵源、相近的語言和血統,共同的政治經濟地位,并指出這與生存空間、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民族政策等方面密切相關[21]。羅彩娟認為,多民族雜居共處格局為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發生場域,并從制度、經濟、戰略、文化、教育等多個維度梳理了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經驗,探討促進新時代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體路徑[22]。何文鉅通過梳理廣西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形成的和諧共生的格局,認為各民族通過交流交往交融和同化、異化、涵化,促進了各民族的心靈相通,位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3]。鄭旭東以廣西融水苗家小鎮社區為案例,從四個方面分析了其作為移民搬遷小區創新開展民族互嵌社區建設的實踐特點,認為民族互嵌社區建設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提條件和具體途徑,提出了要從空間、經濟、文化、社會等四個方面發揮民族互嵌社區建設在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24]。趙洋君聚焦廣西龍勝多民族聚居區文化互嵌的形成、表征、機理,分析了文化傳播在文化互嵌中的動力機制,認為文化互嵌和傳播之間有著內在聯系,兩者協同對龍勝深入構建多民族互嵌起著重要的作用[25]。

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民族互嵌是廣西民族和諧共生格局的條件與基礎,通過空間、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嵌入,促進了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體現了民族互嵌的整合功能。

(三)基于民族互嵌的結構視角

有學者運用了嵌入理論分析社會結構問題。蔣志遠結合2000 年、2010 年人口普查的數據比較分析廣西各主要民族人口在年齡、教育、職業、地域、婚姻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性,提出應針對廣西人口結構的民族差異進行合理的政策性調控,不斷促進各民族的人口結構性平衡及人口結合的緊密度,以保障廣西的民族團結以及民族互嵌型社會的建構[26]。夏天順運用族際接觸、民族互嵌等方法梳理廣西1953年至2015 年民族人口空間互嵌格局演變,分析廣西各民族空間互嵌的程度,提出廣西各民族人口的分布、接觸主要表現為逆向互嵌化、正向隔離化和特殊模式三種模式[27]。傅俊豪、黃家信以廣西百色平山屯為個案,探討民族互嵌式社區形成與發展,認為生存的需要促成了平山屯壯、漢居民在居住空間上的嵌入,空間上的互嵌促成了經濟以及社會心理上的互嵌,壯、漢民族互助共同體也在互嵌的發展中同步形成[28]。徐玉特以廣西壯族“隴峒節”的實踐考察分析其文化意蘊,分析了民族傳統文化面臨的危機,認為傳統文化的現代性嵌入,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基本前提,通過有機嵌入實現融合共生才是有效路徑,壯族傳統節慶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內生邏輯需構建從實體的主體嵌入、內容嵌入、方式嵌入到結構嵌入的現代與傳統文化體系,進而形成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環境良性循環的文化共生系統[29]。

以上研究基于廣西民族互嵌的結構視角,展現出了從人口、空間到文化等多維的角度,構建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會結構的過程。

(四)基于民族互嵌的實踐視角

廣西作為既沿邊又沿海的民族地區,區域優勢獨特,為民族互嵌實踐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學界基于不同的區域和個案,探討了廣西各民族互嵌的實踐與經驗。龔永輝等從堅持黨的領導、立足區情、筑牢安全屏障、民族交融等多方面總結了廣西民族團結60 年的基本經驗,探討了城市民族團結的“南寧模式”和“和諧村屯”的典型環江陳雙村的民族交融實踐,指出“廣西各族人民在共同當家作主的基礎上建立起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在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上同步發力,持續推動全區各族人民的平等交往、自主交流與深度交融”[30]。近年來,城市民族互嵌的實踐與治理研究成了熱點。楊軍等以廣西南寧多民族互嵌社區典范萬秀村為例,從黨建、管理、服務、文化、法治等方面進行了社區治理的探索,從推動各民族由空間嵌入到經濟、文化、社會等的全方位嵌入等方面,認為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的方向,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探索更多城市多民族互嵌社區治理的典型經驗[31]。蔣慧、孫有略以南寧市中華中路社區為例,總結了黨建引領民族互嵌型社區治理模式的經驗,從多元主體參與機制、治理績效評估機制、法治運行保障機制三方面探討了新時代民族互嵌社區治理的長效機制[32]。潘少君、賈婷婷基于共生理論的視角,分析廣西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增強共生單元治理意識和能力、構建新型共生模式以及營造正向共生環境的“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能力的路徑[33]。鄉村的多民族互嵌實踐治理問題也成為一些學者關注的焦點。陳俊宇以陳雙村為田野點,探討了易地搬遷多民族空間互嵌的實踐,認為社區融合、各屯各民族空間的交互、多民族互嵌社區的建構等一系列實踐,是一連串從空間互嵌到文化互嵌發展的不同形式[34]。王蘭分析了多民族聚居村落受自然地理環境、歷史文化條件和經濟原因等影響,認為在鄉村振興及民族互嵌構建中存在諸多障礙,提出通過主體共融、內容互促、體制共通等三位一體耦合機制的打造,促進民族村落鄉村振興和民族互嵌的深度融合[35]。部分學者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角,探討民族互嵌的實踐。陳牧以柳鋼集團為例,研究了國有企業嵌入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認為這些實踐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能力的轉化,完成了從嵌入地方到互嵌社區和互嵌式發展的轉型升級,實現了空間、經濟、社會、文化和心理“五個互嵌”的新局面,走出一條“工業強邊”的互嵌式發展道路,形成了“柳鋼模式”[36]。也有學者從方法論的視角探討民族互嵌治理問題,楊耕、楊東運用系統方法分析廣西多民族互嵌社區治理的共融目標,提出“以結構系統模式治理多民族互嵌社區,從整體上把握社區的復雜情況,實現社區的優化治理目標”[37]。

