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發展階段的鄉村教育振興:歷史使命、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

2023-04-18 23:01孫竹青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鄉土文化發展

孫竹青

(新疆大學,新疆烏魯木齊 830046)

新發展階段是中華民族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目標邁進的新階段,是中國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是中國教育實現基本現代化到總體現代化轉變的新階段?!敖逃d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盵1]鄉村教育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環節,新發展階段要不斷提高鄉村教育質量,促進鄉村教育發展,而且鄉村教育要充分發揮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建設鄉村精神文明、提高人的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作用。黨中央、國務院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中強調,要提高教育質量,重點破解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2]。探索鄉村教育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價值和路徑有助于鄉村經濟社會發展、豐富鄉村精神文化生活和構建支持鄉村現代化的中國教育體系。同時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3]的提出可以為新發展階段教育振興鄉村發展奠定邏輯基礎,指明前進方向。

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是中國教育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志,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實踐,是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力量。新發展階段要把握好教育高質量發展這個大局,將新發展理念貫穿到鄉村教育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不斷優化鄉村教育生態,促進鄉村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從已有的概念界定來看,鄉村教育等同于農村教育;從空間視角來理解,鄉村教育是基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劃分,是相對于城市教育而言的;從價值維度來理解,鄉村教育是鄉村社會的有機構成部分,是指對鄉村學生的義務教育,是對鄉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其是對鄉村社會的有序建設、對國家的安定團結和社會的和諧起著奠基作用的一種客觀的教育形式。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在于人才支撐。充分調動鄉村主體投身到鄉村振興中,是新發展階段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抓手和最終目標。鄉村教育的宗旨在于根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水平的狀況,培育新時代所需人才,重建鄉村文化自信,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為鄉村的全面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然而,時至今日,鄉村教育振興在實踐中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從價值維度、現實維度、實踐維度對未來鄉村教育建設基本問題進行系統全面研究,希冀找到中國特色現代鄉村教育之路。

1 鄉村教育振興是新發展階段賦予的歷史使命

科學認識鄉村教育振興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前提,當前鄉村教育不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鄉村教育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以鄉村教育振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是新發展階段鄉村教育發展的基本方向。鄉村教育是人文建設的一項重要事業,是促進鄉村發展的助推器,更是推進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鄉村教育振興的重要性映襯了我國鄉村教育發展的現實需要,同時彰顯出鄉村教育的重要使命。

1.1 鄉村教育是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

鄉村教育要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為鄉村振興強基固魂,這是新發展階段鄉村教育所擔負的歷史使命。鄉村的發展,既需要推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式發展,以價值引領為先導,重視鄉村精神塑造,也需要推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堅持在揚棄、創新中發展,在繼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中形成獨特的鄉村文化優勢。

鄉村教育能夠在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中塑造鄉村精神,引領鄉村發展。鄉村是道德教化、禮儀規范、民俗風情等的綜合體,凝聚著中華優秀文化的“根”和“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教育中,要在優化鄉村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契合鄉民的思想感情、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從而推進鄉村振興。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育提煉鄉村精神,逐漸形成具有鄉土風格和鄉土特色的鄉村文化。不斷更新能展現鄉村精神風貌的鄉土文化,激發鄉村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進而將鄉村建設成既有活力又有發展動力的美麗家園。

新發展階段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及對高品質文化產品的需要,依賴于文化高質量發展。當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積累了重要經驗。例如大部分鄉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古建筑群、古村落等進行保護,形成了一系列保護傳承的模式,有些鄉村建立了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鏈,實現了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共同發展,不僅為鄉村增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當地農民增收,也為鄉村的發展做好了宣傳,吸引更多外來資金,為保護傳統村落文化提供了資金支持。以上成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賴于鄉村教育,因為鄉村教育提高了農民的素質,為鄉村文化傳承奠定了基石。

1.2 鄉村教育是夯實鄉村人才資本的重要利器

鄉村振興關鍵在于人,雖然我國打贏了脫貧攻堅戰,為鄉村全面振興和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石,但是我國目前仍然存在“返貧”風險。鄉村人才能夠助力鄉村在物質與精神兩方面實現真正“脫貧”。然而人才培養離不開教育這一重要抓手。

