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全育人”視域下法學教育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探析

2023-04-18 20:14楊艷楠
集寧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法學專業三全育人法學

姜 磊 楊艷楠

(1.呼和浩特民族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1;2.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89)

一、法學教育課程思政的提出

所謂課程思政,并不是在現有課程的基礎上增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也不是增加高校學生的課外思政活動,而是一種課程教學觀、育人觀,旨在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在高校課程傳授知識之功能的基礎上增加其價值引領的功能,以實現潛移默化的立德樹人作用[1]。因此,課程思政并不等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然而,部分法學院校實現德育目標的途徑主要是增加專門思政課的數量,且這些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往往以限選課的身份出現,與學生的學期有效成績緊密掛鉤,這樣的安排使得學生將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短期化、功利化,并且未能與其他課程形成協同育人的教育格局。這樣的教育格局在很大程度上由于一些法學院系將自身更多地定位成“授業解惑”的場所,沒有關注到大學教育的本質是“使人成為人”[2]。在這樣的定位下,法學院系更多地承擔了“知識灌輸”的功能,而輕視了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重要講話,嚴謹科學地回答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問題,指明了今后我國高校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確方向,并提供了綱領性的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堅持以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中共中央、國務院于隨后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簡稱“三全育人”)?!蛾P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2023)指出,法學教育承擔著為法治中國建設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的光榮使命,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確將法學教育的“三全育人”放在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中謀劃和推進。

此外,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 2025 年)》明確要求教師要將培育學生身心健康融入德育思政工作全過程,融入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學生成長的各環節,納入“三全育人”大格局。深入學習貫徹上述重要講話和文件精神,進一步深化高校教育主體思想認識、推動各項教育環節有機銜接、協調并有效整合高校各形式教育資源,是高校法學教育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實現課程思政的重要路徑。

二、法學專業教育與“三全育人”視域下的課程思政相融合的重要性

《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為新時代法學教育提出了“深入推進法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課程設置、課堂教學、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理論研究等人才培養各環節”的意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隨著法治中國進程的不斷加快,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銜接的理念成為治國理政中的重大論斷,國家、社會對于高素質、綜合性的法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法諺有云,道德是人們內心的法律,法律是外化成文的道德,任何法律都有其道德淵源,社會主義法治若想成為良法善治,自然也需要樹立道德導向。作為我國法治人才培養前沿陣地的法學專業教育更應及時關注到這一目標導向的變化,認識到培養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對于國家的戰略意義,嚴格遵循“三全育人”的高等教育發展方向,培養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人民服務的高素質法治人才。

基于此,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學生所接觸的每一個人、所參與的每一個活動、所處的每一個場合,都會對他們的思想道德素養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正如有學者經過實證調查研究發現,大約51%的高校學生對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了解程度僅為“了解一點”,有77%的高校學生認為就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引領培育而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任課老師并未起到實質效果,且有72%的學生認為確有必要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內容與專業課程的教學相融合[3]。因此,將法學專業教育與“三全育人”視域下的課程思政理念相融合,通過革新課程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內涵融入至法學專業教育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既契合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發展方向,也是對當代大學生思政教育需求的有力回應,必將對于充實深化我國的法治建設、改革創新我國的法學專業教育、培養成熟的法治人才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三、法學專業教育與“三全育人”視域下的課程思政相融合的實現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時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曾指出,“若想為深化法學教育改革和加強法治人才的培養指明方向,就應當著眼于我國高等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中存在的若干深層次問題,對癥下藥。例如有一些法學課程教學和專業教材編寫相對偏重西方的法學理論,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介紹和引入流于表面,不夠深入?!绷暯娇倳浀闹v話為高校法學教育提供了改革指南,針對這些問題,需要法學專業教育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要義,立足于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功能,整合理論知識教育和實踐教育,探索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德法兼備、全面發展的法治人才,這些都與“三全育人”視域下的課程思政目標同向,與法學專業教育與課程思政相融合的具體實現路徑不謀而合。

如上文所言,課程思政的實質是將課程的“價值引領”作用發掘出來,與其“知識傳授”的作用齊頭并進?;谶@樣的課程理念,有學者提出可以根據課程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之實現的直接與否,將法學教育中的若干課程分為顯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和隱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兩大類別,其中顯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指高校專門開設的通識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隱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則包括除專門開設的通識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以外的所有公共課程、專業課程。

高校法學專業教育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基本教學方面。探索法學專業教育與課程思政相融合的具體實現路徑也應當以此為基本思路,二者相融合的具體路徑包括:在法學專業課程理論教學中,立足基礎性法學理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在法學專業課程實踐教學中,注重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創新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模式,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學教育的契合點。

(一)法學專業課程理論教學:立足基礎性的法治理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

課堂教學是“三全育人”的主要渠道,而法學專業課程又是法學專業高等教育的主要內容,實現法學專業教育與“三全育人”視域下的課程思政的融合,首要的發力點就是加強法學專業理論課程體系建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時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的,當前法學專業教學及教材編寫相對偏重西方的法學理論,又缺乏對這些理論的批判性鑒別,使得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介紹和引入流于表面,不夠深入。針對這一問題,應當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基礎,辯證地介紹、分析和引入西方法治理論,落實《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2023)和《關于堅持德法兼修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 的意見》(教高〔2018〕6 號)以及2021 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納入高校法治理論教學體系的通知》(教高廳函〔2021〕17 號)中的要求,堅持體現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客觀要求,加強法治及其相關領域基礎性問題的研究,從而構建科學的、中國特色的法學學科體系,在課程理論體系建設如教材編寫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實現學生工作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運用到個案衡平與司法續造等司法實踐中[4]。