學術界對廣西民族互嵌的實踐與治理的探索,從整體到地方、從城市到鄉村、企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實踐經驗與治理模式。

三、廣西民族互嵌研究的評價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放眼全球,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抬頭,民族問題仍將長期存在,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引發的社會糾紛等時有發生。面對國內外各種風險與挑戰,合理解決民族問題關系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也是實現民族地區現代化發展的重要保障。

總體來看,國內學界對民族互嵌研究的視角越來越多樣化,學術成果不斷涌現。隨著學界對廣西民族互嵌研究的不斷拓展和深入,研究主題集中在歷史發展、功能地位、結構分析和實踐路徑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理論基礎、實踐經驗與治理模式,對促進廣西民族互嵌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從廣西的區情來看,各地民族分布不一,民族互嵌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通過梳理現有成果,對廣西民族互嵌的研究可在如下五個方面進一步加強。

一是從民族互嵌研究的理論構建看,目前關于民族互嵌理論研究的視野局限在某一個學科、某一個視角,研究成果主要還停留于概念分析、政策解讀層面,理論構建還不夠深入,對于當前廣西民族互嵌出現的新情況缺少理論闡釋。

二是從民族互嵌研究的歷史演進看,現有研究主要按照歷史發展脈絡從整體上把握各民族互嵌的演變過程,總結了各民族和諧共生格局形成的有利條件和舉措,為民族互嵌研究提供歷史經驗。但是在歷史變遷過程中,對因歷代政策、戰爭、人口遷徙等因素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造成影響的研究成果偏少。

三是從民族互嵌研究的角度看,民族互嵌涉及空間、文化、經濟等多個領域,現有的研究成果更多地集中在空間、文化的互嵌,而關注經濟、社會、心理的互嵌成果較少,民族互嵌研究需要拓展到更多的領域。目前民族互嵌研究對有利因素關注較多,而對不利條件的關注較少,需要加強民族互嵌的利弊研究。

四是從民族互嵌研究的范圍來看,在新時代背景下隨著廣西經濟社會的轉型、新型城鎮化加速發展,各民族交往范圍進一步擴展,從鄉村流入城市,從內陸流向沿海,影響民族互嵌的因素日益復雜多樣,民族互嵌面臨的挑戰和問題越來越突顯。城市民族問題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現有民族互嵌的研究成果更多集中在城市社區民族互嵌格局構建。

五是從民族互嵌研究的范式來看,由于民族互嵌研究起步較晚,成果涉及民族學、人類學、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領域,不同學科從不同視角進行了理論研究和實踐探討,但學科之間交叉研究不足,研究范式比較單一。

四、廣西民族互嵌研究的展望

民族事務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加強民族互嵌建設,是提升民族事務治理能力的一項重要舉措,需要政府、社會、學界等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取得新成效。通過對廣西民族互嵌研究成果的回顧與分析,今后廣西民族互嵌研究需要在理論與實踐上進一步深化拓展。

(一)夯實民族互嵌的理論基礎

理論研究是一種系統的知識構建的過程。立足廣西的區情,分析廣西民族互嵌理論研究的薄弱環節,要不斷拓展理論研究的視野,充分利用各個學科關于民族互嵌的理論基礎,特別要挖掘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關于民族問題的論述,科學把握“兩個結合”,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廣西的實際、同各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深入解析民族互嵌的內涵與外延,以強化理論研究推動民族互嵌實踐的發展,并在民族互嵌實踐中促進理論研究的深化。

(二)挖掘民族互嵌的歷史淵源

民族互嵌是一個動態變化發展的過程,未來學界還需要加強對民族互嵌史料的挖掘。從歷史的視角分析民族互嵌,挖掘歷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動過程,特別是要從地方志、民族志等文獻中挖掘民族互嵌的歷史淵源。這不僅要溯源某一村落、某一社區的互嵌格局,還要加強對某一地區、某一民族的研究,不斷拓寬歷史研究的視野,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分析不利因素和影響,揚長避短,為民族互嵌研究提供理論支撐,也為今后的民族工作創新提供歷史依據。

(三)拓寬民族互嵌的研究視角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各民族人口流動加速,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加深,未來的研究不應局限于空間、文化的互嵌研究,需要不斷開拓研究視角,加強對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互嵌的研究,特別是要拓展心理互嵌的研究,將心理互嵌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結合起來,促進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四)探尋民族互嵌的本土經驗

民族互嵌研究不僅要關注城市民族互嵌問題,還需結合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探討鄉村民族互嵌問題。雖然已有學者分別從城市、鄉村的視角進行了民族互嵌的社會調查,但研究深度和廣度還可以繼續提升,需要進一步豐富民族互嵌實證研究,擴大研究區域的范圍,通過深入研究不同地區民族互嵌的情況,注重對各地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分析,探尋實現各地民族互嵌格局的路徑。在此基礎上,挖掘典型的做法,總結成功經驗,為其他地區推進民族互嵌提供經驗參考。

(五)推動民族互嵌的學科合作

民族互嵌涉及面廣、領域多,其研究需要多個學科的合作。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民族互嵌研究需以更加創新的思維,將跨學科方法應用到民族互嵌研究中。具體應注重民族學、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學科的交叉研究,發揮各學科優勢,不斷創新研究方法,強化民族互嵌的實證分析,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起來,構建合理規范的指標體系,不斷提升民族互嵌格局的治理效能。

猜你喜歡
交融廣西民族
我們的民族
真美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根雕與古錢幣的完美交融
多元民族
中外藝術精品展覽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廣西廣西
廣西尼的呀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交融的獨特優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