鄉村教育具有治愚、扶志、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作用。要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切斷貧困代際傳遞[4]。目前,我國鄉村農民整體素質不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較大,城鄉經濟發展差距將進一步造成鄉村人口涌向城市,出現“城擠鄉空”的現象。教育事關國家民族興旺、人民幸福,事關社會財富分配公平和效率。要以鄉村教育發展促成鄉村建設,推動整個鄉村文化繁榮興盛進而助力文化強國建設。只有不斷提高鄉村教育水平,才能全面提高鄉村學生的綜合素質;只有發揮人才在鄉村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增強鄉村發展整體實力,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升級。

鄉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壯大了“三農”人才隊伍,加強了鄉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發揮了現代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充分利用公共教育資源、鄉村服務、鄉土文化和價值觀念就地培養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借助外力打造“輸血”工程,實現鄉村文化繁榮發展。不斷培育具有向上向前生活態度和富有生命力、創造力的鄉村學生,增強鄉村學生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推動鄉村振興。

1.3 鄉村教育是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的內生動力

新發展階段,教育是引領社會新風尚的基石,是建設文明社會的有效手段。鄉村振興不僅要著眼于物質上的殷實,也要實現精神上的富足。鄉村教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傳統農耕文化為支撐,調動鄉村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根本上提高鄉村學生的文化素養。在鄉村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鄉風,將文明鄉風融入鄉村社會各個方面,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這在一定程度上有賴于在鄉村教育中加強鄉風文明建設。

鄉村教育能夠提高鄉村學生的科學文化水平,提升鄉村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促使鄉村學生自覺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為其追求富足的精神生活提供指引。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有了文化,人的精神境界就會得到提升。促進文明素質養成,鄉村教育要充分挖掘鄉村文化內涵,將鄉土文化元素與藝術符號相結合,要始終貫穿思想道德素質和理想信念教育,培養鄉村學生熱愛鄉土的情感和積極向上的優良品德。此外,鄉村教育要緊緊抓住“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時代機遇,運用數字技術縮小城鄉之間的教育發展差距,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積極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鄉村學生文化自信,提高鄉村學生的科學文化水平。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擔當、有本領,還能夠推動鄉風文明向更有活力方向發展,他們不僅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也是文明鄉風的領路人。鄉村教育為鄉村培養人才、凝聚人才,促進鄉風文明良性發展,形成良好家風、文明鄉風、淳樸民風,推動鄉村全面進步。

2 新發展階段鄉村教育面臨的現實困境

新發展階段要推進鄉村教育振興,既有賴于“為農”的教育理念引導,也取決于鄉村教育整體質量的提升,還依托于鄉村教育主體的回歸,更得益于鄉村教育內容的本土化。鄉村教育需要內部力量與外部環境的共同作用,促使為農理念、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教育主體因素、教學內容本土化四個層面形成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

2.1 “離農”還是“為農”的價值指向不明

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的進程不斷推進,鄉村教育逐漸演化出“離農”與“為農”的價值取向?!半x農”指的是鄉村教育以城市為本位,農村中小學教育的目的是幫助農村人口離開農村去往城市做好準備;“為農”指的是鄉村教育以鄉村為本位,立足鄉村發展現實,為鄉村培養人才以服務鄉村。兩種觀點“各執一詞”,導致長久以來我國鄉村教育在價值選擇上存在“離農”與“為農”的爭論。一方面,以“離農”為價值取向的鄉村教育為鄉村學生提供了向上流動的機會;另一方面,以“為農”為起點的鄉村教育,促進了鄉村人口總體素質的提升,讓更多鄉村學生愿意扎根鄉土,為鄉村社會現代化發展貢獻力量。