法學教育具有極強的實踐性,法學理論教育也不例外,實現法學專業教育與“三全育人”視域下的課程思政的融合的重要途徑是推進“參與式教與學”培養模式,即在理論教學過程中采用學生循序漸進地從參與教師“教”到自己主導“學”的邏輯進路,在理論課程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專業理論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職業道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培養德才兼備卓越法治人才的目標[5]。

(二)法學專業課程實踐教學:重視法律職業倫理教育

法學教育是培養德才兼備法治人才的學科,同時也是一門行為科學,法學實踐課程是完成法治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三全育人”視域下的課程思政的重要媒介。嚴格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對于高等教育發展所指明的方向,引導當代法學學生按照德法兼備的要求全面成長,為國家培養具有愛國情懷、創新精神、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的綜合性法治人才。法學專業教育與“三全育人”視域下的課程思政相融合的重要載體之一即是法律職業道德的實踐。法律職業道德教育可以由若干實踐教學環節組成,包括開展模擬法庭第二課堂、開展法律辯論賽、組織學生到社區開展普法志愿服務活動、法律診所、畢業實習等等,對于法學生確立法律職業操守,形成法律道德信仰發揮著關鍵作用。

當前,在新一輪法學專業教育改革中,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且已經被列為法學專業核心課程中的專業必修課程之一。但從“立德樹人”、培養德法兼修的法學人才的教育目標來看,當前我國的法律職業倫理教育還未能提供相應的具體教育計劃、教學方法和教學要求供給,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對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一些院校只通過專門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來實現對于法學學生的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沒有設立單獨的課程;二是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教學方法相對傳統,一些院校仍然將這門課程當作理論知識在課堂中進行單方面傳授,沒有引導法學生到現實真實案例中去觀察與體驗法律職業倫理,不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法律職業倫理內化為自身的道德修養;三是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由于這門課程的特殊屬性,需要任課教師不僅具有過硬的法學理論專業素養,還應當具有較高的道德水平,而且擅長發現實踐案例與社會熱點中能夠與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契合點,并把其應用于法學實踐教育中。教師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導向的專業群體,其德育的水平和能力及其師風將直接影響著課程思政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6]。

針對上述這些問題,可通過加強法律職業倫理制度規范建設、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倫理道德要求作出積極響應,增強對法律職業倫理的信仰和認同感,創新法律職業倫理實踐教學方式,增強對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課程講授老師專業素養的培育等途徑解決。加強相關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建設,支持法學老師攻讀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等學科專業碩士學位,將學科資源、學術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以期構建“三全育人”的法律職業倫理實踐課程教育體系,實現課程思政的目標,推動法治社會穩步前進。

(三)挖掘專門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學課程思政教育的契合點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因材施教自古以來都是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原則,在新時代,高校專門性思想政治課程教育應當根據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水平、興趣愛好而開展有針對性的新式思想政治教育。具體而言,不僅要研究新時代大學生群體的關注點和興趣點,還應當結合中國社會實踐發展,挖掘時下熱點話題,結合思想政治教學內容,將最新的涉法熱點話題和實踐案例融入思政理論課程教學當中,契合當今大學生群體的授課需求。例如,當今電商平臺的高速發展,各種短視頻購物APP、電商直播等購物方式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給當代大學生群體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消費習慣都帶來了相當程度的影響。由于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以及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刷屏”信息使得大學生的思維活躍程度不斷提高,但這背后實則體現了部分大學生群體信息知識結構雜亂、無序,同時也導致一部分大學生的判斷出現偏差,再加上這一年齡段的群體心智相對不成熟、注重物質消費、缺乏理性,造成了大學生群體在互聯網消費中缺乏道德法律意識,被消費主義占據頭腦,可能造成個人權益受損,例如個人隱私保護意識差,在消費過程中容易造成個人信息泄露,從而危害個人信息安全,或是維權意識弱,消費權益受到侵犯時不懂得也不知道該如何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再或是盲目、沖動地追求高消費而短時間就花費掉家長給予的一學期的生活費,甚至還有可能對他人產生侵權等違法犯罪行為,比如受制于收入有限,同等條件下大學生群體會更傾向于購買便宜的商品,如購買了盜版學習資料等,由此產生了自己意識不到的侵權行為,這雖然是由于大學生群體經濟能力低,但更大程度上是因為大學生道德法律意識淡薄、法治觀念不強。

結合大學生群體日常生活中的熱點話題或困惑,以及法學專業背景特色,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課堂教學等人才培養各環節,不僅能讓法學專業學生認識到法律問題其實就在自己身邊,進而開始獨立思考,在現實中發現并解決問題,并且還能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話題,為其學習、生活答疑解惑的同時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講授法學專業知識的同時引導法學專業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立場和追求,找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法學課程思政教育的契合點,實現傳道授業解惑相統一,實現知識傳授和立德樹人相統一,培養“有法律學問、有社會常識、有法律道德”的法治人才,建設既有書香、又有價值引領的法治中國。

四、結語

當代中國青年身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見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也即將要見證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變革。大學生作為當代青年的中流砥柱,視野更加開闊,思想更加先進,對其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勢在必行。而法學學生相較于其他專業的學生而言,對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所具有的重大意義認識得更為深刻,將課程思政建設作為突破口,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為主線,實現全員參與、全時貫穿、全域協同,持續打造“人人、時時、處處”的育人強磁場,才能為法治中國持續培養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人才。

猜你喜歡
法學專業三全育人法學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高校書法學專業實踐教學課程構建
論法學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
第五節 2015年法學專業就業狀況
第三節 法學專業培養方案
構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職推進“三全育人”工作制約因素淺論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專業優良學風途徑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