“離農”的鄉村教育價值取向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改革開放40 多年來,工業化、城市化加速推進,鄉村教育無形中跟隨著“離農”的價值導向,其目標是為城市建設提供人才。當時國家的各項優惠政策向城市傾斜,各項教育資源、基礎設施優先投入發達城市,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鄉村教育成為城市教育的附庸,鄉村教育根植的鄉土文化日漸萎縮,鄉村教師與鄉土文化日益疏離,鄉村學生與鄉土氣息日漸疏遠。鄉村學校課程設置一味地參照城市教育標準進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鄉村學校在教育教學、學生培養方面缺乏鄉土元素,無法突顯鄉村教育的特色。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鄉村人口總量逐漸下降,鄉村從事生產經營的人員文化水平普遍不高[5],這意味著實現鄉村現代化還有一段距離,教育推進鄉村全面發展的責任重大。

“為農”的價值理念則是要為鄉村振興培養和提供人才。統籌推進振興鄉村教育與教育振興鄉村,使鄉村教育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以培養高質量的鄉村建設者和管理者。然而,鄉村教育常常被誤解為為城市教育服務,甚至“為農”理念被狹隘地理解成“務農”,違背了鄉村教育的初衷,曲解了鄉村教育的責任和使命,城鄉教育馬太效應愈發明顯。新發展階段背景下的鄉村教育只有明確“離農”與“為農”的價值取向,城鄉融合發展才能不斷推進,鄉村教育才能實現全面化、功能多樣化發展。

2.2 鄉村教育質量仍然與城市存在較大差距

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教育發展不平衡,鄉村教育發展不充分?!吧蠈W”已經不再是制約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核心問題,怎樣實現“上好學”才是當前人們最緊迫的訴求。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在城鄉之間,由于長期“重城輕鄉”的教育導向,鄉村教育與城鎮教育形成鮮明的對比,鄉村偏遠地區存在一師一校、多年級合班教學的現象,而城鎮教育則進入小班化教學階段,城鄉教育出現分化。近年來,國家采取了相應的舉措推進義務教育均等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極大地改善了鄉村教育的基礎設施和教學條件等,但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仍然存在。長期以來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導致城鄉教育發展差距逐漸拉大,這種不均衡不僅表現在教育基礎設施軟件與硬件上的差別,也體現在教育設施應用的有效性上。雖然互聯網普及率在持續上升,但互聯網助力鄉村教育信息化、技術化的作用未能有效發揮。如何讓鄉村教育搭乘“互聯網+教育”的快車,持續優化鄉村教育的發展環境,成為鄉村教育發展過程中亟需解決的一大難題。當前能否補齊鄉村教育短板,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公平配置,提升鄉村辦學質量,將成為影響鄉村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人民對教育發展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指標。

新發展階段,要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不斷提升鄉村教育質量,實現教育良性發展。中國幅員遼闊,各省市經濟發展水平不一,經濟發展區域差異化導致區域教育發展不均衡,教育資源在發達地區很容易獲取,但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要獲取優質的教育資源相對較難,區域間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普遍存在。據監測數據顯示,有的地方教育經費投入下滑,教師待遇不落實,教師結構性短缺,教師交流機制不健全;有的學校建筑面積不足,功能教室與儀器設備不夠;有的學校生活設施不完善,安全管理有漏洞,教師培訓缺乏針對性等[6]。鄉村教育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依賴國家、政府的資源支持程度較深,在本身難以獲取優質教育資源的情況下,鄉村教育陷入惡性循環,尤其是偏遠、落后的鄉村地區教育發展不平衡矛盾突出。

2.3 鄉村教育主體持續外流

實現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效聯動,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形成良性循環[7]。鄉村教師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力軍,鄉村學生是振興鄉村的后備力量,但由于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差距較大,鄉村教師、學生持續外流,阻滯了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鄉村教育問題成為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必然要重視的短板。

鄉村教育難以吸引年輕教師、留住優秀教師。大部分鄉村教師在新發展階段對有所作為、如何作為沒有清晰的認識,他們僅僅把教學當做謀生的手段,即使在鄉村的待遇高于城市,鄉村教師仍然會因為城市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和完善的生產生活條件而選擇離開鄉村。隨著社會發展進步,鄉村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愈發多樣,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鄉村教師的權威逐漸弱化,鄉村教師“鄉賢”的身份逐漸瓦解。在這樣的背景下,鄉村教師要想有所作為也不得不面臨著一系列的重大挑戰。然而,國家政策缺乏支持鄉村教師在鄉村振興中有所作為的設計。如今的“特崗教師”“西部志愿計劃”“農村碩士計劃”等項目雖然給鄉村送來了大批高素質的教師,但是他們大多來自外地,在鄉村待上幾年后便設法離開鄉村,這種人才的不穩定性和高流失率嚴重影響了鄉村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此外,教師的數量在城鄉之間分布不均,城市中師資充足,甚至出現教師過?,F象,而鄉村中師資普遍缺乏,鄉村教學中通常會出現一名教師給兩個及以上年級上課或一名教師教多個科目的情況,這種教育方式加大了教師對學生及教育資源的管理難度,同時大大降低了教育的質量。

一方面,由于鄉村的經濟發展水平普遍低于城市,鄉村教育基礎設施不完善,教學質量參差不齊,越來越多外出務工的家庭選擇將孩子帶在身邊,讓孩子接受城市優質的教育,導致鄉村學校生源大量流失,使鄉村學生對家鄉產生疏離感,造成“城擠鄉空”局面,鄉村文化振興面臨后繼無人的危機。另一方面,留在鄉村讀書的學生大都家庭條件貧困或者家人身體狀況不佳,迫于現實壓力,他們中不少人不得不早早放棄學業,外出務工以撐起整個家庭。這種生源的嚴重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鄉村教師教學熱情,造成鄉村教師流失,鄉村教育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2.4 鄉村教育中本土文化歷經價值滌蕩

鄉土、鄉音、鄉情展現了鄉村獨特的精神風貌,是鄉村文化的載體,更是良好鄉風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當下鄉村教育現狀卻令人擔憂。一方面,鄉村教學內容缺乏鄉土特色。長久以來,由于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的發展,改變了傳統農業社會教育教學方式,鄉土元素與現代文明對接的過程中,鄉村處于城市發展的附庸地位,學校培養人才以服務工業化、城鎮化為主要導向,立足鄉村現實的教育元素很少,學習內容缺乏鄉土價值觀念。鄉村教育脫離鄉村文化的根,其只是在空間層面上“姓農”,教學內容卻與鄉村本土文化相脫節。另一方面,在城市文化的沖擊下,鄉村文化內核價值逐漸瓦解。無論是迫于生計前往大城市打拼的新生代農民工,還有跟隨父母前往城市求學的鄉村學生,他們中的部分人受“走出大山,走向城市”的“離農”思想影響,急切想要擺脫農村,去城市中尋找理想的生活。他們對于傳統優秀鄉土文化的記憶日漸模糊,對鄉村本土文化價值忽視與漠視,日益失去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與自信心。他們“走出鄉村”后很難再“回歸鄉村”,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鄉村教育的發展,影響了鄉村全面振興的推進。此外,在城市化推進過程中,許多鄉村學校被撤改并,鄉村學生越來越遠離鄉村文化生態圈,學校教育脫離了鄉村學生本身的經驗和鄉土文化。鄉村教育的城市化并不能推進鄉村教育現代化,反而從根本上造成鄉土文化的流失,給鄉村教育振興帶來巨大的挑戰。

3 新發展階段鄉村教育的路徑

新發展階段鄉村振興蓬勃興起為鄉村教育發展帶來重大機遇,為此,應以城鄉融合發展為導向,實現鄉村教育新發展;補足鄉村文化教育短板,夯實鄉村文化振興基礎;提高鄉村教育質量,鞏固鄉村人才振興基石;鄉村文化融入鄉村教育,明確鄉村教育目標指向等方面入手,開辟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道路,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3.1 以城鄉融合發展為導向,實現鄉村教育新發展

重塑城鄉關系,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新型的城鄉關系[8]。鄉村教育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實現教育公平是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條件。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糾正教育工業化、城鎮化的導向,是鄉村教育長遠發展的目標。新發展階段鄉村教育要澄清“離農”與“為農”的價值誤區,讓鄉村學生能立足現實自由全面發展,從而使鄉村學生能更好地回歸鄉村、服務鄉村。

優化城鄉教育資源配置,提升鄉村辦學條件。鄉村教學條件與城鎮教學條件相比,基礎設施薄弱、硬件設施不齊全,這成為制約鄉村教育發展的瓶頸。因此,鄉村學校應與政府加強溝通,及時匯報鄉村教育發展面臨的困境,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增加政府對鄉村基礎設施的投入,改善鄉村教育條件和教師生活條件。鄉村學校還要努力接軌大數據、多媒體、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化服務,爭取建立起覆蓋鄉村的智慧學校,突破時空的限制,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實現高質量教育資源由個體受益向群體受益轉變。

鄉村振興過程中,城市教育與鄉村教育要做到一視同仁,從根本上改變對鄉村教育的刻板印象,在一定時期內實現對鄉村教育的政策傾斜,加強城市教育與鄉村教育良性互動,實現城鄉教育共生共融。我們要正確看待“離農”的價值取向,明確鄉村存在的獨特價值和魅力,明確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是城市發展的現代化,也是鄉村發展的現代化。城鄉本是一體融合的,城鄉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是一個統一的有機體。鄉村振興事實上是將城鄉放在等值理念下的戰略?!俺恰迸c“鄉”的發展經過城鄉統籌、城鄉發展一體化到鄉村振興戰略的新階段,在實現工業化、城市化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加快城市帶動鄉村、工業輔助農業,重塑城鄉關系,關注城市發展,注重鄉村發展,讓鄉村學生對鄉村未來發展充滿希望,并為鄉村的建設、繁榮貢獻出力量。

3.2 補足鄉村教育短板,夯實鄉村文化振興基礎

針對當前城鄉、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充分考慮到不同地區間的特殊性。其一,要想補足鄉村教育短板,破除鄉村教育發展的窘境,鄉村教育應立足鄉村現實,充分發揮鄉土優勢,辦好具有鄉村特色的教育,將鄉土田園、農耕文明與鄉村教育有效銜接,讓學生在教育中感受鄉土氣息;同時要接軌信息化發展進程,充分發揮鄉村教育的社會引領功能。鄉村教育在辦學理念上不能被城市教育理念所綁架。守住了鄉村教育,就守住了鄉村的精神根基,發展鄉村教育能夠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二,從政策上保證鄉村教育質量。鄉村教育取得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的政策。義務教育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工作,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障了鄉村教育基礎設施的改善和鄉村教育質量的提高。面向未來,在政策上不僅要保證教育機會公平,還要確保鄉村教育質量提升,更要注重鄉村優質教育的供給。同時,堅決防止鄉村教育“等要靠”的思想與習慣性依附,國家給予鄉村教育一定支持,但引領鄉村教育走向新發展道路需憑借鄉村自身優勢和本領,努力發揮教育反哺鄉村社會發展的作用。

針對不同地區鄉村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黨和政府要做好科學規劃,構建鄉村教育新發展格局。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國家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縮小區域教育差距。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注重教育公平發展,充分發揮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增強鄉村振興動力。此外,對于不同地區教育振興可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例如,教育欠發達地區的政府應積極爭取教育發達地區各類學校的支持,建立交流、協作機制,以彌補部分鄉村地區教育的短板,留住學生、留住鄉村青壯年、留住鄉村文化教育發展的希望。

3.3 提高鄉村教育質量,鞏固鄉村人才振興基石

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就是要建設一批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因為鄉村教師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是助推教育變革的核心。教育是立國的根本,鄉村教育是立國的根本大計[9]。教師與學生是鄉村教育中的兩大主體,鄉村教育要振興勢必要重振鄉村教師信心、深化鄉村課程改革、留住鄉村生源、化解鄉村“空心化”矛盾,為鄉村提供人才支持。

促使鄉村教師從鄉村教育的“旁觀者”向“擔當者”轉變,喚醒鄉村教師的主體意識。具體而言,鄉村教師是鄉村文化的傳播者,要及時復歸鄉村教師角色權威,充分發揮鄉村教師角色權威的影響力,例如報道宣傳鄉村教師的先進事跡,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增強鄉村教師的社會影響力,激發鄉村教師服務鄉村的自豪感。國家和政府要為鄉村教師在鄉村教育振興過程中積極作為提供堅實的制度和政策支持。注重健全完善鄉村教師補充機制,在強化鄉村師資隊伍建設的同時實現鄉村教育質量的提升,致力于培養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10]的優秀鄉村教師隊伍。持續提高教師待遇,改善鄉村辦學條件,實施教師績效考核,評分較高的優秀教師應給予一定的表彰或獎勵。呼吁社會各界關注鄉村教師,讓鄉村教師感受到社會各界對他們的關心和支持。不斷增強鄉村教師對職業的認同感、對工作的成就感、對生活的幸福感。嚴格落實相關政策,重塑鄉村教育生態,增強鄉村教師與鄉村服務的適切性,促進教師對鄉村文化的認同,從而推動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

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人類社會需要通過教育不斷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需要通過教育來傳授已知、更新舊知、開掘新知、探索未知,從而使人們能夠更好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11]。當前,鄉村學生涌向城市,造成“城擠鄉空”的現象,鄉村生源的流失,給鄉村教育帶來辦學的危機。促進鄉村勞動力與生源回流,就要做好招才引智工作。推進鄉村教育振興要健全各類基礎設施和完善鄉村各項制度,因地制宜發展壯大鄉村產業,為村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加快人才回流速度,從而促進鄉村生源回流。政府要加強對鄉村教育的幫扶力度,充分利用“互聯網+教育”提高鄉村教育水平。鄉村教育中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讓學生了解鄉土文化、鄉土人情,增加鄉土知識,進而增強學生熱愛鄉土的情感,讓學生不出鄉村就能上好學。國家和政府要高度重視鄉村教育,加大對鄉村教育的財政投入,減少鄉村學生受教育成本,推動鄉村教育教學創新發展,以此吸引“出走”城市的學生回鄉。深化農業、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為鄉村振興培養更多的人才。職業院校要堅持“為農”的辦學方向,實現教育思維方式的轉變以助力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優化職業院校的學科專業設置,加強為鄉村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力度,滿足鄉村振興的人才需求,實現教育整體全面發展,為鄉村振興夯實人才基石。

3.4 鄉土文化融入鄉村教育,明確鄉村教育目標指向

鄉村形成了特有的“農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財富之一,也是中國獨特的鄉土文化、鄉土特色。鄉村教育要深入挖掘鄉村傳統文化資源,不斷開拓鄉村“農文化”傳承之路,培育鄉村學生的鄉土情懷。在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構建以鄉土文化為核心的教育體系,形成鄉村教育鏈接本土文化的模式。鄉村教育在回應鄉村文化的同時,需要明確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不是二元對立的關系,而是相互補充、相互借鑒、相輔相成的關系。鄉村教育要立足鄉村本土實際,課程設置要涉及鄉土文化、習俗等,使課程體系體現鄉土特色。真正提高鄉村教育的質量,使鄉村教育煥發出真正的生命力。與此同時,鄉村教育如果要適應外部環境帶來的挑戰以及滿足鄉村教育自身生存發展需要,就應積極主動融合現代文化中有益的思想與內容。以新發展階段為背景的鄉村教育要帶動鄉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以教育帶動農業。需要注意的是鄉村教育在發展思想與方式上,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社會的力量,更應該激發自身的內在動力。

開展特色鄉村校園文化活動,不斷推進鄉土性文化建設。鄉村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不斷增強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更好地助力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鄉村教育要將教育資源與教育機會相結合并分布在每個鄉村學生成長、成才的不同階段,避免鄉村學生流失或失學。鄉村力爭通過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督促鄉村學生自覺學習、激發鄉村學生自我教育的意識,確保每一個鄉村學生都能在新時代擁有夢想成真的機會。

猜你喜歡
鄉土文化發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鄉土人才選好更要用好
鄉土中國
誰遠誰近?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芬芳鄉土行
讀《鄉土中國》后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